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氏宗祠

龙氏宗祠

龙氏宗祠:该祠在大清道光年间开始筹建,宅基定在石寨子前,坐东向西,宅基占地面积51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65平方米,从奠基烧砖瓦、陶瓷文物、备木料、施工建修经过三个阶段,历时三十余年,几经会首、前赴后继、终将祠堂建成,祠堂前为八卦吊顶的乐楼,后为五岳朝天的正殿,两边为厢房,中有天井院坝,张氏宗祠四个大字嵌在前大门正上方的万岁牌中,大门两侧垟上有石窗户,窗户上雕刻“张、寿”二字。

祠内为正殿神龛,供奉历代宗友祖考,祭祀碑、复起会碑、建祠碑竖立两旁,阶沿上方有金字匾额数道,其中有皇恩宠赐巴图宵大人张碧禄的“武魁”匾额悬挂上方,前庭为乐楼,南北两侧为厢房,乐楼下还有枪房体外观雕龙画凤,扳爪座脊,陶制品木雕刻相嵌期间,建修别致典雅大方,解放后曾住过居民、知青、办过武校,文革中受到严重破坏,现已垮塌,仅围垟完好,用火砖砌码,每块砖上有“张氏宗祠”四字,原来是有名的花祠堂,祠堂院坝土改时操练过民兵,内石乐楼是文艺表演、唱川剧的好地方,因2008年5.12地震损毁。

龙川胡氏宗祠景点 龙川胡氏百度百科

1. 龙川胡氏百度百科

安徽省境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6处)

合肥市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 | 刘铭传旧居芜湖市大工山—凤凰山铜矿遗址 | 繁昌窑遗址 | 皖南土墩墓群 | 人字洞遗址淮南市寿州窑遗址马鞍山市朱然家族墓地 | 李白墓淮北市柳孜运河码头遗址 | 临涣城址 | 淮海战役总前委和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旧址安庆市薛家岗遗址 | 白崖寨 | 天柱山山谷流泉摩崖石刻 | 振风塔 | 世太史第黄山市潜口民宅 | 许国石坊 | 棠樾石牌坊群 | 老屋阁及绿绕亭 | 罗东舒祠 | 程氏三宅 | 呈坎村古建筑群 | 渔梁坝 | 宏村古建筑群 | 西递村古建筑群 | 许村古建筑群 | 祁门古戏台 | 南屏村古建筑群 | 溪头三槐堂 | 郑氏宗祠 | 竹山书院 | 齐云山石刻滁州市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 | 半塔保卫战旧址巢湖市和县猿人遗址 | 凌家滩遗址 | 冯玉祥旧居六安市安丰塘 | 寿春城遗址 | 寿县古城墙 | 李氏庄园亳州市花戏楼 | 尉迟寺遗址 | 曹氏家族墓群 | 亳州古地道 | 蒙城万佛塔宣城市新四军军部旧址 | 龙川胡氏宗祠 | 广教寺双塔 | 陈山遗址 | 水西双塔 | 查济古建筑群 | 江村古建筑群 | 黄田村古建筑群


2. 龙川胡氏宗祠简介

指的是徽州的牌坊、祠堂、民居。

徽州牌坊滥觞于汉代,盛于唐宋,至明清而登峰造极。现存的100多座牌坊中,从内涵看既有标志坊、功德坊,也有贞节牌坊;从材质看既有石质,也有砖木构造。著名的歙县棠樾牌坊群、许国八脚牌坊和黟县西递胡文光牌坊等,已经成为徽州文化的著名地标。

祠堂中供奉的是祖先的牌位,而进入祠堂的祖宗必须是生前享有功名,或教化有功,或躬身践行封建伦理道德有突出表现的人物。在古徽州的土地上,保存最为精美的祠堂当数绩溪龙川“胡氏宗祠”,而规模最为宏伟的当数呈坎的“贞静罗东舒先生祠”。

徽州民居,受封建宗法制度的约束,和光宗耀祖责任的驱使,发了财的徽商们,把大量的财富带回家乡,围绕着宗祠,建造起一幢幢精美的住宅。房屋外墙虽然朴素,但住宅内部往往却极其奢华,砖雕、石雕、木雕的构件被大量采用。


