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三大”会址

中共“三大”会址

AAA级旅游景区

中共“三大”会址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恤孤院路3号。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是迄今中国共产党唯一在广州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79年,中共三大会址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1日正式修复开放。

广州寻访偶遇中共三大会址

这个月中国共产党就97周岁了。看到朋友圈里面很多人在祝贺党生日快乐的时候,我觉得我在6月12 日对三大会议会址的探访也很有意义,因为,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就是在1923年6月12召开的,正好95周年。

必须坦白一下,作为一名党外人士,我那天本来是去找寻东山少爷的,没想到一下就找到了党组织,于是就在那里接受了一次党的教育,暂时把东山少爷忘在了脑后。

下图中的这栋小洋楼不仅成为了代表们当年住宿和分组讨论的地址,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后来寻找考证当年会议会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这个标志就是楼主在他的小楼顶上写下的1922的字样。

因为代表们回忆,当年站在会议室的窗前望出去,这个1922和它前面的两根旗杆特别显眼。所以能够判断这个1922的对面就是会议原址。而这个会议原址的房子早在日本人的轰炸中只剩下了一段墙基,如今也被保护了起来。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山恤孤院31号(现恤孤院路3号)召开。

这是会议情景的再现。围着这个小桌子的就是当年的全部中共中央委员会委员,共九人(我自己数了半天,发现拍摄角度问题隐藏了一人)。对应于现在的架构应该是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与政治局常委三合一,还选出了五名候补中央委员。成立了由5人组成的中央局负责中央的日常工作,陈独秀为委员长,毛泽东为秘书,罗章龙担任会计。对应于现在应该相当于中共中央书记处。

毛泽东同志就是在这次会议上正式成为了党中央的核心成员。然后我也发现了会计是个好专业。

这次会议明确了开始国共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会议的讨论非常充分,张国焘、蔡和森等人反对全体党员加入国民党,而马林、陈独秀等人则认为全体党员、产业工人都应参加国民党,全力进行国民革命。大会着重批评了怀疑国共合作的“左”倾观点,也不同意马林、陈独秀“一切工作归国民党”的右倾主张。

以马林的共产国际的身份和陈独秀创始人总书记的位置,大会能够对他们的观点进行辩证地讨论,而不是盲目地接受,这说明,会议的民主气氛相当好,所有的意见都能得到充分的表达。左右之分由来已久,对一件事物的认识存在多方面的甚至相反方向的看法其实是很正常的,一个好的机制可以保证最后的决策不至于偏离初衷太远。

这时候的孙中山先生和他所领导的国民党正处在极其困难的境地。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在了北洋军阀的手里,二次革命,护法运动均告失败,而南方陈炯明的叛乱又引发其阵营严重分化。孙先生意识到国民党需要新血液,而共产国际希望中国共产党可以依托国民党的规模和资源迅速壮大,所以就有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迅速掀起了大革命的高潮。随后开始的北伐战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前景。

这样的合作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众多的谍战片里面国民党关键或非关键位置上为什么那么多的地下党,因为原来曾经是一家。

中山先生还在上海自己的家里亲自主持了李大钊等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仪式。下面这张手稿为孙先生亲笔,突然有一种见字如面的穿越感。又看见了毛泽东同志的名字哦,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在哪边都是毛委员了。

国民党虽然历史比我党要长,规模势力大很多,但运行管理不够规范。在我党已经开过三次代表大会之后,国民党才于1924年1月31日召开自己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在我党帮助其改组工作之后召开的。可以看到很多的共产党人在国民党中央任职高管了。下面这张是出席会议人员的签到记录。那时候毛委员的签名还是中规中矩的样子。

看看下面这张图片。我感兴趣的不是怎么帮组国民党改组,而是文末的两个签名。委员长T.S.Chen.这是陈独秀的签名,他那时候所有的签名都是是用英文签的,洋派的很。秘书也有个与委员长并排的签名,这里是Luo ZhangLong 罗章龙。按道理,毛委员是秘书,应该是他的签名,解说员解释说因为毛委员不在的时候,就让会计兼了秘书一职。

这里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所以下发文件必须委员长与秘书共同签名方能生效。所以,中央局秘书的权限是很大的,不仅肩负“本党内外文书及通信及开会之责任,并管理本党文件”这种一般事务性工作,而且有着“本党一切函件须由委员长及秘书签字”的联合署名权!

