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城隍庙

濮阳城隍庙

AA级旅游景区

濮阳县城关镇东南部,有一个城隍庙村。城隍庙村里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城隍庙。濮阳城隍庙历史悠久,据《濮阳县志》记载,濮阳城隍祭祀活动,始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距今已近千年。濮阳县城隍庙特别受人尊崇,还有一个特殊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别处的城隍庙供奉的是神,而濮阳城隍庙供奉的却是人。

濮阳城隍庙历史悠久,据《濮阳县志》记载,濮阳城隍祭祀活动,始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距今已近千年。别处的城隍庙供奉的是神,而濮阳城隍庙供奉的却是人。这个人就是明弘治年间开州知州李嘉祥。所以濮阳县城隍庙特别受人尊崇。

据嘉庆《开州志·建置志·廟署》记载:城隍廟,在东城南隅,在同文坊【旧志】明洪武六年同知冯朝泰修,永乐元年判官李珣,天顺四年知州李迪,相继重修。正德间知州谭绶重修,杨怀作碑。嘉靖间知州陈时熙重修,王崇庆作记,王崇庆曰:夫积土之谓城,鑿土之谓隍,郡县之廟城隍,以其保障我也,灵气之萃乎一方者也,或以为忠烈之臣没而受封於是岂亦传闻之误,与因并及之。天顺四年知州李迪,皆相继修葺,有城隍廟坊在西巷口。万历间知州沈尧中以官地十亩供廟香火。

濮阳城隍庙位于濮阳县古城东南隅,城隍祭礼的活动始于北宋熙宁十年,澶渊移至北澶(今濮阳城)后,其时州城城隍作为京都门户的保护神,倍受尊崇,香火亦盛。宋室南迁,中原沦为金、元统治,战事频仍,庙事活动日见萧条。迤至朱明定鼎,百业复兴,为城隍庙事活动带来生机。城隍祭礼的活动始于北宋熙宁十年,澶渊移至北澶(今濮阳城)后,其时州城城隍作为京都门户的保护神,倍受尊崇,香火亦盛。宋室南迁,中原沦为金、元统治,战事频仍,庙事活动日见萧条。迤至朱明定鼎,百业复兴,为城隍庙事活动带来生机。洪武六年知州冯朝泰奉檄于宋时原址大兴土木修建城隍庙,庙事活动恢复了北宋旧观。自此以后,久盛不衰,历明清两朝达五百七十余年。其间,如明永乐年间判官李珣,天顺四年知州李迪,正德年知州谭绶,嘉靖年间知州陈时熙,清乾隆年间知州吴元澄以及康熙五十七年州牧、贤士各乡会首等多有修茸。明万历年间知州沈尧中拨官地十亩以供香火。至清代中叶,城隍庙之建筑格局日臻完善,鸟瞰庙宇雄伟典雅,细观布局科学合理,门楼、照壁、古刹显得庄严肃穆,并显僧道奉祀之虔、庙宇香火旺盛。清代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各乡会首集资碑等。另外还有明代石狮两对,明代石坊部分构件。这些文物以及新修复的濮阳城隍庙,都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应当妥善保护。

濮阳城隍庙解放后曾一度成为濮阳地区公安处的驻地。1954年濮阳地区撤销,又成为民居。由于历史蹉跎、时代变迁,城隍庙频临秃陨,原址上有壁画、城隍大殿、东西厢房及民宅均系危房。在2002年濮阳县启动创建历史文化名城时,城关镇政府以此为契机于2003年8月8日举行开工奠基仪式。由城隍庙村民委员会、民生居民委员会发起,村民民营企业踊跃捐资。2005年重建山门、城隍大殿、东西厢房、戏楼、钟鼓楼等建筑。于2008年到2014年11月份重建三清殿(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太上老君)。2015年农历五月十七,灵宝天尊生日这天在三清殿举行开光仪式。共投资1500余万元,占地6.2亩,建筑面积2772平方米。

河南安阳的一座老庙——安阳城隍庙

彰德府城隍庙坐落于西大街最东与神路街交叉口处,免费游览景点安阳市非物质文化展示中心。城隍庙附近是老城区,破破烂烂,算卦一条街。按照市政府的规划,这里即将展开建设,古建翻新,要大变样大发展了,未来可期。

