盐神庙

盐神庙

在人类盐业发展史上,盐业生产经营者纷纷就地营造各种庙宇或会馆,以炫耀郡邑,显示财富。世界因盐业而建的庙宇和会馆一万余处,但其名均以地名、历史人物或主建者姓名命名。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盐业会馆首推原自贡西秦会馆,它主要由当时陕西商贾集资所建。内供关羽神位,故称陕西庙或关帝庙。迄今为止,世界各地的庙宇之林,唯有罗泉镇建有盐神庙,她座落在子来桥东头的河东街,被誉为世界奇庙。

早在秦朝时期,罗泉镇山涧岭底就井架林立,盐灶罗列,成为天府之国生产食盐的重要基地之一,其产盐历史,较盐都自贡尚早五百多年。罗泉井的盐业开发,历汉、三国、南北朝、经唐、宋、元、明、清,在岁月更替中不断发展,至清朝时,罗泉镇的盐业开发发展到顶峰,清光绪年间,罗泉井已有盐井1515口。所产井盐于公元1925年获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金奖。

随着制盐业的蓬勃发展,罗泉井镇商贾聚集,马嘶驼鸣,逐步成为了今资中、威远、仁寿、井研和资阳等地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特别是盐商们,更是离不开盐业生产基地---罗泉井这块宝地,将食盐用船、骡马等运至成都、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和新疆等地销售;广大盐业生产经营者为了寻求精神寄托,祈祷神灵保佑,共槎盐业生产、经营、技术,筹资修建了盐神庙。正如盐神庙石刻记:“资州罗泉井,古厂也。创于秦,沿西汉、晋、唐、宋、元、明至清同治时,井数已达一千二百余眼,盐区面积方圆二百零九方里;镇上人烟稠密,商业繁荣,清代(雍正七年)在罗泉设资州分署,管理盐政。盐商们为祈祷保佑盐业发达,方便-,在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筹资修建盐神庙。

在中国众多的盐神庙宇或会馆之林,几乎都以供关羽、火神李冰等神像为荣,但罗泉镇的盐神庙不但以盐神二字为庙宇署名,而且一反世间常规,主要供管仲为盐神,关羽和火神则作为管仲的辅佐相伴左右,不但神像位置居后,而且塑像小,明显作为管仲的陪衬神像站在正殿两侧。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医药家等死后被人们尊为神,屡见不鲜。罗泉盐商们奉管仲为神,也具有悠久的盐业历史渊源。春秋时期,颖上(颖水之滨)人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又叫管敬仲,由具有生死之交的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尊称“仲父”。管仲在齐国大胆改革,任用贤才,发展经济,特别是利用官府力量发展盐铁业,使齐国逐步繁荣壮大,为日后齐国在战国时位居七雄(即齐、楚、燕、韩、赵、魏、秦国)之首奠定了基础。

盐业是管仲在齐国力主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他制定了《正盐荚》,成为了中国盐政的首部0。“三代之时,盐虽入贡,与民共之,未尝有禁法。自管仲相桓公。始兴盐笑,以夺民利,自此后盐禁分开”(见《续文通考》)。管仲《正盐荚》创设了计口授盐法、专卖制和禁私法。在此后两千余年中,各朝各代统治者对盐业的管理基本上直接或间接取法于《正盐荚》,利用管仲之术,政府专控食盐产销,即实行盐业专买专卖制度。

清王朝与历代君王一样,十分重视盐业和盐税。曾在罗泉分州设盐官,专事管理盐业生产经营和盐税的课收。管仲不但是发展盐业的先驱者,而且在他的《正盐荚》中首次提出课收盐税的方法及标准,成为管理盐业的祖师爷。因此,盐神庙奉管仲为主神,既受统治者的青睐,又获盐商们的拥护,真是当之无愧。奇妙的是,盐神庙在管仲神像侧只有上联:壮志酬齐桓,首创盐荚历古今。虽然历 墨客骚人都欲一试手笔,但下联的位置却是一片空白,尚待文坛高手以应下联。