下图是张国焘的英文信的手稿复印件。这么漂亮的英文手书令我叹为观止。我也算是学过很多年的英文了,如果让我照着抄都不会这么整齐漂亮。很遗憾,这个图片没有拍好,因为是很多张叠放的,当时我只想着拍全,其实应该重点拍面上的那一张才能更多地欣赏这秀丽飘逸的书法。这些早期的共产党人并不是如人们常说的没有文化,相反,他们都是学贯中西的大知识分子,而且家境优越。

下面这张照片里面,解说员问,第一排左二,你们知道是谁吗?一堆人都没有猜出来。这个英俊硬朗的青年居然是朱德!大家惊呼,啊,朱老总原来这么帅啊?直接秒杀好多的小鲜肉啊!

朱老总是个真正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也要找寻一条救国救民的正确道路的坚定的革命者。朱德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属于军事科班出身,并加入孙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武装起义。40岁时已位高至军长。按照成功学的概念,奋斗至此他已经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照顾家人都已不在话下。

但是,他却抛弃了这高官厚禄的荣华富贵,至个人安危于不顾,投身于刚刚起步前途未卜的共产党的革命事业。试想,没有一个坚定的以天下为己任救国救民于水火的信念,如何能放弃已有的一切而重头来过呢?

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这是一直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们始终对于自己的拷问。

这个全世界第一大党一定是做对了些什么,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以星星之火而呈燎原之势。

风雨如晦的年月,这群有理想有激情的年轻人,即使献出生命也要为积弱积贫的古老国家找到一条富强安康的道路。这是他们读圣贤书当以天下为己任的信念,也是经世致用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在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备受欺凌的时代,他们挺身而出,奋勇拼搏坚韧顽强不惜以自己的鲜血祭奠救国救民的大旗。

这些数字的后面都是一个个热血沸腾、忧国忧民的青年才俊,绝大多数人都出身于衣食无忧的富贵人家。他们抛弃了优越的生活,投身于危险万分的救国民于水火之中的道路探索中,作为早期的革命先驱,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绝命于在正当青春的时候,没有能够看见光明的到来。但是,他们义无反顾慷慨赴死。我们今天的生活里永远有着他们流尽鲜血而发出的光。

陈独秀与自己的两个儿子陈延年与陈乔年,作为中共干部里显赫一时的陈氏三杰,父子三人在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同时当选为中央委员,开创了前无古人后也极难有来者的历史。

而这两个积极投身革命的年轻人,却分别于1927年7月4日和1928年6月7日被国民党杀害,年仅29岁和26岁。遇害的前夜,陈乔年却仍然乐观地说:"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不忘先烈。不忘前人。不忘初心。

加入党组织,就应该相信党的理念,真正地以宣誓的誓言来要求自己。否则,那些唯自己功名与私利为己任的党员严重影响和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遇到了一大群专程前来参观学习的人。应该是党员学习活动。混在他们中间仔细地听到了讲解员的介绍。其间,听到几个人在议论,说那个时候的革命者是真的在革命。

结束了参观活动,信步走进院子,才发现院子里面郁郁葱葱,生机盎然。高大的树上居然结满了果实,仔细一看,原来菠萝蜜就是长在这样的树上的。

累累的果实象征着成就,象征着丰收,象征着甜美。

大家的果实值得大家来守卫。

现场探营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见证国共合作革命风云

现场探营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见证国共合作革命风云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铮 黄宙辉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宋金峪 林桂炎

经过近一年改扩建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于近日揭开其神秘面纱。6月18日,记者探营即将竣工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走过广州市越秀区恤孤院路,几栋砖红色的建筑物格外引人注目。此地,见证了国共合作新篇章的开启。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三大”)在这里正式召开。大会确定国民革命为党的中心工作,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揭开轰轰烈烈大革命的序幕。

中共中央局机关从上海迁至广州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失败的事实中看到,要对付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单靠一个阶级的孤军奋斗难以成功。党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此时的孙中山因依靠军阀打军阀屡遭挫折,陷于苦闷。他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所产生的影响,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支新兴的、生机勃勃的革命力量,愿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

1923年年初,孙中山由上海返回广东,成立大元帅大本营,重建广东革命基地,广东形势日见好转。同年1月,共产国际执委会作出《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对国共合作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共中央局采纳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建议,将中共中央局机关从上海迁至广州。

中共中央局机关迁粤后,在大力推进与国民党合作的同时,加紧筹备党的第三次代表大会。广东党组织积极协助和配合中央局各项工作的开展。中共三大召开前,中共中央以“钟英”为代号,指示各地大致从每十名党员中选派一名代表,前往广州参加大会。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蔡和森、向警予、张太雷等至少40人出席大会,代表全国420名党员。马林也参加了会议

