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遗址

马家窑遗址

马家窟遗址因首先发现于临洮马家窑而得名,距今约5000--4500年。它包括新石器时代较早期的马家窑文化和较晚期的齐家文化,还有更晚期的“寺洼文化”。下部迭压着庙底沟类型文化层。房屋有方形,圆形,多为地下穴式,房址旁有公共墓地。随葬彩陶较多,底色以橙红为主,主要是黑彩(个别有百彩)花纹。石器有石铲,石刀,石镰,石磨等,也有盘状器,铲形器,磨制较细。此外,1975年在马家窑出土了一件钢刀,经坚定为青铜器。

马家窑类型号的彩陶制造业,从地域上讲,不断扩大规模,使其范围焉到河西欧国家走廊,南到青海东北和四川北部,北至宁夏南部,东面包括整个甘肃东部。1923年8月至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调查马家窑遗址,最早发现并标定于甘肃临洮县洮河西欧国家岸上的马家窑镇压,故而得叶,测定距今约5800年。20世纪50年代初,马家窑遗址被甘肃省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出版的《新中国考古收获》一书中,首次使用马家窑文化这一名称。1975年后,甘肃省政府多次组织专家调查研究。1988年1月13日,临洮马家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马家窑彩陶可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早期类型的典型遗址有永登蒋家坪、东乡林家。主要器形以盆、钵、碗为主。中期限类型的典型遗址有东乡林家、兰州雁儿湾、临洮马家窑、民和核桃庄等。器形的种类和图案纹饰都有了较大的革新与发展,出现了敛口罐、带流钵、折腹宽平唇盆、大口浅腹罐、盘口罐和铃等。晚期类型的典型遗址有东乡林家、兰州西坡尘洼、青海大通上孙家寨、乐都脑庄、永登杜家台、榆中麻家寺等。主要以橙黄陶为主,器形主要有壶、瓶、盆、钵、瓮等。

马家窑彩陶孕育了马家窑文化节。就马家窑文化这个大的涵盖面讲,除了马家窑类型的彩陶外,还包括半山类型的彩陶和马厂类型的彩陶。半山类型因首先发现于甘肃广河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得名,距今昔对比约4500年;马厂类型的彩陶因最早发现于青海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距今约4350年至4050年。这3大类型的彩陶支撑起一段长达5000多年风雨历史的早期文化,

马家窑型彩陶因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晚于庙底沟类型。马家窑型彩陶采用泥条盘筑法制作,造型有侈口长颈双耳瓶、卷缘鼓腹盆、敛口深口瓮、侈口有肩尖底瓶等。彩陶底以飞橙黄为主,常绘黑彩,也有黑白两色和黑绘中加绘红彩的。仿生花纹仍多鸟纹及鸟纹变形纹,波纹线很多,螺旋线最为出色,具有柔和均匀,流利生动,结构巧妙和强烈的动感。另外,有不少彩陶的通体画满花纹,又有内彩,内彩即在广口的器皿里面饰彩。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因最先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马家窑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至公元前2050年。马家窑人在日常生活中,制作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彩陶的成就尤为突出。马家窑遗址出土的陪葬陶器中,彩陶达到80%。

马家窑人居住的地方紧靠着洮河和大夏河,汹涌的河水奔腾着注入黄河,旋转的浪花也跳到了马家窑的彩陶上,演化出绚丽多彩的图案。旋涡纹,正是马家窑类型彩陶最有代表性的纹饰。

旋纹彩陶尖底瓶

马家窑遗址发现了规模很大的制陶作坊,生产的器物有碗、钵、盆、瓶、尖底瓶、壶、罐、瓮、带嘴锅等等。彩绘分布在瓶、壶、罐、瓮的外壁,碗、钵、盆的外沿和器内。最常见的旋涡纹往往以点着圆心的 圆圈或同心圆为中心,向左右或四周发散出波状的线条,连缀成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图案。旋纹彩陶尖底瓶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尖底瓶是新石器时代特有的汲水用具,整个器身近似纺锤形,流线型的尖底大大地减小了对水的阻力,系绳的两耳装在腹部的二分之一以下,让瓶子入水后容易倾倒,灌满水后提起绳子又是直立的,力学原理考虑得十分周到。这种本来就是水具的器皿,又让马家窑人着意地画上水涡的纹饰,以纵向排列的三个圆圈为中心,向四方发散出成束的S形波线,构成连绵不断布满器身的四方连续图案;而较细的瓶颈则画着一周一周的横线纹。整体看来,像是平静的水面下潜藏着汹涌的波涛。

画在盆、碗里面的旋涡纹又是另一种格局。有的以同心圆为骨架,中间或边缘的某一层产生一些变化,比如将线条拉直,变成等边三角形,夹在同心圆的旋涡中间;有的如同上述尖底瓶的纹饰布局,从圆心发散开去。发散的方向有两向的,如同S形;有三向的,即把圆形分成三等份,这种布局最多;还有分成四等份的,如果用直线条,就是十字形,如果旋转起来,就演变成卍字形。图案法则在马家窑彩陶的绘画中,被运用得出神入化。

除了旋涡纹,马家窑类型还有一件陶器必须提到,就是舞蹈纹彩陶盆。它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人物图画之一。它的纹饰,也同水有关。盆的内壁上,由成组的竖线分成三个区域,每区中,分别画着五个手拉手的人物剪影,她们整齐地侧着头,踏着统一的步伐,辫子甩向一侧,尾巴似的飘带甩向另一侧,静止的画面上展现了节奏和律动。俄罗斯芭蕾中四小天鹅的经典舞蹈,在五千年前的黄河边就有了相似的表现。人物的脚下,画着一周周水平线条,她们自然是在水边跳舞了。如果盆里盛上水,人物的倒影映出来,更是美妙无比。看来,这件陶器的纹饰,画师是经过精心构思的。它也反映出,奔跳的河水不仅满足了马家窑人的物质生活,也是他们精神生活所离不开的。

