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发动机厂遗址

中国航空发动机厂遗址

中国航空发动机厂遗址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旧址位于贵州省大方县羊场坝镇乌鸦洞。原本,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40年-政府是计划将这个厂建在天生桥下的,但由于防空的原因,后来就改建在了同是乌鸦洞的更靠里面的隐蔽的深洞里。由此,厂房和出口也在天生桥的另一方了。这个上世纪40年代的老工厂的遗址,竟然在这深山老林里会,中国航空发动机厂遗址,中国航空发动机厂遗址简介,中国航空发动机厂遗址-毕节市大方县中国航空发动机厂遗址旅游指南

中国最早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乌鸦洞旧址

中国最早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厂

乌鸦洞旧址

贵州大方县羊场坝镇乌鸦洞,是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旧址,其中最具有战时特色的是生产区的精工车间,设在厂区道路终端最为瞩目的乌鸦洞内,共三层,底层为各类仓库、中层为机工车间、上层为总装配车间。

洞口有石砌护墙,上边还有成排的机枪的射口,可见当年的守备森严;洞内设有通风设备,使洞内空气流通;洞内的厂房结构严谨、紧凑,里面保留的是文革中的大型标语,构成历史的另一个画面。

振翅鸦羽,展翅高飞

乌鸦洞位于羊场镇羊场村北面,其名称由来有不同说法:一说是很早以前,人们发现洞内岩顶和岩壁石缝、石洞中栖息众多乌鸦;一说是谈洞口顶部略成弧形,两边偏斜,洞口下有数百年沉积下来的泥石小山,山顶与洞顶之间空处,形成酷似一只展翅欲飞的乌鸦,就称之为乌鸦洞。

乌鸦洞是中国宝贵的现代工业遗产和珍贵的抗战文化遗产。中国(国民政府时期)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就是在乌鸦洞内制造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航空发动机。这是中华民族现代工业和航空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抗战岁月,航空发动机首建

抗日战争爆发时,由于战机损耗快,维修量极大,特别是航空发动机使用寿命不长,一旦出问题就必须大翻修,严重削弱了空军战斗力。为此,1939年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决定创建一个航空发动机厂,并委任赴美留学归来的李伯龄为厂长 。

经四个多月选址考察工作,李伯龄几经辗转,最后确定把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以下简称航发厂)厂址定在贵州省大定县羊场坝乌鸦洞。航发厂对外的名称是“云发贸易公司”。

乌鸦洞坐东南,向西北,洞长约900米,高约50米,深约60米,后洞面积约1万平方米。位置隐蔽,厂建其中,秘密、安全。航发厂的洞口用石块砌成一矩形高墙,墙内有通风孔,有暗道。

高墙后是木石结构的三层楼房,总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洞后还有洞和坑。底层为器材库,二层为机工课(即机械加工车间、工具制造和热处理电度车间),三层为装配课、检验课、成品库和专用工装库等等。洞外建各类办公楼、宿舍楼,还有合作社、邮局、银行、旅馆、饭店、职工俱乐部和子弟小学等等。航发厂的火电站、铸造厂和螺旋桨厂建在离乌鸦洞2公里的清虚洞内,油库则分别设在附近的一些小山洞里。

激励奋进,镌刻历史

民国32年(1943)3月20日,国民党总裁、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到航发厂视察,并下榻于厂区,同时题词:“我们发动机何时可以完全自制”。在这句话的激励下,航发厂在近10年的时间里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先后由李伯龄、王士倬、顾光复担任厂长。

2013年5月,大方县人民政府将其“航发厂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个中国最早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将自己永远镌刻在了中国航空的历史中。

岁月沧桑,而今的乌鸦洞已没有了当年轰鸣的机器和忙碌的工人,眼前的洞壁和柱子上,是后人收集装裱上去的一幅幅历史的影像和文字介绍。

从这些被时间褪去了色彩,模模糊糊的记载,人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航空发动机制造厂的气派与威严,也能够感受到当年抗战的残酷与艰辛。

来源:大方广播电视台

【免责声明:本号所载内容为原创或转载,转载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跟我们联系!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毕节之最 |中国首台航空发动机的诞生地——大方羊场坝

