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溪杨氏宗祠

孟溪杨氏宗祠

孟溪杨氏宗祠。杨氏宗祠位于和平乡孟溪村西,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坐东南向西北,中轴对称,依山势而建拾阶而上,依次为大门、前厢、后厢、正殿等,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正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7.6米,进深三间,通进深7.6米,穿斗式悬山青瓦顶,牌坊大门和厢房山墙俱毁于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现仅存正殿。杨,孟溪杨氏宗祠,孟溪杨氏宗祠简介,孟溪杨氏宗祠-铜仁碧江区孟溪杨氏宗祠旅游指南

绩溪旅游景点胡氏宗祠「绩溪旅游景点胡氏宗祠图片」

安徽宣城唯一的5A级景区,迄今1600多年历史,很多人却不知道这里

提起安徽,一般最先想到的就是黄山,除此之外就是那一座座镶嵌在山间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安徽的婺源绩溪、黄山等地坐落着数量众多的徽派建筑,徽派建筑往往都位于山川风光优美的地方,且融合了中国传统风俗文化的精华,以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建筑结构之精妙成为如今游人热衷游历的地方。

安徽最典型的徽派建筑群要属800多年 历史 的宏村,也是安徽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不过由于 旅游 开发过度,破坏了原本属于这些建筑的古色古香。安徽的古村落我也曾去过不少,其中位于绩溪县龙川村给的印象要更为深刻,这里不仅游客较少,古民居建筑群也保存得比较完好。

龙川村,位于安徽宣城市绩溪县城东约11公里处,从绩溪县乘坐6路公交车可直达龙川村,龙川村虽然没有宏村的名气,但这里如今也是一处国家5A级 旅游 景区,且是安徽宣城唯一的5A景区。

龙川村是一个典型的山村,在当地有“八分山水一分田”的说法,农耕业在这里并不发达,但也让这座山村多了些“世外桃源”的灵秀之气,如果从空中俯瞰龙川村,会发现这是一座造型如船只的村落,在安徽有许多的“船形村”,龙川村就是其中之一,有“一帆风顺”、“扬帆起航”之意。

龙川村 历史 非常的悠久,其 历史 最早可追溯至公元318年,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 历史 ,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落。在咸康三年时,时任散骑常侍衔的胡焱游历华阳镇时发现了这里,见此处山水清丽、风光秀美,于是决定在此定居,胡氏家族由此诞生,直至今日的龙川村也主要以胡姓为主。

至明代时期为龙川村最为兴盛的时期,当时的村内人口众多、商业发达且名人辈出,先后曾在这座偏僻的山村中走出了10多位进士,为周边著名的“进士村”,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任职南京户部尚书的胡富和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胡宗宪。置身村落之中,随处可见的名人故居,也是龙川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龙川村中有一条“水街”,水街长约500米,水街两侧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 历史 建筑,且皆为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在水街上还拥有一条长廊,这在安徽众多古村落中是少见的,长廊通幽,故意盎然。

在水街上印象比较深刻的要属这个亭子,为“如心亭”,如果不是导游介绍可能就把这里当成了一座普通的长廊建筑而走过去了。如心亭的如心两字有“收发如心,进退自如”的意思,亭子内部看似简陋却蕴含了徽派建筑的精妙之处,中间开有一处天井,为了防止下雨天雨水聚集流淌而专门设置了两根砖质水笕筒,这样雨水就可以顺着管道流淌到下水道。

龙川村中坐落着多座牌坊,其中最著名的是这座“奕世尚书坊”,据史料记载,奕世尚书坊始建于明嘉靖41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 历史 ,由于牌坊年数已久险些倒塌,当地为保护这座牌坊而架设了铁柱及围栏保护了起来。

整个牌坊高10米,为坊顶为歇山式,由四柱三门五楼式结构组成,牌坊用材为花岗石和茶园石,四根立柱的南北两侧各设有抱鼓石护靠,其造型格外的巧妙,堪称古牌坊中的精品之作。

在牌坊上刻有“恩荣”、“大司马”、“奕世尚书”的字样,彰显了这座牌坊的地位。细看这座牌坊,上面的镂空石雕格外让人惊艳,尤其是那镂空石雕的花瓶、龙凤图案,其造型之精妙、工艺之精湛及美轮美奂的造型无不让人流连忘返,堪称徽派石雕之最。

