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故居

林徽因故居

林徽因故居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建于民国,民居式古建筑。 此院现存建筑包括大门、倒座房、西厢房及后罩房等。

林徽因的旅游景点 林徽因故居在哪里

1. 林徽因故居在哪里

要门票。

林徽因故居为文化旅游景点。林徽因故居位于铜川市耀州区文营西路西仓巷11号,该院是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当年在耀县(今耀州区)考察药王庙时所居住的地方。

干净整齐的院内,安静惬意,古色古香,恰逢雨天来林徽因故居,繁琐事情全抛到脑后,有种岁月静好的奇妙感触。

2. 北京林徽因故居在哪里

昆明市

1、杨振宁故居 黑林铺龙院村龙普路133号惠家大院

2、华罗庚故居 大普吉村陈家营114号

3、潘光旦故居 大河埂村137号

4、周培源故居 碧鸡镇龙门村112号

5、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龙泉镇棕皮营桂家花园内

7、金岳霖旧居 龙泉镇棕皮营桂家花园内

8、朱自清、闻一多故居 龙泉镇司家营61号

9、严济慈、蔡希陶故居 昆明植物研究所内

10、冰心的“墨庐” 呈贡县武装部内

11、袁嘉谷故居 翠湖北路51号

12、仁和祥宅院 祥云街21、22号

13、王九龄故居 翠湖北路3号

14、朱德故居 昆明五华区水晶宫社区,包括小梅园巷3号及红花巷4号

15、钱南园故居 真庆观内

16、戴丽三旧居 正义路小银柜巷8号

17、聂耳故居 甬道街73号

18、龙云灵源别墅 昆明西郊海源寺南侧

19、冯友兰故居 龙泉镇粮管所

20、曾恕怀宅院 凤凰村8号

21、庾恩锡故居 白鱼口

22、卢汉旧居 翠湖南路4号

23、马轸故居 景星街136号

24、熊庆来故居 云南大学内

3. 林徽因故居在哪里建的

杭州名人纪念馆隶属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成立于1988年,原名杭州章太炎纪念馆,2001年12月改成现在的名字。管辖章太炎纪念馆、苏东坡纪念馆、张苍水祠、于谦祠、于谦故居、司徒雷登故居、唐人艺术馆等名人纪念馆。除于谦故居和司徒雷登故居在城区外,其于的五处馆祠均位于西湖风景名胜区。

此外丰子恺故居,位于下城区凤起路皇亲巷9号,黄公望隐居地,位于富阳区庙山坞东路,钱学森故居,位于上城区马市街方谷园2号,夏衍故居,位于江干区严家路50号,胡雪岩故居,位于上城区河坊街、大井巷历史文化保护区东部的元宝街18号,龚自珍故居,位于上城区马坡巷6号下采园内,蒋经国故居,位于西路区山南麓石函路6号,郁大夫故居,位于杭州市小营街道大学路场管弄63号,林微因故居,位于杭州市吴山脚下的蔡官巷23号,林风眠故居,位于杭州市杭州植物园大门旁的灵隐路3号,梁诗正故居,位于杭州市七龙潭3号。还有盖叫天故居,黄宾虹故居,沙孟海故居,潘天寿纪念馆,句山櫵舍等。

4. 林徽因的故居在哪里

福州冰心故居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也称为福州林觉民故居,整个建筑坐西朝东,共有三进。建筑师、作家,梁思成妻子林徽因也在该故居生活过。

冰心的故居,也是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的故居,所以也有人习惯称之为“福州林觉民故居”,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路86号(福州杨桥路与南后街交界处),坐西朝东,三进,四周有风火墙。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一长廊,廊两旁种有翠竹。第三进大厅两旁各有前后厢房。天井两旁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

5. 林徽因的祖籍在哪里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汉族,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清华大学教授,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

民国九年(1920年)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 民国十二年(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民国十三年(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获美术学士学位。后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民国十七年(1928年)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与梁思成圈阅批注中国营造学社藏本《大唐西域记》(数百处唐代建筑及地名),发现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解放后,林徽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和景泰蓝工艺革新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著有《林徽因诗集》《林徽因文集》。

6. 林徽因的故乡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

7. 林徽因在上海的故居

福建只是祖籍,并非她出生与生活的地方。

最有名的林徽因故居是在北京,北总布胡同3号(目前已被人为地强制性拆去一半)。

另外,她1904年出生于杭州,林徽因当年在杭州蔡官巷林家宅院住过,杭州花港观鱼公园现有清华大学建筑系学生设计的林徽因纪念碑。

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前与家人住在北京景山后街雪池林寓。

战争岁月中曾安家过的地方:

