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墓

萧何墓

萧何墓坐落在今博望镇谢家井办事处杜家槽村内,离县城三里,坐西朝东,墓前有三间房的祠堂,有塑像,墓上有几株古树。

如何理解历史典故“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大力推荐韩信是萧何,出谋划策,杀他的也是萧何,故事的好坏全由萧何主宰。

说到萧何与韩信,就会让人想起萧何月夜追韩信的故事。韩信生前怀才不遇,投楚,不为人重用,投刘邦,同样得不到重用,韩信愤而出走,于是就有了萧何月夜追韩信的故事。

萧何是刘邦治国平天下的股肱大臣,在刘邦即帝位后论功行赏时被推为第一。他非常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月夜追韩信,的故事被传为千古美谈。

话说韩信出生贫穷,为人看不起,后来参加项羽的起义军,但一直不受重用,因而背楚投了汉军,经夏侯婴的推荐,刘邦任命他为管理粮响的军官,萧何经过几次谈话看中了韩信,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韩信也认为自己还没得到完全施展才能的机会,于是又从汉营逃跑,萧何知道了,来不及禀报刘邦,趁着月夜追赶韩信,刘邦当时觉得追赶这样一个小吏不值得,经过萧何一再推荐,刘邦最终让韩信统率三军,后来在军事上完成击败了项羽,萧何善于发现人才的眼光深受人们的敬佩,他也因此被刘邦称之为,猎人!

“成也萧何败萧何”的典故是什么?和哪些人有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典故,讲的是西汉两个著名历史人物的故事。一个是刘邦的丞相萧何,一个是刘邦的大将号称兵仙的韩信。这句话妙就妙在表面上说萧何,实际上是对韩信本人一生高度、精确的概括。

第一句主要讲韩信一生能够成功,成为名垂千古的军事奇才,多亏萧何星夜追赶并向刘邦举荐才有韩信最后的成功。

想韩信当初,穷途潦倒,到项羽军中从戎,谁料项羽看中的是身体强壮的武夫,压根就瞧不上韩信这个非男非女的样子,屡次给项羽献计都不能采讷,韩信一气之下又跑到刘邦军中,不料韩信也没有被刘邦重用,韩信一看星夜离开刘邦大营,此事让萧何知道后,急忙策马去追韩信,因为只有萧何清楚韩信有多大能耐,他不能让汉王失去天下一个奇才,萧何追回韩信后,急力向刘邦举荐韩信,经刘邦考察,认为韩信乃当世奇才,遂叫人筑台,几天后在筑好的台子上召开拜将大会,当着全军将士拜韩信为大将军,才有了后来韩信的大有作为,一举消灭了楚军,为刘邦夺取了天下。

第二句话主要讲,韩信后来被吕后诛杀,也完全怪萧何出谋划策让韩信上当受骗。刘邦一边利用着韩信给自己打天下,一边在给韩信下套。当韩信拿下魏趙,平了燕国,攻打齐国之时,刘邦封韩信为齐王,当韩信取得垓下之战大捷时,刘邦立即把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把韩信调离功高威重的齐地,尔后借巡游云梦泽之际,假称会聚诸王用调虎离山之计将韩骗至陈,趁机以谋反罪将其拿下,带回长安,从楚王降为淮阴侯,让其闲居在长安,韩信从此称病不出,后韩信暗地里唆使手握重兵的边将陈豨造反,自己在长安里应外合,陈豨造反后,刘邦率兵前去平反,韩信谋反之事被人告发,吕后叫来萧何商量对策,最后合谋,差人说陈豨已被皇上抓获,大臣们都在宫中前去庆贺,要韩信前往祝贺,韩信信以为真,在长乐宫钟室被杀,后又被刘邦夷灭三族。

所以后来有人把韩信一生概括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即成功也因为萧何,身死也因为萧何,看来确实是这么回事。