管仲左侧身后的关羽神像,一是为宣扬关羽的忠君思想,有意迎合当时的政治需要;二是敬重和尊崇关羽情谊重于泰山,以供朝拜者效仿。恰如关羽神像两侧的对联云:匹马释黄忠,仁义公心垂宇宙;单刀惊鲁肃,英雄浩气壮山河。

管仲右侧身后的火神神像,其寓意为盐井下取出的卤水,只有在火神的保佑下,烈火熊熊燃烧,经过长时间的煎熬,使水汽化,盐结晶,才能得到井盐。正如火神神像两侧的对联云:火燃似电惊天地,炮响如雷镇乾坤。

火神的楹联,高度概括了火在制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关羽的楹联,寓意在盐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以仁义为重,当从礼信为本。因此,关羽和火神,陪管仲同为盐神,享受人间烟火,是理所当然的事。

盐神庙由罗泉镇盐业主钟氏出面筹资18000两白银,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修造于子来桥东隅,占地1964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罗泉井盐荣获巴黎世界博览会金奖后,明国政府拨白银200两,官制走铜金粉字“盐神庙”大匾一块;全国解放后盐神庙的神像被毁,庙产几易其主,庙体受损严重。今罗泉政府、县文物管理所重新投资修复,专供游客鉴赏。

盐神庙沿袭我古代建筑的传统方式布局建造,采用沿轴线南北方向纵深发展,在长达52米的地基中轴线上,对称布置主要殿宇、厅堂、环廓、楼阁,庙门临街,其余三面或与邻近街房相接,或同居民宿舍相连,形成与古街浑然一体,院落错综别致的独特群体。显示出盐神庙的威严庄重,两侧各有一个150平方米的临街店铺,左铺是盐商现货交易处,右铺是盐商品茶谈天之地。

盐神庙是一个四合大院,周围除正殿外,几乎都是一楼一底的竹木建筑物;中间是宽敞的露天坝,面积305平方米。门内楼顶是戏楼,共132平方米,由八根浑圆硕大的木柱托起楼顶;两侧店铺的木楼各有五间小屋,专供演员休息之用。由露天坝东西两侧扶环廊,经店铺的木楼回廊可至戏楼。戏楼主要是供戏班唱戏,罗泉人特别是罗泉盐商们坐在露天坝,或环廊上,或露天坝后面的石阶上观摩戏剧。露天坝后面是13级石阶,缓缓而上,可直登正殿。

正殿座落在盐神庙最高处,均布着四根金龙缠绕的大木柱,管仲、关羽和火神的神像就巧妙的供奉在四根龙柱的正中央;天花板用100个方格的优质白木镶嵌而就,每个方格内或雕塑名山悠景,或雕塑戏曲故事,或雕塑民间传说,或雕塑乡土风俗,美妙之极,令人心旷神怡。正殿两侧,均可通过一道小门,分别来到一个小天井,天井四周,各有一间小屋,以供盐神庙管事及贵宾下榻。正殿的两面山墙上,分别有一幅石膏雕像和宝剑图案,盐神庙的总体布局、结构设计、内部设置、排放水位置、大小门的方位等均隐藏于此两幅图案之中,不是内行,极难识破图中玄妙。

整个盐神庙重檐三级,翼角高翘,或双龙戏珠、或金凰嬉凤,均雕就画成;庙堂或木楼花窗,或梁架纵横,皆鬼斧神工。庙顶琉璃黄瓦与长桶绿瓦相间成趣,每当晴日,阳光普照,金碧辉煌,光彩夺目。正殿屋顶是全庙的精华处,具有“画龙点睛”之妙。正殿屋顶主脊长42米,中点有个直径为8分米的琉璃陶瓷宝葫芦,主脊上缠绕着4条各10米长的彩色巨龙,居中两条彩龙昂首伸须,双眼圆睁,张口如盆窜向宝葫芦;居后的两条彩龙,龙头分别伸向南北方,并分别与抢宝葫芦的二龙相互缠绕,粗壮鼓实的龙体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副栩栩如生的群龙嬉 戏“抢宝”图。主脊的正面,翘角点点密布,每个翘角上挂有一个响铃铛,一夜风吹,铃声悠扬,宛如一首悦耳动人的乐曲,吸引着屋脊上众多形态各异的龙、凤、虎、豹等飞禽走兽驻足倾听,整个庙顶好似善兽益鸟的乐园,犹如群鸟众兽闹春的天堂。