整个龙川村内拥有众多的景点,除了奕世尚书坊外,最值得一去的就是“胡氏宗祠”,胡氏宗祠建于明代嘉靖25年,至今已有近500年 历史 ,有“江南第一祠”、“木雕艺术博物馆”、“民族艺术殿堂”的美誉,是龙川村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

从外观看胡氏宗祠,就足可以感受到其壮观气派,整个胡氏宗祠为前后三进,其中前进的门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飞檐翘角及一根根粗大的石柱、月梁这座门楼看起来格外的大气。

走进胡氏宗祠,其敞亮的天井及宽敞的正厅映入眼帘,站在正厅抬头望去,14根1.66米粗的银杏圆柱和12根冬瓜梁组成的屋架展现了这座建筑群的地位,加之建筑内部众多造型精美的木雕、石雕,完全对得起其“木雕艺术博物馆”的美誉。

当然,龙川村还有许多值得游玩的地方,尤其是村落外靠近群山边的木石结合的拱桥,其景色似乎已与四周的绿水青山相融合,这番景象用“世外桃源”来形容我觉得并不为过。

不知道,你有没有去过或听说过安徽绩溪的“龙川村”?对这里有什么印象?你认为安徽最值得去的古村落是哪里?欢迎留言评论。

绩溪龙川景区怎么样?

绩溪龙川,国家5A级景区,是一座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整个村落呈船形,周围山水秀丽、人文荟萃,有大量徽文化遗存景观,至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

绩溪龙川景区位于皖南宣城绩溪县瀛洲镇龙川村,该村是前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主席的祖居之地,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传至“锦”字辈已有48世。

龙川村被称为最美丽的乡村之一!为古徽州文化的代表,是由胡姓聚族而居形成的船形古村落,2012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龙川村境内有多处胡姓祠堂,该村胡姓历史名人众多,如唐代胡宓,宋代胡舜陟,明代胡富、胡宗宪,清代胡开文、胡雪岩,是胡姓聚族而居拥有千年历史的古村落。

龙川自古为文风昌盛、人才荟萃之地,村中胡氏代有人才,是徽州出名的“进士村”,明代时该村发展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曾有10多人中进士,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中戊戌科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和南京户部尚书的胡富,60年后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中戊戌科进士、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的胡宗宪。

村内现有“龙川胡氏宗祠”(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奕世尚书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徽商胡炳衡宅”和“胡宗宪故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等。

这里有千回百转的古廊桥,有千娇百媚的水街、有三江汇流的园林水口

龙川村境内有多处胡姓祠堂,为古徽州文化的代表。被称为“徽州第一家”的胡宗宪尚书府,便座落龙川村中央

众多徽文化遗存在这徽风古韵里、意境田园中得到有序传承。

龙川村特别是坑口自然村,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绵长的历史文化渊源,形成了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异常丰富。

村内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川胡氏宗祠、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奕世尚书坊,远近闻名的胡宗宪尚书府也坐落在该村的上村与下村之间。

此外,龙川村山环水绕,景色秀丽。村落地形如靠岸之船,东耸龙须山,紧依登源河,南有龙川东流,西偎凤冠秀峰,北峙崇山峻岭,独具特色。

该村古建筑木雕、石雕技艺精湛,造型自然、美观,体现了徽派建筑的艺术风格。

坑口村东的龙须山因盛产造纸原料龙须草而得名,山中多奇松怪石,珍禽异兽,山岭陡峭,古道崎岖,飞瀑流泉,上有龙台悬岩、石门洞天、仙人石屋、云崖石梯,西峰山腰有龙峰禅院、古樵庵,西麓有山间庵、宗宪墓、胡富墓等遗址,是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宗教旅游的绝好去处。

龙川景区游览路线推荐:

