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金佛寺石窟

榆林金佛寺石窟

金佛寺石窟位于安崖乡东五公里处的石崖上,该寺共有交错分布的大小14处石窟,就修建在开光川北侧的悬崖(长约180米、高约35米)上。该崖上覆黄土,底部为砂岩质基岩,经开光河冲刷后裸露在外。因为金佛寺的原因,当地人也将此崖命名为金佛崖。“文革”时期,虽然各石窟内的造像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但很多石雕装饰都较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1985年金佛寺石窟列为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佛寺石窟创建于唐代,也有相关的史料记载。曹颖僧所著《延绥揽胜》称,“唐时石崖倾塌,内现金佛一尊,因建(金佛)寺”;金佛寺内的明代《启建金佛寺记》碑文中,也有“悬崖上有松柏成林,下游潺潺绿水交流,东尽悬绝,西有古刹”的说法。时至今日,金佛崖顶部还生有几株古柏,历经数百年仍枝繁叶茂,堪称金佛寺历史最鲜活的见证。

金佛寺各个石窟均为平顶长方洞窟,其中较大的石窟为金佛殿、地藏十王殿、送子娘娘殿。此外还有眼光娘娘殿、观音殿、关圣帝君殿、三教殿、真武殿、七佛殿等、古佛殿。

金佛殿窟内宽5.7米,深7.3米,高4.6米,存石雕佛像10余尊,明代成化十二年(1476)修建金佛寺殿碑1幢;窟洞门浮雕脊兽等;窟内西角另开有石洞,依阶而下又有两石窟,一窟内宽3米,深9米,高2.4米,另一窟较小,均存残雕石佛像。

古佛殿窟内宽6.6米,深4.2米,高3.5米,内存石雕佛台上刻麒麟、奔马、莲花等图案,另有残佛座5个,上雕刻花饰。

地藏十王殿窟最大,内宽8米,深7.5米,高5米;窟顶浮雕八卦并彩绘,内还有残壁画及碑刻残座等。

三教殿窟内宽5米,深6.5米,高5.2米,存浮雕四神图石佛供台、石雕象、海马佛座及残石佛6尊,还存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碑刻1幢。

观音殿窟内宽3米,深3.4米,高2.7米,窟顶浮雕牡丹并饰彩。

眼光菩萨殿窟内宽3米,深3.8米,高2米,内存石雕残佛像。该眼光殿北侧存有唐代1石窟,内有身高60厘米、腹宽20厘米的残泥塑佛像6尊,还存身高约45厘米,腹宽15厘米石雕残佛像2尊。

景区地址: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安崖镇东5公里

乘车线路:榆林市内乘开往安崖镇的车,到安崖镇后换乘小巴或出租至金佛崖可达。

陕西名寺古刹:榆林清凉山万佛寺石窟

清凉山万佛寺也称万佛洞石窟、千佛寺石窟、石空寺、千佛洞等。位于延安城东黄陵县西四十公里处的双龙镇峪村西清凉山,石窟开凿于半山石崖间。始建于隋唐,落成于宋,重修于金、元、明。石窟依山凿石而成,有大小石佛万余。其石窟鬼斧神工,巧夺天工,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重要的游览地。万佛寺石窟地处陕西延安,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南部,气候干旱,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无霜期170天,年均气温7.7℃~10.6℃,适合春秋旅游

万佛寺石窟共有4 个洞窟,由北向南,依次编号。石窟东依山,西临延河。

  1号窟,为主窟,即万佛洞石窟。窟平面略呈不规则四边形。前部宽16.1米,后部宽17.6米,进深12.9米。窟中央凿石成基坛,基坛高1.43米,面阔11米,进深5米。基坛左右两侧各有一石屏壁连接窟顶。两座屏壁四面均有浮雕佛、菩萨、罗汉、弟子像。左侧屏壁外侧有佛涅磐图和十五级浮屠。基坛上主造像原为泥塑三世佛及二弟子,已毁无存。现有的泥塑三世佛及二弟子像,系1985年重塑。窟四壁浮雕小千佛、释迦弥勒、多宝等佛像和净瓶观音、文殊、普贤菩萨千手千眼观音等。窟内造像题记最早者有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的题记,还有金、元、明等朝代的造像或题记。