2014年的初春时节,绿意盎然,春风送爽。我们《毕节之最》摄制组一行来到了大方县羊场坝,再一次近距离地触摸历史遗迹——中国首台航空发动机的诞生地。

越野车沿着一条平坦的乡间小道行进没多远,便进入了羊场镇的珑公村,从一片开阔地抬头望去,一座巨大的天然石桥蓦然出现,这就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天生桥。它的形成是由于山喀斯特地貌的特殊性,经过漫长历史的日积月累,导致巨大空洞的出现,从而成为一座天造地设的大桥。经过地质专家实地测量:这座天生桥桥高178.25米,跨度105.58米,桥拱跨度最大处127.35米,最小处77.69米,桥身长400米,宽200米,规模远远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座天生桥。

站在桥下抬头仰望,我们不禁被它高大雄伟的气势所震撼,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不经意间便造就了人间的神话。阵阵凉气吹拂的桥下,是宽阔的洞中大厅,这就是清虚洞,传说一位名叫清虚的道长曾在此修道而得名。大厅里两壁陡峭,沿着石壁往下滴淌的水珠,滴答作响,回声阵阵,像一段永不停息的音符。从下往上看,桥体的腹部像一个巨大的簸箕盖在两边的峭壁上,令人叹为观止。

羊场坝天生桥过去不为人所知,直到抗战爆发,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它才展露在人们的面前,并在全国抗战的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因为,它曾经见证了“中国空军航空委员会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的兴盛与衰退。这里曾是当年主厂附属的发电厂、翻砂厂和螺旋桨厂等配套工厂的旧址。如今,空旷的洞内只能看到少许残留物;而大桥的外面,曾被规划为飞机试飞跑道的农田,绵延千米,已然看不到一丝当年的痕迹。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一些中立国断绝了对我国的飞机供应,兴办航空工业迫在眉睫。

为防止日军空袭,1940年,国民党通过在大定县(今大方县)考察选址,决定在羊场坝的溶洞群中,建立航空发动机制造厂,这就是“中国空军航空委员会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对外称“云发贸易公司”,直属国民党航空工业局,是国民党专门生产飞机发动机的军工厂。1941年5月,航空发动机制造厂由昆明迁到大定县羊场坝的乌鸦洞内,全厂有员工2300名。羊场坝从此走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中国首台航空发动机的诞生地。

在离天生桥几里地的羊场镇人民政府驻地附近,几幢独特的西式建筑映入眼帘。1943年3月20日至22日,蒋介石来到羊场坝视察发动机制造厂时,曾经在这里下榻。如今,这些建筑仍然保持着原貌,而当年的情形,也还时常被当地人谈起。

站在当地人称乌鸦洞的入口处,历史的沉淀总是让人浮想联翩,那掩隐在树林、灌木丛中的一排坚固的堡垒,一眼望去,依然还散发着威严的气息。隐藏在堡垒后面的,就是主厂区——当年的发动机生产车间。这个设在溶洞里的巨大的生产车间共分为三层,底层面积990平方米,中层面积800平方米,上层面积700多平方米。

从1943年开始装配到1946年撤离,该厂先后共装配制造了32台发动机,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作为共和国的航空基地之一,继续发挥着它的作用。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巨大的生产车间如今已空荡无物,只剩下墙上的一些标语仿佛在告知人们它的久远、沧桑和辉煌。数十年来,除了偶尔有人前来参观,凭吊历史、抒发感叹以外,这个当年的发动机制造厂、航空基地,已经被岁月和历史完好地封存。(文/万莉 叶光良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毕节发布

编辑:吴学毅

编审:姜继森 侯军

云马飞机制造厂的发展与变迁——鲜为人知的新中国航空三线建设

东光/文 2019年12月4日,航空工业贵飞按法定程序完成贵州云马机械厂工商注销任务。就此,“云马”,一个曾经响亮的名字,随着时代的发展,从此离我们而去。但历史总会有人提及,去怀念,去记忆!而“云马精神”、“山鹰精神”、“三线精神”不会因为“云马”二字的“注销”而离去,它将永远被中国航空历史铭记!

