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书墓

王尚书墓

介 绍 位于临夏市东北郊。庄毅公王竑(1413~1488年),字公度,号戆庵,祖籍湖北江夏,其祖父王俊卿戌边,携眷落籍临夏市。为明朝宪宗年间的兵部尚书,明代即被誉为“世之伟人,国之重臣”、“千古人豪,百世衡鉴”。后人多以“王尚书”称之。其为官清廉,刚直不阿,爱国爱民,力推改革,因怀才不遇,5次-后获准辞官故里。

回河州后,朝廷多次请他出仕,均被婉言回绝,居家23年,经营田圃,教子读书,填词吟诗。王尚书诗作辑有《戆庵集》、《休庵集》等。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农历十二月初三日,王尚书病故,葬于临夏市东北郊。朝廷追赠为太子少保,立祠塑像,谥“壮毅”。至解放时尚残存“尚书墓”,文革中被毁。现已重建,由半球型墓室、石翁仲、石马、石虎、石羊和望柱等组成。

甘肃临夏市

被遗忘的王尚书墓

王尚书墓,位于甘肃临夏市东北郊。

中文名

王尚书墓

位 于

甘肃临夏市东北郊

公度

戆庵

生平简介

庄毅公王竑(1413~1488),字公度,号戆庵,祖籍湖北江夏,其祖父王俊卿戍边,携眷落籍临夏市。为明朝宪宗年间的兵部尚书,明代即被誉为"世之伟人,国之重臣"、"千古人豪,百世衡鉴"。后人多以"王尚书"称之。其为官清廉,刚直不阿,爱国爱民,力推改革,因怀才不遇,5次上书后获准辞官故里。

回河州后,朝廷多次请他出仕,均被婉言回绝,居家23年,经营田圃,教子读书,填词吟诗。王尚书诗作辑有《戆庵集》、《休庵集》等。

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农历十二月初三日,王尚书病故,葬于临夏市东北郊。朝廷追赠为太子少保,立祠塑像,谥"壮毅"。至解放时尚残存"尚书墓","文革中"被毁。现已重建,由半球型墓室、石翁仲、石马、石虎、石羊和望柱等组成。

王竑击杀奸党

景泰元年(1450年)四月,浙江镇守宦官李德上书说:“马顺等人有罪,也应当请命再行诛杀,而诸臣竟敢擅自杀了他们。如果没有宦官的拥护,就危险了。这些人都是犯上的贼臣,不宜任用。”他的奏章被发下朝廷讨论。于谦等人上奏说:“上皇蒙受尘埃,这个灾祸实是贼臣王振所造成,而马顺实是王振的心腹。陛下监国,群臣共同请求诛杀贼党,而马顺还胆敢呵叱,在朝廷上的文武大臣以及宿卫的军士被激起忠肝义愤,所以无暇顾忌,打死了这三个人。这正是《春秋》诛乱臣贼子的大义。如果让那帮导致上皇流离迁徙的奸党还留在朝廷,那国家的安危就难以料想了。臣等认为这件事不足问。”皇上说:“诛灭乱臣是为了安定人心。廷臣的忠义,朕已知道了,各位爱卿不要因为李德的话而介意。”八月,王竑因病回到朝廷。不久皇上命他同都督佥事徐恭总督漕运,治理通州徐州运河。第二年,尚宝司找不到马顺的牙牌,马顺的儿子请向王竑索求,皇上批准了。言官们说:“马顺作为奸党,罪行重大,廷臣共同除掉了他,哪有功夫去问牙牌。况且这不是王竑一个人的事,如果向王竑索求,忠臣将感到恐惧。”皇上于是取消了先前旨令。这年冬,耿九畴被召回,皇上敕令王竑兼淮安扬州、庐州三府和徐州、和州二州巡抚,又命他兼理两淮盐税。[4]