积石山县地处甘肃省西南部、临夏州西北角的小积石山东麓,县北与闻名于世的炳灵寺石窟隔黄河相望,西与青海省循化县孟达“天池”自然保护区毗邻,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风光秀美、民情纯朴。我国最早的地理书《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导河自积石,至龙门,入于沧海”;《史记·夏本纪》记载:禹“道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海”。县境内有极为丰富的文化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有发达的马家窑文化类型、马厂类型、半山类型、齐家文化类型和辛店文化类型,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1949年8月出土于安集乡三坪村的一件彩陶瓮,被誉为“彩陶王”,现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1990年4月10日,国家邮电部将“彩陶王”图案印制成纪念邮票一枚,发行国内外,使这一瑰宝大放异彩。积石山县安集乡三坪村是三坪遗址所在地,地处黄河南岸二阶台地上,面积66万平方米。文物主要分布在头坪的庄窠大锅,尕鲁坪的上庄、尕塬,二坪的麻黄咀、高崖咀、坨子岭,三坪的圆地咀、梨地咀、城墙记。“彩陶王”就出土在这里。“彩陶王”高49.3厘米,平口,短颈阔肩,腹大,腹逐渐下收,平底,黑彩绘出上部花卉纹,中部漩涡纹,下部水波纹,线条流畅富丽,精美绝伦,属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期晚期的文化,以首次发掘的甘肃省临洮马家窑而得名,在发展过程中形成马家窑、半山、马厂三个不同的文化特征的类型。其年代为公元前3100至2700年间。出土文物主要有瓮、罐、瓶 盆、钵等,还包括大量的石器、骨器等。马家窑文化的陶器最为发达,多为橙黄色,是生活实用品和工艺美术相结合的产物,许多器物的口沿、外壁和大口器的里面都常画彩,花纹全为黑色,构图繁丽,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律,主要有横行、直行、同心圆、水波纹、重迭三角纹、垂帐纹、连弧纹、锯齿纹、漩涡纹、蛙纹、变形鸟纹、类砂陶多饰绳纹。马家窑陶器工艺十分发达,窑炉聚热聚温,烧窑温度比黄河下游及长江流域窑温高出300℃—500℃。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甘肃是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甘肃新石器时代文化以丰富的彩陶为特征,迄今为至出现了距今约8000年以来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彩陶,它经仰韶、马家窑、齐家、四坝、辛店、沙井等文化,一直延续了5000多年,形成了一部完整的彩陶发展史。特别是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灿烂辉煌的成就。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3年~1924年,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安特生在甘肃、青海一带调查,其助手们在1924年发现马家窑遗址并进行了发掘。1957年开始,甘肃省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发现了马家窑类型叠压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之上的地层关系。马家窑文化和马家窑类型均由该遗址而得名。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二I: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积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逐渐形成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论述、分析、探讨彩陶花纹的演变、装饰手法的运用、装饰部位的选择等,研究工作在不断地深入。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自治区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分布区内主要河流为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临夏是马家窑文化的核心区域,东乡县的林家遗址、康乐县的边家林遗址、广河县的地巴坪遗址是其中最重要的遗存。

林家遗址位于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大夏河东岸的黄土塬上,文化内涵以马家窑类型为主,包含有马家窑类型早、中、晚期的文化遗存,是马家窑类型的代表性遗址。

1978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东乡族自治县文化馆共同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近3000平方米。发现马家窑时期房屋遗迹27处,制陶窑址3处,灰坑985个(甘肃省文物工 队、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东乡族自治县文化馆:《甘肃东乡林家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四集)。从地层上初步搞清了马家窑类型遗存早、中、晚三个阶段的堆积关系。发掘和采集各类遗物3000余件,其中各类工具和生活用具2000余件,以石器为主,骨器次之,也有少量的陶、蚌、角器。

最重要的是在遗址的房址0土了一件青铜刀,在H54灰坑0土了铜渣。铜刀由两块范浇铸而成,表面平整,薄厚均匀,短柄长刃,刀尖圆钝,微上翘,弧背,柄端有明显的安装木把的痕迹。1981年经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研究所检验,为含锡青铜。在一个窖穴内还发现有炭化的粟粒和成穗的粟子,说明粟是当时居民的主要粮食之一。

出土的陶器分泥质和夹砂两类,主要采用泥条盘筑和捏塑法制作。根据地层堆积,分早、中、晚三期。早期的陶器数量较少,主要有瓶、罐、盆、钵等,瓶多为喇叭口,罐为敞口,盆的口沿外卷,钵为圆唇。彩绘为黑色,漆黑发亮,纹饰以旋纹和弧线纹为主,线条粗健古朴;中期的瓶口沿向外翻转,颈部变长,罐的颈部变短,纹饰以弧形并列条纹为主,线条均匀细密,活泼流畅;晚期陶器数量最多,陶质较粗,主要器形有盆、钵、碗、壶、瓶、罐等,色彩也发生变化,出现了白彩,纹饰简化、潦草,以旋纹、平行条纹为主,色彩清淡,白彩多为辅助装饰,黑白分明,对比强烈,是晚期的突出特点。

林家遗址的发掘,弄清了马家窑类型早、中、晚期的地层堆积关系,为文化遗物的33期提供了明确的地层证据。特别是陶器,阶段性特征非常明显,发展和演变情况比较清楚,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边家林遗址位于甘肃省康乐县虎关乡关风村,是马家窑类型晚期墓地,分布在三岔河北岸二级台地上,面积约1万平方米。1981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和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康乐县文化馆联合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425平方米,清理墓葬17座,灰坑1个,出土陶器100多件,石、骨器等近800件。陶器以彩陶为主,器形有壶、罐、盆、瓶、碗、钵等。壶颈较细直,出现红彩。边家林晚期的器形和纹饰与半山早期的花寨子下层遗存类似,已清楚地显示出向半山类型过渡的趋势,填补了从马家窑类型发展到半山类型的缺环。

