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陈兵工厂

板陈兵工厂

板陈兵工厂

1934年6月,王海平之弟王治平到广西百色经商时,与商人王为平相结识,因谈得投机而引为知己,并邀其至家乡望谟县蔗香乡板陈村作客,在板陈期间,王为平的言谈举止和政治见解深得王海平兄弟的赞赏,加之姓名相近,遂与王海平、王治平、王禹平三兄弟联宗结拜为弟兄。王为平了解到王海平所部枪枝弹药的补给全靠向外购置,主动建议王海平在板陈创办兵工厂,就地解决武器弹药的补充。王海平将此议商于韦国英、牙永平等黔桂边委的领导人,得到边委大力支持和协助,为其聘请了原红七军兵工厂留在广西右江地区的吕国华、兰正才、丘国民等技师近40名技术工人。兵工厂厂址设在板陈,距王海平司令部约二三百米的田坝中。厂内分为锻造、机件、枪简、装配、子弹、菠萝弹等车间。

该兵工厂资金全部由王海平出资和出面兴办。所用钢材、机器、设备和物资,均由王为平协助王治平到广西南宁、百色等地购置,然后秘密运送回板陈,火药则是用土法制造。经数月筹备,板陈兵工厂终于建成投产。当第一批枪弹制造出来后,王海平将其命名为“板陈式”。并为其举行盛大的庆祝大会,王为平和黔桂边委的不少同志都参加了大会。会场上,王海平亲笔题书的“创业兴旺”横匾,用红绸悬挂于会台的上方。庆祝大会从试枪典礼开始,随着一排-弹的鸣响,鞭炮齐鸣,锣鼓宣天,唢呐起伏,口号声声,吹吹打打,热闹非凡。

板陈兵工厂在正常的情况下,可日产步枪5至10支。所造枪枝弹药除武装王海平所部外,黔桂边委武装也得到补充。1938年经陈国团作工作后,王海平一次拨给卡法连队步枪30枝,子弹500发,不久又拨给子弹300发。多余部分枪弹出售到黔桂边邻近各县。

建厂的次年,王为平要回广州,王海平以10两黄金赠送,王为平推辞不收,仅接受王治平相送到广西。在百色分别时,王为平对王治平说,今后如有事找他帮忙时,可到牛润问老区,便知他的去向。并写一密条放在新买的水壶盖中,用蜡封好,让王治平带给其兄王海平亲启。密条写道:“今当应记,取贫为导,汝志坚定,众聚如云,斧劈乾坤,开拓新道,吾先赴粤,日后再会。”密条暗示自己身份和前进的方向,鼓励王海平向人民靠扰。王为平原是一位参加过“广州起义”的革命者,回到广州后不久,被-杀害。噩耗传到板陈,王海平兄弟悲恸不已,令全家为王为平披麻戴孝,以表对其深切哀悼。

1935年,王海平又在板陈附近的纳岜、交幕和册亨县属的纳牙建立了3个分厂。册亨县纳牙寨的分厂,设在王部营长王建宏家中,主要生产“七九”步枪的子弹、刺刀和菠萝弹。主要技术师傅有梁炳南、梁七等人。同年9月间,册亨县因武器太少而无力自卫,于是派人到板陈王海平玉处求援。经王海平同意后,聘请了莫吉寿等数位广西籍师傅到册亨县帮助筹建兵工厂。该厂最先设在册亨县城(今册阳)内的武亩中,次年春迁至城外者孟寨中生产,制造出的枪仍称“板陈式”步枪。到1937年底,该厂共生产步枪200余支。1937年春末,贞丰县洛六寨韦安周等人在卡法连队帮助下,在贞丰县洛六一带组织了一支200余人的抗日义勇军,因枪弹缺乏,派人向王海平救援。王海平派6名造枪师前往帮助,筹办了一个枪械修造厂,厂址在洛六后山大平寨的周光照家,除修理外,主要制造步枪和左轮手枪,前后历时约1年,共造步枪10余支,左轮手枪3支。“七七”事变后,王海平等多方筹集资金,在卡法连队建立了一个小型兵工厂,厂址设在离卡法不远的葫芦湾,各 种零部件的毛坯均由板陈兵工厂供给,经加工装配而成枪,正常生产时,可日产步枪1支。

