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祖寺

河祖寺

河祖寺(县级)

原名河舒佛寺,位于县城南5公里的河舒镇境内。据民国《蓬安县志》记载,河舒场原在此北一里许龙凤坝,曰龙凤场。河舒旧为猪市,康熙中于此建河舒佛寺后,乾隆四十二年从龙凤坝迁入现址。始建于清康熙中期的河舒佛寺,后遭损毁。据大殿题记,现存建筑为乾隆二十年重修,单进四合院布局,正殿面阔5间16米,进深7米,单檐悬山式屋顶,穿斗木结构,整个寺庙建筑面积为680平方米。

龙马负图寺--人文之祖 河图之源

人文之祖 河图之源

地处中原腹地的历史名县-孟津,滨临黄河坐落着一处为世人所景仰的人文圣迹-龙马负图寺。千百年来,河图洛书一直披着神秘的外衣,而这个千古之谜的源头就在——龙马负图寺。

龙马负图寺,始建于晋穆帝永和四年(公元 348年),是为感念“人文之祖”伏羲的功绩,在图河故道上建起的第一座祭礼场所。是河洛文化中“河图”出现地,也是中华易学的发源地,距今已有1600余年。

该寺北临黄河,南依邙山,寺前紧邻图河故道,规模宏伟,供殿巍峨,山门峻拔,前有崇邙横卧,后有大河奔涌。

这是一座神秘的古寺,这里有无穷无尽的传说。

寺前有一座桥梁,桥下之河叫做图河,寺内古碑“图河故道”四字便是指的这里。图河发源于邙山,向东北延伸,在雷河村一带汇入黄河,孟津当地世代相传,龙马就是在图河与黄河交汇处出现......

龙马负图寺共有三进院落,一进为山门、钟鼓楼,二进为伏羲、文王、孔圣三殿,三进为三皇殿。很简单的中轴线布局,但是其中却有着很多独特的所在。

大门为朱红城楼式外观,给人感觉这里仿佛一座独特的堡垒。左右红墙上分别刻有“河图之源”和“人文始祖”的字样。

进入山门,可见两侧分立钟楼鼓楼 钟楼和鼓楼前分立“图河故道”、“龙马负图处”两通巨碑。

鼓楼和 “图河故道”石碑

鼓楼和 “龙马负图处” 石碑

龙门负图处 巨碑

在伏羲殿之前,有一3米多高的龙马塑像,这匹龙马足踏波浪,仰首嘶鸣,栩栩如生。

该寺伏羲圣像碑上也刻有龙马像,并附《龙马记》曰:“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而龙鳞,故谓之龙马。高八尺五寸,类骆有翼,蹈水不没,圣人在位,负图出于孟河之中焉。”

这座单檐歇山式砖木结构便是伏羲大殿,这也是寺内最古老的建筑。伏羲殿是寺中的主殿,红漆门柱,白玉护栏,雕梁画栋。殿前左右两侧分别墙碑上分别刻着太极阴阳 和先天八卦图,门柱上对联曰“龙马负图蕴含天机灵耀千古 羲皇画挂启人文功垂万代”

殿内塑着高大的伏羲圣像殿。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目前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前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

右侧塑有龙马像。另一侧则镶嵌有二十余通宋、明、清三代著名理学家、书法家程颐、朱熹、邵康节、王铎、张汉等撰书的碑、铭、诗、赋。这些碑刻对研究《易经》和书法艺术都有重要价值。

先天八卦即伏羲八卦,是伏羲依照洛书布列而成,后天八卦图又称文王八卦图是周文王重新演绎出的。但是文王为什么要修改伏羲先天八卦?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了解一周文王这位 孔子最推崇的历史上至贤,至善,至智慧的“内圣外王”一代明君 演绎后天八卦的艰辛和智慧的历程! 周文王真是太神奇了!在他那个时代,没有信息网络,没有现成的资料,人还被关在监狱里,怎么就能研究出这惊人的一切呢?

