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墓

张载墓

张载墓位于张载祠南7公里处的大镇谷迷狐岭,占地37.2亩,是张载及其父张迪、弟张戬的安葬之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地有约30余亩的橡树林环绕,枝叶茂盛,郁郁葱葱。

天水三代人守护红军墓85载 张辉师长后人千里来致谢

天水三代人守护红军墓85载

张辉师长后人千里来致谢

2021年5月19日,烈士张辉师长的后人(张辉师长的儿媳:邹玉梅,孙子:张要林,张玲琳,张卫林,侄孙:张纯武,孙女:张宏辉,张胖辉,张旦辉,曾侄孙:张强等亲属代表)以及湖南岳阳平江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一行,千里迢迢赶赴天水,先后到秦州区烈士陵园、娘娘坝烈士陵园祭奠和凭吊张辉烈士,并看望和慰问了为张辉守墓50余载的李逢春老人的儿子李鹏,以及坚持多年收集和整理张辉烈士相关资料的高维汉老人的儿子高虎平。

雨后的天水市秦州区烈士陵园,清新自然,庄严肃穆,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烈士墓更是让人有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在张辉烈士亲属及家乡代表参加的祭扫活动中,天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程全瑞介绍了张辉烈士事迹,张辉烈士亲属代表张要林宣读了祭文,在场所有人员依次瞻仰了张辉烈士墓碑,并向这位让世人敬仰的英雄敬献了鲜花。

张要林等亲属在感谢信中说,他们也是在几十年的苦苦寻找后,终于在网上和重走长征路等活动中找寻到了爷爷张辉的足迹,尤其是看到天水一家三代守墓半个多世纪的报道,以及微电影《守望》有温度有份量的播出后,萌发了来天水寻亲圆梦的想法。他们深情地说,我们是红军烈士的后代,三代人一直在寻找爷爷张辉半个多世纪了,最近终于悉知,红军二方面军十六师师长我们的爷爷张辉,1936年10月牺牲在甘肃天水,我们全家百感交集,泪如雨下,爷爷张辉在娘娘坝战役中身受重伤后,后来到了李逢春爷爷任教的李子园学校,在那里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的时光。感谢李逢春在那艰难的日子里对爷爷张辉的精心护理,李逢春还为烈士擦洗收敛,亲自挖坑掩埋。在余后的50多年里,李逢春和他儿子李鹏、孙子赵安生三代人,坚持为张辉祭奠和扫墓,大爱之心,感天动地。同时,他们也感谢高维汉老人,1989年高维汉从娘娘坝信用社退休后,每天去张辉烈士陵园打扫卫生,从上世纪90年代初,高维汉就开始注意收集与烈士相关的资料,与儿子高虎平义务做陵园的讲解员,向大伙宣讲张辉烈士的英雄壮举。2003年起,高维汉相继自费印刷了长征日记等有关张辉烈士的书籍,以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来激励后人不要忘了今天的好日子,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张辉:1911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平江县,1926年即参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随军西征。历任湘鄂独立团一营营长、副团长、十八师第54团团长等职。1936年7月,任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十六师师长。率领全师爬雪山、过草地,1936年8月参加攻占腊子口战斗和陇南战役。9月在礼县马坞里镇与兄弟部队一起,全歼敌保安团,缴获军衣300套,长短枪60余支。南下攻克了两当省城,为红二方面军建徽、成、两、康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卓越贡献。1936年10月,二方面军撤出徽、成、两、康根据地,挥师北上,十六师派出侦察人员,深入到娘娘坝,了解到敌军驻有一连人,部队首先决定派一连队伍,夜袭娘娘坝敌军,为大部队打通前进道路。10月5日,张辉亲率一连队伍到达娘娘坝,首先消灭了街上少量敌人,然后就向牡丹山冲锋。山上大部分敌人驻在牡丹山庙里,筑了碉堡,易守难攻。再加上敌人从天水搬来一营援兵,红军腹背受敌。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张辉即命令战士撤出重围。撤退到牡丹山脚下时,两名红军战士牺牲,张辉也身负重任。战士们掩护张辉撤离娘娘坝,黎明时分,到达李子园。由于伤势严重,光荣牺牲。在当地农民李逢春的帮助下,红军战士把张辉遗体埋葬在普华寺后山坡上。

(张辉师长孙子张要林)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跨越85载的无尽守望与85年之后的成功寻亲,穿越了岁月与时空,也把甘肃天水和湖南岳阳两地人民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烈士后人寻亲圆梦终于如愿以偿,红军精神代代相传血脉维系,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光辉日子里,在满怀信心跨进‘十四五’的高质量开局之年,让我们汇聚正能量,振奋精气神,唱响主旋律,开好局,起好步,用自己的双手去塑造更加美好的日子。

感谢信

尊敬的李鹏叔叔:您好!

我们是红军烈士张辉的后代,三代人一直在寻找爷爷张辉,半个多世纪了,最近终于悉知,红军二方面军十六师师长,我们爷爷张辉,1936年10月牺牲在甘肃天水,我们全家“百感交集”,泪如雨下,且知道我爷爷在娘娘坝战役中身受重伤,后来到了您父亲李逢春爷爷任教的李子园学校,在那里度过了他最后的时光。。当时是你父亲李逢春爷爷,给我爷爷端茶送水,嘘寒问暖,精心护理。但因我爷爷伤势太重,最终还是离开了人间。您的父亲,满怀着对一个革命者的无限敬仰,像亲人一样帮我爷爷擦洗、收殓,亲自挖坑掩埋我爷爷。在余后的50多年里,你们父子两代人,坚持义务为我爷爷祭奠、扫墓,做了许许多多我们后人该做的事,你们数十年的坚持,常人不可理解,更不可为,你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我们后人愧疚,在那人人自危,力求自保的血雨腥风年代,你的父亲是多么无私无畏,我们深深感到,你们父子俩这种心无旁骛的革命情怀,是多么珍贵、崇高,莫说他人不关己,人间自有真情在,你们父子俩这种大恩大德,我们将铭记在心,表示深深的感谢!

身安即地是吾处,心安即处是吾乡,爷爷张辉烈士长眠于天水宝地的亡灵得以安息,受到了你们的保护和敬仰,你们大爱无疆,我们世代难忘。

筆长纸短,难表厚意,难诉忠肠,我们全家,衷心祝愿您:阖家幸福,吉祥安康,世代荣昌

此致!

崇高的敬礼!

红军十六师师长张辉烈士后人

张要林 张玲琳 张卫林

张宏辉 张胖辉 张旦辉

二0二一年孟夏

感谢信

尊敬高虎平叔叔:您好!

我们是红军烈士张辉的后代,三代人寻找了半个多世纪,最近终于悉知,红军二方面军十六师师长,我们爷爷张辉,1936年10月牺牲在甘肃天水,我们全家“百感交集”泪如雨下。且知道,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爷爷牺牲后被就地掩埋在李子园普华寺后山坡上,是李逢春爷爷和他儿子李鹏叔叔,半个多世纪守护着我爷爷的坟墓,到1986年,在天水市秦州区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我爷爷张辉烈士的骨灰火化后,迁到了他牺牲的地方——娘娘坝牡丹山,并在那里修建了烈士陵园。您父亲高维汉爷爷,自1989年从娘娘坝信用社退休后,他每天去陵园义务打扫卫生。并从上世纪90年初起,他就开始注意收集与烈士相关的资料,义务做陵园的讲解员。2003年起,他相继自费印刷了《张辉烈士和红军入陇》《长征日记》《血染青山,浩气长存》等宣讲红军故事的书籍。

你们父子两代人,满怀着对革命者的无限敬仰,三十余载,义务为我爷爷打扫陵园,祭奠英灵,义务做陵园的讲解员。并为我们爷爷搜集资料,写书宣传他的英雄事迹,做了许许多多我们后人应该做的事。你们数年的坚持,常人不可理解,更不可为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我们后人愧疚。我们深深感到,你们父子俩这种无私奉献的革命情怀是多么珍贵、崇高,莫说他事不关己,人间自有真情在,你们父子俩这种大恩大德,我们将铭记在心,表示深深的感谢!

