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

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

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

1、火星山仙人楼新石器遗址

位于姚关盆地西缘火星山岩溶孤峰之东腰台地。台地中西部为仙人楼岩厦,东部为两个小型岩厦。在岩厦台地之上约4000平方米范围内发现石器、陶片和动物遗骸。

石制品中,除两件半月形无孔石刀和石纺轮外,均为打制。有刮削器和琢坑石器。陶器以夹砂褐陶为主。其次为夹砂红陶、灰陶。器物有盆、罐、钵、缸和带鋬耳器。轮制为主。纹饰有划纹、印纹、剔刺纹和戳点纹,以粗绳纹和凹凸线纹为主。动物遗骸有牛、马、犀牛等。

依据遗址内绝大部分石器为打制而又有颇为进步的磨制品,陶器似有先后发展的不同阶段,可能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到晚期都有先民居住。

2、山邑岩子脚新石器遗址

位于姚关盆地西北山邑坝西南岩子脚村岩溶山包之上。面积约7000平方米。在1987年2月、8月两次调查中、发现石制品、陶器残片、哺乳动物骨骸等。石器有磨制梯形石斧、敲砸器和打制有肩钺形石斧等。陶器主要为夹砂黑、灰陶,也有红陶,火候略高,手制为主。有杯、壶、盆、罐、钵等,均为平底器,特点是器型小、胎薄。纹饰有划纹、印纹、戳点纹、绳纹、篮纹、横直斜线纹等。

姚关盆地地处澜沧江东忙怀型文化和怒江西岸忙怀型文化的结合部,确切年代待定。

3、马家岩房新石器遗址

位于姚关盆地西北山邑坝西南侧岩厦台地及其岩下坡麓台地,东距岩子脚遗址约500米。岩厦覆盖面积约100平方米,坡麓台地现为村庄压盖。在1987年8月调查中采集石器、陶片和哺乳动物骨骸若干。石器有砾石手锤、敲砸器、刮削器等打制石器和一件磨制梯形斧残件,确切年代待定。

4、狮子山新石器遗址

位于施甸坝北端,由旺镇西南侧狮子山向东延伸的二级台地。遗物分布面积约3000平方米。1981年11月和1987年1月两次进行调查,并经探沟试掘。文化层厚40—60厘米,内含石、陶器和红烧土粒。石器有条形、舌形、梯形石斧、石锛、长方形单孔石刀、石纺轮、雕刻器、钻孔石环等;陶器有夹砂红、黑、灰陶,器壁较薄,器型为鼎、豆、平底罐、折腹盆、弧腹和近直壁敛口钵,纹饰有刻划三角纹、水波纹、人字形纹和横直线纹等。为新石器时代晚期。

5、松山新石器遗址

位于太平兴华湾子铺北1公里的松山山顶,包括湾子铺、松山、杨自高坟地和老黑雀洞四个相距各200米左右的地点、前三处为片状流水地貌的山梁缓坡,老黑雀洞为溶洞。面积约5000平方米。1987年3月、8月两次调查,发现石器47件,夹砂红褐陶70余片。石器中以打制石器为主,有单平面砾石手锤、砍斫器、刮削器、尖状器、磨制石斧等。打制石器型制、特征与蒲缥塘子沟比较接近。陶器均为夹砂红陶,质甚疏软,器型有罐、盆、缸、钵等,均为手制、素面、厚薄不匀。火候低。时候略早,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6、团山窝新石器遗址

位于施甸坝中部西侧西山山麓,向东延伸的仁和团山窝马鞍形小山梁上。遗物分布面积约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30—120厘米,内含大量陶片、烧结土、炭屑和石器。地表陶片散布尤多。采集石斧、有肩石锛、单孔石刀和刮削器、砺石等数10件;夹砂红陶、红褐陶130余片;牛牙化石1枚。石制品通体精磨,规整精致。陶器主要为夹砂红陶,火候较高。大部分为平底器、圈足器、侈口器、敛口器。除少数特殊器物和构件系手制外,均为轮制。器物工整,器壁匀薄;纹饰繁缛细密,主体纹饰为划纹和印纹。