在云南的一个叫做龙泉的小镇安过家(比较靠近西南联大)。

四川的的李庄现在也有林徽因故居(那里的名人故居挺多,都是因战争流亡而来此避难)。

在战争结束之后,他们回归清华园,住在清华园新林院8号(现在那里被清华的学生改成了书吧在经营,人均消费不高,很受学生欢迎)。

这样一算就有6个故居

8. 林徽因居住过的地方

林徽因在住院期间,梁思成一直都陪在她的身边,在医院里面默默照顾她。也正因为如此,梁思成也感染了轻度的肺结核,在林徽因死前几天,梁思成每天打完针后,都会来到病床前面陪伴她。直到林徽因去世的这天晚上,曾表示想见梁思成一面,但却因为护士的误判,梁思成并没有见到林徽因的最后一面。

而护士之所以误判,与林徽因死前的状态有关。因为通常人在即将离世时,基本特征应该是声音虚弱到无力说话或说话声音小,难以听清。但林徽因的话不仅清晰而且还很有力,只说了一遍护士就听清了。于是,护士便想都没想便说到:夜深了,有话明天再谈吧。

而此林徽因也并没有再坚持,被护士拒绝后,她就不想再麻烦他了,于是她想靠自己撑到天明,撑到梁思成过来。但这一次,她没能战过死神。于是,在四月刚刚来临时的第一抹晨光里,林徽因便带着遗憾永远地离开了。第二天清早,当梁思成赶到林徽因病房看到已离开的林徽因时,经历过无数苦难却从未悲伤过的他,禁不住泪流满面地哀哭。

林徽因的故事里,不止有林徽因

林徽因在北京北总布胡同的家中,这座院子里有著名的“太太客厅”

今天是林徽因逝世65周年。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都是从传统的“士”转往新型知识分子、承前启后的一代人。他们幼年时,接传统的余绪,立德立功立言是常念的道理,求学时期经“五四”洗礼,留学欧美,受现代的学术训练,又培养了一股子穷究事物本源的执着。这两者结合,就决定了他们的安身立命——是要以自己对知识的、专业的追求,传承文脉的使命和责任,给予战乱和变化中的祖国以“实质性”的影响,推动一个大国的艰难转身。

纵观林徽因的一生,可以看到近似于愚的勇气和坚持,也能看到他们出人意料的软弱和改变。她和梁思成在斗室里漫卷诗书,也在暗夜里苦痛追问——和短暂的荣耀相比,疑问和困惑持久不息,追随了他们一生。这种精神也正是今天我们仍要纪念林徽因的原因。以下内容整理自陈新华《风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时代》,由出版社授权发布。

2012年1月,进入新年的北京仍寒意逼人。毗邻着喧嚣的东二环,冷风中的北总布胡同一派萧瑟。北方一月毫无暖意的阳光晒着空荡荡的街巷。街巷边稀稀落落、参差的屋舍,不论高矮,一律是风雨剥落,被侵蚀过的颜色。胡同里所剩不多的几处旧宅院,被商贩开辟作一个又一个小饭馆,在早春的凛冽中市井地萧条着。黯淡的院墙间,不时有老树探出干枯的枝丫,枝丫上方,高高低低的电线,将料峭的天光分割成不均匀的片段。举目都是时间的痕迹,唯有街巷深处一排低矮的蓝色钢化瓦是个例外,它突兀地撞进人的视线,以它生来就固有的临时的姿态,也是尽人皆知、昭告天下的姿态站立在路边,粗陋随意地遮拦着身后,成为陈旧里一个不协调的存在。那簇新的、鲜亮的蓝色,在老照片样沧桑的灰与白中,灼灼地刺入耳目,令人不安。

它的身后,是大片的废墟。

凛冽的早春天气里,身着军大衣的保安笼着手斜倚在废墟前的断墙边,聊着天驱寒,打发无聊的时光。抄近路的行人在冷风里疾行,目不斜视,行色匆匆,踏过脚下的碎石、砖砾。还有邻近的孩子,将也许是不被父母允许养在家中的宠物寄放在这一片旷地的角落,方便随时过来嬉戏、探看。

生活如常,在这里每日登场。没有多少人想到,这片废墟,曾是林徽因生命中最重要的居处。

这里的门牌号是北总布胡同24号院,从前被称作北总布胡同三号院。若向前回溯,在迢递的时空深处,那原本是一座京腔京韵里落地生根的、一宅两进的动人院落:“高高的墙里是一座封闭而宽敞的庭院,里面有个美丽的垂花门,一株海棠,两株马缨花。”夏末秋初,园中蝉鸣不断,红色的马缨花落在石板地上。院子中还有一个小小的花坛,种着鸡冠花和喇叭花。“沿着院子,每一溜墙边一排平房罗列,屋顶铺灰瓦。”“客厅的窗户朝南,窗台不高,有中式窗棂的玻璃窗,使冬天的太阳可以照射到屋里很深的地方。……窗前梅花、泥塑的小动物、沙发和墙上的字画都沐浴在阳光中。”

