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寨无量殿

马寨无量殿

马寨无量殿位于张掖市山丹县位奇镇马寨村小学,周围为耕地和荒滩戈壁,无量殿为土木歇山顶,占地面积约65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68平方米。无量殿面阔五间13.84米,进深4米。一字正脊,四出垂檐、垂脊,飞檐兽吻,24根檐柱组成回廊。正脊由空心脊砖,龙身、鱼尾砖依次排列组成。屋顶用望砖压顶,檐下四周为斗拱、耍头、昂、额枋。檐柱上有“牙阙”,廊柱间檐枋下雕刻有缠枝莲花和吉祥纹饰。室内梁架呈三角形状,彩绘龙、云、朱雀等。外门楣上分别镌刻“苍夫子、天府宫、无量殿、鲁祖师,夫子庙”。该建筑是山丹县境内最宏伟、最典型的明代古建筑。对研究土木结构建筑有价值。1989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寻访浠水:概无俗石仙马寨

(原创散文)

概无俗石仙马寨

霜降期间,我们作协一行12人乘汽车到我县正在开发的白莲镇樟树村仙马寨采风。一路上,大家时而你谈我侃,时而引吭高歌,伴着汽车有节奏的轰鸣,四十多分钟后就到了目的地。

仙马寨地处大别山南麓,右有三角山和斗方山依托,前有白莲河水库浸润,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历代兵家战略要地,也是过去人们贩卖油盐香烟驿站。下车后我们沿着水泥路走进该村村委会(七组地段),只见附近农家依山而建,屋里屋外整齐干净;门前塘内水泥浇灌见底,塘身青石砌围栏,塘内肥鱼互逐,悠哉乐哉。池塘右侧两棵樟树傲然屹立,比翼争翠。塆边路旁处处奇花异草,争芳斗艳。塆中一水井,虽名不显赫,却冬暖夏凉。井深未及三尺,却饮用二百余年,过去在未用自来水前还供应全塆180多人吃喝饮用。

我们简遛一番后,村部安排六十多岁退位的徐老书记给我们带路,我们从村部出发,途经黄家冲,目睹田畈,只见那金黄的稻禾在收割机的轻吻下有序分类,倾刻变成了光彩夺目的“金山”。行至渡槽边,仙马寨的特色竹制门楼映入眼帘,横联是:生态樟树;上联:仙马寨概无俗石;下联:黄家冲别有洞天。大家初看这对联,七嘴八舌,有的说对联写得好,有的说好是好,就是有点做作夸张,有的说两者兼而有之。。。。。。徐书记见我们众说纷云,便催促我们走快点。话未落音,有人接话说:“我们都是爬过高山的人,这不足千米高的‘小儿科’算什么?我们来的目的是要慢慢地看好好地欣赏啊!”徐书记这时还话道:“你们别看这山不高,却陡得很,来去要三个多钟头哩。”怀其疑虑,我们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刚走到山边,便发现这山的确与众山不同,杂树丛生,树草纷绕,红绿相间,山石各异。走进山林,才应证徐书记催促我们走快的道理。由于山势陡峭险峻,我们分人馋扶老七十多岁的老前辈周馆长和六旬多腿脚不便的汪老师。

一路翻山越岭,扶树攀崖,在这 “跃上苍茏四百旋”的路上,经过观音石、枕头石、棋盘石、问天石、乌龟石,颇有如幻如仙之感;越过戏台石、雷劈石,胜似整合天庭,问道人生之险处,应证伟人毛泽东“无限风光在险峰”诗句的深刻内涵;钻过一线天,仿佛至身于李白名诗《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怕惊天上人”之境地。坐在沟涧旁边的石块上看,又联想到王维《山居秋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壮观场景。我们顺着半山腰从上至下看到盛为壮观见头不见尾的野牛栏巨石,又仿佛看到当年勇士们利用这天然“长城”屏障抵御攻寨的情境;攀上山顶便来到我们仰慕已久仙马寨八十多个景点中的最吸引人的景点----仙马石。仙马石,两米多长,五尺多高,形似战马。风静时,威武雄壮,傲然屹立;风啸时,气撼大地,声裂长空。大家在此合影留念,畅谈感受,一致认可-----今来仙马寨,不虚此行。还听其传说:仙马与野牛本不相冲,但由于仙马自恃它沾有仙气,便去侵占野牛的地盘,野牛见仙马不守本分欺负它,于是邀约近百头野牛筑起长城抵抗仙马,双方撕杀未过几招,仙马的尾巴被野牛咬断了成了残马,仙马吃了败仗后到天庭告状,那知玉皇大帝胸怀正气地怒斥道:“我叫你们各守营地,而你仙马却不讲理想霸占野牛地盘,被它们咬断了尾巴是罪有应得。”仙马听后欲哭无泪。。。。。。

