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洞

补洞

补洞

补洞形如卧虎仰天长啸,位于百兴镇东的垭口村石垭口。原是火著则溪与陇垮则溪的分界,陇垮有一支系住在洞的右侧,遗址尚存。

这里群山起伏,重峦叠嶂,悬岩绝壁,乱石嶙峋。大中坡,海拔

2152

米,是百兴境内高峰,横断东北的观音山蜿蜒南下至蒋家岩,全长

10

公里。古时,这一带森林覆盖,山路崎岖,虎、豹、豺、狼出没,獐、鸡、兔、鹿群聚。若不是亲身到过,谁也不会相信在这白云深处的高山之巅会有这样一个奇特的洞穴。

明洪武十六年

(

公元

1383

)

,贵州都指挥使马晔寻衅鞭笞奢香夫人。欲以此激叛当时的水西土司,然后出兵镇压,以达到消灭四十八部其地之目的。奢香夫人识破了马晔的险恶用心,以大局为重,忍辱负重,制止各部造反。回水西后,即到卧这经陇垮

(

张维普洒

)

至糯溪骂衣

(

百兴镇

)

避难。补洞位于崇山峻岭之中,隐蔽安全,且陇垮、归宗皆管钱粮,供应不愁。奢香夫人就带着人马到洞内驻扎,与属下筹划方略,面对当时情景,她慨叹:“此身无所寄,补洞待明天。”明洪武十七年

(

公元

1384

)

,奢香接到水东女土司刘淑贞的信,便返水西城上京告状。因奢香夫人在洞门高筑石墙,后人便称补洞。奢香在补洞居住时,便修筑从陇垮经晏家冲、唐衣垮、水公河、

卧、大箐垭口、羊权路、老街至糯溪骂衣的驿道,全长

30

公里,至今仍存遗迹。

石垭口是紧靠补洞左侧的一道石梁,高

7.5

米。清康熙三年三月

(

公元

1664

)

吴三桂进军水西,与宣慰使安坤在水城阿扎屯激战之后,安坤退守白泥屯,在东、南、西、北四条主要路口建关、设卡。依险拒敌。补洞乃一天生的藏兵处所,与之相连的石垭口是屯东要隘,在垭口上建关,称为卡门。卡门高

7

米,厚木栅做门扇,卷洞半圆,上有垛口,两侧依山势起伏高低筑墙,高

5

米,厚

1.5

米,青石砌就,形似“长城”。北面接栏马墙高屯哨所,南面直抵纳雍河边上的蒋家岩头。又将补洞加固,把原有的墙垣拆开,重新由洞门至洞内筑石墙三道,间隔百米。三道墙中间均有长方形栅门,铁锁,钉铁皮。派重兵屯于洞内,轮换守卡。

在洞顶修营盘一座,仅洞背右面一条石阶小路通其上,只能容一人单行,十分险峻。补洞卡门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今天你若登上补洞顶上的营盘极目远眺,纳雍河、水城、六枝特区的牛场、铁盖梁子尽收眼底。

补洞不仅是一个古迹,且洞内地下景观奇特。全洞大小景观计一百零八处,其中上岔两层,下岔三层较为特出。

上岔朝北直通观音山,进入第一层,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大沙坝,中有大塘一口,微风过处,泛起碧波,右面的塘坎上有一道青石梁,上有钟乳石柱

