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高过河

原生态高过河

高过河自然风景区是一个鲜为人知而又充满野趣神韵的旅游处女地,它位于镇远北部羊场与尚寨乡的洞塘,西至大地乡路腊村境内,以龙江河的上段---高过河为轴线,向西北蜿蜒11公里,河流落差200米,两岸原始森林植被拓展数公里景区内山势险峻,河谷深切,森林密布,人迹罕至。

那里没有现代都市的喧嚣,也没有令人生厌的工业污染,而是一处纯粹自然成就的幽地,是一块难得净土,是一个“它不模仿别人,也不重复自己”的未知世界。......

景点位置

黔东南州镇远县县城以东

渭北高原上的小江南——陕西蒲城洛河生态园

在”北京时间”授时城,在唐五陵圣地,在酥梨焰火之乡,在杨虎城、王鼎的故居之地陕西蒲城,座落着一处休闲度假园林——洛河生态园。洛河生态园坐落于渭南蒲城县平路庙直乐村。园内自然风光独美,四季温泉流淌,南依洛河之滨,西眺金陵古塔,北连农耕家园,东接温汤金塔,涵盖了洛河流域典型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是放飞心情、贴近自然、感怀人文的第一度假胜地。 如果想远离尘扰,觅一静谧清幽之处,贴近秀美自然的空灵;抑或触摸乡土,感受人文,探寻洛河一路流淌的传说,品赏深厚文化的积淀,这座秀美园林都会留下不凡的感觉和体验,于大美景色中感喟自然,于文化传承中洗涤心灵。漫步洛河生态园,自然之美扑面而来,能真实触摸到一种繁衍生息一方水土的人文意境和怡然秀美的风光。似乎浸润在园林内在的生态、文化、休闲、乡土气息里。

【恬静的园林湖】

一、文化园林

洛河,古称洛水或北洛水,她流经蒲城域内,一路欢撒播唱,于跌宕迂回中展开洛河流传千年的文明。 《周易·系辞上》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相传,远在上古伏羲时代,黄河中浮出了一匹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了伏羲,伏羲依此而演化成了八卦,是《周易》的来源;又相传,到大禹治水时,洛河中浮出了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园内直社泉详细记载了“河图洛书”之说的起源。洛河生态园融合洛河文明,有洛河直社段伏羲画卦台遗址,有大禹治水“去泥”遗留之土丘,有明朝防御之土堡、明末戏楼、真人洞,于这河水的流荡中一幕幕呈现出文化的积淀。

也正是这样伴着历史迈进的母亲河,才从其中不断迸发璀璨的文明,才从其中不断孕育出在外成功人才。蒲城县书法历史悠久,尤以明、清两代最盛,明万历进士樊东谟,清嘉庆进士崔问余,都是蒲城走出的文豪。民国时期,蒲城踊跃出张东白、周爰诹、王滨、井勿幕、李元鼎、寇遐、郭坚等不少书法大家。而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和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现任陕西书学院名誉院长的薛铸先生也恰好是当地在外成功人士之一,他的书法被《书法》杂志誉为“真草隶篆精,古今中外全”。作为孕育出诸多大家的洛河,作为融合了洛河文化而孕生的洛河生态园,为传承书法艺术、弘扬传统文化,特于园区内建造薛铸先生书法作品碑林,园内巨石上的“洛河生态园”五个字,也是薛先生挥豪落定,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慕名参观学习。

散落在生态园周边历史人文景点,如星光熠熠。洛河东西两岸温汤古塔、金陵金塔遥遥相望,许是远去的僧人认定此处为风水宝地,在此修建塔寺大兴佛事。抑或是穿越纵横沟壑的洛河曾经桀骜不驯,修塔威震河妖。所有的揣测都是插上翅膀的思绪,像塔边风的耳语。静默的古塔,愈千年,虽斑驳而依然造型精致俏美,如祖母哼出的一首永不褪色的歌谣。沧海桑田,时过境迁,缭绕弥漫的香火不知何时消散在岁月的峥嵘里,沧桑隐没在朝晖晚霞的璀璨中。千年的时光流逝,虽香火不再,却仍在洛河旁观望文明源远流长的延续。

【金代古塔演绎着千年传唱】

【文化园林中的石雕小品

丰富的洛河流域农耕文化不断延续着灿烂和辉煌

二、生态园林

洛河生态园滨临河滩地,园林因地制宜,秉持“绿色、环保、健康”的理念,培植蔬菜果树,开发形成酥梨、核桃,盘桃、柿子等果树区,直社贡枣示范园。园林还修建现代日光温室各类蔬果采摘园,露天采摘园。在生态种植园,您能体会到真实的绿色、自然的味觉。记忆中的农耕、农具,儿时的石磨,水车搅动远去岁月再现的欢喜都在极尽诠释原生态的内涵、外延。鸟雀、鸵鸟、梅花鹿等饲养区,可以零距离与动物互动,那夕阳中骑牛牧归的情景,蓝天下骑马奔驰的刺激,想必更会让您怦然心动。一步一景观,四季兼风景。洛河岸边自然环境本就是最好的生态体系。是美丽的乡村画廊,是洛河文明的缩影,它集纯朴、抒情、幽静、柔美于一体。轻缓的走过田间小路,乡野风情不时闯入视野,在其中寻觅自然、放逐心灵,邂逅美丽,聆听历史的跫音,恍然返璞归真。

