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云崖古建筑群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新州镇东坡村湘黔公路北侧,西距县城12公里。
飞云崖寺宇传说为苗民创建,明正统八年(1443年)指挥使常智募建月潭寺,后曾多次遭受自然损毁,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及清咸丰五年(1855年)先后两次毁于战争。经历代增修扩建,遂形成一组别具特色的古建筑群,现存大部分古迹为明清建筑。飞云崖古建筑群及后山天然林,建有两道砖墙围护。外墙东至飞云崖瀑布,南临秀水溪,西抵赛马场、斗鸟场,北为后山天然林。内墙依山傍水而建,将飞云崖古建筑群围在其中。飞云崖古建筑群是一组集文物古迹、风景园林、民族风情于一体的古代民族建筑群。
飞云崖又名飞云岩,初名东坡山,亦名月潭,又以崖间有洞而称飞云洞。飞云崖的平面布局为东西二院,东院由牌楼、皇经楼、长廊、滴翠亭、碑亭、接引阁、小官厅、观音殿、童子亭、圣果亭组成;西院由月潭寺牌坊、云在堂、养云阁、大雄宝殿、南厢房、北厢房、萃秀园等组成。有各时代存留的摩崖、石刻数十处,保护范围占地2平方公里。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日,居住在附近的苗族同胞都要在这里举行一年一度的民族-,成为飞云崖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又是当地群众苗族芦笙会活动的场所。
据《贵州古建筑》说:飞云崖古建筑群“平面布局可分为东西二院。东院的布置比较灵活,山门及皇经楼均居于纵轴线上。皇经楼之后,一反通常格局,长廊、滴翠亭、圣果亭、碑亭、接引阁等建筑物依山傍水安排在轴线两旁,形成比较开阔的空间,把人们的视线引向飞云崖。西院建筑布局比较规整,月潭寺及大官厅,均自成格局。”1983年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到飞云崖考察,对这里的建筑布局也极为赞赏。该古建筑群既具晚清南方古建筑的风格,又有自己的地方特色,这里的亭台楼阁都具园林建筑风韵,显得韵致风雅。
2006年飞云崖古建筑群作为明至清代的古建筑,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