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驿道遗迹

古驿道遗迹

古驿道遗迹

公园所在的龙里县自古以来就为黔中地区交通要冲。目前,在公园龙架山景区北侧仍保存有古驿道。该驿道为明初所建,多为条石铺砌,宽2~3m,条石上仍清晰可辨车辙磨损痕迹和马蹄窝印迹。该驿道从贵阳市乌当区黄泥岗经倪儿关入境,向东经谷脚、老观音、五里坡、龙里、麻芝铺、新安、高平铺出境,全长约40km,公园段保存的古驿道长约3km。

龙架山国家森林公园观音山战斗遗址灵龙寺遗址龙山松林十里竹溪蔡伦庙遗址永协营遗迹国翁岭宝合岭龙架岭九子同根疏林草地


沙咀丨现存佛山古驿道遗迹

清澈河涌蜿蜒流过,两旁绿树成荫。走进沙咀社区,到处都能看到别具岭南水乡特色的景观。让人惊喜的是,沙咀不仅拥有秀丽的自然风光,还保留多处历史遗迹,如佛山驿道遗迹、沙咀石桥、汇源约门楼等等,历经风雨洗礼,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历史追溯到明清

现存古驿道遗迹

据史料记载,沙咀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沙咀作为上北的一部分一直由九江镇管辖。1980年到现在,沙咀的名字历经多次变化:沙咀乡、沙咀管理区、沙咀村、沙咀社区。

现时,社区内还保留不少明清朝时期的古遗迹。其中,在仁厚里的一池塘边上隐藏着一小段的石板路,这正是佛山古驿道的遗迹。据悉,古驿道是古代中国设置驿站的通途大道,主要用于转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军情。

“我们称之为儒林北道,以往是作为连接大同与九江的主要道路。”出生于1930年的曾喜芳提到,以往九江商业兴旺,有“小广州”之称,所以大同村民时常经由此道到九江“趁墟”。他回忆,1938年,部分日军就是从大同沿着儒林北道进犯九江。“当时人心惶惶,村民大多都逃到了农地躲避日军。”喜叔说,虽然自己当时年纪小,但惊慌纷乱的场景时隔多年仍历历在目。

除此之外,沙咀石桥也是社区内不可不提的历史古迹。据悉,沙咀石桥是13孔花岗岩板桥,建于清朝,是南海区不可移动文物。“石桥是我们的开村主路,以前凡是村中有红白二事都必须经过石桥。”沙咀三村村民曾立波提到,石桥是以往三村连接外界的主要道路,后来由于发展的需要,村民筹措资金修建水泥路,石桥才慢慢失去原本的功能。

龙舟文化深厚

坐拥14条龙船

九江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划龙舟是民间盛行的传统活动。而延续至今,九江人对龙舟运动的热情依旧不减,而每个村居里也逐渐发展起各自的龙船特色和文化,沙咀社区自然也不例外。

“现时,整个沙咀共有14只龙船,其中历史最久莫过于沙嘴老龙。”喜叔提到,虽然未能确切知道沙嘴老龙的历史,但以往沙咀老龙只会适逢发生重大喜事或者重大灾难的时候才会起龙船。而且,所有的龙船也不能超沙嘴老龙,只能跟随其后。

喜叔回忆,以往沙嘴老龙沿着河涌一路到九江圩,紧随其后的是俗称“追死雀”的小艇。小艇会沿途售卖龙船符,据说,龙船符能够保佑平安。因此,不少家长会买给自己的孩子。

时至今日,龙船符这些习俗虽然已经被人淡忘,但沙咀村民对龙舟运动的热爱却丝毫不减。每逢国庆,不论是身壮力健的年轻小伙,还是腿脚已不太利索的老人,都要争相划龙船。

其中,沙咀三村现时有3条龙船,龙牌均名为“沙嘴慈悲”。为了方便区分,村民按龙船的历史来划分,分别将龙船称为老龙、中龙和新龙。据介绍,自2008年迎来新龙船起,村中便逐渐形成了60岁以上的老村民划老龙的习惯。

