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泰塔

北宋泰塔

泰塔又称旬邑塔,在旬邑县城内。

泰塔是楼阁式砖塔,八角七层,高五十三米。在第一层北面正中辟有半圆形券门,通过门里的甬道,进至塔心小室后,有木梯可盘登远眺。从第二层起,每层都有拱形的门洞与长方形的假门相间,并逐层依次变换其方位。

各层塔檐于转角部位的中线上,用青石制成角石一根。它的外端均特意被加工雕凿成螭首,自翼角伸出。螭首的颈部各有铁铸环套,用以系铃。每当清风徐来,铁马叮铛,抑扬顿挫,如听神曲,使人心旷神怡。

相传此塔建于唐代,但据塔身第六层北面东侧槛窗上的一块砖刻题记,起塔的时间为嘉佑四年正月中,即公元1059年。由此证明,此塔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了。泰塔外观秀丽,装饰典雅。昔人周崇雅有《宝塔凌空》诗题记:“玲珑金刹跨豳阳,七级芙蓉舍利藏。风雨翠屏形突兀,云霞白色镜苍茫。”

河南开封 北宋皇家寺院的镇寺宝塔

繁塔位于古城开封东南古繁台,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原名兴慈塔,因其建于北宋皇家寺院天清寺内,又名天清寺塔;又因其兴建于繁台之上,俗称繁塔。是开封地区兴建的第一座佛塔,也是开封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为四角形佛塔向八角形佛塔过渡的典型。是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代后梁高祖朱温曾在台上阅武,所以曾有一个时期叫高台为讲武台。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曾在台上兴建寺院,落成之日,恰巧是周世宗柴荣的生辰“天清节”,为了作柴荣的功德院,便给寺取名天清寺。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将后周的末代皇帝周恭帝从皇宫赶出后,曾逃到天清寺避难住了一段时间。

北宋时期,天清寺的名声很大,与当时的相国寺、开宝寺、太平兴国寺并称为京都大名

据北宋王瓘写的《北道刊误志》记载,宋开宝年间(968至975年),重修天清寺时,同时在寺内兴建了一座砖塔,名为兴慈塔,也称天清寺塔,因其坐落在繁台上,故俗称繁塔。繁塔的兴建与铁塔不同、铁塔是北宋政府出钱修建的,所以建得很快。繁塔是由当时的官僚倡导,从民间募集资金修建的,所以建得时间很长。现存繁塔里面洞壁上镶嵌石刻中有建塔捐献过钱财和实物者的姓名和年月。

石刻题记表明,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繁塔才建起一个高高的塔基,到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甚至到宋淳化元年(990年),还不断有人向建塔工程捐献钱物。根据塔内碑刻内容推测,繁塔大约筹建于开宝中期,竣工于宋淳化元年(990年)以后。从筹建到竣工前后经历了20多年。繁塔是等边六角形宝塔,原塔高九层,是当时开封最高的塔,这比著名的开封铁塔高得多,至今开封流传着铁塔与繁塔对比的说法:“铁塔高,铁塔高,铁塔只到繁塔腰”。元末天清寺毁于兵火,九层繁塔因雷击遭到部分损毁。

明洪武十六年(1384年),僧人胜安在天清寺南前楼废址上兴建佛殿,因寺前有国相门,故取名国相寺。洪武十九年(1386年)又在天清寺原址上复建新寺,仍复原名天清寺。同时,僧人胜安、圆真等在寺西北白云阁废址上建寺,名为白云寺,国相寺、天清寺、白云寺在繁台上南北排列。明朝末年,黄河水淹开封,三寺淹毁,和尚散离。清朝初年,僧人桂山和尚带领门徒去山西五台山朝拜。途经开封时在繁塔门洞里居住数年,后来他依靠河南巡抚张自德的力量,在繁台上又重建一座寺院,名为国相寺,新寺规模宏大,大门向南,寺殿数进,内有钟鼓二楼,正殿之后为繁塔。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决口,寺毁塔存。战争中,繁塔经受了战火的洗礼,如今塔身内还存有一颗日军的炸弹。到解放初期,繁塔竟成了无人管理、随意登攀的“废弃物”。1982年,繁塔开始大修,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使繁塔获得了新生。最后全塔仅替换佛砖374块、花边砖173块,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塔的真迹。1984年9月18日,繁塔地宫被发掘。