筆长纸短,难表厚意,难诉忠肠,我们全家,衷心祝愿您:阖家幸福,吉祥安康,世代荣昌!

此致!

崇高的敬礼!

红军十六师师长张辉烈士后人

张要林 张玲琳 张卫林

张宏辉 张胖辉 张旦辉

二0二一年孟夏

相关报道:

红军师长血染娘娘坝

天水一家三代守忠魂

(李逢春生前留影)

80前一个漆黑的风雨夜,红军第二方面军在王震的率领下向北挺进。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娘娘坝的山谷中,第二方面军十六师师长张辉率部与国民党顽匪展开了一场殊死恶战,战斗中张辉师长负伤,最终牺牲在李子园。一位年仅18岁的李子园小学教师李逢春(赵安生的亲爷爷)亲手安葬了张辉师长的遗体。为了等待红军警卫排长“胜利后会迁走师长的英灵”这一许诺的实现李逢春盼了一年又一年,不知不觉度过了50年,当年的小伙子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终于,他盼来了晏福生老将军,最终圆了他的梦想,为了这一天,他整整做了————半个多世纪的守墓人。

(李逢春 半个世纪的守墓人,将他半个世纪的期待和梦想都融进了皱纹丛生的面容和花白的胡须)

李子园大捷: 1936年中秋,年轻的李逢春在李子园小学当教师。傍晚,红军分三队包围了驻扎在李子园的国民党顽匪,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激战,国民党部队溃逃。待枪声平静后,躲在普华寺的李逢春回到村里,看到在村头裴大家的门板上贴着一张红军的战报:歼敌36名,缴获56支枪,一架轻机枪。他立刻把红军打胜仗的消息告诉了村里人,村里人都高兴地奔走相告。第二天,红军又向两当方面挺进了。

恶战娘娘坝:不久后的一天,在学校批改作业的李逢春突然听到街上有急行军的脚步声,连忙跑到门外,看到一支有一百多人的队伍正匆匆走过,从着装上看,与前不久在李子园打仗的红军队伍一样。他们急匆匆赶过李子园向娘娘坝进发。李逢春心想,这支队伍又要打仗了。当时,娘娘坝有一个团的国民党军队,他们得到红军前来的消息后,便撤离到娘娘坝两边的山上。人困马乏的红军在娘娘坝牧丹山脚下做饭时,遭到敌军的包围偷袭,当场牺牲7人,在与敌人进行了大半天的殊死拼搏后,红军开始分批被包围。

(赵安生和爷爷留影)

义胆葬忠魂:第二天清晨,外面响起零落的枪声,李逢春寻声一看,只见20多个红军抬着一位伤员向李子园学校走来。问明情况之后,李逢舂得知伤员是这支队伍的首长,伤势严重,就急忙把红军领到普华寺后靠近山林的半山坡上,他看到伤员嘴唇干裂,就找来一杯热水给伤员喂下,并为伤员搽去了含在眼角的泪水。伤员吃力地指了指自己的胸前和腹部,表示自己中了三枪,又特意指了指自己的左胸口袋。当李逢舂找来第二杯水后,伤员已经牺牲。红军战士们正在向烈士脱帽致哀,个个痛哭失声,泪流满面。当时,警卫排长看到李逢春也站在红军队伍中摸眼泪,便问他能否找几个老乡和几件工具,帮助安葬首长,李逢春连忙答应着。他找到裴大、许保子二人说明事情缘由,给了二人一块银圆,让他们借来三把锄头、三把铁锹,将二人领到普华寺后的坟地,找了一块地方,开始挖墓坑。而后他来到村里,花了三块银圆买了三块木板一扇门板。当墓坑挖好下葬时,他看到烈士的脸上和胸前有不少血迹,就打来一盆净水和警卫排长把烈士的全身都搽了一遍。在整理遗物时,警卫排长从烈士左胸口袋中掏出一张纸条,李逢春依稀看到上面写着“不分昼夜赶赴岷县”。签名是军长王震。警卫排长收好命令条后,李逢春下到墓坑里,把三块木板铺在下面,红军战士用军毯把烈士的遗体包好慢慢放进坑内,掩埋好之后,又用石头垒了一个墓碑。安葬完毕后,警卫排长拉着李逢春的手问清姓名后说:“老乡啊,感谢你!记住埋在这里的英灵,是我们的师长啊!”说完对李逢春行了个军礼,就带领战士们向娘娘坝方向走去。李逢春在墓前站立良久,心想,既然排长说革命胜利后要回来迁墓,那我就一定要好好守护这座墓,一直到他来,于是他在坟墓上做了记号,并牢牢记住了位置。谁知这一守竟是50多年。

脱险伪政府:红军离开李子园二个月后,红军首领被安葬的事被伪县政府知道了,派人把李逢春带到了县政府进行了查问,问了半天也没有问出个名堂来。第二天,伪县长高得清亲自审问李逢春,他以革除李逢春教员职务并将其送去坐牢相威胁,但李逢春始终矢口否认埋葬过红军首领,幸亏县政府秘书董兴政从中通融周全,他才得以脱身。无奈之下,伪县政府对李逢春以“停发工资半年、通匪一事待查”处理。回家后,李逢春左思右想,决定把此事保密起来,直到红军回来。但每逢清明,他依旧偷偷地在烈士墓前烧纸叩头。我盼了多年,烈士的英灵终于得到安息 。

苦难的年代:1949年,李子园解放了,李逢春心想:这下红军该回来了吧?晚上他来到那座守护了多年的墓前,跪地祈祷:解放了,红军要回来了,您的英灵也要回归了,这一天,我盼了这么多年,相信您也一样吧!然而,时光如梭,岁月如箭,结果又一年过去了,还是不见当年红军队伍的一个人来,李逢春心都碎了。

没想到,李逢春在旧社会曾当过八个多月的“伪甲长”,这事被翻出来后,李逢春自己却被“专政”了,。在被“专政”的25年当中,他与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一块儿挨斗。1965年冬天,社教运动中,积极分子脱掉李逢春的棉袄和鞋袜,让他连续两夜站在冰天雪地中,逼他说出埋在林中的是谁,不说就变着法子折磨他,又诬陷他私卖公有土地,最后把他家5间房屋抢走,才算给他留了一条活口。李逢春一家三代7口人只好挤在简陋的三间厨房里艰难的度日。

十年动乱中,造反派硬要他承认当年安葬的是国民党马匪的大官,听到这些对红军首长不尊的话时,李逢春在批斗会上气愤地说:“就是杀了我的头,我和裴大安葬的也是红军师长。”一场场的批斗、一场场的折磨,都没有使李逢春低头。而他体弱多病的妻子李玉田不堪忍受毒打含恨离开人世;大儿子因父亲经常被批斗而精神失常;二儿子在运动中摔伤后再没有得到医治而终身残废。直到1979李逢春才得以被摘掉平反。

梦圆在今朝:1983年,万物复苏,春暖花开。李逢春终于盼到了这一天,省上有关领导来到李子园,找到了李逢春,他对往日的回忆与领导的资料丝毫不差,使得被寻找了48年的红军师长的英灵重见天日,省领导激动地说:“您老人家做了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啊!这些年来,您受委屈了。”他这才知道这位他亲手掩埋的红军师长名叫张辉。那年夏天,晏福生、陈明义和伍修权等老将军们重走长征路,寻找失散的英灵。在“罗堡战役”中失去左臂的全国著名独臂将军、张辉烈士的亲密战友、红军第二方面军十六师政委后任成都军区副政委的晏福生老将军来到李子园,找到了李逢春,他紧握着李逢春的手,激动地难以说出话来。在他寻找了48年的夜思梦想的英灵、在风雨同舟的战友墓前,老将军泪水涟涟,扑在张辉师长的墓碑前哭诉:“老战友啊!我终于找到您的英灵了,革命胜利都三十多年了,我才找到您,我心里有愧啊!”离开时,他满怀着深切的感激对李逢春说:“你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啊!”

