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米村碉楼遗址

诺米村碉楼遗址

诺米村碉楼遗址

碉楼遗址位于安绕诺米村北约0.5公里处的山脊上,该地点南侧紧临雅鲁藏布江,与江面的相对高差约80米,海拔3350米。碉楼一面靠山,一面临江,两面皆为悬崖峭壁,地势险峻。

碉楼为木、石结构建筑,墙体用片石垒砌而成并有泥浆为粘合剂。内部楼层采用木坊,圆木搭筑而面。其平面为圆角方形,西、北墙体平面为方形,南、东墙为内方外圆。墙体厚1-1.3米,高约14米。碉楼内部南北长3.5,东西宽4.8米,底屋面积16.8平方米。门道辟于北墙底屋正中、宽1米。

根据残留的木坊分析,碉楼原为4屋,每层高3-4米,每一层的四面墙体均辟有射孔,底屋辟有2孔,第二层为4孔,第三层为3孔,第四层为5孔,各层射孔有逐层增多的趋势。这类射孔有两种形状,一为竖长方形,仅有北面临江一孔,高1.3、宽0.9米;另一种为坚长三角形,即内容对窄式,内高1.6、宽1.1米,外高1,宽0.4米。

射孔的上面多加架没横木用以铺没楼板,第二、三层墙体上遗有横木残留,直径0.1-0.2米。楼板采用未经研制的圆木铺成,圆木长约1.5,宽0.2、厚0.05米。底层未发现木质构件痕迹,仅见其东北,西北两角上有凸出墙体壁面的石板,可登援至上层。在调楼临江一面墙体的了望孔上方,以木枋出檐,上铺为板,可档风遮雨。

碉楼外墙体有连接的护墙两道,一道位于北侧,呈南北走向,长4米,墙体由石片砌成,厚约0.9米,上有两人射孔;第二道筑于南侧并向西延伸至悬崖边缘,石砌墙体厚0.7米,辟有3个射孔。两道护墙现存高度在4-8米之间。碉楼北面有石彻台阶数级,可由此进入碉楼内部。

据实地调查,该碉楼约在公元15世纪就已存在。相传当时碉楼所在的雅鲁藏布江上曾有唐东杰布建造的一座铁索桥(该处现为一座可通行汽车的钢缆吊桥),此桥建成时当地群众利用该楼在其内供塑了一尊唐东杰布塑像(今已不存)。由此推知碉楼建造年代的下限不会晚于15世纪,有可能始建于公元13-14世纪之间。

开平碉楼:村民躲避土匪的碉楼,变成了闻名全球的世界遗产

2007年6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通过了一项表决,将“开平碉楼与村落”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此,开平碉楼成为中国第35处世界遗产,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开平碉楼位于开平市境内。开平市是广东省江门市的代管县级市,地处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南面,分布与新会鹤山台山恩平新兴相连。所谓碉楼,是一种多层塔楼式建筑,兼具防卫、居住功能。在开平境内,有1800多座大大小小的碉楼,星罗棋布于城镇、乡村,从空中看去延绵数十公里,看上去非常壮观。

那么,开平碉楼是怎么来的?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这还得从明末清初说起。

在明末清初,由于政局动荡不安,匪患四起。当时开平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4个县之间(那时候鹤山还没有从新会划出来),属于四不管地区,盗匪尤其猖獗,让开平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明朝崇祯十七年,开平士绅芦庵公的第4个儿子关子瑞,在井头里村兴建了一座3层高的碉楼,取名为“瑞云楼”。这是第一座开平碉楼。“瑞云楼”采用砖木结构,非常坚固,关上大门后,寻常盗匪只能望楼兴叹。所以,一旦有了盗匪侵扰,井头里村和附近村子里的村民,都会跑到碉楼里躲避。

另外,开平距离海边很近,地势低洼,河网密布,每遇台风暴雨,洪涝灾害频发,高大坚固的碉楼也具备了防洪的功能。发生洪涝灾害后,村民们爬上碉楼,便可以躲过一劫。

因此,在“瑞云楼”之后,开平各地纷纷修建碉楼。修建碉楼需要耗费不少银两,普通老百姓拿不出那么多钱,就以“众筹”的方式筹措资金,由全村人家或若干户人家筹资共同兴建。修建好后,每户分得一间房子,作为躲避土匪或洪水的时候临时居住。那时候修建的碉楼,多为砖木、黄泥、山石为建筑材料。

晚清时期,由于生计艰难,许多开平人被迫背井离乡,到南洋一带谋生。他们经过一番一代、几代人的艰辛拼搏,渐渐地有了一笔积蓄,回到家乡购置产业。他们的生活较为优裕,引起了盗匪的注意。许多颇有势力的盗匪,如张韶、朱炳、胡南、候晚、谭钦、吴金发、张沾、黄保等人,纷纷进入开平活动,打家劫舍,无恶不作,就连县长朱建章都曾经被他们劫掠去。