繁塔宋代曾是一座六角九层,80余米高的巨型佛塔,极为壮观。有诗曰:“台高地迥出天半,了望皇都十里春”。故而,“繁台春色”成为著名的汴京八景之一。因岁月沧桑,明代仅余三层。后人在大塔之上,仿损毁的六层缩建为六级小塔,成为独特奇丽,别有风趣的造型。繁塔原为六角九层、240尺高的巨型佛塔,故有“铁塔只搭繁塔腰之说”,至元代,由于雷击,毁去繁塔两层,但繁塔仍十分高大。明朝国初“铲王气”事件的影响波及繁塔,“塔七级去其四,止遗三级”,清初在残塔上筑六级小塔,封住塔顶,便形成了状似编钟的独特面貌。繁塔现遗存的只有原塔下面的三层,塔的上半截拆除铲掉,由基层、外壁和清代修葺的六级小塔组成 [3] 。直到清初重修国相寺时,才在三层繁塔上部修成一个平台,又在平台上修建了一个七级实心小塔,使繁塔成三层大塔上面摞小塔的奇特造型,一直延存至今。

繁塔下部三层,是一座六角形的楼阁式佛塔,最低一层每面宽13.10米,面积501.6平方米,从下向上,各层逐级收缩,到第三层呈平顶,平顶上的七级小塔高约6.5米,约为下部一层的高度,下部三层大塔的高度约25米,从下面大塔低部到小塔的顶尖,总高为31.67米。繁塔的内外壁镶嵌佛像瓷砖,塔表的每块砖都是一市尺见方,为凹圆形佛龛,龛中有佛像凸起,一砖一佛,跌坐其中,佛像姿态、衣着、表情各具特色,共108种,7000余尊。其中有端坐在单莲座或束腰莲座中之佛像:手执各种法器的佛像;骑着青狮的文殊和骑着白象的普贤二菩萨;六臂或十二臂的观音菩萨,佛像表情细腻,生动逼真。塔基南北均有拱券门,皆能出入,但互不相通。从南门入,为六角形塔心室,原供佛香,顶部以小砖叠涩砌成藻井 [3] ,有木梯可上达三层。从北门入,沿磴道也可上到三层。欲从第三层登上大塔平台,须出洞门,由外壁磴道盘旋而上,这就是所谓的“自内而上,自外而旋,登于其巅”的说法。

繁塔是一座书法艺术的宝库。塔内现存碑刻200余方,以宋代为主,有178块宋代佛经碑刻,其中更以宋代书法家洛阳人赵安仁所写的“三经”最为著名。“三经”分别存于塔内上下两层,南门内第一层东西两壁镶嵌刻经6方,东壁为《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西壁为《十善业道经要略》,第二层南洞内东西两壁上镶嵌着《大方广回觉多罗了义经》。以上均为楷书,有欧、柳书法之长。“三经”刻石四周均饰有莲瓣开花图案,技法精妙,线条顿挫婉转、劲利自然,毫无雕刻凿痕,如同模制一般,表现出宋人极高的雕刻技巧。繁塔第二层北洞内嵌有“宋代平海军节度使特进检校太师陈洪进捐银五百两”的记录。文中有“窃以繁台真境,大国名兰,六洞灵仙,曾留胜迹,九层宝塔,近立崇基”等语,字体虽不及赵安仁,但也形体端严、笔画俊丽,是研究繁塔历史的珍贵资料。

繁塔是中国佛塔从四角形向八角形过渡的类型,也是研究佛塔建筑发展、演变的珍贵实物资料。

宋代艺术家赋予了佛像丰富的感情,使人们观赏时觉得亲切而生动。佛像所穿袈裟线条流畅,对面部和手脚的刻画表现得丰满、细致、圆润。纵观繁塔内外壁佛像造型,技艺堪称卓绝娴熟。菩萨宝冠上的化佛造型虽然很小,但也毫发毕现、细致入微,充分展示了宋代艺术家雕刻模制的高超技艺。繁塔丰富多彩的佛像,对研究中原佛教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供奉在石窟寺中的石造像塔(北魏-宋)

云岩寺石窟彩绘楼阁式石造像塔——北魏

图1安塞云岩寺石窟外景

云岩寺石窟,位于安塞县镰刀湾乡楊石寺村北二十米处寺湾山麓的延河东岸(图1)。坐北面南,共有七窟。彩绘楼阁式石造像塔位于5号窟内。该窟平面略呈方形,面阔2.8米,进深2.9米,高2.3米,穹隆形窟顶。石窟正中央有一接地连顶的中心柱式方形三层楼阁式石造像塔,该塔是在石窟内就地取材雕刻而成。塔身平面呈方形,每边长0.83米,通高2.3米,塔身四面均雕刻石造像。正面塔身底层、二层和三层的角柱下端均饰刻方形柱础,角柱上端饰刻方形阑额和补间铺作两朵,斗栱形式为单栱。塔檐刻出方形椽子和筒瓦、瓦垄。塔身底层正中雕刻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抚膝的结跏趺坐释迦牟尼佛和二菩萨造像。释迦牟尼佛面庞清秀、身材修长,穿红色袈裟,衣裙曳地,身后饰桃形背光,背光用红色绘有火焰纹和八朵团云状图案;二菩萨赤足站立在红色圆形仰莲瓣台上,双手合十,头背后有圆形背光。塔身二层雕刻交脚弥勒和二胁侍菩萨造像。交脚弥勒著红色绿边袈裟,双手作禅定印,身后有桃形绿色火焰纹背光;胁侍菩萨双手合十,立于红色圆形仰莲台上,身后有圆形背光。三层雕刻舒足观音及二胁侍菩萨。塔身右侧底层雕刻一佛二菩萨,二层雕刻释迦牟尼湼槃像,三层雕刻一佛二菩萨造像。塔身左侧三层的每层佛龛内,均刻一佛二菩萨。