穿过80年的光阴路途,这便是这座四合院旧时的模样。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北方分明的四季里,墙内的一砖一瓦、一椽一木,无一不是岁月浸润、情谊深长的姿态,再漫长的时间,与它,仿佛都可以互相交付,共度人世的死生契阔,一岁一枯荣的自然消长。

这样的投契,属于林徽因。1931年,初为人妻的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从苦寒与战乱的东北迁居到此。自此,直到抗战爆发后的南渡前,他们在这里度过了共同生活中最安稳的7年。那是林徽因一生中最好的年华,爱情与婚姻,建筑诗歌。北总布胡同三号院于林徽因,是丰饶的生机里的成长与磨合,它见证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相遇和伤逝,情感的大开与大合,收纳并涵养了她赖以安身立命的意义所在。

1932年,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第二个孩子梁从诫在北总布胡同的四合院里出生

从这里,那些琐细的日常、流年,折射出夺目而惊艳的光彩。

这里发生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文人雅聚。20世纪30年代,以林徽因为中心,这里集结起张奚若、钱端升、金岳霖、周培源、陈岱孙、叶企孙、吴有训、邓以蛰、陶孟和、李济等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都于“五四”前后留学欧美,一同登科,放洋海外,又在学成后相继返国,厕身于发展之初的大学、报馆、研究机构等,传承现代中国的知识道统。这样一个学养与思想皆贯通中西,“对自己国家的未来……起了重要作用的杰出群体”(费正清语),从1931年起,半为寻访知音,半为林徽因,为她的才貌与风华,齐齐聚集于北总布胡同三号院,立时使这里成为名动京城的文化沙龙。斯时盛况,多少年后,老舍之子舒乙还不无向往地说:“提到乔治·桑为中心的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博物馆,我便想到,咱们北京现代名人故居里也有两座名人故居是有类似的资格和类似的价值的。……一座是梁思成、林徽因的故居,一座是朱光潜的故居。这两座都是20世纪30年代的红极一时的文学沙龙。林徽因、梁思成故居里有座远近闻名的,被称为‘太太客厅’的会客厅。当时‘京派’名流定期地不定期地会集此处,来听美丽多病的林徽因的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般的机智聪明的高谈阔论……”因林徽因的笑靥如花、妙语连珠,这些性情各异、精神相若的白衣书生,亦唱亦和,也赞也弹,在这里留下了或庄或谐,或痴或狂,或巧或拙,或迂或狷的文人写意,还有他们彼此间惺惺相惜、最为引重的对学术的信仰、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北总布胡同三号院,由此承载了一个时代再不可复得的经典记忆。

这里还有对价值的发掘与重估。迷恋于中国建筑之美,林徽因曾说:“中国建筑为东方最显著的独立系统,渊源深远……而艺术又独臻于最高成熟点……实是一桩极值得研究的现象。……现在我们方在起始研究,将来若能将中国建筑的源流变化悉数考察无疑,那时优劣诸点,极明了地陈列出来,当更可以慎重讨论,作将来中国建筑趋途的指导。”为了这个理想,1931—1937年,她和梁思成带着营造学社的同人,由北总布胡同三号院起步,开始了中国建筑史上第一代的田野调查。这是前所未有的、整理国故般的浩大工程,几个文弱的书生,行走于兵匪横行、交通不便的北方大地,深山暮色中的大车与毛驴、月光下的投宿、晨曦微露时的起身,个中艰辛,绝非言语所能形容。所经之处,赵州桥独乐寺广济寺华严寺悬空寺六和塔灵隐寺佛光寺,还有云冈石窟曲阜孔庙龙门石窟……皆披着前朝的气息与风露。这些庙宇石刻,匠作之事,经过千百年的光阴、风霜、雨雪,终于等到了翻山越岭而来的探访者。

这一份努力的意义,他们的前辈兼老友胡适在提出整理国故时,有过精妙的总结,那就是—“重估一切价值”,用历史的眼光来扩大国学研究的范围,将从前被视为不入流的古代各类稗官野史、街谈巷议,如民间小儿女的歌谣、民间流传的小说,和儒学经典一样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从技术史、文明史的角度,“用科学的方法,作精确的考证,把古人的意义弄得明白清楚”,“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各家都还他一个本来真面目,各家都还他一个真价值”。

