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建筑剑溪桥

明代建筑剑溪桥

剑溪桥,位于剑门关外,距剑门关隘口约两公里,横跨大剑溪,是古蜀道由成都去昭化的必经之桥。明弘治中利州指挥彭山建,以青石构筑,三拱相连。拱圈为两半拼合式(亦称莲瓣式),桥长18.8米,宽4米,高7.5米。东孔跨度为5.3米,西孔跨度为5.2米,中拱跨度为5.8米,拱高3.4米。东孔用26排卷石成拱,中拱用30排卷石成拱,西拱用23排卷石成拱。桥面成弧形,板石铺就阶梯式桥面。桥柱高0.6米,有石刻龙头镶其上,建筑技术精湛,历经数百年,桥形未变。

宋代胡希道有诗云:“几重岭隔几重湾,路入濛濛烟雨间,独立溪桥重回首,前头已是剑州山。”剑溪桥头有石碑,上刻明正德丁丑(正德12年即1517年)剑州知州武缘李璧《过剑溪桥》诗:“看山晓度剑溪桥,踏雾冲去马足遥。见说金牛经历处,欲将兴废向渔桥。”

剑溪桥被四川省列为古桥,剑阁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占地范围外延30米。

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10米。

明代千眼桥浮出水面,建筑奇迹传承数百年!

连日来,由于鄱阳湖水位下降至枯水位,位于都昌县水域的“千眼桥”再次露出水面,这是该石桥大修后经过水淹首次露出水面。据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勘测,该桥始建于明代崇祯四年,也就是公元1631年,石桥总长2657米,桥身石材全部采用花岗石,桥面宽0.82米,有948个孔,故称“千眼桥”。“千眼桥”是江西省重点保护文物,被称为“全国最长的湖中石桥”。

鄱阳湖是个季节性的湖泊,“洪水一片、枯水一线”。“千眼桥”位于都昌县多宝乡至庐山市的鄱阳湖湖床上。鄱阳湖丰水期“千眼桥”一直沉没在湖底,被鄱阳湖的湖水淹没,相当长一段时期并不为人所知。2014年底鄱阳湖枯水较往年严重,“千眼桥”从此奇迹般的显露真身。

“千眼桥”由长条形的花岗石铺成桥面,松木大桩深深地插入湖泥中支撑桥体。如今,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两岸群众往来早已不再依靠“千眼桥”,其变成枯水期时鄱阳湖上的一道独特风景,吸引着各方游客前来参观。

由于一年中至少有半年时间浸泡在水里,加上泥沙风浪的冲击,古石桥桥身损坏严重。为此,文物部门在2016年底至2017年初专门拨款90万元对桥墩、桥面进行维修加固,这是这座古桥自建成以来的第一次“大修”。维修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仍然采用花岗岩等材料,展现百年古桥的历史面貌。

▲修复前的“千眼桥”

在古时候,千眼桥是鄱阳湖两岸的必经之路。在桥建成之前,两岸百姓往来,涨水时可以渡船,枯水期时则只能靠淌水踏泥通过,可以说苦不堪言。明代崇祯年间,都昌籍官员钱启忠提出集资修桥,一呼百应,历时五年终于落成,后人又把这座桥称作“钱公桥”。明清时期这座桥是两岸民众便捷来往的交通要道。

▲修复前的“千眼桥”

春夏鄱阳湖涨水,石桥淹于湖底,只有水枯季节才露出真面目,滔滔湖水,几百年的冲刷,使得桥面移位、桥墩坍塌严重,但却移不动深深插入湖底的松木桩,反而让它更坚毅。长达3米的花岗岩条石,沉寂在浩瀚的鄱阳湖底,经过了数百年的水起水落,除了附着着的水中生物外,古人的劳动印记终也是无法抹去。

▲2016年底当地开始修缮“千眼桥”

在古代工程中,从工艺上来看,“千眼桥”可能并不算特别,但它最特别的“公益”性,它在明朝的建造完全是一种民间行为,由都昌的乡绅们筹资,他们慷慨解囊,官捐奉士捐粮,募工、采石、购木,立碑、题记、为后人留下一座立在鄱阳湖底的丰碑。

▲修复后的“千眼桥”

2016年底至2017年初,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对桥墩、桥面进行了维修加固,历时两个多月的修缮,古桥重现昔日的尊荣。

▲修复后的“千眼桥”

近日,维修后的“千眼桥”再次“浮出水面”,这座传承了数百年的古桥在波光粼粼的鄱阳湖水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修复后的“千眼桥”

