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长城

汉·明长城

山丹县新河驿长城旅游景区位于山丹县城东20公里的312国道2646里程碑处。是以古长城景观和黄土高坡自然风景为依托的旅游区。作为景区依托的山丹古长城段,主要由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汉长城和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明长城组成。

汉长城

,汉代称为“塞”。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前筑成黄河以西至酒泉的边塞工程。从永昌、山丹边界始,经绣花庙穿峡口谷北上金山子,向西北经截腰、新河、卅里堡、十里堡,从山丹城以北2公里处经过,由城北、拾号、北湾、静安、小寨北缘过,至西屯北折抵山口过烟洞沟入甘州区境。凡经过平川、戈壁的长城,一般都由壕沟、壕棱(在南侧)、棱上筑烽燧、烽燧与亭障相连构成。山丹现存壕沟长59.95公里,深0.8米~3米,壕口宽5米~8米不等。壕沟里沿有壕棱,呈土脊状。烽燧筑于壕棱上,间距1.25公里左右。列障大都与壕棱上的烽燧相连,面积100平方米左右,现存3处。山丹峡口谷以东约4公里则因山因河为塞,没有挖壕,也未筑墙。

明长城

,明代称边墙。由黄土或黄沙土板筑的墙、墩、列障构成,夯土层厚15厘米~20厘米。墙基宽4米左右,高约5米,大墙上建烽火台(又称随墙墩),墩底边长8米~12米,高12米以下。凡墩南侧与墙面标齐,北侧凸出。正面无马道,用绳梯攀登。大墙有巡道,宽约1米~1.5米。裙墙筑于墙顶北沿,高1.5米左右。起筑长城时,凡大墙经过城池或堡寨者均留筑一暗门(即城门洞),门外一侧筑瞭望台。明长城走向基本上和汉长城相同。明长城主要从嘉靖中期,隆庆到万历(1573—1619)前期约四十年中修成。

汉明长城在山丹境内蜿蜒连绵近百公里,被专家誉为“露天博物馆”,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长城。汉长城在北侧,明长城在其里,两者相距10米~80米。像这样修筑于不同时代而平行延伸且保存完整的长城,在国内实属罕见。尤其是这两条长城又同兰新铁路复线、312国道并肩而行,与312国道在2642号里程碑处交汇而过,形成了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遥相互应、交相辉映的壮观景象,往来车辆行人无不驻足观赏。在此还有一处建于明嘉靖年间(约1555年)的古驿站(新河驿),驿站坐落于明长城脚下,规模宏大。虽站内设施已化为乌有,但围墙保留完好。站内尚有一口干涸了400多年的驿井,也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浓郁兴趣。为有效保护长城遗址,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积极的经济优势,为旅游事业服务,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经过充分考察论证,山丹县人民政府于1993年立项开辟了以汉、明长城、古驿站和黄土高坡自然风情为主要景观、游览点的新河驿长城旅游景区。先后共投资487.3万元,进行了初步开发建设。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目前,景区已初具雏形。丝绸之路旅游线穿区而过,下车即可观赏,极为便利。在长城脚下还修建了一座古朴别致的长城文物陈列馆,陈列着长城沿脚出土的张弩、盔甲等大量珍贵文物以及明代女性“木乃伊”。陈列馆院落的一角用板架模型、黄土夯筑仿造了一座烽火台。游客参观完陈列的文物,登上烽火台可一睹大漠长城的壮观。这里有山丹有名的土特产和风味小吃,如“长城王”西瓜、黄参、发菜、山丹羊肉、焖面卷、拉条子、搓鱼子、拨鱼子等,还有闻名全国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工艺品,如山丹烙画、“四喜娃娃”、“三面观音”、“胡腾舞俑”等。每年吸引大批涉足丝路的中外游客。-、-、-、尉建行等中央领导也曾在这里驻足参观。每年举办 古长城旅游文化节,更是吸引了不少省内外游客前来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