图2释迦牟尼鹿野苑说法造像

塔身背面底层雕刻一佛二菩萨,二层雕刻释迦牟尼鹿野苑说法造像(图2),中间有法轮,释迦牟尼膝前有两只鹿相对。整座造像塔的塔檐、铺作、阑额以及佛与菩萨造像,分别用红、石绿、白色等矿物质颜料彩绘,庄重浑厚。部分颜色已经脱落。

云岩寺北魏彩绘楼阁式石造像塔的发现,是陕西境内目前所发现的唯一在石窟内以中心塔柱为礼佛集会的场所。它保留了佛教自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后,佛教徒、信士和居士礼佛活动的原始场景,是硏究佛塔寺庙始合后分、逐步发展演变的重要实例、孤例,填补了陕西古塔硏究领域的这一空白。

吕川石窟石造像塔——宋代

图3吕川石窟石造像塔

吕川石窟,亦名石空寺石窟,位于志丹县杏河镇吕川村东,凿建于北宋元佑二年(1087)。石窟坐北面南,北依山,南临杏子河。由西向东,依次共有12个洞窟和两个造像龛(图3)。其中10至12号洞窟已经被王窑水库的淤泥淹埋。1989年10月30日,笔者和志丹县文管所袁继峰先生考察该石窟时,在一号窟万佛洞东壁发现一个石造像塔,造型端庄秀丽。该塔为仿木结构八角十三级密檐式塔,通高197厘米。塔身底层较高,正中辟一龛,龛内浮雕一佛二弟子。佛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佛头不存;二弟子为阿难、迦叶,亦残损。各层塔檐密接,檐角翘起。刹座为方形须弥座,其上雕刻仰月和宝葫芦形塔刹。在塔身两侧的石壁上,雕刻众多纤小的结跏趺坐佛、弟子和菩萨等造像。

万安禅院石窟石造像塔——宋代

图4-1 万安禅院石窟石造像塔之药师佛

万安禅院石窟,俗称双龙千佛洞石窟,亦名石空寺石窟,位于黄陵县双龙乡峪村村西半山石崖间,开凿于北宋绍圣二年(1093),竣工于政和五年(1115)。石窟坐西面东,山下沮水环绕。主窟平面呈方形,面阔9.2米,进深8.4米,高5.3米。窟中央石基坛雕刻彩绘三佛二弟子二菩萨。窟内前壁甬道口上方,雕刻彩绘浮雕千手千眼观音像;北壁东侧雕刻一尊彩绘药师佛(图4-1),左手持钵,右手施“疗病印”。

图4-2万安禅院石窟石造像塔

在药师佛左侧下方,浮雕一座方形七层楼阁式造像塔(图4-2),通高70厘米,形制规整,收分柔和。塔基为矮方台,台下饰两朵浮雕祥云。塔身底层辟一尖拱龛,内有浮雕结跏趺坐佛一尊。层间出檐平直,檐楞稍大于塔身。塔刹为宝葫芦形。塔体下方雕刻两个比丘尼造像,作昂首仰望状。该石造像塔的刻制年代应在绍圣二年至政和五年之间(1093~1115)。

清凉山石窟石造像塔(4座)——宋代

凉山石窟,亦名万佛洞石窟,位于延安宝塔区清凉山半山腰,山高百余米,方圆4公里,依傍延河。北宋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的范仲淹曾登临吟咏:“金明阻西岭,清凉寺其东,延水正中出,一郡两城雄”。清凉山寺肇创于隋唐时期,宋代臻盛,共有四个洞窟。窟内造像题记最早为宋元丰元年(1078),亦有金章宗泰和年间、元成宗大德年间、明宪宗成化年间等造像题记。其中的主窟面积较大,面阔16.1~17.6米,进深12.9米,高6.7米;中央有佛坛,长11米,宽5米,高1.43米。坛四角各有屏柱1根,上承窟顶。在主窟四壁和屏柱上雕满神态各异的大小佛像及浮雕造像塔4座。

