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堆子遗址

烟堆子遗址

烟堆子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兴隆镇西林村西南700米白玉河东岸一级台地上,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1000米,宽200-500米,总面积约250000平方米。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广汉文物部门对其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采集到与三星堆遗址典型陶器形制相同、时代相若的器物标本如高柄豆、小平底罐、鸟头把等。2001年对其进行考古钻探,探明其文化层堆积厚达1-1.2米,并有成片的红烧土堆积情况。据此分析,烟堆子遗址的文化性质与著名的三星堆遗址一致,属于商周时期的一处重要的古蜀文化遗址。2002年12月,四川省政府将其

中文名:烟堆子遗址

地理位置:四川省广汉市兴隆镇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景点级别:四川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门票价格:免费

占地面积:250000 m²

泉港这个藏着唐朝古寺和烽火台遗址的村子里,还有一场花灯巡游的“烟火晚会”...

2017年12月13日

第[47]篇文章

天湖村聚落在四面环山的丘陵地带

从上往下瞧着似块小型盆地

走在村内可以随处看见整洁的马路

通港路几乎贯穿全境

屹立于天湖岩山上的天湖岩寺

有着北临湄洲湾,东毗五公山

南望净峰山,西邻观音山的壮观

这座始建于唐朝寺庙饱含着对村民深深的祝愿

天湖遗迹

天湖岩寺

据载,天湖岩寺前身是一座名为水月亭的小庙堂,

始建于唐僖宗中和五年(公元885年),

明武宗朱厚照下江南时慕名前来游览,

深为此地风光折服,挥毫御书"天湖福地"四个字,

水月亭由此易名天湖岩寺。

为纪念寺院前身,便添建这座亭阁,取名水月亭

在水月亭对面坡下,有一个长方形的天然湖泊

取名为:放生湖

传说放生湖中有被称为"天湖三奇"的三种生一物:无尾螺、红体虾、半边鱼。关于"天湖三奇",民间有这样一个神奇的传说:明武宗朱厚照在此游览时,

侍从捞起湖中鱼、虾、螺作为御膳,朱厚照知悉缘由后,愕然良久,深悔食了放生湖之物,亲自将残肴倒回湖中!对天祈祷:"佛祖有灵,当使半边鱼游碧水,熟红虾相嘻戏,剪尾螺又繁殖。"皇帝的金口玉言竟然使这些未食完的鱼、虾、螺起死回生,繁衍至今。对于放生湖的美好景致,前人有诗曰: 天湖高挂着空流,鱼放岩头得所游;有名恰如银汉月,无波不似洞庭秩。

湖边的残碑上书"天湖放生"四个大字,

乃北宋端明殿大学士蔡襄任泉州太守时留下的墨宝。

天湖岩寺分为前后两殿,

前殿是大雄宝殿,后殿是观音阁。

大雄宝殿是座宫殿式的三间二进的殿宇,

飞檐翘脊,雍容华美。

殿门上悬挂着"天湖福地"的匾额,宇体遵劲庄严。

大殿中开天井,中有石砌平台,

摆放着各种盆景,奇花异草争妍斗艳。

天井之后的主殿奉祀释迦牟尼三宝佛像

文殊与普贤三圣同祀于佛龛,两侧为十八罗汉,

所塑佛像涂金抹银,流光溢彩。

绕过天井沿着后面石阶往上走

便可以看到后殿的观音阁,

只见双层飞檐高达10多米,

棱檐翘翼好如巨鹏展翅,巍然屹立,气势雄伟。

正中大门上的横匾有"观音阁"三字,

笔锋雄厚有力,金字耀眼。

殿内雕梁画栋,洪嵌着八角天花,

突显出佛阁的庄严。

正中莲花宝座上一尊高达5.68米的净瓶观世音塑像

慈眉善目,观音两旁还侍立着善才、龙女二童。

左右墙两侧是二十四尊梵天王神像,

皆有3米多高,姿态备异,栩栩如生。

大殿内有一联云

:"梵宇耸洲中一水迎来台岛浪,

法延启天末好风伴送海潮音",

把佛禅与景色融为一体,意境悠远。

后殿的建筑面积达324平方米,

门前有石埕,四周用石栏围护,

埕前植有一圃花卉,四季皆有花香,沁人心扉。

天湖岩山巅有一"三帽盖顶"巨石,

奇峰独秀,蔚为壮观。

大殿左右的钟鼓楼

“深山隐古寺 ,日暮闻钟鸣 ”

晨钟暮鼓,自古如此

云水堂前的菩提石像

目光饱含对众生的怜悯

也是对天湖村民的祝福

走在天湖寺的左侧,是一个较陡峭的坡道

巽风亭就坐落于此,等待夕阳西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画面便会出现眼帘

天湖山烟墩遗址

天湖岩山烽火台遗址,位于天湖岩山上,

是天湖、柳厝、凤翔三个行政村和

前黄镇坑内村山脉的至高点

也是田头、枫林坑、打厝、坑内

四个村溪流的发源地。

天湖寺背后的山峰顶处

就是湖岩山烽火台遗址所在地

天湖岩山顶那豪情壮志的烽火台,

现今仅存一座呈四方形的墩台,

它的边长10米,残高4.4米(原高5米),

整个墩台使用块状条石垒造,

设计有安全通道,并中间夯土。

营造墩台这个工程,用燃放烟火来传递信号,

是明代洪武时期用于反击倭寇入侵所专设的烽火台。

在烽火台的西南面,建造一个宽1.25米的石门

上部已毁坏不全,

既是战争年代炮火穿越所遭受的破坏,

加上受台湾海峡板块发生地震时期的影响,

也有年代久远那雷击雨淋暴晒给烽火台造成的损毁。

明代洪武十二年在天湖岩山始建烽火台

(亦称烟墩),

率先在湄洲湾边境的重要山谷地带建军事堡垒

设置在天湖岩山、龟石山,肖厝烟墩山、

九峰山等惠北19处,各烽火台遥相呼应,

为防御倭寇入侵而建造。

当登陆的倭寇妄图摧毁山顶的烽火台,

山头埋伏的军队会巧施飞蛾扑火的谋略,

把倭寇引诱往山野间的制高点,

利用熟悉山形地貌的时机,

坚决围堵与歼灭来犯倭寇。

时至顺治十八年,清迁搞“迁界”期间,

天湖岩山作为沿海边境极重要的烽火台,

官府把天湖岩山作为“迁界”内移30里分界线的座标。

因此,“迁移界址自九峰(界山镇鹅头村),

南过天湖岩(南埔镇天湖村),历坝头山(前黄镇凤安村)……”,这些是官府钦定的山头,都罗列为惠北沿海岸迁界的军事禁区。当然,天湖岩山建烽火台,既能为军事作战传递信号,

也能为湄洲湾进出港航船当航标导航的作用。

九牧林氏

朴素祠堂

▲朴素(打厝村)祠堂

朴素一支,远可追溯至殷商太师比干

后世称“闽林始祖”的郡王林禄。

朴素开居祖为林宗奇(莆田林藻公派下14世),

“以永乐二年应贤良方正科(进士)

任奉议大夫广东按察使佥事道”;

朴素村则是从林宗奇裔孙林瑄开始命名的,

族谱撰言林瑄(16世)外甥乡进士张慎对其的赞辞

:“庆三公次子,邑痒生……年十五入泮,

为本都郑庄长者招赘以二女妻。

焉后加邑大宾因素位而行,自号朴素。

朴素之乡所由名也。赞曰:公弱冠入泮,

著誉人世郑傲,唐君二女妻帝三子俱贤。

昭兹后裔,子三:尚美、博识、博览,名森。

弘治(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使用年代为公元1488年至1505年)间岁进士(任浙江临江县县丞)。”