1935年6月,贵州-当局在兴仁设立兴仁专署。10月,在“贵州最近著名匪类概记表”中称:“贞丰册亨匪首王海平,有兵一千余名,枪约千支,盘踞六马、白层山脚一带。夷匪中之狡诈者,其枪枝子弹均能自制……”此后,民国兴仁专署的档案中王海平称为“著匪”、“巨匪”、“豪匪”等,对其恨之入骨,大有不消灭不甘其心之势。但又畏其武力雄厚,在少数民族中号召力极强等原因,未敢轻易下手。于是,贵州-当局采取了“剿抚兼施”、“恩威并用”的两面手法,命令王海平攻击邻近的其它少数民族首领的武装,达到“以匪攻匪,使其两伤”的目的。此后,-贵州当局从1938年4月开始,先后数次强令王海平关闭其兵工厂,并将所部0烙印编号,否则,将严惩不贷。王海平不得已于1939年埋藏所造的多余步枪和剩余的零部件,将板陈兵工厂关闭。

多方携手,打造“太原兵工厂”兵工特色文化产业园

12月26日,1898“太原兵工厂”文化产业园项目推介暨签约大会在太原举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一机集团山西北方机械公司与太原杏花岭区政府、五洲设计院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文博(集团)等单位签署多项合作协议,共同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1898“太原兵工厂”文化产业园项目是太原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重大项目。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的太原兵工厂,距今约120年历史,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历史最悠久的军事工业遗产,是近代中国火炮的发祥地、山西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山西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共和国礼炮的故乡”,是洋务运动后惟一保持在创建原址上继续从事军工制造的百年军工企业。

近年来,北方机械公司深入挖掘“太原兵工厂”工业历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兵工精神,科学保护历史建筑,改造利用旧工房,创建 1898“太原兵工厂”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园占地面积约3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地块内包括太原市历史建筑原山西机器局办公室、机械加工车间、库房、“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厂房遗址23间。现保留工业遗产有清朝民国、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20000余种工业实物遗产,对研究我国近代工业和军事工业发展、民族工业文明、近现代企业管理、山西工人运动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3年,太原兵工厂被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列为“国家军工文化教育基地”,2018年,太原兵工厂入选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2020年,太原兵工厂厂区北部6座建筑入选第六批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太原兵工厂先后被认定为山西省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太原市工业旅游点。

后续,1898“太原兵工厂”文化产业园项目将以“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兵工精神”为理念,盘活工业遗产,将打造集人民兵工文化展示、青少年国防教育、党建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文化产业为一体的兵工特色文化产业园区。(一机集团) 来源:兵器集团网站

党史学习教育 | 大渡口区红色地名之兵工署第二十一兵工厂火工所旧址

为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发扬革命精神,从5月14日开始,大渡口发布联合大渡口区民政局推出“保护地名文化,记住美丽乡愁”专栏,讲述大渡口的红色地名故事。今天,我们为大家介绍的是兵工署第二十一兵工厂火工所旧址

兵工署第二十一兵工厂火工所旧址位于跳磴镇红胜村。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第二十一兵工厂在此修建军械仓库。

仓库零星分布于10000余平方米较狭窄地带。建构为土木结构,面阔三间9.3米,进深5.1米,通高4.9米,悬山式顶,小青瓦屋面。目前调查仅发现军械仓库2座,其它仓库已改建和损毁。该仓库的发现,对研究抗战时期、近代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据资料显示,该厂建于1941年8月,原名军政部兵工署废品整理工厂,该厂主要业务为一般军用械弹的废品整理。1945年4月,由兵工署第二十一兵工厂接管,更名火工所。

