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筹备处旧址

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筹备处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筹备处旧址是当年旷继勋为筹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而战斗、生活过的地方。旧址位于船山区永济场(原名射洪嘴)的丁字路口,原为文武庙,建于清代中叶,座北向南,南面临街。1929年春旷继勋率二十八军第七混成旅从广安移驻遂宁县射洪嘴一带,司令部设在文武庙内,下属各团分别驻扎在十教寺、蒲家祠堂等地。1929,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筹备处旧址,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筹备处旧址简介,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筹备处旧址-遂宁市船山区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筹备处旧址旅游指南

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旗,在牛角沟飘扬

今日,《四川日报》第四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特别报道大篇幅关注我县旷继勋蓬溪起义遗址,详细内容如下:

《四川日报》2021年1月21日 04版

原文如下↓

蹲点点位

旷继勋蓬溪起义遗址

历史评价

蓬溪起义深深震撼了四川军阀的反动统治,极大地鼓舞了全川乃至全国人民的革命热情,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极大地锻炼和提升了我党在四川领导军事斗争、发动群众、建立政权的政治、组织和领导能力,为党和人民军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杰出的领导人才。这次起义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序幕和先声,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旷继勋浮雕 王若晔摄

“欢迎来到‘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的诞生地!”1月13日,记者一行来到遂宁蓬溪县大石镇牛角沟村,村口,旷继勋蓬溪起义遗址的解说员唐春红一身红军装束,站得笔挺,与身后写着“四川红军第一村”的雕塑,以及道路两侧整齐划一、带有红军元素的旗帜型灯箱相互呼应。

从当地村民的言谈中,记者了解了92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起义,以及后续的光辉故事。

一面旗帜

成立了西南地区首个县级苏维埃政权

牛角沟因地形酷似牛角而得名,这里沟外浅丘相连,沟内水塘高地错落。记者沿着红军步道往下走,穿过沿途刻着红军标语的石壁。走到沟边山崖处,记者看到,延伸出的山体岩石上青苔斑驳,叶子从岩缝中萌出。

“这是90多年前,旷继勋率部驻扎、藏身、休整的藏兵崖……”红色文化专家、“中国·四川红军第一村”项目文化总顾问王益的介绍,让大家仿佛“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中。

上世纪20年代,四川军阀混战,人民生活暗无天日。以1927年重庆“三三一”惨案为标志,一度如火如荼的大革命在西南地区进入低潮。川北、川东和川南许多部队里,已有党的活动,只要打响头一枪,就很可能来个“四面开花”。在此背景下,经过上级党委批准,川军第七混成旅代旅长、共产党员旷继勋率部来到川中遂宁地区的牛角沟一带秘密筹备起义。

1929年6月29日,旷继勋率领数千余人在牛角沟树起“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的旗帜,宣布起义。随后,他率部从牛角沟出发,分西门、南门两路,于30日拂晓占领蓬溪县城,并成立了西南地区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蓬溪县苏维埃政府。

当年旷继勋宣布起义的地方是牛角沟村头的一片高地,如今这里矗立起一座雄伟的“旷继勋牛角沟起义纪念碑”。

“听我父亲说,当时起义宣誓时是正午,阳光特别好。那时父亲已经十多岁了,就在一旁高粱地里,亲眼看到革命者们慷慨陈词……”土生土长的牛角沟村村民舒维吉回忆父亲当年对自己讲的故事。

这场起义历时一个多月,行经12个县,革命官兵从川中转战到川东北,建立了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虽然因敌众我寡,起义最终失败,但其打破了当时笼罩全川的白色恐怖危局,极大地激励了全川人民,对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据地方文史资料记载,旷继勋蓬溪起义后,川内越来越多的知识青年和工农大众陆续直接参与到革命运动之中。

一种精神

无形的财富激励着村民奋勇向前

“我们村一直有很高的参军热情,印象里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已有110多人参军。”退伍老兵、村民王德训说。

“革命先烈留给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奋勇向前,这些精神是我们不能忘却的根本……”在还原后的“旷继勋牛角沟起义指挥部”营房,成都游客童中德对孙子说。

为进一步弘扬红色精神,利用好红色资源,2019年,蓬溪县启动旷继勋蓬溪起义遗址综合性保护开发。去年8月,总投资1.5亿元的“中国·四川红军第一村”项目落地。如今,前来缅怀革命先烈的群众越来越多。

“听我父亲说,当时旷继勋和部下就住在我家的粉坊。他们行军会主动避开庄稼,还从不要群众一分一厘。”舒维吉介绍,“指挥部”原本是自家的老房子,当听说要被利用起来还原旷继勋起义时的革命场景,他们便立刻让出老宅。

“群众很支持,主动捐出家里的镰刀、蓑衣等具有历史价值的老物件,不少村民还到项目现场帮忙。”牛角沟村党支部书记王勇介绍,“项目采取合资方式,让村集体有收益的同时,村民也有股份,还能在家门口就业。”据了解,目前该项目已复原、还原了起义指挥部、红军驿站、藏兵崖等多个场景,核心区已建成70%;此外,“红色讲堂”“行军体验区”等也正加紧建设,预计今年3月试运行。