  2号窟,前部面阔为5米,后部宽5.7米,进深4.8米,高4.6米。窟无前壁,呈敞口状。窟正壁为三世佛及佛弟子像,下方为8尊罗汉像。窟北壁上方为骑象的普贤菩萨,南壁上方为骑狮的文殊菩萨。狮、象前侧分别有驯狮、牵象的昆仑奴。窟南北两壁近窟口处,分别站立一尊护法天王像,戴盔,着铠甲,倚长剑。南壁护法天王像右下侧为童子拜观音造像。

  3号窟,面阔6.7米,高4.8米,进深9米。窟中央九级仰莲宝座上为庞大的弥勒坐像。弥勒袒胸露脐,阔鼻薄唇,两耳垂肩,左腿下垂,右腿上屈,喜形于色。弥勒佛高1.8米。窟顶藻井别具一格,由内向外,依次为八卦图案、二龙戏珠、莲花、宝相花、佛传故事等图案。

  4号窟,位于鹫峰岩下。窟平面略呈梯形,窟前部宽4米,后部宽5.9米,深5米,高3米。窟口两侧为浮雕护法天王像。窟四壁用高浮雕手法雕刻成山崖、岩石、行云流水、亭台楼阁及童子拜观音、太子游西门等佛传故事图像,布局精妙,错落有序。但因潮湿,风化漫漶较为严重。窟顶中央为一覆斗式莲花藻井。藻井周围为平棋格式天井。平棋内雕有宝相花、如意云纹、飞龙、朱雀、花卉、几何纹等图案。尤其是其中的一组4个飞天造像,雕刻十分精美。飞天绕中心花卉急速旋转,衣带飘扬,富有动感。

  1956年8月6日,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名寺古刹:榆林万佛洞--陕北规模最大石窟群

万佛洞又称万福洞,位于陕西榆林米脂县城北8公里的无定河右岸悬崖上,共有29个洞窟,是陕北洞窟最多,规模最大的石窟群,窟群长126米,窟门大多镌有名称,主要有“伽蓝护法殿”、“观音洞”、“灵宫殿”.“白衣洞”、“关王洞”、“九天圣母洞”。

万佛洞原名万福洞,石窟凿 于座东向西约10余米高的半山崖上,在南北长达192米的石崖中,布有大小27窟,窟内大部造像被毁。主窟伽兰护法殿,平面呈方形,宽8米,进深11.6 米,高4.7米,窟顶前平部有平基15格,内浮雕花草、瑞兽等图案,后半部中心为穹隆顶,中为八卦外围浮雕一周结迦跌坐小佛等。窟正面下凿成长方形石坛 基,上有3个须弥座,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石坛基,窟中有两根长方形石柱,直达窟顶,宽1.26米,厚19米,上凿刻小佛及题记,在柱中部岩石断层不宜雕像 处,改用彩绘,窟两壁凿刻形态各异,造型多样的小佛,间以题记,总计右壁小佛15层,每层165身,右侧20层,每层165身,再加二柱约万余尊,题记 25块,其中有“天佛洞始营为拒虏设„„。”及清代榆林籍名书法家叶兰手书“灵应”等。现在窟内各窟移来的石造像12尊,残碑1块,龟形石碑2个。