1950年6月,修建成渝铁路时,改建为成渝铁路渝赶段沿线筑路工人宿舍、重庆西工务段中梁山第一养路工区宿舍使用。2019年,兵工署第二十一兵工厂火工所旧址被公布为第三批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为群众办实事丨大渡口这个地方将变身重钢记忆主题文化步行街

新闻发布会 | 大渡口区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百日行动”启动

国卫复审丨大渡口针对小型理发店、小旅店、小歌舞厅、小浴室、小网吧这样做

总编:王涛 总值班:冯勇

审核:张韬

责编:杨蓉

编辑:钟戈 美编:赵倩

来源:大渡口发布、大渡口区民政局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809兵工厂遗址改造成度假酒店,保存厂房旧貌,再现工业文化

809工厂位于中国湖北宜昌市郊的下牢溪中,距离市区约30分钟车程,曾经是老三线兵工厂,1990年代逐渐停产并废弃。项目用地面积约3公顷,建筑面积约1.3万平米,新功能为度假酒店和亲子活动中心。项目旨在通过对这个废弃工厂的改造和再利用,在保护和展现建筑原始面貌的同时,形成新的使用功能,使废弃工业设施复活,进入当代生活。

▼项目鸟瞰 ©曹金军

809厂位于一个峡谷中,喀斯特地貌,场地高差大,地质条件复杂。峡谷名为下牢溪,环境优美、舒适,是宜昌市民夏季避暑的首选地之一。峡谷中有溪流,常年有水,且水质优良,适合游泳和休闲。改造前,该区域已经有大量的农家乐和小型度假游乐场。809厂位于下牢溪中段,与溪流关系紧密,具备很好的自然环境和产业基础。

▼基地原貌

1:场地原貌

2:宿舍原貌

3:西餐厅原貌

809厂曾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兵工厂,以生产防毒面具为主。改造前,工厂已经停产多时,期间也曾出租给民营企业。厂房中的机械已经全部被移除,整个厂区只留下建筑本体。调研中,建筑师发现现存建筑主要分为三类:空间跨度大的厂房,中等尺度的设备用房,如锅炉房等,及空间尺度小的宿舍和办公建筑。

原建筑建设时期跨域1950-70年代,主要为砖混预制楼板结构形式,建造工艺包括毛石砌筑,砖墙,预制混凝土楼板,大多数已经不符合当下的建筑法规,需要进行结构加固和再处理。但另一方面,正是这些不同时期的建造痕迹产生了极大的文化价值,反映了那个时期老三线工厂的历史记忆和建筑文化价值。设计需要保留原有建筑的大部分外立面,同时又要满足新的使用和法规要求,这给设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改造后的项目顶视 ©宋金戈

设计原则和思路

设计希望通过对老三线工厂遗址的改造,赋予空间新的生命,使之从废弃状态重新复活。在新的功能业态,及新空间的双重作用下,业主和建筑师希望重构一个新809厂。改造后,它将成为宜昌人短期度假的首选,并为城市提供一处具有品味和调性的精致生活场所。

▼总平面图 ©三文建筑

设计从场地规划开始,将建筑、室内、景观、照明一体化考虑,最大限度的保留原建筑的工业特征和历史信息,并进行改造再利用。设计首先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通过结构加固等措施,保留建筑外观原貌。之后,选择性的利用原建筑空间植入新功能,如原宿舍改为酒店客房,原锅炉房改为礼堂,原办公楼和设备用房改为餐厅、接待中心等。在此基础上,在场地重要节点位置设置新公共建筑,形成空间和视觉上的锚点,如酒店大堂,区域入口处的书吧,崖顶的茶吧等。新建筑与老建筑在形式和材料上刻意进行了区分,形成戏剧性的对话关系,也清晰的标明了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空间特点和建筑语言。

场地中的主要树木被保留,新建筑避让树木建设,与树木形成共生关系。夜晚的灯光处理延续了建筑设计的思路,总体宁静的基础上,在建筑节点处重点处理。客房区域采用3000K暖白光,公共区域采用4000K左右的中性白光。