这是一个谜,一个永远也无法解开的谜。

伏羲殿左边就是是周文王殿。门柱上对联曰:“知命方明趋避;祈福当孚诚信。”殿内供奉着周文王像,周围的墙上是有关周文王事迹的壁画。为什么要让周文王陪伴在伏羲的身边呢?是因为他跟八卦有关。“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因得知周文王大得人心,引起纣王的不安,便将他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北)。《史记·殷本纪》载:“(纣王)以西伯昌(即周文王)、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辩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这一囚就是7年。但他在囚禁期间,却为人类作出了一项重大贡献,那就是将伏羲之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将伏羲的先天八卦改造成为后天八卦。因此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通过文王之手,使《周易》进一步完善。正是这个原因,文王才得已陪伴在伏羲身边。

陪伴在伏羲身边的还有孔子。在伏羲殿的西侧,建有孔圣殿,此殿的格局与文王殿相同。孔子的这一待遇,也跟《周易》有关。在孔子教学的六经中,《易经》是其中之一。孔子在文王的基础上,对《易经》又作了进一步整理和加工,并为之作“十翼”。

孔圣殿的门柱上有副对联:“解易撰十翼;释经述哲理。”

联中的“十翼”,指的是孔子为《周易》所写的十篇注释性的文章。《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张守节《史记正义》说:“夫子作十翼,谓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序卦、说卦、杂卦也。”又说:“文王既由六十四卦分为上下篇,先后之次,其理不易。孔子就上下二经,各序其相次之义。”说明孔子是在周文王六十四卦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完善与加工。孔颖达《周易正义序》云:“龙出于河,则八卦宣其象;麟伤于泽,则十翼彰其用。”明确指出孔子所作“十翼”在《易经》中的作用。

《易经》始于伏羲依据河图而创八卦,经由周文王在八卦基础上推演出六十四卦,最后孔子在此基础上撰写“十翼”,同时对《易经》进行了整理加工。伏羲、文王、孔子三人像接力一样完成了《易经》的整理加工工作。《周易乾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汉书·艺文志》对此有更详细的论述:“宓戏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至于殷周之际,纣在上位,逆天暴物。文王以诸侯顺命而行道,天人之占,可得而效,于是重《易》六爻,作上下篇。孔子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曰:《易》道深矣。人称三圣,世历三古。”从《易经》的系统讲,他们三人被为“三圣”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在龙马负图寺里,把三圣殿一字并列,也就在情理之中。文中所说“三古”,指的是上古伏羲、中古文王、下古孔子。

伏羲殿左右,各有十八间厢房,分别标注着三十六宫卦的一个,形成一个三十六宫外廊,而厢房内为三十六宫易学博物馆

在该博物馆内,陈列有《周易》全文碑刻,分前言、周易六十四卦经文、周易六十四卦传文三个部分。前言由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山东大学教授刘大均撰写。

另一侧厢房陈列了关于河图洛书的介绍,这属于普及知识,一定要去阅读下。

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光是在这两边厢房内都能体会到无数的乐趣了。

伏羲圣像的背后是女娲神像,她的右手高高举起,眼睛顺着手举的方向望去,伏羲殿的后门也就是女娲宫。两圣同居一殿,却是为何?

据《三家注史记·三皇本纪》记载:伏羲和女娲的母亲是同一个人:华胥氏。伏羲和女娲兄妹俩居住在昆仑山上,为了繁衍后代,两人结为夫妻。缔造了人类,在春秋时期,有任、宿、须、句、颛臾,都是伏羲的后裔。

这就是人文始祖的传说......

