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浪县博物馆

古浪县博物馆

古浪县博物馆成立于1992年,位于古浪县城昌松路宣传文化中心大楼,隶属于古浪县文化体育局。博物馆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展厅面积408平方米,馆藏各类文物1208件,其中珍贵文物84件,以明清时期水陆画为馆藏特色。举办有“馆-史文物展”一个基本陈列,年接待观众3万人次。

馆长: 张新明

联系电话:0935-5121376

古迹探寻丨小镇古县衙上建起的博物馆,可与苏博相媲美

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就曾说,“假如给我有视觉的一天,我将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类进步的奇观,那变化无穷的万古千年,这么多的年代,怎么能被压缩成一天呢?当然是通过博物馆。”

曾几何时,博物馆还是老学究们才会去的地方,即使普通人去逛逛也只是为了拍照和发圈。但如今,以故宫博物院为首的全国十几家顶尖博物馆先后活络了起来,拉开了博物馆的新时代。

关键是在青年人间也开始流行起了“博物馆热”。相对于名山古迹而言,想感受一座城市的日升月落,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反倒更好。

“徽”字拆开,便是山水人文。

说起徽州之源,不得不提及绩溪,曾经那个“ 养在深闺”待人识的绩溪博物馆,今天,就让徽徽带你一探究竟~

绩溪

徽州之源自在绩溪

绩溪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汉代称之为华阳镇,南朝梁大同元年(535年)设良(梁)安县唐朝永泰二年(766年)置绩溪县,属江南西道歙州,宋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以绩溪有徽岭、徽溪及大徽村而名。

由此,“徽州的徽、安徽的徽,均源于绩溪之徽岭、徽溪、大徽村”之说也不胫而走。

数千年以来,绩溪与徽属其他县一起,共同经历了远古文化时期、山越文化时期、新安文化时期和徽州文化时期。

绩溪是徽州“一府六县” 之一,为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素有着“无徽无成镇,无绩不成街”的美誉 。

古往今来,绩溪涌现了许多名人,“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胡适、中国第一位女农学家曹诚英、“红顶商人”胡雪岩徽墨大师胡开文,明朝兵部尚书胡宗宪、“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院士等诸多人士皆出于绩溪。

故绩溪以“邑小士多,代有闻人”著称于世。

绩溪乃中国徽菜之乡、中国厨师之乡、中国徽墨之乡、中华民俗文化之乡、国家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北京奥运火炬传递接力城市等。

如果想要了解一座城,就要了解这座城市历史人文,而了解绩溪这座古老县城的最佳地点就是“绩溪博物馆”。

博物馆

文化之源由此可鉴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有一处地方,能够让你在一瞬间既能见证到人类智慧的高级,也能让你遇到人类生命的渺小,那这个地方,一定是博物馆。

“博物馆”这个概念,起源于西方,公元前290年埃及亚历山大博学园中的“缪斯神庙”,被认为是西方最早的“博物馆”。

南通博物苑

博物馆在一个国家里的意义不仅是单纯的文物展示,而是承担起一个精神上的“武道场”责任,连接起本土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后来我国博物馆之父张謇秉着“教育救国”的理念,1905年在南通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就此开启了中国博物馆史教育的先河。

苏州博物馆

说到博物馆,暂且先说下苏州博物馆,相信很多人都曾去过苏博,它是由世界华人建筑大师贝津铭老爷子设计建成的,苏博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充满文艺范的几何形态的建筑风格,让很多人赞誉为中国最美博物馆之一。

然而在安徽有一座绩溪博物馆,可以说是一座可与苏州博物馆相媲美的博物馆。

绩溪博物馆

绩溪博物馆,占地约15亩,为安徽最大的县级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的设计师也大有来头,为中国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国际知名的建筑设计大师李兴钢,北京奥运会主场馆鸟巢文化中心、中国首个博物馆小镇安仁古镇都是由他设计,绩溪博物馆也可以说是他最得意的作品之一。

整个场馆结合了绩溪的地理环境、徽派建筑、聚居古村落及周边的山水风景,置身其中,绩溪的精华似乎都可以在这里领略到。

绩溪博物馆

折顶拟山留树做庭

绩溪博物馆坐落在老城区的中心地段,最初这里是历史上的古县衙和老县政府所在地,后来县政府搬迁,这里也就闲置了下来,后来决定建立一座博物馆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绩溪、认识绩溪。