【流泻于丛林中的河水如梦如幻】

【鸟语花香的园林风景令人流连忘返】

【气势浑厚的洛河】

【优雅的黑天鹅成双成对】

【悠闲游弋的鸭子】

鸵鸟园里领略异域风情

【温顺的梅花鹿】

【山花烂漫的田野上,小马在悠闲地吃草】

温泉泳池

在洛河的孕育下,园内花海烂漫、乔木含笑、果树飘香,有天然的鱼池,牧场,是河谷人生活的摇篮,在这里感受淳朴乡村生活。

黄土高原踏歌行——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保护的永和样板

黄土高原踏歌行——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保护的永和样板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周昱丽 李国刚)10月17日上午,“母亲河畔的中国”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成员,来到位于黄河中游东岸畔黄土高原上的山西临汾永和县,探秘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保护“样板县”。永和县坐落在吕梁山脉南端、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东岸,九曲十八弯的黄河奔腾而过。

过去五年,永和县着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保护“样板县”、有机旱作特色农业“示范县”、全省新型能源工业“领跑县”、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品牌县”。现如今,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山区小县,山川日日新,处处绿意浓,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永和县四个“示范县”建设的缩影。

建设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保护“样板县”——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永和县坚持治理与保护并重,全面实施封山禁牧,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着力打造百里黄河生态长廊。该县投资5000余万元,重点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沿黄旅游通道绿化、吕梁山生态脆弱区荒山绿化、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等6大工程。进一步提高林木覆盖率。以“百日清河行动”为切入点,深入推进城乡污水处理、工业企业废水处理,对全县17条河流进行集中治理,实现芝河水质稳定在Ⅱ类水体标准,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永和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生态更优美。

建设有机旱作特色农业“示范县”——这是促进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

永和县牢牢抓住全省大力实施有机旱作农业有利契机,以园区化发展为载体、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农业农村改革为牵引,走出一条产业高效、产品优质、绿色发展的农业现代化路径。该县全面规划建设经济林、特色养殖种植业三大特色产业园区,扩大规模效应。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模式,力争完成10万亩农业生产托管任务,着力解决易地搬迁户、外出务工人员“两头跑”问题,实现分散农户与集约化发展的有机衔接,探索山区县农业生产托管模式。

建设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品牌县”——这是深耕文旅创新融合的关键一步。

永和县以全省文化旅游“三大品牌建设年”和全市优先发展黄河旅游板块为契机,不断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着力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深化与宏源集团的战略合作,启动马家湾国际生活小镇、黄河国家级步道公园乾坤湾景区集散服务区、黄河蛇曲地质博物馆室内工程及室外景观提升等项目。实施黄河一号旅游公路“0km”标志文化驿站乾坤湾旅游景区、北方梯田农耕景区、楼山景区等基础设施工程。

建设永和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这是文旅融合+迈出的又一坚实步伐。

“刮风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这曾是永和县人民进出山城的真实写照。“修一条路、造一片景、富一方百姓”,永和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就是这样一条致富小康路。“一号公路”直接连接永和最贫困、最偏远的4个乡镇44个行政村181个自然村,惠及全县60%以上的贫困人口。群众走上“旅游路”、吃上“旅游饭”、发上“旅游财”。二是创新“旅游+”模式。深耕文旅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探索“旅游+党建”“旅游+窑洞农家乐”“旅游+地摊”“旅游+消费”等永和模式,仅打造的“党性实践教育班”“红色文化体验班”等精品班次,就带动5个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126户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元,沿黄现代农业开发带破题开局。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永和县正书写着乘风破浪、砥砺奋进的发展故事。面向未来,生态治理保护成效下的新永和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将被打造为青藏高原湿地生态样板区

近日国家林业草原局发布《关于2018年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情况的通知》,历时五年的青海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通过国家级专家验收组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这也是青海首个国家级高寒湿地公园,成为我省又一张“国字号”生态名片

据悉,青海省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自2013年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以来,河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建设工作,于2015年7月成立了青海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为县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

今后,青海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将继续坚持“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强湿地生态系统的管理,逐步扩大湿地面积,提高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科普宣教作用,大力开展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加强科研监测工作,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制度建设,依法保护相关权益人的利益,积极推进《河南县湿地保护条例》立法工作;对境内泥炭沼泽碳库做好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资料和决策依据。打造集科研监测、科普宣教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青藏高原湿地名片,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创先联盟,打造青藏高原湿地生态样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