从女娲宫往前,有东西并列的两片不大的广场,广场地面上镶着《河图》与《洛书》图案,北侧各立有石碑一通,碑上分别书有朱熹所写《河图赞》与《洛书赞》。《河图赞》的内容是:“河之图兮开天地赜,五十有五兮阴阳相索,惟皇昊羲兮肇端乎神,尽心妙契兮不知其千万年之隔。”

《洛书赞》的内容是:“洛有龟兮负文,锡神禹兮彛伦,夏商之季兮汨陻,箕子载陈兮皇极,为之一新万世之大范兮存乎其人。”这两通碑是2010年在河南府文庙内发现的,立碑者就是立“孔子入周问礼乐于此”碑的张汉。

伏羲殿之后,则是三皇殿。三皇殿是重檐庑殿顶结构,高台建筑,明七暗五,殿高21米,宽30米,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两檐之间悬挂着“三皇殿”匾额。

门柱上的对联写的是:“读无字书忽想到羲皇以上;行负图里悦神游太极之初。”殿内供奉着伏羲、黄帝炎帝,伏羲居中,左为黄帝,右为炎帝。

殿内伏羲像居中,炎黄二帝塑像分列左右。三人皆中华民族始祖,华夏文明的肇造者。

大殿顶部据《易经》"观天象于天"语,底为天蓝色,中有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园图,卦象黑白相间,中为金色北斗七星图,斗柄回转,指寓四季。椐《易经》"时乘六龙以御天语",顶部两侧各绘龙三条,金四乌二。其核心和本源,则是易学。

因此进入大殿,游客要抬头看看天花板,不然又错过了。

在三皇殿东侧的草坪上,有一块巨石,石上刻着“佛图澄驻锡处”。佛图澄是西域人,晋怀帝永嘉四年(310)来到洛阳弘扬佛法,就住在这里,并创建了这座负图寺。 “驻锡”是佛教用语,一般指僧侣长期驻留某一个地方。锡杖为比丘所持的十八种物件之一,上端有金属所作的环,振荡时能发出声音。据嘉庆间《孟津县志》载:“浮图澄,西域人,晋怀帝永嘉中来洛,能以神咒役使鬼物,石勒恭敬事之。常寓孟津,创寺曰浮图。至唐高宗麟德四年改曰负图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的《新建伏羲庙记》中则说伏羲庙建于晋永和四年(348),按这个时间算,这座负图寺到现在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至于修建者,则又说:“僧名澄者于寺前建伏羲庙三楹,梁武帝因以龙马寺名之,俱遗碑可考。”说明佛图澄是最早建负图寺之人。这座负图寺曾多次更名,先后叫过浮图寺、羲皇庙、河图寺、龙马寺、兴国寺、负图寺等,1992年重修之后,最终定名为龙马负图寺。在其发展过程中,佛寺与伏羲庙长期并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负图寺有两座钟鼓楼,可以登顶游玩。而楼下是宽阔的广场,其间有很多的神秘的所在。 寺中无空地,需要细心的去游览。其实寺中到处充满着神秘好玩的乐趣,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了。

九宫八卦阵、太极图花园、河图洛书石刻、易经浮雕,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神奇,那么的梦幻。

龙马负图寺最独特的地方就是用实物或者模型来介绍河图洛书以及易经文化。让你身临其境,最形象的感受中华古文明的智慧和乐趣,感受河图洛书的魅力。

远古文化,无不带有神秘色彩,但神秘外衣之下,自有其真实的成分。河图洛书被誉为“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最高成就”,可视为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和里程碑。而作为“河图之源”的龙马负图寺更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和文物价值。

祭拜人文始祖伏羲,探秘河图洛书之源,体验易经玄学乐趣,尽在龙马负图寺。

寻根问祖话朱姓 河南柘城县朱堌寺村

炎帝襄陵所在地朱堌寺

作为炎黄子孙,大家都熟知轩辕皇帝之陵墓在河南新郑,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炎帝朱襄氏之陵墓在河南商丘柘城县。炎帝,是远古时期三皇之一。炎帝朱襄氏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他发明五弦元瑟,开礼乐文明之先河;调节阴阳,促进百物生长,是中原农业文明的开拓者;据文献记载,朱襄氏是太昊伏羲氏最器重的大臣,在伏羲氏以龙纪官,成立中原部族联盟时发明文字,是我国汉字文化的源头。他的这项发明,结束了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时代;首创六书,奠定中国文字之基石,为中华人文始祖之一。