地巴坪遗址位于甘肃省广河县城东南6公里处地巴坪村西北的广通河南岸台地。这里不但有半山类型遗存,还有马厂类型、齐家文化的遗存。1973年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和广河县文化馆先后两次进行发掘,清理半山时期墓葬66座,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遗物756件,随葬品以陶器为主,还有石器和骨珠等。出土陶器392件,其中彩陶的比例达90%,每座墓一般出土7—8件彩陶,最多的有17件,最少的1件。地巴坪遗址是半山时期彩陶出土比例最高的一处遗存,陶器中以大型的小口直颈彩陶壶和侈口短颈彩陶瓮(罐)较为普遍。陶器组合基本是壶、瓮、罐或瓶,少数墓兼有盆或碗。陶质细腻,呈橙黄色或砖红色,器表打磨光滑。彩陶以黑色为主、红色为辅绘制花纹,纹饰精美、繁缛,以旋纹和菱格纹为主。经过对出土的彩陶整理,与马家窑类型和马厂类型彩陶纹饰作对比研究,地巴坪遗址应属半山类型早期遗址(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广河地巴坪“半山类型”墓地》,载《考古学报》,1978年第2期)。地巴坪遗址是半山类型保存较好、出土物较多的一处墓地,为研究半山时期的葬俗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彩陶,即彩色陶器,系利用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作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绘 各种图案,入窑经900~1050℃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图案。自1912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后,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省区均陆续出土,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1924年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其范围可达青海、宁夏、四川等省区。器形仍以盆、钵、罐、壶为主,尖底器已基本消失。其年代,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3300~前2900年。马家窑类型彩陶,器型非常优美,线条十分流畅,花纹自然精美。最大直经靠近陶器的肩部。用流畅而生动的黑色线条画成图案花纹。其花纹多为水波纹,当时的先民崇敬水并且庄严地赞美水。

马家窑文化实在是令人惊叹。它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最重要的文化,也是中华文明之源。我钟情于马家窑彩陶,喜欢它的雄健、粗犷和充满神秘的色彩以及富有创造性的热情。在我眼中马家窑彩陶是雄性的,而相对精细的瓷器则是雌性的。因此,当我踏上诞生马家窑文化的古老而神圣的土地时,心中非常激动。在那里与同行的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王志安会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一座小山包上,年代约为距今4000-5000年。走进村庄,看见院落的门牌上写着:马家窑××号。登上褐黄色的小山坡,有一块“马家窑遗址”石碑立在道旁。我们考察了先民烧窑的遗迹,在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看到了窑场、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那残窑的灰层中,散落着红陶黑纹的碎片、兽骨、石斧,佐证了先民们创造的文明。我偶尔拾起几块红陶残片,虽然被黄土湮没了几千年,但残片上黑的图案依然清晰明畅,让人爱不释手。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我到过西藏、新疆、内蒙、四川等地考察,处处感受到马家窑文化的辐射,它是大中华的主流文化。

安特生其人其事马家窑是安特生发现的。安特生来中国之前,任瑞典地质调查所所长。1914年,受北洋政府的邀请,来中国帮助寻找铁矿和煤矿。但后来他迷上了考古。他最早调查了北京周口店的化石,这是后来发现“北京人头骨化石”的前奏。1921年4月他在河南仰韶村调查矿物时,发现彩陶片和石器,从而发现了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仰韶文化。

临洮景点马家窑票价 临洮马家窑文化遗址最新信息

1. 临洮马家窑文化遗址最新信息

中国的青铜文化萌芽于大西北甘肃省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一把青铜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器。

马家窑文化,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和凉州的谷水流域一带。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曾经称甘肃仰韶文化。考古认为人口压力、农业经济与狩猎、采集经济的结合是马家窑文化从仰韶文化中分化出去的主要原因。

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


2. 临洮马家窑文化遗址最新信息介绍

马家窑文化,是存在于约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100年间位于甘肃西部、青海东部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其具有辉煌的彩陶文化,达到了世界远古彩陶史的顶峰。由于这些遗址与文物于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因此而得名马家窑文化,实际上是马家窑彩陶文化遗址。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类型,是齐家文化的源头之一。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

根据三种类型文化分布的地层关系和碳14测定的数据确定,马家窑类型产生于距今5800年至4800年之间,半山类型产生于距今4800年至3800年之间,马厂类型产生于距今3800年至2800年之间。


3. 临洮县马家窑文化

甘肃7,敦煌莫高窟,是我国和世界闻名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是融建筑、雕塑、壁画三者于一体立体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百科全书。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锁阳城又名“苦峪城”、“瓜州故城”等,位于酒泉市锁阳城镇,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隋唐时期古城址,是集古城址、古河道、古寺院、古墓葬、古垦区等为一体的古文化遗存地。2014年作为中哈吉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嘉峪关长城,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沿线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壮观的古代军事城堡,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玉门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是长城西端重要关口。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因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位于天水东南约30公里。据记载,后秦时开窟造像,创建佛寺。在中国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麦积山为最佳。2014年作为中哈吉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悬泉置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巴黎藏敦煌遗书(沙州都督府阁经)有记佛龛之文日“右在县东(寿昌县)六十里,香旧图云,汉(阙)佛龛百姓更营造。”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 临洮马家窑文化遗址最新信息图片

对马家窑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关系,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看法:

1.认为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地方分支,故又名甘肃仰韶文化,其承袭甘青地区的庙底沟类型通过石岭下类型发展而来,文化内涵发生变异的 因,主要是仰韶先民的逐渐西进,在新的自然地理环境下与当地土著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强烈地方色彩的仰韶文化。