▼新建大堂插入老建筑和环境中 ©赵奕龙

客房:梳理交通,重组空间

客房由原工厂的员工宿舍改造而成。原宿舍共4栋,呈南北向平行排布,它们的建设年代并不完全一致,这给改造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首先在结构上四栋建筑并不一样,墙体有二四砖墙、空头砖墙、碎石填充墙几种,楼板则是预制槽板;此外,房间的空间布局也多达十几种。如何在充分利用原有物理空间的基础上,满足酒店客房的使用需要,满足现行规范,满足安全等要求是此部分设计工作的难度和痛点。

▼客房保留了原始的红砖立面 ©赵奕龙

西侧的两栋宿舍向西视野开阔,能看到溪流和峡谷对面的山峰,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但原建筑的水平交通位于西侧,与未来客房的观景面矛盾,建筑师将新的交通调整到建筑东侧,新设楼梯电梯和外走廊。原走廊被拆除,新建阳台,增加室内面积的同时,为顾客提供更舒适的观景体验。

▼西侧客房鸟瞰 ©宋金戈

▼西侧客房新增阳台和小院,面向山景 ©赵奕龙

▼西侧客房与新架设的走廊 ©赵奕龙

北侧客房为标准间,阳台呈不对称的梯形,两两成组,形成富于韵律感的外立面;南侧客房则是套间,阳台交替分布,改变了原来宿舍建筑刻板的外立面。新建筑部分为白色,与原建筑红砖和毛石的外墙形成对比,显示了不同时期的特征。

▼保留原本的山墙,中间插入新的交通 ©赵奕龙

对于东侧靠近山坡的两栋宿舍,设计首先保留了原有的交通组织方式,即:位于建筑中部的垂直交通和建筑西侧的外走廊;之后,在两栋建筑的连接部分,拆除部分宿舍房间,新增垂直楼梯和电梯,及公共空间。南侧的宿舍楼被改造为青年旅社,北侧的宿舍楼则改造为标间。这样的处理一方面基于客房数的考虑,另一方面也由于此两栋建筑并不具备开阔的视野,因此定位为平价房间。

▼青年旅社外观 ©赵奕龙

客房室内首先进行了结构加固,并增设洗手间,满足酒店的安全和基本功能需求。为了体现老三线工厂的历史信息,部分房间的屋顶保留了原始的槽板,墙面也在特定位置暴露部分原始墙面。因为酒店的总体定位不属于奢华型酒店,在装修和家具选择上较为朴素,并有意选择了工业风格的产品,与整个区域的主题呼应。

▼青年旅舍室内 ©赵奕龙

大堂:利用体块穿插,营造区域标志

酒店大堂是新建,它位于四栋客房建筑与西餐厅中间,起到了公共区域和私密区域阻隔和转换的作用。建筑分为两层,由四个建筑体块互相穿插构成。首层为酒店大堂,包含前台,休息等待区等功能,通过橙色的酒廊,大堂空间与西餐厅的三层相连。二层则是环形展厅,可以举办活动和展览。从一层到二层除了可以走室内楼梯,也可以使用室外的大阶梯。

在建筑师看来,新建大堂应该成为新809的地标。它需要被从远处清晰的捕捉到,并吸引客人进入新809区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建筑被刻意设计的具有视觉张力:超尺度的几何体块相互穿插,不同材料和强烈颜色的对撞,形成了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视觉与感官体验。

▼大堂外观 ©赵奕龙

一层大堂不规则的形式既与场地地形有关,又避让了空间中原有的树木。二层的环形展厅采用全玻璃幕墙,它“飞架”在一层之上,为使用者提供了360度的观景面。弯折的酒廊,南侧插入西餐厅建筑体块中,北侧挑出于混凝土陡坎之上,形成强烈动势,其标高与西餐厅三楼的早餐厅一致,起到了连接大堂及早餐厅的交通功能。