仁和园→水街→奕世尚书坊→都宪坊→ 胡宗宪少保府 →胡氏宗祠→上官桥→灵山庵→龙川驿道

更多关于绩溪龙川景区怎么样?,进入:查看 更多内容

安徽胡氏祠堂在哪里

胡姓为安徽省尤其是皖南地区的大姓,胡氏名人辈出,安徽省境内分布的胡氏宗祠也是比较多的,最有名的几个有黟县西递敬爱堂,绩溪县龙川胡氏宗祠,黟县宏潭六甲祠等。

上图1、2为西递敬爱堂,下图为龙川胡氏宗祠。皖南的地区的胡氏宗祠无论从建筑、文化、人伦、民俗等角度都是绝世瑰宝。

宗祠里的故事丨石狮市曾坑杨氏宗祠

红木金堂号定制微信:15179326266

冬至前夕,曾坑杨氏宗祠张灯结彩,张贴红联。杨氏族人备好丰盛祭品,举行一年一度的祭献福德正神、祝天、祭祖等系列仪式。在什音礼乐的伴奏下,主祭、陪祭就位,净手,披红,焚香,鸣炮,下跪,叩首,“东班进、西班献”。“东班、西班一唱一和”的程序分别多达77道,两厢配合默契,庄重又热烈。

“惟公元2016年12月12日岁次丙申年十一月十四日,晋邑南门外十九都金曾杨氏宗祠,本村主祭杨华强及旅菲、港、澳、台诸裔孙,谨以牲醴、香烛、宝帛、果品、庶馐之仪,昭告本宗祠开基及历世祖考、妣孺人案前敬曰:古宅繁衍,荟萃群贤,内外咸兴,神州渊源,祖德宗功,瓜瓞绵绵……始祖福泽,庇荫无边,合族均安,祯祥万年,敬献吾祖,在天之灵,永著遐迩。伏祈,尚享!”主祭诵读的祭文古风经典。

担任这次冬祭主祭的杨华强先生表示:“福建省人民政府已经在《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中,明确把泉州祭祖民俗列入《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泉州祠堂文化作为闽南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必将在构建和谐社会及对台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作用。不久前,我们曾坑杨氏在祖先面前掷信杯,荣幸地赢得丁酉年十月初一奉迎“杨氏开派祖先杨震神像”的独家资格。通过今天的祭祖和明年的“迎祖公”等一系列仪式,我们将进一步缅怀东汉廉吏杨震、闽学鼻祖杨时、礼部尚书杨景辰、进士杨世仕、举人杨浚等列祖列宗的丰功伟绩,激发所有杨氏宗亲光宗耀祖、继往开来”。

中华杨氏源流多元,得姓过程有“三封杨侯”之说。其中一种传说是周朝周襄王封晋武公(姬称)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杨伯侨誉为杨氏的受姓始祖之一。杨伯侨裔孙杨震(54—124),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人,东汉名臣,通晓经籍,博览群书,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尊为“弘农杨氏一世祖”。581年,杨震第十四世裔孙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杨为国姓。唐僖宗光启二年(886),杨震第二十五代裔孙杨安隐随王审知入闽。

曾坑杨氏宗祠里的祝天仪式

据《温陵晋邑芙蓉杨氏宗谱》记载,入闽始祖杨安隐,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传庆乡海下里。杨安隐生2子:长子杨逸、次子杨肃。杨逸之子杨明珠历任吏部给事、右侍郎。唐光启年间(885—887),杨明珠恐为族人所累,商于父祖,遂举家偕郡行营兵马詹敦仁、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南迁入闽。杨安隐殁于仙游

杨肃奉母居南安市高美村,结庐倚山,学医有成,闻名朝野,因治愈太后疾病,诰封太乙真人。杨逸居晋江芙蓉里(今晋江市罗山街道后洋社区),尊为“芙蓉杨氏一世祖”。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后洋人杨景辰(1580-1629)高中进士第二名,天启七年(1627)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翌年升为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位至极品,即闻名泉郡的“后洋相国”。

曾坑,又名金曾、曾边、曾里,元以后隶属晋江县十九都,今属石狮市湖滨街道曾坑社区。曾坑杨氏现有3600多人,约占全村人口(其他有施、王、陈、刘等10多个姓氏)的四成,系曾坑第一大姓。《曾坑杨氏家谱》载,芙蓉杨氏第十九世杨致政和杨彦忠两位堂兄弟均为开基曾坑杨氏的始祖,系芙蓉十六世杨克佳(1330-1416)的曾孙。杨致政肇基厝头,杨彦忠肇基路头。

杨致政之孙杨寿亭生4子:杨尧仁、杨宜石、杨诚显、杨东园。前3位居厝头,分3房8祧。杨尧仁为长房,传6祧;杨宜石、杨诚显为二、三房,各传1祧。杨东园出承伯父杨瑞亭,肇基杨园,再传2房。杨尧仁、杨东园2支已传21代;杨宜石、杨诚显两支传19代。