成也萧何,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拜相韩信,掌握兵马大权,韩信助刘邦平定天下。

败也萧何,韩信功高盖世,受刘邦封侯,飞鸟尽,良弓藏,刘邦故意离开京城,呂后有请韩信,萧何将韩信带到五凤楼上,呂后问韩信,韩信此是何处,韩信说五凤楼,当时韩信还是得意洋洋,脚踏地,头见天我韩信免死,认为自己十大功劳,所有刀剑都铸字不杀韩信,谁敢杀我韩信,呂后再问韩信,韩信你脚踏什么,我脚踏刘邦,头顶什么,头不见天,呂后大怒,头不见天,脚无踏刘邦,目无君王,叛臣贼子斩了,朝庭刀剑铸字不杀韩信,女屠师拿用菜刀将韩信砍死,女屠师是韩信当年问路经杀樵夫,杀死那个樵夫的妻子,来报夫仇,韩信死三十五岁。韩信本命七十五岁,冤枉寿元四十年,大闹天庭地府,韩信犯四大罪状,一罪,迫母撞死葬落金牛地,二罪,寄食漂母不认漂母,三罪,问路经杀樵夫,四罪,脚踏刘邦,目无君王,韩信四大罪状,罪罪不赦,折扣寿命四十年,韩信终于认罪伏法了,打入地狱,听候发落。

西汉皇太后窦漪房的简介,历史上的窦漪房是怎样的?

窦漪房这个名字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陌生的。如果说窦太后,那我想绝大部分都知道,随着前几年黄晓明的《大汉天子》和林心如的《美人心计》的热播,窦太后也被世人熟知。但是很多人都有这么一个疑问《大汉天子》的窦太后是一个热衷于权力,并纵容自家的子侄祸国殃民的 主,而《美人心计》中的窦太后却几乎就是一位完美的贤后。那么在真正历史上的窦太后到底是怎样的人物呢?

普通农家女,因缘得以进宫侍奉吕后窦漪房史书对其生辰并无记载,只知她大概是高祖初年出生在清河郡观津县。其父据说乃秦官,后因秦末动乱选择辞官归隐,但好景不长就其父就因在去河中垂钓的时候不幸落于水中而溺死。之后窦漪房就只得和自己的哥哥窦长君和弟弟窦广国相依为命。

就这样窦漪房度过了复杂而又困难的幼年生活。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独掌大权,而就在数年后吕后为了充实后宫开始在全国大规模征集平民清白的女子入宫。如此窦漪房就得以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入宫为宫女,并被分配到了吕后的身边做贴身侍女。

无心插柳柳成荫,误入代国开启传奇的一生后在做吕后多年的贴身侍女之后,由于窦漪房并不得宠,所以并被吕太后放到了要赐予诸侯王的那一批宫人中。本来窦漪房是想让主管分配的太监让他帮忙将她分配到离她家最近的赵国。但是谁料太监不知是忘记还是故意,他把窦漪房分配到了要赏赐给代王刘恒的队伍中。

而后窦漪房虽然知道但已无力回天,皇命难违最终她只能走向代国的队伍中。当然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在代国不知何缘故,代王刘恒对于窦漪房那是万分的宠爱,窦漪房在代国没待多久就为刘恒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就是后世闻名的馆陶长公主刘嫖。

之后在公元前187年更是为刘恒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后世的汉景帝刘启。而数年后又生下次子刘武,也就是后世的梁王。不过此时的窦漪房地位并不高,她只是刘恒的宠妾,此时最受刘恒喜爱的还是他自己的那位王后。

文帝刘恒登基,宠妾母凭子贵一跃为中宫皇后公元前180年独掌大汉数十年朝政的吕后病逝,而随着吕氏外戚最重要的核心人物吕后的去世,曾经被压制数十年的刘姓皇族和忠于刘氏的汉臣们开始了疯狂的反攻。最终吕氏一家被全部诛杀,刘姓皇族重掌汉权。

而后陈平和周勃等人商议决定拥立代王刘恒为帝。公元前180年刘恒登基为帝,在数月后有重臣向刘恒上奏请求立刘启为太子,而后刘恒准其所奏,于前179年立为太子。同时生下刘启的窦太后也因此母凭子贵,被刘恒册封为中宫皇后。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窦氏家族开始崛起在窦漪房成为皇后后,她失散的兄弟们在风闻她做了皇后,并都来到长安前往认亲。后窦家在经过窦漪房的考验后,终于被承认,而后窦漪房的哥哥和弟弟相继被刘恒赐予了很多的田产和钱财。

在成为皇亲国戚后,窦家的地位是一路攀升,随着地位的上涨,他们的生活随之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但接触都是些达官贵人,而且由于他们都从小就没有受到什么教育,所以刘恒还特意让一些德高望重的夫子教导他们。也就是如此最终窦氏的两兄弟大多都成为谦逊的正人君子。