山上凉风爽爽,树枝婆娑起舞,鸟儿你欢我唱,牛马高歌戏逐。大家畅谈过足了瘾后,就欢歌笑语地下山了。

吃罢午饭,我们漫步20多分钟赶到樟树村村部听其田村长介绍情况:该村版图面积3.2平方公里,有12个小组,共计1648人。地势三面环山,其高虽不足千米,却陡峭险峻,山中石石有来历,洞洞有传奇,好似一太师椅依山而坐,是未开发的处女地。他还拿出了仙马寨简介给大家看:“仙马寨是一个文化景点,历史悠长,过去是人们贩买贩卖油、盐、香烟的必经之地,该村有千余年古樟,根深叶茂,遮天蔽日;还有插入半空,上下难攀,别拘一格时近千年的古墓。这里原是荒芜人烟的地方,据黄氏宗谱记载:该寨建于南宋末帝兴二年(1279年),江西南昌进贤草坊一带发生瘟疫,又频发战争,百姓惨遭厄难,便四处沿街乞讨,一位黄公深懂易学,他行善积德,,带领族人奔波数月来此寄住一家草舍,翌日天亮,他见北边山头金光闪烁,一白马隐现其中,金光逝后,黄公醒悟是神灵点化,于是他携带族人来此山脚下,只见数棵古樟立在平阔荒原之中,他和众亲顺此山冲走,发现山麓里有一块偌大空场被三面青山环抱,恰似一张太师椅,山后兀峰凸起,山顶有一巨石状似一匹神马,黄公立叫大家歇息,他一人到山顶上察看后便对族人说:“这里左有燕子步梁,右有蟒蛇吐箭,前有神龟昂首,后有仙马凌空,这是藏风聚气苍恩赐宝之地。”黄公带众人就地安居,并定名“黄家冲”。他们在此繁衍生息开荒种地,很快富甲一方。远在太平寨悍匪知情后,带其匪侵袭,还未近身,却见前方山顶上金光四射,一匹白马临空而吼,刹时间山上凸起一道石头城墙,挡住劫匪之路,劫匪首领顿悟是菩萨显应,便仓皇逃窜,后人把这座山峰加固建寨,取名“仙马寨”。村长还介绍了村部的规划,请作协人座谈仙马寨开发建议,还请了黄石市规划局设计院专家谈规划设计情况,大家欢聚一堂各抒己见,提出依山傍水,古、新结合形成一个的独特的旅游景区的意见。大家相信樟树村仙马寨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在招商引资的支持下,在当地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人人献策,齐抓共管,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走出本县、本省和全国。应证唐朝大诗人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美好哲言。

作者简介:杨跃进,男。湖北浠水人,黄冈市作协会员。发表纯文学作品近百篇,结集出版《红窝儿》和《月儿弯弯》两部。其体裁:小说、诗歌、散文、民间故事、对联、幽默、谜语。其中:有小说、诗歌和散文获过奖。