图5-1清凉山石窟石造像塔局部

(1)石造像塔之一(图5-1)位于主窟左侧屏壁外侧石壁上。如图所示,是一组下刻佛涅盘图、两侧站立持剑天王,上部刻一座仿木结构楼阁式塔的供奉场景。塔为八角十三层,髙约210厘米。塔身每层辟有佛龛,龛内浮雕一尊结跏趺坐佛;层间檐角起翘;塔刹为宝葫芦形。塔身两侧壁面为众多小型的浮雕结跏趺坐佛。从该塔的造型风格判断,应与周围的佛造像属于同一时期作品,当系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所刻。

图5-2清凉山石窟石造像塔局部

(2)石造像塔之二(图5-2)位于主窟基坛左侧屏壁外侧偏南上方。造型为仿木结构六角四层楼阁式塔,通高81厘米。塔基为四方形。塔身底层为圆形,绕一周刻满坐佛;二层六角形,每面刻一佛二菩萨;三、四层亦六角形,有平座腰檐,每面刻一佛二菩萨。二、三、四层塔檐角翘起,但无风铃装饰。塔刹为宝葫芦形。该塔应系北宋元丰年间所刻。

图5-3清凉山石窟石造像塔局部

(3)石造像塔之三(图5-3)位于主窟东壁中间,在众多的结跏趺坐佛和千手千眼观音造像中,刻有两座基本相同的石造像塔。其中一座在偏下正中位置,为仿木结构方形六层楼阁式塔,通高64厘米。塔座为钵形,塔身底层有副阶周匝,四面各辟一壸门,内雕坐佛一尊;二层有平座腰檐,每面辟一壸门龛,内雕坐佛一尊;三层有平座腰檐,每面辟方形佛龛,内雕结跏趺坐佛一尊;四、五、六层相同,无腰檐,每面均辟方形佛龛,内雕坐佛一尊。塔刹为宝葫芦形。

图5-4清凉山石窟石造像塔局部

(4)石造像塔之四(图5-4)居主窟东壁中间偏上位置,为仿木结构方形五层楼阁式塔,通高60厘米。塔座为钵形,塔身一、二、三层每面辟方形佛龛,内雕坐佛一尊;四、五层矮浅,无佛龛。塔刹为宝葫芦形。

上述主窟东壁上的两座石造像塔,应系北宋元丰年间所刻。

凤凰山千佛洞石窟石造像塔——宋代

凤凰山位于延安城中心,因“叶生吹箫引凤”的传说而得名,延安旧城沿山而建。清《延安府志》载:“城跨其上,雉堞巍然,为郡山首,上有镇西楼,宋范仲淹建,残碑犹存”。千佛洞石窟位于凤凰山脚,开凿于北宋时期,20世纪30~40年代曾作为中共领导人的居所和防空洞使用。现存洞窟若干,暂未开放。

图6凤凰山千佛洞石窟造像塔

其中一窟保存尚可,该窟基坛前排方形石柱南起第二根石柱的西侧下部,雕有一座石造像塔(图6),通高243厘米,为方形十三层楼阁式塔。塔基为一方形台,塔身底层面宽67厘米,由下向上逐层收分。塔身每层三间,当心间各辟一个方形佛龛,内雕一尊结跏趺坐佛。由于风化严重,各层龛内的佛造像已经不存。目前,塔身底层龛内的结跏趺坐佛依稀可辨。塔身出檐平直,较短,无翘角。塔刹为宝葫芦形。塔身两侧均浮雕結跏趺坐佛。

凤凰山千佛洞石窟的浮雕结跏趺坐佛和浮雕石造像塔的风格,与淸凉山万佛洞石窟造像风格极为相似,可以判断为宋代石窟。

樊庄石窟石造像塔——宋代

樊庄石窟位于安塞县王窑乡樊庄村。共有四窟,皆坐北面南,由西向东依次编号。1号和4号窟内无造像,应是僧侣居室。3号窟顶刻有八卦莲花纹藻井,一尊主佛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左右两侧基坛上各有五尊菩萨像,窟内这些造像仅仅残留躯体。2号窟为主窟,窟口左右两侧各有一尊护法天王造像,窟内中央佛坛四角各有一个石柱与窟顶相接。佛坛中央为三世佛:阿弥陀佛(接引佛)、释迦牟尼(现在佛)与弥勒佛(未来佛)造像。窟内四壁及四石柱上雕刻佛传故事说法图、湼槃图、礼佛图及众多的小型佛造像。

图7,樊庄石窟石造像塔

在石窟的西壁上,还雕刻有拜塔礼佛图。石造像塔为方形七层楼阁式塔,通高130厘米(图7)。基座为方形束腰仰覆莲瓣形。塔身底层左右两侧各雕刻一个沙弥,手抚塔檐,作低头痛泣状。每层塔檐均为三层叠涩出檐,塔身逐层收分。三至七层塔身正面各有一个券门。塔顶四角攒尖,塔刹为宝珠形。塔身通体以朱红和石绿色彩绘。据石窟后壁右上方一处造像题记记载,该窟凿建于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西夏进扰鄜延,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再修竣工,可证石造像塔凿刻于1093年~1113年间。(汉唐网)

我们龙湾有两座塔 一座建于北宋 一座建于明朝 你知道在哪吗?