因病失明,渐失宠幸

不过好似老天对于窦漪房有些故意为难之意。中年的窦漪房本可享受着无限的富贵,但不辛的是在某一天窦漪房突然因病失明。而随着窦漪房的失明,她开始失去了刘恒的宠幸。

由于她是太子刘启的生母,再加上朝廷重臣袁盎的支持,所以她并没有失去皇后的宝座。不过她虽然保住了皇后的位置,但刘恒却再也未宠幸于她。

其子为帝,自此权势滔天公元前157年刘恒去世,窦漪房的儿子登基为帝,是为汉景帝。之后窦漪房由皇后升为太后,而窦漪房的弟弟窦广国封为章武侯,同时窦长君的儿子窦彭祖也被封为南皮侯。自此不但窦太后的权势滔天,窦氏一族 也开始权倾朝野。

但是窦漪房虽然因为刘启的存在而变得荣耀无比。但是窦太后喜欢的确不是刘启,而是梁王刘武,在窦漪房荣升太后后,她不但赏赐刘武大量的财宝,更是赐予国土四十余县。而且窦漪房还想在刘启死后让刘武继位。

记得在某一年刘启喝醉酒的时候,他口不择言稀里糊涂的答应了他死后会将皇位传给刘武,而刘武和窦太后听到这个承诺,那是开心无比啊。只是显然这句话只是刘启醉酒所言,他显然不会将皇位给自己的兄弟,但显然话已经说出去了,君无戏言啊,不好好在最后他靠窦婴才将此时糊弄了过去。

但是窦太后显然还不放弃让刘武当皇帝的幻想,她几次三番明里暗里的让刘启答应让刘武日后做皇帝,当然最终都被刘启或者其他臣子所拒绝。

而在晚年窦太后的权势则更为强大,一方面因为她的窦家都在朝廷担任要职,另一方面刘启也十分孝顺窦太后,所以在景帝一朝窦太后的权势都是最大的,当然绝对是比不多吕后的。

太皇太后,因病去世公元前141年,刘启去世,刘彻登基为帝,是为武帝,而窦太后则又变成了窦太皇太后。由于当时刘彻尚年幼,所以此时朝中的大权几乎都为窦漪房所掌控,在此时她的权力才真正能跟当年的吕后相比。

比如当年武帝想推行新政之时,喜欢黄老之说的窦漪房就强烈反对,最终导致武帝新政失败。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窦漪房权势已是无人可挡。不过此时的窦漪房已是快油尽灯枯,最终在公元前135年窦漪房驾崩于长安。

可以说真正历史上窦漪房这个人不像电视剧说的那么好,也不像电视剧说的那么差。她虽晚年因为想让自己的小儿子刘武做皇帝,有些许的犯糊涂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窦漪房作为辅佐两代帝王的功臣,她对于西汉的贡献绝对是不容忽视的,她在的那段期间一直坚持采用黄老之说去治理西汉,因此在武帝之前西汉才能越变越富有。

而且也正是因为这份底蕴,最终武帝才有足够的财力去支持一场又一场的战争,才打出了强汉的名声。最后实际上窦氏一族对于大汉明显是功大于过的,相比吕氏和薄氏外戚,窦氏的所作所为真得就是君子啦。

窦漪房,汉文帝时期的皇后;汉景帝时期的皇太后;汉武帝时期的太皇太后。

窦太后是个被上帝眷顾的幸运儿,她的一生太幸运了,从平民到皇后又到皇太后,再到太皇太后,中间几乎没有多少波折。

唯一美中不足的大约就是眼疾了(失明时间不详)。

阴差阳错去了代国窦漪房是清河郡观津县人,地地道道的农家女,关于窦漪房的出生日期,不可考,大约是在公元前211年~公元前204年,比汉文帝要大。

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实际权力把持在吕后手中。汉惠帝初,窦姬被选入宫中服侍吕后,窦姬聪明伶俐又温柔端庄。之后,吕后为了羁靡诸刘而“出宫人”,每个诸侯王送去五个宫女。

而窦姬也在此列,窦姬的家乡离赵国很近,因此去找负责此事的宦官将自己的名字写到去赵国的名簿上,结果宦官不知是忘了还是按照吕后的意思,窦姬被安排去了代国,为此窦姬还哭过,但诏书已下,不可更改,窦姬还是去了代国。