今天的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由中共三大会址遗址广场、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春园、中共三大历史陈列馆组成。中共三大召开期间,陈独秀和李大钊同住在广州东山新河浦路的“春园”二楼。来穗参会的毛泽东也住在“春园”,他在这里和其他会议代表参加大会的筹备工作。附近的“简园”也是毛泽东经常活动的地方,他常到这里找国民党人谭延闿商谈统一战线问题。

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

根据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的展陈显示,中共三大代表的完整名单目前尚未发现。根据马林笔记、与会代表回忆等资料,代表人数至少有40名,其中可查实姓名的有38名。他们当中最年长者46岁,最年轻者21岁,平均年龄为29.8岁,有工人、知识分子、军人,第一次有女性代表参会。他们来自各地,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

大会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问题,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宣言》等重要文件,选举了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大会正确估计了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和国民党进行改组的可能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明确规定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此外,在9天的会议中,代表听取和讨论了陈独秀代表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作的报告,决定了国共合作的方式问题,通过13个文件决议。大会选举陈独秀、蔡和森、李大钊、谭平山、王荷波、毛泽东、朱少连、项英、罗章龙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邓培、张连光、徐梅坤、李汉俊、邓中夏为候补委员,组成新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由陈独秀、蔡和森、毛泽东、罗章龙、谭平山组成中央局,陈独秀为委员长,毛泽东为秘书,罗章龙为会计,负责中央日常工作。

中共三大后,共产党人积极推动国民党改组。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中共三大正确认识和分析中国国情和革命任务,确定以国民革命运动为党的中心工作,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很快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开创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为掀起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打下了坚实基础。

现场探营:

纪念馆规模扩大两倍 展览主题和定位更新

6月20日,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恤孤院路、围蔽施工将近一年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以下简称“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项目竣工,重新开馆。

据了解,该馆由中共三大会址遗址广场、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春园、中共三大历史陈列馆组成,改扩建后占地面积为668.4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305平方米,规模比之前扩大了两倍。展陈方面,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更新了展览主题和定位,并融入了新的研究成果,展品较改扩建前也有了变化。6月18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走进纪念馆一探究竟。

在市中心进行“眼科手术”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于2006年7月起对公众开放。2020年7月1日,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改扩建项目开工,2021年6月竣工。据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竣工后的中共三大历史陈列馆占地面积为668.4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305平方米,规模比之前扩大了两倍,接待参观服务能力可达到70万人次/年。据了解,陈列馆的改扩建设计巧妙融入党徽镰刀、锤头元素,抽象展现新旧建筑体量;榫卯结构的交织形式,表达了榫卯共握、工农同心的设计理念。

由于纪念馆在新河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在改扩建工程设计时不得改变街区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因此,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采用大量红砖垒砌,这也代表在中共三大召开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力量,万众一心。

考虑到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所在地为历史文化街区,且周边民居密集,改扩建工程向下做了延伸。据纪念馆有关工作人员介绍,为了尽可能扩大地上展陈面积,项目在地下两层设置设备房、消防水池、文物库、电房。“扩建部分基坑面积430平方米,深度达11米,周边环境十分复杂。四周既有历史建筑,也有居民楼,西侧紧贴旧陈列馆、二者净距仅2米,南侧基坑离周边建筑最近距离仅3米,对基坑变形控制要求严格。”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这相当于在广州市中心进行一场‘眼科手术’。”

全面评价中共三大历史地位

在中共三大会址遗址广场,有一块用玻璃覆盖的石阶遗迹。据介绍,1938年侵华日军飞机轰炸广州,会址房屋不复存在。2006年1月,考古勘查发现了中共三大会址部分红阶砖地面,玻璃覆盖处即是对原址进行保护展示。

步入中共三大历史陈列馆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名为《全中国国民革命者联合起来》的浮雕。浮雕刻画了工农商学兵等人物形象,再现了中共三大召开后,以广州为中心的“全中国国民革命者联合起来”,形成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

据介绍,中共三大历史陈列展览展陈面积为1330平方米,展线长度约320米,展出的文物展品为108件/套,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与改扩建前相比,更新后的展览立足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聚焦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共三大,突显关键人物,挖掘历史细节。工作人员说:“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展览更新主题立意和展陈定位,把中共三大放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建设、发展历程和中国革命等多维度中,明确国民革命为党的中心工作,全面评价中共三大的历史地位。”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以中共三大会议的发展为线索,以专题组合的叙事方法,分为“上下求索——中共三大召开的历史背景”“凝聚共识——中共三大的召开”“风起云涌——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理想之光——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中共三大代表”四部分,叙述中共三大召开的历史背景、会议过程与成果、会议影响与贡献、代表理想的升华。