正是由营造学社一幅幅不惮烦琐、繁难的测绘图稿,中国古建筑上迄唐宋,下至明清,如图谜、天书般的历史演进才有了逐渐清晰的轮廓与线索。在北总布胡同三号院的7年,由此也成为林徽因偕同梁思成,对古建筑研究及文物保护做出重要贡献的7年。

这以后,便是战时的清寒、困窘与坚守。拖着久病之躯的林徽因,在得不到任何医治的四川李庄,栖身之地仅仅是土屋两间,蛇鼠出没,没有自来水和电灯,但她仍心心念念于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和写作。直到抗战结束,终于有机会就医时,林徽因被告知,她最多只有5年的生命。

为了时人不以为意的砖头瓦块,她耗尽了自己。

然而,她一生所遭遇的最严重的打击,恰恰也来自她情之所系、视如生命的古建筑研究与保护。1949年以后,她和梁思成想把他们眼中“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北京,作为全世界仅存的完整古城保存下来,留给后人,而这最后的努力却为时代所挫败。从1953年5月开始,北京开始大规模拆除古建筑。林徽因与梁思成四处奔走呼号,乞求刀下留城。最终,她动情的陈词请命和美好的憧憬还是湮没于大干快上的建设热情中。在所有的努力都无果后,她不禁绝望地质问:“为什么我们在博物馆的玻璃橱里那么精心地保存起几块出土的残砖碎瓦,同时又要亲手去把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的这处雄伟古建筑拆得片瓦不留呢?”

从北总布胡同三号院出发,延伸到以后的人生,命运早注定了那些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保护与抗争。

如今,林徽因屈子行吟式的忠诚与心痛犹在耳际,北总布胡同三号院却已轰然坍塌。那个曾经住着林徽因与梁思成,曾经高朋满座,春日繁花满枝,冬来围炉煮酒,回荡着笑声、读书声的庭院,在2012年农历新年的祝福声里,伴着老旧的尘埃,在时光浓烈的烟雾中,化作一地废墟。

院中那些故事,从此成为无法触摸的记忆。

2012年2月6日,已经拆除的梁林故居废墟

其实,这场拆迁并非起意于一时。一直以来,困守于长久的失修、稠密的住户,昔日的北总布胡同三号院早就失去了从前的颜色。20世纪80年代,院内的东厢房与垂花门被拆,取而代之是一座简易的三层石灰小楼。2007年,这里拆迁的消息不断传出,来自民间的保护的声音也日益焦灼。2009年,门楼、西厢房先后被拆。2011,经历两年之久的拆与保的交锋,废弃经年的这处院落被列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

然而,最后的拆除与推倒,也是在这一年。这年夏天,陆续有建筑工人入驻,先拆除的,是当年的正房。房屋四周所剩不多的雕花木板被整片整片剥落,混杂在满地的建筑垃圾中,偶尔有附近居民觉得好看,捡回一两片收藏。从院中仅存的残垣断壁,还能窥见中国传统建筑“大木结构”的特点,房梁基本都是木头,尽管已使用80年以上,仍比附近居民用来盖房子的木料结实耐用。它们也因此而逃脱了被废弃的命运,被全部堆放于一处,最后卖给了廊坊农民,前后整整拉了三车。

已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的故居被拆,消息传出,一片哗然,北京东城区文化委员会事后的事故调查原因显示,开发单位是考虑到故居房屋陈旧、几经翻建、无人居住等原因,易出现险情,因此进行了“维修性拆除”。

至于拆迁工人,除谋生之外,他们并不需要更多的理由:“我在北京拆了8年,这种房子拆得多了。……国子监那边的一个庙就是我拆的……我们管不了那么多,拆迁办给我们钱,我们就拆。给我们钱拆故宫,我们也拆。”

交锋中,在那座四合院里长大的林徽因和梁思成的长女梁再冰却态度漠然。2007年时,她去过那胡同一次,只是那里已经面目全非:“我根本不觉得那是故居,跟我一点关系也没有。”“不想回忆了,拆与不拆都一样。”“对我来讲,无论是那个房子,还是北京城,早就不存在了。我只是住在一个叫北京的地方,它早就不是我的北京城了。”

偌大的北京,搁不下一方记忆中的院落。

当然,也不是没有纪念。

被拆除的故居,已被复建。

2006年夏,林徽因的出生地杭州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西湖花港观鱼旁,共同塑造了一座林徽因纪念碑。整座碑体以青铜作诗笺,透出林徽因的剪影,将文字用线切割技术透雕于青铜诗笺上,形成一座空灵的诗碑。……空蒙浩渺的湖光山色通过透雕的碑身,映出林徽因的倩影和美妙的文字。

