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地遗址

居住地遗址

居住地遗址

姬塬仰韶文化遗址两处,均在四、五千年以前,出土文物有石斧、灰陶、黑陶、盆、碟、红陶、盒、罐、盘、碗、尊等,有此可得,这里四、五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居住和繁衍生息。

山西泽州发现崖居遗址群,疑为远古人类居住地!

里河村原名蛇窝村,位于柳树口镇东部,距晋城市区约45公里,与陵川县夺火乡毗邻,是柳树口镇南庄行政村所辖的六个自然村之一。

沿村子附近的河道放眼望去,山体形成的悬崖峭壁,俨然天然屏障,风光旖旎秀丽。村东是玛琅山,西面有玲珑山,南面是金坡窑,北面是九仙台

据村人说,村头原有一座古庙,这座古庙的前身曾经被焚毁,焚毁后,有一天在古庙的遗址上出现了一条大蟒蛇和一群小蛇,团在一起,造出一个小庙的形状,村民以为神谕,就在遗址上建起了一座新庙,河水遂名蛇窝河。解放后破除迷信改为里河,里河的“里”字最早写作“裡”,后人们为了简便,又改为“里”,指这条河流从山里流出的意思。

里河村依山而卧,错落有致,干净清爽。这个村子的村民全姓郝,原本是一个大家族,不知从何时又从何处迁居而来,在这座山下一住就是几百年,甚至更长久。

2009年11月,晋城市遗址专题调查队在里河村东约1000米(当地人称老张湾)的山谷之中,发现一处古代先民的崖居遗址群。

这些崖居在一倾斜的天然山体下部,利用上部山体作为屋檐,建有大小不一的石砌房屋,随山体的凹凸走势排列。

考古专家在崖居遗址附近陆续采集到三十余枚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各类石器,推测旧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在此活动。

阔大的天然山崖从山顶伸出,形成的“挑檐”深远巨大,倾斜的天然山体俨然像座“屋檐”。凹凸且略显弧形的山体下,有长约百米自然形成的平台,被数道用不规则石头砌起的石墙,分隔成大小不均的十多个“房屋”。

“房屋”的墙壁上,留有透光的“窗户”。除此之外,环视空空的四壁,人类在此生活过留下的最明显的痕迹,就是崖壁上方被烟火熏黑的岩石。

山里藏有类似的天然崖居群落达20多处,其中规模最大的当数“一洞十八院”。

“十八户同在一个屋檐下,所以又称‘一洞十八院’”。据里河村84岁村民郝明孩回忆,这处崖居遗址曾居过十八户人家,他们自给自足,几乎不与里河村等邻近村庄的人打交道,行动非常神秘。

站在崖居之下,极目远眺,山峦叠翠,云雾缭绕,漫山红叶色彩斑斓。

窟窿山

阎王鼻

窑泉背·石缸河

王坪

“五棵松

令人惊叹不已的“一洞十八院”,远古人类崖居栖息遗址群;鬼斧神工的窟窿山河透窟窿窑;毛骨悚然的阎王鼻楼上楼,壁立千仞的窑泉背、君临天下的寨王坪、晴天听鸟鸣雨天看瀑布的石缸河、造型独特的“五棵松”,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秘、游览。

[凉山]地区发现猴子洞古人类遗址 现石棺墓葬及居住区

封面新闻讯(记者 戴竺芯 摄影 刘陈平)自去年6月,乌东德水电站四川区域考古发掘项目的启动以来,金沙江下游又有考古新发现。

4月26日至27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会理县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乌东德水电站(四川)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论证会在会理县举行。

26日下午,记者从会议现场获悉,在受乌东德水电站工程影响的一处重要早期遗址猴子洞遗址中,目前已出土1000余件器物,并且,罕见的同时发现石棺墓葬地及居住区,这将为探索城河流域石棺葬的源流及与金沙江流域石棺葬文化的关系,解决青藏高原东麓、川西高原与云贵高原石棺葬人群的文化互动、人类迁徙提供重要资料。