相关链接:社区名片

沙咀社区位于九江镇北部,东与梅圳社区相邻,南与新龙村相接,西面是璜玑村,北部与敦根社区接壤。全社区总面积约2.1平方公里,下设11个经济社,2015年底常住人口3206人,其中户籍人口2108人、流动人口1098人。

继2003年创建广东省卫生村后,沙咀社区还在2009年创建佛山市生态示范村、2011年创建佛山市十好和谐文明村和“六好”平安和谐社区、2012年创建南海区四星级健康村,2013创建佛山市宜居村庄。

撰文:邓泳雯

摄影:曾昭弘

通讯员 :关绮芬

编辑:曾昭弘

联系我们

电话:13392216068

挖掘古驿道遗迹,打造信宜文化旅游线路

为贯彻落实马兴瑞省长提出通过修复活化南粤古驿道振兴乡村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好2018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信宜站工作,3月15日,茂名市电视台、信宜市党史地志办、旅游局、文广新局、茶山镇政府组成调研组对南北古驿道窖杯岭段进行调研。

窖杯岭亦称教杯岭,位于贵子镇与茶山镇交界之间,海拔高程650米,上有茶亭,下临函关要隘。从小教杯至大教杯,迂回10里,峰峦陡绝,昔不通人迹,清乾隆初开辟成通道,信宜镇隆、东镇、怀乡由此北行通抵罗定直通省会,商旅方便,遂成大道。

调研组一行先驱车来到窖杯岭顶,由茶山镇滩垌村陈书记介绍现存古驿道概况,从茶亭平台往贵子函关方向,清晰可见的古驿道还有6000米左右。由于近年开山种树,有机械通过和勾挖,对原路有所破坏。

在陈书记与村民的开荒带路下,大家步行到滩洞村内寻找最古老的石级路,路基都是有乌黑的铁石砌成,历经踩磨,全都已光滑发亮。清晰可见的完整石级路有30多米。

窖杯岭顶建有武帝庙一座,庙内有石碑记载,该庙始建于清代。自始建至民国35年已历经三次重修,上世纪中叶更遭全庙焚毁,六十年代再次修复,现庙内尚存玉印一枚。

武帝庙旁建有筶杯岭茶亭一座,清朝乾隆元年(1736)修辟信宜东北驿道时由邑人张文鸿倡建。二十世纪90年代建设茶贵公路时再由怀乡张姓族人倡议重建。是信宜东北驿道上重要茶亭,供过往官员、商贾歇憩的场所。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恩科乡试举副贡邑人李世芳省试过筶杯岭诗:

鸟道盘空万仞悬,行行已到此山巅。

嘉名论定曾稽古,佳句携来欲问天。

一径烟深迷去路,千岩松响杂奔泉。

登梯共是青云客,笑语伊谁捷足先。

梁泰纶诗:

*杯岭与白云齐,

武庙庙前日欲西。

行客正愁山路恶,

鹧鸪又向前山啼。

调研组一 认为,当地政府和村民都要对古驿道文化、古迹加以保护,特别是对古驿道文化底蕴的梳理和保护工作要加大力度,通过修复活化古驿道,打造窖杯岭古驿道旅游景观,加大茶山镇特产三华李的推广与营销,振兴乡村,提高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辽中历史文化遗产第一篇物质文化遗产之古堡、墩台、驿道、古桥

文化与遗存,为乡愁留住记忆 。

一座城市和一个人一样,

不能仅有光鲜亮丽的外表,

更应有独特鲜明的内涵,

她以历史为基,以遗存为柱,以文化为魂。

物质文化遗产

在新石器时代,辽中先民们就已在辽中这片土地上逐水草而居,以农事渔猎为生,顺天时而动,留下他们一路走来的印迹。

白家村后沙岗子、大黑岗子村西岗子、潘家堡村南岗子等新时器遗址,让人仿佛看到辽中先民们钻木取火升起的袅袅炊烟……然则3600 年前左右,农耕文明在这里戛然而止。接续,“牧草掩没牛羊肥,朔风萧萧胡笛吹”。下辽河进入了千年的游牧时代,也因此引发了中原剑戟与游牧弯刀在这里豪情碰撞,辽中成为凭辽河天险的古战场。汉代烽火台、茨榆坨长胜堡、肖寨门古营盘、后边外明代边塞,似乎在向世人倾诉着曾经的风霜雨雪、刀光剑影。