杨彦忠之孙杨见石生3子:杨逢亨、杨逢利、杨逢贞,居路头,分3房。长房后裔分2支;三房后裔分支晋江市池店镇古福村。路头已传20代。

曾坑杨氏主要外迁地有福州厦门惠安、晋江、石狮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以及菲律宾越南等世界各国。

现《曾坑杨氏家谱》有6册(厝头、路头、杨园各2册),明末初修。清雍正十三年(1735)杨尔曜,同治八年(1869)杨浚,同治十二年杨庆霖和1993年东石人杨崧岳分别主持重修。《家谱》记载了杨仕服(康熙乙酉年生)等等迁居台湾的史料,原乡宗亲期望台湾同胞看到本文后,能早日还乡寻根谒祖。

芙蓉杨氏从二十一世起昭穆:生夫甫可伯、庆侯尔宗,孙世文人思、式位元公。时明光祖范、敦贤克孝,建业振家声、铸礼陶诗。

曾坑杨氏从八至十七世昭穆:明(尔)朝仕元文,光昭世子孙。曾坑杨氏十四世杨浚续编新昭穆(从十八世起):华国景勋猷,祖武能绳燕翼,远贻百代;传家承道学,儒宗永继鸿图,长葆三山。续编新昭穆作为楹联镌刻在杨氏宗祠的将军柱上。

曾坑杨氏宗祠大厅高悬时任全球董杨宗亲总会理事长杨清钦敬贺的“进士”“文魁”等金字匾额。尽管清代曾坑族人为杨世仕、杨浚、杨世臻、杨子纶等宗贤敬立的“进士”“举人”等匾额现已无存,但曾坑杨氏永远铭记他们引以为豪的历代名贤:

杨世仕,字冠英,曾坑杨园村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巳丑恩科武举人,光绪十六年庚寅科武进士。

杨浚(1830-1890),又名昭铭,字雪沧,号冠悔道人。祖籍曾坑路头,后迁福建侯官。清咸丰二年(1852)中举,同治四年(1865)任内阁中书,及国史、方略两馆校对官。曾为左宗棠幕僚,随征甘肃。同治八年(1869)起,应台湾首富板桥林家、台湾施琼芳施士洁父子进士、“开台进士”郑用锡之子郑如梁、淡水厅官方等的邀请,多次渡海赴台开展文化交流,纂修台湾《淡水厅志》《北郭园全集》。晚年致力讲学,培育英才,曾任教于漳州丹霞书院、漳州霞文书院、厦门紫阳书院、金门浯江书院。著有《冠悔堂诗文钞》《冠悔堂楹语》《杨雪沧稿本》等。

杨世臻,字寿慈,曾坑杨园村人,清光绪十四年(1888)戊子科举人。

杨子纶,字廷经,曾坑杨园村人,清宣统二年(1910)庚戌科举人。

杨寿慈,举人,闽浙总督。

现代知名的乡贤主要有:杨孙岱(菲律宾董杨宗亲总会发起人)杨孙西(全国政协**)杨岳(空军师级军官)杨孙胜(国务院交通部高级工程师)杨华鸿(世界杰出青年华商)杨华勇(香港太平绅士)杨丽婉(多次破世界纪录的残奥会金牌获得者)等等。

曾坑杨氏宗祠坐落于厝头自然村西南角,始建于明末,坐东北面西南,大门朝向钟灵毓秀的历山(俗称狮子山),地势前高后低,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包括石埕围墙),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清乾隆年间重建。清同治八年,举人杨浚牵头重修。1993年,旅菲金曾杨氏同乡会会长杨华彬率先捐资菲币150万比索,热心牵头重建,其余资金(菲币228.6万比索)均由旅菲乡贤捐输。1994年举行落成晋主庆典。

杨孙西博士(中)创办石狮一中,并身体力行支持石狮一中发展

宗祠保留明清南宫殿式古建筑风格,石木结构,二落三开间,前落门厅三川脊式硬山顶,后落祀厅气势轩昂,中有宽敞透天的深井。大门额石镌刻繁体金字“杨氏宗祠”,字体飘逸灵动,富有神韵。大门门柱镌联“唐启芙蓉祖德千秋远;明开曾里流源百世长”以此标明曾坑杨氏始祖开基朝代及迁徙源流。门后上方嵌石刻“冠雀衔英”告诫族人要永怀感恩报德的家风。两边门分别嵌书“孝悌”“道范”“忠信”“儒宗”。门前立一对石雕麒麟,既显示门庭高贵,又镇宅避邪。