从明代的1631年到现代的2018年,380多年间,鄱阳湖的水位起起落落,岁月的时光沧桑变迁,“千眼桥”也从原来的交通要道,变成现在的观光小桥。

明代建筑绝唱—大水井,建筑风格奇特

尘世喧嚣,云烟浮华,天天为名忙,为利搏,早已身心疲惫,此刻巴望一份安静,哪怕只要一日,哪怕仅仅一刻。

恰巧此行有这么一个当地:大水井。大水井,不但有一口井,它是一个大院子,是一片古修建群,转一圈,耗时四刻,或许走得不尽兴,却走进了心里。

前史,从不负人。 哪怕穿越千年年月, 纵是粉墙早已斑斓, 雕花窗框被雨水嘀嗒出霉花, 它亦能, 在现世的富贵里, 始终保持那份清雅古韵; 单独焕发着厚重的光辉。

还记得《龙船调》吗?彭麻麻曾用奇妙的歌喉演绎过这首美好的民歌,那动听的旋律不知勾起多少人对巴楚大地的神往。没错,这儿即是它的发源地。

大水井古修建群坐落于湖北利川市柏杨坝镇连绵群岭之间,极目远眺,高耸的齐岳山在招手,跑马牧场风力电场近在眼前,风光无比俊美。

大水井古由李氏庄园、李氏宗祠和李盖五院子等三有些构成,始建于明末清初,规模宏大,技术精深,令人拍案叫绝,已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归纳来说,它是一个集政权、神权、族权为一体的封建“石围子”,乃权倾一方、富甲一地的土司的家产。其官二代、富二代沿用扩建,历经百年,遂成眼前的格局。

庄园里前些年还住着人,开发景点时发动他们都迁走了。

为此还在入口处増建了土家牌楼,开挖了荷塘,算是应景之作。

路旁边的鸡蛋花,一丛丛,在微风中悄悄摇动......

没有走近,就闻到了老房子宣布的霉味,与周边的新鲜空气不是很搭。

踏进大水井,好像误入了韶光穿梭之门,一会儿就倒流了百年,是时钟停摆了、秒针坏了吗,还是屋主打瞌睡一向没醒呢。

比较别的古村的商业铜臭味,这儿却弥漫着古拙、喧嚣的气味,尽管这几年被引起了重视,但因交通不便,所以仍守着一份安静,没有旅游景点令人生厌的仿古街市,没有卖着来自义乌的纪念品的沿街商铺,没有家家挂盏红灯笼,大水井,还是它本来的姿态。

昂首望庄园,朝门庑殿顶翘角腾空,门楣上高高悬挂着“青莲美荫”的牌匾。

大门的朝向很独特,并不是正面朝东或朝南,其中有很深的说道。

李氏庄园按八卦风水而建,有天井很多,房间多得我数不清。不过有闲人数过,174间房子,完全是小故宫啊。

大厅、套房、客厅、客房、小姐楼、账房、仓房,包罗万象,还有抽大麻的吸烟室、文娱消遣的棋牌房。

柱头及穿梁皆有雕花,飞檐和屋脊均有青花瓷碗碎片镶嵌成各种图画,彩楼、门窗都刻有技术精巧的花鸟虫鱼等图画。

天井内有水池,院内有各色花坛

那些斑斓的墙面、参差的窗格,高翘的马头墙,在蓝天的衬托下更凸显出前史的质感。

最值得称道的是没用一颗铁钉,悉数选用木骨架,回廊相连,下雨天到庄园的任一房间都不湿鞋。

庄园好像读不厌的书卷,需求大家细细品读,一亭一阁、一草一木的背面都是百年的传奇故事和才智道理。

斑斓寒酸的墙体,慢慢开端剥落,好像看到了韶光在墙体上延伸繁殖的模样......