雄奇瑰丽,世界稀少的盐神庙,历经了100多年的风吹雨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她作为艺术欣赏、社会发展和盐业兴衰的产物,对于研究清代的政治、社会、经济、井盐技术、艺术文化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盐神庙,其世界独特的艺术风格处处缭人眼目,动人情怀,其世界独特的社会历史价值,时时引人暇思,催人奋进,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必将闪耀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保护范围:东至正殿后20米小路,南至塔水桥河边15米,西至子来桥石刻,北至相连公房最后一排外墙。

建设控制地带:东至外墙墙基外延56米至公路边沿,南至外墙墙基外延18米至河边,西至大门墙基外延18米至河边,北至风火墙墙基外延97米至梯子堡坎。

罗泉镇和天下唯一“盐神庙”

配乐:《达摩祖师传》配乐

0 1

国内唯一拜“盐神”的古庙

罗泉,一座隐于深山中的百年老镇,曾经权重一方,管辖仁寿威远资中三地。沱江支流珠溪河,从镇边缓缓流过。

资中县志》载,罗泉镇成名于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时,发现这镇子商贾云集,但溪河不能饮用,他命人挖井取水,井的形状似箩筐,泉水奔涌,名之“罗泉井”。

来到罗泉,当然得去看看盐神庙

这是国内唯一用来纪念、朝拜“盐神”的庙宇,位于五里街子来桥的东隅。子来桥建于明代,长50米,桥头立有龙头和貔貅,绿苔斑斑。

跨入庙门,古朴之风扑面而来,严整古朴的建筑,透视着浓郁的沧桑味儿。从戏台下穿过进入院坝,先是一片令人压抑的暗色,进到院内豁然开朗。院坝正前方的台阶上是正殿,两侧有牌坊、戏台、耳楼、走廊等。

主脊正面,翘角密布,每个翘角都挂有响铃铛儿。曾多次来盐神庙采风的成都摄影师赵平说:屋脊上的铃铛声让平时寂静的庙宇有了活力。一夜风吹,铃声悠扬,宛如一首悦耳动人的乐曲。

盐神古庙,占地面积1275平方米,建筑形态保存完好,这在整个西南地区都很罕见。

《资中县志》另载,罗泉盐业的发起比中国著名的盐都自贡,还早400年。它自秦汉始,于岁月更替中不断发展,至清朝时发展到顶峰,光绪年间已有盐井1500多口,所产精盐于1925年获得巴黎世界博览会金奖,品质号称天下第一。

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当地盐商们出资修建盐神祠,得皇帝认可后改名为“盐神庙”。成为了国内独一无二的盐神庙。

“盐神”何方神圣?大名鼎鼎的管仲

管仲,当年他靠开征盐铁税,为齐国成为战国霸主立下举世之功。

如今的盐神庙,只有70岁的胡道长一人看护。胡道长50岁时拜师出道,青灯孤影中,一住就是20年。

秋风潇潇,烟雨蒙蒙。罗泉镇五里古街,犹如一幅苍润悠远的写意画,到处是保存较完好的明清古建筑,屋檐上的玲珑翘角、木刻石雕,门匾窗花,无不显露出老镇建设者的精湛技术。