王竑一心为民

景泰四年(1453)正月,因为灾异频繁出现,正是春天却非常寒冷,王竑上书说:“请下敕令责成诸臣痛加自我修身反省,减少刑罚和征敛,停罢无益的工程,严戒无功之赏,散财以收民心,爱民以培植国家根本。陛下应更加亲近儒臣,讲道论德,进用君子,斥退小人,以挽回天意。”他并且还请求罢免。皇上采纳了他的建议,遂下诏修身反省,征求直言。[5]

在此之前,凤阳、淮安、徐州发大水,路上饿死的人相望,王竑上疏汇报,不待朝廷回报,便开仓赈济。至此山东河南的饥民来就食的群集而至,仓米不够赈给。只有徐州广运仓还剩有储粮,王竑又想开仓全部发出来,掌管仓库的宦官反对。王竑前去对那个宦官说:“百姓早晚都有为盗的可能。如果你不听我的,万一有变,我就先杀了你,然后自请死。”宦官害怕王竑的威名,不得已答应了。王竑于是自己弹劾自己专擅之罪,并说:“广运仓所存的粮食仅够支三个月,请令犯了死罪以下的人,准许他们输纳粮食到灾区以赎罪。”皇上又命侍郎邹干带着库金驰往灾区,听凭王竑相机处理。王竑于是亲自巡行灾区,散财赈济,财物不足,便令沿淮上下的商船,根据船只大小出米,王竑最后救活了一百八十五万多人。他劝富民出米二十五万余石,赈给饥民五十五万七千家。拨给耕牛和种子七万四千余,使五千五百家百姓得以复业,安抚了从别的地方流入的饥民一万六千余家。病者给药,死者备棺,饥民所出卖的子女全部帮他们赎了回来,想回原籍的人还给他们提供路费。人民都忘记了饥饿,纷纷歌颂王竑。当初皇上听说淮安、凤阳饥荒,非常忧虑,后来收到王竑因开广运仓而弹劾自己的奏疏后,很高兴地说:“贤哉都御史,他将救活我的百姓了。”尚书金濂、大学士陈循等人都称赞王竑的功绩。这一年十月,王竑就地被升为左副都御史。当时济宁也闹饥荒,皇上派尚书沈翼带着库金三万前往赈济。沈翼只发放了五千两,剩下的交回京库。王竑弹劾沈翼奉命出使而没有成效,请将剩下的黄金仍用来换米备赈,皇上听从了。[6]

第二年二月,他上书说:“近年来饥荒频繁发生,人民严重受困。最近冬春之交,从淮河到海冰冻四十余里,人畜僵死者有一万多,贫弱的人卖妻卖儿,强悍的人肆行抢夺,百姓衣食之路断绝,只好到处流离。陛下端居九重,大臣安处廊庙,不能看到这些情景。如果亲眼看到这样的情景,没有不为之落泪流涕的。陛下继位以来,并非不敬天爱民,但天变民穷却十分严重,臣私下担心圣德虽修但还不到家,大伦号正但还不纯厚,贤才虽用但还没收到成效,邪佞虽去但还没彻底铲除,仁爱虽施但百姓还没普遍得到实惠,财用虽省但皇上的供给还没有节省,刑罚虽宽但冤案还没得到平反,工程虽停但工匠还没得到休息,法制虽颁但奉行时还有的做了更改,赋税虽免但有关官员还有的进行牵制。这些只要有一项,都足以影响天和,招来灾变。衷心希望陛下敬修德行以刷新政治。敬重天命,效法祖宗,端正伦理,笃实恩义,戒除逸乐,断绝异端,这样就表明有诚心修德了。进用忠良之士,疏远邪佞之徒,公正赏罚,宽免赋役,节俭财用,戒除聚敛,辞退贡献,停罢工役,这样就表明有决心图治了。如果这样做了而灾变仍然不息,那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皇上褒奖采纳了他的意见,敕令内外百官共同进行修身反省。[7]

王竑弹劾贪官

景泰六年(1455年),霍山百姓赵玉山自称是宋朝宗室的后裔,以妖术来迷惑众人作乱,王竑捕获了他。王竑先后弹劾惩治了贪污的官吏,革除了害民的粮长,百姓大称便利。[8]