绩溪博物馆整体颇具徽派风格,“折顶拟山”和“留树做庭”是博物馆两个重要的设计做法。

这里保留了粉墙黛瓦,屋顶有意模仿连绵起伏的群山,与远处的山峦相呼应。

为了保留原有的树木景观,在其中穿插了多个庭院、天井和街巷,走进这里就犹如走进一座徽州古镇。

除了粉墙黛瓦外,这里还有一处钢架玻璃结构的天井。

站在天井下抬头望去,天空仿佛被那一块块的玻璃切成了一片片不同的形状,白云在玻璃上流动着,看着看着整个人都愣神了,像是盗梦空间,神秘而又新奇。

绩溪博物馆的展陈方面主要由山水之形(绩水徽山厅)、人文之神(人文绩溪厅)、商道之气(商道绩溪厅)、民俗之风(风土绩溪厅)、艺术之韵(徽韵绩溪厅)、菜肴之味(徽味绩溪厅)六个部分组成。

点面结合、由表及里的向人们展示了绩溪悠久的山水自然之魂魄和历史文化之沉淀。对于游客而言,这里无疑是了解、认识绩溪最佳的地方。

绩溪博物馆收藏有査士标《行书草堂记十二条屏》、太平天国木印、吴昌硕观所尚还读书、黄宾虹无诸台上月长明、 张善孖万竹潇潇烟雨中、胡适系列书信对联,及大量珍贵的古徽州容像、古徽州契约文书、古徽州宗族谱牒、古徽州砖木石三雕。

对于徽徽来说,最钟情的当属徽派建筑,徽派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为构件,加上各种构架的组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工人的技艺之高超。

在这里就展示有徽派建筑的结构,有门楼、格窗、立柱、梁托、爪柱、雀替、梁架等。

而那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更是一座徽派建筑的灵魂所在,有着“徽派三雕”之称。

尤其是那些精美的镂空浮雕和圆雕,有的镂空层次甚至多达十多层,亭台楼榭、人物走兽、花鸟虫鱼集合在一幅雕刻之中,看起来错落有致、层次分明且玲现剔透,而那人物走兽更是栩栩如生,让人不得不惊叹古人的高超技艺。

门外,万物生长,时代在此进步

门内,斗转星移,历史在此解封

时间被打破,空间在重组

......

博物馆,让我们在熟知中观映未知

浙江海盐县博物馆之高古玉大赏~

玉璧

良渚文化

直径20厘米,孔径4.4厘米,厚1.3厘米。龙潭港遗址出土。

龙形玉饰

崧泽文化

长1.1厘米,宽1.1厘米,孔径0.5厘米,厚0.4厘米。仙坛庙遗址出土。中国南方最早的龙形饰之一。

玉背象牙梳

良渚文化

通高10.5厘米,玉背顶宽6.4厘米,象牙梳上宽4.7厘米,厚0.6厘米。周家浜遗址出土。全中国唯一的一件保存完整的5000年前的玉背象牙梳。

玉钺

崧泽文化

高10厘米,孔径1.9厘米,厚0.8厘米。仙坛庙遗址出土。

玉钺

崧泽文化

残高11厘米,宽9.4厘米,厚2厘米。仙坛庙遗址出土。

玉玦、璜,玛瑙

崧泽文化

玉玦(2件):直径2.9~3.1厘米,孔径0.9~1厘米,厚0.4厘米。玛瑙璜:长8.8厘米,高2.5厘米,厚1厘米。玉璜:长10.5厘米,高5.5厘米,厚0.7厘米。仙坛庙遗址出土。