林瑄除三子林森为进士外,

其堂兄弟林敏(即林庆三侄)也是进士,

见族谱关于林庆三(15世)的撰写

:“侄欲治公名敏,以诗书经,应景泰

(为明朝皇帝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相对于公元1450年至1457年)元年岁进士,任浙江嘉兴县县丞。”加上众多的邑庠生、太学生等,朴素自开居祖林宗奇起形成“三进士六秀才”的历史门望。

外亲方面,《挺前公顶馆通房族谱》简抄本谱引

记载:“以子岳贵赠兵部左侍郎右副都御使甥张慎

立东西壁上悬联板二条左云谏主愿刳心商室少师兴

望族右云居官能执宪王朝佥事振家声。

”此段话即:因儿子岳而贵的张慎被赠封为

“左侍郎右副都御使”,他是林瑄的外甥,

曾经为朴素题下“谏主愿刳心商室少师兴望族,

居官能执宪王朝佥事振家声”的对联,

对朴素先祖比干和开居祖林宗奇予以称赞。

林瑄外甥张慎为朴素撰写的对联,

镌刻在今朴素村的祠堂石柱上。

▲朴素(打厝村)三房祖厝旁边的古井

据谱碟资料分析,朴素在16世林瑄时代,

家族已进入鼎盛时期。

自朴素林瑄,历经十世到了林世登这代,

也算名门望族,大户人家。

▲朴素(打厝村)三房祖厝后的百年古榕

▲朴素(打厝村)三落古大厝

三落古大厝建筑规划宏大,

设计巧妙,装饰精美,

鱼池拱桥等会转的窗棂构件应有尽有

打厝村后坑塔

后坑塔,对打厝自然村的村民来讲,

既是故乡祖宗垒建起来的一座“石塔”,

也是祖宗传承给乡里的历史遗存。

它让乡亲们牢记古代战乱时期的困苦岁月,

缅怀英烈们保家卫国的奋斗历程,

应该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

都有承前启后的教育作用和特殊的纪念意义。

后坑塔既没有峰尾圭峰塔的传说

也没有天湖岩上烽火台遗址那样传神

但它在天湖村抗击倭寇这段历史中发挥着

不可抹灭的作用

这段历史将永远被乡亲们铭记于心

泉港姓氏志》一书对后坑塔的简介

:“位于南埔镇天湖村打厝‘塔仔山’山坳,

肇建时间无考,全石块垒造,造型古朴,

占地约有20平方米,高4米”。

这座用花岗岩石块干垒砌的“石塔”,

基座长约2.5米,侧面宽约一米多,

成梯形的“石塔”顶砌有一个石框做塔尖,

也许能插旗帜的用处。

其实,后坑山坳有几块自然形成的盘石,

“石塔”就择址垒造在自然盘石上,同虎空山脉相邻,

周围的山上生长有茂盛的相思树、松柏等,

显得空灵幽静。

打厝乡里的祖宗选址在“塔仔山”垒造石塔,

有鉴于历代倭寇骚扰南埔沿海一带的村庄,

包括打厝、山沟、埔尾、顶溪、田厝这些乡里,

所设立的一个瞭望哨。只要有倭寇登陆骚扰的险情,

便安排乡亲到“石塔”去站岗瞭望,

有发现倭寇要骚扰附近几个乡里之前,

就燃放烟火发出信号,

及时告诉乡亲父老要安全转移,

避免老弱病残的人员伤亡。

因此,后坑塔作为战乱时期发出信号的地点,

发挥着警报信号保一方平安的重要作用。

天湖小学

天湖村天湖小学

从天湖岩寺山脚下往上方公路直走约10分钟

向左拐进,便可以看到小学的大门

学校不是很大,却很温馨

4层楼高的教学楼,上面斑驳的黑印是岁月的痕迹

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从这里走出

是家长们的期盼,也是天湖村的未来

这面墙上满满的荣誉

是学校全体师生历经几代共同的成果

正月十八板龙灯

每年元宵节前后,福建各地,

尤其是闽南地区各乡村都有出游的民俗活动。

但是在泉港,还有一种较为少见的板凳火龙灯,

将正月的乡村年味推向高潮。

比较有名的如正月十四、十五在涂岭

樟脚村举行的板龙灯,

每年都会吸引各地的游客前来欣赏拍摄。

除了樟脚板龙灯,泉港地区还有许多乡村

有类似的板龙灯,只是名气没有樟脚村的大。

比如正月十五的仙境村板龙灯,

正月十八的天湖村板龙灯等。

天湖村板龙灯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十八,

但这个时间并不固定,也要根据天气而定,

如果下雨或风大,活动会一直顺延下去,

不像樟脚村的板龙灯,

会固定在正月十四、十五两天,风雨无阻。

1

“出灯”

天湖村板龙灯由白井自然村发起,

每家每户分别由一个青壮年男性手持一个板龙灯,

汇集在祖厝前,并逐一连接串联在一起,

一般可锦延近公里。

板龙灯由傍晚开始,

板龙灯点亮,从白井村祖厝出发,

在境内所辖各自然村中小巷和田间小道游走,

配合铺天盖地的烟花鞭炮声,场面蔚为壮观。

一盏盏花灯绑在木板上,根据每家每户男丁的数量,

或8盏一排,或10盏一排,

村民只要两头扛着木板游于乡间就可以了。

花灯要固定在木板上,是家家户户都有的,

每块约3米长,根据花灯的数量在板上凿出圆洞,

将安放蜡烛的木桩固定在圆洞上。

传统的灯笼是由藤条扎成,外面再裱上油纸,

油纸灯笼通过底座上设置的U形铁条固定在木板上。

花灯游龙时大家总是有意无意地烧掉几盏纸花灯,

当地人称为“出灯”。

来年还要补上几盏新灯,

因为“添灯”闽南话就是“添丁”啦,

这为这个传承300多年的民俗带来一丝现代感。

2

“烟火盛会”

入夜,天色全部暗了下来,

板龙灯远远望去像一条火灯龙在游动,

非常漂亮,看不到头。

板龙灯所到之处,烟花爆竹更是声声不断,

时而照亮整片天空,异常热闹,整个乡村沸腾了。

天湖板龙灯进行时

周遭燃放绚丽多彩的烟花

为这场盛大的晚会锦上添花

3

“巡游结束”

天湖村板龙灯在每年正月十八进行

晚上六点半从白井村祖厝出发

绕境巡游经需两个小时左右

八点多入宫结束

4

发“彩饼”

巡游结束后大家会集中在一起

一般由村里的长辈一家一家分发“彩饼”

“彩饼”既叫油酥饼,也叫肉饼

走在天湖村的街道

秋季村里可以看到平整的稻田

黄牛在田里干活

小麻雀在屋檐和树枝上时不时来回跳动

唱着清脆悦耳的曲子

和煦的秋风吹拂着小溪流

午后的天湖,静谧且优雅

注:文中部分图文来源自活力南埔、志远天下行

大墩子遗址景点 大墩子遗址景点有哪些

1. 大墩子遗址景点有哪些

如果中国有五千年历史,那么确定的是徐州有4900多年历史。中国五千年历史是从尧开始,尧舜禹,夏商周嘛。而因徐州得名彭城的彭祖是和尧同一时期的人,彭祖因为一碗汤(雉鸡羹)而封到徐州附近建立大彭氏国。

而我们所说的徐州有6000年的不是历史,而是有6000年的文明。徐州的六千年文明由邳州大墩子遗址、刘林遗址和新沂的花厅遗址确定的,因为和山东大汶口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归类于大汶口文化。


2. 大墩子遗址景点有哪些名字

邳州归江苏地级市徐州市。

邳州隶属于江苏省徐州市,古称良城、邳国、下邳、东徐州,位于苏鲁交界,东接新沂市,西连徐州市铜山区、贾汪区,南界睢宁县,北邻山东省兰陵县。1992年撤县建市。

徐州,简称徐,古称彭城,江苏省地级市,地处江苏省西北部、华北平原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东接宿迁,西连萧县,南接宿州,北靠枣庄,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徐州交汇,素有“五省通衢”之称。