凉山地区发现距今4300-3000年遗址

猴子洞遗址是受乌东德水电站工程影响的一处重要早期遗址,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新安傣族乡马鞍桥村6组,地处金沙江一级支流城河西岸二级阶地,海拔970至990米。

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包含生活区和石棺葬墓地,墓地主要分布于生活区的边缘地带。目前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该遗址面积达4100余平方米。

共发掘石棺葬121座,灰坑78座,灰沟6条,房址19座,灶4座;出土陶器、石器、骨角牙蚌器等各类器物1000余件,包括生产生活用具、装饰品、武器等,并采集较完整人骨数十架。遗址初步判断年代可早至距今4300-3000年。

墓葬出土器物千余件 发现非正常死亡现象

现场可以看到,墓葬绝大部分成组成排分布,并发现数座合葬墓。“这显示了居民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习俗。”现场考古专家介绍。

在近半数墓葬中,共发现随葬石镞、陶器、骨饰、海贝、螺壳、蚌壳、动物骨、牙、角等千余件,以陶器和石镞为主,墓葬规模和随葬品差异显示社会总体较为平等。

专家介绍,17座墓葬中发现非正常死亡现象,包括身中箭镞、骨骼缺失、错位、破损、体态扭曲等5种形式,表明该社会经常面临人群间的剧烈冲突。

罕见:同时发现石棺墓葬地及居住区

为研究人类迁徙提供重要资料

现场考古专家介绍,猴子洞东遗址延续千年,且罕见的同时发现石棺葬墓地及居住区,以石棺葬为主体的丰富遗迹类型和独特器物群,将大大加深考古人员对以石棺葬为代表的诸考古学文化及社会状况的研究和理解,并为探索城河流域石棺葬的源流及与金沙江流域石棺葬文化的关系,解决青藏高原东麓、川西高原与云贵高原石棺葬人群的文化互动、人类迁徙提供重要资料。

此外,丰富的墓葬人骨为研究割肢葬等特殊葬俗、族群互动及其他相关体质人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作者:戴竺芯 刘陈平

围观!荆州这个地方抢救性发掘,发现了东周时期的居住遗址!​

为配合湖北长湖湖堤加固工程,

荆州博物馆考古所对位于

古纪南城东的毛家山遗址

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在这里,

考古人员发现了东周时期的居住遗址。

考古现场发掘出了哪些文物

对东周时期文化又有哪些新发现呢?

此次考古发掘的毛家山遗址位于古纪南城东,占地1000平方米,从今年7月开始发掘至今已有四个多月的时间,从地层方面来看,可分为4层。

荆州博物馆考古所工作人员田亚洲介绍,第1层是现代的耕土层,第2层和第3层是东周时期的地质层,第4层就是比东周时期更早的新石器时代的地层。

地层分布主要以土质、土色以及包含物为标准,在第2、3层都发现了烧土以及东周时期的遗物如建筑瓦片等,第4层有大量红烧土以及大溪时期的器物,如石器和红陶加砂的器物残片。

在现场,考古人员发现了灰坑12个,灰沟13条,柱洞108个,初步判断这是当时房屋的遗留。

在13条灰沟中,最长的有16米,考古人员推测,这些沟渠可能是用于房屋排水。而形状不一的灰坑,可能是房子废弃之后建筑材料进行掩埋的场所,在这里出土了大量的瓦片和建筑垃圾。

目前,毛家山遗址出土了可修复的标本一百多件,包含建筑材料四十多件,生活器具六十多件。

荆州博物馆考古所工作人员田亚洲介绍,还有一些陶豆、豆盘等,可以看出当时陶器广泛应用,而且制陶的技术还是比较高超的。

考古专家判断,毛家山遗址应该是一处大型的东周时期的生活居住区。目前发掘的1000平米只是东半部,而西半部的大部分还在农田下。随着考古的深入,将对研究东周时期的文化和纪南城布局提供有力的材料。

荆州博物馆考古所工作人员田亚洲表示,通过整理研究,可以为纪南城周边以及城内的建筑布局或是建筑分布,还有建筑营造方式,提供了新的考古材料。

来源:荆州广播电视台

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联系电话:0716-8527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