满满的前史陈腐感、沉重感,不由让人放慢了呼吸,放轻了脚步。

从头敞开的庄园没施任何脂粉,素面朝天地保藏着最初的古拙。

那些从前的富贵和荣光,就像屋檐下的雨水,刚落地,刹那间就被沟水带走,无声无息,无尘无埃。

亮点是庄园的修建是土汉联系,中西合璧,搞修建的以及对修建有爱好的人,都应该来这儿看看。

之所以一幢楼盖成一半是土家楼一半是洋楼,那是主人的后代留过洋,带来了新观念。

在这儿看不见不锈钢、玻璃和外墙瓷砖,有的仅仅木质和石质的修建,一不小心就会陶醉在这凝结的音乐中。

时刻的利刃在它面前变得钝拙,而它依旧保藏着几个世纪曾经的姿态:柔软,平缓,古旧斑斓。

百年前的某个时分,雨顺着一片叠一片的小青瓦流下,天井中有鼓着嘴的蛤蟆,和着雨声滴嗒滴嗒。

错综复杂的主人身世让李氏庄园更耐人寻味,在这儿有一种异样的古风感哩。

细细调查,你就能看到尽显豪华的精美装修,置身于这儿,你好像即是那时的大户人家小姐,豪华漂亮。

看土豪的古宅,小姐的绣楼,臆想那个时代的故事,体会一场韶光的穿越。

我好像看见一位身着土家族绣服的女子,斜插着簪花,迈着碎步,下了绣楼。

雨水淋湿了白墙黑瓦,石板上泛着水光,老屋载着前史的沉淀,向旅大家喃喃倾诉那些古老的故事。

它,总算老了。

行人稀疏,偶然传来的脚步声加剧了古建的沧桑感。

大水井古修建群以他特有的方法见证了土家人的才智和财力,也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

李家家风极好,三观正,很欣赏他家的对联,条条充溢正能量

“土”字不是错别字,为何多了一点,由于要求后代多耕作一点土地。

天天脱谷的碾槽也规划成了钱币,真是聪明又爱财的主啊。

门为何不是方的,由于那棵桂花树是木,口中有木即为困。而建为圆门,乃是门中显桂(贵)。

假如就这样坐在窗边,看窗外透出去的景色,是不是感触到了年月静好~

老旧的木门,破损的窗柩,在这儿拍几张相片是不是也有异样风情~

这个偌大的修建院子如今无人居住,住着的是故事。

假如能够在这儿隐居,大约这会是最文艺别墅吧!

我不是学修建的,对筑巢规制知之甚少,穿行在庄园,感爱好的是它的宿世此生,屋主人的悲欢离合。听完导游一番解说,不由为主人的命运唏嘘不已。广厦万间,夜眠只须七尺;良田千顷,天天也只吃得了三餐,与其执着物质、步履弥重,不如心宽眼亮,过好当下的本真自在。

走出庄园的侧门,前行百余米,便来到他家的宗祠。

与其说它是宗祠,不如说是军事城堡更精确些。

宗祠修建于清道光26年(1846年),它不是咱们一般意义上的一座大祠庙,而是一个按战事需求缔造的一组迷宫,也是好大一片。

只见它依山势而筑,逐层抬升,角梯皆为整块巨石建成,每块重达千斤,城墙上顺次布设枪炮孔108个,紧密地封锁着一切的通道

宗祠内精美的木雕石刻、特别的彩瓷浮雕精彩纷呈,绘声绘色。

祠堂正面东侧有口小井,游客十之八九都会来寻觅这口井。

此井有些年初,石井色彩发暗,被年月打磨得失去了锋芒。走到井旁,探头仰望,只见井水清澈见底,安静无波。

井并不大,咱们很绝望,有人还嘲讽道:好大,真大。

只见它两尺见方,水亦无奇,仅仅一口一般的井,但是它的故事不一般。

1930年川军贺国祥率部路过此地,闻知庄主富得流油,所以便来拔毛,可李庄主是一个十足的葛朗台,他率全族百余人退守在巩固的城墙内,拒不出门,贺将军便放大招:掏你的窝!

无奈城防太牛逼久攻不下,后买通村里一位受过李家欺压的村民,该奸细手指轻点一下水井的方向,贺国祥就显露了满意的淫笑,断了李家的水源。

人能饿三天但渴不了一日,百号人无水喝的绝地下,李庄主只得出城进贡议和,放了不少血,上演了黑吃黑的一幕。

俗话说,拿人家的手软,戎行开拔时,贺将军苦口婆心地劝诫李庄主:如果别人模仿我使这一招,你咋办?!