地址浠水县清泉镇十月社区农丰巷13号 邮箱:yyjlove2000@163.com 电话13476620086

养心殿4米高的紫檀无量寿宝塔

| 明清家具研习社 |

研习君语

在故宫养心殿内,有一间乾隆一人在其间修行的佛堂,这里可以说是养心殿最神秘的区域。

养心殿佛堂位于养心殿西暖阁勤政亲贤殿后侧,隐蔽在养心殿明间屏风后的西门内,是乾隆在宫中最早改造的佛堂——乾隆十一年(1746年)开始将长春书屋改造成佛堂。

通往佛堂的通道窄小而曲折,穿过幽暗的狭长空间,迎面是一座直插屋顶的紫檀木七层楼阁式无量寿宝塔,其体量与位置都向世人彰显着其作为佛教精神象征的核心地位。

佛塔的建造年代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乾隆十年(1745年)十二月初,乾隆于中正殿跪受章嘉国师灌顶,自那一刻起,乾隆成了一位密宗弟子,他与章嘉的关系正式变为师徒关系,修行密法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乾隆灌顶后即充满激情地于十一年正月投入仙楼佛堂的建造,他要建造一座属于自己的、能带在身边的佛堂,早晚都可以随时进入。一年之后,这样的佛堂就在他的寝宫中诞生了。

佛堂在养心殿内位置示意图

建好后的仙楼佛堂面积大约六七十平方米,佛堂以紫檀木七层无量寿宝塔为中心,呈曼陀罗格局,宝塔从一层通到二层。

养心殿西暖阁仙佛楼及紫檀木塔

清宫内务府档案中记载了此尊宝塔的建造过程:

乾隆十二年正月二十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将棅得塔样一件,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将塔座径过抽去二尺,要四尺二寸大的座子,其塔身子要七层,再塔顶要六层,做成还要通高一丈二尺六寸,另改样呈览,钦此。

二月初五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将棅得秫秸黄纸地盘四尺二寸,通高一丈二尺六寸塔样一件持进安在西暖阁,呈览,奉旨:照样准做欢门,准做串枝莲地盘座,添五分。六层塔尖放高四寸,离棚顶留空五寸,钦此。

二月二十六日萨木哈将塔上所用铜海灯40件持进。二月二十八日,萨木哈为做塔用紫檀木缮写折光一件交太监胡世杰呈览,获准动工制作宝塔。(《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十五册)

7个月后,宝塔制作完成,档案记载:

九月十四日司库白世秀将造得紫檀木宝塔一座,内供佛、供器等持进,安设在养心殿西暖阁内讫。(《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第十五册)

紫檀无量寿佛塔

无量寿宝塔为紫檀木七层八角阁楼式,塔每层有八个玻璃欢门,档案所记塔内供佛,即供于这八个玻璃欢门里,据现存原状,所供佛为铜无量寿佛,象征无量圣界里诸佛、天人所居之宫室楼阁。

汉藏融合

该塔高约4米,按形制划分为七层,故常被称为 “七层八角塔”。将近四米高的木塔竖立在空间狭小的佛堂内,营造出了一种通天的场域感,当人们面对如此巨大的一尊佛塔时,不禁要抬头仰望,内心的敬仰也油然而生。

养心殿紫檀七层八角无量寿佛宝塔3D模型

全塔分为三大部分:顶层为塔刹,中间为七层塔身,底部为须弥座。

塔刹由上至下又可细分为刹顶、伞盖、刹身、刹座。刹顶为日月刹,由琉璃材质的仰月和圆光组成,圆光为琥珀红色,仰月为白玉色。

养心殿佛塔刹顶

仰月之下为紫檀木镂雕八角伞盖,伞盖底部有金刚杵和卷草纹浮雕图案,周围嵌有铜鎏金饰物并挂有一圈珍珠流苏。

刹身由下粗上细的八角相轮组成,共六层,每一层八面,均刻有六字真言,内填金漆。

佛塔刹顶仰月之下的紫檀木镂雕伞盖底部

《四分律行事钞》曰:

人仰视之(相轮),故云相云。

《翻译名义集》曰:言轮相者,僧袛云:

佛造迦叶佛塔,上饰盘盖,长表轮相。经中多云相轮,以人仰望而瞻视也。

可见,刹身(相轮)是佛塔的一种仰望标志,起敬佛礼佛的作用。

中间七层塔身为仿阁楼式结构,自下而上尺寸逐渐递减,样式相同:每层戗脊上有铜鎏金小跑兽、套兽以及戗兽,围脊处有围脊兽,四类兽为一套,每层八套,共计五十六套。

养心殿佛塔上的围脊兽

养心殿佛塔上的跑兽、套兽、戗兽

每层有八扇紫檀雕花木板嵌玻璃欢门,每一扇门内供奉无量寿佛像,为历代西藏喇嘛所进献,每层8尊,七层共计56尊。

每层8尊无量寿佛像

七层塔身每层中心各放置一个八角金丝楠经盒,塔颈(塔刹与塔身之间)中心疑似内嵌一木盒。

经卷发现的位置经卷位于每一层的中心八角柱内

底部须弥座自上而下分别为圭角、下枋、下袅、束腰、上袅、上枋。按制作方式而言,须弥座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圭角、下枋以及下袅为一个整体,束腰单独作为一个整体,上袅和上枋为一个整体。

各个部分是独立制作完成的,完成后三个部分至下而上叠加,不用胶粘,仅有直榫相接。上袅和下袅饰有变相的莲纹,其他部分则以透雕卷草纹和十字金刚杵作为装饰。

须弥座构造示意图图片采自《中国古建筑图解》

养心殿佛塔底部须弥座须弥座可分为三个部分,各部分是独立制作完成的,完成后三部分至下而上叠加

养心殿佛塔须弥座分解后的束腰部分,拼接处清晰可见直榫眼须弥座的三个部分皆不用胶粘,仅有直榫相接

此座佛塔是密檐式塔、阁楼式塔和覆盖钵式塔的结合体——具有阁楼式塔的总体形制,同时融合了密檐式塔的佛龛和覆钵体式塔的须弥座及塔刹,是一座藏汉式塔融合的宝塔。

这种融合应属乾隆时期独特的文化现象,正是乾隆皇帝不拘一格的设计思路,让多元文化得到了融合。

偷工减料?

“包镶”是硬木家具中的一种难度很大的特殊工艺,胎骨采用不易变形、比重较轻、价格低廉且易得之木材,而外表则以名贵珍稀木材包镶,采用这种工艺所制家具称之为“包镶家具”。这种家具具有保存长久性、结构稳定、工艺奇巧之特性。

整个木塔主体为包镶工艺,表层是紫檀木贴皮,内部为金丝楠木,两者用鱼鳔胶粘接而成。在紫檀尤为金贵和稀缺的清代,制作如此大型的器物时,为了满足视觉效果,同时又节省紫檀用料,往往都会采用这种包镶的手法。

就目前可检测的范围而言,在佛塔中间七层中,紫檀木板料的厚度最薄仅有四毫米,内层的楠木板最厚处是1.3厘米。

养心殿佛塔的包镶工艺

“包镶”工艺在清代的工程文献里屡见记载,在现存的宫廷装修及家具上也屡见不鲜,如清宫造办处“活计档”中所载,雍正元年(1723年)制“包镶紫檀木边、楠木心桌三张”、雍正六年(1728年)制“紫檀木边、豆瓣楠木心嵌云母如意花纹桌”等等。

清中期 紫檀包镶条桌

故宫乾隆花园的倦勤斋的内檐装饰大多采用包镶工艺,门扇、群窗胎骨为金丝楠木,外包为紫檀木,而绦环板、槅扇、碧纱橱、炕罩的绦环板和裙板上均用了5mm厚的鸡翅木薄板贴于楠木胎上。

故宫乾隆花园内景隔扇及炕罩

作为一种古典家具的制作工艺,「包镶」和当下流行的「贴皮」看似雷同,但却又有着天壤之别,前者是「君子坦荡荡」的胸怀,而后者,却是「小人长戚戚」的丑态。

就如此件佛塔,虽然紫檀的包镶面板很薄,但由于板材拼接工艺高超、接缝隐藏巧妙,以及紫檀木本身沉稳、硬朗的气质,并未影响到木塔整体的视觉美感。

紫檀盛世

乾隆朝,紫檀用料数量之多超乎想象,据清宫旧档中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记录,当月二十八日造办处曾经写过一个奏折,大意为内廷造办处木作中大量釆用紫檀木制作器具,最终导致宫内存量不足,遂奏请皇上批准粤海关监督采买六万斤紫檀木运送来京:

……查得乾隆三十八年四月内,因库贮紫檀木不敷应用,曾经奏明交粤海关监督采买紫檀木六万斤运京,以备应用等。因在案嗣经该监督于乾隆三十九年起至四十三年六次,共陆续解交过紫檀木六万斤,俱经按次奏明贮库。

在四年之内共运进京城的紫檀木高达六万斤,然而不过七年时间,宫内贮存的紫檀木居然就被用的所剩无几,仅从如此庞大的数量中即可见清宫中紫檀用具之普遍程度。

而造办处取用紫檀木制作也极为谨慎小心,宫里要制作一件紫檀家具,从一开始反复修改的画样,呈到乾隆面前后,还需皇帝亲自确定并同意准做后,工匠才能根据用料多少去库内领料进行制作,且完成之后剩下的木料还必须交回库里,用料所余多少也都有字记录。

乾隆十三年清宫造办处《活计档》此页档案讲到了“先做样呈览,准时再做”

此紫檀佛塔为乾隆十二年所造,工艺非常精湛,特别是木器中的磨工极致到位,几乎看不到雕琢的痕迹。

佛塔底部雕刻

打磨工艺将木材油润细致的特性充分展现出来,再配合以细腻的烫蜡工艺,使完成后的整塔木材隐隐透出沉着而又神秘的气息。

塔基角牙上卷草纹雕花整体行云流水,刚劲有力,卷叶纹在空间中翻转的层次丰富而有变化,匠人用刀干脆利落,打磨精细到位,走边硬挺而不僵。

佛塔底部雕刻

此外,乾隆皇帝极爱将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设想融入器物之中——该卷草纹雕花的样式受到巴洛克时期雕刻的影响,这可能就源于乾隆皇帝创立的新文化气象。

入世与出世

圣界是古人所能想象到的最美好的世界。

仙楼佛堂的中央建造了一座楼阁式无量寿宝塔,供奉“百千亿佛”,以示乾隆修行之正果。

养心殿西暖阁仙佛楼及紫檀木塔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乾隆八十大寿,功德圆满。这一年蒙古王公大臣向乾隆呈进了大、小法身佛八百五十二尊,恭祝他终成法身,乾隆下旨把这批无量寿佛安供于圆明园壶胜境。

养心殿是乾隆处理国家大师的地方,而仙楼佛堂是乾隆修行密法之处,二者并存于一室之中,入世与出世之间会互相冲突吗? 答案是否定的。

按中国的传统理想治理国家的目的是要进入王道乐土,而仙楼佛堂供奉所展示的是如光明一样遍罩一切,无所不在,除一切暗冥,生长一切万物,成就一切众生事业的无量圣界,二者殊途而同归。

养心殿西暖阁仙佛楼及紫檀木塔

30年后,乾隆为他日后归政闲养而修建的养性殿佛堂,在仿照养心殿仙楼佛堂的同时,把自身的“养心”、“养性”历年贯穿于其中,使仙楼佛堂又具有另外一番人生体验了。

参阅:

谢扬帆《佛光秘塔匠艺之承 记养心殿佛堂木塔的修复复纪实》

王子林《佛堂伴君侧,闻清净妙香 —— 养心殿仙楼佛堂原状陈设》

千山无量观老君殿外银杏古树的美丽传说

千山有很多银杏树,但树龄最长的是无量观老君殿外亭亭玉立的那一棵。据科学考证,她已经生长了340多年。她是千山道教开山祖师刘太琳的杰作,她是道教在千山安家落户的初始见证。我们知道,宗教在千山,最早进驻的是佛教,道教比佛教晚了一千多年——直到清康熙元年才进入。