宗祠的墙壁、屋脊、梁柱与窗棂,饰有木雕、瓷雕、石雕、泥塑等各式图案,有英雄人物、珍禽猛兽花鸟鱼虫等各种祥瑞图像造型,动感十足,富有吉祥寓意,既让人获得缤纷绚丽的视觉体验,也从灵魂上得到净化升华。宗祠石柱均镌刻颂扬杨震、杨时等先贤功绩的联文:“东汉夙著廉明史;南闽先开理学宗”“百代衣冠文武;一堂俎豆春秋”“名德尊荣联七世;节廉焜耀映三台”“家声自古无三惑;祖训于今尚四知”“功懋东迁封土姓;节高南史郤金石”“关西夫子派;芙蓉宰相家”“忠贞承世德;孝友著家风”。杨浚为曾坑古祠编撰的颂扬杨氏先贤的“三洞门前渡世,有木筏沙棠,脱诸苦难;百花桥上树人,得和风甘雨,发大吉祥”“大海正携琴,互答好音,片席忝居二岛长;名山乃负笈,商量旧学,一灯有味廿年前”“梁室重留盘,盛馔常供,千里名驹称少保;潼关曾种菜,遗清犹在,四环神雀报司空”“荐士擢袁朱,南渡屏藩,东宫师保;抡才冠元白,鲤庭桃李,鸾掖文章”“湘水鉴臣心,铁笛传歌,羽氅荣过五色诏;金华邀睿赏,冰瓯涤笔,御屏宠注十联诗”“拜道南祠,脉络三传,罗李考亭皆后起;读盈川集,权舆四杰,王卢临海本同科”等6幅传世楹联不见踪迹。在此次祭祖时,族人张贴数对红联以示祝福:“勤学宗风三立雪;廉明祖德四知金”“振家声家人家室承家教;兴世业世子世孙识世情”“衔鳣毓瑞同奋进;冠雀衍环齐腾飞”。

天井两侧回廊镌刻1993年的《宗祠重建落成碑志》。祀厅两侧嵌有“智勇均齐备,保驾出幽州;忠义皆齐全,捐躯为帝业;巾帼出英雄,飞戈破重阵”等16幅影雕壁画,杨家将人物形象形态各异,神情独特,个个威猛果敢,生动再现南宋杨家保家卫国的感人事迹,堪称这方殿堂的守护神。这些引经据典的楹联和精美雕刻,既是历史的记录,又是一种文化符号,它承载着杨氏家族的风雅礼学和良好家风,让后人畅享历史记忆和人文情怀。

后寝系供奉杨氏列祖列宗的神龛。神龛格栅透雕着“杨家将一堂忠义”传奇故事的鎏金木雕,神态栩栩如生,色彩金碧辉煌。龛前烛火通明,香烟缭绕。神龛上方正中高悬阴刻4个烫金大字“清白传芳”的黑底木匾,匾额下面横有阳刻“四知传芳”4字的红月梁。“四知”典故源于东汉廉吏杨震。据《资治通鉴》载:当杨震从荆州刺史转任东莱郡太守的赴任途中,途经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带着十斤金子来赠送杨震。杨震说:“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送金这件事在夜里没有人会知道。”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退。杨震后世遂以“四知”为堂号勉励族人廉洁自律。

曾坑杨氏不仅在宗祠里,而且在自家民宅大门上,郑重地镌嵌“四知传芳”鎏金匾额,世世代代以“四知传芳”为家风祖训,时时刻刻以“四知传芳”为立身之本!