1986年,娘娘坝人寻至李子园,迁走了张辉师长的墓。理由是红军师长是在娘娘坝牡丹山与国民党顽匪硬拼时负伤的,英魂应归牡丹山。多好的娘娘坝人啊!老人埋怨说李子园的人怎么不阻挡呢?每每想到这件事,李逢春便忍不住泪涌眼眶。

1994年,天水市秦州区政府将张辉师长的英魂迁进了天水人民烈士公墓,李逢春老人也圆了他半个多世纪的梦想。

1996年8月,天水军分区的首长带领解放军重走红军路,专程到李子园,邀请李逢春一道去红军英灵张辉师长的墓址前致哀,并给解放军讲述了当年红军的艰苦历程。

而今,李逢春老人逢人就高举地挥挥那双手说:“我这双手六十多年前曽给红军师长擦过脸,还安葬过那位先烈哩!”这已是老人一生中最自豪的事情。

李逢春老人的事迹传开后,许多老红军,老八路纷纷呼吁当地市,区、乡政府,希望把李逢春老人当做红军时期做过贡献的革命老人对待,给予他在乡老红军的优抚待遇,每月按期发放给生活补贴,以解决老人的一些实际困难。而家境贫困的老人说:“我只是做了一件我应该做的事,并不奢望市、区、乡政府和军区把我当革命老人来对待。尽管我的妻子已去世,两个儿子都有病或残废,但,天见可怜!总算还有个小儿子健康地在我身边照顾我,比起牺牲的张辉师长,我已经很幸运和非常满足了。虽然我为此受了多年的罪,吃了不少的苦,但我从来没有悔过,我觉的值!再说,我现在好歹还有几亩田地,春种秋收,也还过得去,就别再给政府添麻烦了,守着儿孙安稳的度过余年,是我现在最大的心愿。”

李逢春去世后,他的儿子李鹏,接着每年给红军扫墓,逢年过节按天水乡俗凭吊英烈。

(李逢春儿子李鹏向解放军记者讲述父亲守墓的故事)

编后:朴素的语言,无私的行动成就了这一段感人至深的人间佳话,难忘的历史、难忘的故事、更难忘的是这故事中流动着的人间真情和这故事的主人公坦露出来的真实情怀。一位普通的乡村老人,以他极不普通的经历,昭示了传统美德深厚的内蕴,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伟大。但不该仅仅只有感动。尽管,感动真真实实来自于文字之下和肺腑之中。对于那些一味斤斤计较,追求付出与所获相当的人们,是不是应该多一些思索,多一些对照?

(有关领导到秦州区娘娘坝牡丹山扫墓)

相关报道:

独臂将军晏福生曾到李子园祭奠张辉烈士

晏福生(1904-1984),原名晏国金。湖南省醴陵县人。1928年参加醴陵暴动,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西路军总部教导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1936年失去右臂。抗日战争时期,任三五九旅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一师政治委员,第二十八师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四十七军副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湘西行政公署主任,湘西军区司令员,湖南人民政府民政厅厅长,湖南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广州军区副政治委员、顾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1983年春天,红军长征时任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十六师政委的独臂将军晏福生以及伍修权、陈明义等一行,不顾年事已高,重总长征路,来到天水市秦州区娘娘坝、李子园普华寺后山坡,祭奠张辉烈士。晏福生和张辉是亲密战友,他们率领红十六师在长征中并肩战斗。解放后,晏福生被授予中将军衔,担任过湖南军区政委、广州部队副政委等职。老将军采摘了许多盛开的鲜花献在墓前,并脱帽鞠躬致哀,他含着热泪说,“张师长,我们看你来啦!”之后,晏福生一行又来到娘娘坝,登上张辉战斗过的牡丹山,重温当年战斗的情景,寻觅当年战斗的印迹。随行的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重走长征路》摄制组拍摄了牡丹山及娘娘坝街景。此片随后在全国公映。这次,晏福生一行还特意看望了曾经亲手埋葬过并守墓多年的李逢春老人。

李鹏

(2013年2月某解放军记者到李子园采访)

2016年4月1日北京市委《支部生活》杂志社采访组一行重走红军长征路,到娘娘坝、李子园采访。

2016年4月4日清明节,一大早,家住甘肃省天水市的赵安生匆匆赶往50公里外的娘娘坝镇李子园。李子园村是赵安生的老家,无论多忙,每年的清明节,他都要赶回老家,像爷爷在世时一样——到娘娘坝红军墓前,祭奠张辉师长。

赵安生的爷爷李逢春,当年掩埋了在战斗中牺牲的红二方面军十六师师长张辉,并用生命守候了这座红军墓半个多世纪。

李逢春:为烈士默默守墓半个多世纪

1936年,刚满18岁的李逢春在李子园小学当老师,住在村头的普华寺。10月的一天,听见阵阵枪响,李逢春赶紧跑到寺门口,就看见十几名红军战士抬着一位伤员直奔普华寺而来。由于伤势过重,还没走到普华寺,伤员就牺牲了。面对前来寻求帮助的红军战士,李逢春二话没说,找来两名村民帮忙,又卸了三块门板,在普华寺后的万人坟亲手掩埋了这位红军首长。李逢春不知道这是一个多大的官,但他记下了一名红军战士对他说的话:“老乡,这里埋着的是我们红军的一位师长,请你一定要记住,我们会回来迁走他的。”

这句话,李逢春记在了心里。此后,无论遇到什么状况,无论谁来逼问,他从不提起,他坚信:那些红军战士会回来迁走他们的师长的。

即便解放以后,李逢春依然保守着这个秘密,,盼望着有一天,那些红军战士突然就站在了他眼前。赵安生还清楚地记得小时候看见的爷爷有时候怪怪的:一个人常常跑到寺庙后面发呆,一坐就是大半天;每逢清明节或过年时,一个人偷偷跑到庙后面的半山坡上烧纸钱……

就这样,李逢春一个人守着这个秘密,默默等待着,一等就是50多年。

1986年,张辉师长的战友、红二方面军十六师政委晏福生,以及陈明义、伍修权等老将军重走长征路,寻找失散的红军英灵。他们找到了李逢春,这时,李逢春才知道自己当年亲手安葬在李子园的红军师长叫张辉。

就在这一年,秦州区政府将张辉烈士遗骨火化,并迁到了张辉师长牺牲的地方——娘娘坝牡丹山,在此修建了烈士陵园。

从那时起,每年的清明节,赵安生和家人就陪着爷爷或来陵园扫墓或以家乡传统方式祭奠张辉师长。2003年,李逢春老人去世后,他的儿子和孙子们依然保留着这个传统和习惯。

就像2016年的这个清明,就在赵安生匆匆忙往往赶回老家的同时,他的二爸(二叔),也就是李逢春老人的二儿子李鹏也从外地赶回了李子园。

上午9点多,李鹏、赵安生叔侄,带领记者去找寻当年李逢春老人掩埋张辉师长的地点。一行人步行进村,穿过几条胡同,一座修缮一新的寺庙出现在眼前。赵安生介绍说:“这就是普华寺,当年爷爷就住在这里”。