徐州是华东重要门户城市,华东地区重要的科教、文化、金融、旅游、医疗、会展中心,也是江苏省重要的经济、商业和对外贸易中心。


3. 大墩子文化遗址

大墩子遗址、关帝庙、白马寺古银杏、山窝古槐、刘林文化遗址等。

1、大墩子遗址 大墩子遗址,位于位于苏鲁边境,属江苏省邳州市四户镇竹园村,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下层为青莲岗期,中层为刘林期,上层为花厅期,大墩子遗址平面近圆形,直径约250米,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发掘出6000余件器物和554座墓葬。

2、关帝庙 土山五大古庙之首,是江苏省最大的关帝庙,始建于明朝中期的1460年,至今五百四十余年,历经崇贞、雍正、道光、民国四次大修,这次在邳州市委、土山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于2005年五月动修复,按照原址原貌和修旧如旧的原则,由徐州古建园林工程队作了全面修复,恢复原庙址二十二亩,古建筑100余间。

3、白马寺古银杏 邳州境内银杏种植历史悠久,四户镇白马寺古银杏为北魏正光年间所植,树龄已有1500余年。2007年银杏成片园26万亩,定植银杏总株数达1000万株,银杏果年产量达1100吨,年产优质银杏干青叶12000吨,银杏盆景180万盆。

4、山窝古槐 江苏邳州市戴庄镇山窝村有两棵千年古槐,因两棵树同龄被当地村民称之为龙凤槐和姊妹槐。相传,1955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晚,因堆放在古槐附近的草垛失火,殃及到古槐,后经村民极力相救,火是扑灭了。 但是古槐也已经被烧的遍体鳞伤,其中一颗树干被烧的仅剩下一张树皮和残枝,翌年暮春未曾发芽,村民本以为古槐难以复活,岂料,时至第三年春季古槐竟然奇迹般地长出了嫩芽复活了,直到现在仍然枝繁叶茂。

5、刘林文化遗址 刘林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刘庄村西南,为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处于大汶口文化的早期,被发现于1957年,是新中国最早发掘的一批遗址,也是江苏唯一的出土彩陶的遗址。 来源:-邳州


4. 圩墩遗址公园有什么景点

1、常州天宁禅寺

天宁禅寺坐落在常州延陵东路,素有“东南第一丛林”之称。

2、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即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位于溧阳市前马镇水西村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西距宁杭高速公路2公里,南距溧阳市区20公里,是一个在中国革命史和军事史上都有重要地位的地方。

3、三星村遗址

三星村遗址位于 坛市西岗三星村,1985年省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并被确认为新石器时代一处较重要的遗址。

4、戚墅堰圩墩遗址

在戚墅堰镇,大运河的南岸,距运河仅有四五十米的地方,有一高阜土墩,这就是迄今发现的常州市区最早的先民定居地之一——圩墩村新石器时代遗址。

5、史侯祠

中国史氏第一座大庙“史侯祠”位于江苏溧阳东郊埭头镇,始建于东汉初年,是为纪念东汉名将、溧阳侯史崇而建的祭祀建筑群,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

6、淹城遗址

淹城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南门外约7公里武进县湖塘桥西。淹城水陆面积约67公顷,其中耕地约占47公顷。城有三重,分别为外城、内城、子城,城河亦有三围。

7、常州戏楼群

古戏楼,不仅凝聚着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和审美情趣,也记录着戏曲数百年的兴衰沉浮。

8、溧阳报恩寺

报恩寺为溧阳名寺。旧寺座落在溧城外黄家村,新寺座落在秀丽的天目湖畔。旧寺古色古香。

9、礼嘉王氏宗祠

礼嘉桥王氏宗祠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镇鱼池村。

10、溧阳新四军指挥部旧址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座落在溧阳市水西村。


5. 寺墩遗址公园

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以黑陶为主的原始文化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及其南部的杭嘉湖地区。

最早是在1934年发现于浙江省吴兴钱山漾遗址,1936年对余杭良渚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至20世纪50年代初一直把它作为龙山文化杭州湾区的代表性文化遗存。

50年代末发掘了钱山漾遗址后命名为良渚文化,至1977年明确其年代为距今4000多年至距今约5300年。由于考古发掘中没有发现重要的遗迹现象和珍贵的文物,一直认为环太湖地区的原始文化落后于中原地区。

1973年在杭州湾南岸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约距今6500年以前的已经过初步发展的原始稻作农业文化遗存之后,才逐渐改变这一看法。

而引起研究者对良渚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认识,则主要是在良渚文化墓葬中发现了做工极为精致的玉器和良渚文化的土墩墓地。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玉器,尤其是刻有兽面纹的玉琮,最早是于1973年发掘江苏省吴县草鞋山遗址良渚文化墓葬时明确的,1977年春夏之际发掘吴县张陵山良渚文化墓葬时又印证了这一现象。于是,在1977年10月8日至17日于南京召开的“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学术讨论会”上,与会代表明确提出了良渚文化出现私有制、处于文明时代的前夜等看法。

如南京博物院的代表汪遵国认为,良渚文化中造型丰富多彩的玉器、特别是玉制礼器,是良渚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提出良渚文化正是处于文明时代的前夜。

吴汝祚认为能享有这种玉琮的人,在社会上是有特殊地位的,这就反映了阶级社会正在产生或处于前夕。

牟永抗、魏正瑾认为良渚文化的这些发达的农业部落,已经饲养家蚕,出现丝麻织品和相当进步的竹编工艺,再加上大量精美玉器,特别是大型玉琮、玉璧的制作,说明了当时的江南地区更已成为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比较先进的地区之一。在良渚文化原始文明的发展高潮之中,我们似乎听见了私有制走近的脚步声。这些发现和研究认识,引导着研究者对良渚文化墓地与墓葬的进一步探索。

在1978年至1985年内,先后发掘了江苏省武进寺墩、昆山绰墩与少卿山、吴县张陵山东山、上海市青浦福泉山墓地,以及浙江省海宁千金角与徐步桥、平湖平丘墩、余杭吴家埠、嘉兴雀幕桥、德清辉山、海宁三官墩与郜家岭 浙北地区的一批小墓。

其中,武进寺墩良渚文化“玉敛葬”墓的发现和对其认识的深化、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土墩墓地的全面揭露,是这时期良渚文化研究的两项重要成果。武进寺墩墓地在1978、1979、1982年分别进行了发掘,发现3座一排规模较大的墓葬。3号墓最大,墓主为20岁左右的青年男性,随葬陶、石、玉器100余件,其中以随葬玉制礼器琮、璧为特色。玉琮33件,置于人骨架四周;玉璧24件,置于人骨架上下或头前脚后。发掘者汪遵国等人结合《周礼》中对玉琮、玉璧用途的记述,认为这是史前的玉敛葬,寺墩墓地是良渚文化一处氏族显贵及其家庭成员的墓地;并通过分析玉琮上的兽面纹与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还提出良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渊源之一。