该遗址石、陶器均为怒江流域已见之最进步者,更兼有 系氏族社会标志物男性生殖器崇拜物陶祖,其年代可能晚至距今4000年左右。

内蒙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居住遗址

新华呼和浩特9月21日电(记者勿日汗)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人员近日在内蒙镶黄旗草原上发现一处距今8400年—7600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

这一被命名为乃仁陶勒盖遗址的大型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遗址内发现房址270余座,房址内有二层台、柱洞、火灶。房址出土遗物有动物骨骼、陶片、骨器及大量石器。

考古人员根据乃仁陶勒盖遗址出土的遗物初步判断,其年代与裕民文化类型相当。裕民文化是2015年发现的史前考古学文化新类型,被认为是我国北方草原新石器时代的开端。

延续1000年的裕民文化中,为适应生存环境,聚落人群通过季节性迁徙利用资源,并建筑有固定半地穴式房屋。秋冬季人群居住较为集中,聚落规模较大,以捕猎、制作工具为主要生产方式。乃仁陶勒盖遗址呈现出这些特点。

据介绍,乃仁陶勒盖遗址是内蒙古发现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居住遗址。它的发现为研究东北亚地区史前文化类型、中国北方生态交错地带的原始生产生活形态提供更多线索。

走进八千年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江洪鲤鱼墩贝丘遗址

日前,广东文化旅游厅公布《广东省乡村旅游的开发资源目录(第一批)》,遂溪县江洪镇北草村入围。近日,记者走进江洪镇北草村东边角村东南部鲤鱼墩贝丘遗址,探秘八千年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遗址。在江洪,记者看到自驾游客纷至沓来,人们漫步沙滩,探访北草古村,家家海鲜饭店门庭若市,“旅游小镇”雏形初显。

鲤鱼墩从高空望下去,形似鲤鱼。

鲤鱼墩遗址诉说人类文明

跟随江洪镇副镇长何羽游,记者首先来到位于江洪镇东边角村边田垌之中的鲤鱼墩贝丘遗址。鲤鱼墩是一个东大西小的凸起土墩,四周鱼塘和田野萦绕,墩上草木茂盛,几块石碑立于绿野之外,更显肃穆。据介绍,该墩由贝壳堆积而成,因形似鲤鱼而得名。该墩遗址东西长80米、南北宽35米,面积约1500平方米,向四周延长保护线40米。

据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东边角村村民常常在村边拾到石砧、石斧和经打磨过的动物骨骼、贝类等。1983年该县开展文物普查时发现此墩,经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申请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02年11月至2003年1月间,在国家文物局的资助下,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湛江市博物馆遂溪博物馆组队对遂溪鲤鱼墩遗址进行科学发掘,经考古专家多年的考古研究,论证鲤鱼墩遗存年代较早,文化面貌富有特色,是距今7000年至8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居住遗址,是雷州半岛最早有人类居住的地方,称为“雷州半岛第一村”。

“当时,专家动员村民参与挖掘,我们亲眼看到了古人骨骼的出土,盘腿而坐,个头高大。”近80岁的老村民吴如成回忆说。据记载,专家考证面积629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层5层,屈肢葬墓8个,房子2座,遗址出土了陶、石、蚌器一批,大量的锛、网坠、石锤、石砧、石饼、石拍和贝壳堆积,为文物考古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鲤鱼墩遗址遗存年代早,文化富有特色,出土文物丰富,具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1991年被湛江市人民政府确立为文物保护单位。

“江洪鲤鱼墩贝丘遗址是一块历史文物宝藏,也是一块乡村旅游宝藏,目前开发程度尚低,待深挖空间巨大。”何羽游说,江洪镇将抓住此次入选的机遇,利用好政策,结合滨海旅游和渔港经济区发展,做好乡村旅游这篇文章。