18

棵,高者

4

米,矮者

3

米以上,高低不齐,直径均在

0.5

米左右,如竹笋,发白光,为潭边石林。进入一长方形石门,走完一个长

10

米的小山洞即到第二层。这一层是一个平坝,坝中间有一小谭,直径约

10

米,潭内水色碧绿。清澈如镜,微波荡漾,寒气逼人,如投石其中,有若琴鸣,余音缭绕于洞内,经久不息。

下岔朝南,有阴河可发电。

第一层:高

70

米,宽

120

平方米,圆石铺满地上,珠光粼粼。右边石壁上有一高

4

米的石像,手中抱 雨伞,身着长衫,下面摆上被微风吹起的皱褶,生动形象,俨若毛主席去安源的巨幅画卷。

第二层:平地正中有一直径

4

米的圆台,台中有

1

米高的石像一尊,形如“老叟”,白发银须,身略前倾,手拄拐杖。“老叟”前面有两个小石像,高

0.3

米,绾发髻,双手合十如善财童子,头微低似在向“老叟”拜揖,形态逼真,为童子拜寿星。

第三层:岩浆顺着山势凝结成的一道石梁。石粱上的钟乳石如一只老虎,眼、耳、口、鼻分明,头、腚、脚、尾活现,匍匐于石梁之上,似欲长啸,令人惊奇。

补洞周围有

53

个坡头,是百兴镇改革开放后兴办起来的镇办林场,面积四千多亩,种着

130

多万株白杨松杉,为一个人工培植的森林。垭口村补洞村民组

30

多户人家的竹篱茅舍,掩映在绿树丛中,水绕山环,寂静清幽。

发现鄞州 | 东钱湖湖心塘建设和 “补陀洞天”的发现经过

杨永友现年九十高龄。他1954年参加革命,1956年起先后在金峨、邱隘等地任“一把手”,上世纪70年代起曾担任鄞县县委常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

1991年底,我从鄞县电影公司调到县政府办公室工作时,我和他及另一位叫张群洁的老同志(时任鄞县人民政府顾问)交往的机会多了。几十年相处,我对他们在职期间为鄞县的社会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有了进一步了解。记得多年前的一天,《宁波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东钱湖淤泥挖掘一期工程已经结束》的消息,我马上将这篇报道读给他俩听,两位老同志很是欣慰。于是,张群洁同我讲起了一段建造东钱湖湖心塘的故事。

从建堤坝到建湖心塘

1973年12月成立“鄞县横溪水库指挥部”,杨永友担任横溪水库党委书记兼总指挥。

1975年3月,横溪水库完成勘测、设计、公路改道、清基、搭建工棚等工作后开始主体工程施工,群众对建造横溪水库很支持,鄞东各乡镇都派出了大量民工,造成水库建设工地出现民工多余现象。针对这一情况,他跑到县里向有关领导请示,当时张群洁就对他说:“老杨,人多好办事啊!你可抽民工趁机挖一下东钱湖中的淤泥不是很好嘛!”“对!还是老领导想得周到!”杨永友使劲地拍了下张群洁的手臂,迅速回到横溪水库建设指挥部与同志们一起进行商量,遂提出在建设横溪水库的同时挖掘东钱湖淤泥的设想,这一想法得到了县主要领导的支持。杨永友说,东钱湖的淤泥积得很厚,有的地方水很浅,我跳进湖一踩,水只有齐腿深,再不挖,将会严重影响蓄水量,影响灌溉。挖淤泥是个巨大的工程,指挥部请来几位专家研究了下,认为必须要建一条隔塘,将东钱湖拦截成两部分再开挖,这样既不影响湖上船只航行,又能保证清淤工作安全。水库指挥部党委决定:挖掘东钱湖淤泥和建造横溪水库的两大工程同时进行。

一星期后,县里决定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建造横溪水库的进度。请杨永友列席会议并在会上作具体汇报。会议开始前,张群洁把杨永友叫进办公室说:“关于挖东钱湖中淤泥造一条湖心塘的事我已向王书记提建议了,他很支持!你可提出利用挖淤泥机会,把原准备建一条简易隔水堤坝的方案改成建一条湖心塘。”“好!”两个人使劲地握了下手。会上,杨永友向县委常委们提出改变原计划建简易堤坝改为建一条湖心塘的建议,提出三个理由:一是当时县里已经在考虑加快东钱湖旅游开发问题,大家认为杭州西湖苏堤、白堤,为西湖增色不少,才形成了秀丽的湖光山色,东钱湖为什么不能建造几条供游人方便游湖的堤塘呢?二是从东钱湖整治历史看,解放初整治过两次,到现在已经多年过去了,淤泥越积越厚,湖中蓄水量大大减少,再这样下去,鄞东平原就会遭遇闹旱灾的危险,群众已多次呼吁尽快挖湖,整治东钱湖。三是考虑到安全,因东钱湖湖面水急浪高,不论是湖中作业,还是游客坐游船游湖,都存有危险隐患,如果将东钱湖一分为二,可大大减少风浪带来的危险。杨永友建议县委对如何加快开发东钱湖建设作一次专题研究,在湖中建造一条从大公村通往沙家山的堤塘。把东钱湖一分为二,先后将湖中的水抽干后进行深挖。怎样挖湖中的淤泥?淤泥挖上来放在哪?怎么放?湖水抽干后,下步怎么解决供水问题?由横溪水库指挥部去拟出具体建设方案后再向常委会汇报。听了汇报后,常委们一致同意在东钱湖中建造一条堤塘。建设东钱湖湖心塘的工程计划就这样出台了。