这一次的阴差阳错是窦姬幸运的开始,要知道代王是未来的汉文帝刘恒,而赵王是刘友,公元前181年,赵王的王后(吕后的人)因妒生恨,诬告刘友造反,赵王被吕后囚禁以至于活活饿死。

毫无争议做了皇后不情不愿的窦姬到了代国,却得到了代王刘恒的宠爱,刘恒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吕后的意思,所以对吕后派来的人小心应付 ,当然不排除刘恒确实一见窦姬就喜欢上了,但帝王家的爱情总是缺少纯粹和简单。

窦姬得了刘恒的宠爱,很快生下馆陶长公主刘嫖、汉景帝刘启、梁孝王刘武。而刘恒的王后生了四个儿子,只是王后很快就去世了,刘恒也没有再立王后。

转眼到了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周勃、陈平、刘章等诛杀诸吕,迎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在刘恒继位前后,王后生的四个儿子全病死了(可能是瘟疫)。所以窦姬生的长子刘启毫无争议的被立为太子,之后窦姬又毫无争议的被立为皇后。

深得婆婆薄太后的喜欢刘恒的母亲薄太后,原本是刘邦妃子中毫不起眼的一个,几年见不了刘邦一面,也正是薄太后的不受宠,保全了她的命,当然也因为薄太后温柔不争有关系。刘邦死后,吕后虐待他的妃子,鲜有放过,但薄太后是例外,平安的跟随刘恒到了代国生活。

刘恒继位后,在立后问题上,薄太后说“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为皇后。”于是刘恒立了窦姬为皇后,并大赏天下鳏寡孤独和老幼病残(有点奇怪)。

薄太后考虑到窦皇后的父母已经过世,于是下令追封窦皇后的父亲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在清河郡设置二百户的园邑,派专人侍奉看守。

之后,窦皇后找回了哥哥窦长君和弟弟窦广国,文帝下令赏赐田宅,挑选品德高尚行为端正之人与之相处,窦氏兄弟耳濡目染之下成为谦谦君子。

失明以及恩宠窦皇后做皇后不几年就失明了,随带着汉文帝对她的恩宠也少了,关于汉文帝对窦皇后的感情,是有两个极端的,有的认为汉文帝很宠爱窦皇后,有的认为汉文帝是很讨厌窦皇后的。各有各的理。

但有一点很肯定的是,汉文帝是一个皇帝,不可能独宠一个人,尤其是窦皇后失明之后,慎夫人深得汉文帝的宠爱,还有一个伊姬,甚至有时候慎夫人的礼仪规制会齐平窦皇后,但慎夫人和伊姬一直没有孩子,所以避免了刘如意的出现。

成为太后宠爱幼子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窦皇后成为窦太后。窦氏家族封侯的封侯,做官的做官。

窦太后很宠爱幼子刘武,刘武仗着窦太后的宠爱,在梁国大兴土木,网罗珍宝,出行仪仗甚至超过天子的规格。

有一次,汉景帝酒后失言,说将来将皇位传给刘武,刘武和窦太后动心。但毕竟不合规矩,之后,汉景帝废黜栗太子刘荣,窦太后趁机说出了自己的打算,希望汉景帝将皇位传给刘武,但窦太后的提议被袁盎所阻。后来袁盎被刘武派出的刺客所杀。

窦太后无休无止的宠爱刘武造成了兄弟俩的离心,也使得汉景帝对窦太后的感情变得复杂,母子之情里掺杂了害怕的成分。

公元前144年,汉景帝拒绝刘武滞留京城,刘武没法只得回了梁国,结果不久就去世了,窦太后异常伤心,埋怨汉景帝害死了刘武。

太皇太后黄老无为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去世,刘彻继位,是为汉武帝,窦太后成为太皇太后。窦太后因为自己的特殊经历,非常喜欢黄老学说,主张无为而治,这在汉初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可以说“文景之治”的出现有窦太后在背后的推动作用。

在窦太后的要求下,汉景帝和诸窦子弟都要读皇帝、老子的书,辕固生因为质疑《老子》,窦太后将其投入兽圈刺杀野猪,如果不是汉景帝出手相助,辕固生就死了,虽然辕固生被救了出来窦太后没说什么,但立威的效果已经有了,儒学一派的人都得不到重用。

汉武帝继位后,试图推行新政,尊崇儒学,结果遭到了窦太后的压制,新政全部废除。

公元前135年,窦 后去世,与汉文帝合葬霸陵。

窦太后的一生其实是很顺遂的,立三朝而不倒,固然有幸运的成分,但是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幸运,这其中必然还有个人的作为。

为何顺治的墓是清朝唯一没有被盗的陵墓,其中到底有何玄机?