后来,姜文拍摄电影《让子弹飞》时,不但曾经在开平塘口镇自力村等处的碉楼取景,还将县长朱建章被打劫的情节放到电影里。

1922年12月,一帮盗匪抢劫了位于赤坎镇的开平中学,劫走了校长和一批学生。鹰村碉楼上的人闻讯,打开探照灯进行照射,还发出求救信号,引来四周的乡团进行截击,最终救回了校长和学生。

这件事发生后,全县震动。人们再次发现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修建了大量更加坚固的碉楼。

民国初期修建的碉楼,由见过世面的华侨修建。这种碉楼全部用水泥、砂、石子和钢筋建成,坚固耐用,能顶住一般炮弹的轰击。在建筑风格上,开平碉楼吸取了古希腊、古罗马西方建筑风格,并大量使用进口水泥、木材、钢筋、玻璃等材料,变成了中西合璧,很有特点。

1912年,赤坎镇腾蛟村一个姓司徒的人,修建了一座名为“南楼”的碉楼。这座碉楼高7层19米,占地面积2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长方形枪眼,第六层为瞭望台,设有机枪和探照灯。抗日战争时期,司徒氏四乡自卫队的勇士们依靠“南楼”,抵抗日军长达7天7夜。最后,日军释放了毒气弹,才攻破了碉楼。

在民国时期,开平士绅、富豪修建了成百上千的碉楼。最多时,开平有3000多座各式各样的碉楼。截至2007年,还保存着1833座碉楼。这些坐落在城镇、乡村的建筑群,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也是许多开平人念念不忘的乡愁

2001年6月,开平碉楼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28日,“开平碉楼与古村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2017年12月,开平碉楼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2020年12月29日,经过验收合格后,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被确认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自力村碉楼群 | 田园诗意自力村世界遗产水墨画

自力村碉楼群,地处开平市塘口镇,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自力村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开村,由安和里、合安里和永安里三条方姓自然村组成,新中国成立初期,三村合称自力村,取其“自力更生”之意。该村自然环境优美,水塘、荷塘、稻田、草地散落其间,与众多的碉楼、居庐相映成趣,形成了独具岭南乡村气息的洋式城堡村,恰似一幅阳春烟景田园诗意般的农耕水墨画,真是美不胜收。

自力村碉楼群,现存碉楼和庐十五座,这些碉楼与庐都保存完好,布局和谐,错落有致,开平自力村碉楼群四周良田万顷,稻香阵阵,踏着田间小道,穿过绿树修竹直入村内,顿生世外桃源之感。

走过村口长长的田间大道,绿色草地和金色的稻田与碉楼相映成趣,呈现出美不胜收的美丽和谐。过检票口和村口的大榕树,又走过长长的木栈道,就抵达三个自然村落合并的自力村碉楼散布的村落,眼前就是这样的一幅中国水墨画:水塘、荷塘、稻田、草地背景下,一座座欧式古堡和一波波带着相机的游客点缀其中。踏着田间小道,穿过绿树修竹直入村内,时光仿佛倒流到一百多年前,呈现在眼前的是自力村的9座碉楼6座庐舍(别墅)分别是龙胜楼、养闲别墅、球安居庐、居安楼、耀光别墅、云幻楼、竹林楼、振安楼、铭石楼、安庐、逸农楼。叶生居庐、官生居庐、谰生居庐、湛庐。其中有三座碉楼是可以进入和登楼参观的,自力村最精美的碉楼是楼高6层的铭石楼,由于限制进来的游客,我们走完了全村才回头上铭石楼。

自力村有15座风格各异、造型精美、内涵丰富的碉楼和庐式别墅,是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杰出代表。自力村碉楼多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当地侨胞为保护家乡亲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兴建的。自力村碉楼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文化与西方建筑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罕有地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在中国乡村的广泛交流,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和独特的世界建筑艺术景观。楼内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丰富而有趣,是当时华侨文化与生活的见证。鸦片战争后,人民生活困苦,加上西方国家来华招募劳工,一批批自力村村民开始旅居海外,二十世纪20年代间,因土匪猖獗、洪涝频繁等原因,侨胞便陆续兴建了15座能居能守的碉楼。这些碉楼均是铁门、铁窗,遍布枪眼,配备了枪械、铜锣、探照灯,储存了大量的粮食,一旦有贼匪入侵,村民便躲进楼内与之抗衡,令贼匪望楼兴叹,无功而返。墙体的结构,有钢筋混凝土的,也有混凝土包青砖的。

建筑材料除青砖是本地出产外,铁枝、铁板、水泥等均是从外国进口的。碉楼的上部结构有四面悬挑、四角悬挑、正面悬挑、后面悬挑。建筑风格方面,很多带有外国的建筑特色,有柱廊式、平台式、城堡式的,也有混合式的。这些碉楼。有的是根据建楼者从外国带回的图纸兴建的。目前,在雕楼群里,最有特色的菜肴便是叫化鸡.......

(叫化鸡正在制作过程中...)