罗泉镇还有一个有趣的歇后语:罗泉井的锅巴盐一一包咸(涵)。这说的是,“锅巴盐”是罗泉井独有的特产,是将盐井中的卤水加以黄豆磨成豆浆,放入盐锅里的盐卤熬炼分解,一直要熬七天七夜,使锅中的盐汁结成锅巴,越结越厚,最厚的可达一市尺,冷却后坚硬如铁,要用铁锤才能打成碎块,用麻绳吊着,按斤售卖,价格是普通食盐的三倍。有些人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卖主就说这是锅巴盐。问:咸不咸哟?卖主就回答:“包咸”。而方言中“咸”字与“涵”字谐音,于是人们就借用来作为宽容谅解之词。

0 2

习武之乡的“保路”壮举

“镇上老辈子,大多会些拳脚。”在墙体斑驳的罗泉老茶馆,自称每天要来“泡”半天茶的居民钟四宝告诉我:目前中国武功约有58个派别,其中极负盛名的“盘破门”功夫就创源于罗泉镇。

罗泉盐业自古繁荣,也引来土匪出没,一些富商大户为保家护院,纷纷开办拳社训练子弟,因此武风盛行。

清雍正年间,罗泉镇新桥村有个名叫刘灨的袍哥大爷,他经营盐业,家道富有。刘灨27岁那年随一名道人去峨眉操习盘破门拳法,后又三下河南嵩山,学得少林寺拳法。他将峨眉武术、洪门武术、岳门脱化功等众多功法融于一体,独创了“齐步云脚高桩盘破”拳法,从而创立了名噪一时的盘破门。

传说这刘灨大半生浪迹江湖,晚年回到资中市武庙和罗泉镇后,悉心教授武功。他根据教派祖训,令弟子只习武不做官,这样弟子们都与科考无缘,却热衷于打擂台比武功。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是武圣人关羽的生日,刘灨把这一天定为打擂比武的日子,四川各路袍哥习武之人都会慕名赶来参加并祭祀关公,互行“歪屁股礼”(即相互侧着身子歪着屁股打躬作揖,这是四川袍哥的特殊礼节),热闹非凡。

五里街有一座福音堂旧址,墙上有一面“罗泉井会议”字碑。这里,居然是酝酿辛亥革命“第一枪”的历史故地。

1911年6月中旬,为抵制清政府向列强出卖筑路权,四川保路运动同志会成立。是年8月4日,由同盟会会员(也是袍哥大爷)龙鸣剑、秦载赓发起,在福音堂召开“攒堂大会”,决定发动武装起义。同年9月7日,川督赵尔丰引发“成都血案”,龙鸣剑、秦载赓等人立即将消息书于木牌上趁夜分投江中,发出“水电报”。

一时间,四川各地纷纷起义,抗击清军。罗泉会议也成为四川保路运动中由和平请愿向武装斗争的转折点,并成为武昌起义推翻清廷的重要导火索。

0 3

不吃豆腐,不算来过罗泉

明清时候的罗泉古镇,原有九宫一寺八庙,但如今,一些遗迹因年久失修荡然无存,尚存盐神庙、城隍庙、万寿宫、东岳庙罗泉会议会址绣楼、四合大院以及许多古民居。

四川民间有“罗泉豆腐甲天下”“不吃豆腐,枉到罗泉”的说法。

“用石磨推出的豆腐,又细又嫩。”在镇上做了20多年豆腐的王世敦老人说,他家祖祖辈辈都用石磨磨豆腐,虽然如今有了电动磨豆腐机,但老王把家传手艺传给了女儿小王,一再叮嘱她依然使用石磨磨豆腐,说这样磨出的豆腐才细腻、鲜嫩、绵实。

豆腐包子”更是四川一绝。豆腐包子,就是把肉馅夹在豆腐中间,进行各种烹饪,吃起来特别有味道。小王说,是清澈球溪河的水和当地盐业的发达,才造就了当地豆腐好吃的秘诀。

罗泉街上,到处可见卖豆腐包子的摊点。居民们也不吆喝兜售,颇有点“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味道。