2.马家窑文化之马家窑类型兴起年代在仰韶文化晚期的最后阶段(即大地湾四期晚段),它们是两支存在于不同空间、年代大体相当的考古学文化,渭河源头可能是马家窑类型和大地湾四期文化交错分布的地区。马家窑文化的形成当另有源头,青海东部的拉乙亥文化或能提供一些信息。

这两种观点都提到了石岭下类型和大地湾仰韶晚期类型,部分学者还建议“石岭下类型”的命名可以由“大地湾仰韶晚期”替代,也都强调甘青地区土著文化的作用,只是着重点不同。无疑“石岭下类型”的命名和确切文化内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


5. 临洮马家窑博物馆

1995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同德县发掘了宗日遗址。宗日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上游地区发掘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一处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也是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国宝级文物舞蹈纹彩陶盆

舞蹈纹彩陶盆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内壁上描绘的人形舞蹈图案,这些舞蹈人像分为两组,他们头上戴着宽大的头饰,下身穿着裙装,手拉着手,一起跳着欢快的集体舞。舞蹈纹彩陶盆之所以成为国宝级文物,是因为它描绘出了五千多年前河湟谷地先民的生活情态及文明样貌。

青铜时代早期最大的石磬 ——黄河磬王

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石磬是考古工作者在农户家避雨的时候,无意间发现的一件人类加工痕迹的石板。这件石磬制作精美,表明喇家遗址已具有很高的社会组织结构,遗址内发现的玉器、白陶和陶窑也反映了喇家手工业技术的领先地位。

黄河磬王

喇家遗址发现的石磬,反映了喇家遗址的特殊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喇家遗址的社会等级和规模,代表了齐家文化在青海高原的发达程度,也说明了这里曾经就是一个很大的中心聚落生活活动场所,真实记录了五千年前的史前社会青海先民踏歌而舞的热烈场面和精神追求。

现存中国最早的铜镜 ——七星纹铜镜

七星纹铜镜属于齐家文化,为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有纹饰的青铜镜,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纹饰中弦纹斜线和三角形纹的处理疏密有致,纽和镂孔的安排显示了从新石器时代过渡到奴隶制时代的制作者的巧思。同时,尕马台遗址出土铜器的制作工艺不仅有铸造成型,也有热锻和冷加工成型的。七星纹铜镜的出土,表明当时的铜器制作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

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靴子造型陶器——彩陶靴

鞋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进步,鞋究竟源于何时?最古老的鞋子又是怎样的?1989年,青海省乐都柳湾墓地出土的一只彩陶靴容器,将所能确凿考证的鞋的历史推衍至三千年前。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彩陶靴,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最成熟的靴子的造型。靴型彩陶器虽是一件陶艺品,但它更真实地体现了远古时代皮靴的全貌和特征。

彩陶靴

24件珍贵文物再现都兰“黄金时代”

经过三年的发掘,2018血渭一号墓内出土金银器、铜器、铁器、漆木器、皮革、玉石器、玻璃器及纺织品等各类文物千余件。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文物成为市民网友关注的热点。

省博物馆馆长王进先介绍,“青海考古展”将青海考古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遗址集中展示,既有对考古过


6. 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

中国的青铜文化萌芽于大西北甘肃省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一把青铜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 青铜器。

马家窑文化,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和凉州的谷水流域一带。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曾经称甘肃仰韶文化。考古认为人口压力、农业经济与狩猎、采集经济的结合是马家窑文化从仰韶文化中分化出去的主要原因。

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

马家窑文化是齐家文化的源头之一。


7. 临洮马家窑文化小镇图片

马家窑彩陶数量多,且精美。

马家窑彩陶,因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村而得名。它出现于距今五千八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主要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它源远流长地孕育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起源与发展,是中华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


8. 兰州马家窑文化遗址图片

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一把青铜刀

林家青铜刀看上去其貌不扬,将其与后世商周时期精美的青铜刀相比,确有泥云之别。但有几点是特别值得一说的,也是其具有重要价值的意义所在:一是年代早——距今约5000年;二是地点重要——出在中西交通的要道上;三是含锡的合金(含锡量8~10%)——青铜制品。


9. 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

据甘肃官方透露,马家窑遗址发掘报告将为解释和探讨马家窑聚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化程度提供重要资料,并进一步揭示马家窑文化从仰韶文化中独立出来,如何逐步形成自己独特文化面貌的过程,也将为马家窑遗址的规划和保护提供重要依据,对学术界进一步研究马家窑文化具有重要位置。


10. 临洮马家窑彩陶文化小镇

欢迎您来到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参观,本博物馆是2003年经甘肃省文物局注册的全国首家非国有马家窑彩陶文化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在对外展出中,没有沿用传统的单纯文物展出的方式,而是以王志安先生几十年潜心研究马家窑文化的成果为基础,进行综合文化展出的彩陶博物馆。

该馆现有藏品有2000多件,展出的精品彩陶有400多件。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以该馆为基地,在2006年拍摄了《神秘的中国彩陶》六集电视片 ,并介绍了该馆的研究成果。

该馆已成为临洮县对外宣传文化的一张名片,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马家窑彩陶经过5000多年的地下沉睡,今天,她神采奕奕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与我们对话与我们交流,这是一件意义非凡的文化盛宴。


11. 临洮马家窑文化博物馆在哪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甘肃11个特色小镇出炉,不由得感叹,大西北的风土人情还是那么的富有魅力,11个特色小镇别具风格,各自散发着独有的魅力,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河口黄河风情特色小镇