南壁造像保存较好,壁面分方格刻造千佛,每格内近百尊,间有其它造像,如白衣观音、布袋佛、道教尊神。每个方格内有5至6排造像,每排各不相同,构成一相对独立的造像单元,每单元有造像人名题记,但无记年。如南壁中部下方一方格内题记为:“郊西都司绥德卫中所百户李盛,下地名鱼河堡住坐,男善人李任、室人刘氏、孙男李瑶、李周、李忠,造佛伍十三尊。”文中所称53尊佛,实际指方格内所有造像,包括坐佛、胁侍、供养人、道像,其中有长髯的道像并不少于佛像,这是宋代以后三教合流的反映,但在题记中笼统称“佛”,可见“佛”的涵义已外延。像主李盛为当地的百产所,鱼河堡就在附近的无定河上游,今仍沿用原地名。“卫所”是明代的军事制度,由此可知该龛造像作于明代。窟内主像有元代遗风,因此有人认为该窟或为元、明之际的作品。

宣化柏林寺:凿山而成的石窟佛寺

多宝佛塔造型端庄,刻工精细。

柏林寺位于一处幽静的山谷中。

以大马群山为界,我市被分成坝上坝下两个自然区域,这也成就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相互碰撞和交融,为今天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认为,这里是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和河套文化汇聚、融合的三岔口。作为河北省的文物大市,张家口现存各类文物遗存7900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处。全市各级馆藏文物截至2010年底共1.8万余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500余件。被誉为“地下艺术长廊”的宣化辽墓,保存最完好的古驿站鸡鸣驿城宏伟瑰丽的元中都遗址……散落在张垣大地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就像一个个生动的文化符号,衔接起一幅敞开的历史画卷,为我们揭示出远古至今的沧桑变迁,它的博大、深邃和隽永为张家口增添了非凡的魅力。

柏林寺也叫石佛寺,始建于唐代,整座古寺就是一座山体石窟。全寺共有325尊佛像,多为凿石而成,它们风格粗拙,似有北魏石佛憨厚之态。

记者 王瑾涧 通讯员 王玮

“置身柏林寺,如到云岗窟”

出宣化城,向南偏西行约35公里,就到了柏林寺村。柏林寺位于村西一处的幽静的山谷里。

柏林寺又称石佛寺,因居地古柏参天,故后来更名柏林寺。柏林寺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该寺于明隆庆年大修,完成石窟、石塔雕凿,终成规模。柏林寺里面的佛像、佛龛、供台、石碑等全部都是由一块巨石雕凿而成。主要建筑包括三座石窟、多宝石佛塔、大雄宝殿和三官殿等,寺内的数百尊石雕石刻佛像,雕工细腻,技艺精湛,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堪称佛教文化瑰宝。

柏林寺作为京西唯一一座石窟庙,石窟洞可与大同云岗石窟相媲美,素有“置身柏林寺,如到云岗窟”之说。

“这里群山环绕,松柏长青,每逢庙会之际,善男信女,络绎不绝。”柏林寺居士崔智林说。

据1993年寺院出土的一块明正德年间《重修柏林寺》碑文记载“始建至德”,即建于唐肃宗李亨至德年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另据千佛阁石窟原来凿就的碑文记载“隆庆元年上至隆庆四年修造大灯佛殿圆满……”等字样。初步推断柏林寺始建于唐中叶,历经宋元至明隆庆年间基本完成。清嘉庆年间又增建三关圣境等。

2013年5月,柏林寺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柏林寺村民姚胜龙介绍,“过去寺院里有一个老和尚信诚师傅,文革时被赶离古寺务农,柏林寺也被做为学校使用。正因为改作学校,柏林寺才没有在文革中被毁掉。”

近年来,宣化有关部门对石窟群进行了除险加固,同时,加大了寺庙周边的生态环境恢复力度,进行造林绿化,并建设储水窖、挡水坝等。千年古寺以其独特的魅力日益引起世人的关注。

