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崖寺石窟

云崖寺石窟

云崖寺石窟 位于庄浪县韩店乡黄草村东南2.7公里。分布在长500、高80米的三处崖壁上。洞列三层,计窟龛19座。有北魏、北周石造像18尊、泥塑55身、宋代壁画14平方米。其中2号窟为倒“凹”字形坛基的方形平顶窟,内雕三佛及胁侍菩萨,为北周作品。3号窟为大型造像龛,内雕一佛二菩萨,造像风格浓厚拙朴,面相浑圆,躯体粗状,为北魏风格。6号窟(罗汉洞)内塑二菩萨二弟子十八罗汉等。7号窟(五方佛洞)内塑5佛10菩萨和24尊小菩萨,两窟造像造型得体,彩绘细腻,是难得的明代佳作。12号窟右侧有墨书题记,落款为“成化十年”;10号窟为方形平顶窟,内存两通明碑。石窟保存较好,对研究省内东部地区石窟特征和佛教艺术有重要价值。

甘肃石窟寺丨云崖寺石窟群

云崖寺石窟群位于庄浪县韩店乡黄草村西陇山林区。云崖寺所处山峰称主山,下有云崖寺河。清乾隆《续修静宁府志•山川志》记:“山势环抱,溪水潆洄。松杉柏桧,翠竹名花,蔚蔚苍苍,青葱掩映,且多仙踪古迹,无地不爽人心目”。《增修华亭县志》记载:“寺分中、东、南、西、北五台……。中台左崖有白云洞,为宋僧法印所凿。”明代胡缵宗《主山白云洞记》载:“左壁有洞焉,山僧法印所辟者,其洞超夕多云。”

云崖寺石窟

石窟群包括云崖寺、大寺、朱林寺、红崖寺、佛沟寺、金瓦寺、朝阳洞、三教洞等。

云崖寺 现编号 24 个窟龛,保存石造像 18 尊、泥塑造像 55 尊,壁画约30 平方米,明代碑刻两通。主要洞窟(第 1 ~ 10 窟)分布在高约 80 米峭壁上一处突出的岩石平台上,个别洞窟分布较高难以到达。另有部分洞窟分布在山体下部和后山区内。

第 11、12、17 窟为北魏晚期开凿,时代最早。平面方形平顶小窟,或摩崖造立佛像,造像为石胎泥塑,造像组合为一佛二菩萨、三佛。北周开凿洞窟主要有第 1、2、4 窟等,为平面方形小窟,造像为石胎泥塑,造像组合有三佛、一佛二菩萨等。明代进行大规模开凿和重修,出现平面横长方形或方形大型洞窟,如第 6、7、10 等,一般三壁高坛基,坛基上泥塑造像,壁面泥塑小型造像,造像题材有三佛胁侍菩萨、五佛胁侍菩萨、一佛二弟子等。

第2 窟,北周开凿。平面方形平顶窟,前壁已毁。洞窟面阔2.28、进深1.65、高 1.65 米。窟内三壁前均有坛基,上有方形佛座,并各有一佛,形成三佛布局,每身佛两侧都有胁侍菩萨。佛低平肉髻,面相方圆,身着双领下垂袈裟,内有僧衣,袈裟下摆在佛座前作人字形分为左右两瓣,衣褶摆布流畅。菩萨残损严重,仅存轮廓。洞窟壁面泥层上有北宋政和三年(1113 年)游人刻划题记。

第4窟(北周)

第 4 窟,北周开凿。位于云崖寺窟区西部,第 3龛东侧,二龛相距 1.35 米,佛龛距崖边 3.5 米。摩崖敞口浅龛,平面半月形。龛高 3.65、宽 3.8、进深 1.03 米。龛底距崖面平台 0.6 米。龛内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三尊像。中间主尊佛高 2.53 米,胸部以上至头部为现代补修。双肩较圆,外披低垂圆领袈裟,领垂至腹部,露出内斜披僧祗支,僧祗支上系带,衣纹呈阴刻阶梯状。右手残,现代补修。左手亦经现代补修,作降魔印。结跏趺坐,右足押于左股上,露足,衣裾从脚腕处分成人字形向左右散开,分两层,边缘折叠。坐于方形佛座上,座高 0.75、宽 1.68、进深 0.87 米。左右胁侍菩萨身体略侧。左侧菩萨高 2.8 米。头戴莲瓣宝冠,宝缯下垂于肩头两侧。面形方圆,颈粗短,双肩略圆,颈戴尖形宽项圈,肩头有圆形饰物,下垂长带,右臂向左曲于腹部,手握莲蕾。左臂于体侧下垂,手握圆环形饰物,饰物上垂下丝带打结,披帛于正面膝下部两侧交叉,再上提至肘弯处下垂,立于方形台上。右胁侍菩萨高 2.8 米,与左菩萨同,左右对称。龛外两侧上下各有数个木桩孔,原应有木构建筑,已不存。