汪遵国还进一步分析了已发现随葬有玉器的良渚文化墓葬及玉器制作特点,进一步认为良渚文化已有一批掌握熟练技术、专门从事琢玉工艺的玉工。

琢玉与制陶同样,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当时的社会即将跃进文明时代的门槛。这些认识,在当时都是开创性的,对后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青浦福泉山遗址在1982年发掘了一座良渚文化墓葬,出土随葬品119件,有大玉璧、玉琮、玉镯、玉钺等一批玉石器。1983~1984年对福泉山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除了发现一批良渚文化的墓葬,出土一批精美的玉器、陶器等遗存外,更重要的是,这次发掘明确了福泉山这一土墩上的良渚文化墓地,是当时人工堆筑起来的高台墓地,其规模长约84米、宽约74米、高约8米,苏秉琦誉此为“土筑金字塔”。这一认识对良渚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使研究者突然明白了:寻找、研究良渚文化的墓葬应与墓葬所在的遗址形态进行综合考察,良渚文化时期的一些土台遗址,可能大都是良渚文化时期的贵族墓地。受此启发,后来研究者在苏南浙北等地相继发现了一批良渚文化高台墓地(有的为祭坛墓地)。武进寺墩、青浦福泉山等良渚文化墓地的发掘及形成的有关认识,为良渚文化的研究获得重大突破,促使研究者对太湖地区良渚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作用,开始引起了重视。夏鼐在1983年论述《中国文明的起源》时,认为良渚文化是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关系最密切的史前文化之一,良渚文化的玉璧、玉琮等玉器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线索。苏秉琦于1984年11月17日在“太湖流域古动物古人类古文化学术座谈会”上认为:“良渚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是个熠熠发光的社会实体”。并进一步提出:“我们这个号称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黎明期历史,虽然还是‘若明若暗’,但已决不再是‘虚无漂渺’的传说神话了。”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探索“五千年文明古国”的课题,就这样因武进寺墩、青浦福泉山等良渚文化高台墓地与“玉敛葬”墓的发现及其认识的深化而提了出来。


6. 大墩子文化

  邳州隶属于江苏省徐州市,古称邳国、下邳、东徐州,位于苏鲁交界,东接新沂市,西连徐州市铜山区、贾汪区,南界睢宁县,北邻山东省兰陵县。

1992年撤县建市。

  邳州历史悠久,境内大墩子文化遗址距今6000年,是江苏文明最早的起源之一。境内有邳州市艾山风景名胜区、沙沟湖水杉公园、国家银杏博览园、小萝卜头纪念馆等旅游景点。邳州的城市精神是“昂扬向上、坚韧挺拔、心无旁骛、精诚团结”。

  2015年,邳州在全国百强县位居第43位,竞争力等级为A+级。

  邳州发展的目标是东陇海产业带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新兴工贸城市,京杭运河沿岸具有 乡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的生态宜居城市。


7. 大墩子遗址景点有哪些名称

邳州四大古镇的排名是

1 窑湾镇(现在属新沂市)

窑湾古镇历史上溯于春秋,自唐武德元年(618年)建置,已有1400多年历史;

2 土山古镇

土山镇是一个有着三国文化特色,明清文化特色和红色爱国主义教育特色的风景名胜区;

3 官湖镇

官湖,原为湖泊名,后干涸,于明末形成村落,后逐渐发展成为集镇。银杏树风景带是官湖镇的主要景区

4 八义集镇

八义集旧称丁家集等,清乾隆年间,曹殿楹中武举,为皇帝侍卫官,买丁家集,建集圩,取礼、义、廉、耻、忠、信、孝、悌为集市名,故名八义。


8. 大城墩遗址

世界十大文化遗产

世界十大文化遗产是最具代表性的遗产。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第十七届会议,通过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

明确了文化遗产的定义: 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铭文、洞窟以及联合体; 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3、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等地方。十大文化遗产最具代表性。

中文名

世界十大文化遗产

确立时间

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

确立组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确立文件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

金字塔

金字塔距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由于它形似汉字中的“金”字,因而被称为“金字塔”,金字塔本身是一座王陵建筑。它规模宏伟,结构精密,塔内除墓室和通道外都是实心,顶部呈锥角。金字塔历经多次地震都岿然不动,完好无损。它被誉为当今最高的古代建筑物和世界八大奇迹之首。金字塔前有座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及国王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儿子哈沸拉的形象,它叫斯芬克斯,高20米,长57米,仅一只耳朵就有两米高。除狮爪是用石头砌成之外,整个狮身人面像是一块天然的大岩石凿成的。鼻部有损伤,据说是在一次战争中被拿破仑的士兵用大炮轰掉的。斯芬克斯象征着法老的权利至高无上,威不可侵。

埃及金字塔

法老墓室延伸到地平线以下30米处,墓室左侧,放置着法老出游时乘坐的宝车,使用的宝床。位于墓室中央部位的是法老胡夫的棺椁,是用镶有金边和贴有金块的大型木料精雕细刻而成,十分华丽精美,棺椁分为两层,上层是法老的全身木制雕像,下层放置着法老的木乃伊。陪葬品有法老心爱的宝剑、宝刀、古埃及式宝船、宝瓶、宝箱,最吸引人的是四个巨大的百宝盆,内装有奇珍异宝,价值连城,棺木前方有两位手持神器的守护神,四角有四位美丽的侍女。[1]

宙斯神像

宙斯神殿本身则是采多立克柱式(Doricorder)建筑。表面铺上灰泥的石灰岩,殿顶则用大理石兴建而成,神殿共由34条高约17公尺的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石柱支撑着,面积达41.1公尺x107.75公尺。庙前庙后的石像都是用派洛斯(Paros)岛的大理石雕成。庙内西边人字形檐饰上的很多雕像,十足是雅典的风格。这么建造,天上宙斯大神是否喜欢?据说菲迪亚斯建造雕像时,曾亲到奥林匹斯山问宙斯神,而大神以降下霹雳闪电,打裂神庙铺道作回答。至于神殿主角“宙斯”,采用了所谓“克里斯里凡亭”(chryselephantine)技术 ,是在木质支架外加象牙雕成的肌肉和金制的衣饰。宝座也是木底包金,嵌着乌木、宝石和玻璃,历时八年之久才完成。在旅行家沙尼亚斯巴(Pausanias)的《希腊游记》一书中,曾对宙斯神像作了详细的描述,书中记载:“宙斯神主体为木制,身体裸露在外的部份贴上象牙,衣服则覆以黄金。头顶戴着橄榄枝编织的皇冠,右手握着象牙及黄金制成的胜利女神像,左手则拿着一把镶有各种金属打造的权杖,杖顶停留着一只鹫”。至于他的宝座,神像头上与头后,雕着“典雅三女神”和“季节三女神”(春、夏、冬)雕像;腿和脚饰有舞动中的胜利女神与人头狮身史芬克斯,希腊其他诸神装饰,底部宽6.55公尺、高1公尺,而神像约高13公尺,相当于四层楼高的现代建筑。神像身后挂着由耶路撒冷神庙劫掠得来的神圣布幔。菲迪亚斯更精密地规划四周变化,包括由神庙大门射向雕像的光线,为了令神像的脸容更为美丽光亮,更于神像前建造一座极大而浅,里面镶了黑色大理石的橄榄油池,利用橄榄油将光线反射。矗立期间更有工人前来擦拭象牙,称为“菲迪亚斯抛光工人。“。

宙斯神殿

宙斯像的构成材料,年代背景以及装饰用的雕像,都能详细说明,但是菲迪亚斯的作品风格却很难确定。根据古代文献记载,菲迪亚斯雕塑神像的技术达到巅峰,能使神像具有高不可攀的庄严气概。特别是宙斯像,能够在普通的宗教形象外,增添了独特的性格。为了要找出这句话的真正涵义(菲迪亚斯神像雕塑的原作至今已全部遗失),多年来,专家学者曾对菲迪亚斯神像的复制品作过个别研究,希望能找出其中共同的特点。他们特别注意雅典巴特农神殿的装饰雕像,据说菲迪亚斯曾经负责监制这些雕像。当然,很难断定,菲迪亚斯曾亲手雕过哪一件雌像;因为他既要担任监制工作,而且要负责雕塑神殿内的阿西娜巨像,一定非常忙碌,不过,很可能所有雕像的设计和全部风格都由菲迪亚斯一人决定。最接近菲迪亚斯风格的作品,可能是庙内东边横饰带上的神像,只是规模不同而巳。这些神像,在早期的严肃风格与后期轻松及精巧的风格之间,取得巧妙的平衡。[1]

法洛斯灯塔

法洛斯灯塔(The Lighthouse of Alexandra)是七大奇观中,唯一不带宗教色彩,纯粹为人民生活而建的古代建筑;灯塔在黑夜中发放耀眼的光芒,照耀整个亚历山卓港,保护着海上的船只,是当时世上最高的建筑物。