2018年4月11日,大洋彼岸的《纽约时报》在“被遗漏的逝者”(Overlooked)栏目刊文,回顾林徽因和梁思成考察和保护古建筑的一生。对这姗姗来迟的纪念,作者郑重地取名为——“不再忽视:林徽因与梁思成,中国古建筑的编年史家”。

算来,林徽因诞辰已有百年。她一生经历了军阀混战、外族入侵、国共内战,一次又一次的兵荒马乱、颠沛流离,还有摧枯拉朽、远甚于改朝换代的“现代化”所带来的冲击。“千重万叠的社会浪费,打乱并摧毁了他们的生命,一次又一次地,这个世界就是不留给他们任何呼吸的空间。”即便如此,她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执着,在动荡的变局中,在东西方文化对峙,传统日渐式微的冲突里,她始终坚持在自己一贯的信仰、学养所支撑的地方,用科学家的头脑、诗人的眼睛,还有中国人的心灵,在中国历史的梁架之上,寻找并试图保护过往艺术的精微。她知道,它们随时可能被战火吞掉,被“革命”革掉,被现代化的“建设”除掉,再也无法复得。

只是,尽管如此,她也许仍预料不到,之后的几十年中,保护与发展的矛盾非但没有弥合之势,反而更加针锋相对,势同水火,更加难以共存。她的学生吴良镛为此感慨:“为了尽可能最大地取得土地效益,旧城开发项目几乎破坏了地面以上绝大部分的文物建筑、古树名木,抹去了无数的文化史迹。如此无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价值,仅仅将其当作‘地皮’来处理,已无异于将传世字画当作‘纸浆’,将商周铜器当作‘废铜’来使用。”

这一切,就像胡适所说的,“长坂坡里没有赵子龙,空城计里没有诸葛亮”,拆与保的交锋里,历史与记忆,以惊人的速度走向消亡。

这一切,林徽因是无从得知了。月明风清里,花港观鱼旁的她,凭虚御风,衣袂飘飘,如一切都未发生般轻灵与邈远。

“在光影恰恰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

镌刻在她身边的她的文字,是她对这个世界深情的打量和回望,也是对轻佻的当下永不落伍的、倔强的提醒。

陈新华《风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时代》 中信出版集团 2020年1月

(编 / 俎燚楠,审 / 任慧)

林徽因的旅游景点 林徽因的故乡

1. 林徽因的故乡

林徽因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家境优渥,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天资聪颖、智慧过人,6岁时便能写家书,十几岁就进入贵族学校读中学,早早接受了先进的西式教育方式。

融合中西方文化精髓集于一身的林徽因,既容貌秀丽、身材高挑,又衣着打扮入时,举止言谈优雅得体,使得一起长大的堂姐堂妹们无不赞叹,并纷纷效仿。

最值得称赞的是林徽因的艺术涵养和文学才华,她那经典流传的诗歌优美动人,“我说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这随心真情流露的文字,对世间美的称颂,已经显现出她的才情满怀。岁月在她最好的年华,不曾辜负守望者,她优雅知性的美,香气四溢,如同一支暗香满盈的白莲花般静静地绽放着她的美。

卢梭认为,一个女人可以用化妆品使她出一出风头,但是获得别人的喜爱,还要依赖她的人品和处事方法。

在1920年的春天,思想开明的父亲林觉民去欧洲考察西方宪制,特意带上了林徽因同去,希望爱女能够增长见识,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增强自身的见解能力,将来更好的为国效力。

01 最美的遇见

命运像在冥冥之中做好了安排,林徽因跟随父亲在英国生活的这段时间中,遇见了人生中第一份美好的爱情。

当时林徽因在伦敦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美术学院求学期间,巧遇了诗人徐志摩,当时徐志摩既有诗人的才华,又温文儒雅,让人心生好感。而徐志摩永远记得,那次拜访朋友时,敲开房门看见的是一个精致纯美的少女,他被林徽因那优雅的气质和不凡的魅力深深吸引,心中生出他乡遇故知的温暖,从此无尽的思念占据了年轻诗人的心。

“美丽的孤独,无尽的思念,思念别人是一种温馨,被别人思念是一种幸福,然而美好的前提是——彼此思念。否则,单相思是一种哀愁,只被别人思念是一种负担。”

02 情迷浪漫

蔡元培曾这样评价徐志摩,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境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