“土法上马”奋战一年多 挖石挖出“补陀洞天”

“造湖心塘工程也与当年造横溪水库大坝一样艰巨!”当年负责这一工程的原东吴公社党委书记、三溪浦水库退休老干部张振川老人说。1975年,张振川调到邱隘工作。一星期后,县委派张振川协助杨永友负责建造东钱湖堤塘。张振川随后到横溪水库建设指挥部报到。

张振川老人说,我到横溪水库建设指挥部报到时,指挥部党委书记、总指挥杨永友早就在门口等我了。“老朋友,我们又做搭档了!”他握着我的手说:“我调给你东吴公社和莫枝公社两个连的民工,去建造一条由大公通往沙家山的湖心塘。具体由你负责,莫枝公社的潘阿毛协助你工作。还给你配了一位从县水利局要来的工程师负责技术方面的事。这造湖心塘也像造横溪水库一样,非常重要,你一定要保质保量地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有什么困难找我!”

张振川带着工作任务到了莫枝堰,与潘阿毛一起开始找办公的地方,招聘人员等。湖心塘建设工程指挥部成立后,群众高兴极了,每天都有人来指挥部打听消息。在群众的支持下,民工们信心更足,积极性更高。建造湖心塘的工作开展得很顺利,先由工程师石香妙带领技术人员测绘,画出三张草图,堤总长定为2200米,两边用石料堆砌,深17米,高出水面2米,堤底宽14米,中间就用挖上来的土填。方案确定后,张振川立即向杨永友作了汇报,杨永友说:“你们要计算出工程总量和需要多少石方和土方?人工不算,费用预算出来后向县里打报告落实有关经费。”

这一工程,现在看来可以说是“土法上马”,两个连的民工,约有120多人,砌石的砌石,运土的运土,工程有序展开了。民工先按技术人员确定的位置打木桩,具体用了多少根木桩张振川无法记清了,他说:“至少上千根吧!然后调来好几十条挖泥船,将挖上来的一麻袋一麻袋淤泥装到湖边山地上晒干,工作量很大。当年多亏一位从梅湖农场退休的叫金签的韩岭人,他提出了一种‘沉井做法’,即在木桩间打入钢筋,再沉入石块,然后浇灌水泥浆,这一技术发明后,施工进度就快多了。这样,120多名民工造了一年多才完工,共用了12万立方米石材,10万立方米泥土。那时老百姓积极性很高,义务出工出力支援者很多很多。”

杨永友每天来来回回两头跑。他曾回忆说:“在筑湖心塘时,还有一个令人难忘的大收获。那就是发现了今天的小普陀景区的‘补陀洞天’石窟。民工们在沙山上开采筑塘用的石头,放石炮后发现了一个山洞,民工们先用毛竹竿捅了一下,捅不到底。”