点击「龙湾永强在线」可快速关注3万龙湾人都在看!

永强在线有自己的微博了 有惊喜请@龙湾永强给我们

温州古塔历史悠久,各具特色。这些遗存的古塔,蕴含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是温州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宝贵财富。虽然历经千百年风霜,依然雄浑挺拔,庄严秀丽,屹立在东瓯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温州古塔的发展历程

温州建塔始于西晋,遗存至今最古老的塔是始建于西晋的永嘉罗浮双塔

到了唐宋时期,温州建塔之风极其盛行,古塔的建造达到了空前繁荣,不仅建塔材料变得更为丰富,建筑造型与工艺也日渐成熟,别致,富有地方特色。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塔的平面从四方形逐渐演变为六边形和八角形,这样的变化可从下面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塔的造型窥见一二。

元代以后,建塔的材料和结构技术再无更高突破,只是在形式上有了一些新的发展,且此时,塔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佛塔建造也处在不断衰落中。

明清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事业繁荣,塔的建设又呈现另一种活跃状态,然而因受科举、风水、堪舆、园林等因素的影响,塔的造型也变得平实质朴,雕饰无华。

无论古塔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温州古塔仍然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在神州大地上拥有自己独特的瑰丽色彩。眼见为实,请随小编一起走近这些古塔,触摸其历经千百年所遗留下的独特古韵。

龙湾区古塔

国安寺古塔

年代:北宋

位置:龙湾区瑶溪街道皇岙村五峰山东麓国安寺前

古塔名片:1989年12月12日,国安寺石塔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塔简介:国安寺古塔是楼阁式青石仿木建筑,塔通高19.79米,平面呈六角形,塔身为九级实心。基座为两层须弥座形式,最下一层雕刻九山八海纹。第三级至第九级的平座上,也均雕刻九山八海纹。

黄石忠烈塔

年代:明代

位置:龙湾区瑶溪街道黄石村山北(今岙底蜈蜙岭下)

古塔名片:该塔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文物点。

古塔简介:“忠烈塔”为纪念明代抗倭烈士而建,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为半圆筒体形,青砖砌筑,中空。塔身通高2.23米,共三层,六面体,砖结构。

鹿城区古塔

江心屿东、西双塔

西塔与东塔遥相呼应,成为温州市的一个标志。

年代:北宋

位置:江心屿东西峰山

古塔名片:1981年东西双塔列为温州市第—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双塔全票通过为世界灯塔百强之首;1998年,江心双塔登上《世界历史文物灯塔100强》亚洲篇的封面。举世为之赞叹!

双塔夜景

“半天灯东西塔,一枕风雷上下潮”即古人对江心屿双塔夜色的真实写照。自宋代开始直至清光绪年间,双塔塔顶夜灯高照,成为引导船只来往温州港的重要“灯塔”。

江心屿东塔

东塔简介:江心东塔六面七层,系砖木结构,塔身原高达30米,现高约28米,底径8.4米,今塔中空无顶,无塔刹。塔身线条硬直,原来的砖木结构只剩砖构塔身。

江心屿西塔

西塔简介:江心西塔系木檐砖身结构,六面七层,底经七米,高32米,原有盘梯可上其巅,后废。今塔主体完整,多数斗栱,构件仍颇有宋代遗韵;每层壶门供石刻佛像一尊(现存宋刻像十五尊);底层东壁嵌有北宋“北宋嘉祐六年岁次辛丑四月”修塔碑志一宕。

瓯海区古塔

罗大师塔墓

年代:明代

位置:瓯海仙岩镇西一村

塔墓名片:1986年11月18日,被瓯海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瓯海区文物保护单位。

塔墓简介:罗大师塔墓俗称状元坟。塔墓由花岗石雕成的基座、塔身、塔顶组成,高1.5米。基座须弥座上刻仰莲纹,塔身瓜棱形,上刻“罗大师之塔”,上置塔顶,作六角攒尖式顶。塔后有一堵三扇石牌楼,通面阔6.55米,悬山顶。

慈湖八福砖塔

年代:明代

位置:瓯海区梧田街道南村后山麓

古塔名片:2000年9月4日,被瓯海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瓯海区文物保护单位。