这样一个富有才华且俊逸潇洒的诗人,在找寻到心中挚爱后,他心中充满激情和浪漫的情愫终于找到了释放的出口。

徐志摩陷入对林徽因的深深思念之中,于是他开始频频拜访林徽因的住所,经常不请自到。他像一头锁定目标的猎豹,找准时机,抓住任何一丝能够接近美味的机会。

在频繁的接触和交谈中,林徽因用她的优雅和聪颖,一次次让美丽惊喜绽放,释放出美丽和才智的芳香,这一切都让徐志摩惊艳,在狂烈的爱中彻底沦陷。

在康桥林荫下,他与她倾心畅谈,高雅的谈吐和博学多识的见闻,唤醒了少女对美和浪漫的向往。

在康桥的柔波中,林徽因感受到了徐志摩澎湃的激情和绝世的才华,她觉得自己的灵魂从未如此丰盈,远离故乡的怅然和身处异地的茫然孤单在诗人的热情中渐渐融化。

少女的心中泛起了温暖的涟漪,升腾起爱的光芒,这儒雅多情的诗人满足了她对浪漫生活和追求品质的全部幻想,在柔情蜜意中,一代才女渐渐迷失在伦敦的雨雾中。

罗曼罗兰曾感悟,初期的爱情只需要极少的养料,只需彼此见到,走过的时候轻轻碰一下,心中就会涌出一股幻想的力量,创造出她的爱情,一点极无聊的小事,就能使人销魂荡魄。

在最美好的芳华,遇见了彼此的梦、彼此的诗,从此成为彼此一生中永不泯灭的美丽篇章。

03 炙热的负担

正如法国作家尚福尔所说,爱情似乎并不追求真正的完美,甚至还害怕完美, 它只因自己所想象的完美而欣喜,正像那些只能在自己的善行中,发现伟大之处的国王一样。

徐志摩对林徽因展开激烈和狂热的追求,他不但频繁地出现在林徽因的家中,更是写下一封有一封热情澎湃的情书。

这些大胆而热烈的求爱闹的众人皆知,甚至为了得到林徽因全部的爱,冒天下之大不韪,决定与有孕在身、包办婚姻的原配妻子张幼仪离婚!

他冷漠地要求张幼仪打掉自己的亲骨肉,张幼仪说,打掉孩子很可能会死掉。徐志摩却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你看到人家就不坐火车吗?

徐志摩为了追求真爱,摆脱无爱婚姻的束缚,毅然决然的在婴儿刚出生就逼迫张幼仪签订离婚协议,毫不留恋的离去。

林徽因得知此事后,内心一直负担着忧愁和内疚。一方面是两情相悦,彼此互羡的爱情;另一面却是深深的负罪,她认为一开始就不应该和已有家室的男人产生情感纠葛,并且间接造成了徐志摩和张幼仪的离婚。

林徽因毅然离开了徐志摩,放弃了这段让她精心铭刻的美好爱情,与父亲一起回国。

爱情的悲伤是在错误的地方遇见了错误的人!林徽因将这份感情深埋心底,时间会冲淡一切激情,太浓烈的爱都完美的不真实,不踏实的爱,她宁可转身离去。

04 平淡才是真实的幸福

徐志摩的爱太狂热,他爱的只是诗情画意中的林徽因,这份爱大概是禁不起油盐酱醋的冲洗,因此他的爱太不真实,更遑论他对待结发妻子张幼仪的冷漠和自私。这不是林徽因想要的生活,命运注定了他与林徽因终究走不到一起。

一段不被祝福和背负着负罪感的爱情,必定不会幸福。林徽因一个潇洒的转身,为自己赢得了幸福的机会。

时间的流逝磨平了心中的伤痛,林徽因回国后继续在北京的女中读书,在此期间她遇上了与她有着共同理想和奋斗方向的梁思成。他们都痴心与建筑行业,彼此拥有共同的爱好和事业,面对梁思成的爱慕和追求,林徽因决定重新开始一段新感情。

2. 林徽因的后人

梁启超共有有9个子女: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思达、思懿、思宁、思礼,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梁思顺(令娴)(1893年-1966年),长女,诗词研究专家。梁思成(1901年-1972年),长子,著名建筑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其妻为林徽因。梁思永(1904年-1954年),次子,著名考古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梁思忠(1907年-1932年),三子,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因病早殇。梁思庄(1908年-1986年),次女,著名图书馆学家。梁思达(1912年-),四子,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梁思懿(1914年-1988年),三女,从事社会活动。梁思宁(1916年-2001年),四女,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梁思礼(1924年-),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3. 林徽因的祖籍在哪里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汉族,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清华大学教授,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

民国九年(1920年)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民国十二年(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民国十三年(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获美术学士学位。后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戏剧学 院舞台美术系。民国十七年(1928年)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与梁思成圈阅批注中国营造学社藏本《大唐西域记》(数百处唐代建筑及地名),发现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解放后,林徽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和景泰蓝工艺革新等方面做出了贡献,著有《林徽因诗集》《林徽因文集》。