王竑回归故里

英宗复辟后,废除巡抚官,改王竑为浙江参政。几天之后,石亨、张车兀追论王竑击打马顺之事,王竑被除名,编管江夏。过了半年,皇上在宫中看到王竑的奏疏,见其中有“端正伦理,笃实恩义”一句话,感悟了,命令派官把王竑送回故乡,敕令有关官员要善待他。[9]

王竑轶事典故

当初,王竑把他的居室起名为“戆庵”。回来后,把它改为“休庵”。他闭门谢客,乡里的人很少能见到他。当时李秉也被罢免回家,每天出入里巷,与故旧谈笑游乐。王竑听说后,说:“大臣怎能不养重自爱?”李秉听说后,也笑着说:“什么是大臣?难道立异于故乡,崇尚矫异激切才算是贤吗?”两人都受到时人的称赞。[15]

王竑历史评价

《明史·列传第六十五》:“豪迈负气节,正色敢言。”[16]

王竑家族成员

祖父:王俊卿,戍边驻兵河州。[17]

父亲:王佐,字良辅,号纳齐,博学能诗,解缙谪居河州后常与交往,治家以程朱礼学为本。[17]

王竑史籍记载

《明史·列传第六十五》

明朝兵部尚书

▪白圭 ▪柴车 ▪陈新甲 ▪崔呈秀 ▪丁启睿 ▪丁汝夔 ▪堵胤锡 ▪范景文 ▪冯元飙 ▪洪承畴 ▪侯琎 ▪胡宗宪 ▪蹇达 ▪揭重熙 ▪邝野 ▪梁廷栋 ▪凌云翼 ▪翟銮 ▪刘大夏 ▪刘俊 ▪刘尧诲 ▪陆完 ▪李春烨 ▪闵梦得 ▪马士英 ▪马文升 ▪马昂 ▪苗衷 ▪秦逵 ▪齐泰 ▪商辂 ▪单安仁 ▪沈宸荃 ▪沈溍 ▪石星 ▪孙传庭 ▪孙承宗 ▪孙原贞 ▪孙嘉绩 ▪邵辅忠 ▪滕德懋 ▪谭纶 ▪屠滽 ▪王复 ▪王琼 ▪王竑 ▪王象干 ▪王骥 ▪魏学曾 ▪翁万达 ▪吴兑 ▪吴琳 ▪薛三才 ▪萧大亨 ▪邢玠 ▪熊明遇 ▪许进 ▪熊廷弼 ▪杨博 ▪杨廷麟 ▪姚镆 ▪叶梦熊 ▪尹直 ▪袁崇焕 ▪于谦 ▪余煌 ▪喻安性 ▪杨士奇 ▪乐韶凤 ▪张凤翼 ▪张经 ▪张缙彦 ▪赵焕 ▪周嘉谟 ▪伍文定 ▪何鉴 ▪余子俊 ▪傅振商 ▪仪铭 ▪刘宇 ▪刘宇亮 ▪张鹤鸣 ▪彭时 ▪徐晞 ▪戴才 ▪方宾 ▪曹元 ▪李庆 ▪柯夏卿 ▪王业浩 ▪许论 ▪茹瑺 ▪程信 ▪石璞 ▪王越 ▪项忠 ▪陈汝言 ▪陈洽 ▪阮大铖 ▪阎鸣泰 ▪金献民 ▪赵羾

参考资料

1.王竑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2.《明史·列传第六十五》王竑,字公度,其先江夏人。祖俊卿,坐事戍河州,遂著籍。竑登正统四年进士。十一年授户科给事中,豪迈负气节,正色敢言。

3.《明史·列传第六十五》英宗北狩,郕王摄朝午门,群臣劾王振误国罪。读弹文未起,王使出待命。众皆伏地哭,请族振。锦衣指挥马顺者,振党也,厉声叱言者去。竑愤怒,奋臂起,捽顺发呼曰:“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且骂且啮其面,众共击之,立毙。朝班大乱。王恐,遽起入,竑率群臣随王后。王使中官金英问所欲言,曰:“内官毛贵、王长随亦振党,请置诸法。”王命出二人。众又捶杀之,血渍廷陛。当是时,竑名震天下,王亦以是深重竑。且召诸言官,慰谕甚至。 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竑至,简士马,缮厄塞,劾将帅不职者,壁垒一新。