3. 龙川胡氏出过什么名人

回答:

1、翟氏大宗祠一安徽宣城泾县桃花潭镇龙潭村。

2、龙川胡氏宗祠一安徽宣城绩溪县瀛州镇坑囗村。

3、岳西孙氏宗祠一安徽安庆岳西县姚河乡梯岭村。

4、皖西南孙氏宗祠一安徽安庆太湖县徐桥镇前进村。

5、罗东舒祠一安徽黄山徽州区呈坎村。

6、歙县郑氏宗祠一安徽黄山歙县郑村镇。

7、昌溪周氏宗祠一安徽歙县昌溪乡周邦头村。

8、黟县李氏宗祠一安徽黄山黟县奕村。

9、梓坞祠堂一安徽黄山休宁县板桥乡。

10、北岸吴氏宗祠一安徽黄山歙县北岸村。


4. 龙川胡氏世系

古祠堂 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徽式建筑中份量颇重,古徽州的祠堂数不胜数,祠堂供奉的是祖先的牌位,在祠堂里享受香火的都是生前为当地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祠有总祠、支祠之分,一般规模均较宏大,由山门、享堂、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梁架雄伟,“三雕”绝妙,富丽堂皇。在古徽州的土地上,保存最为精美的祠堂就是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胡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距今近500年,有着“木雕博物馆”和“民族艺术殿堂”的美誉。

古民宅 徽州民居可以说是三绝之首。高低错落的马头墙,清一色的白墙黑瓦,在绿水青山的映衬下,显出一派宁静祥和。房屋外墙虽然朴素,但住宅内部却极其奢华。

古牌坊

明清时期的徽州,据不完全统计有近千座牌坊。牌坊以石质为主,有四 五楼式、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形式等多种,造型雅致,散缀于各乡镇,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5. 龙川胡家祖先

从绩溪汽车站门口坐到龙川的汽车,票价2元,在龙川(票价58元)玩基本两个小时就够了。

在马路上坐到胡家或者伏岭的车到水村(与县城相反的方向,即继续早上的路前进),票价3元,在水村那里问饭店可有车到鄣山大峡谷,运气不好的话会一个人包车进去,也许那人能帮你一起买票,总共在60元左右,可以在那店家吃午饭,进大峡谷玩很凉快,大概3小时就能出峡谷,返回水村坐胡家的车到县城,票价5元!回歙县的客车在下午5:30之前都有,玩这两个景点是来得及的! 祝你旅途愉快!


6. 龙川胡氏族谱56个字字辈

胡姓,发源于陈地,子孙向各地播迁。“三国(220—265)时魏阳陵亭侯胡质寿春(今安徽寿阳)人,居于山西安定(胡姓郡望唐朝元和年间以前在山西安定和河南新蔡两处——作者);南朝时,安定胡氏南迁,在江西、湖南、浙江、安徽诸省发展壮大,历史上的胡姓望族,安徽‘绩溪胡氏’就是出自这一脉。”(2006年第五期《中华遗产》)

邓州胡氏也出自安定一脉。因为胡质和胡威是父子关系,据《百家姓宗祠》记载:“胡质及其子胡威由于任官的原因,均卒于安定(治所在高平,即今宁夏固原),子孙留居当地,发展成为大族。”南朝(420——589)时,安定胡氏南迁,其中也包括邓州胡氏远始祖的南迁。分别迁居山西山阴、江西婺源、山西真定。而邓州胡氏则先迁居浙江馀姚,在浙江繁衍发展800余年,于元中叶(1323年左右)迁山西洪洞。明洪武4年(1371年)迁邓,在洪洞定居50年左右。

据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民遗址文物管理所提供的大量资料:(《洪洞县县志》、老鹳窝《大槐树迁徙》、《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移民大迁徙》、《迁民姓氏寻源》、《古大槐树志》)显示:“明初迁山西之民于河南并非一次”,从洪武4年(1371年)开始,“洪武6年(1373年),从山西南部诸州县两府(平阴府、临汾府)、5州(泽、潞、辽、沁、汾)58县大规模移民,至永乐17年(1417年),先后移民18次,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约60万人。移民遍及豫、冀、鲁、皖等11省498县。”外省、外县尚有提及一些姓氏来龙去脉的记载,但大都是转抄于各姓氏的碑文,而邓州却无,胡姓同样。历时48年,几百姓氏的移民及其它原因流入邓州的人员,“《明实录》、《明史》里虽有记载,但很不具体。”只显示“邓州移民分布在23个乡镇”,而无详细记载。