由于是疫情期间,进入庙内需要携带身份证登记,不收取任何费用。人不是很多,给人的初步印象是,这个庙宇维护的很好,干净整洁,没有那种烧香拜佛的场景。

阳城隍庙以前称之为威灵公庙,安阳城隍庙是如今安阳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1986年11月,安阳城隍庙被河南省人民政府订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13年5月,安阳城隍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89年开始,在此成立安阳市民间艺术博物馆,为河南省唯一的市级民间艺术博物馆

安阳市中心的这座修缮维护很好的城隍庙,这真是非常难得的。

每年春节,全国各大寺庙包括安阳城隍庙都会被挤得水泄不通,只要大门一开,等候在外的市民就会冲到香炉前敬香祈福。在安阳,这一节日习俗名叫“上头香”。大年初一,到安阳城隍庙上柱平安香是安阳人的老习俗了。

人文● 舞阳城隍庙:凝固的历史记忆

“城隍”,有的地方又称为“城隍爷”,传说中守护城池的神。“城”原指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资料显示,城隍为《周宫》八神之一,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以及城壕。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唐代以来郡县皆祭城隍,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又正式规定各府州县设城隍神并加以祭祀

昔日城隍庙 今为博物馆

城隍庙内拜殿。

舞阳城隍庙是我省乃至我国北方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城隍庙建筑群,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日,记者走进舞阳城隍庙,重温历史,感受文化

舞阳城隍庙位于舞阳县城西大街北侧,总面积38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主体建筑有拜殿、威灵殿、寝宫、东西厢房、东西廊房、钟鼓楼古建筑四十多间。院内文物以及文物景观有汉代画像石、明代重修城墙时收购石磙用的大石权(秤砣)、清代铸造的火炮——红衣大将军乾隆御碑以及“一步两眼井”等。

据《舞阳县志》及碑刻记载,元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达鲁花赤(元官职名)按摊不花为祭祀城隍神而建庙,故名。明洪武九年开始大规模兴建,之后明、清屡经修葺扩建。1927年~1937年,舞阳县农民招待所、河南省青年救亡协会、舞阳县青年救国会设于此。抗日战争时期范文澜、姚雪垠、吴祖贻先后在此开展革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全县召开大会、培训干部的场所,称作“西部会”。1984年,县政府把这些古代建筑移交文物部门管理,并不断进行维修,现为舞阳县博物馆所在。

舞阳县博物馆副馆长康耀辉是一位长期研究舞阳文化的学者,在他的引领下,记者了解到一些历史故事。

宋代以后,城隍开始人格化,群众多把去世后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城隍爷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城隍庙并不是每个城市都有,只有县治以上层级的城市才能设有官方的城隍庙。如苏州祀战国时春申君黄歇,上海祀秦裕伯,北京祀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祀周新,会稽祀庞王,南宁桂林祀苏缄等。

康耀辉告诉记者,建于元代的舞阳城隍到底奉的是哪位英雄或名臣已经无从考证,但是民间有两种说 ,一说是祭拜刘邦的大将纪信。楚汉相争时,刘邦曾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汉军粮绝,为保刘邦,纪信献计:自己假扮刘邦诈降。刘邦用其计,趁纪信假扮汉王乘黄幄出东门诈降之际,自带数十骑从西门出走。项羽发现中计后,迁怒于纪信,将其烧死。后人感其忠烈,奉其为城隍,世代敬仰。另外一种说法是祭拜“舞阳侯”樊哙为城隍爷。樊哙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鸿门宴中如若没有樊哙闯帐谴责项羽,刘邦的事业几乎失败。

石碑石雕背后的文化意义

汉画像石以及石碑展示长廊局部。

由大殿出来,不多时便来到汉画像石以及石碑展示长廊。石碑展示长廊展示着博物馆工作人员从各处搜集到的石碑及石雕,记载着一些历史事件、善人善事。其中在辛安镇康庄村发现的三个八仙人石雕,石雕之上人物形态小巧精致。康耀辉告诉记者,这些石雕是他在下乡调研时发现并收集的。遗憾的是,八仙人石雕原有两对四个,由于其他原因,只收集到三个。