清代皇陵分成关外皇陵、清东陵清西陵三处,清东陵被盗相当重,而关外皇陵与清西陵都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

顺治帝的孝陵,并不是清代帝陵中唯一没有被盗的帝陵,而是清东陵之中唯一没被盗损的帝陵。

满洲入关前,在关外已兴建了三座皇陵,即永陵、福陵与昭陵,入关之后承袭明朝的仪制开始兴建皇陵,最初的皇陵就是清东陵,顺治十八年,清东陵从顺治帝孝陵的营造为开端,由此开始修建,直到清末,共历时247年,清东陵内埋着五位皇帝、十五位皇后、一百三十六位妃嫔等,共有一百六十多人。

然而从1928年的东陵大盗案开始,当时的军阀孙殿英带头炸毁盗掘了乾隆帝裕陵与慈禧太后的定东陵,之后,清东陵陆陆续续接连被盗被破坏,康熙帝的景陵、咸丰帝的定陵、慈安太后陵与同治帝的惠陵等,均被盗掘一空,1949年前后,大多数的妃嫔园寝也都被盗。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清东陵的主陵,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顺治帝孝陵始终安然无恙,奇迹般得以保全,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孝陵本来就是一座空陵,根本没什么东西

清朝顺治帝驾崩开始,关于孝陵之内并没葬人的说法就层出不穷,民间纷纷传言,顺治帝其实并未驾崩,而是前去五台山出家为僧了。

顺治帝宠妃董鄂氏与其所生的皇子荣亲王接连离开人世之后,顺治帝悲痛欲绝,万念俱灰之下看破红尘,弃天下如敝履,前往了五台山出家。康熙时期,康熙帝玄烨多次前去五台山,其实就是为了探访自己的父亲。

所以,孝陵本身就是一座空陵,压根就不可能有什么价值连城的宝贝。

第二,顺治帝与其皇后都是火化的,孝陵内并无珍宝

满洲传统的风俗其实是火葬,在康熙帝之前,努尔哈赤、皇太极与福临等其实都是火葬的,而根据《清史稿》记载,顺治帝驾崩后的确是被火化了。

此外,顺治帝的皇后也是被火化了的,而他们被葬入孝陵时,地宫中就是几个骨灰坛而已,而康熙之后的风俗是将珍宝放在棺木之内,孝陵之中根本就没有棺椁,自然也就没地方随葬珍宝之类。

既然没有地方放宝物,对那些匪徒来说,孝陵自然也就没有盗掘的价值。

第三,顺治帝的碑文,拦住了盗陵之人

顺治帝平生非常节俭,极力反对厚葬,而在孝陵的神功圣德碑之上也镌刻着一句话:皇考遗命,山陵不崇饰,不藏金玉宝器。

福临在位的时候,正好是满洲刚刚入关,那时的清朝还没坐稳天下,各个地方都需要花钱,而福临本身也是个崇尚节俭的皇帝,明确反对奢侈与厚葬,他自己的孝陵自然也是遵循着这样的原则进行的建设与布置。

顺治帝孝陵明言,陵内没什么珍贵的东西。

当然,无论是关于“顺治帝孝陵是座空陵”还是“陵内没有珍宝”,都是世人的猜测,并没有真凭实据能够证实,还是有人并不相信,堂堂皇帝的陵墓,再怎么样应该也是会有宝贝的。

近代,其实确实有人企图盗掘孝陵,因为当时整个清东陵基本都被盗了一遍,所以匪徒将目光投向了孝陵,然而孝陵工程营造紧密牢固,而且那时当地的村民已组织了看护组织,使得盗匪的行为并没有成功

机缘巧合之下,孝陵成为了清东陵之中唯一幸存保全的帝陵,直到现在,孝陵之内到底是什么样,到底有没有顺治帝,到底有没有珍宝,全都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