洪洞广济寺大槐树下为移民集结地和明政府驻员发放凭照川资之所,广济寺则是保存移民资料之处。

据《洪洞县县志》记载:“清顺治八年(1652年),汾、涧二水瀑涨,浪高两丈,直冲城下,庙宇庐舍漂流无踪,十余日方退。”大槐树从根部折断,淹埋于淤泥之中,惟独广济寺有镇寺之宝石经幢(刻有佛号和经咒的小石塔)尚在。不言而喻,几十年所有移民资料荡然无存。在文管所工作人员的推荐下,我们分别到距县城十余里的明姜镇胡坦村和三十里外的胡家圪垯走访调查,并无所获。

然而,我《邓州古代史考》有明确记载:“洪武4年(1371年),山西移民创建新村的有赵集镇胡楼(胡姓)、陶营乡河里胡(胡姓)、大陂胡营(胡姓)、胡营(胡姓)4个村”,其他胡姓村则无。

安徽省绩溪县瀛州乡龙川村是胡锦涛总书记的故乡。据龙川胡氏谱序记述,龙川胡氏,原籍山东青州,“胡之初虞舜,思陈胡公而始, 夏商周秦汉晋传记……”“公元337年,始迁祖胡焱由徽州迁之龙川居住,距今1600余年。”

考察结果:《胡氏宗派碑记》中认定邓州胡氏“起自陈胡公至汉关内侯胡威而始”是完全正确的。南朝(420年——589年)时安定胡氏南迁,其中包括胡威的后代在其殁后200余年,一部分(即邓州胡氏远始祖)南迁至浙江馀姚地区发展,800余年后,又有一部分于元中叶迁回山西。在山西定居50年左右,胡楼胡普聪等4个村的始迁祖,又于洪武4年从山西洪洞迁邓,至今已640余年。此外,他村胡姓(除上述4村胡姓分支外)多是洪武4年以后陆续迁邓。


7. 四川胡氏字辈查询

求湖广填四川"移民大潮中,麻城的孝感乡,迁居四川宜宾南溪一代的,有族谱的人,联系一下,非常感谢!


8. 龙川胡氏家训

龙川风景名胜区著名景点:龙川胡氏宗祠、奕世尚书坊、徽商胡炳衡宅、胡宗宪故居等。


9. 龙川胡氏始祖

安徽宣城。

第一条:红色旅游线路。

从泾县出发,云岭。皖南事变发生地。

到桃花潭,王稼祥故居。他是什么地位不用多说了吧。

再往东南,旌德县,江村景区,江氏宗祠。魔法师打卡地。

再往东南,绩溪县,龙川村,胡氏宗祠。

这二位不用多说了吧,名字我都不敢写。

这条路线,可以感受创业的筚路蓝缕,红色爱国教育路线。

自驾游路线:

皖南川藏线。风景相当不错。





自助游路线:

宣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宣城谢朓楼。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泾县桃花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泾县查济古镇。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广德县太极洞。有时了却公家事,秉烛来游细问津。

绩溪县徽杭古道,宁国青龙湾等。


10. 龙川胡氏医学

绩溪县龙川村

据历史记载,龙川是坑口村的古称。村前有龙须山,村中有一条小溪(称川)穿村而过,古称龙川。后人认为小溪(又称坑)出口流入登源大河,龙可以畅溪,故改为坑口。这个传说至今仍在百姓中流传。

据《龙川胡氏宗谱》记载:始祖胡炎,原居山东青州濮阳(今属河南),东晋大兴四年(公元318年),刺封散骑常侍兼中领军随元帝南下,镇守歙州(今歙县)。后于咸康元年(公元335年)元月,与绩溪华阳女王氏结为连理,并于两年后迁居此地。经1600多年,传至当今的“锦”字辈,计历48世。