辽中,厚重的背影倏忽远去,终不弃中华文明鲜活一脉。偏堡子汉魏墓葬、宋金驿道、清永安桥、满都户兴隆寺、茨榆坨西平寺、戴家房大清寺、南三台子三皇庙、辽中文庙和关岳庙,积淀下辽中深厚的文化底蕴,留下许多久远的故事。乃至近现代,英雄的辽中儿女,奋起反抗,救民族于危亡,争取人民的解放。静静的辽中革命烈士陵园,矗立着他们不朽丰碑。

古 堡

长胜堡 长胜堡,即今茨榆坨街道办事处所在地。建置年代未详。但据解放前茨榆坨村内明代所建西平寺内二碑考之,则此堡不称茨榆坨而称长胜堡,可见此堡至晚建于明代。

又载,长胜堡,明时为一军事驻地,屯兵495 人。堡之四周有墙计707 米,西与南有二门。今墙荡然无存,而代之兴起的是闻名遐迩的集市贸易中心。

墩 台

古时,边防有敌来犯,守军点火报警于高台之上,此台名为墩台,又称烽火台,境内古墩台,建于汉时,均以土筑,北起新民屯镇北三台子村入境有北三台,沿边墙至大兀拉村,细河西岸有越河台,至西余村北有帕台,至八音台村西有八音台,至四方台村西有四方台,至大台村西有大台,至偏堡子村北有北大台,村南有南大台,至茨榆坨村北有北高台,村南有南高台,至南三台子村中有南三台,村东有喇嘛台,至妈妈街村南有妈妈街台,共13 座。明时,这些墩台归长胜堡守军统辖,与境内边墙合成防线以御外患。后因时光流逝,几经沧桑,风蚀雨剥,日渐塌废,早已失其军事意义。现存之墩台,皆其遗址。台与台间距2.5 公里或4.5 公里不等。今遗址高者约27 米,低者早已削为平地,甚至泡沼。

驿 道

古时,辽中境地,系宋、金国通使过往之地。据《东北通史》一书考,辽中至沈阳一段旧路,为宋、金通使驿道。

1124 年(宋宣和六年),宋使臣许亢宗出使金,从雄州起北行,经显州(今北镇),梁鱼务(黑山境内绕阳河岸的莲花泊),至辽河大口渡辽河。据载“辽河大口”,即今辽中区城西的辽河渡口。许亢宗由此渡辽河,行约35 公里到达广州(今彰驿站)。往东继续行35 公

里到达沈州(今沈阳)。由此向北去金上京会宁府(今白城子)。1129年(宋建炎三年)入金使臣洪皓,1190 年(宋绍熙元年)入金使臣赵彦卫,均经此路。可见宋、金时,辽中境内已有驿道,西接宋境,东连金土。并在辽河大口设驿馆,叫平津馆,供两国使臣休憩。

辽中境内的古驿道,不仅有宋、金两国使臣通行,《东北通史》载,1127 年(金天会五年)10 月,霜染枫叶,宋徽、钦二帝被金兵所虏,押往金国上京,也由此路通行。

古 桥

永安桥 位于辽中县(今区)城大东门外,距今区人民医院东百余米处。此桥系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建,全长约30余米,分11孔,桥脚以青石砌就,桥面用50余块长方形花岗岩板石铺成。板石以“”形铁锔连结,煞是坚固,故人们也称此桥为“大石桥”。当时,桥东有碑为记。解放后,因公路改线拆除此桥。以其石料在县城小东门外(今客运站处)修建一桥,名“新华桥”。

东猫耳头桥 位于老观坨乡(今肖寨门镇)东猫耳头村附近。此桥系1838 年(清道光十八年)建,整个桥体以石砌成,后被水冲毁。1858 年(清咸丰八年)重建。解放后,因水利建设改道废桥。

文稿来源:辽中文史资料(第二辑)辽中文化与自然遗产

编辑: 张同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