古塔简介:慈湖八福砖塔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塔身六面七层,青砖砌筑,高约11米,比例均衡,风格古朴,为现存浙南砖塔较为典型的建筑。

永嘉县古塔

瓯北罗浮双塔

动图

年代:西晋

位置:永嘉县瓯北镇罗浮东村南端龟山蛇山二山之颠。

双塔名片:1983年1月3日列为永嘉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双塔简介:罗浮双塔,始建于西晋,现塔搭建于明嘉靖年间,各自屹立于龟山、蛇山二山之颠,因而得名龟山塔和蛇山塔。双塔均为六面七层,砖仿木构楼阁式。基座用块石铺成塔基,面铺条石做出平座。塔身呈锥形,逐层收缩。双塔形式和结构大致相间,保存尚完整。

蛇山塔

简介:罗浮北面的塔为蛇山塔,塔高23米,塔建在蛇山的蛇头部位。

龟山塔

简介:罗浮南面的塔为龟山塔,塔高19米,建在龟背上。

礁下航标灯塔

年代:民国

位置:瓯北镇礁下村瓯江北岸礁石上

灯塔名片:2003年,被永嘉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永嘉县文物保护单位。

灯塔简介:礁下航标灯塔为青砖仿木结构式楼阁塔,六面三层,高9米,每层高3米,塔身不分收,顶层有砖砌的檐翼角,塔基为块石砌筑。

邵园石塔

年代:明代

位置:碧莲镇邵园村万河头四条桥

石塔名片:塔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文物点。

石塔简介:邵园石塔由六块石料契合建造,青石筑成,塔高1.7米。据当地老人口述,过去太祖建造该塔,主要是为了挡住面对蟒蛇垅的煞气入村,确保一方乡邦平安清宁。

平阳县古塔

文明塔

年代:清代

位置:平阳县城南龙山

古塔名片:1986年,文明塔被列入平阳县级文保单位,2005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塔简介:文明塔为楼阁式空心六面七层砖木结构,通高31.5米,逐层向上收缩,因其塔形如笔,前人称“文笔峰”。塔内原有木梯盘旋而上,惜于民国期间火毁。文明塔是浙南地区清代仿木结构砖塔典型代表。

栖真寺五佛塔

年代:宋代

位置:平阳鳌江镇塘川罗洋村的凤山

佛塔名片: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塔简介:栖真寺五佛塔,原有五座,现存四塔,一字形排列。五佛塔均为青石构筑,塔通高2.5米,平面呈六边形。台基由二重须弥座组成,塔身为六瓣瓜棱形,塔顶仿木结构亭子式,六角攒尖顶。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温州市年代最早、保存较完整的石塔群。

宝胜寺双塔

年代: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

位置:平阳钱仓镇近郊北山麓宝胜寺(现为平阳水泥厂)门口

双塔名片:1981年4月13日,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双塔简介:二塔外形似,皆为楼阁式砖塔,高15.2米。六面五层,作重叠楼阁形式,台基须弥座式。塔每层都铺有掌木,相互牵住,大大地增强了塔身的整体牢度,这也是宋代建塔的一大特点。

白水村碧泉寺墓塔群

年代:清道光年间至民国乃至近现代

位置:钱仓镇白水

墓塔群名片:2010年9月14日,被平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平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墓塔群简介:碧泉寺墓塔群先后共发现三组,它们均为三个一组,独立分布,结构大同小异。三组墓塔位置形成一个三角关系,每组均包括三座墓塔,墓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构成,塔身都有花岗岩垒筑而成,在温州实属罕见。

七宝如来石塔群

年代:民国七年(1918)

位置:平阳县昆阳镇九凰山广慧禅寺大殿前

塔群名片:1986年12月18日,被平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平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塔群简介:七座如来石塔造型相同,一字排开,群塔均为青石构筑,塔通高2.94米,由塔座、塔基、塔身、塔刹组成。塔基为须弥座,塔座平面呈六边形,塔身瓜棱形,塔刹葫芦形,顶置仰覆盖莲,下为宝匣。

苍南县古塔

法云寺普同塔墓

年代:清康熙十九年(1680)

位置:苍南县大玉苍山龙头岗上法云寺外

古塔名片:现为苍南县文物保护单位。

古塔简介:普同和尚墓,上设青石砌筑单层小舍利塔,正面直刻“十方普同塔”五子。塔下是方形墓室,旁有一碑,上刻“大玉苍山法云禅寺普同塔铭”。

护法寺石塔、石桥

年代:北宋

位置:苍南县望里镇护法寺村

石塔、石桥名片: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塔简介:护法寺塔,结构和雕饰仍保留有唐代遗风,相传寺前原有宝塔七座,现存三座(两座修葺完整,另一座残缺较多)。该塔为青砖砌造,仿木构楼阁式,六角单檐,残高4.20米。全塔构筑小巧玲珑,雕刻精致,是研究浙南地区宋初砖塔建筑艺术的重要实物。