关注弋横杨氏宗亲会,族人在等你

龙溪古迹:张 氏 宗 祠

张 氏 宗 祠

◎ 李国风

张氏宗祠,俗称张家祠堂,座落在新晃城西街,解放前的旧警察局隔壁。解放后,此祠属公产,政府将它拔给新晃县贸易公司。七十年代初不慎失火,厅堂、围墙大部被烧坏,不久即全部拆掉,建起了新的仓库。

此祠修建年代不详,可以追溯到清朝道光五年以前。因为根据《晃州厅志》四十一卷记载:“张桓候庙即是张氏宗祠,其地址在西街正处龙溪对岸,没有记载修建时间。但是根据考查,晃州直隶厅是清朝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建立。《晃州厅志》是清道光五年编修,张氏宗祠既然已载入《晃州厅志》,该祠在道光五年以前修建无疑,惟具体年月已无从考究而已。

另据张氏族谱记载:新晃张姓有两支,一支源出山东明朝洪武年间,随屯军入晃,选大树湾、长乐坪、张家院、方家屯及县城等地落户,分布在县内氵舞水沿岸。这支张姓的宗祠,即是本文主题所说的县城西街的张氏宗祠。此支张姓人为汉族。另一支源出江西南昌丰城县,至张雄飞十世张福义,于明朝永乐三年迁晃之旧州(又名旧周,今李树),子孙分居今大湾罗乡高寨、毛溪以及李树乡三江和禾滩乡、天堂乡等地。这支张姓的宗祠,设在县城郊龙滩坪(今大湾罗乡新坪村),宗祠只有木房一栋,此房在解放后六十年代已拆除。这支张姓人为侗族

西街张氏宗祠,四面砖墙,大门外正中有“张氏宗祠”四个大字,祠内木制屋架,两层半楼房高,中间殿堂内供奉着三国张桓侯(张飞)神像。张豹头环眼,黑面虬须,十分威武。殿堂四周有房16间,门窗做工精细,在县城屈指可数。整个祠基,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以上。民国二十年(1931年)县办赈灾贫民工厂,设在张氏宗祠内,工厂资金一万二千银元,工人200,产品有棉布、纱袜、印花被、印刷品等。此厂于1936年停业。1939年国民党湘黔川鄂边区剿匪司令部(即独立一旅)驻扎于张氏宗祠,住一个营500余士兵,尚觉宽敞。1942年,这独立一旅开赴湖北恩市后不久,湖南省税务局西迁来晃,驻在该祠。1945年抗战胜利,省税务局才搬迁长沙

张氏宗祠内部宽敞,设有戏台,外地来晃剧团,常在这里演戏。解放前几年,这祠堂曾办过一个初级小学,一度成为县城儿童学习的场所。这个宗祠厅堂正面挂着一块长2米、宽0.5米的匾额,匾上写着“两铭世泽”四颗大字,匾料是用明山石(红色石块,产于芷江萝铺田乡一带)做成。据考:“两铭世泽”一语,是从宋朝名士张横渠的两篇文章《东铭》、《西铭》而来。这块匾于1986年由土产公司送到县志办公室,现仍保持在那里。

西街张氏宗祠,族中有1000多人。旧时,常有四、五百人来祠中祭祖,每年至少一次,有时两次,一般在清明节前来挂清,八月十三日前来祭祖。祭祖及举办宴席,不论年龄大小,均以张氏“胜邦化日长,实学秀成良”的大小字辈排列。

解放前的三十年内,张氏宗祠管理人是族长张实梅(又名张镇海、张济澄),他家住新晃城码头上边,是大户人家,曾在三十年代当过县商会会长,首善镇小学校长,于1949年春病故。守祠人张实渊,1949年时已70余岁,有老妻,无儿无女,家境贫寒,没有房子住,只得搬到祠堂守祠。祠堂内的张飞神像,常有其它姓氏的人前来敬奉,时而有人捐点香火纸钱或食米,张实渊以此维生。解放后,他搬到张实海遗宅居住,不久即去世。

此外,座落于城郊龙滩坪的一处张氏宗祠,只有两大间木房,堂屋设有神龛香台,该祠族人分布在大湾罗、禾滩、李树、天堂等境内,人数不及西街祠堂的族人多。晃县地方著名绅士张本清(大湾罗乡毛溪人,曾任国民党少将旅长、省参议员),即属于这支张氏的子孙。解放前,张本清主持续修族谱时,曾提议将西街张氏宗祠与龙滩坪张氏宗祠合并为一,不知什么原因,没有搞成。龙滩坪张氏宗祠祭祖时,也有几百人,但很拥挤。这个宗祠的字辈与西街张氏宗祠不同,是:“大德先人有,家齐世泽祥”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