无量观老君殿外银杏树的美丽传说

道教进入千山的标志,就是1662年的大兴土木,既打造无量观建筑群,历时十年。

1668年既康熙六年秋,道教开山祖师刘太琳建老君殿时,有点建不下去了。要说问题呢,就是他心神不定,对原来的建筑设计有点不满意了,究竟建什么样的好,他又没有准主意,于是他冥冥中想去湖北,想上武当山取真经。

一连几日,他茶饭不思,终于去了武当山。无量观老君殿外银杏树的美丽传说

北武当山,是道家第一山。当时,正为鼎盛时期,仅建筑群就有129处,庙房1182间……真乃一个好神仙洞府地。入得山来,刘太琳是目不暇接,赞不绝口:“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

天下道教是一家。紫霄宫的马道长拿着《唐诗选》,玉虚宫的王道长拿着《宋词选》,二人正在谈经论道,见了刘太琳,便放下唐诗、宋词,热情接待了他。

……三日过去。

紫霄宫的云蒸霞蔚,玉虚宫的虚无缥缈,让刘太琳都有点心猿意马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权衡再三,刘太琳终于决定,他要博采紫霄宫和玉虚宫之长来建筑自己的老君殿。正当他要打道回千山时,却因为水土不服病倒了,气喘吁吁,脸红脖子粗,咳嗽不止。马道长拿了几个像杏不是杏像榛子又不是榛子的果实给他吃。这榛子般大小的果实,味道有点特别:开始有点涩、中间有点苦,最后却是有点甘甜的回味无穷。

“这是什么仙果啊?吃了它,我竟然神清气爽,病都好了。”瞅着乳白不乳白、桔黄不桔黄的果实,刘太琳问二位道长。

马道长说:“鸭脚生江南,名实本相符。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

王道长把刘太琳领到玉虚宫的后院,指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林木说:“马道长给你吃的仙果,都是从我这树上采摘的。”

马道长哈哈大笑说:“四壁峰山,满目清秀如画。一树擎天,树树接天,天天圈圈点点文章。”

刘太琳举目望去,只见这树,个个高大挺拔,挺拔到十丈来高如巨伞状;棵棵气宇轩昂,轩昂得遮天蔽日。这树木的叶子很独特:像绿黄色的鸭脚,在长枝上互生着;在短枝头,却数枚蔟生,叶脉两叉状分枝,有长柄,特别像一把把绿色或黄色的小扇子。在小扇子之间,是一簇簇、一串串或乳白或桔黄色的果实,摇摇欲坠,随风飘香。

刘太琳看得有点惊呆了:“这是什么仙树啊,叶子长得像鸭脚又像小伞,我在北方从来没见过。”

马道长笑而不语。

王道长指着马道长说:“他刚才不是告诉你了吗?都在他那首诗里。”

刘太琳恍然大悟:“难道它叫鸭脚树?!”

马道长又吟诗一首:“银杏栽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做人间雨!”

刘太琳双手作辑道:“马道兄,你就别让我猜诗迷了。难道它又叫银杏树不成?”

马道长又哈哈大笑说:“刘师弟,果真聪明。这树名,既叫鸭脚树,又叫银杏树,还有很多别名。果实倒只有一个名字,叫白果。鸭脚生江南,关外哪得有呢?听我们祖师爷说,这树,原是天上广寒宫之物,雌雄不同株,整日眉来眼去的,三千年不老。这引起了嫦娥的极大伤感,极不喜欢,便想让吴刚像砍伐桂花树那样伐掉银杏树。太上老君得知,便找到嫦娥说:“救树一命,也是功德。我用八卦炉炼丹,想要一片荫凉,你这银杏树就送我一个人情好了。我炼丹,还可以把这满树的白果入药呢!就这样,银杏树由广寒宫移植到了老君殿。银杏栽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做人间雨!那年秋日,晴空万里,碧蓝无云。这儿的老君殿玉虚宫落成,祖师爷他们正在庆祝之时,天上竟然掉下了一片雨点,落地一看,竟然是百颗白果子。祖师爷说,这是太上老君的旨意啊,赶快种下吧!于是,就有了这片银杏林。我那紫霄宫,居然一棵也没有!闹得我向王道长年年讨白果,还得领他老大的人情。”

刘太琳不解的问:“马道长,那你为什么不在紫霄宫种上几棵呢?”