民工们把张振川叫到工地现场,张振川看了后立即打电话给杨永友。杨永友马上在工地叫了一辆拖拉机赶到湖心塘工地。他一路狂奔,跑到洞边,看了一下地形,就叫张振川赶快找两台抽水机,同时又找来消防水龙头冲洞中的淤泥,过了一个时辰,露出了一个长长的黑洞,找来卷尺量了一下,这洞有3米左右高,2米多宽,石壁上雕有好多个石菩萨青龙麒麟等,其中一尊是无头的石菩萨,雕得很精细,洞有41米长,南边洞口上发现雕有“补陀洞天”四个大字。张振川通知民工们立即停止作业,并打电话到县文化局报告此事。县文化局派出一位姓周的文物专家赶到沙山工地。专家打着手电筒仔细观察洞中的情况,后通知指挥部说:“这是一个开凿于南宋的石窟,是南宋宰相史浩的后人史岩之(官至吏部尚书)开凿的,史岩之特别孝顺母亲,其母八十大寿时想到普陀山进香,史岩之担心母亲年迈体弱难以承受路途颠簸,便在东钱湖霞屿岛开凿补陀洞天遂母心愿。县文物专家最后强调:县里领导指示,这是一处珍贵的文物!请民工们好好保护,立即停止挖土开石。”当即,工地指挥部就遵照县文物部门的意见,不再在沙山上挖土和开石了,湖心塘用的石头都是从外面买来的。“补陀洞天”发现后,县政府又拨资金翻建了现在的霞屿寺

东钱湖清淤工作常态化

“湖心塘建成后,给东钱湖起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大堤和三座碶桥相结合,胜过杭州西湖的苏堤和白堤啊!这不但极大地方便了去小普陀的游客,还给湖周边的群众带来了发展机遇。设计时这条湖心塘是不能开机动车的,后来,县旅游部门和东钱湖镇政府又投入资金对湖心塘进行加固、加宽,现在又改建成可通汽车的水泥路了。这条堤塘的建成,有力地促进了东钱湖旅游业的发展。”杨永友感慨地说。

多年来,杨永友和张群洁两位老同志的心中一刻也没忘记过东钱湖整治工作,每年“两会”期间,他们都会关心东钱湖整治工作。如何把东钱湖中的淤泥清除干净,又不污染水体环境?因东钱湖已穿越了千年历史,湖底早已形成自己的生态系统,据专家们测算,当前东钱湖湖底有1500吨左右的蛳螺,对调节水体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全面清淤,这些蛳螺大部分会和泥浆一起被吸到岸上。另外,湖底还有好不容易生存下来的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一旦破坏,或许要过很多年才能重新生长起来。但如果东钱湖不清淤,就有可能绿藻频发,1995年,政府再次对东钱湖进行了湖底清淤。

2001年,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成立以后,着手开展全面的湖面清理,共清理了40万只渔笼、33万平方米的围网。同时还搬迁了环湖工业企业,拆除了大批沿湖房屋。昔日那种渔网密布、竹竿林立、钱湖水“竿打竿”的景况得到了根本改观,水质标准也得到很大提升。

2009年2月12日上午10时,水域面积达19.89平方公里的浙江省最大的天然淡水湖——东钱湖综合整治工程(一期)——清淤工程选择在东钱湖北侧的梅湖农场旁正式开工,这是自1048年时任鄞县县令王安石重清湖界后,近千年来对东钱湖进行的最大规模清淤。根据规划,此次清淤的目标定为:水质指标达到三类标准,满足景观、水上旅游交通要求,航道宽度50米,水生植物占全湖面积近期达到5%,远期达到10%,形成良性的水生生态系统。东钱湖大规模清淤工作开始了!

杨永友和张群洁两位时刻关注东钱湖的昨天、今天、明天的老同志看到《宁波日报》上的这一消息后,笑逐颜开,那股高兴劲令我至今无法忘怀。

来源 | 鄞响客户端

作者 | 陈济开

编辑 | 超瑜

夫妻住崖洞23年,守护600年前的佛像,专家却说自愿的没补助

《金石索》:“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

物质文化遗产非常宝贵且不可再生,因此我们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这类古代文物,应当对其加以保护,并尽快联系当地的有关部门,请专业人士对其进行处理。众所周知中国历史非常悠久,因此我国从古至今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更是数不胜数,绝大部分现存的文物,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还有一部分古代文物,由于它本身拥有的特殊性,难以直接对其进行保护,也就给一些不法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