鲤鱼墩贝丘遗址。

仙裙岛风景怡人引人入胜

遂溪县江洪镇濒临北部湾,是一个面积52万平方米的小镇,人口仅3.7万多,该镇小而古老,自然风光秀丽,人文古迹闪烁。

何羽游介绍,江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既是考古研究和历史教育的基地,又是一个具有特色文化的乡镇,文化底蕴极其浓厚,融自然景色与纯朴民俗风情为一体。江洪素有四个“最”,除鲤鱼墩历史之最外,仙裙岛景观之最、鱼露美食之最和龙舟节人文之最也远近闻名。近几年,该镇积极融入北部湾旅游经济圈,在区域旅游竞争中突围崛起,日益成为一个风景迷人的滨海旅游小镇。

记者随后来到位于遂溪县西南部的仙裙岛。该岛呈狭长形,南北走向,沙滩位于岛西侧,江洪辖段长约2200米,宽约100至300米,总面积约596亩。岛东面与江洪渔港码头隔海相望,是渔港码头一道天然屏障。江洪渔港正是借助仙裙岛这一屏障而成为广东省有名的天然避风良港。岛内绿树成荫,海风习习,沙滩洁白无瑕,外滩平坦开阔,海水清澈透明,是夏天游玩避暑的好地方。天气晴朗时,整个仙裙岛与蓝天、白云大海相互映衬,犹如仙境,令人流连忘返。

据江洪镇政府透露,目前,该镇每年吸引成千上万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具有综合开发观潮听涛、休闲垂钓、海浴冲浪等休闲养生旅游资源优势。

江洪镇副镇长何羽游向记者展示出土文物的画册。

龙舟竞渡注入文化新内涵

“现在刚进入休渔期,渔船都靠港了。端午节你们再来,这里龙舟竞渡,非常精彩热闹。”何羽游热情地邀请记者参加即将举行的江洪龙舟节。据介绍,江洪镇渔港进港航道连绵数公里,是龙舟竞渡的好地方。自清初开埠以来,龙舟竞技是江洪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活动。

江洪镇还被称为“半岛传统龙舟之乡”,该镇通过不断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推进本土特色文化,把龙舟赛办成文化艺术节,成为远近文明的艺术品牌。

近年来,江洪龙舟节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将龙舟文化的人文精神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以舟为媒,以文促贸,龙舟盛会集经贸、旅游、文化活动为一体,通过举办书画展览、摄影大赛、醒狮表演、文艺晚会、篮球邀请赛、产品推介等大型活动,丰富了传统的龙舟赛内容,把龙舟文化推向更高层次,打造龙舟文化产业,促使其成为更响亮的品牌。

乡村旅游发展红红火火

江洪镇委镇政府积极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生态文明村大石坑村、东边角村和大桂坡村为模范,大力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

大石坑村以仙裙岛滨海风情旅游为带动,出租别墅小洋楼吸引旅客,下一步将挖掘村前的泉水特色资源,建设原生态园林小别墅,打造休闲养生胜地。东边角村融入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元素,结合村前古榕林、休闲塘和绿色无公害瓜菜种植基地等景观,打造以鲤鱼墩贝丘遗址为依托的古村落旅游品牌。大桂坡村以盘活集体土地、抓好土地流转权,引入社会资本,发展特色种植、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和农耕体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湛江晚报 文/记者林艳芳 图/记者李嘉斌)

吉林辉南:龙岗山脉中的古人类遗址之一新石器时代

龙岗山脉里

有一处

人类原始社会古遗址

——永丰遗址

永丰遗址于1986年4月由辉南县文物普查队发现。位于金川西南约6公里碱水顶南坡,正南距永丰村约500米。永丰村北是一大片平展的耕地,就在这片平地的北端靠近山麓的地方,有一座稍隆起的土岗。遗址就坐落在这个土岗上。遗址的东面紧临金川后河。隔河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后河发源于龙岗山脉的西坡,在深山老林中曲折环绕,向西南穿过遗址后再折向东北约20公里汇入三通河