由普华寺向南,很快就出了村庄。早春的西北,春寒料峭,草木尚未复苏,野外一片肃杀。沿着只能一人通过的小路,步行几百米,来到一片杂草丛生的空地,只见李鹏直接奔向一个半人多高的土堆,在上面找到一块显眼的大石块,抬头看了看太阳,便向前走去,一步、两步、三步……走到第十步,他停了下来,对记者说:就是这儿,当年我父亲就是这样找到掩埋张辉师长地点的。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李逢生只能以这种方式来记住掩埋红军首长的地点,一天也不敢忘,因为他答应了那些红军战士,将来有一天他们回来时,他要带这些红军战士找到他们的师长。

让李逢春老人欣慰的是,他在有生之年等到了这一天,更看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缅怀、纪念、宣传这位革命烈士。

娘娘坝村的高维汉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位。

高维汉:二十余载甘做义务讲解员

离开李子园,采访组一行按照约定来到娘娘坝镇。78岁的高维汉老人和他的儿子高虎平已早早等候在路边。沿娘娘坝主路向东,没多远就走到了牡丹山下,到张辉烈士陵园还有一段陡峭的山路要爬。记者担心高维汉老人的身体,老人儿子说:“没事,二十多年了,老爷子每天都要去趟陵园,这条路早就走惯了。”

高维汉老人是娘娘坝村人,家就住在牡丹山脚下。1989年从娘娘坝信用社退休后,他每天去陵园义务打扫卫生,兼做义务讲解员。

“一开始就是觉得陵园没有专职看护人员,没人维护也没人打扫卫生,就天天过来转转。后来习惯了,一天不来,就觉得少点什么”。老人边走边说,虽然看上去清瘦,爬起山来一点儿不比我们慢。因为耳朵有些背,老人平时话不多,但一讲起张辉师长的革命事迹,就像换了一个人。“说了二十多年了,都记在心里了”高维汉老人这样给大家解释,“那时介绍烈士的资料少,人家问你,你也不能老是一问三不知啊。”从上世纪90年初起,高维汉就开始注意收集与烈士相关的资料,义务做陵园的讲解员。收集的资料多了,2003年起,他相继自费印刷了《张辉烈士和红军入陇》《长征日记》《血染青山,浩气长存》等几本小册子。

资料读多了,老人萌发了重走长征路的念头。这吓坏了他的家人,老人年岁大了、身体又不是很好,他能受得了一路的颠簸?但最后谁也犟不过老人。从2004年到2007年3年之中,在孙子的陪伴下,高维汉老人3次踏上长征路,穿过了四川、甘肃、陕西宁夏等30多座县城和12个长征纪念地。回来后,他又埋头整理资料,撰写文章,并于2007年出版了第一本书《铁流万里》。高维汉老人说:“对革命事迹了解得越多,越觉得自己的责任大,越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为此,他还经常带着自制的27幅展板共计150余幅图片,前往娘娘坝、平南等秦州区部分乡镇的中小学,给师生们举办以《长征永远的丰碑——红二方面军在秦州》为主题的长征图片展览、作报告等,他本人也被聘为娘娘坝中学等8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

上午10点多钟,阳光洒满了整个陵园,站在“张辉烈士之墓”的墓碑前,高维汉老人一下子又找到了熟悉的感觉,他一字一句地给大家介绍烈士事迹:“张辉,男,湖南人,1935年11月由湖南桑植出发北上长征,后任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十六师师长。1986年9月15日,烈士遗骨火化后安葬于其战斗过的娘娘坝牡丹山上。”

位于牡丹山半山坡的张辉烈士陵园简洁肃穆,面积不大,占地约300平方米。高维汉老人的儿子高虎平悄悄告诉记者,张辉师长的英魂早在1994年秋就迁到了天水市人民烈士公墓。但在娘娘坝,张辉烈士陵园每年都在维护,祭扫活动从未停止,高维汉老人以及娘娘坝的乡亲们一直坚持认为,张辉师长没有被迁走,依然在他们的身边,从未离去……

一段情薪火相传 八十载忠心守护​——记张掖市红军西路军烈士守墓人群体

这是一幕幕悲壮的历史——

1936年,两万余名红军战士西渡黄河,在千里河西走廊与国民党马匪军展开殊死搏斗,在敌众我寡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弹尽援绝,最终以失败告终,众多红西路军战士血沃祁连……

这是一段段感人的故事——

虽与红军仅有匆匆数日的短暂相处,他们却已经和这支“人民的队伍”鱼水交融。此后至今的80多年时间里,三代人、四代人、五代人……代代相传,把红军烈士当作自家亲人,守护烈士英魂……

故事一:

清晨,天蒙蒙亮,祁连山下的张掖甘州区龙渠乡新胜村,四下寂静。铁皮大门“哐镗”一声,响彻田野。

走出门来的,是一个清瘦的农家汉子,叫陈宗新。脚下虽然腰背明显有些弯了,但他的脚步却依旧轻快。

陈宗新行走在这条连通他家和龙渠烈士陵园的小路上。(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范海瑞 拍摄)

陈宗新脚下这条坑洼不平的田间小路,他已经走了几十年。这条小路,仅有一百多米长。一头,是陈宗新家孤零零的庄子;另一头,是龙渠烈士陵园。

龙渠烈士陵园坐落于大片的庄稼地之间。四围,一棵棵粗壮的白杨笔直而立,如同一个个手握钢枪的战士,守卫着烈士的英魂。门口,一条平坦的柏油路连接村外。

很难想象,80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滩。

很快,陵园里便响起了“唰唰”的扫帚声。五月杨树飞絮,一个晚上便在地上铺满了薄薄的一层。

“最近来园子里(陵园)的人多,一天得多扫几次。”陈宗新就将陵园里里外外都清扫干净,还将纪念碑底座外围浮雕上的尘土也擦了一遍。

陈宗新在清扫陵园。(龙渠乡供图)

陈宗新负责照看陵园已经20多年,每天不管刮风下雨,他都会去陵园看一看,打扫卫生、种花植树、浇水修枝、清理杂草,这些已然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9时许,一支身着红军装的队伍来到龙渠烈士陵园,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我们现在所在的龙渠烈士陵园,占地近5000平方米,是甘州区政府于2012年在红军墓的基础上修建的……”讲解员名叫陈梦雪,是陈宗新的女儿。

陈宗新一家人和这座陵园的缘分,要从陈宗新的爷爷陈德宝说起。

1937年1月的一个傍晚,一支300多人的红军骑兵队伍为掩护部队转移,被国民党马匪军包围在白城子,终因孤军奋战,几乎全部壮烈牺牲。战斗过后,看着前几天还对村民“秋毫无犯”的红军战士们尸横遍野的惨状,村民们心里很是难受,但迫于国民党马匪军的压力,大多村民都只能眼巴巴地看着。

陈德宝是村里的教书先生,也是为数不多的有文化的人,在村民中有一些威望。他带着儿子陈榆林和几个胆大的村民冒险在荒地里挖了一个大坑,将烈士们的遗体收拢合葬了起来。从此,村里就有了这座红军墓。

1952年,陈德宝去世,临终前,他对陈榆林有交代——“一定要守好这座红军墓!”