千年沧桑,罗泉镇一街一巷、一砖一瓦、一树一草,都依然保留着往昔风韵。

那天黄昏,春雨滋润街头,怀着求道式的神圣感,我默默走在罗泉镇的老屋和断壁残垣间,手头的相机轻轻释放快门。不远处的珠溪河汩汩流淌,低吟浅唱,像是为这个曾经的“天下第一盐镇”唱着挽歌。

本文刊登于《美丽乡村》杂志2019年第2期

把时间交给阅读

嘉兴国保 | 盐官海塘及海神庙

海神庙为敕建官式建筑,是海塘的重要组成部份。位于盐官镇春熙路134号,占地约2.7公顷。始建于1729年,1949年至70年代末部分建筑改拆,尚存中轴线上建筑及门前广场、汉白玉石牌坊石狮、庆成桥。为江南地区最大的敕建官式建筑遗存之一,石雕精美,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

盐官海塘位于海宁盐官镇南门外,保护范围全长1500米。始建年代不考。现存鱼鳞石塘建于1736年。建筑包括天风海涛亭占鳌塔镇海铁牛等。盐官海塘为条石海塘,工程结构复杂,是我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工程技术价值。

2001年5月,与盐官海塘合并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海宁的盐官古城不得不去看看海神庙 皇帝父子同书一碑

位于浙江海宁的盐官古城,距今2200多年历史,是享誉海内外的钱塘江大潮最佳观潮胜地,也是中国唯一的潮乡。

“一座古塔十所庙,五大城门四吊桥,七十二弄三大街,庭院寺阁九曲桥,古迹要数海神庙,左右石坊白玉雕,唐代经幢明代松,清出文渊陈阁老,更有天下闻名事,今古奇观海宁潮”,这是古城盐官文化遗存的精辟概括。除了观潮以外,还有百里钱塘生态绿带、潮起东方雕塑园、宰相府第风情街、观潮胜地公园、陈阁老宅、金庸书院、海神庙、王国维故居等可以游玩。

盐官因潮而生,依潮而兴。盐官自古就和钱塘潮密不可分,涌潮带来大量海水,让这里的滩涂成为了天然的盐场。西汉时期,吴王刘濞在此设司盐之官,“盐官”因此得名。

公元558年,南朝陈武帝设海宁郡,寓意“海洪宁静”。1300多年间,这里一直都是海宁郡、州、县治所在。

在古城的中心,有一座建于清代的海神庙,是当地著名的景点之一。海神庙建于清雍正八年,整个式样是按照北京故宫里面太和殿来建造的。它所用的材料,是只能用于皇宫和大的庙宇中的汉白玉

当年,雍正皇帝为了确保海塘的稳固,下旨在盐官修建海神庙,用于祭祀海神,安定海潮。

庙中设有一座御碑亭。五米高的汉白玉石碑雕龙画凤,纹饰精美,正面是雍正题写的《浙江海神庙碑文》,背面是乾隆撰写的《阅海塘记》。父子两帝,同书一碑,在历史上十分罕见。

乾隆六下江南,四次到了浙江海宁。乾隆到海宁主要是巡视海塘的修建,足见对海塘修建的重视程度。《阅海塘记》中写道“数郡民生休戚之关,孰有大于次者”。可见,在乾隆皇帝心中,修筑盐官海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项大事。

历史上,乾隆四访海宁,都住在盐官古城的安澜园里。看到海塘稳固,经济繁盛,高兴之余,他还效仿先贤,观潮题诗。“镇海塔旁白石台,观潮端不负斯来,塔山潮信须臾至,罗刹江流为倒回”。

钱塘江畔不仅留下了帝王的身影,也迎来过革命先驱的到访。20世纪初,孙中山来到了这里,当他看到犹如万马奔腾的潮涌时,深受启迪,说出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豪言壮语,并写下“猛进如潮”四个大字。

从那时起,中国革命的洪流犹如海潮般澎湃的气势,在历史的长河中,摧枯拉朽,奔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