玉璜

崧泽文化

高2.5厘米,宽4.7厘米,厚0.2厘。仙坛庙遗址出土。

玉锥形饰

良渚文化

长12.7厘米,最大径0.7厘米。龙潭港遗址出土。

玉镯

崧泽文化

直径8.3厘米,孔径5.7厘米,厚0.9厘米。仙坛庙遗址出土。

玉钺

良渚文化

高13.2厘米,宽6.9厘米,孔径1.65厘米,厚0.8厘米。龙潭港遗址出土。

玉钺

良渚文化

高15.9厘米,宽11.5厘米,孔径1.4厘米,厚0.8厘米。仙坛庙遗址出土。

玉璧

良渚文化

直径20厘米,孔径4.4厘米,厚1.5厘米。龙潭港遗址出土。

玉环

良渚文化

直径11.4厘米,孔径6.3厘米,厚1.7厘米。仙坛庙遗址出土。

玉镯

良渚文化

直径7.1厘米,孔径5.4厘米,高3.7厘米。龙潭港遗址出土。

玉镯

良渚文化

直径7.1厘米,孔径5.4厘米,高3.7厘米。龙潭港遗址出土。

玉镯

良渚文化

直径7厘米,孔径6厘米,高2.6厘米。龙潭港遗址出土。

玉梳背

良渚文化

长7.5厘米,高3.1厘米,厚0.4厘米。龙潭港遗址出土。

玉锥形饰

良渚文化

长6.1厘米,截面边长0.78厘米。龙潭港遗址出土。

玉锥形饰一组

良渚文化

龙潭港、西长浜等遗址出土。

玉柱形饰

良渚文化

左:上径2.5厘米,下径2.2厘米,高3.45厘米,孔径0.75~1厘米。右:上径2.7厘米,下径2.3厘米,高3.45厘米,孔径0.75~1.1厘米。龙潭港遗址出土。

玉管

良渚文化

高1.9~2厘米,上径1.4厘米,下径1.6厘米。龙潭港遗址出土。

漆盒嵌玉饰

良渚文化

龙潭港遗址出土。

象牙端饰

良渚文化

高5厘米,底径5.2厘米。龙潭港遗址出土。

玉头饰、耳饰、环、璜

崧泽文化

头饰(4件):长2.2~3.4厘米。耳饰(2件):直径1.2~1.3厘米。环(2件):直径2.3厘米,孔径0.9~1厘米,厚0.2~0.3厘米。璜:长7.7厘米,宽1.2厘米。仙坛庙遗址。

2、石器

3、骨、牙器

周汉遗宝 | 1932年东京帝室博物馆的中国玉器收藏

每家博物馆 ,都有值得一看的古玉 !

安徽巢湖博物馆西汉玉器 ,把玩玉老司机也给震住了 !

100张超清大图——湖北省博物馆曾侯乙玉器!

她是特朗普豪宅的前主人,买卡地亚论斤称,家就是一座珠宝博物馆!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玉器鉴定专家删除!

歙县博物馆:珍藏古徽州文化记忆

歙县博物馆依山而建,为徽派园林建筑风格,置身其中,感觉古朴而静谧。

歙县是古徽州府所在地,又是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素有‘东南邹鲁’之美誉;歙县博物馆珍藏着古徽州的文化记忆,馆藏极为丰富,是我们认识古徽州、了解古徽州的重要载体。”博物馆工作人员方晖告诉记者。筹建于1958年的歙县博物馆,占地面积1003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3330平方米,由展厅文物库房、办公楼等组成。馆内收藏有书画陶瓷砚台徽墨、徽州三雕、金玉器、古书籍等各类文物3万余件。目前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安徽省首批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歙县博物馆对研究徽州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这一点,从馆内极为珍贵的3000余件文物中可见端倪。”据方晖介绍,歙县博物馆内藏有国家一级文物62件(套),二级文物191件(套),三级文物1370件(套),涉及唐、宋、元、明、清各朝代。其中,瓷器以当地出土的两批窖藏元瓷珍品而享誉全国;书画藏品最早有宋翟院深《雪山归猎图》中堂,著名的有新安画派代表人物程邃山水册页、黄宾虹的山水画精品;砚台有唐风形歙砚、唐十八足辟雍砚、明汪廷讷铭文歙砚等精品;此外还有古籍文献近2万件。

记者了解到,作为全国首批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歙县博物馆近些年来每年都要接待全国各地大量的专家学者前来参观和查询资料,同时每年接待普通游客参观均在10万人次左右。因此,该馆非常注重对藏品的科学保管和日常保护。截至目前,博物馆内每一件古籍和文物都有固定、专用库房,并且由专人管理。藏品管理做到制度健全、账目清楚、鉴定确切、编目详明、保管妥善、查用方便。博物馆还制定了一整套藏品的接收、鉴定、登账、编目等顺序步骤和库房日常管理制度。藏品管理做到账、物、卡相一致,并不定期进行检查和清点。另外,库房保管人员建立《库房日记》,严格按照库房管理制度对藏品进行科学管理。

近年来,根据国家、省、市相关要求,歙县博物馆除了日常对藏品进行数字化编目和建档外,还开展了3次大规模的数字化建设。第一次是2009年至2011年进行珍贵文物普查,共普查一级文物62件(套)、二级文物191件(套)、三级文物1370件(套)。第二次是2012年至2013年进行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共普查数据1282种,7745册。第三次是2014年至2016年进行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共普查数据4282件(套)。

(钟 伟 来源:黄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