次年,陈榆林在红军墓的旁边盖起了新房,全家搬迁至此。“1965年我刚嫁到村里时,陈家就是村里一个孤零零的独庄子,这么多年一直这样。” 74岁的村民王桂花回忆说。

1970年,平田整地行动即将危及红军墓,心急如焚的陈榆林跑到当时的龙渠人民公社,向公社干部张建财汇报了这一情况,并争取到了公社的支持。公社还发动村民们整修了红军墓,用木头立了一块木碑,上面写道:“红军烈士永垂不朽”。

陈榆林生前在红军墓前为当地学生讲述红西路军的故事。

2002年,陈榆林去世,守护红军墓的重任落到了儿子陈宗新的肩上。“2005年,乡上发动全乡的党员干部筹资对红军墓整修了一次,2012年,又在以前基础上正式建成了烈士陵园,现在我们看到的大门、围栏、纪念碑等,都是2012修的。”陈宗新说。

“红军墓跟我们家祖坟是一样的,清明、七月十五(农历)、大年初一……逢年过节,我们都是先去祭扫红军墓,再去祭拜自家先人。近些年来,过来纪念红军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今年,经常一天要来好几拨人,我一天也要过去打扫好几次。” 陈宗新说。

陈宗新在家为记者讲述守墓故事。

“3月份至今,来龙渠烈士陵园缅怀纪念革命先烈的团队和个人累计已接近1万人。”龙渠乡党委副书记李峰介绍说,“陈宗新一家人的事迹让大家特别感动,为进一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我们乡组建成立了张掖龙渠乡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吸纳了像陈梦雪这样一批有理想、有信念的年轻人,着力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旅游。”

“从我的太爷爷(曾祖父)开始,我们家就一直在守护这座红军墓,父辈们做的事儿让我感到很自豪,我是家里的第四代守墓人,我也会让我的下一代继续发扬革命精神,把为红军守墓的光荣使命传承下去。”陈梦雪说。

故事二:

三道柳沟烈士公墓

偌大的陵园中央,高高矗立着一杆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着。

红旗下方,是一块石碑,李先念同志题写的“红军西路军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几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石碑后面,整齐排列着一座座墓碑。走近墓碑,碑面上只有一颗红色的五角星,没有姓名。

“这240个无名碑,是为了纪念那些牺牲的红军西路军战士,他们中有大多数人都没有留下姓名,我们也只好用无名碑来怀念他们。”说话间,张国增老人逐一擦拭着这一排排的无名碑。

他的动作有点缓慢,看起来并不着急。面对每一块墓碑,他就像和老朋友见面一样絮叨几句。很多时候,这些墓碑原本就干干净净。“我挨个儿擦完得两三个小时!”老人说。

张国增老人正在擦拭墓碑。

陵园门口,停着一辆电动三马子,每天,张国增都要骑着它往返陵园好几趟。“早上睁开眼,我就骑车子来这里,有时候不用打扫,但还是不放心,得来看看。”他说。

张国增老人今年已经76岁,精神还不错。每天清晨到“拴马桩”和三道柳沟战斗遗址清扫卫生已成为老人多年的习惯。

而这个习惯的养成,还要从老人的爷爷张兆雄说起。

临泽县城西南的新华镇,有一片开阔的河滩。两条小河自南而北流过,将这里分割成3块不规则的滩地,当地人称“三道柳沟”:东柳沟、南柳沟、西柳沟。

1937年2月28日凌晨,红西路军进驻三道柳沟。根据总部命令,九军防守东柳沟,三十军防守西柳沟,总直属部队驻守南柳沟。当天早上,几位穿着军装的人敲开了西柳沟住户张兆雄家的院门。

来人自称是红军,要借用几间房屋。这天起,张兆雄家的院子被设为三十军的指挥部,时任三十军政委的李先念同志住进了其中一间房屋。

张兆雄家院外,有一棵粗壮的沙枣树,李先念的战马就拴在这里。他家门口有一口水井,水量少,水位较低,吃水很困难。红军来到后,组织人力对水井进行了清淤,与百姓同吃一锅饭,同饮一井水。

红军井

接下来十余天中,红西路军将士顶着严寒,在子弹缺乏、供给困难的情况下,与数倍于己的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歼敌数千。短短数日,红西路军指战员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深情厚谊。部队离开后,沙枣树被叫做“拴马桩”,他们用过的水井被百姓称为“红军井”。

张国增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后,家里几次修建房屋,但“红军井”“拴马桩”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张国增老人向记者介绍“拴马桩”的故事。

张兆雄夫妇去世后,他们的二儿子张保民继承了守护“红军井”“拴马桩”的任务。再后来,传至张国增,而他这一守就是40年。40年来,14600多个日日夜夜,防火、清扫、维修,张国增视这里如生命般重要。

除了平常的维护,每年的清明节、“八一”建军节等,张国增当起义务讲解员,向前来接受教育的党员干部群众宣讲革命先烈的英雄故事。

“2003年,我们村的村民在河滩挖沙时,发现了三具红军遗骨,得知消息后,我立即赶到现场,将他们集中安葬。后来,又陆续发现了多具烈士遗骸,都一一安葬。”张国增说。

2013年,临泽县委、县政府对“拴马桩”“红军井”进行了修缮加固,并新增两组雕塑。同时,还在砟子河畔建设一处烈士公墓,将张国增安葬的连同附近散落的400多具烈士遗骸全部迁葬于此,供后人纪念缅怀。

240个无名烈士墓碑。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红西路军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守护这里我义不容辞,也很自豪。我要把拴马桩保存好、讲好红西路军故事、传承好红西路军精神,并一代代传下去。”张国增说。

故事三:

位于临泽县城东南的倪家营镇,因辖区七彩丹霞景区而受到人们关注。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里也曾是红军西路军浴血奋战的地方,倪家营子战斗也是西路军在河西地区遭遇的最激烈战斗之一。

走进倪家营镇汪家墩村,四下平坦开阔,远远就能看到一座高耸的碉堡屹立于田野村庄之间,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悲壮故事。

3月份,记者在汪家墩村村头远远就看见了这座按原样仿造的碉堡。

其实,这座碉堡并非真迹,其仿造的真身就在西侧百米之外。

这是一座黄土夯造的土堡,当地人将其叫做汪家堡,也叫汪家墩。其建于清朝同治年间,高9米,四边各长11米,墙基厚2米,顶宽1米,有垛口,内设两层半,有木质楼梯连接。

80多年前,这座土堡曾是方圆几公里内最高的建筑之一,是一处绝佳的军事制高点。如今,历经岁月的洗礼,这座土堡早已没了当年雄伟的模样,但厚实的土墙上,一个个弹孔却历经80多年而依然深凿其间,昭示出当年战斗的激烈。

至今被保留完好的汪家墩战斗遗址。

1937年1月,红军西路军三战倪家营子,当红西路军二战倪家营时,汪家墩村民汪海龙找到了西路军负责人,告诉红军他愿意将自家世代居住的堡子腾出来,让红军做防御工事。

“此后的战斗中,驻守于此的30军88师263团3营教导员周纯麟带着九连的130多名战士进驻汪家墩这个阵地,与敌人展开了一昼夜的激烈战斗,歼敌500余人,而九连只有9人活了下来,被李先念誉为‘铁钉九连’,可以说这座堡子在战斗中还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张掖市党史办工作人员陈金荣说。

战斗结束后,汪家墩的百姓将牺牲在这里的红西路军烈士遗骸悄悄分散掩埋,汪海龙一家也将堡子维修一番后,又搬回了这里。

1964年,倪家营公社来了“四清”工作组。组长王洋在听当地老百姓讲述了红西路军在此地的战斗事迹之后深受感动,他组织人力将散落在倪家营各处的红西路军烈士遗骸迁葬于烈士公墓,并用土坯砌身、石灰抹面,建成了一座高8.8米的纪念碑,正面写着“红军烈士永垂不朽”,背面刻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位于汪家人家门口不远处的烈士公墓。