2019年8月3日至2019年8月12日,我们一家五口以旅游的方式回到我的第二故乡——贵州省镇宁县国营“云马机械制造厂”,短暂的10天,让我看到了贵州省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二十年的沧桑巨变,同时也亲眼目睹了老“云马”厂厂址的破败与沧桑。

我们知道,一架军用飞机的制作大体需要:部件装配、总装、试飞、机械加工、起落架、冲压件、标准件、锻件、塑料件、铸件、塑压件、工艺装备、非标准等。除其中的标准件、锻件、塑料件、铸件等辅件外,在东北是由沈飞公司,黎明公司两家大型企业联合完成的。

然而,为实现三线建设,这些专业都被分成各个专业化分厂。被人为分散部署在了贵州当时所属的七个县(镇宁、普定平坝清镇修文黔西大方)和贵阳安顺遵义三个市中。实现所谓“靠山、分散、隐蔽” 的战略目的。

这些总成就是贵州最著名的航空工业基地——011基地。该基地包括企事业共43个单位。其中飞机专业厂、所、库6个单位;发动机专业厂、所、库5个单位,辅机、机载导弹和专业化厂24个以及8个事业单位。

我要介绍的是,部署在贵州省镇宁县的国营“云马机械制造厂”。

图、云马”周围的山

“云马”厂:

在六七十年代,军工厂都很“神秘”,贵州山沟里建起的“云马”厂也不例外,它位于贵州省镇宁县,对外全称“云马机械制造厂”,工厂代号130厂。邮政信箱号码:658,电报挂号“1020”。“658”指1965年8月工厂开始筹建,“1020”是指工厂进入现场建设的时间。工厂人员最多时接近7000人。

工厂布局:

1967年刚进厂时,我家住在“工农村”。对面有座不大不小的山叫“马马”山。云马厂的厂区布局就是以马马山为中心,沿山沟近8公里狭长地段分散,采取“羊拉屎,打一鞭”“村落化”;镶、埋、贴等方法,贯彻“靠山、隐蔽、分散”的方针,并以“隐蔽”为主建设起来的。

正是这种带有保守思维,违背科学和生产工艺的“战略”布局,给日后的科研生产和百姓生活带来种种隐患和难以挽回的局面。

图、工厂被分成4个区,沿“马马”山8公里狭长区域“靠山、分散、隐蔽”布局。厂区布局这种过度分散带来的是:管理不便;生产协调不便和人力财力的浪费等一系列问题。

图、云马厂三区,照片里的住房应该是几经调整后2000年代后建造的新住房

图、这群职工住宅楼应该是1980年代建造的比较理想的住房条件了

图、工厂二区紧邻“蜜蜂”水库一期家属区

图、云马厂的“门户”,沿公路可进入云马厂第三区。周围建筑是后来建起的

图、云马厂三区家属楼一角

时任基地一把手的庄树山局长在他的“011基地建设的回顾”一文中写道:“厂房建设要“靠山”,搞“镶、嵌、埋、坐”的设计。强调车间相互之间的距离要散,且越散越好,重型设备要进洞,见洞就钻。

要做到战争打起来空中找不到,找到了炸不乱、轰不垮等等,实际上只是一厢情愿的空想主义罢了。”

图、四区是原云马厂第一设计室“中航工业贵州贵航飞机设计研究所”

翻开历史,我们应清楚,美国在1950年代的军事侦察手段,包括他的“侦察卫星”、高空型侦察飞机已经成熟,完全具备对地的侦察能力,有点科技常识的人应该是知道的。

按常理,设计院许多“专家”也应该是清楚的。二汽原第一任总工程师,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将领陈昌浩将军之子,陈祖涛在他的“我们建设了一座城市”一文中写道:“文革后,我到美国去访问,看到美国人从卫星上拍的我们二汽的照片,哪个厂在哪里,一清二楚。

这说明,你进再大的山人家也看得见。从现代科学角度说,看得见就打得着。从这个意义上看,当时的进山,而且是要进大山,进深山,毫无意义,只是吓唬自己,徒然增加建设的成本和难度。”