4.《明史·列传第六十五》景泰元年四月,浙江镇守中官李德上言:“马顺等有罪,当请命行诛。诸臣乃敢擅杀。非有内官拥护,危矣。是皆犯阙贼臣。不宜用。”章下廷议。于谦等奏曰:“上皇蒙尘,祸由贼振。顺等实振腹心。陛下监国,群臣共请行戮,而顺犹敢呵叱。是以在廷文武及宿卫军士忠愤激发,不暇顾忌,捶死三人。此正《春秋》诛乱贼之大义也。向使乘舆播迁,奸党犹在,国之安危殆未可知。臣等以为不足问。”帝曰:“诛乱臣,所以安众志。廷臣忠义,朕已知之,卿等勿以德言介意。”八月,竑以疾还朝。寻命同都督佥事徐恭督漕运,治通州至徐州运河。明年,尚宝司检顺牙牌不得,顺子请责之竑,帝许焉。诸谏官言:“顺党奸罪重,廷臣共除之,遑问牙牌。且非竑一人事,若责之竑,忠臣惧矣。”乃寝前旨。是年冬,耿九畴召还,敕竑兼巡抚淮、扬、庐三府,徐、和二州,又命兼理两淮盐课。

5.《明史·列传第六十五》四年正月,以灾伤叠见,方春盛寒,上言:“请敕责诸臣痛自修省,省刑薄敛,罢无益之工,严无功之赏,散财以收民心,爱民以植邦本。陛下益近亲儒臣,讲道论德,进君子,退小人,以回天意。”且引罪乞罢。帝纳其言,遂下诏修省,求直言。

6.《明史·列传第六十五》先是,凤阳、淮安、徐州大水,道殣相望。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至是山东、河南饥民就食者坌至,廪不能给。惟徐州广运仓有余积,竑欲尽发之,典守中官不可。竑往告曰:“民旦夕且为盗。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中官惮竑威名,不得已从之。竑乃自劾专擅罪,因言“广运所储仅支三月,请令死罪以下,得于被灾所入粟自赎。”帝复命侍郎邹干赍帑金驰赴,听便宜。竑乃躬自巡行散振,不足,则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全活百八十五万余人。劝富民出米二十五万余石,给饥民五十五万七千家。赋牛种七万四千余,复业者五千五百家,他境流移安辑者万六百余家。病者给药,死者具槥,所鬻子女赎还之,归者予道里费。人忘其饥,颂声大作。初,帝闻淮、凤饥,忧甚。及得竑发广运仓自劾疏,喜曰:“贤哉都御史!活我民矣。”尚书金濂、大学士陈循等皆称竑功。是年十月,就进左副都御史。时济宁亦饥,帝遣尚书沈翼赍帑金三万两往振。翼散给仅五千两,余以归京库。竑劾翼奉使无状,请仍易米备振,从之。

7.《明史·列传第六十五》明年二月上言:“比年饥馑荐臻,人民重困。顷冬春之交,雪深数尺,淮河抵海冰冻四十余里,人畜僵死万余,弱者鬻妻子,强者肆劫夺,衣食路绝,流离载途。陛下端居九重,大臣安处廊庙,无由得见。使目击其状,未有不为之流涕者也。陛下嗣位以来,非不敬天爱民,而天变民穷特甚者,臣窃恐圣德虽修而未至,大伦虽正而未笃,贤才虽用而未收其效,邪佞虽屏而未尽其类,仁爱施而实惠未溥,财用省而上供未节,刑罚宽而冤狱未伸,工役停而匠力未息,法制颁而奉行或有更张,赋税免而有司或仍牵制。有一于此,皆足以干和召变。伏望陛下修厥德以新厥治。钦天命,法祖宗,正伦理,笃恩义,戒逸乐,绝异端,斯修德有其诚矣。进忠良,远邪佞,公赏罚,宽赋役,节财用,戒聚敛,却贡献,罢工役,斯图治有其实矣。如是而灾变不息,未之有也。”帝褒纳之,敕内外臣工同加修省。