自力村碉楼群于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7月被评为"广东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民居";05年11月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2006年4月荣获"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金奖;2007年6月28日被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居庐的主要功能是居住和生活。自力村的居庐多为三四层,楼体开展、门窗开敞,均为铁制;为了防贼,庐的前后门上方开枪眼,球安居庐还筑有燕子窝。二十世纪20年代间,因土匪猖獗、洪涝频繁等原因,侨胞便陆续兴建了15座能居能守的碉楼。这些碉楼均是铁门、铁窗,遍布枪眼,配备了枪械、铜锣、探照灯,储存了大量的粮食,一旦有贼匪入侵,开平自力村碉楼群村民便躲进楼内与之抗衡,令贼匪望楼兴叹,无功而返。墙体的结构,有钢筋混凝土的,也有混凝土包青砖的。建筑材料除青砖是本地出产外,铁枝、铁板、水泥等均是从外国进口的。碉楼的上部结构有四面悬挑、四角悬挑、正面悬挑、后面悬挑。

世界遗产在中国 | 开平碉楼及古村落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截至目前,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3项。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1项,世界自然遗产13项,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世界文化景观遗产5项。

源远流长的中华历史,使中国继承了众多宝贵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它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瑰宝。

让我们一起来慢慢领略这些人类瑰宝的魅力吧!

35

开平碉楼及古村落

入选时间:2007.6

地址广东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有这样一个县级市

她是中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建筑之乡

艺术之乡和碉楼之乡

周边的村落、稻田、竹林

小桥、流水、蓝天、白云

以及星罗棋布的灰色建筑相互映衬

构成一道奇特而美丽的景观

这里是位于广东省中部的开平村落

那些建筑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碉楼

碉楼,顾名思义

是一种把楼的形体

与碉堡的防御功能相结合的建筑

在那个战争频仍、匪祸滋生,洪涝时至的年代

渴望安定的开平人

用碉楼保卫家园

也在不经意间

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时代印记

碉楼

来历

开平隶属江门市,是江门“五邑”之一

紧靠潭江,地势低洼,河网密布

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

况且开平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

四县边远交界之处

向来有“四不管”之称,匪患尤为猖獗

不少华侨、归侨、侨眷被害

苦不堪言,有见及此

乃在侨居国请人设计好碉楼蓝图

带回家乡建造

由于侨居欧美各国的影响

所以碉楼的建筑风格和式彩多种多样

开平目前现存碉楼1800多座

集万国建筑艺术于一域

被誉为"令人震撼的建筑艺术长廊"

这一座座碉楼

由旧中国迈进新中国

从一个世纪跨过另一个世纪

它们见证了开平侨乡从战乱走向安定

从萧条走向繁荣

从贫弱走向富强的历史进程

他们静静的伫立着

像一座座沉重的纪念碑

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

更要珍惜现在和未来

碉楼

景区

中国华侨园林一绝——立园

立园是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始建于20世纪的花园别墅,巧妙地将古典园林韵味与欧美当时流行的别墅建筑特色融会贯通,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之美。它的意境是“小桥、流水、人家”,园内布局分为大花园、小花园和别墅区三个区域,自成一体,以人工河或围墙相隔,又用桥亭或通天回廊相连,可谓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在中国华侨私人建造的园林中堪称一流。

▲ 立园夏日-方华琪 摄

▲ 赏鱼乐-何树炯 摄

▲ 夕照立园-陈元辉 摄

▲ 春游立园-朱永弘 摄

马降龙古村落

马降龙古村落背靠气势磅礴的百足山,面临清澈如镜的潭江水,为黄、关两姓家族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兴建。村内共有传统民居百多座,与碉楼建筑、庐式别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古林修竹间,漫步其间,翠竹森森、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景色迷人,恰似人间仙境

马降龙碉楼群-李锦健 摄

▲ 马降龙古村落-黄伟良 摄

因村落东面有一处形像骏马的马山,村落后又有一条形像蜈蚣的百足山,当地人以“百足为龙”,龙多兴风雨,村民希望以马来降住龙,保一方兴旺发达,故取名“马降龙”。

马降龙村落-关伟南 摄

▲ 马降龙碉楼群-黄耀 摄

自力村碉楼群

自力村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立村,由安和里、合安里、永安里三条方姓自然村组成,新中国成立初期,三村合称自力村,取其“自力更生”之意。村内传统民居和碉楼和谐分布,错落有致,荷塘点缀,独特的乡村韵味别具吸引力。

▲ 自力村碉楼群-何树炯 摄

▲ 故园-李卓文 摄

最精美的铭石楼,建于1925年,是旅居美国芝加哥的华侨方润文于民国十四年回乡修建的居楼,楼高5层。登上楼顶,六角琉璃瓦攒尖凉亭闪着日光,俯瞰自力村全景,视野开阔,景色如画,身心世界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即便有积郁之气也能一扫而空。

▲ 铭石楼-黄锡球 摄

▲ 碉楼远眺-李惠文 摄

开平碉楼与村落

作为广东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有人为她响亮的名声而来

有人为她厚重的历史而来

但实际上当你来到这里

看到的不仅是敦厚庄重的古典碉楼群

还能感受到周围民居与自然环境

融为一体的淳朴氛围

登高远眺近观,疑为天上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