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广场

齐家文化广场

齐家文化广场是一个招商引资项目,由广河县陇黔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开发。该项目总投资4080万元,占地面积18.36亩,总建筑面积28640平方米,包括广场主体工程和商住工程。建成广场1处,占地7000平方米,其中硬化面积2000平方米;7层商住楼3栋,建筑面积21840平方米;12层饭店1座,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地下停车场1处。是一处集文化、商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广场。

齐家文化广场地处县城中心黄金地段,市场潜力巨大,商业前景广阔,对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带动全县商贸流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五家渠名片-文化广场

六十年前,五家渠八一俱乐部落成,此后的四十年她一直是五家渠的标志性建筑,是六师政治文化中心的象征。六师的各种重要大会,都在俱乐部召开。放电影和各种文艺演出等大型活动,都在八一俱乐部举行。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八一俱乐部成了危房,无法使用,城市又面临着新的发展,所以,师党委决定把它拆除,重做其他建设。

八一影剧院陪着六师人度过了很多难忘的岁月,也承载了六师人很多的情感和记忆。老一辈六师人对它更加难以忘怀。拆除那天,聚集了成百上千的人,有很多人在合影留念,在依依不舍地告别。在挖掘机动铲子拆除之前,一些群众拦住施工人员,说等一等,一定要在八一影剧院前面照相作个纪念,留下他们曾经的记忆。

1999年,我18岁,对新的文化广场建设非常关注。用了不到一年,文化广场正式竣工落成了。广场上火炬雕塑,红红火火,代表红色六师精神和凝聚力!十二根太极柱,六个太极球,还有一个属于红色历史记忆的长廊,非常具有六师特色。

最吸引人就是中央音乐喷泉了,在当时可是前所未有的,非常的震撼人心。记得那时候每天晚上音乐喷泉都会开放,大人们孩子们都围在喷泉周围观赏纳凉,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和幸福喜悦之情,孩子在嬉戏,大人们有的都争相拍照合影留念——那时候还没有手机,都是用胶卷相机拍照的。

2000年,我在乌鲁木齐上学,周末放假回来,晚上会约几个同学朋友在夜市上喝一杯刨冰吃着烧烤,有时候打几把台球,当文化广场音乐喷泉开始的时候,我们就会买包瓜子坐在喷泉周围欣赏着音乐喷泉美景,当时人很多,非常热闹!非常怀念那段青春时光!

一转眼五家渠文化广场已经建成快20周年了,曾经的记忆和往事依然历历在目!心情感慨万千啊!

你对文化广场有什么记忆,欢迎留言互动。

田家大院文化广场开园!

火红灯笼高高挂,古色古香春满园。12月31日上午,长春南关区田家大院文化广场落成仪式隆重举行。南关区全安街道党工委书记刘文波、办事处主任张天利及南关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代表及社会各界代表人员为田家大院揭匾。

历经300多天的精心设计和匠心施工,田家大院文化广场正式开园。作为南关区重点打造的历史文化街区,该文化广场的落成开放,填补了南关老城区休闲广场的空白,打开了长春老城记忆的窗口,为辖区百姓增添了一处休闲、文化、娱乐的新去处。

曾几何时,“田家大院”平房低矮破旧,生活环境脏、乱、差。如今,经过南关区旧城改造提升工程,这里早已变了模样。关东风情大院门、古装大戏台、老长春手艺人铜塑雕像……漫步于广场之中,仿佛时光穿梭。“住在这儿几十年,今天再次来到这里,心情非常激动,这就是我们百姓期待的‘田家大院’。”63岁的长大社区居民栾颖笑盈盈地说。

“‘田家大院’是南关区乃至长春市一个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最早这一带曾经是大市场,后来变成棚户区,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老房子。年代最久的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年代较近的也有几十年的历史……”当天,南关区全安街道党工委书记刘文波化身“讲解员”,向群众介绍起“田家大院”的历史背景。

在2021年旧城改造过程中,整个田家大院广场改造规划面积7000余平方米,广场以田家大院中街为轴,分为东、西两区。东区设有大戏台和林荫道,重点打造了3块台历造型景观小品和一块马头墙造型砂岩浮雕,马头墙上附有老长春地图西区仿古建筑风格的回廊为特色,在28块可拆卸宣传展板上,集中展现晚清时期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百姓生活变化、南关发展史、东北民俗生活文化,让人们在图片、文字和人文景观之中感受老长春的文化底蕴。

随着南关区旧城改造工程的逐渐完善,更多像“田家大院”一样的老城区改造项目实现了蝶变。改造后,项目的城市功能与公共空间秩序将进一步提升,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将进一步优化。

审核: 刘芳豆

编审:晨晓

终审:兴科

甘谷大石镇武家屲村红色文化广场寻根

关注我们

吃水不忘挖井人 红色基因代代传

——甘谷大石镇武家屲村红色文化广场寻根

张军红

时光荏苒,一直在外面打拼的我回到了家乡,投入到了家乡建设中,在党和政精准扶贫政策的全面实施和各级扶贫干部的精准帮扶下,2020年甘谷县大石镇武屲全村顺利实现整体脱贫,产业基础和乡村面貌建设等得到了全面提升,近日,红色文化广场建成投入使用,全村人悠哉其中,骄傲不已!