河口黄河风情特色古镇曾是古丝绸之路上通商旅游的重镇,曾被称为“金城渡口”的河口渡,是黄河上游最著名的古渡口。

这里历史遗迹众多,主要包括:古烽燧、明长城等,均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口村现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院落,是我国明、清时期西北民居建筑的一个缩影。

景点位置: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109国道东150米

什川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什川镇位于兰 东北部20公里处,南北有青山作屏,东西有湍流横亘,风光秀丽,气候宜人。令人叹为观止是这里目前是中国最大的万亩梨园。

景点位置:兰州市什川镇大奔头开发区

陶瓷特色小镇

白银市平川区陶瓷产业历史悠久,陶瓷文化积淀深厚,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境内就开始烧制彩陶,窑火千年,生生不息。

是集旅游、休闲、娱乐、文化创意、工业旅游示范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古陶瓷制作遗址保护,产品陈列馆,陶瓷博物馆等于一体的陶瓷小镇。

景点位置: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

平襄书画特色小镇

平襄书画小镇浸润着“仰韶”“齐家”文化,崇尚耕读,钟情翰墨,习字作画之风经久不衰。

这里有书画文玩城、悦心国际书画村和天象文化综合体,温泉康养区已建成温泉度假村、悦心温泉水世界、宋堡水库和引洮纪念公园,户外拓展区已建成悦心采摘园和悦心有机农业观光园,书画产业集约效应初步彰显。

景点位置:定西市通渭县平襄镇宋堡村

马家窑洮砚特色小镇

马家窑洮砚特色小镇主要涵盖陶艺体验馆、彩陶文化展示馆、马家窑文化博物馆、青少年陶艺体验中心等。

小镇已连续举办了四届马家窑文化节,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游客来观光体验,已成为研学旅行、陶艺创作、科普体验、农业观光于一体的特色文化小镇。

景点位置:定西市临洮县滨河西路

千年敦煌月牙泉特色小镇

千年敦煌·月牙泉小镇采用敦煌汉唐时期大气古朴的古建筑风格和开放式走廊商业街设计。集沙漠风光、本真美食、人文情怀于一体,小吃餐饮、特色购物、艺术工坊、时尚休闲、主题客栈等多种业态自然相连,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旅游服务。

景点位置:甘肃省敦煌市鸣山南路998号

松鸣冰雪运动特色小镇

漫步在松鸣冰雪运动特色小镇,随处可见整齐划一,集中连片新建的农家乐区,宛如乡村“别墅”般美轮美奂,成为童话世界里的“世外桃源”,让人流连忘返。

小镇以冰雪运动为亮点,集乡村休闲、疗养度假和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富有山水文化和田园风光特色的旅游小镇。

景点位置:甘肃临夏州和政县

大河家保安族风情特色小镇

大河家是中国保安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级非遗保安腰刀发源地。民族瑰宝保安腰刀,是保安族的骄傲,制作工艺列入国家“非遗”名录。

大河家镇充分挖掘并有效整合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民族民俗和旅游资源,打造了诸如保安族民族风情、大禹治水源头、彩陶故里等为核心的旅游品牌,每年吸引大批外地游客来这里观光、旅游。

景点位置:临夏州积石山县西北端的黄河南岸

扎尕那生态旅游养生特色小镇

扎尕那生态旅游养生特色小镇涵盖旅游门户区、核心区、生态康养和复合农业观光区等,形成集生态旅游、藏医药康养、特色小镇加养生田园综合体的复合型新模式,打造以旅游服务和藏式养生为核心功能的生态旅游养生特色小镇。

景点位置:甘南州迭部县扎尕那景区

七彩丹霞特色小镇

张掖丹霞七彩镇是为配合张掖七彩丹霞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游客接待量呈爆发式增长,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完善景区综合服务功能而实施的重大项目。

主要有七彩光影-公共服务设施区、七彩阳光-餐饮住宿、七彩月色-酒吧娱乐、七彩天地-购物市场、七彩人家-别墅式客栈等五个板块,将丹霞大景区打造成集摄影、光影、色彩于一体的文化主题服务区和集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旅游特色 镇。

景点位置: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丹霞公路

平南文旅康养特色小镇

平南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以休闲农业、旅游、文化、养老康复、体育赛事等为支撑,科学布局,突出特色,统筹推进,打造的集田园综合、文化旅游、体育赛事、医养功能于一体的平南特色小镇。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境内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清澈优质,独具地理优势和旅游优势。

景点位置:天水市秦州区平南县


马家窑文化遗址景点介绍 马家窑文化发源地

1. 马家窑文化发源地

粟的分布以黄河上游的甘肃、陕西、河南三省年代较早,而黄河下游的山东和辽东半岛的年代稍迟于中游地区(磁山在外),可视为中游地区向东扩散的第一个层次。

2. 马家窑文化历史

文化特点:

①、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年-前2050年。

②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4年,安特生(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在甘肃临洮马家窑村发现一处远古文化遗址,定名为仰韶文化马家窑期,在当地发掘了大量的上古时代代表华夏文化的彩陶器皿。

③考古发掘资料可知,在甘青地区早于马家窑文化且与马家窑文化类型关系最为密切者当属仰韶文化。

3. 马家窑文化还有什么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存在于约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100年间位于甘肃西部、青海东部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其具有辉煌的彩陶文化,达到了世界远古彩陶史的顶峰。由于这些遗址与文物于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因此而得名马家窑文化,实际上是马家窑彩陶文化遗址。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类型,是齐家文化的源头之一。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

根据三种类型文化分布的地层关系和碳14测定的数据确定,马家窑类型产生于距今5800年至4800年之间,半山类型产生于距今4800年至3800年之间,马厂类型产生于距今3800年至2800年之间。

4. 马家窑文化发源地在哪里

107公里。

定西地处中国西北地区,甘肃省中部,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地带,是甘肃省确定的区域中心城市、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全国首批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素有“兰州门户、甘肃咽喉”之称。