石桥简介:护法寺桥,为三孔梁柱式石桥,造型古朴大方,结构稳固,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文物价值。

广福寺双塔

年代:宋代

位置:苍南县云岩三峰山

双塔名片:1983年2月22日,被苍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苍南县文物保护单位。

双塔简介:双塔为宋代建造,相距11米,六面五层,通高约7米,为楼阁式实心砖塔,其建筑风格、大小、式样均相同,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双塔虽历经千年,反复修葺,单宋代建筑特征依然明显,结构规整,具有相当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灵鹫寺单檐塔

年代:北宋重和年间

位置:温州苍南县钱库镇桐桥村灵鹫寺前

古塔名片:1983年2月22日,被苍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苍南县文物保护单位。

古塔简介:塔原有三座,现存二座,每塔由青砖粘白灰砌造,单檐,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残高3.5米,平面呈六角形。塔基须弥座,塔身呈圆瓜楞形,空心。该塔砖刻艺术精妙,造型精巧,为我们研究北宋砖塔提供了的重要实物资料。

涌泉寺小石塔

年代:宋元丰二年(1079)

位置:金乡镇梅岭头西麓涌泉寺前

石塔名片:2004年7月12日,被苍南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苍南县文物保护单位。

石塔简介:涌泉寺小石塔系仿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从现存的遗迹看,无台基与基座,六面六层逐层递收(原为七层),通高3米,塔身每层每面饰壶门。石塔腰檐翼角起翘,塔顶雕饰三角火焰纹,内饰一颗石珠。

飞来塔

年代:尚待考证

位置:苍南县渔寮乡后槽村海尾自然村海沙宫北侧

石塔名片: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文物点。

石塔简介:该塔系覆钵式塔,花岗岩质地,实心,有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构成。塔基平面呈圆形,刻覆莲纹,塔身呈鼓形,塔顶六角攒尖上承葫芦状塔刹。

泰顺县古塔

罗阳镇文祥塔

年代:明隆庆年间(1567-1572)

位置:泰顺县罗阳镇南门外

古塔名片:1982年12月30日,被泰顺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泰顺县文物保护单位。

古塔简介:文祥塔高19.7米,砖木结构,六角七层空心楼阁式,内有楼梯盘旋而上,腰檐以叠涩法层层递出,转角呈拱状。翼角吻曾逐层不同,有大鳌衔珠、吉祥如意、鹊尾卷草等,工艺讲究,栩栩如生。外壁装饰以黑白、赧、蓝白色为主,绘松、竹、梅、兰,对角则给蝙蝠、葵花等。

碇步桥头石塔

年代:清光绪十二年

位置:泰顺县东溪乡碇步桥头

石塔名片:1985年11月25日,被泰顺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泰顺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石塔简介:石塔通高约5米,六角三层,青石结构。塔基由整块石垒成,一层龛额横刻“惜墨如金”四字,二层龛额横刻“文光四射”四字。龛内原塑有魁星踢斗像。三层龛额横刻“始制文字”。塔刹为葫芦形。

毛垟石塔

年代:明正德六年

位置:泰顺县南院乡毛垟村

石塔名片:1985年11月25日,被泰顺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泰顺县文物保护单位。

石塔简介:石塔塔身直接出自地面,平面呈正方形,由块石垒砌成金字塔形。高五层,残高10米。每层四周绕以石梯,盘旋至塔顶。塔檐厚实,仿木结构,四翼角高翘,无塔刹。

瑞安市古塔

广福院东塔

年代:北宋开宝二年(967)

位置:瑞安市玉海街道东门社区

古塔名片:2005年3月15日,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古塔简介:该塔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虽经明代修复,仍有大部分保留宋代结构和特征,是宋塔法式的范例。塔系仿木构楼格式砖塔,塔身青砖砌筑,平面呈六角形,五层。塔高约17米,底层边长2米,单壁中空。塔基为高须弥座,

隆山塔

年代:北宋

位置:瑞安市城关镇隆山之巅的山坪上。

古塔名片:1982年11月8日,被瑞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瑞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古塔简介:隆山塔原有七层,高28米,为仿木构楼阁式,青砖砌造,呈平面六角形,各层高度依次递减,平面直径相应依次收敛。1988年全面大修,拓建台基,新砌石雕扶栏,按原貌复原。复原后,塔高38.5米,于1989年竣工。

观音寺石塔

年代:北宋熙宁四年

位置:瑞安市城关镇周湖村万松山南麓

古塔名片: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塔简介:原名千佛塔,该塔仿木构楼阁式,实心,由叶腊石砌造,平面呈六边形。原高七层,现存六层,高7.8米。