8.《明史·列传第六十五》六年,霍山民赵玉山自称宋裔,以妖术惑众为乱,竑捕获之。先后劾治贪浊吏,革粮长之蠹民者,民大称便。

9.《明史·列传第六十五》英宗复辟,革巡抚官,改竑浙江参政。数日,石亨、张軏追论竑击马顺事,除名,编管江夏。居半岁,帝于宫中得竑疏,见“正伦理,笃恩义”语,感悟。命遣官送归田里,敕有司善视之。

10.《明史·列传第六十五》天顺五年,孛来寇庄浪,都督冯宗等出讨。用李贤荐,起竑故官,与兵部侍郎白圭参赞军务。明年正月,竑与宗击退孛来于红崖子川。圭等还,竑仍留镇。至冬,乃召还。明年春,复令督漕抚淮、扬。淮人闻竑再至,欢呼迎拜,数百里不绝。

- END -

明代尚书叶灿墓亟待保护

前段时间,在新浪微博上看到桐城明代尚书叶灿墓在七里香溪小区围墙内被发现。由于本人平时对桐城地方文史,历史遗迹等比较感兴趣,所以一看到此新闻,就觉得这是好事一桩,桐城又发现了一处名人墓葬,而且还是尚书级别的,这在桐城,除了父子双宰相的墓,大概也无多少人墓的级别能超过它了。

大家都知道,桐城历史悠久,历史遗存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名人墓葬便是其中一大类,但由于年代久远,特别是遭到文革等特定历史时期毁灭性的破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人墓葬保存基本完好或经修复后可寻可游览的微乎其微,本人所知道的也只有龙眠山里的小宰相坟,范岗的汉大司农朱邑墓嬉子湖嬉子墩上的明代御史余珊墓等。

另众多名人墓葬多遭严重破坏,每每进龙眠山,路过老宰相张英的墓地,看到一块极其简单的市保单位标志碑和一座和普通老百姓毫无差别的低矮墓冢,一丝淡淡的忧伤就泛上心头,更有一种走过去要为其添加一抔黄土的冲动。而在微友圈里看到的未遭破坏前的老宰相坟的照片,那是何等的气派!规模宏大,墓前谕祭墓碑、石牌坊、石人石马石像生排列有序,拜台规整,古木参天,整个墓地显得幽静而庄严肃穆。

这次的叶灿墓是新发现的,墓主又是明代尚书,想象着墓的规模应该不小,但愿墓地保存完好。为了满足一睹名人墓葬真面目,也因为好奇心和对先贤的崇拜之情,我当即与一位老友相约,第二天就去寻找拜谒叶灿墓。

在拜谒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先贤叶灿其人。叶灿,字以冲,号曾城,桐城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四十七年(1619)任会试同考官,迁国子司业,崇祯后任南京吏部侍郎、礼部尚书。年七十八卒,谥号文庄。著有《读书堂稿》、《天柱集》、《南中稿》等。

带着对先贤的初步了解,第二天上午约摸九点的样子,我与老友一起坐上出租车,前往七里香溪,寻访叶灿墓。一走进七里香溪小区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栉比鳞次的高楼和高低有序的绿化,小区环境不错,整个楼盘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空气清新,远离城区,有点世外桃源的感觉。

不远处传来隆隆的机器声,寻声望去,在七里香溪的东北面,正有楼房在建中,我们朝那里走过去,向一位工地上的工人打听叶灿墓的具体位置。这位工人随手一指,啦,就在前面那土坡上。谢过工人师傅,我们走近先贤叶灿墓。

远看,叶灿墓呈圆形,离地面约一米多高,位于七里香溪的东北角,墓东面北面即是七里香溪小区围墙。墓南距已建成楼盘约几十米,墓地朝楼盘的坡面做成水泥护坡,墓上荒草萋萋,墓冢凸起,在杂草中看到两块青石靠山碑,碑的质地,四周雕刻纹饰,字体风格都基本相同,碑露出地面约70公分。