第6窟泥塑佛造像

第 6 窟为明代开凿。平面横长方形平顶窟,方形窟门。四壁前均有坛基,左右壁面上凿出数道坛台,其上塑像。窟高 4.7、宽 7.2、深 4.25 米。两侧壁上各开凿有两层坛台。正壁坛基上塑三个束腰形须弥座,上塑一佛二菩萨,佛两侧各有一身胁侍菩萨。两侧壁塑十六罗汉,上层小坛台上分别塑有小型菩萨、天王以及城门、建筑等。

第 7 窟为明代开凿。平面横长方形平顶窟,方形窟门。四壁前均有坛基,左右壁面上凿出数道坛台,其上塑像。窟高 4.14、宽 9.5、深 6.1 米。窟内主尊造像为五佛,正壁有三个束腰须弥座,左右壁前正中各有一束腰须弥座,座上有仰莲式佛座,其上各塑一佛,身后有莲瓣形背光。两侧壁主佛两侧均有胁侍菩萨,各须弥座间有较低坛基,从现存残迹看,低坛基上也塑小佛像,属五方佛供养,与第 10 窟门侧明万历十二年(1584 年 )《主山云崖寺成碑记》载“绝顶有五方佛洞”及《云崖刊石撰书碑》载“普满上修五方佛洞”相吻合。窟门左右两侧亦有高坛基,两侧各塑三菩萨 , 共六身。两侧壁上各有三道通长坛台,上有小泥塑造像,多残毁。

第 10 窟平面纵长方形平顶,窟内沿四壁设低坛基。窟内高 5.07、宽 6.9、深 8.38 米,窟门方形,上部残毁,残高 4. 54、宽 2. 59、进深 1.63 米。造像及壁画无存。窟门左右两侧各立一石碑,为万历十二年(1584 年)《主山云崖寺成碑记》及《云崖刊石撰书碑》,记载明代平凉韩王府重建云崖寺的情况。

第 11 窟开凿于北魏晚期至西魏时期。平面方形平顶窟,窟内造像为一佛四菩萨,正壁一佛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左右壁各有一菩萨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双足遮盖于衣饰之下。另在正壁与左右壁交接角处各侍立一胁侍菩萨。三主尊头部皆残损,两身胁侍菩萨残毁。左右壁菩萨像保存较好,其服饰、坐式等和其他所见的菩萨有别,坐式与佛相同,身着交领广袖衫,于腰间系带,衣服下摆呈人字形覆盖于台座前,摆布方式和袈裟相同,帛带自双肩垂下,并在腹部前交叉上绕至左右小臂,从身体两侧垂下,飘带从双肩垂下至肘间。

第15 窟开凿于北魏晚期至西魏时期。方形平顶敞口窟,正壁前有方形佛座,左右壁前有低坛基。造像组合为一佛二菩萨。正壁佛头、手均残,内穿僧祗支,中间一层内衣系带,外穿双领下垂袈裟,袈裟领竖起,袈裟衣角从左腕外搭下,衣纹阴刻,右膝处衣裾呈三瓣莲形,衣裾成悬裳式,分三层左右分开垂下,衣边折叠。结跏趺坐。两侧胁侍菩萨残毁。该造像及其衣裾处理形式与麦积山石窟北魏晚期到西魏时期的做法基本一致。

云崖寺石窟群于1993年被甘肃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 年与陈家洞石窟一并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南摸清44处石窟寺资源家底:石窟寺12处 摩崖造像32处

云南省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近日完成,调查摸清了全省石窟寺(含摩崖造像)资源的“家底”共44处,包括新发现9处。

图为石钟寺

记者从云南省文物局获悉,2020年12月以来,云南各州市文物工作者经系统培训后开始石窟寺专项调查工作。截至2021年3月底,云南省石窟寺(含摩崖造像)资源共计44处,包括新发现9处,分布于昆明昭通大理迪庆等11个州市。其中,石窟寺12处,摩崖造像32处。

图为石钟寺4号窟,华严三圣龛。

据悉,云南的石窟寺资源集中体现了多民族文化融合、地方性文化丰富、宗教文化多样的特征,为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图为法华寺石窟寺罗汉崖局部。

据悉,此次专项调查是在国家文物局统一部署下,对云南全省石窟寺的基本情况、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的一次全面调查,旨在为下一步编制全省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提供参考,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石窟寺保护管理体系。

目前,《云南省石窟寺(含摩崖造像)专项调查工作报告》已通过省级验收,作为全国石窟寺(含摩崖造像)专项调查工作报告一部分提交至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记者 严勇 图片资料来源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吴沄提供)

古道遗迹——甘肃云崖寺石窟

云崖寺石窟,又称主山白云洞,位于庄浪县韩店镇郭漫村东,距庄浪县城30千米,地处六盘山关山)东麓密林地带,东南与华亭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接壤,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接界。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驿站佛教圣地。

云崖寺石窟远景

云崖寺石窟群初建于北魏、经西魏、北周、宋、元、明、清诸代,遂形成了以云崖寺、红崖寺、竹林寺、大寺、西寺、乔阳寺、金瓦寺、佛沟寺等八大寺以及三教洞、木匠崖、殿湾、店峡等石窟群,总计有洞窑99个,石造像25尊,泥塑像128尊,壁画60平方米。其中,云崖寺石窟分布在云崖主峰高50米,长约80米的西崖峭壁之上,洞列三层、层层相叠,共有编号窟龛18处,石造像20尊,泥塑72尊,壁画14平方米,明代碑刻2通。2006年,国务院公布云崖寺石窟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崖寺石窟近景