酒廊外皮由橙色的金属网覆盖,室内也同样被橙色覆盖,强调了建筑体块的同时也颠覆着使用者的感官。斜向的室外大楼梯被深褐色的金属表皮包裹,成为一个斜插向天空的方筒,表皮上的圆孔让内部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营造了一种“不真实”感。这一切都与原809厂的老三线风格不一样,新老建筑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冲,但正是因为这种对冲,让旧者更旧,新者更新。

▼倾斜的大楼梯从环形展厅中穿出 ©宋金戈

为了实现大堂建筑特殊的形态,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建筑整体采用钢结构,为了得到一个尽量通透的环形展廊,并保证一层建筑室内的舒适性,环形展厅的由三组巨型钢柱支撑,它们呈120度排布,分别隐藏在大堂的服务型空间和酒廊空间内,从室外无法察觉。环形展厅由9组钢柱支撑,它如同一个环形“盒子”放置在一层结构上。

▼大堂和餐厅分解结构 ©三文建筑

斜向的大阶梯及包裹它的筒则如同一根巨大的方柱斜插于圆环中,起到了不同高程的交通联系。四个建筑体块看似相互倚靠堆叠,实则结构相互独立,自成系统,这样的处理保证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场地复杂的高差、不确定的地质条件(喀斯特地貌),毗邻的老建筑基础的避让和场地内原始树木的保留等问题都给项目实施过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及施工单位面临并一一克服这些问题,最终完成了建筑复杂形体的建造及表达。

▼斜向楼梯体块如同堆积木一般穿过圆环 ©赵奕龙

▼楼梯内部空间 ©赵奕龙

▼大堂室内 ©赵奕龙

▼橙色酒廊 ©赵奕龙

▼环形展厅室内,可以看到360°山景 ©赵奕龙

▼从环形展厅看斜向的大阶梯方筒 ©赵奕龙

餐厅及多功能厅:因势利导,甘当配角

除了由宿舍改造的客房,新建的大堂和展厅,酒店的中餐厅和多功能厅也由原809厂的既有空间改造而成。秉承区域设计的总原则,即在保留原有老三线工厂建筑外观信息的情况下,改造建筑内部空间,使之具有新功能。中餐厅和多功能厅都尽量利用原有建筑,形成新与旧的对话。

▼改造后的中餐厅保留一层的老石墙面,和二三层的新材料产生对比 ©赵奕龙

西餐厅/早餐厅位于大堂一侧,原址上有一座3层的办公楼。新建筑建于老建筑的基址上,建筑外观保持了老建筑的主要特征,在门窗和细节的处理上融入了现代表达。室内空间根据新的使用功能布置,一层为咖啡厅,二层为棋牌室,三层为西餐厅/早餐厅。总体上,几个餐厅和多功能厅在外观上都相对低调:不求张扬,甘当配角。它们与客房一起形成围绕大堂主体建筑的“基底”,公共服务于新809区域。

▼三层西餐厅 ©赵奕龙

结语

809厂是中国西部地区老三线兵工厂的一个缩影。1950-60年代,中国西部兴建了大量的兵工厂,他们多为砖石结构,反映特定时代中国西部地区工业建筑的特点。随着199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产业转型,大部分此类兵工厂都已经停产、废弃,但建筑作为一种历史记录仍然具有文化价值。本案是在保护历史信息基础上,最大限度激活此类工业遗存的一种尝试。

夜景 ©赵奕龙

中国以往的工业遗存改造后,功能多以文化产业园、艺术园区为主,这类功能对于西部地区,非城市区域的工业遗存并不适用。本案改造后的新功能为酒店,是近年来中国工厂改造中较特殊的一个,对中国西部工业遗存的再利用具有创新意义。

项目图纸

▼西餐厅首层平面图 ©三文建筑

▼西餐厅三层和大堂一层平面图 ©三文建筑

▼西侧客房一层平面图 ©三文建筑

▼东侧客房一层平面图 ©三文建筑

▼剖面图 ©三文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