法洛斯灯塔

法洛斯灯塔位于埃及(Egypt)的亚历山卓港(Alexandria)约1公里的法洛斯岛(island of Pharos)东边约1.2公里远的岩礁上。亚历山卓是埃及仅次于开罗的第二大城,也是埃及第一大港。这座港埠是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于公元前332年征服埃及时,下令建筑师迪诺枓拉提兹规划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地带,包括北起瓦洛斯岛,南止玛里特湖的广大地区。

法洛斯灯塔 以白色大理石建造的法洛斯灯塔共分三层。尤福斯的《入门书》详细记载了灯塔的形状。灯塔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正方形的四角柱,高56米(183尺),四角准确地朝着东南西北,每角分别竖立着屈东(Triton)像。第二层为八角形,高18米(60尺),第三层是圆椎形,高7米(24尺),最上面为圆锥形屋顶,矗立着海神波赛顿(Poseidon)的雕像,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灯塔的高度,传说整座灯塔有140公尺高(一幢现代四十层高的建筑物)。 灯塔倚靠燃烧柴油,把光线集中于后方的青铜制的反射镜,以旋转360度反射出去照耀大海,据说其亮度可照耀56公里外,海上的人凭着光线,以确认亚力山卓的位置;传说这神奇的 镜让光线聚焦,使敌舰起火燃烧,但一切只是子虚乌有。

除此以外,它更具防卫及侦察功能,塔内设有三百多间房间,可以驻扎相当的军队,一旦有敌人自海上来袭,灯塔内的军队便可在短时间内出海迎击,避免城中的建设毁于战火,值得一提,灯塔尽管140公尺高,却没有阶梯,燃油及补给品是倚靠骡子沿着螺旋状斜坡上去的。

随着迁都开罗(Cairo),经济地位转移,灯塔在日久失修下寂寞地站立在原地;公元1375年的大地震更是它的致命伤,成为金字塔外,最后一个消失于世上的奇观。自此以后,人们只有知有法洛斯灯塔之名,却不知它座落何地,也不知它的形状如何。现今矗立在灯塔地基上的是马木路克(奴棣)王朝,基亚北苏丹所建的中古碉堡,但高度只有灯塔的五分一,四周触目的,尽是上古石块堆砌的中古城墙。

法洛斯灯塔存在于世上一段颇长的时间,可能曾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凯撒、克丽奥派特拉、安东尼等人的船只,发挥了引导的功能;同时它更是灯塔的始祖,现代灯塔的建造,或多或少也会受到它的影响,虽未有它的精雕细琢,巧夺天工,但形态上也会有几分相似;甚至现代欧洲人也会称灯塔为"Pharos"。

巴比伦空中花园

巴比伦(Babylon)是世界著名古城遗址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90公里处,幼发拉底河右岸,建于公元前2350多年,是与古代中国、印度、埃及齐名的人类文明发祥地。巴比伦意即“神之门”,由于地处交通要冲,“神之门”不断扩展,成为幼发拉底河和格里底斯河两河流域的重镇。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曾是西亚最繁华的政治、经济以及商业和文化中心,这里还曾是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的首都。

古巴比伦城垣雄伟、宫殿壮丽,充分显示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建筑水平。幼发拉底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城,城内的主要建筑埃萨吉纳大庙及所属的埃特梅兰基塔庙,高达91米,基座每边长91.4米,上有7层,每层都以不同色彩的釉砖砌成,塔顶有一座用釉砖建成、供奉玛克笃克神金像的神庙。据说,这就是《圣经》中耶和华变乱人们的语言,致使人们未能造成通天的巴别塔。城内古建筑精华之一的“女神门”,高12米、宽近20米,门墙镶嵌着形象生动的釉彩动物图案,还有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的“空中花园”,引人注目的人与狮子搏斗的石刻雕像。

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亦称“悬苑”,它依偎在幼发拉底河畔,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前562年)曾以兴建宏伟的城市和宫殿建筑闻名于世,他在位时主持建造了这座名园。相传,他娶波斯国公主赛米拉米斯为妃。公主日夜思念花木繁茂的故土,郁郁寡欢。国王为取悦爱妃,即下令在都城巴比伦兴建了高达25米的花园。此园采用立体叠园手法,在高高的平台上,分层重叠,层层遍植奇花异草,并埋设了灌溉用的水源和水管,花园由镶嵌着许多彩色狮子的高墙环绕。王妃见后大悦。因从远处望去,此园如悬空中,故又称“空中花园”。

然而从公元前539年起,巴比伦城曾先后被波斯人、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和帕提亚人占领。自公元前4世纪末逐渐衰落,到公元2世纪则沦为一片废墟;当年“女神门”内庆典大道两旁的120尊石狮早已荡然无存。

为了发展旅游业,1978年,伊拉克政府制定与实施了一项修建巴比伦遗址的计划,在遗址上仿建了部分城墙和建筑,在城内修建了博物馆,陈列出土的巴比伦文物,其中,犹以一块高逾2米的黑色闪绿岩石碑的复制品最为珍贵 石碑的上半部是镌刻太阳神将权标授予汉穆拉比情景的精致浮雕,下半部则为用楔形文字记载的《汉谟拉比法典》全文。这部由古巴比伦国王汉莫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领导制定的世界第一部法典的石碑原件现保存在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此外,伊拉克政府还在巴比伦遗址和巴格达市内仿古重建了宁马克神庙和空中花园,修葺一新古城的淡蓝色城墙高数丈,重现了这座古城昔日的风韵。

阿提密斯神殿

简介

阿提密斯(Artemis) 希腊的月亮和狩猎女神,众神之王宙斯和利托的女儿,也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孪生妹妹;原是小亚细亚的母亲女神。在埃及,他相当于工艺与魔法之神“埃西丝”(Isis),罗马人称他为戴安娜(Diana),而阿拉伯人则称他为Lat。在古代的希腊阿提密斯女神极受尊敬,因此人们建造神殿以作崇拜。也就是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 阿提密丝神殿。

阿提密斯神殿

拜占庭的菲罗,初次看到供奉着大地母神阿提密斯神殿时,印象如下:“我虽然见过金字塔及世界各种奇观,但是当我看到高耸入云的神殿时,不禁发现,其他奇观和它相形以下,全都黯然失色。”

神殿位置

阿提密斯神殿(Temple of Artemis)据称位于古城爱菲索斯(约在土耳其的Izmir (Smyrna)南面50公里),位于小亚细亚,是古代爱奥尼亚(Artemis)地区的都市之一,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已经成为西亚的商业中心而繁荣一时,是一个非常富裕的都市。其间更出现许多伟大的哲学家和诗人。

外观

阿提密斯神殿曾经历过七次重建,算是满多灾多难的建筑了。首座神殿于公元前550年由留地亚的克雷索斯王提议兴建,建筑师萨摩斯 (Samos)、乔西宏(Chersihon)及他的儿子梅塔杰那斯(Metagenes)共同设计,采用爱奥亚式(Ionian)建筑,以大理石建成,是当时最大的建筑物,估计正面约55米、深度约115米,由127根约19至20米高的石柱支撑,整座建筑物均由菲迪亚斯(Phidias)、波利克莱图斯(Polyclitus)、克雷西拉斯(Kresilas)和福雷德蒙(Phradmon)等著名的艺术家以铜、银、黄金及象牙浮雕装饰,在中央的“U”形祭坛摆放着阿提密斯女神雕像,他头戴着雕刻项?,身上细袍围绕着神秘乳房状物件,也成为他最主要标记,优雅、纯洁、正直、有气派又庄严,静静地伫立着,供世人欣赏赞叹。前后花费了二十多年才完成。

传说公元前5世纪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见到第一次建造的阿提密斯神殿赞叹道:“与基沙的金字塔和迷宫不相上下”。古代参考文件无数次提及,伟大历史学家曾将它描述为‘同时结合希腊艺术与亚洲财富’。