定西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自战国秦置陇西郡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马家窑文化命名地,李氏寻根祭祖地,齐家,寺洼、辛店等史前文化交汇地,全国重要的书画作品集散地。

5. 马家窑文化在什么地方

中国古代马家窑文化出土的舞蹈纹盆陶器用具,距今大约4000年历史。

6. 马家窑文化分布

马家窑文化在时间上晚于仰韶文化,距今5000年至4000年前,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地区。马家窑文化和仰韶文化有明显的继承关系,尤其是建国以来进行的大量考古发现和科学鉴定,均有力地证明黄河流域的文化是从中原逐步向西发展,彻底否定了某些外国学者作出的所谓“中原文化西来说”的错误结论。

7. 马家窑文化发源地是哪里

主要成就:大地湾遗址拥有6项中国考古之最马家窑文化代表着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中华第一刀”将我国使用青铜器的时间提早到距今5000年……

远古文化:甘肃彩陶文化瑞典考古学家安特发现马家窑文化遗址80周年之际,甘肃省正式挂牌成立了甘肃省彩陶会和兰州市马家窑文化研究会。

省市领导都参加了揭牌仪式,瑞典专家也专程发来贺电,表示愿与甘肃省有关专家共同探究人类的远古文化。 彩陶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中绚丽夺目的奇葩。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在黄河流域发源和流行,位于黄河上游的甘肃地区以其众多的彩陶文化遗存成为研究关注的重要区域。

甘肃彩陶文化是中华远古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甘肃省的彩陶制作起源最早、发展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艺术成就最高 地区,素有“彩陶之乡”的美称。

距今7800年前的秦安大地湾一期文化出现的彩陶,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

距今4000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彩陶,不仅代表了中国彩陶文化的最高水平,而且也是世界古代彩陶文化中艺术成就最辉煌的。2.马家窑文化之后兴起的齐家文化,遍布于甘肃大部地区并扩及宁、青、蒙部分区域,文化年代在4100-3700年间,被认为是足以同中原龙山文化东西对峙的强大“王国”,而且与夏文化有密切关系。这一文化类型以特色鲜明的陶器体系、率先于中原而掌握的冶金术和自成一体的玉文化体系为主要特征。齐家文化时期贫富分化和殉人现象已经出现,社会分裂为部落—氏族—父权家族三级,甚至可能出现一夫一妻制家庭。

表明齐家文化时期甘青地区已经跨入阶级社会的门槛,谱写了西北地区文明史的第一乐章。3.甘肃多矿产,这为原始先民金属冶炼提供了条件。在马家窑文化林家遗址曾出土一把青铜刀,被誉为“中华第一刀”,将我国使用青铜器的时间提早到距今5000年。

而出土于齐家文化遗址的金耳环是我国最早的金器,特别是不少青铜工具和装饰品以及中国最早的铜镜的发现,表明甘肃地区是中国青铜器的重要发祥地。秦人又最早冶炼和使用铁器。这一切都说明甘肃地区是中国最早开始金属冶炼的地区之一。

4.进入青铜时代,甘肃地区依次或并行出现了西部的四坝文化、沙井文化,中东部的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和东部的周秦早期文化。这些文化类型当是氐羌和西戎等部族及其不同分支的文化遗存。这些古老部族从先秦开始,长期活动于我国西北地区,对于开发西部,促进中华民族大融合、中华文化大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8. 马家窑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铜器源远流长,绚丽璀灿,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自夏、商、周至秦、汉整个青铜器发展史,大约可以分为十三期:即夏为二里头文化期,商、西周、春秋各为早、中、晚三期,战国分作早期和中、晚二期。秦、汉为青铜器发展史的余辉。

青铜艺术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一个主要部分,它与历史、冶金、文字、造型美术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商、周青铜器历来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荣誉。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据史籍记载、商、周两代是青铜器制作的黄金时期。中国最早的青铜器诞生于公元前3000多年的甘肃省马家窑,马厂文化遗址曾出土那时期制作的铜刀。商、周时期,我国的冶金技术水平进步很快,青铜器制作进入顶峰阶段。这时期出品的青铜器,是世界青铜文化中最典型,最丰富的代表。

早期的青铜器种类很多,用途广泛,主要种类有兵器、炊器、酒器、食器、水器、乐器、铜镜、车马饰、带钩、度量器、动物造型等。西周社会还对青铜器使用制定严格的等级。以礼器来说,就有“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的规定。许多贵族视青铜器为身份的象征,除身前大量享用,死后也把大量的青铜器随葬。《吕氏春秋·节丧》曾记载:“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夫玩好、货宝、钟、鼎、壶、舆、衣、被、戈、剑,不可胜其数,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此外,青铜器的文字,对后世了解当时社会发展,重大事件、生活习俗,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9. 马家窑文化背景

彩陶旋涡纹尖底瓶赏析:

1。背景:《彩陶漩涡纹尖底瓶》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的彩陶代表作,出土于甘肃省, 一件汲水器。

2内容:此瓶的,体值,瓶腹两侧有可穿绳的耳,汲水时能自然下沉,注满水后可用绳提出水面。

3。艺术手法:作为汲水器的少底瓶,以黑描绘流畅的漩涡纹穿插黑自点,在点、线的交错中,黑、白、灰层次鲜明,具有明朗、热烈、奔放的美感以及很强的运动感。

4。意义:体现了当时马家窑人的智慧。

10. 马家窑文化地点

仰韶文化早期的彩陶,颜色多以红底黑彩或紫色为主。较为简朴。

中期则开始流行先以白色,红色涂料上色作为底色,然后再加以黑色,棕

色,红色的纹饰。甚至还出现了白色的镶边设计。

陶器上的图形主要由人面,鱼,鹿,植物等远古时期人类常接触的动植物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马家窑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半山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马厂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