11. 龙川胡氏宗祠

宣城,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与江苏、浙江两省接壤,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乡。主要景点有龙川、中国宣纸文化园、皖南事变烈士陵园、谢朓楼、广教寺双塔、石佛山、徽杭古道等 龙川:位于现绩溪县瀛洲乡村,国家5A级景区。主要景点有胡氏宗祠、龙堤凤街、如心亭等 龙川胡氏宗祠建于明代,前后三进,祠内装饰精美,尤以保存完好的各类木雕为最,有“徽派木雕艺术宝库”之称。


龙溪古迹:张 氏 宗 祠

张 氏 宗 祠

◎ 李国风

张氏宗祠,俗称张家祠堂,座落在新晃城西街,解放前的旧警察局隔壁。解放后,此祠属公产,政府将它拔给新晃县贸易公司。七十年代初不慎失火,厅堂、围墙大部被烧坏,不久即全部拆掉,建起了新的仓库。

此祠修建年代不详,可以追溯到清朝道光五年以前。因为根据《晃州厅志》四十一卷记载:“张桓候庙即是张氏宗祠,其地址在西街正处龙溪对岸,没有记载修建时间。但是根据考查,晃州直隶厅是清朝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建立。《晃州厅志》是清道光五年编修,张氏宗祠既然已载入《晃州厅志》,该祠在道光五年以前修建无疑,惟具体年月已无从考究而已。

另据张氏族谱记载:新晃张姓有两支,一支源出山东明朝洪武年间,随屯军入晃,选大树湾、长乐坪、张家院、方家屯及县城等地落户,分布在县内氵舞水沿岸。这支张姓的宗祠,即是本文主题所说的县城西街的张氏宗祠。此支张姓人为汉族。另一支源出江西南昌丰城县,至张雄飞十世张福义,于明朝永乐三年迁晃之旧州(又名旧周,今李树),子孙分居今大湾罗乡高寨、毛溪以及李树乡三江和禾滩乡、天堂乡等地。这支张姓的宗祠,设在县城郊龙滩坪(今大湾罗乡新坪村),宗祠只有木房一栋,此房在解放后六十年代已拆除。这支张姓人为侗族

西街张氏宗祠,四面砖墙,大门外正中有“张氏宗祠”四个大字,祠内木制屋架,两层半楼房高,中间殿堂内供奉着三国张桓侯(张飞)神像。张豹头环眼,黑面虬须,十分威武。殿堂四周有房16间,门窗做工精细,在县城屈指可数。整个祠基,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以上。民国二十年(1931年)县办赈灾贫民工厂,设在张氏宗祠内,工厂资金一万二千银元,工人200,产品有棉布、纱袜、印花被、印刷品等。此厂于1936年停业。1939年国民党湘黔川鄂边区剿匪司令部(即独立一旅)驻扎于张氏宗祠,住一个营500余士兵,尚觉宽敞。1942年,这独立一旅开赴湖北恩市后不久,湖南省税务局西迁来晃,驻在该祠。1945年抗战胜利,省税务局才搬迁长沙

张氏宗祠内部宽敞,设有戏台,外地来晃剧团,常在这里演戏。解放前几年,这祠堂曾办过一个初级小学,一度成为县城儿童学习的场所。这个宗祠厅堂正面挂着一块长2米、宽0.5米的匾额,匾上写着“两铭世泽”四颗大字,匾料是用明山石(红色石块,产于芷江萝铺田乡一带)做成。据考:“两铭世泽”一语,是从宋朝名士张横渠的两篇文章《东铭》、《西铭》而来。这块匾于1986年由土产公司送到县志办公室,现仍保持在那里。

西街张氏宗祠,族中有1000多人。旧时,常有四、五百人来祠中祭祖,每年至少一次,有时两次,一般在清明节前来挂清,八月十三日前来祭祖。祭祖及举办宴席,不论年龄大小,均以张氏“胜邦化日长,实学秀成良”的大小字辈排列。

解放前的三十年内,张氏宗祠管理人是族长张实梅(又名张镇海、张济澄),他家住新晃城码头上边,是大户人家,曾在三十年代当过县商会会长,首善镇小学校长,于1949年春病故。守祠人张实渊,1949年时已70余岁,有老妻,无儿无女,家境贫寒,没有房子住,只得搬到祠堂守祠。祠堂内的张飞神像,常有其它姓氏的人前来敬奉,时而有人捐点香火纸钱或食米,张实渊以此维生。解放后,他搬到张实海遗宅居住,不久即去世。