前段时间有朋友来参观我们村的红色文化广场,问我,你们村真经过红军队伍吗,咋没听说过呢?我一时语塞,我从小就听说红军曾经过我们村,但要较真起来,我只能语焉不详。小的时候跟着爷爷赶羊,爷爷给我讲了许多经典故事和他的所经所闻,其中就有红军经过汪家梁和我们村子的事。朋友的询问,再次激发了我的好奇心,便有了给红色文化广场“寻根”的想法,于是我带着疑问陆陆续续走访了村里的长辈们,详细询问并相互印证了一些细节。

那应该是一个秋收季节,汪家梁的几户人在麦场上碾庄稼,突然从场墙墙头跃进来几个人,腰里间别着枪,衣衫褴褛但脚手动作非常麻利干练,像是练过功夫的。饱受兵匪之扰的村民一下子懵在当地,不知所措,待稍后反应过来准备四散逃跑时,其中一个像是领头模样的人叫住了大家,其他几个人分开警戒,那领头的过来问话——进来的人穿着基本一样,村民是从语气上判断他应该是领头的人,看到村民们惊慌失措的样子,那位领头的和和蔼蔼地说:“乡亲们,不要怕,我们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队伍,途经此地,后面还有部分人就到,时间紧急,想借你们家的锅灶做一下饭,可否行个方便?”村民们之前见过兵,也见过匪,都是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哪有客客气气问话的?之前来的基本都自称是爷,哪有为老百姓打天下的?大家慢慢松了一口气,了解到来的人是“红军”,是共产党的兵,高高兴兴同意回家借锅灶给红军做了几锅饭,做饭期间,红军帮着村民做了许多活。饭熟后大家团在一块儿热热闹闹地吃,没看出来当官的和当兵的有什么区别,吃完饭后,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还说叨扰了要硬塞给这几户人家几块银元,村民哪见过这样子的兵,坚决不收,还把自家的馍馍干粮装了些让红军路上吃,再三推让,红军收下了干粮沿汪家梁朝温家岘梁方向走去了,后来村民发现红军还是偷偷留了几块大洋在炕角,村民议论了半天,认为这支队伍的确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队伍,后来有年长者提醒大家,战乱时节口要守紧一点,这事儿不能到处说大家才作罢。果然,队伍走后不久,甘谷县城国民党保安大队几十人就来了,松松垮垮,骂骂咧咧,敲门打窗找红军,一时搞得鸡飞狗上墙,村民们敢怒不敢言,再往前临近当时的通渭地界了,保安大队闹腾了一阵一无所获,就稀稀拉拉的回去了。

据老人们讲,大概也是这个年头,阳坡山庄上的一位村民去安远,走到半路上遇到一股队伍,走在前面的一个人叫住他请他带个路,当时他不知道这支队伍的身份,心里害怕没敢拒绝,按要求带路,一路没敢回过头走在前面,心想十有八九这一去就被抓壮丁见不到家里人了,经过赵石坡火巷、豁岘、武家屲到汪家梁,快到温家岘梁地界时,有人告诉他离村子远了,表示感谢并让他回家,回到家他说了经历,大家庆幸不已,并断言他所遇到的人绝不是经常说的兵匪一类。

因年代久远,村民对当时的情景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了,更详细更具体的细节说不上了。据文献记载,1935年月至1936年10月,红军长征期间,红二十五军、红一、二、四方面军曾5次经过甘谷10个乡镇50余村。1936年9月25日,军长王树声、政委詹才芳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九十三师第三次经过甘谷,该师部分红军由秦安王铺进入甘谷,经姚家山、马家岘、史家川到达安远。26日晨红军从安远经赵石坡、温家岘、王家川到达礼辛镇,攻打中堡子未克,红军一名连长不幸中弹牺牲。当晚红军队伍离开礼辛到通渭毛家河宿营。

25日,红军在安远镇与国民党保安队大队长刘继青带领的200多名保安人员激战,并打死保安队员一名,保安队退守西堡子后,红军当晚在张家山一带宿营。第二天晨(26日),从赵石坡至温家岘,汪家梁是必经之地,红军是上午到达汪家梁的,应该吃的当天第一顿饭。这个季节也是当地秋收季节,时间基本和汪家梁村民描述的给红军做饭的情节相吻合。从赵石坡的地貌看,山势陡峭,易守难攻,如果有追兵,可以凭借地形居高临下更好的打击敌人,再加上沟壑树木较多,也便于隐蔽作战。自古以来,从甘谷走通渭常家河、榜罗等地,从安远赵石坡上山到温家岘梁较为捷径,常有客商从此路过,是比较知名的商道,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还有甘谷通往通渭方向的脚户和马车运输队。从村民们的描述对照文献看,红军的确经过过现在的武屲村一带,红军当年选择从这里通过,绝非偶然。虽是仅仅停留了一顿饭的时间,但红军秋毫无犯,没有拿群众一针一线,结下了深厚的军民情义,不愧为仁义之师!正是在那些最艰苦的岁月里,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队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把“为老百姓打天下”的形象深深扎根在了群众的心里,得民心者的天下,经过这段“问根”“寻根”,我对“长征就是宣言书、长征就是宣传队、长征就是播种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八十多年前,红军队伍经过汪家梁时,就和武屲村群众结下了鱼水之情,把红色基因的种子撒播在了群众的心里。今天的我们村能够全面脱贫,是善良、纯朴、勤劳的武家屲全村村民努力的结果,更是党和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和各级帮扶干部努力的成果,几十年来,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实现了“为老百姓打天下”之后又一心一意“为老百姓谋幸福”,过上幸福生活的武家屲全村人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村里建成了红色文化广场,既是告慰当年筚路蓝缕为百姓打天下路过这里先辈,也是藉此留住一段记忆,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永不褪色!

来源:甘谷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赵军强 审核:颉定武责编:王存录

©甘谷县融媒体中心

甘谷县融媒体中心--新媒体矩阵

点个“ 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