2013年,临泽县委县政府组织人力再次对烈士纪念碑和烈士公墓进行了修缮,至此,公墓共安葬烈士遗骸517具。如今,这座纪念碑和烈士公墓静静地坐落在距离汪家人房屋仅有百米之遥的地方。

汪海龙去世后,汪世金接替父亲,肩负起守护堡子和烈士公墓的责任。据汪世金生前回忆,“1983年,县政府将这座堡子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那一年,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的周纯麟将军新疆出差返回途中,专程来到汪家墩,站在堡子里,抚摸着墙壁上的弹孔,泪流满面……”

汪永茂现在的家。

1998年4月,汪世金老人临终前把儿女召集到一起,要求儿女们在他去世后,将他也葬在堡子旁边,还把一把笤帚交到了儿子汪永茂手里,叮嘱他继续看护好堡子和红军烈士公墓,每年清明节都要给红军烈士的坟头添些土、烧些纸。

在汪家墩的南侧,连排整齐分布着几个农家院子,这就是汪家几兄弟现在的家。“几个弟兄这些年大多都进了城,但我一直住在这里,主要就是要照管汪家墩和红军烈士公墓。”汪永茂说。

记者看到,汪永茂家里摆放着部分红西路军后代前来寻访时和汪家人的合影,汪家人还将一份1999年10月13日的《甘肃日报》精心存放在相框中。当天的报纸,以《三代情深护英魂》为题,讲述了汪世金老人守墓的往事。转眼间,汪永茂接过父亲递过来的“笤帚”也已经20多年……

汪家人保存的《甘肃日报》。

“老堡子解放后我的父辈们还在住,后来家里弟兄相继在老堡子旁边盖了新房子,这才不住人的。” 汪永茂说,“清明、国庆等节日前后,前来祭拜烈士的人多,我每天早早就起来,把陵园和老堡子的卫生打扫干净,大门打开,方便人们纪念红军烈士。”

如今,倪家营镇围绕汪家墩碉堡、红军烈士纪念广场、红西路军总指挥部、兵工厂等红色遗迹,精心打造“西路军魂传承地”红色品牌,每年都有数万人前来瞻仰和参观学习。汪家三代人80多年深情守护红西路军忠骨的故事,也被人人称颂,代代相传……

来自省内外的人们参观汪家墩战斗遗址。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范海瑞 摄

来源:新甘肃·甘肃日报

编辑:刘银莎

责编:岩 蕙

审核:徐 焘

枣乡临泽APP 临泽发布

甘肃临泽 融媒体中心抖音

张骞墓纪念馆景点介绍 张骞的墓位于什么地方

1. 张骞的墓位于什么地方

蔡伦墓、张骞墓均位于汉中。

1、武侯墓、蔡伦墓、张骞墓三个在一起。位于汉中市,它是陕西省地级市,简称“汉”,古称南郑、兴元、梁州、天汉。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为汉中平原。汉中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市、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

2、张骞墓南北长35.6米,东西宽20米,高5米。1938年,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对张骞墓进行了初步发掘,出土了一枚“博望与明”的泥印。连同汉代的石碑和石刻,它被确认为汉博望侯张骞之墓,被列为陕西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蔡伦墓在陕西省洋县龙亭铺南二百米处,墓区面积五亩,整个蔡伦墓地分为南北两部分,墓区北面,蔡侯祠南面,蔡侯祠中轴线由南向北,山门、朝拜殿、西安殿,正殿门上悬挂着唐朝德宗御书《蔡侯祠》碑。宫殿里有一尊蔡伦的雕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2. 张骞墓葬位于

陕西省的世界文化遗产有3处共9个点,分布于全省各地,它们分别是: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与其他省市共有的长城。

其中6处(兵马俑、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大明宫、未央宫)位于西安市。另外3处是彬县大佛寺石窟、张骞墓、长城(陕西段)。全国现有55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

3. 张骞墓地在哪

答:张骞古城位于陕西汉中城固县。

张骞,西汉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古城在汉中城固县城南2公里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张骞墓地在县城西2.3公里处饶家营村,现为张骞纪念馆,属陕西省人民政府1956年公布的首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骞墓坐北朝南,南北长35.6米,东西宽20米,高5米,成覆斗形。

四周古柏参天,竹影婆娑。墓前一对汉代石虎雕工粗犷,姿态雄伟,格局大方。 陵园整体以献殿为中轴,对称分布。献殿内置著名书画家张重光所绘大型壁画“张骞出使西域图”、“凿空图”。

东西配殿为展室,分别推出“张骞生平伟绩”展览和具有鲜明陕南特色的民间艺术展览。阙式大门青砖筒瓦,古朴大方,两阙相对,飞檐斗拱,再现了两汉宫阙的建筑特色。

1986年与1993年,两届“张骞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这里召开,大力弘扬张骞“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精神,在国际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今,城固每年举办一次张骞文化艺术节。

4. 张骞墓位于哪?

说起汉中的景点多了去了,城内有古汉台、拜将台,刘邦饮马的饮马池、东塔西影、出城20里就是褒姒的故里---石门栈道风景区、褒河风景区、天台山风景区。周边的南郑有梁山石燕、红寺湖、黎平风景区,南湖风景区。勉县有诸葛武侯墓、武侯祠,云雾寺。去城固有张骞墓蔡伦墓,神仙村的桔园。洋县有朱鹮保护区,樱桃沟。还有值得一提的秦岭腹地红二十五军战斗发展的古华阳镇,那是金丝猴和熊猫的故乡。位于三省交界的、繁荣于民国年间的宁强古镇青木川,原貌已基本恢复。本人是地道的老汉中,自我感觉最有看头的要数青木川古镇了,回来别忘了带点正宗的宁强核桃馍和宁强麻辣鸡麻辣鸡。去留坝县有纪念留侯的张良庙。你若不是本地的,请攒足假期,驾车游览,别有一番风味的,吃住都不算贵,一般小点宾馆干净整洁的两人间每晚60--80元,大宾馆100多一点吧,私营宾馆可以讲价的,别在景点区吃住,宰人。汉中人是热情好客的,欢迎 你来汉中玩。

5. 张骞的墓位于什么地方?

张骞墓,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开辟者张骞的墓葬,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张骞病卒后,归葬于故里陕西城固博望镇。距今有2135年了。

6. 张骞墓位于哪里?

1、武侯墓、蔡伦墓、张骞墓均位于汉中。

2、诸葛亮墓,即武侯墓,在勉县定军山脚下。蔡伦墓在陕西省洋县龙亭铺南二百米处,墓区面积五亩,冢高七米;墓前现存石碑三通,正中真书"汉龙亭侯蔡伦之墓"。蔡伦墓和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骞(约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墓位于张骞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汉中市,陕西省地级市,简称“汉”,古称南郑、兴元、梁州、天汉。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中部为汉中平原。汉中市因汉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汉”之美称

7. 张骞的墓位于什么位置

张骞

(?~前114午),汉中郡城固(今陕西城固县)人。西汉杰出的外交家、古“丝绸之路”的开辟者。

汉武帝时期,为联合大月氏以夹攻匈奴,遂募使使大月氏,张骞以郎官应募。建元三年(前138),张骞率众一百余人向西域进发,西行途中,为匈奴人俘虏,拘禁十年之久,为匈奴人做苦工,牧羊、放马等。十年中,他精心保管使者节杖,牢记着使命。后乘机逃脱,西行数十日到达大宛。那时大月氏已自伊犁河流域迁到中亚,张骞乃经康居到达大月氏(今阿富汗北部,阿姆河流域)。当地气侯适宜,物产丰富,生活已获安定的大月氏人,不愿东返与匈奴作战。张骞没有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住了一年只好东返归国。归途中又为匈奴俘虏,被禁一年多。因匈奴内部发生了内乱,张骞乘机逃出。元朔三年(前126),张骞回到长安。这时只剩他和堂邑父两人。汉武帝封他为太中大夫,张骞使大月氏的往返途中,将西域的山川地理,风土民情记了下来,使汉朝廷第一次了解到西域的真实情况,司马迁把他此行称为“凿空”。