中国古代的摩崖石刻

比如说中国非常著名的石雕,一个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难以进行运输。在一个文明的发展初期,石头往往被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比如说我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掌握了利用凿刻的方法来制造工具,除此之外还在巨大的岩石上刻画出人物的样貌。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中国古代的石雕艺术越来越发达,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西京杂记》中有言:“晋灵公冢室甚瑰丽,四隅以石为摆兽,并雕男女石人四十余,皆侍立。”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古人,利用石头来雕刻出各式各样的奇珍异兽,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事情。

时间再一次逐渐向后推移,我国古人已经开始直接在固定的山体岩石上面进行雕刻,最为著名的当属位于我国四川省的乐山大佛,也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摩崖石刻最为普遍的一个定义,指的就是在天然的石壁上进行雕刻,与在岩石上面雕刻不同,在石壁上面进行雕刻,作者是无法将完成品拿走的,只能就这样留在石壁上面,因此在远处看过去更像是一幅绘画,因此有人指出岩画也可以被当作是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的历史非常悠久,之所以古人会选择在石壁上面进行雕刻,原理其实非常简单。在中国上古时期,纸张还没有被创造出来,为了留下一些信息,古人就只能通过在天然的石壁上面雕刻,或是在石壁上绘画,因此这一习俗便被传承了下来,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等到我国隋唐时期之后便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风格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我国境内,有很多旅游景点都留有重要的摩岩石刻,雕刻的内容也多种多样,有的是古代的书法,有的是古代的绘画,还有的就是宗教性质的佛像。在我国四川省内,就有很多佛教的摩崖造像,除了人尽皆知的乐山大佛之外,还有一部分摩崖造像的名气或许不是很大,但同样有着珍贵的历史文化意义,但由于它们本身的性质比较特殊,根本没有办法运输到一个安全的位置保管,也就是说如果有不法分子偷偷把这些佛像砸下来并带走,我们根本无法追回,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一对夫妻住崖洞23年,守护600年历史的佛像,用自己的半生来守护国家的珍贵历史文物。

夫妻两人决定保护文物

这对夫妻得知这些摩崖造像没有人保护的时候,毫不犹豫的选择过去进行保护。他们的这一行为遭到了儿女的阻止,但夫妻二人却表现得非常坚决,因此无奈之下儿女只好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并时不时地给他们送过去一些物品,用以打发无聊的时间。守护这些佛像一晃就是20多年,但专家却称是自愿的没补助,难道他们两个人守护佛像的行为,只是为了那些钱财吗?

这些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的鹤盘山,这座山虽然不是特别有名,但在当地也算得上是一个旅游景点,每年都会有很多本地人来这里游玩。在这个看上去就好像是世外桃源大山上面,半山腰上有一处山洞,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这个山洞里面竟然还住着两个人,而且在这里住了20多年的时间,他们二人便是刘朝永和亢光清。

明朝年间,一位得道高僧带着自己的几个弟子前往全国各地云游,路过了这座鹤盘山。看着这里美丽的风景,让高僧情不自禁的想要在这里多待上一些时日,为了能给当地留下一些东西,高僧和他的几个弟子便登上了这座山,在半山腰的一处山洞里面,夜以继日的雕刻出了222尊大小不一的摩崖造像。

摩崖造像完成之后,高僧和他的弟子便选择离开,这些佛像也就安安静静地留在了这处山洞里面。直到600多年后,在一次考古调查活动中,专家们才发现了这处山洞内部的珍贵宝藏,并将其列为了“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但我们都知道,如果是那些方便运输的文物,那么自然就可以将其带到当地的博物馆,然而这都是些摩崖造像,是根本没办法拿走的,因此它们虽然价值珍贵,但保护起来仍然非常不便。

当地村民刘朝永和亢光清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没有丝毫犹豫,主动站了出来并表示可以守护这些摩崖造像,尽管他们的子女和亲属都表示反对,但仍然没有打消他们夫妻二人的决心。就这样,这对夫妻住崖洞23年,守护600年历史的佛像,成为了当地的美谈。