扒开杂草,仔细查看碑文,才知靠西边的碑文显示“明八世祖………文庄……”的是叶灿墓,其东侧是其七世祖墓。原来这一块是叶灿的家族墓地。站在墓上,环顾四周,除了看到这两块墓碑,没有发现更多的墓上装饰物,但墓碑保存完好,位置稳固,可以肯定,这是叶灿墓无疑了。再朝墓东北西北远点看去,就是离此地约百米的西郊公园和连绵不断的西山

怀着欣喜急切的心情来寻访先贤墓地,一来到实地,看到墓地现状后,我的心情开始变得沉重复杂起来。桐城是历史文化名城,众多先贤创造了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是我们的福气,同时怎样保护利用好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面对着先贤叶灿墓地的荒草萋萋,和不远处轰隆隆有点逼近墓门意味的机器声,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又有些紧迫感。于是我和老友商量,斗胆在此提出几种不成熟的保护叶灿墓的建议,供大家讨论。

一是由七里香溪开发商就地保护。商人做生意,开发商业楼房,积极参与桐城的现代化建设,改善桐城人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同时获取相当的合法利润,这都属正常,无可厚非。但在此区域,先有叶灿墓,后来开发商。

希望七里香溪小区开发商是位尊重历史,懂得珍惜先贤们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是个有人文情怀的儒商。做生意不以获得利益为唯一目的,更要做好分内之事,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此,就是希望由开发商来原地保护好叶灿墓。重点做好墓葬周围护坡,清理墓表杂草,种上四季常青景观草种,扶正墓碑,配上墓主生平事迹介绍标牌和墓主南阳叶氏家族文化介绍标牌,尽力把此处打造成小区内的一处人文景观,使其与整个小区和谐共存,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做法。

说到这想起2018年刚发现确认的明代才女,诗、画大家方维仪的墓,它就正位于两家民房中间,高度与民房一楼的窗户基本齐平,两边民房的主人都对方维仪墓呵护备至,从不认为它离自家房屋如此近会给家庭带来不好的影响,从未有要将它搬迁的想法。很多代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方维仪墓才得以完好保存至今。

上次本人慕名去拜访方维仪墓时,还从其中一家主人那里借梯子,房主很乐意,立马成全了我们。看,多好的例证,多美的结局。

方维仪墓碑

二是若上述开发商实在不愿在院墙内留下上述几座墓葬,而这几座墓葬就在围墙边上,与西郊公园毗邻,建议开发商将这少许土地归还政府,由政府将其纳入西郊公园文化雕塑一起考虑打造保护利用(前阶段看到西郊公园文化雕塑设计方案公示)。

三是建议由相关单位和部门按正规程序尽快将叶灿墓申报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对待名人墓葬应该有的态度与行为。

目前叶灿墓应该完全符合桐城市级保护单位的级别。若您还有更好的保护办法和建议,请不吝赐教,在文后留言,以便大家共同探讨。谢谢!

我是王士禛,山东新城人,刑部尚书,我为南海神庙代言

余年来蜚声海内外的南海神庙,不仅仅是因其国家祭坛的身份地位而引得朝廷重臣衔命南下拜祭海神,更因为历代迁客骚人前来游览膜拜,留下千古传诵的诗篇,一座神庙因此而成为文化宝库——这些重臣雅士,也不自觉地成为南海神庙的代言人。

王士禛,1634年-1711年,又名王士祯,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因少年时曾居济南,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诗坛盟主,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擅长各种体裁,尤工七绝,著有《渔洋山人精华录》、《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

▲ 王士禛像。

诗文兼优 仕途叠升

王士禛出身官宦家庭,自幼聪慧。王家可谓是家声赫赫,曾四代官至尚书,在他的家乡桓台境内至今还存有歌颂王家功德的砖牌坊,上刻明代董其昌题写的"四世宫保"四个大字。

清顺治十四年王士禛中进士,康熙四年(1665年),升任户部郎中,至京城为官。康熙十七年(1678年),受康熙帝召见,"赋诗称旨,改翰林院侍讲,迁侍读,入仕南书房"。康熙皇帝赞他"诗文兼优",下诏要王士禛进呈诗稿。王士禛遂选录300篇诗作进奉,定名《御览集》。后升礼部主事、国子监祭酒、左都御史。