云崖寺石窟分布在云崖主峰西崖峭壁之上,从下至上共分三层,第一层距河床高10米左右,是一片约500平方米的半圆形平台,昔称贮香台,有两座木构建筑,南为大佛殿,北为灵官楼。

通过石梯可达石窟二层,是一条长达80多米、高约20米,宽2-3米的石龛,上辟8座窟龛,现存17座尊石造像,大都是北魏时期的作品。其中2号、4号窟内的造像保存较为完整,也最引人注目。2号窟内雕2佛及胁侍菩萨,面相清㿑,躯体修长,为北周作品。4号窟是中型造像窟,内雕1佛2菩萨,佛结跏趺坐方形台座上,左手施无畏印,右手施与愿印;菩萨头戴金冠,饰缨络,一手贴胸,一手执佛尘,形体修长。该窟造像风格浑朴,面部丰圆,肉髻低平,衣纹作有规律的弧线,属北魏造像。

云崖寺石窟4号窟,北周一佛二菩萨石造像

北周时期,云崖寺石窟石造像和泥塑像达到高潮,其中云崖寺石窟第2、3、11、12号窟、特1号窟及主峰左侧的中小型窟龛均为这一时期开窟。

云崖寺石窟10号窟是二层最大的一座洞窟,平顶方角,洞中塑像、壁画已毁,仅存明万历十二年所立《主山云崖寺成碑记》和《云崖刊石撰书碑》两块石碑,碑文未言及石窟营造的历史沿革,只能看出当时修葺情况与主持僧人的来历等。

明代《云崖刊石撰书》碑

明代《主山云崖寺成碑记》碑

10号洞窟之上凿洞设梯登第三层。三层为长30米,宽2-3米的石龛,开凿6号、7号两窟,幸存泥塑像54尊。6号窟内塑1佛2菩萨18罗汉28宿神将,为明代和清代泥塑像。7号窟内塑5佛10 菩萨24尊小菩萨,造型得体,彩绘细腻,是难得的明代佳作。清代时云崖寺石窟曾有过一些修缮和塑像,其中6号石窟主尊佛像前的两尊供养菩萨系清代重塑。

云崖寺石窟6号窟正壁明代菩萨泥造像

云崖寺石窟6号窟东壁明代罗汉造像

云崖寺石窟6号窟西壁明代罗汉造像

据《增修华亭县志》记载:“(云崖)寺分中、东、南、西、北五台……中台左壁有白云洞,为宋代僧人法印所凿。”明正德进士右副督御史胡缵宗在《主山白云洞记》中云:“左壁有洞焉,山僧法印所辟者,其洞朝夕多云;而云多白,洞中云出,洞上云盘,洞前云驻,洞底云擎,历四时焉。主山多胜,即白云洞其一也。”以上记载的白云洞,即指7号窟而言。因洞窟建在高50多米的悬崖上,自然生云,云崖寺之名,由此而得。

根据造像风格和史料推断,云崖寺石窟创建于北魏、西魏、北周之际,主要的石雕造像也都创作于这一时期。云崖寺石窟在北魏时期形成了盛况空前的开窟造像之风。同时由于北魏泾州(今泾川县)刺史奚康生和安定临泾(今镇原县东南)胡氏家族的执政及其对佛教的推崇与支持,从而使佛教迅速发展,云崖寺石窟群也逐渐形成一定规模。云崖寺北魏石窟在时间上晚成于我省境内的炳灵寺麦积山石窟,和庆 阳北石窟及泾川南石窟时间相同。从石窟营造史上看,4号窟的艺术风格受云冈石窟的影响较大。

云崖寺石窟7号窟正壁明代菩萨造像

云崖寺石窟7号窟北壁左侧明代菩萨造像

云崖寺石窟7号窟北壁右侧明代菩萨造像

云崖寺石窟7号窟左侧明代佛、菩萨造像

云崖寺石窟7号窟西壁明代佛、菩萨造像

云崖寺石窟在明永乐年间为平凉韩王封地,历代韩王均笃信佛教,扶持当地的佛教事业,从而使云崖寺石窟得到空前的繁荣与发展。据云崖寺《主山云崖寺成碑记》记述:第九代韩端王朱郎锜(公元1569-1606年)撰写了《主山云崖寺成碑记》碑文,在其倡导下开凿建造了云崖寺精华窟6、7号窟,这两座石窟中的泥塑像堪称“泥塑之珍品”,造像丰满自然,各具情态,彩饰刻画,巧夺天工,堪称造型艺术的杰作,其精湛的雕塑艺术和独特的造型风格国内罕见,是“中国晚期石窟的集大成者”,代表了皇家造像艺术的最高成就。

(作者:李晓斌 王淑纬)

( 来源:平凉市文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