遗址面积不大,在南北长300米,东西宽50米的范围内,考察队当年发现了一些零星散布着的文物,采集到的有黑曜石器、石片、石核及陶片。

陶器为夹砂褐陶。从采集到的碎陶片看,主要器形为直口罐,筒形罐,均手制,火候较高,质地亦较坚硬。陶土经过淘洗,内夹细砂和蚌粉,有的还加滑石粉,手感细腻光滑。器表均经过抹光,并饰有压印的“之”字纹。遗址中采集到的石器以黑曜石为主,均石片石器。部分石核有第二步加工痕迹,可能也经使用。黑曜石是一种坚硬的火成岩,质脆刃利,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被人类发现并利用。

永丰遗址地表散布着大量的黑曜石片,说明当时这种石器曾大量服务于社会生活。从部分石器上可以看到压剥法痕迹。石片上疤痕明显,石核上台面平整,加工技艺已比较娴熟。遗址中采集的陶片,从器形、质地、纹饰上看,与辽宁丹东地区后洼和沈阳新乐等新石器早期遗存有相似之处,估计年代亦不会相差太远,当属新石器中前期的文化遗存。

永丰遗址表面土质肥沃,黑土层很厚,估计文化层比较深。遗址保存较好,地表面暴露遗物不甚丰富。永丰遗址的发现,填补了吉林省新石器时代在这一地区的空白,对研究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面貌、类型和序列,以及与临近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辉南县境内,原始文化遗址中细石器发现较多。仅1986年的文物普查就采集到各科细石器百余件。这些细石器多取材于马瑙、黑曜石、及红、黄、绿、白等颜色的的燧石。玛瑙石的细石器常见,而以黑曜石的细石器数量最多,分布也最广。器形有石镞,尖状器,刮削器以及一些石叶、石核、石片等。尖状器有三角形、柳叶形、桂叶形等。刮削器有长方形、梯形、圆盘状和不规则多边形等。从这些细石器形制和特点看,有不少是用途较广的复合性工具,石质坚硬光滑,刃部锋利。有些尖状器可以直接手捏使用。有的须镶嵌或缠缚在柄上。

迄今为止,辉南县境内共采集到石斧30余件,这些石斧主要出土于龙岗山脉南坡和辉发河流域两岸山坡台地的原始文化遗址中,分布面十分广泛,数量较多,器形规整。

细石器的制作和使用,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曾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直到青铜时代,这种利刃细石器才渐渐被取代。

辉南地处长白山的西麓,长白山系的龙岗山脉横亘辉南的东南界,著名的龙岗火山群即在这里,地质构造十分复杂。岩石种类亦比较多。玛瑙石,黑曜石即产于此地区。

现在,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neolithic),是考古学家设定的一个时间区段,大约从一万多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

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新石器时代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由全盛到衰落的一个历史阶段。它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划时代的标志,表明已由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磨制石器、制陶和纺织的出现,也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因而,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古代经济、文化向前发展的新起点。中国新石器文化至少要在距今10000年前,实际开始年代还当更早,一般延续到前2000年左右。

那么龙岗山脉的古人类距今有多少年呢?根据辉发大地有人类的最早纪录15000年前算,龙岗山脉的古人类怎么也得在一万年前啊!

各位说说,是也不是?

一万年太久了!真的是太久了!

我真的好奇新石器时代的古人们,在这冰天雪地里是怎么生活的,没有衣服穿的古人们冬天是否走进洞穴深处躲避漫长的寒冬!那么,会不会有那么一支人类,开启了洞穴文明,从此不再走出来?一想起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在这块土地上,在大自然中谋求生存繁衍,就感到很振奋。

原来,龙岗山脉中人类的历史和长江黄河一样长。

这真的太神奇了!

文字:林 远(整理)

图片:县博物馆 金川镇政府

参考资料:辉南文物志

出品:龙湾文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