消失因由

公元前356年,神殿受到希腊人希洛托勒多斯有计划地烧毁。不久再动工兴建,规模与前者相约,整体装饰富丽更胜从前,石柱的长度增至21.7米,并且加建了十三级阶梯环绕在旁。传说第二次重建时,妇女变卖珠宝首饰作兴建费用,而且所有城邦的国王们,也效法克雷索斯王,捐出大圆柱。

阿历山大大帝远征亚洲时,对尚未完成的神殿甚为吸引,曾建议捐赠所有资金,但遭拒绝。公元五世纪前期东罗马皇帝奥德修斯二世(Theodosius II)为狂热的基督徒,他下令焚烧神殿。阿提密丝神殿就再没被重建起来了,从此消失于大地,消失于人们的记忆里。

神殿重现

公元1836年,英国业馀旅游家兼考古学家约翰.图特伍德对寻找阿提密斯神殿极为热切,在大英博物馆的资助下进行挖掘。

他首先在爱菲索斯的露天剧场内墙上发现铭文,由当地公民隡路大流斯撰写,铭文记载有大批阿提密丝女神黄金雕像曾捐献给大神殿,其中最令伍德吸引的 ,是这批雕像每年在阿提密斯女神诞辰时,会由神殿走到美纳亚门游街示众;伍德相信只要找美纳亚门,就能找到神殿道路,经过十一年的挖掘,伍德在地下七米深处,掘出神殿的遗迹。

根据出土的建筑物材料和圆柱碎片,借助艺术家和建筑家的协助,神殿的原来面貌已可以成功地勾画出来,不过伍德在挖掘过程中,独遗漏了阿提密斯女神雕像。多年后,澳大利亚考古学家在市政厅墙后发现女神雕像,他躺在黑暗中经历了十七个世纪。

曾经迎接来自希腊、腓尼基等地无数商船,以及迦太基的舰队,而繁荣一时的爱菲索斯城,已变荒凉的土地,紧住着寥寥可数的土耳其人。

罗得斯岛巨像

罗得斯岛巨像(The Colossus of Rhodes)是七大奇观中最为神秘,因为它只有五十六年的生命便因地震而倒下,至今考古学家仍未确定它的位置及外观。

巨像位于爱琴海东南部的罗德斯岛(Island of Rhodes)上。古典学者表示,类似巨像的雕像大多是竖立在神庙旁,但罗德斯岛的太阳神庙位于城中央山丘上,庙旁没有任何巨像影迹,却发现一道重要线索,巨像时代的巨大城墙从城镇一直延伸到港口,证明罗德斯港大半是人工建造的,也表示巨像可能就在全新港口城墙的尾端。

公元前305年罗得斯岛联邦和马耳他(Macedonia)的安帝哥尼斯(Antigonids)发生了一场战争,战胜的罗得斯岛联邦为了纪念这场战争,变卖战利品来建造罗得斯岛巨像。

生于巨像屹立时代的菲罗认为它的建造就像建造房子一样;其巨大雕像残片显示,建造技巧之精妙不下菲?亚斯的宙斯像,一点一滴以大理石为结构基础,肌肤则是浇铸铜片建成,虽然56年后(公元前226年)因地震倾倒,残骸堆积在Mandraki港附近的岸边,据说遗迹仍壮丽可观;公元654年,倾颓的雕像由入侵的阿拉伯士兵敲碎当破铜烂铁在?利亚贩卖,因此,它的资料更无迹可寻。

菲罗拜占庭写着:‘罗德斯岛巨像躺在海上太阳升起光华之处’。古代作家这样描述:‘巨像曾矗立此地,是与第一个太阳面向相对的第二个太阳’。

巨像没有留下什么复制品或模制,只能依据古代文献的记载而推测它的外观,可是文献中只把它当作一件奇物而不是一件艺术品来描述;而巨像未倒坍时的样子,也没有直接的报道。实际上,主要资料都是来自普利尼(Pliny the Elder),他说“最使人赞赏不己的是罗德斯岛太阳神巨像。那是利西波斯(Lysippus) (亚历山大大帝宫廷雕刻家)学生之一卡雷斯(Chares)得意之作。这尊巨像高34米(110尺);竖立56年后,在地震中倒坍。就是躺在地上时,它仍然是一件惊人的东西。很少人能够用双臂环抱的大拇指,其他手指每只都比一整座普通雕像还要粗。折断的四肢,断口处像巨大的洞穴,里面巨石累累,那是竖立巨像时用来稳定巨像的。根据古它传说,巨像造了十二年,一共花了三百他连得(talent)。资金乃是来自售卖德米特里奥斯王(King Demetrios)遗下的大批围城器械而得。”

长久以来,有关巨神像的模样众说纷纭,一般人都相信它是两脚张开、手持火把,站立于罗得斯岛Mandraki港口的入口处,船只由其胯下经过,然而,研究显示以港口的阔度和巨像的高度来计算,这种结构是不合常理,因为巨像跨越港口入口必须要四分一公里高才能办到,不论以金属或石块来建造,跨立的巨像绝对无法承受巨大张力和冬季强风,而且倾倒后巨像的遗迹亦会阻碍着港口,所以估计真实的巨像应该立于港口东面或更内陆的地方。至于姿势根本不知道,到底站立?坐下?或是驾着马车?至今仍无人知晓。

毛索洛斯墓庙

索洛斯墓庙位于哈利卡纳素斯, 在土耳其的西南方,底部建筑为长方形,面积是40米(120)乘30米(100),高45米(140),其中墩座墙高20米,柱高12米,金字塔高7米,最顶部的马车雕像高6米建筑物被墩座墙围住,旁边以石像作装饰.顶部的雕像是四只马拉着一架古代双辆战车.此墓庙著名之处除了它的建筑外,还有那些雕塑.毛索洛斯墓庙的雕塑由四名著名的雕刻家Bryaxis, Leochares, Scopas,和 Timotheus制造,每人负责墓庙的其中一边

在15世纪初哈利卡纳素斯被侵占,新的统治者为了建一座巨大的城堡,因此在1494年将毛索洛斯墓庙的一些石头用作建筑材料.时至今日,有不少的雕塑仍然幸存,并存放在英国伦敦的博物馆内.自从19世纪开始,毛索洛斯墓庙一直有进行考古学的挖掘,这一些挖掘提供不少有关毛索洛斯墓庙的资料,令我们对毛索洛斯墓庙的形状和外观有更多的认识。

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工程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476),今存者为明代所修建。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辽宁丹东鸭绿江畔的虎山口,横亘甘肃、宁夏、陕西、山西、蒙古、河北、辽宁等地。沿线险要或交通要冲都设有关口,如山海关、居庸关、娘子关等。简称为长城。最初修筑长城的是战国时代的燕、赵等国,目的是为了防御北方异族的侵袭。

中国万里长城

秦始皇后来将这些断断续续的长城连接起来。据说当时动用了三十万的兵士和数百万的人民与奴隶。不过,长城并不能达到完全防止异族入侵的效果。因为长城完成之后,北方异族依然常跨越长城,偷袭中国边境的村落,抢夺农作物或家畜。

长城以现代科技来修筑都不容易,而我国竟能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实在难得。长城的建材系就地取材,各地颇不相同。汉代以泥和芦苇修筑长城。长城体积也各不相同,以居庸关一带来说,高约8.5公尺,下部宽8.5公尺,上部宽约5公尺。每隔70~100公尺有一堡寨(相当于城楼),高约12.3公尺,多数堡寨是一重的,要害之地则置两、三重。

中国万里长城

长城东段经过山地或丘陵地,古称“堑山堙古”、“用险制塞”,起伏蜿蜒,形式雄伟;中段、西段都在干燥区域,人烟稀少,景色荒凉。如果登临其间的雁门关、居庸关、古北口或山海关,遥望我国山川的伟大形势,将令人叹服先民开疆拓土的艰难,而激起无限的壮志雄心。