此外,座落于城郊龙滩坪的一处张氏宗祠,只有两大间木房,堂屋设有神龛香台,该祠族人分布在大湾罗、禾滩、李树、天堂等境内,人数不及西街祠堂的族人多。晃县地方著名绅士张本清(大湾罗乡毛溪人,曾任国民党少将旅长、省参议员),即属于这支张氏的子孙。解放前,张本清主持续修族谱时,曾提议将西街张氏宗祠与龙滩坪张氏宗祠合并为一,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搞成。龙滩坪张氏宗祠祭祖时,也有几百人,但很拥挤。这个宗祠的字辈与西街张氏宗祠不同,是:“大德先人有,家齐世泽祥”十字。

飒飒秋雨皖南行(2) 龙川胡氏宗祠“江南第一古祠”

国家级重点文物单位 胡氏宗祠享誉“木雕艺术殿堂”、“江南第一古祠”,其内保存的木雕“四和图”(和谐、和顺和美、和鸣)成为和谐社会的象征。

胡氏宗祠始建于宋,现存规模的胡氏宗祠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历经500年的沧桑,而至今保存完好,除了人为的保护原因之外,在其建筑上还有许多独到之处,存在着许多奇怪的现象,有待于人们去研究、探密。幽幽古祠无蛛网就是奇怪现象之一。胡氏宗祠从门楼、天井、廊庑、正厅、厢房、寝楼到特祭祠,不见一处蜘蛛网,而且过去是这样,现在还是如此。

打开胡氏宗祠的正中栅栏门,两面尊锦衣盔甲的古代战将赫然挺立在游客们面前,他们就是守护胡氏宗祠的门神——秦叔宝和尉迟恭。

胡氏宗祠正厅西过厢墙壁上镶嵌着一块长约1.4米、宽约0.8米的黑石碑。这是一块镌刻着一项胡氏族规的禁碑。这块《禁碑》向胡氏宗族全体世代族众“告示”一件事:为保护祖坟龙脉不受损害,禁止在龙须山至正班坞、金紫山一带山场取石烧灰和出卖山场与他姓。正文五百五十八个字,分为五个层次内容:

1、标明这块勒碑永禁的告示已不仅仅只是普通的族规,而是经由县大爷批准签发的一项法律文书。

2、列出了胡姓家族四十三人的姓名及其职务、功名和地位。说明本告示是根据这一大批本族中有身份、有地位人士联名禀报而签发的。并且这批人士不是某一房、某一脉中少数人,而是全族各房各派方方面面的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绝对的权威性。

3、始迁祖炎公、世祖念五公等历代祖先安葬地虎林坑是宗族的发祥地,是宗族兴旺发达的祖墓龙脉的来头,由此自龙须山起始至正班坞、金紫山一带左右的山场都是影响胡氏家族兴衰的来龙去脉处所。自宋元以来,胡氏子孙在这一带附葬的不计其数。因此世代相沿,这一带山场,无论是家族共有,还是各家私有的,都不准取石料、烧石灰,也不得私自卖给他姓人家。之所以这样规定,是为了保护祖坟而庇护家族人丁兴旺发达。这是地历代县衙里都有禁止告示备案的。

4、兹因家族内有人无知,不懂得禁令的严厉,企图开山取石获利。经由我们向县衙门控告,县尊提审追究后,情愿伏罪受罚,并且设醮做道场,安抚祖先英灵,勒碑永禁,保证今后不再重犯。为此,将县衙的批示勒碑示禁,让家族人众家喻户晓,世世代代人人皆知。

5、今后如有不肖子孙,勾通顽梗石工,胆敢破禁开山取石的事发生,报告县衙,必按规定立即缉拿,严厉追究,按律重办,决不姑息宽容。

从这块禁碑可以看出,家族的祖坟龙脉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违者不仅会受到族规的处罚,而且还会受到县衙的制裁。家族管理是封建政权的坚实基础,而各级政权机构则是家族管理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