马道长摇摇头道:“太上老君的旨意,祖师爷都不敢违背,我有多大的胆呢?”他话题一转又说:“不过,你却是个例外,这次回去,总是应该向王道长讨些白果子的。你想想,老君殿前没有银杏树哪成?所以,你才闹心,你才建不成,你才跑到这来取经。”

一语说醒梦中人。刘太琳倒头便拜银杏树,并请王道长施舍些白果,回去好在老君殿前栽种。

王道长让他撩起道袍跟着他接白果。说时迟那时快,只见王道长百步穿杨亮起手掌,“啪啪啪”连拍50棵树干,不一会儿功夫,刘太琳的道袍里就有了一小堆白果。

刘太琳正数着,王道长也像马道长那样,吟诵出了一首诗:“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百岁皤根地,双阴净梵居。凌云枝已密,似践叶非疏。”

王道长的诗吟诵完了,刘太琳的白果数目也数完了,不多不少,正好是100个。他喃喃的自语道:“真是奇了怪了,不多不少,正好一百。”

王道长一捋微风飘浮的银白色胡须道:“这有什么奇怪的?100棵银杏树,50棵公、50棵母,公树开花只授粉不结果,只有母树才挂果。一棵树给你两颗籽,一公一母,你回去种好就是了。”

刘太琳笑着说:“我还是奇怪呀,王道长的手力不同凡响,一巴掌就是两颗,不多不少,让师弟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马道长又是爽朗的笑声:“要说奇怪,是你来武当山,王道长竟然知道。他对我讲,说太上老君给他托了梦,言及关外有个刘太琳要来,给他100枚白果就是了。”

听了王道长的话,刘太琳心中突然升上来一个念想,想着想着,他就倒头跪拜了王道长,要认王道长为师。

王道长把他扶起说:“千万使不得!修行之人有三境界。第一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层,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现在只是入了第一层境界,怎么能收你为徒呢?你慧根不浅,关外把道教发扬光大的重任全系在你一个人身上,趁着天还没有黑,还是快快赶路吧,太上老君也许正要下界到千山看看他的住处呢!”

刘太琳一听这话,再也不敢耽误了,立即辞别了王道长和马道长,马不停蹄,披星戴月赶回来了。

无量观的西阁、老君殿都坐落在北沟半山腰的一悬崖处,地方有限,建筑完老君殿,要种上100棵银杏树,实在是没地方了。想来想去,刘太琳就派人把100颗白果籽顺着悬崖边种到老君殿的院外了。他知道,这违反了他的初衷,忙又采取了补救措施,在老君殿前,亲自埋下了两颗侧柏种子。

我们现在在老君殿前香炉边上看到的两棵侧柏,就是。别看它们长得不到10米高,但它们已经有了340多年的生长史。确切的说,这两棵侧柏树与老君殿院外的那棵银杏树,是同一年生的。说到这里,有些人一定会问:100颗银杏种子怎么只长成一棵银杏树呢?

问得好!这是个迷,我也不知道。我想说的是,这棵银杏树,是个雌树,没有雄树在她身边授粉,她却能结果,这应该又是一个迷吧?!

迷就迷吧。不知道,咱们也不能瞎说是不是?故事就此打住。

附:刘太琳简介

刘太琳(1628—?),明清之际道士。出生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五月十八日,河北省临榆县人,清康熙二年(1663年)于辽宁本溪铁刹山八宝云光洞出家,拜郭守真为师,是道教全真龙门派第九代。

本名:刘太琳 所处时代:明清 出生地:河北省临榆县 出生时间:1628

清康熙五年(1666年),刘太琳与王太祥奉师命到千山布道,潜居于原属祖越寺罗汉洞,苦修10余年。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创修无量观。王太祥亦于同年创修玄真观,为无量观下院。刘太琳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万精道义。民国年间先后在千山修建无量观下院5座,由无量观派生宫观达16座。至此,龙门派在千山世代相传。刘太琳是继郭守真之后影响较大道士之一。其羽化时间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