许家窑遗址景点 许家窑文化遗址

1. 许家窑文化遗址

泥河湾,东方的奥杜威峡谷。从1924年起,吸引一代又一代研究者。他们都有一个梦想:发现“泥河湾猿人”化石和200万年前的石器,为探索东方早期人类找到最直接的证据。

卫奇,从1972年首次走进泥河湾,47年持续研究至今。退休后,他更是定居在这里,每年至少待上5个月。

在这里,他依靠群众发现了许家窑—侯家窑遗址,发现了东谷坨遗址,发现了黑土沟遗址……每一个发现,都标志着泥河湾研究走上一个新台阶。

这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退休研究员,在微信中给自己起名“泥河湾猿人”。

2. 大窑文化遗址

建国后龙泉窑有生产。龙泉窑址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址,以龙泉县内窑址最为密集。其中瓷器质量最好的集中在龙泉县的大窑村一带,这是龙泉窑的中心。故而统称龙泉窑。大窑龙泉窑遗址分布在浙江省丽水地区及附近的武义,永嘉, 文成,泰顺一带。

3. 许家窑文化遗址碳14测定为距今

1859年,达尔文初版《物种起源》,当时叫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物种起源论》,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生物进化理论,即所有的动植物都是由较早期、较原始的形式演变而来和生物演化是通过自然选择而来。12年后又出版了《人类的由来》一书,指出人类也同样是进化的产物。不久,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用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古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详细闸述了动物和人类的关系,论定了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1876年恩格斯精辟地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2009年在一英国居民家的厕所书架上发现的初版《物种起源》,当时估价10万美元

他们一起,庄严地宣告: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劳动是这一进化的伟大推动力。从此,罩着人类起源的旧的重重迷障被拨开了。

虽然,我们上千年前的古人不懂科学知识,更加不知道进化论,但我们比西方强太多了,我们凭借观察、思考和对自然的理解,古人居然知道人不是神造的,而是“进化”来的,只是对于具体的进化步骤不知道,但知道,人一定是“进化”来的。

对比许多“神创世”的故事,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一旦神创造了,就不变了”。直接造出了人,人也不变了,就是我们今天的样子了,造出来的动物、昆虫,也不变了,甚至是所有的一切,都不变了,而且一造出来,就是我们今天的样子。

女娲造人 的相关记载

《圣经》写道:于是地发生了青草,和结种子的菜蔬,各从其类,并结果子的树木,各从其类,果子都包着核。神看着是好的。……神就造出大鱼、和水中所滋生各样有生命的动物、各从其类.又造出各样飞鸟、各从其类。……神说,地要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牲畜,昆虫,野兽,各从其类。事就这样成了。……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4. 许家窑人遗址位于

我国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包括西侯度文化、元谋人石器、匼河文化、蓝田人文化以及东谷坨文化(见东谷坨遗址)、北京人文化、观音洞文化、丁村文化、阳高许家窑人文化、萨拉乌苏遗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遗址、山顶洞遗址(见山顶洞人)等等。

1、西侯度文化

西侯度遗址为中国境内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1961~1962年发掘,发现于山西芮城西侯度村高出黄河河面约170米的阶地上。文化遗物有石制品32件和烧骨、有砍痕的鹿角。研究者推测,该文化距今已有180万年。

2、 谋人石器

1965年“五一”节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了元谋人遗址,元谋县因此被誉为“元谋人的故乡”。1976年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元谋人生活年代约为一百七十万年前左右。

3、匼河文化

匼河文化分布于山西省芮城县匼河村一带,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1957年发现,1960~1980年由贾兰坡主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先后5次发掘。匼河文化以大石片制作的砍斫器、石球和三棱大尖状器为特色。

匼河文化的遗物主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烧骨是匼河人用火的证明。伴出的动物化石多为中更新世的典型种属,象、鹿、水牛、披毛犀的共存说明匼河人的生活环境为温带气候。

4、蓝田人文化

蓝田猿人遗址位于陕西省蓝田县东15公里处的公王岭和县西北10公里处的陈家窝村两地,是中国直立人化石及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出土地点。蓝田县位于西安市东南方向,距西安只有十几分钟车程。附近有公王岭猿人遗址,陈家窝猿人遗址,涝池河沟遗址,沙河遗址,红河遗址等。

5、东谷坨遗址

东谷坨遗址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一个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东谷沱村许家坡。东谷坨遗址所出土文化遗物有石制品1600余件,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种类有刮削器、尖状器和砍斫器。另外还有打击过的骨片。该遗址与其附近的小长梁遗址被合称为“东谷坨—小长梁文化”。

5. 许家窑文化遗址简介

山西,因地处太行山之西而得名。东有太行以为屏蔽,南有黄河可作天堑,西、北有长城环绕拱卫。因外有河流而内有山脉,自古就有“表里山河”之称谓。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长达3000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誉。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大量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表明:早在250万年以前,山西就已经有了最早的原始人类。襄汾丁村文化和阳高许家窑古人类化石的发现说明,至少在10万年以前,汾河两岸和雁北地区,已经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朔县的峙峪、沁水的下川、大同的白毛口遗址也说明,在28000年以前,以原始共产制经济为特点的母系氏族公社,已经在这里得到确立。特别是还有多达500余处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被陆续发现。比如垣曲下马村出土的陶盆、陶瓶和陶罐,繁峙砂河镇出土的鱼骨叉,太原市光社出土的三足瓮,以及太谷白燕、汾阳峪道河和杏花村、襄汾陶峙等地出土的文物、遗址等。这些遗址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原始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原始社会的传说。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板(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都是传说中部落领袖在山西建过都的地方。时至今天,临汾和沁水还保存有尧庙、尧陵、舜王坪等文化遗址。