走过石碑展长廊,便来到汉画像石展示长廊,展览内容主要是舞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刻,汉代画像石是汉代人们用以建造冥宅大墓的建筑材料。康耀辉认为,当时的人们坚信人的灵魂如果得到某种引领和帮助的话,就会顺利升入极乐世界。那些画像石中的朱雀、龙、虎等神邸都是升仙工具,是墓主人渴望死后灵魂不灭的体现。

随着汉代经济的发展,厚葬习俗成风,古人便把生前崇拜和喜爱之物刻于砖石,搬入享堂,以继续享受生前之乐。舞阳县出土的画像石题材有“四神图案”“常青树”“材官厥张”“应龙食鱼”“拥盾、执彗门吏”“斗兽”及水族动物图案。这些作品质料优良,绘画逼真,反映了汉代雕刻大师的聪明才智。

走出展厅,便来到具有元、明风格的古建筑开元寺内,原建筑有山门、拜殿、地藏殿、钟鼓楼、大悲阁、阎君殿等,现仅存大殿、拜殿各五间。民国时,寺内佛像拆除,设开元中学。新中国成立后,设豫西行政干部学校。1956年县机械厂搬入。1984年元月,收归县文物部门管理。

开元寺碑石已经无存。据《舞阳县志》及碑刻记载,开元寺始建于唐,后历代重修,大殿进深三间,面阔五间,为悬山顶,前檐下施斗拱十四朵,前金柱为四根唐代深浮雕盘龙石柱气势宏伟。殿宇内塑有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佛三尊佛像。

石权和红衣大炮的传说

钟楼

进入正门,威严的拜殿映入眼帘,整个门庭风格古朴,木质门楼不用一钉,完全用卯榫镶嵌而成。拜殿是城隍庙内建筑精品,面阔五间,歇山顶,弧脊,四周 斗拱二十四朵,散斗呈菱形。山面施平梁两架,均置于悬柱之上。飞檐翘角“如鸟斯革,如翠斯飞”,犹如飞鸟展翅。内施斜梁及老角梁、子角梁、隐角梁。整个建筑由四根角柱、十二根檐柱擎撑,精巧而华丽,无论是艺术价值还是历史价值都十分高。

门前陈列着三个明、清时代的石权(石秤砣),和两门清代的“红衣大将军”。“说起这个石权,还有一个民间故事。”康耀辉说。明朝正德年间,舞阳有一任知县名叫周逵。由于当时洪水经常泛滥,城基浸泡塌陷。周逵想修一道以砖为墙、以石为基的舞阳城墙。可地处平原的舞阳石材相当匮乏,墙基的石材一直没着落。周逵想出一个主意。他命人贴出告示,称县衙为修城墙准备收购石材,三斤石材一钱银子,重量数量不限。于是,十里八乡的人都把自家的石磙拉到县城。等到石磙收得差不多了,周逵拿出这个“特制”的石秤砣来为石磙称重,结果,最大的石磙也不过值三钱银子。就这样,周逵用“骗”来的石磙建起了坚固的城墙。据说后来舞阳县修建西城广场时,有人还见过深埋在地下的石磙。

记者发现,与石权陈列在一起的还有两门锈迹斑斑的铁炮。康耀辉告诉记者,较大的一门铁炮炮身长约2米,炮头直径近0.4米,炮口直径约0.15米,总重量达1000多公斤,炮身上“红衣大将军”五个字清晰可辨。经专家多方考证,这尊铁炮铸造于清代同治元年,距今有141 年。这尊大炮铸造的目的主要是对付当时的农民起义军捻军。据史料记载,该大炮当时由舞阳县知县王元绪监工制造,曾放置于城墙上“防匪”。

红衣大炮最早缘于明朝末年朝廷对抗清军的“红夷铁铳”。明朝人认为这种炮是荷兰人所造,而荷兰人被中国人称为红夷,故将此炮命名为“红夷大炮”。其实,“红夷大炮”并非荷兰人所造,而是英国在16世纪后期研制成的一种大炮。这种火炮管身长、管壁厚,射程远,精确度高,威力大,对密集进攻的敌人具有极大的杀伤力。清军入关后,因避讳“夷”字,把“红夷大炮”改名为“红衣大炮”。这些红衣大炮虽然看上去略显笨拙,但在那个年代,算是少有的“重武器”了。