图、云马厂区一角

图、云马一区家属住宅

图、“隐蔽”在山里的车间

图、工厂一区 依山而建的厂房

图、沿山修筑的公路

图、工人们每天上班下班都要“跋山涉水”几公里

“180”厂房

“云马”厂的飞机装配厂房“180”厂房,建筑面积2万平米,是云马厂的最大厂房,也是011基地为数不多的大建筑。

回顾厂房设计,可谓一波三折。最开始的设计,是将这个飞机部件装配厂的前机身、后机身、机翼车间设计在一个大厂房内,后来上级要求要化大为小,一定要分成二十几个小厂房,并且要求分布在几公里相距的两个小区内,以实现分散“隐蔽”的战略目的。然而,建成后因面积小,屋架低而无法进行正常生产,后来才重建了这个180厂房。

原云马厂党委书记谢长吉在他的“牢记创业艰辛不忘历史教训”中写道“……130厂的装配厂房,是最典型的一个,完成设计后,在建设当中先后砍了4刀。没等开工就把3000多平米的辅助楼从图纸上抹掉了,在房梁、立柱、大型屋面板等构件都预制完成,厂房的柱基也做好了的情况下,宁可报废一批构件和柱基,也硬要砍掉一个柱距不建;

厂房上顶了,可已经备好的保温层不装了,预制好的泡沫水泥块全部成了泥土;厂房内的地面本来应该是沥青混泥土的,在沥青等材料全部备好的情况下,改做水泥地面。

图、走进“神秘”的“180”厂房

就这样,按原设计本来是一个完整的现代化的飞机装配厂房,但经过一改再改,变成了一个没有库房、没有办公室,没有杂物间、没有工具维修间、没有厕所,夏不隔热冬不防寒,地面尘土飞扬无法(正常)生产的壳子。……后来,为了生产和工作需要,只好在厂房两边补建了几千平米的建筑,才勉强使用。”

图、云马厂最大的飞机部装厂房,为满足“隐蔽”要求,它的设计一波三折

图、由厂三区过来,通往180厂房的岔路口

进洞

以“隐蔽”为中心,是1966年初中央提出来的。而且在对各工厂建设中的多次检查中,中央防控检查组的人一再强调对空隐蔽。因此,进洞建厂是最好的隐蔽,“以洞定点”关键部门要进洞,成为当时选址的原则。

按现在的看法,想想也是好笑。011是航空产品大型企业,设备成千上万,再大的洞也放不了,况且洞里面的潮湿等问题也解决不了。

云马厂耗时近四年时间,搞了5个山洞,建筑面积约5000多平米。然而,这5个用建筑人员的生命与汗水和无数金钱建造的人工洞终因渗水、潮湿、不通风、噪音大等问题解决不了而放弃,有些山洞甚至刚刚完工,就宣布作废。

据资料介绍,011有7个工厂利用了26个天然洞,11个工厂打了21个人工洞,加起来共建了5万平方米的洞室工程,耗资巨大。然而,有的洞打了,就没有用,有的洞用了又搬出来。最后除云马厂还有一个洞在使用外,全部报废。

图、用血汗、生命开凿的地处二区的一个山洞,如今,废弃了......

图、这是为飞机模线设计生产建造的人工洞

图、目前唯一仍然在使用的一个洞,云马厂有色钣金成型车间

据一位亲历者在他的回忆文章里写道:我曾经走进过一个刚刚建成好的山洞,炎热夏天,进洞后会顿时感到寒气逼人,触摸洞壁,潮湿润滑,不时还有水珠滴落,时间不长,会有胸闷感觉。

试想,这样的环境,精密的设备进去后,能不生锈吗?加工出来的各种精密零件不会因为这种环境产生各种变化吗?

这也给我们后来的设计者和各位“专家”带来经验和教训。不要说进洞,就是车间里正在加工中的半成品零件,每天晚上下班前都要在防锈液里沾上一下,否则,第二天就会生锈,这是我在云马14车间工作亲身经历的事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