展览主体时间上限为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下限为1925年中共四大,上下有所延伸。此外,展览布局和参观线路同步优化,展览的空间从室内延至室外,同时串联起中共三大会址遗址广场、中共三大历史陈列馆和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春园,充实展览的内涵。(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陈婉允

焕新开放!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亮点抢先看

焕新开放!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亮点抢先看

2021-06-21 17:02:31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中共三大会址 纪念馆全新亮相!6月20日,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 中共三大会址 纪念馆改扩建项目竣工开馆,从6月21日至7月5日,专门面向团体开放,实行预约参观。

亮点抢先看

改扩建后规模扩大两倍

此次改扩建, 中共三大会址 纪念馆的建筑面积从818平方米增加至2305平方米,规模比之前扩大了两倍,接待参观服务能力可达到70万人次/年,在历史陈列数量、现场展示效果、接待参观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

陈列展览方面,改陈后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以 中共三大会议的发展为线索,以专题组合的叙事方法,分为“上下求索—— 中共三大召开的历史 背景”“凝聚共识—— 中共三大的召开”“风起云涌——轰轰烈烈的大 革命”“理想之光——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 中共三大代表”四部分,并于2021年入选由中央宣传部和 国家文物局联合推介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名单。同时,展出的文物展品从78件/套增加至108件/套,较此前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展现形式的创新也是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参观者可通过照片、油画、雕塑、立体场景等多种形式以及全息影像等数字科技手段,了解大会会址寻觅的故事,感受模拟大会召开过程、聆听代表们讲述理想与信念。

中共三大历史陈列馆序厅。

中共三大代表纵览。南都记者 何玉帅 摄

互动体验《今昔东山》。

全息影像沉浸式场景《共识·1923》。

声音体验《国际歌》。

历史知多D

中共三大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30多人,代表全国420名 党员。这次会议正确评估了孙中山的 革命立场和 国民党进行改组的可能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 国民党,以实现国共合作;明确规定共产党员加入 国民党时,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中共三大的召开,促成了 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 革命的新局面。

由于当时 中共三大是秘密召开的,且会址房屋毁于1938年10月侵华日军飞机对广州的轰炸中, 中共三大会址的所在地一度成谜,直到1972年 中共三大代表徐梅坤到广州始确认才揭开谜底。

1972年的深秋, 中共三大的亲历者徐梅坤老人来到广州市山口寻找 中共三大会址。当时年近八旬的徐老每天在东山地区实地勘察,当他无意瞥见一栋西式洋楼上“1922”字样,想起当年召开 中共三大的时候,三大代表们能从会址房屋窗户看见对面逵园的“1922”。参加大会的代表大多是外省人,他们就把“1922”这四个字作为认路的路标,据此徐老推断会址房屋应该就在此地。

据老街坊讲,当年在这里的确有一栋普通的二层民居,抗战期间毁于侵华日机的轰炸。原建筑金字瓦顶,坐西朝东,与徐老回忆的会址房屋一模一样。后来从档案馆里找到的一份1923年8月的测绘图,也证实当年在“逵园”的对面确有这么一栋建筑。这里与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春园不足百米,也可与代表们的回忆相互印证。

2006年,经考古勘查,清理出会址的部分墙基和红阶砖地面,最终确认 中共三大会址就在这里。

预约提醒

提前3天分时段团体预约

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情况下, 中共三大会址 纪念馆暂定6月21日至7月5日期间专门面向团体开放,实行预约参观,提供 免费讲解。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9:00—17:30(17:0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预约人数方面,结合展厅情况和当前疫情防控要求,为减少参观人员交叉,避免人员密集,实行分时段预约,合理控制参观人数。上午9:00—12:00,下午2:00—5:00,每30分钟接待1个团队,每天共接待12个团队,每个团队人数10到30人,每天接待人数上限为360人。

每个预约团队规模10-30人,需提前3天预约。团队人员须持72小时核酸检测阴性结果,并提前15分钟到馆办理入场手续。纪念馆将严格按照要求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实行进馆人员扫码、测温、错峰参观,做好场馆通风,定时清洁消毒等措施。

本网站上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及音视频),除转载外,均为时代在线版权所有,未经书面协议授权,禁止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 方式使用。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联系本网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