亚历山卓港

公元前 332 年,马其顿 (Macedonian) 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 于埃及尼罗河口西面建立一个古城--亚历山卓 (Alexandria),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埃及托勒密(Ptolemy) 王朝开始兴起,亚历山卓便成为托勒密王朝的首都并因此而繁荣起来,再加上亚历山卓位于亚洲,非洲及欧洲三个洲的接合位置,亦能通往尼罗河及地中海的港口,可以想象到亚历山卓是如何繁荣,世界的通商是如何发达,而且亚历山卓内的法洛斯岛 (Pharos) 更拥有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法洛斯灯塔(The Pharos light house) 照耀着港口。

此地亦有一些神殿和埃及国王宫殿等大量建筑物遗迹。虽然亚历山卓拥有如此繁荣,但到了今天,亚历山卓已面目全非,科学家认为由于在公元四世纪的一次大地震,这些建筑绝大部分已倒下.科学家在亚历山卓港进行过多次的挖掘工程,其中于 1996 年的一次挖掘中,法国的专家声称在亚历山卓港的海底发现了大规模的古代遗迹,同时亦发现出古代的道路及铺设道路的铺石痕迹。调查人员发现于古代时沉入海中的双耳长颈瓶 (Amphora),这是古希腊的一种壶, 壶上有两个手把,用作运送葡萄酒 等交易货品。调查队亦发现了法老雕像的头部,工作人员以金属器具先固定法老的头部,再运用汽球将雕像送上水面,而这次调查是在法洛斯灯塔的可能所在位置进行,只要将雕像的头部与旁边的工作人员相比,就可以想象到此雕像的巨大。

兵马俑

概述

兵马俑多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秦始皇兵马俑整体风格浑厚,健美、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从中可以看出秦兵来自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尽相同。陶马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兵马俑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帝嬴政从13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当时,秦朝总人口约2000万,而筑陵劳役达72万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园以南2000米的三刘村到县采石场部之间,有高5~25米的多级黄土崖。修陵园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运至临潼,工程十分艰难。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仲山、峻峨山下死尸成片,侧面显示了整个工程的残酷。它还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呢!

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底边周长1700余米,筑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都城的皇城和宫城。内城略呈方形,周长3890米,除北面开两门外,其余三面各开一门。外城为长方 形,周长6294米,四面各开一门。陵冢位置在陵园南部。

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l 500米处。昔日,这里是一片坟地,当地农民在掘墓时曾发现有像人一样的东西。1974年3月,在陵东的西杨村村民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间,发现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经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才揭开了埋葬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宝藏。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列在墙间空档的过洞中。

一号坑

在一号坑中已发掘出武士俑500余件,战车6乘,驾车马24匹,还有青铜剑、吴钩、矛、箭、弩机、铜戟等实战用的青铜兵器和铁器。俑坑东端有210个与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态、服式、发型各不相同,个个栩栩如生,形态逼真,排成三列横队,每列70人,其中除3个领队身着销甲外,其余均穿短褐,腿扎裹腿,线履系带,免盔束发,挽弓挎箭,手执弩机,似待命出发的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个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个个手执3米左右长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间隔在11条东西向的过洞里,排成38路纵队。南北两侧和两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为卫队,以防侧尾受袭。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备,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号坑

二号坑位于一号坑的东北侧和三号坑的东侧,呈曲尺形方阵,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 约为6000平方米。坑内建筑与一号坑相同,但布阵更为复杂,兵种更为齐全,是3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二号坑建有1.7万平方米的陈列大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现代化遗址陈列厅。秦兵马俑博物馆官长袁仲一解释说:“一来,为的是更好地保护文物,二来,因为把整个军阵全部清出地面,起码需要5~7年的功夫。这样做的好处是游客既可以参观到二号坑局部的风采,有可以亲眼看到二号坑的挖掘工作。”

据初步推算,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余辆,青铜兵器数万件,其中将军俑、鞍马俑、跪姿射俑为首次发现。二号坑东、西两端各有4个斜坡门道,北边有2个斜坡门道,俑坑坐西面东,正门在东边。坑内布局分为4个单元。

第一单元

位于俑坑东端,四周长廊有立式弩兵俑60个,阵心由八路面东的160个蹲跪式弩兵俑组成。弩兵采取阵中张阵的编列,立、跪起伏轮番射击,以弥弩张缓慢之虞。

第二单元

位于俑坑的右侧,由64乘战车组成方阵(车系木质,仅留遗迹)。每列8乘,共有8列。车前驾有真马大小的陶马4匹。每车后一字排列兵俑3个,中为御手拉马辔,另两个分别立于车左和车右,手持长柄兵器。

第三单元

位于中部,由19辆战车,264个步兵俑和8个骑士俑组成长方形阵,共分3列。每匹马前立骑士俑一个,一手牵马缰,一手作拉弓状。每乘车后除三名车士外,还配有8~36个步兵俑。

第四单元

位于军阵左侧,108个骑士俑和180匹陶鞍马俑排成11列横队,组成长方形骑兵阵。其中第1、3列为战车6辆。每匹马前,立胡服骑士俑一个,右手牵马,左手拉弓。

三号坑

三号坑在一号坑西端25米处,面积约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门前有一乘战车,内有武士俑68个。从3号坑的布局看,似为总指挥部,统帅左、右、中三军,只是没有建成而已。

四号坑

四号坑有坑无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从2个坑的布局和阵法看,二号坑阵式复杂,兵种齐全,是对阵的中坚力量。这种编组方法在兵书上叫作“大阵包小阵,大营包小营,偶落钩连,折曲相对。”《孙膑兵法》说:“在骑与战者,分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反则广其弩”,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百战不殆。二号坑是这位古代军事家的理论图解。

从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记年号看,兵马俑从葬坑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后修建的。秦始皇凭借他“挥剑决浮云”、“大略驾群才”的能力,灭六国,统天下。兵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强马壮、叱咤风云的气势。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继位,继续大修阿房宫和弛道,赋税徭役比以前更为繁重,从而引起农民大起义。在这种形式下,三号坑中途终断,四号坑未及放兵马俑,就匆匆填死了。发掘中发现有火焚痕迹,可能与楚霸王入关火烧阿房宫有关系。


9. 大墩子遗址景点有哪些地方

邳州境内有大墩子文化遗址、寨山摩崖石刻、刘林文化遗址、梁王城遗址、九女墩、尤村汉墓、奶奶庙、土山马迹亭、关帝庙、白马寺古银杏、山窝古槐、岠山和二龙山古墓群

以及淮海战役碾庄战斗烈士陵园、王杰烈士陵园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8处。艾山洞石沟、岠山风景区、大运河风光带、黄墩湖游览区、天下水杉第一路、银杏森林公园、桃花岛公园等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其中,以港上、铁富为中心的连片银杏园21万亩,被誉为“天下银杏第一园”,被省定为“银杏森林公园”;艾山洞石沟风景区九座峰次第相连,方圆20公里,最高峰海拔197米,山顶有凤凰 台、碧霞台、聚仙台、白马泉、黑风口、望母台等遗址;岠山风景区四峰并列,最高峰海拔204米,山顶泰山行宫内有葛仙洞,洞中有葛洪汲水炼丹之葛仙井,景区方圆4平方公里,有多处汉墓群。大墩子古文化遗址、寨山摩崖石刻、淮海战役碾庄烈士陵园、王杰烈士陵园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艾山九龙山景区

艾山九龙风景区位于苏鲁两省交界之邳州市铁富镇境内,方圆20平方公里。既有春秋时期的艾王城遗址,三国时期徐庶隐居之“徐庶洞”,唐宋时期的古战场“黑风口”,明清时期的奶奶庙等遗址。还有汉阕山门广场、望龙亭、艾王阁、御笔亭、华严寺、铁佛寺、如意大道、牌坊、佛手、佛脚印、转经筒、百子戏弥勒、石鼓、洗手池、九龙佛塔等人文景观,更有凤凰台、九龙脊、九龙涧、石婆沟、黑风潭、燕子树、仙人湖等众多的自然景观以及传说,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土山古镇景区