中国古代著作《禹贡》,说夏禹治水“导河积石,至于龙门”。龙门又叫禹门口,在河津县西北和陕西韩城县东北。禹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第一个朝代一一夏朝的建立者。夏朝存在的时间是公元前21世纪至16世纪。“”夏传子,家天下。”禹死后,部落联盟的民主选举制度也被废除,由禹的儿子启做了夏朝的的第二个“夏后”(夏王〉。这就预示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奴隶社会的开始。

夏朝共历14代,17个王,前后共400多年。桀,是夏朝最后的王。他暴虐无道,人民十分痛恨,后被夏朝一个属国的部 首领汤起兵推翻,建立了商朝。商,也是我国第二个奴隶制社会的朝代。商朝存在的时间是公元前16世纪至11世纪。

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为西周时期,这是一个政治经济都相当发达的时期。公元前1100年,周成王封他的弟弟叔虞于唐,这就是广为流传的“桐叶封弟”的传说。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国内有晋水,就把唐改称为晋。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唐叔虞,就给他修建了一个祠堂。这,就是太原有名的旅游胜地一一晋祠的来历。

西周第九代国君周厉王贪财好利,昏庸残暴,激起了国人的暴动,后被放逐到彘。“彘”,就在山西霍县境内。后来的幽王即位后更加昏庸无道,被犬戒进犯的军队杀死,西周就此灭亡。

从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到公元前476年,我国社会进入了春秋时期。这时,山西境内主要的诸候封国为“晋”。“晋”起初是一个小国,到晋文公重耳当政时,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使晋国出现了“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局面。晋文公在北方称霸后,山西对中国的局势影响很大。侯马,是晋国后期都城的所在地。1956年,在这里发现了城廓、铜器作坊、居住遗址和墓葬;1965年,又在这里发现了用朱书写在玉片上的“盟书”(又叫“玉石书”)。这一文物的发现,也为研究春秋未期晋国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为战国时期。在这个时期,晋国的卿大夫代表新兴的地主势力,进行了封建的社会改革。在经济上,废除了土地三年分配一次的旧制度,让耕种土地的人民获得土地的长期占有权,史称“晋作爰田”。在政治上,晋国卿大夫在和旧贵族的斗争中,实行了“六卿专政”。“六卿”是赵、魏、韩、范氏、中行氏和智氏等6大卿族。后来,范氏和中行氏相继被灭,只剩下了赵、魏、韩和智伯4家。公元前453年发生了晋阳之战。赵、魏、韩三家联合消灭了智氏,并三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所以后人又把山西统称为“三晋”。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魏、韩三家为诸侯。

公元前260年,发生了著名的长平之战,赵国被秦国打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王朝一一秦朝。

自原始社会起至奴隶社会止,是历史学家公认的远古社会时期。山西在这一时期的社会全面发展,是对“五千年文明看山西”这一历史性评价的最好诠释。

6. 许家窑-侯家窑遗址

许家窑文化名词解释: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一种人类文化。1973年于山西阳高许家窑发现了人类化石及脊椎动物化石和大量文化遗物。哺乳动物以野马、犀、羚羊为主,时代属晚更新世初期,距今约10万年。石器中有柱状石核,石片工具中有刮削器、尖状器等,还有大量打制较好的石球以及烧骨和骨器、角器等。许家窑石器具有细石器文化先驱的性质,对研究分布于中国北部及西伯利亚的细石器文化的起源有重要意义。目前许家窑遗址是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内容最丰富的文化遗址。

7. 许家窑文化遗址图片

我国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包括西侯度文化、元谋人石器、匼河文化、蓝田人文化以及东谷坨文化(见东谷坨遗址)、北京人文化、观音洞文化、丁村文化、阳高许家窑人文化、萨拉乌苏遗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遗址、山顶洞遗址(见山顶洞人)等等。

1、西侯度文化

西侯度遗址为中国境内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1961~1962年发掘,发现于山西芮城西侯度村高出黄河河面约170米 阶地上。文化遗物有石制品32件和烧骨、有砍痕的鹿角。研究者推测,该文化距今已有180万年。

2、元谋人石器

1965年“五一”节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了元谋人遗址,元谋县因此被誉为“元谋人的故乡”。1976年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元谋人生活年代约为一百七十万年前左右。

3、匼河文化

匼河文化分布于山西省芮城县匼河村一带,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1957年发现,1960~1980年由贾兰坡主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先后5次发掘。匼河文化以大石片制作的砍斫器、石球和三棱大尖状器为特色。

匼河文化的遗物主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烧骨是匼河人用火的证明。伴出的动物化石多为中更新世的典型种属,象、鹿、水牛、披毛犀的共存说明匼河人的生活环境为温带气候。

4、蓝田人文化

蓝田猿人遗址位于陕西省蓝田县东15公里处的公王岭和县西北10公里处的陈家窝村两地,是中国直立人化石及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物出土地点。蓝田县位于西安市东南方向,距西安只有十几分钟车程。附近有公王岭猿人遗址,陈家窝猿人遗址,涝池河沟遗址,沙河遗址,红河遗址等。

5、东谷坨遗址

东谷坨遗址是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一个遗址,位于河北省阳原县东谷沱村许家坡。东谷坨遗址所出土文化遗物有石制品1600余件,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种类有刮削器、尖状器和砍斫器。另外还有打击过的骨片。该遗址与其附近的小长梁遗址被合称为“东谷坨—小长梁文化”。

8. 许家窑文化遗址在哪里

不属于云州区

阳高县是山西省大同市下辖县,地处山西省东北部,晋冀蒙三省交界处,截至2018年2月,总面积1678平方公里,下辖7个镇、5个乡。

阳高县呈“W”形褶皱地形,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其境内有许家窑人遗址、大泉山等旅游景点,曾获得“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