元朔六年(前123),张骞以校尉之职随卫青出击匈奴。由于他熟悉匈奴地形,具有丰富的沙漠行军经验,引导汉军在沙漠中找到了水草,使这次战争取得了胜利,以功被封为“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张骞与李广俱出右北平抗击匈奴,因错过行军日期,被夺了“博望侯”爵位。

元狩四年(前119),匈奴被汉军打败,张骞受命为中郎将,率将士300人,牛羊万头,币帛数千万,第二次出使西域,以联络乌孙,共抗匈奴,并与西域各国联系。张骞到达乌孙,劝说乌孙东返曾被匈奴强占的故地,乌孙没有答应。他又派副使,分别去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联络。元鼎二年(前115)偕同乌孙使者返抵长安。公元前114年,张骞因病去世。随后,被张骞派到大宛、康居、大夏、大月氏、安息等国的副使,也陆续偕同各国使者来到长安。从此,汉王朝与西域各国建立了长期的友好交往关系。几年后,汉嫁江都王建女细君于乌孙,汉、乌联姻终于实现了。

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是汉朝同西域36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开辟了中西通商道路——“丝绸之路”。这条通道,使中原和西域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日益兴盛起来。西汉王朝的统治由此扩展到了西域一代。张骞就是这条“丝绸之路”的开辟者。

张骞墓在今城固县西博望乡,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前竖有石碑 通,正中一通大书“汉博望侯张公骞墓”,系清朝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立。

张骞通西域

十三年背井离乡,西域探险,换来千年不朽的英名。他无意中做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位使者...

汉武帝初年的时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汉武帝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一点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的情况。他们说有一个月氏(音yuè-zhī)国,被匈奴打败,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带。他们跟匈奴有仇,想要报复,就是没有人帮助他们。

汉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边。汉朝如果能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不是等于切断了匈奴的右胳膊吗?

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联络。当时,谁也不知道月氏国在哪

儿,也不知道有多远。要担负这个任务,可得有很大的勇气。

有个年青的郎中(官名)张骞(音qiān),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首先应征。有他一带头,别的人胆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应了征。有个在长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愿意跟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一百多个人出发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围住了,全都做了俘虏。

匈奴人没有杀他们,只是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来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么严。张骞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备,骑上两匹快马逃了。

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没找到月氏,却闯进了另一个国家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

大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人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话,交谈起来很方便。他们见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富饶强盛的大国,这回儿听到汉朝的使者到了,很欢迎他们,并且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败了以后,迁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国,不想再跟匈奴作战。大月氏国王听了张骞的话,不感兴趣,但是因为张骞是个汉朝的使者,也很有礼貌地接待他。

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还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许多从未见到过的东西。但是他们没能说服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只好回来。经过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时间,幸好匈奴发生了内乱,才逃出来回到长安。

张骞在外面足足过了十三年才回来。汉武帝认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他说:“我在大夏看见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的人说这些东西是商人从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开蜀地不远。

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天竺。张骞把人马分为四队,分头去找天竺。四路人马各走了两千里地,都没有找到。有的被当地的部族打回来了。

往南走的一队人马到了昆明,也给挡住了。汉朝的使者绕过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东部)。滇越国王的上代原是楚国人,已经有好几代跟中原隔绝了。他愿意帮助张骞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间挡住,没能过去。

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他虽然没有找到天竺,但是结交了一个一直没有联系过的滇越,也很满意。

到了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 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带许多国家看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愿意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带着一万多头牛羊和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

张骞到了乌孙(在新疆境内),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送了他一份厚礼,建议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乌孙王只知道汉朝离乌孙很远,可不知道汉朝的兵力有多少强。他想得到汉朝的帮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乌孙君臣对共同对付匈奴这件事商议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

张骞恐怕耽误日子,打发他的副手们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阗音tián)等国。

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

这许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先送张骞回到长安,他派了几十个人跟张骞一起到长安参观,还带了几十匹高头大马送给汉朝。

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了乌孙王送的大马,格外优待乌孙使者。

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张骞派到西域各国去的副手也陆续回到长安。副手们把到过的地方合起一算,总共到过三十六国。

打那以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

十三年背井离乡,西域探险,换来千年不朽的英名。他无意中做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位使者...

汉武帝初年的时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汉武帝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一点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的情况。他们说有一个月氏(音yuè-zhī)国,被匈奴打败,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带。他们跟匈奴有仇,想要报复,就是没有人帮助他们。

汉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边。汉朝如果能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不是等于切断了匈奴的右胳膊吗?

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联络。当时,谁也不知道月氏国在哪

儿,也不知道有多远。要担负这个任务,可得有很大的勇气。

有个年青的郎中(官名)张骞(音qiān),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首先应征。有他一带头,别的人胆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应了征。有个在长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愿意跟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一百多个人出发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围住了,全都做了俘虏。

匈奴人没有杀他们,只是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来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么严。张骞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备,骑上两匹快马逃了。

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没找到月氏,却闯进了另一个国家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

大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人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话,交谈起来很方便。他们见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富饶强盛的大国,这回儿听到汉朝的使者到了,很欢迎他们,并且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败了以后,迁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国,不想再跟匈奴作战。大月氏国王听了张骞的 ,不感兴趣,但是因为张骞是个汉朝的使者,也很有礼貌地接待他。

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还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许多从未见到过的东西。但是他们没能说服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只好回来。经过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时间,幸好匈奴发生了内乱,才逃出来回到长安。

张骞在外面足足过了十三年才回来。汉武帝认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他说:“我在大夏看见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的人说这些东西是商人从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开蜀地不远。

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天竺。张骞把人马分为四队,分头去找天竺。四路人马各走了两千里地,都没有找到。有的被当地的部族打回来了。

往南走的一队人马到了昆明,也给挡住了。汉朝的使者绕过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东部)。滇越国王的上代原是楚国人,已经有好几代跟中原隔绝了。他愿意帮助张骞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间挡住,没能过去。

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他虽然没有找到天竺,但是结交了一个一直没有联系过的滇越,也很满意。

到了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带许多国家看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愿意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带着一万多头牛羊和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

张骞到了乌孙(在新疆境内),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送了他一份厚礼,建议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乌孙王只知道汉朝离乌孙很远,可不知道汉朝的兵力有多少强。他想得到汉朝的帮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乌孙君臣对共同对付匈奴这件事商议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

张骞恐怕耽误日子,打发他的副手们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阗音tián)等国。

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

这许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先送张骞回到长安,他派了几十个人跟张骞一起到长安参观,还带了几十匹高头大马送给汉朝。

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了乌孙王送的大马,格外优待乌孙使者。

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张骞派到西域各国去的副手也陆续回到长安。副手们把到过的地方合起一算,总共到过三十六国。

打那以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

十三年背井离乡,西域探险,换来千年不朽的英名。他无意中做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位使者...

汉武帝初年的时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汉武帝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一点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的情况。他们说有一个月氏(音yuè-zhī)国,被匈奴打败,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带。他们跟匈奴有仇,想要报复,就是没有人帮助他们。

汉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边。汉朝如果能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不是等于切断了匈奴的右胳膊吗?