史料记载,炎帝登上王位,以古陈之朱野为都 (今河南省商丘柘城县)。炎帝在位70年,死后葬于朱野(今柘城县县城东十里大仵乡朱堌寺村),名曰炎帝朱襄陵,即为炎帝之墓,世代祭祀

朱氏宗亲首届拜祖大典

商丘柘城——首届拜祖大典

5月12日,由柘城县朱襄文化研究会举办的首届炎帝朱襄氏陵暨朱氏宗亲拜祖大典,在大仵乡朱堌寺村隆重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朱姓宗亲、朱姓委员会、北京朱氏宗亲联谊会、河南朱姓委员会、柘城县朱襄文化研究会等300余人参拜祭祖。

柘城县炎帝朱襄氏管理委员会主任李松林致欢迎词

柘城县炎帝朱襄氏管理委员会主任李松林,首先向全国各地赶来参加盛会的朱氏宗亲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柘城县炎帝朱襄氏研究会会长朱晓亮致辞

柘城县炎帝朱襄氏研究会会长朱晓亮在拜祖大典上讲到,朱氏宗亲怀着一颗虔诚之心,来祭奠我们的先祖,就是要缅怀先祖的英德,就是要感激先祖的教诲。古籍《春秋》有云,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大地,报天地覆载之德;祭祀祖先,报先辈养育庇佑之恩。

柘城县炎帝朱襄氏管理委员会主任李松林介绍朱堌寺概况

朱姓始祖——炎帝朱襄氏

柘城历史悠久,文绪锦长。据历史考证,朱襄氏是朱氏之根,始祖之源!据康熙版《柘城县志》记载:柘城从上古时期至夏朝、商朝均称“朱”,是朱襄氏封地,其城为朱襄氏邑,朱襄氏后裔以“朱”为姓,形成朱姓中最古老的一支。从此可知,朱襄氏是朱姓的得姓始祖。朱姓是当今中国的第14大姓。据《姓氏考略》载,最早的朱姓来源有四:一是朱襄氏后人,二是帝尧之子丹朱后人,三是舜臣朱虎之后,四是宋国国君微子之子朱之后。

朱姓的“朱”字,最早是指生长在我国北方今柘城一带的一种树木——赤心木,木质呈红颜色,故名朱木,或称株木。《说文解字》:“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而“朱”字,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就是红色,当系由赤心木引申而来。

“朱”字成为姓氏,则与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在柘城一带活动的朱襄氏部落,他们崇拜赤心木,并以此为本氏族的图腾标记,并命名此地为“朱”。朱襄氏的后裔有一部分以朱为姓,形成朱姓中最古老的一支。

朱氏始祖炎帝朱襄氏

古树传奇——660余岁皂角树

炎帝朱襄氏陵墓呈圆形,粘土结构,陵高10.9米,周长158米,直径50米,气势雄浑。明清以后历经修复,近些年来,政府也加大力度保护炎帝朱襄氏陵及文化,2001年,炎帝朱襄氏陵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罕见的皂刺