当时,王士禛名扬天下,官位也不断迁升,成为清初文坛公认的盟主,诗坛新人到京城求名师,往往首先拜见王士禛。

▲ 王士禛书法作品。

王士禛有大量名篇传世,其写景诗文,尤其为人称道。

北部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扬州

西望雷塘何处是? 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烟芳草旧迷楼

王士禛的这首《浣溪沙·虹桥怀古》描述了扬州河畔柳枝柔美的画境,"绿杨城郭是扬州"一句,被当时许多名画家作为画题入画,而“绿杨城郭”自此更是成了扬州的代名词。

家富藏书 书法高秀

王士禛博学好古,又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他极爱书,因此家富藏书。其父有大量遗书,后因兵荒马乱散佚过半。入仕途后,借他人藏书而录做副本,以此方式收入了许多书条。同时个人所得收入,除生活使用以外,全部花在购书上面,长达30多年,从无间断。康熙四十年(1701)请假回家的时候,别的东西都带得不多,唯有带去的书居然有数车之多,禹之鼎为此画有《载书图》。他家的书楼叫"池北书库",“藏庋之富,甲于山左”。

王士禛还酷爱书法,康熙朝书画家宋荦称王士禛 "书法高秀似晋人"。近人称其书法为"诗人之书"。其书风与诗风一样,经历了数次变化,早期率真狂放,中年后潇洒俊逸,清雅悠长。

▲ 王士禛作品。

王士禛曾于康熙甲子年奉命祭告南海神,从乙丑二月八日至四月一日,共计留在广州五十一天,在此期间他游览了广州方圆的很多古迹,回来后还写了一本《广州游览小志》。

在广州期间,他专为南海神庙赋诗二首。

南海神祠

 茫茫百粤间,泉水归扶胥,

  下汇波罗江,日月相灌输。

  峨嵯两虎门,卫此阳侯居;

  神功压沧溟,潮汐在阶除。

  我驾万斛舟,乘风但斯须,

  飞廉送旌旗,龙伯为前驱,

  百灵何蜿蜒,穹龟与长鱼,

  将命肃牲醴,来格神所愉,

  振衣浴日亭,遥想三足鸟,

  咫尺摄樊桐,览彼天帝都。

登浴日亭

乘槎兴不尽,直欲帆南溟,

夕次扶胥口,朝登浴日亭,

岛夷分破碎,天水倒空青,

一望穷寥廊,真看小洞庭。

改名避讳 思乡放鹇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王士禛官至刑部尚书。不久,因受王五案失察牵连,被革职回乡。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康熙帝念旧臣,特诏他官复原职。

康熙五十年(1711年)五月十一日王士禛去世,享年78岁。王士禛去世后被易名数次。至雍正朝,其"禛"字因避雍正讳,改名王士正。至乾隆,又赐名士祯,谥文简。后世文学史中,"王士禛"或"王士祯"两名并用。

▲ 王士禛放鹇图卷。

作为杰出名人,他自己的作品不仅流芳于世,其人也成为别人作品里的主人公。

清朝著名画家禹之鼎作了一幅堪称是国画精品的《王士禛放鹇图卷》,此幅作品描绘的是王士禛因久客京师思念故里而放鹇出笼的故事情节。画面上王士禛坐在庭前椅榻之上,手执书卷若有所思,前面一小童,打开笼门放出白鹇。背景空阔清幽,远山迷蒙,云气缭绕,屋宇半隐半现,如浴仙境。此绝世之作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声明:本文编撰推送属非商业行为,如涉及著作权问题,请著作权人或著作权持有人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3461003623@qq.com(本QQ为工作号,不加好友),我们将妥善处理。转载请注明转自“黄埔文化遗产”(ID:hpwh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