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联络。当时,谁 不知道月氏国在哪

儿,也不知道有多远。要担负这个任务,可得有很大的勇气。

有个年青的郎中(官名)张骞(音qiān),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首先应征。有他一带头,别的人胆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应了征。有个在长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愿意跟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一百多个人出发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围住了,全都做了俘虏。

匈奴人没有杀他们,只是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来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么严。张骞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备,骑上两匹快马逃了。

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没找到月氏,却闯进了另一个国家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

大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人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话,交谈起来很方便。他们见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富饶强盛的大国,这回儿听到汉朝的使者到了,很欢迎他们,并且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败了以后,迁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国,不想再跟匈奴作战。大月氏国王听了张骞的话,不感兴趣,但是因为张骞是个汉朝的使者,也很有礼貌地接待他。

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还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许多从未见到过的东西。但是他们没能说服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只好回来。经过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时间,幸好匈奴发生了内乱,才逃出来回到长安。

张骞在外面足足过了十三年才回来。汉武帝认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他说:“我在大夏看见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的人说这些东西是商人从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开蜀地不远。

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天竺。张骞把人马分为四队,分头去找天竺。四路人马各走了两千里地,都没有找到。有的被当地的部族打回来了。

往南走的一队人马到了昆明,也给挡住了。汉朝的使者绕过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东部)。滇越国王的上代原是楚国人,已经有好几代跟中原隔绝了。他愿意帮助张骞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间挡住,没能过去。

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他虽然没有找到天竺,但是结交了一个一直没有联系过的滇越,也很满意。

到了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带许多国家看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愿意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带着一万多头牛羊和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

张骞到了乌孙(在新疆境内),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送了他一份厚礼,建议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乌孙王只知道汉朝离乌孙很远,可不知道汉朝的兵力有多少强。他想得到汉朝的帮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乌孙君臣对共同对付匈奴这件事商议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

张骞恐怕耽误日子,打发他的副手们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在今新疆 田一带,阗音tián)等国。

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

这许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先送张骞回到长安,他派了几十个人跟张骞一起到长安参观,还带了几十匹高头大马送给汉朝。

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了乌孙王送的大马,格外优待乌孙使者。

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张骞派到西域各国去的副手也陆续回到长安。副手们把到过的地方合起一算,总共到过三十六国。

打那以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

十三年背井离乡,西域探险,换来千年不朽的英名。他无意中做了中华文明的第一位使者...

汉武帝初年的时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汉武帝从他们的谈话中知道一点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的情况。他们说有一个月氏(音yuè-zhī)国,被匈奴打败,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带。他们跟匈奴有仇,想要报复,就是没有人帮助他们。

汉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边。汉朝如果能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不是等于切断了匈奴的右胳膊吗?

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联络。当时,谁也不知道月氏国在哪

儿,也不知道有多远。要担负这个任务,可得有很大的勇气。

有个年青的郎中(官名)张骞(音qiān),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首先应征。有他一带头,别的人胆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应了征。有个在长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愿意跟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一百多个人出发去找月氏。但是要到月氏,一定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围住了,全都做了俘虏。

匈奴人没有杀他们,只是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来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起,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么严。张骞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备,骑上两匹快马逃了。

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没找到月氏,却闯进了另一个国家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

大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人懂得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话,交谈起来很方便。他们见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富饶强盛的大国,这回儿听到汉朝的使者到了,很欢迎他们,并且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败了以后,迁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建立了大月氏国,不想再跟匈奴作战。大月氏国王听了张骞的话,不感兴趣,但是因为张骞是个汉朝的使者,也很有礼貌地接待他。

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还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许多从未见到过的东西。但是他们没能说服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只好回来。经过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时间,幸好匈奴发生了内乱,才逃出来回到长安。

张骞在外面足足过了十三年才回来。汉武帝认为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大夫。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情况。他说:“我在大夏看见邛山(在今四川省,邛音qióng)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的人说这些东西是商人从天竺(就是现在的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开蜀地 远。

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天竺。张骞把人马分为四队,分头去找天竺。四路人马各走了两千里地,都没有找到。有的被当地的部族打回来了。

往南走的一队人马到了昆明,也给挡住了。汉朝的使者绕过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东部)。滇越国王的上代原是楚国人,已经有好几代跟中原隔绝了。他愿意帮助张骞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间挡住,没能过去。

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认为他虽然没有找到天竺,但是结交了一个一直没有联系过的滇越,也很满意。

到了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西域一带许多国家看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愿意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三百个勇士,每人两匹马,还带着一万多头牛羊和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

张骞到了乌孙(在新疆境内),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送了他一份厚礼,建议两国结为亲戚,共同对付匈奴。乌孙王只知道汉朝离乌孙很远,可不知道汉朝的兵力有多少强。他想得到汉朝的帮助,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乌孙君臣对共同对付匈奴这件事商议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

张骞恐怕耽误日子,打发他的副手们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阗音tián)等国。

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

这许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还没回来。乌孙王先送张骞回到长安,他派了几十个人跟张骞一起到长安参观,还带了几十匹高头大马送给汉朝。

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又瞧见了乌孙王送的大马,格外优待乌孙使者。

过了一年,张骞害病死了。张骞派到西域各国去的副手也陆续回到长安。副手们把到过的地方合起一算,总共到过三十六国。

打那以后,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张骞

时间:2005年11月1日13:11来源:作者:djh票数:0等级:点击:103

你知道著名的“丝绸之路”是谁开拓的吗?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张骞。

张骞(?--前114),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公元前139年,他受汉武帝委派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 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8. 张骞的墓位于什么地方图片

西安有名的陵墓有两大类,第一类,有名,却没什么看头的:

秦二世胡亥墓

活死人墓:具体是谁的墓不清楚。“活死人墓”之所以有名,主要是大家都看过《神雕侠侣》,里面的小龙女就是在“活死人墓”里修炼的。并且,历史上有关于“活死人墓”的真实记载,王重阳曾在“活死人墓”里修炼。

山西永乐宫重阳殿东璧发现,壁画上的内容即为王重阳在“活死人墓”里修炼的场景。

秦东陵:昭襄王、庄襄王、悼太子、宣太后芈月、孝文王等人的陵墓。

霸陵:西汉汉文帝刘恒墓

第二类,需要花很长时间参观浏览的:

汉阳陵:西汉景帝刘启与王皇后合葬陵

说刘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是谁,其实他也是汉代很有作为的帝王。最大的贡献大概就是生养并传位汉武帝刘彻了。汉景帝刘启(前188~前141)是西汉第4位皇帝,在位17年。执政期间,他崇奉“黄老之术”,轻徭薄赋,减笞去刑,和亲匈奴,与民休息。他与父亲汉文帝刘恒(《美人心计》里的那个)一起开创了汉代的“文景之治”。

他的陵寝周边有近10000座的文武百官陪葬墓。根据他的陵寝建造的汉阳陵博物馆。也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杜陵:西汉后期宣帝刘询的陵墓

杜陵图

秦始皇陵兵马俑

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去西安必打卡的地方。国内外都很有名的,可能很多外国人不知道北京故宫也知道秦始皇陵兵马俑。

9. 张骞墓位于哪儿?

张骞纪念馆是为纪念西汉著名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而建,包含有张骞墓等文物景点,位于城固县城以西3公里处的博望镇饶家营村。

  张骞墓座北朝南,东西宽15米,南北长15米,高8米,呈覆斗形,周围有古柏环绕,墓前有石碑四通、汉代石虎一对。大门前竖高8米、由座杵、斗三部分组成的石华表一对。1988年修起了雄伟壮丽的汉代阙式大门门楼,铺设了墓园甬道,栽种了名贵花木。1 991年又修建了气势雄伟的三间献殿,东西墙壁上悬挂有“张骞出使西域图” 和“凿空图”。 1993年7月,又修起了长3公里、宽10米的全县第一条旅游专线公路,可由县城直达纪念馆。如今,修葺一新的纪念馆花木扶疏、竹影婆娑,景色宜人,颇受游客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