在柘城大仵朱堌寺内,有一棵粗壮的皂角树,据当地的文化学者称,这棵树的树龄有660余年。

据族谱记载,明惠帝朱允炆坐帝南京期间,来到先祖朱襄氏陵前烧香祭祖,并亲手栽下这棵皂角树。从此,这棵皂角树就一直经历风雨,茁壮生长,距今已有660多年。

现皂角树高约13.5米,树干胸围直经约3米,如今枝繁叶茂,亭亭如盖,覆盖面积约有220平方米,树根古劲苍虬,质坚如铁,是炎帝朱襄氏陵的附属文物。

明惠帝朱允炆所种皂角树

飞翔柘城——走好发展三步曲

为追根求源,打造柘城历史名片,追溯光辉灿烂的柘城文明,打造柘城炎帝朱襄故里,让世界人民和炎黄子孙了解柘城是炎帝故里,对炎帝朱襄文化的宣传显得越来越重要。

“炎帝朱襄氏故里”,与“全国金刚石超硬材料产业基地”、“中国三樱椒之乡”,并称为柘城的三张亮丽名片!2014年,柘城通过三步走的战略,激发专家学者对柘城作为炎帝朱襄氏故里的认证。

组织召开一次炎帝朱襄氏故里专题研讨会。邀请专家和领导来柘城实地考察,奠定朱襄故里就是柘城的佐证资料。通过宣传片或纪录片,展现柘城历史文化,并与历史民俗结合起来,讲历史故事,反证炎帝时代习俗。

炎帝朱襄氏陵

柘城文化底蕴深厚,目前,柘城县成立了炎帝朱襄文化研究会、朱姓文化研究会业已成立,众多学者正在躬耕史籍,从浩瀚的文化长廊中发掘、梳理朱襄文化散发的无穷魅力与馨香……

河南寻塔日记(二)登封法王寺塔群、三祖庵塔

继续写8号的行程

嵩岳寺再往前走不远是法王寺,现在的法王寺是九十年代复建的,在法王寺周围保存有六座古塔

法王寺里有不少练习功夫的小师傅,大部分才十几岁,个个都很用功

这个小姑娘也就十岁左右,也是一丝不苟

法王寺院子非常长,大概是七进院落,南北有一华里,依山而建,一院比一院高

一直走到寺院最后面,出一个小门,是一片菜地,远远可看到寺后的法王寺塔

寺里的师傅在种菜,自在的生活

菜地里有座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的六角砖塔“弥壑澧公和尚塔”。此行第四座塔

再往上走不远就是法王寺塔,国五,唐建,十五级密檐,有45米高,非常壮观。此行第五座塔

法王寺塔刹部已不完整,仅存莲座

法王寺塔东北方向不远处有座单层砖塔,称为法王寺2号塔,年代无考,外观推断为唐建。2000年曾发掘2号塔地宫,出土不少有价值的文物。这座塔的刹部很绚。此行第六座塔

2号塔向北,还有一座单层砖塔,是法王寺3号塔,无铭,推断为唐建。此行第七座塔

与3号塔并肩而立的是法王寺4号塔,单层砖塔,同样推断为唐建。此行第八座塔

法王寺还有座元塔最难找,此塔在寺西的山岭上,只有小路可以上去,且被树木完全遮盖,我在寺西走了很远,两次返回寺里询问师傅才找到。月庵海公圆净之塔,建于元仁守延佑三年(1316年)。此行第九座塔

接下来打算在天黑之前赶到三祖庵,三祖庵在嵩岳寺北面三四华里,只有山间小路上去。路上可以看到两条山谷以外的法王寺塔

一路奔波终于看到三祖庵塔,塔高约8米,方形七级密檐,年代无考,外观似唐建,亦有说是金建,此塔基础部分破损严重,已经摇摇欲坠。三祖庵的其他建筑毁于文革,现在的大殿是九十年代重建的。

三祖庵前有一株巨大的银杏树

离开三祖庵匆忙下山,终于在天黑的时候赶回嵩岳寺停车场,夜宿登封。今天共探访了十座古塔

未完待续。。。。。。

2017年6月14日至18日,太原出发,5天,山西南部彩塑壁画之旅汾阳太符观洪洞广胜寺晋国博物馆稷山青龙寺稷山马村金代砖雕墓,芮城广仁王庙,芮城永乐宫壶口瀑布隰县小西天平遥古城平遥双林寺等。3200元(3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