在山巅凿出的多宝佛塔

据姚胜龙介绍,柏林寺是佛、道、儒三教一体的寺院,周边民风纯朴,寺院保存完整,有东佛洞、关羽庙、玉皇庙、龙王庙、千佛阁、孔子庙等十座殿堂,所以也称十殿湾。

山路迂回曲折,拐角处一座九角八面的玲珑塔突然映入眼帘,亭亭玉立,宛如一个文静的秀女。

柏林寺主要建筑是三个石窟、一座石塔和大雄宝殿,最有看点的当属石塔。塔高12米,同脚下的洞窟、窟中诸多的石佛浑然一体,为同一石块雕凿而成。

柏林寺塔也叫多宝佛塔,塔身上遍布着佛像等雕刻,耸立在东佛洞之巅。这里峰峦叠翠,怪石林立,浓荫蔽日,空气清新。站在柏林寺后的山上,周边美景一览无余,树木青葱,风峦叠翠。清风徐来,送来一阵阵花香,是寺院周边上千棵青杠树正在开花。

多宝佛塔造型端庄,刻工精细,高约12米,耸立于东佛洞之巅。该塔为实心塔,共计五层八面,每层每面刻有佛像三尊,从塔基至第四层均系一块山石凿筑而成,塔顶为另雕后置于塔巅。多宝佛塔是为纪念以光明佛为主的88位圣僧而筑。各层佛像或立、或座、或卧,刻工简洁明快,神态各异,惟妙惟肖。宝塔造型独特,古朴典雅,为柏林寺一大胜景。

该塔基本是由一块山石凿筑而成的实心塔,并且塔身较大,这在我国众多的佛塔建筑中较为罕见,故有京西第一石塔之美誉。

整座古寺就是一座山体石窟

柏林寺奇就奇在它的石窟建筑,整座古寺就是一座山体石窟。大雄宝殿凹进山体,山体上方分布着几块孤石,每块孤石就是一个洞窟。按其顺序被称为西佛洞、中佛洞、东佛洞。

东佛洞位于多宝佛塔之下,与多宝佛塔浑然一体。佛洞宽5米,深5米,高3米。东佛洞里的主佛是东方教主药教佛,他手捧宝塔,盘腿坐于莲,四壁有浮雕小佛108尊,色泽鲜艳,遗憾的是头面部在文革中被毁。石门内上方刻有四大天王、八大金刚及韦陀石像。佛洞内,侧面墙壁碑文记载,多宝佛塔与东佛洞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

中佛洞也称千佛阁,正中端坐燃灯佛祖,传说他是释迦牟尼的师傅,由他度释迦成佛。洞内佛造型生动,它同刻工精巧的案几,窟壁联为一体,四周尚有形态各异的小佛43尊,作为陪衬。

双层殿西北角山坡上,有一圆中见方的巨石,也被凿空为室,名为“西佛洞”。有32个台阶通入石门,室内石壁共刻有55尊石佛像。西窟的佛象较大,释迦佛端坐于中,面孔圆润有光,双目沉静有神,大耳垂肩有轮。左边的文殊菩萨,威然跨于狮背,右边的普贤菩萨,安然坐于象身。西洞和中洞的佛象,经历千百年,虽然部分风化剥蚀,油彩脱落,但人物线条活泼流畅,图案纹理清晰秀丽,仍不失昔日的风采,堪称艺术精品。

三个洞窟都是由高20米左右的巨石凿成,全寺的300多尊佛像也多为凿石而成,它们风格粗拙,似有北魏石佛憨厚之态。

洞窟前面是“三官圣境”,它居于柏林寺的中心,背北朝南,砖木结构,分上下两层,上为大雄宝殿,下为“三官圣境”,晚于洞窟,建于清嘉庆五年,玲珑别致,肃穆典雅。“三官圣境”洞内是大愿地藏王菩萨塑像。下面较小的是天官、地官和水官的塑像。东、西禅房有同神、佛有关的彩塑壁画,院中有香炉,铺毡,供烧香之用。

4年前,耀尊法师来到柏林寺,当时寺里一些殿堂、房屋漏雨、坍塌、墙皮剥落等,急需修补。

“这几年,在善男信女和香客的捐助下,石佛寺房屋得到修补,殿前广场铺设了石板,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柏林寺原来的名字应该是古山石佛寺。”耀尊法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