4. 林徽因的故居

福州冰心故居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也称为福州林觉民故居,整个建筑坐西朝东,共有三进。建筑师、作家,梁思成妻子林徽因也在该故居生活过。

冰心的故居,也是辛亥革命烈士林觉民的故居,所以也有人习惯称之为“福州林觉民故居”,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路86号(福州杨桥路与南后街交界处),坐西朝东,三进,四周有风火墙。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有一长廊,廊两旁种有翠竹。第三进大厅两旁各有前后厢房。天井两旁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

5. 林徽因 故乡

志摩:

我走了,带着记忆的锦盒,里面藏着我们的情,我们的谊,已经说出和还没有说出的话走了。我回国了,伦敦使我痛苦。我知道您一从柏林回来就会打火车站直接来我家的。我怕,怕您那沸腾的热情,也怕我自己心头绞痛着的感情,火,会将我们两人都烧死的。

原谅我的怯懦,我还是个未成熟的少女,我不敢将自己一下子投进那危险的旋涡,引起亲友的误解和指责,社会的喧嚣与诽难,我还不具有抗争这一切的勇气和力量。我也还不能过早的失去父亲的宠爱和那由学校和艺术带给我的安宁生活。我降下了帆,拒绝大海的诱惑,逃避那浪涛的拍打……

我说过,看了太多的小说我已经不再惊异人生的遭遇。不过这是诳语,一个自大者的诳语。实际上,我很脆弱,脆弱得像一支暮夏的柳条,经不住什么风雨。

我忘不了,也受不了那双眼睛。上次您和幼仪去德国,我、爸爸、西滢兄在送别你们时,火车启动的那一瞬间,您和幼仪把头伸出窗外,在您的面孔旁边,她张着一双哀怨、绝望、祈求和嫉意的眼睛定定地望着我。我颤抖了。那目光直透我心灵的底蕴,那里藏着我的知晓的秘密,她全看见了。

其实,在您陪着她来向我们辞行时,听说她要单身离你去德国,我就明白你们两人的关系起了变故。起因是什么我不明白,但不会和我无关。我真佩服幼仪的镇定自若,从容裕如的风度,做到这一点不是件易事,我就永远也做不到。她待我那么亲切,当然不是装假的,你们走后我哭了一个通宵,多半是为了她。志摩,我理解您对真正爱情幸福的追求,这原也无可厚非;我但恳求您理解我对幼仪悲苦的理解。她待您委实是好的,您说过这不是真正的爱情,但获得了这种真切的情分,志摩,您已经大大有福了。尽管幼仪不记恨于我,但是我不愿意被理解为拆散你们的主要根源。她的出走使我不能再在伦敦居住下去。我要逃避,逃得远远的,逃回我的故乡,让那里浓荫如盖的棕榈、幽深的古宅来庇护我,庇护我这颗不安宁的心。

我不能等您回来后再做这个决定。那样,也许这个决定永远也无法做出了。我对爸爸说,我很想家,想故乡,想马上回国。他没问什么,但是我知道他一切都清楚,他了解我,他永远是我最好的朋友。他同意了。正好他收到一封国内的来信,也有回国一次的意向,就这样,我们就离开了这留着我的眼泪多于微笑的雾都。

我不能明智如哪个摔破瓦盆头也不回的阿拉伯人,我是女人,总免不了拖泥带水,对“过去”要投去留恋的一瞥。我留下这一 最后的紫信——紫色,这个我喜欢的哀愁、忧郁、悲剧性的颜色,就是我们生命邂逅的象征吧。

走了,可我又真的走了吗?我又真的收回留在您生命里一切吗?又真的奉还了您留在我生命里的一切吗?

我们还会重逢吗?还会继续那残断的梦吗?

我说不清。一切都交给那三个纺线的老婆子吧(注:这里指希腊神话中的命运女神,她们的任务是纺制人间的命运之线,同时按次序剪断生命之线),听任她们神秘的手将我们生命之线拉扯的怎样,也许,也许……只是,我不期待,不祈求。

徽徽

6. 林徽因的故乡的诗

久处仍怦然原句出自《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该作品主要讲述了林徽因的传奇一生。这是白落梅的已出版作品《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并不是出自林徽因。

这一段取自《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第一章:梦中期待的白莲。

节选:每个人都无从选择自己的故乡,你是出生在花柳繁华的江南,还是长成于草木荒凉的塞北,早在前世就注定。

7. 林徽因历史简介

林徽母亲叫何雪媛自浙江嘉兴镇西施父亲林民毕业于本早稻田擅诗文工书曾任北洋政府司总等职;叔叔林觉民祖父林孝恂进士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林徽外祖父究竟谁暂考