进入大殿内便能看到身着官服的城隍爷怒目圆睁,正襟危坐,俯视着芸芸众生,甚是威严。城隍爷左侧站立的为阴间主管户籍之神阴司,右侧为拘捕死者灵魂之神判官。后殿内塑城隍及二夫人像。元代文宗天历年间,朝廷让城隍爷配享夫人,从此城隍庙里就有了寝殿,专门供奉城隍爷及城隍夫人。在寝殿东西两侧厢房内塑有十二生肖,雕刻精妙栩栩如生。

展览馆诉说古与今

石权。

在开元寺对面,是由原机械厂厂房改造的舞阳文化史记展览馆,占地面积240平方米,在这一方时空里,将舞阳之人、物、景、事汇聚一起。其中记载着的贾湖文明,令人叹为观止。那些制作精美的骨器、骨笛以及各种生活器具,让人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康耀辉告诉记者,经过十多年的收集,馆藏不断丰富,现有三级品以上文物900余件,种类包括石、陶、骨、瓷、青铜器、铜镜、佛造像、画像石、砖、货币、书 画等。由于条件限制,现已移至市博物馆进行展示。

在大院内兜转一圈,不知不觉间便来到舞阳党史展厅。展厅300平方米,展览以翔实的文字材料和一批珍贵的历史照片,精心制作成20多个板面,图文并茂,反映了自1926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舞阳县党组织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与斗争历史,再现了革命先烈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光辉历程。仔细阅读革命前辈的抗战历史,震撼之余,深感如今和谐美好的生活是多么难得。

将要结束城隍庙的参观时,猛然抬头看到了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钟楼,仿佛仍能听到晨钟鸣响,萦绕耳边,久久不能散去。

根据:《漯河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

作者:王海防整编:xmg555 小苗子

广东省最大的城隍庙,位于揭阳榕城,屋顶工艺叹为观止

广东旅游揭阳往往是被忽略的城市,它的年纪非常轻,从立市到现在也就二十多年,以前是个县,古代的时候隶属潮州府管辖。

揭阳的名气虽然不大,不过城内却隐藏着几个不可错过的旅游胜地,其中一个是位于榕城区的城隍庙,它的旁边是在潮汕地区知名度颇高的揭阳学宫

揭阳城隍庙是广东省规模最大的城隍庙,从建成至今历经几十次大小地震依然屹立不倒,可见当年的工匠精神。这座城隍庙始建于宋代绍兴十年,也就是公元1140年,各个朝代都有维护重修。

阳城隍庙主体部分为木、石承载结构,充分融入了建筑力学的原理,在遥远的宋代能有如此严密的建筑群,彰显先人的智慧。

揭阳城隍庙人气很旺,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很多当地人都会汇集在这里祭祀城隍老爷。城隍老爷并不是远古神仙,大部分是近一千多年来有功于社会的人。

对于游客来说,揭阳城隍庙最引人注目的是庙里的金漆木雕、彩绘和屋顶的嵌瓷。

金漆木雕是潮汕庙堂建筑的特色,在广州佛山,以及东南亚等地的庙宇也可见。

金漆木雕呈现的都是祥瑞内容,纹路细腻,细节精致、内容丰富,多见于屏风、梁柱等处。

揭阳城隍庙的金漆木雕色彩艳丽,层次感丰富,位于横梁处的彩绘以花鸟图案和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为主,几个大门入门后两侧都有金漆木雕和彩绘。

嵌瓷主要出现在揭阳城隍庙的屋顶,内容包括花鸟虫鱼和各种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及神话传说里的人物,无论是哪种元素,细节都非常精致,一些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面部表情、神态没有一个是重复的。

嵌瓷是什么呢?它就是用陶瓷碎片拼接而成的图案,主要出现在广东潮汕和福建南部分地区的庙宇、佛寺和祠堂,当地的经济越是发达,文化底蕴越深,贤人越多,庙宇、祠堂的地位越高,嵌瓷的数量越多,艺术价值越高。

揭阳城隍庙嵌瓷的最大特点是产量众多,密集而制作难度高,这些嵌瓷最大的特点是经久不掉色,视觉效果常新。

旅游攻略:距离揭阳汽车客运站不远,徒步可达,附近的景点有揭阳学宫和进贤门。从揭阳潮汕机场出发,可乘坐9路公交车在进贤门站下车,徒步前往城隍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