自己的父母跑到大山里面居住,子女不可能没有一点担心,在一开始,他们两人的孩子一同搬了过去,并在山洞的附近搭建了一个小木屋,还在附近开辟了一个菜园,以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除此之外,他们几人还在山洞的附近种下了很多水果,从远处望去这里就好像是一个世外桃源一样,基本的饮食都能够满足自给自足。

只为保护不为钱财

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夫妻二人的子女便选择回到城市里面继续打拼,但在临走之前给他们送过去了一个宠物狗,以帮助他们打发日常的无聊时间。他们夫妻两人自从住到了这个山洞里面之后,日常生活也变得非常规律,每天早上按时起床,剩下的时间便是打理菜园,遛遛狗,清理这些摩崖造像,实在不知道做什么的时候就对着佛像发呆,虽然看上去似乎有些无聊,但他们夫妻两人却乐在其中。

事实证明,他们两人的守护是有意义的。在2015年的一天深夜,有一伙来自外地的文物贩子,只知道这处山洞里面有珍贵的佛像,不知道里面竟然还有人居住,便趁着夜色偷偷上了山,打算将这些珍贵的文物带走。然而他们上了山之后才发现,这里竟然还有人看守佛像,他们夫妻二人发现了这些人之后,立刻报了警,将这些人全都抓获,保护了这里的珍贵文物。

结语

夫妻两人在这里守护了这么多年佛像,从来没有人给他们发过一分钱的工资,这件事在网络上被曝光了之后,有很多网友表示非常不满,认为他们应当获得基本的生活补助,不能让他们白白看守佛像这么多年。对于网友的请愿,专家却称是自愿的没补助,也不会给他们发什么工资。专家的这一番话让很多网民感到非常不满,但夫妻二人却及时地站了出来,并表示之所以要守护这些佛像,从始至终就没想过能够从中得利,因此也不必在乎那些可有可无的补助。

他们夫妻二人将子女抚养成才之后,主动远离城市的喧嚣,在大山上的一处小角落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安宁,这也是人生的一种活法,或许正是因此,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我们在生活中也应当如此,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不断为此而努力。

参考资料:《西京杂记》

董何明:建立献殿记/重修文公祠娲皇圣母庙南洞庙补修石堰碑记

(23)建立献殿

【原文】

元夕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火树银花者,即俗所讲烟火也。更乐一乡因立烟火社,非徒睹龙灯,观鹤焰,原以妥神灵也。我大东巷每岁上元节届十五,灯火交辉,锣鼓并响角觗场中,宛然笛愉宫调踏歌声里,时或曲按霓裳。咸赖主家轮流置备,以供烟火之敬。故往往搭棚,苦于烦费。今合巷公议,建立献殿三楹于东阁外。后靠圣殿,前对神丘。左镇北岸,右环东池。此诚血脉聚会团结处也。爰建献殿于此,庶乎暂费一时,而久省百世。每岁备烟火者,不苦于搭棚,而愈以妥神灵也。夫因序其事,以志之。

庚子科恩赐举人董其成撰附生江培滋书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

【译文】

唐代的政治家兼文学家,著名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中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自此以后这首五律的开首两句,也就成为吟咏元夕盛况的千古名句,影响深远。而,其中的“火树银花”就是我们俗称的焰火。我更乐乡素有在元宵节期间(正月十三至十六日)置办焰火的传统,故而专门成立有焰火社。这些并非仅仅是人们在节日里,观摩和赏玩绚丽各异的灯笼与流光溢彩的焰火,而是源自一种古老的安定神灵的祭祀盛典。