“以‘中国·四川红军第一村’为核心,蓬溪县发力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建设,已串联起继勋公园红海红军街、蓬南场烈士陵园等多个红色景点。”蓬溪县景区管理中心主任罗华生介绍,从2019年6月至今,蓬溪红色旅游人数和收入均占全县旅游业的三分之一。

前来参观的人多了,许多村民也就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其中还有不少年轻大学生。“我是去年11月回来工作的,村里还有8个和我一样在这里工作的大学生。”村民陈冠利说。

村民衡英则在这里的“红军食堂”上班。“孩子们总是会追问我革命先烈的故事,会赖着我讲蓬溪起义的故事。”衡英说,感觉更加感恩和珍惜现在的生活了。

采访行将结束时,记者发现,牛角沟村的春芽树已郁郁葱葱。“这里的春芽长得特别好,到春天丝丝清香就会飘荡在整个村子,如同当年的蓬溪起义,播撒出一片革命的春芽。”身着红军军装的王益取下原本系在手臂上的红飘带,将其系在一棵春芽树的枝头,“以后,每位来这里的参观者都会有这样一条红飘带。我们会让他们在离开牛角沟前,将红飘带系在村里的春芽树上,寓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诉说三个小故事

感受蓬溪起义的温度

讲诉人:红色文化专家、“中国·四川红军第一村”项目文化总顾问王益

在历时一个多月的蓬溪起义中,起义部队转战千里,途经10多个县,建立了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将革命的种子广泛传播。我们可以从三个小故事中,感受蓬溪起义的温度。

故事一:“红飘带”

蓬溪起义前夕,旷继勋等欲举行军事会议。当时,恰逢牛角沟周边一户村民办喜事。于是,旷继勋就和这户人家商量,借婚嫁歌声“打掩护”,商讨起义作战计划。

为与周边的反动军队有所区分,起义部队决定以红布做标记。然而,当时遂宁城却买不到红布。正当旷继勋发愁之际,这户人家毅然拿出新人的红色嫁衣,撕成了一条条红飘带,全部拿给起义部队作记号。

故事二:“玉米铜钱”

蓬溪起义后,在起义部队行军途中,由于粮食供给不足,士兵只能靠老乡地里成熟的玉米充饥。为了保障农民权益,起义部队领导作出决定——“烧玉米吃,凡掰1个玉米就卡1个铜圆在玉米秆上,确保群众利益绝不能有损失”。

故事三:“一碗救命饭”

由于战争不断、军阀横征暴敛,当时牛角沟村广大村民生活朝不保夕,许多人挣扎在死亡线上。当时只有6岁的村民王作松,本来已快饿死,所幸遇到了旷继勋,给他吃了一碗“救命饭”,最终活了下来。王作松一直铭记这份恩情,默默守护村里旷继勋塑像50余年,且每天坚持去看一看旷继勋的塑像,并敬上一碗饭。(来源:四川日报)

第二十二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司令部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司令部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司令部旧址建于1927年,占地面积341平方米,单体二层骑楼建筑,砖木结构。1929年6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红四军第三次攻克龙岩城后司令部设于此,军长朱德、参谋长朱云卿、军委书记刘安恭住二楼,一楼为军司令部参谋处、副官处、警卫班和传令班办公室。1929年6月25日,朱德在此主持召开军事会议,与毛泽东、陈毅等共同制定了红四军七月分兵计划,对开展军事斗争、建立闽西革命根据地等作出重要决定。1930年龙岩县第二届苏维埃政府设于此,后为国民党福建省第六行政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龙岩地区行署办公楼。1985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司令部旧址

该旧址原为龙岩市文化出版局办公楼,现为闽粤赣边老同志联谊会等机构办公场所。

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恢复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恢复旧址位于陕西延安子长县李家岔镇刘家圪崂村。

1932年3月,刘善忠、高朗亭在清涧淮宁湾收缴了国民党地方民团的枪支,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延川县游击队,队长刘善忠,政委高朗亭。4月18日,延川县游击队改称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先锋队,高朗亭任队长兼政委。10月1日,中共陕北特委决定将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先锋队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九支队,队长高朗亭,政委艾龙飞。

1933年4月,中共陕北特委决定,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九支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队长强世清,政委李成荣,队员30余人,主要活动于延川、清涧、安定(今子长县)、绥德延长横山等县边界地区。11月,在国民党军的进攻下,一支队分散隐蔽。

刘海旺家窑洞

1934年3月8日,经陕北特委批准,谢子长在安定县刘家圪刘海旺家重新恢复红一支队,李盛堂任支队长,贺晋年任政委,全队50余人。7月8日,为了加强对陕北游击队的统一领导,中共陕北特委将安定的红一支队、清涧的红二支队、绥德的红五支队编入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9月18日,陕北游击队第一支队与第八支队在安定县崖窑沟合编为陕北红军独立师第一团。同时,陕北特委新建了红一支队和八支队。(中共子长县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