垟坑石塔

年代: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

位置:瑞安市仙降镇垟坑存悟空寺东侧。

古塔名片:2005年3月15日,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塔简介:石塔为仿木构楼阁式,塔身平面呈六边形,由叶腊石雕刻垒砌而成,实心,六面七层。修复前残高8.4米,原高七层。石塔由台基,基座、塔身、塔顶四部分垒叠而成,各层尺度基本相同,二层以上,每二层作一收分,与宋塔逐层明显收分的做法略有不同。

兴福寺石塔

年代:南宋

位置:瑞安市高楼乡上泽村龟背山南麓山坪兴福寺遗址上。

古塔名片: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文物点。

古塔简介:石塔均为石质材料凿刻,塔座、塔身、塔顶系用石料分层制作而成。塔座平面呈六边形雕刻莲瓣纹;塔身作六楞瓜腹状,腹部辟有一扇壶门;塔顶为六角尖攒顶。石塔造型古朴,且有确切纪年,是珍贵的宋代佛教建筑实例之一,具有很高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碗窑村石塔

年代:宋代

位置:瑞安市曹村镇碗窑村詹竹下自然村。

古塔名片: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文物点。

古塔简介:石塔为青石质,平面呈六边形,通高2米。现共有五层,每层三面浮雕佛像。攒顶尖,塔刹缺失。该塔基本完整,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比丘离空塔墓

年代:清代

位置:瑞安市湖岭镇东坑村庵木架自然村庵木架山西麓。

古塔名片: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文物点。

古塔简介:该塔墓现存墓顶、墓室两部分。墓顶做塔顶状,墓室前封门石作三间式。墓室内部为圆形平面。塔墓是较为少见的墓葬形式,它为了解浙南佛教文化和墓葬形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圣井山石殿及玉皇塔

年代:明至清

位置:瑞安市马屿镇圣井

古塔名片:1982年11月8日,被列为瑞安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12日,被列为浙江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古塔简介:圣井山石殿是浙南地区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完整的石构建筑群。建筑由石殿及玉皇塔组成。现存玉皇塔为明、清两代修整而成。该塔总高10.5米,块石砌墙围合而成,由亭式塔和拜坛组成。

乐清市古塔

真如寺石塔

年代:北宋

位置:乐清磐石镇重石村

石塔名片: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塔简介:石塔系石材建造,每座高5.16米,单檐,除高度和雕饰略异外,形式基本相同。基座须弥座式,平面呈六角形。立面工字形,束腰六面浮雕开框的卷草纹。

白象塔

年代:北宋天圣九年

位置:乐清市北白象镇樟湾村。

古塔名片:1985年7月17日,北白象塔被乐清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乐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古塔简介:该塔为楼阁式青石结构,块石垒筑,六角五层,高约14米,内部呈筒状,整体逐层缩小呈锥形。现台基和塔基为宋代遗物,塔身为明初建筑,整体风格为明代早期建筑。

东塔

年代:北宋

位置:乐清市乐成镇东皋山

古塔名片: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塔简介:东塔为楼阁式砖塔,青砖砌造,六面七层,空心,通高19米。

飞泉寺念融和尚骨塔

年代:民国二十八年(1939)

位置:乐清市雁荡镇上灵岩村飞泉山山顶。

古塔名片:无

古塔简介:塔坐西朝东,外圈由块石垒砌成围墙,后壁嵌一石碑。平面呈八边形,最下一层为地栿,表面线刻如意纹。各角立圆形倚柱,柱间用单块青石做成墓壁,塔顶为八角攒尖顶,攒尖顶处置塔刹。

普同塔

年代:南宋

位置:乐清市雁荡镇灵岩村灵岩风景区内。

古塔名片:无

古塔简介:塔为单层石塔,通高2.3米。须弥座高1米,平面呈六角形,塔身呈卵形,中空,门上镌刻“普同塔”及“乾道九年二月十一日”等字。塔顶球状钵体正面刻有“灵岩瑞禅师塔”字。

洞头县古塔

花岗灯塔

年代:清嘉庆年间

位置:洞头元觉乡花岗村牛头山山顶。

古塔名片:无

古塔简介:灯塔基础呈圆形,直径2米。塔身高2.2米,塔身向上逐级略有收分,由块石垒砌,分别朝东北、东南、西南方向开设瞭望口。

本文素材摘自《温州古塔》

陈伟欢主编

曾建琼 整理

猜你喜欢

来源于:温州古塔丨版权归原作者

龙湾永强在线联系方式

爆料帮助:wzqywl丨商务合作:18705779077

微博:@龙湾永强 丨永强人加:yqzx8888

您想知道“永强”这个名字的来由吗?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