我大东巷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期间,处处张灯结彩,阵阵鼓乐齐鸣。沉醉于欢快的传统表演场中的人们,伴随着悠扬的笛笙旋律,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美妙的曲调犹似宋元时的九宫十八调,又像盛唐的霓裳舞曲。这些祭祀仪礼和娱乐活动的安排,全部依靠轮执主家承办,竭尽主家置备焰火的一片敬畏之心。所以往往要临时搭棚,这样不但辛苦,而且也造成浪费。因此,经过全巷公议,决定在东阁外建立献殿。于是一座三开间的殿宇赫然而立,鸟革翚飞,势踞形胜。后靠巍巍圣殿,前襟茫茫神丘。左镇森森北岸,右拥静静东池。这里确实是一处血脉相融,凝聚人心的好地方啊!毋庸置疑,决定在这里建立献殿,虽然一次性投资的花费大,但是从此结束了年年都要投资花费的弊端。从此每年承办焰火的轮执主家,再也不用发愁辛苦搭棚了。而更重要的是安定神灵的祭祀礼仪与活动,也有了一个安全的永久场所。故而作文以志。

(24)重修文公祠娲皇圣母庙南洞庙补修石堰碑记

【原文】

昔更乐旧有香首四人,经管池塘、庙宇、春祈秋报等事。历世皆然,永为旧规。道光二十九年村遭不测,耆社以散,香首未立,延迟数年。庙宇倒塌者居多,神像毁坏者益甚,村人目睹心伤,意欲邀人经理。因於咸丰七年,乡约傅玉成、赵多福并绅士,耆社与村众等同议。余四人充膺香首,以办祭祀。奈废缺已久,振兴尤难,欲兴工而难举,欲息肩而难辞。故又敦请维首李长春、江荣海、张正乾、赵际昌等,遍阅诸庙。惟南洞龙泉圣母庙,神山文公祠与娲皇圣母庙,其工为最急。故於七年六月间,将南洞庙兴工修补。维首李长春等日夜经营,不惮烦劳,未满一月将庙修讫,聊蔽风雨。不料又遇岁旱欠收,工难连举。延至九年七月间,将文公祠重修,娲皇圣母庙补修。花费钱文无处办,又于各巷维首二人,沿户收钱以完此工。故序其事,以志之。

邑庠文生江鸣绵撰侄耀南沐手敬书

咸丰九年十二月吉日立

【译文】

自古以来我更乐乡就设有香首四人。负责经营管理境内的池塘、庙宇及春祈秋报的祭祀等项事宜。历代沿袭,早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道光二十九年时,全村遭受一次意外的非常事件。直接导致老社解散,新老香首的换届也无法进行,这种情势一直持续了好几年。所以庙宇倒塌颓败的很多,而神像毁坏脱落的程度更加严重。村民无不目睹心伤,故而纷纷议论,欲请能人出山主持局面。

于是,咸丰七年乡约傅玉成、赵多福等乡绅,老社与村民共同磋商、推举。我等四人当选,出任香首。正当筹办举行祭祀时,怎奈荒废已久,积重难返,中兴尤难,身处两难境地。如果动工障碍重重,而实难付诸实施;如果歇工息肩退避,又不容自我请辞。故而敦请维首李长春、江荣海、张正乾、赵际昌等先生巡视各庙,编制出各庙毁损程度一览表。其中南洞的龙泉圣母庙,神山的韩文公祠与娲皇圣母庙等三处最为紧急。因此於同年六月间,首先将南洞庙开工修补。维首李长春日夜操持,不辞劳苦,不到一个月的功夫就庙成工就了。总算是能遮风挡雨。然而想不到今年又逢天旱,收成不好,其余工程也就很难连续进行了。只好将修建工程拖延到二年后,即咸丰九年的七月间,才将韩文公祠重修,娲皇圣母庙补修。但是这些工程费用,却仍无着落。不得已只好请各巷的正副维首二人,分解摊派到户头,并亲自上门收钱,才得以完成这项工作。故而作序叙其事,以资纪念。

董何明 :笔名可月、曹重。更乐东巷人。长期致力于企业管理和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撰写专业技术管理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数十篇,分别在《文汇报》、《中国船舶报》、《河北企业》等报刊和省、部级专业会议和专题研讨会发表。其中获中国船舶总公司、河北省管理现代化成果一等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同时,在报刊上发表报告文学、小小说、诗词、评论、杂文等数万字。先后出版了《企业配套改革探索》、《国企规章制度》、《董家圪节记忆》、《故墟长歌》等书。

启事

《故墟长歌》尚有部分存书,预购者请与本平台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