林孝恂(?-1914年),字伯颖。前清翰林,福建闽县人。其妻游氏。民国初年移居北京,病卒。

林孝恂根系福建闽侯林氏,旧年林氏是望族。林氏至林孝恂这一支已式微,沦为布衣,但林孝恂勤奋,以光绪年间进士之身列翰林之选,与康有为同科,历任浙江海宁、石门(民国时改称崇德县,今并入桐乡县)、仁和各州县地方官,却能接受西方政法思想,这已超越了同辈仕宦“中体西用”的心路历程。不仅如此,他还注意让后代接受新式教育,不分男女,送子侄多人赴日留学。其子林长民、林尹民、林觉民都是知名的革命青年。

其孙女林徽因(林徽因父林长民),亦为中国现代著名人物。

8. 林徽因的故乡是哪里的?

01

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那些邀约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

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

红尘陌上,独自行走,

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

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

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

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02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

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

其实不然,爱上一座城,

也许是为城里的一道生动风景,

为一段青梅往事,为一座熟悉老宅。

或许,仅仅为的只是这座城。

就像爱上一个人,有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

没有前因,无关风月,只是爱了。

03

我们应当相信,

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来到人间的。

无论他多么的平凡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

总有一个角落会将他搁置,

总有一个人需要他的存在。

有些人在属于自己的狭小世界里,

守着简单的安稳与幸福,不惊不扰地过一生。

有些人在纷扰的世俗中,

以华丽的姿态尽情地演绎一场场悲喜人生。

04

邂逅一个人,只需片刻,

爱上一个人,往往会是一生。

萍水相逢随即转身不是过错,

刻骨相爱天荒地老也并非完美。

在注定的因缘际遇里,

我们真的是别无他法。

05

等待一场姹紫嫣红的花事,是幸福。

在阳光下和喜欢的人一起筑梦,是幸福。

守着一段冷暖交织的光阴慢慢变老,亦是幸福。

06

< p>停留是刹那,转身是天涯。

07

有缘的人,无论相隔千万之遥,

终会聚在一起,携手红尘。

无缘的人,纵是近在咫尺,

也恍如陌路,无份相逢。

08

流年似水,太过匆匆,

一些故事来不及真正开始,

就被写成了昨天;

一些人还没有好好相爱,就成了过客。

09

人的一生要经历太多的生离死别,

那些突如其来的离别往往将人伤得措手不及。

人生何处不相逢,但有些转身,

真的就是一生,从此后会无期,永不相见。

10

人说,背上行囊,就是过客;

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乡。

其实每个人都明白,

人生没有绝对的安稳,

既然我们都是过客,

就该携一颗从容淡泊的心,

走过山重水复的流年,

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

11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暗伤,

这个伤口不轻易对人显露,

而自己也不敢轻易碰触。

总希望掩藏在最深的角落,

让岁月的青苔覆盖,

不见阳光,不经雨露,以为这样,

有一天伤口会随着时光淡去。

也许真的如此,时间是世上最好的良药,

它可以治愈你的伤口,

让曾经刻骨的爱恋也变得模糊不清。

12

王朝更迭,江山易主,

世事山河都会变迁,

其实我们无需不辞辛劳去追寻什么永远。

活在当下,做每一件自己想做的事,

去每一座和自己有缘的城市,

看每一道动人心肠的风景,

珍惜每一个擦肩的路人。

纵算经历颠沛,尝尽苦楚,也无怨悔。

13

人只有将寂寞坐断,才可以重拾喧闹;

把悲伤过尽,才可以重见欢颜;

把苦涩尝遍,就会自然回甘。

14

我们都知道,

姹紫嫣红的春光固然赏心悦目,

却也抵不过四季流转,

该开幕时总会开幕,

该散场终要散场。

但我们的心灵可以栽种一株菩提,

四季常青。

15

也许是我们太过忙碌,

忽略了嘈杂的街市也会有清新的风景,

又或许是我们在修炼的过程中,

总是欠缺了一些什么重要的片段。

或许,人生需要留白,

残荷缺月也是一种美丽,

粗茶淡饭也是一种幸福。

生活原本就不是乞讨,

所以无论日子过得多么窘迫,

都要从容地走下去,

不辜负一世韶光。

9. 林徽因的祖上

他代表了中国最后一代“士”的风骨。物以类聚,蒋先生的朋友列出来就够人一惊,萧伯纳、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罗素、杜威……蒋氏祖上是藏书大家,自幼即满腹经纶,以这样的骨格,其后融中西于一体,军事上、书法上、文学上、美术上、外交上,一经手其造就便可比肩一流高手。

10. 林徽因的故乡福州四月天

31岁,林徽因于1934年创作了《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现代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