是全国第四、江苏省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关帝庙,庙内有钟楼、鼓楼、马迹亭以及关公当年的磨刀石、拴马桩、马迹印、张辽跪印等古迹,被江苏省批准为历史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古镇景区除关帝庙外,还有古护城河、明清小街、浴德池、沈家大院、魏家布庄、王家大楼、天主教堂等十多处明清建筑及一些革命遗址。

沙沟湖水杉公园

沙沟湖水杉公园位于扬州路西侧,南临长江路,北依兴国路,总占地4000余亩。是集高效农业、观光农业于一体的农业生态示范区。生态示范园保留原有自然生态风貌,宜水则水,宜园则园,将原有的小鱼塘合并成大水面,观光农业区从南到北由一条狭长的水系联为一体。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天下水杉第一路——邳苍公路

水杉素有“活化石”之称,是世界上珍稀的孑遗植物。水杉树形优美,树干高大通直,生长快,是亚热带地区平原绿化的优良树种,也是速生用材树种。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自古以来,邳州就与大运河息息相关。大运河邳州段属于中运河水系,北起山东台儿庄、南入宿迁,途经邳州城区和9个镇,全长56.1公里。

港上国家银杏博览园

国家农林局批准的以港上为中心的国家银杏博览园银杏成片种植面积达35万亩。港上镇有百年以上银杏15366株,具有传奇色彩的观音树、姊妹树是千年沧桑的见证。主要有银杏姊妹园、林趣园、仙人山庄、沂河风光带、草莓园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前湖村等著名景点。2005年8月,港上银杏博览园被确定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10月,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炮车古栗园

古栗园位于邳州市炮车、陈楼两镇交界处,占地一千余亩,老板栗树约有一万余株,树龄约300年。古树之多,树龄之长,是苏北地区少有的,极其罕见的实生栗子园。

邳州博物馆

邳州博物馆始建于1988年,为一座地方性的综合博物馆。为弘扬邳州优秀的历史文化,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2003年邳州市委市政府建设新博物馆。新馆陈列分古邳文明、长河余音、民俗文化三部分。馆中陈列有长3.66米的象牙、大墩子出土的将江苏历史向前推进约2000年的彩陶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良王城出土的铜器、石器、陶器等各类文物5000余件。[19]

小萝卜头纪念馆

小萝卜头纪念馆位于江苏省邳州市八路镇岠山脚下。该馆由中国东南大学张宏教授设计,占地90余亩,总投资800余万元,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局部三层,设6个展室。一层为主展厅,二层为放映厅和图书室,主展厅分别展示小萝卜头宋振中和父亲 绮云、母亲徐林侠被捕后关押在重庆“白公馆”、“渣滓洞”、贵州息烽集中营、贵阳麒麟洞秘密监狱惨遭迫害的图片200余幅和部分实物,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李超时纪念馆

李超时,邳州市碾庄镇才庄人,共产党早期杰出领导者和卓越军事家。李超时纪念馆展室建筑面积90多平方米,展室内分“志在四方”、“风华正茂”、“革命征程”、“英勇献身”四个部分。二0一一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点,是国家AAA级旅游景点。

王杰纪念馆

王杰是被毛主席题词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纪念馆位于邳州市运河镇张楼,主要景点有展览室、王杰像、王杰牺牲处、王杰墓、王杰牺牲纪念亭、题词碑墙等,是江苏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岠山风景区

岠山位于邳州市八路镇,是邳州第一大山,居邳州十大名山之中。环山四十里,大小山峰九座,最高峰海拔204米。古叫峄阳,晋称葛峄,明代改为岠山。这里的山林植物以松柏为主,杂以水杉、栗子、核桃、柿树、黄连木、楝树、银杏、黄桶等乡土色叶树种,斑斓瑰丽。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小萝卜头纪念馆也坐落在风光优美的岠山北麓。主要景点有小萝卜头纪念馆、葛洪井、吕布栈道、卧龙山庄、仙人湖、红梅广场等。

碾庄圩战斗纪念馆

碾庄圩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是役,南京政府遭遇“滑铁卢”,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走向了转折点。碾庄纪念馆北面正中耸立着18.5米高的纪念碑,大理石浮雕碑座,“支前”、“战斗”、“冲锋”、“胜利”四座浮雕围绕四面。碑的正面有刘少奇题写的“浩气长存”四个镏金大字。主要景点有展室、纪念碑、碑林、广场、南门战场、黄佰韬指挥所、黄佰韬击毙处等,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


三星堆遗址景点介绍 三星堆遗址地理位置

1. 三星堆遗址地理位置

三星堆遗址群规模巨大,范围广阔,古文化遗存大多分布在鸭子河南岸的马牧河南北两岸的高台地上,遗址群平面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沿河一带东西长5~6千米,南北宽2~3千米,总面积约1200公顷,是四川古代最大最重要的一处古文化遗存。

2. 三星堆遗址在什么地方

两个地方,分别是: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1972至1974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了3座西汉时期墓葬。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三棺及垫木所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此外,还出土有保存完好的女尸1具。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2016年6马王堆汉墓被评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3. 三星堆文化遗址的位置

三星堆遗址所在的区域是成渝地区。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

4. 三星堆遗址位于哪里?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5. 三星堆遗址地理位置图

我们平时说的三星堆是指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我国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

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三星堆这个词到底是怎么来的?从地图上看,三星堆所在的三个土堆成直线排列,像一条线上的三颗金星。但据推测,这里原本是条状的城墙,很可能是晚期,人类活动拉开了两个缺口,形成三个孤堆,所以叫作三星堆。

三星堆的考古发掘出土了许多精美的青铜器、金器、玉器,但是都没有发现文字的记载,所以大家仅仅能够从《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找到一些零星而且充满神话色彩的记载,所以三星堆也就因此显得非常的神秘。

三星堆是考古界的一股清流,出土的文物都是那么的骨骼清奇,大胆夸张,视觉冲击力极 ,因为三星堆遗址的发现与长期以来历史学界对巴蜀文化的认识,大相迳庭,有些地方甚至完全不同。而三星堆遗址证明,它应是中国夏商时期甚至更早时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并与中原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验证了古代文献中对古蜀国记载的真实性。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制品、玉石制品以及黄金制品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表现出浓厚而神秘的宗教文化色彩,独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三星堆遗址丰富的文化遗存,填补了中华文明演变过程中重要文物的缺失,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中国文明重要的起源地之一,有助于探索人类早期政治组织及社会形态演化的进程。

6. 三星堆遗址介绍

大型的祭祀坑,出土很多的历史文物。代表那个时期的文化文明!

7. 三星堆遗址的地点

三星堆是距今三四千年前留下大古文明,其中有大量的青铜器,金器,历史价值很高,保存比较完整。

8. 三星堆遗址位于什么地方

三星堆不是古墓,而是几处埋藏大量祭祀用品的遗址坑。这些遗址里发掘出来的都是祭祀用品,包括青铜器,黄金器,玉器,陶器,近期还检验出了丝绸的残留物。

这些器物制作精美复杂,工艺精湛,展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华夏族文明的另一个发达的古文明。

9. 三星堆遗址具体位置

北纬30度

四川广汉三星堆

三星堆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约1200公顷)。三星堆遗址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

10. 三星堆的遗址是哪里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南距四川省省会成都40公里,东距广汉市区7公里。

11. 三星堆遗址的地理位置

三星堆博物馆(Sanxingdui Museum)于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建成开放,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星堆遗址东北角,地处广汉城西鸭子河畔,南距成都40公里,北距德阳26公里,是中国一座现代化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有两个展馆,其展示面积近120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