李庄主当然不是傻瓜,他吸取“围祠断水”的经验,加筑一道巨大的石墙,将这口水井围入李氏宗祠以内,从此李家高枕无忧。

李庄主还在外墙上刻写“大水井”三个字,广而告之,这也恰是大水井姓名的来历。

加上这个“大”字,实为故弄玄虚,暗示我家粮草丰足、水源丰盁,你们休得来攻城。

从这个视点看,大水井,又是一部战争史。

茂密的爬山虎,盖住了墙体,却难掩年月留下的痕迹~

上城墙制高点望去,错落的楼群,斑斓的石墙,蓊郁的青藤,向咱们倾诉着苍凉的光辉。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课程笔记整理(二十六):明代建筑文化(2)

有段时间没更新课程笔记了,停留在明代第一节很久。

虽说我们是佛系更新,但因为是认真在做这件事,心里终究会惦记。也会默默地给自己定一个期限,多少天之内得更新一篇。

这次隔的有点儿长,咱们继续明代的建筑哈。今天一起来看看明代寺院与砖石佛塔建筑。

(注:文中配图除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

第九讲 明代建筑文化

9.2 明代寺院建筑

(一)青海乐都瞿昙寺

官式/皇家建筑

瞿昙寺位于青海省乐都县城南21公里处的马圈沟口。

中国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始建于1392年,早于北京故宫(1406年)。对于研究明前期的建筑风格具有重要价值。

全寺建筑布局为前、中、后三进院落,由山门、左右碑亭、金刚殿、瞿昙寺殿、宝光殿、隆国殿以及左右回廊(爬山廊)、钟鼓楼等主要建筑组成。

隆国殿居于寺院最后,是全寺最大、最为辉煌的建筑。 重檐庑殿顶,高16米,宽7间,深5架。

大殿雄峙于3.2米高花岗岩台基上,前设束腰式月台,四面设明廊,两山和后檐砌砖墙,前檐的明间和两次间装四抹隔扇,具有很高的建筑艺术水平。

(二)四川平武报恩寺

报恩寺位于四川省平武县城内,占地27800多平方米,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建筑群之一。 始建于明正统五年(1440年),迄今已有560多年历史

全寺以重檐歇山顶的大雄宝殿为中心,前为天王殿,后为万佛阁,左为大悲殿,右为华严藏(存放经书,转轮藏)。

报恩寺建筑的多处保留着宋式遗制(前殿后阁),为适应当地的防震要求,结构上采取了许多独特的处理手法。建成后经多次大地震仍完好无损。

所有柱、额、梁、枋、椽、檩等木构件皆用珍贵的楠木制作,有虫不蛀、鸟不栖、不结蛛网之奇。 是明代大型寺院建筑的代表作。

9.3 明代砖石佛塔建筑

(一)五台山塔院寺白塔

大白塔的全名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塔,座落在塔院寺内,塔院寺也因其得名。 大白塔是五台山的标志和重要象征。

大白塔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明永乐五年(1407年)永乐帝命太监杨升重修此塔,并独立起寺。

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年),李太后令太监范江和李友重建。

塔基为正方形,环周83.3米,通高75.3米。 宝塔通体洁白,塔身状如藻瓶,为现存宝瓶式喇嘛塔中比例最佳的作品之一。(双重须弥座,亚字形金刚座)

(二)洪洞广胜寺飞虹塔

飞虹塔是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琉璃塔。 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是当时中国境内十九座佛舍利塔之一。

现塔为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年)始建,嘉靖六年(1527年)完工,历时12年建成。

塔平面呈八角形,共计十三级,通高47.31米。 自下而上逐层递缩,塔檐几乎可以连成一条直线,形如锥体。

各层皆有琉璃出檐,用七色琉璃装饰,琉璃仿木构斗拱与莲瓣隔层相间。

第二层以上塔身外表全部镶嵌有琉璃仿木构件,各层檐下俱施琉璃花罩和垂莲柱,以及屋宇、楼阁、亭台、角柱、佛龛、花卉、人物、翔凤、狮、象等琉璃构件,镶嵌琉璃盘龙、宝珠等饰物。

(三)显通寺无量殿及铜殿

显通寺又称大孚灵鹫寺、永明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寺。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

中轴线上排列着水陆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后高殿等七座殿宇。

显通寺无量殿分上下两层,明七间暗三间,仿木结构,面宽28.2米,进深16米,高20.3米,重檐歇山顶,砖券而成,三个连续拱并列。

左右山墙成为拱脚,各间之间通过拱门联系,雕刻精湛,是中国古代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

铜殿铸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共用铜十万斤。 是中国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铜殿之一。

————

多年前曾去过五台山,参观了大白塔和显通寺。可在学完这节课以后,发觉自己似乎是白去了。

所谓外行看热闹。

以后有机会再去吧,第二面之缘,必定会好好珍惜。

放张我们自己拍的大白塔吧,那时候虽然什么都不懂,但还是留下了很难忘的照片。

(心尧拍摄于五台山)

下一篇会整理明代的祠庙宫观与陵墓建筑,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哦。

感谢阅读,敬请期待。

- F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