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沟遗址

吴家沟遗址

吴家沟遗址位于平凉市庄浪县朱店镇吴沟村。北至秦陇公路,南至凤头嘴,东至吊沟,西至张家沟,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1000米,分布面积约5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地表暴露灰坑、白灰面居址、土坑墓、砖室墓等。

榆林红色遗址——杨家沟革命纪念馆

该 遗 址 位米脂县城东25公里的杨家沟村扶风寨。原系杨家 沟 “ 马 氏 庄院”。

1947年秋,沙家店战役胜利后,西北战场战略形势发生了根本转变。毛泽东主席认为,西北野战军应该进行冬季休整,中央前委机关也需合适的地方过冬。经过选点,于11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领中央前委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抵达杨家沟村,驻扎在扶风寨马家“新院”。在这里,毛主席和党中央领导和指挥了西北战场和全国解放战争,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十二月会议、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会议、前委扩大会议以及庆祝宜川战役胜利和东渡黄河动员大会等重要会议。在十二月会议上,毛泽东作了题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重要报告。同时,毛泽东在这里还从事了大量的重要理论著作撰写,仅收入《毛泽东选集 》 第 四 卷 的就有11篇。1948年3月21日离开杨家沟。23日从吴堡县川口渡过黄河。从此,结束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转战陕北的战斗岁月。杨家沟革命纪念馆是党中央、毛泽东离开延安后,在转战陕北过程中居住时间最长、从事活动最多、影响最大的地方,是党中央、毛主席转战陕北取得光辉胜利的出点,也是离开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

1998年,中共陕西省委命名杨家沟革命纪念馆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台历史 | 陈家庄乡王城村吴王城遗址

五台境内、多个地名、山名的来历与她有关,但至今尚未定论哪朝哪代的一个独立王国,她就是 坐落在陈家庄乡 的 吴王城......

吴王城遗址位于陈家庄乡王城村西沟交岔处一个杨家坟的地方。王城村由此而得名。据传,移城沟名的由来,也和吴王城移走有关。城址长宽各150米,四角有碉堡模样,四周有土墙痕迹,城垣均已倒塌,仅存西、北墙交界处残高约5米的夯土堆,夯土层0.3至0.5米。夯窝直径0.2至0.3米。夯土层内有排列规整的椽眼,每升高0.8米,便有一排,椽与椽的水平距离也为0.8米。土层内有少量的夹砂陶片,民间传说为吴王所筑。

王城村有一所寺院(现改学校),北面的大佛殿檐台上立有明朝时的两块碑,碑额写的是:“重修碑记。”碑文第一句就是“王城为吴王趾”。寺院中心有一个三尺高的石雕八棱石柱香炉,石柱上也刻着“王城为吴王趾”字样。据说,吴王是一个百里为王的王子。究竟在什么朝,尚末定论。据1992年苏巨田等编的《忻州文物》一书认为是春秋时代遗址,此说我们不敢苟同。因春秋时代,江苏浙江一带有个吴国,是否会在一个范围不大的五台小山沟再有一个独立的小吴王国?再说,和吴王城有关的一些建筑物和教场将台,似乎年代不象那么久远。我们认为东晋北方十六国时期至宋朝,这一历史阶段可能性大。因为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北方地区少数民族战争频繁,群雄并立,各据一方。一个小小的独立吴王国,易于在群雄角逐的空隙中存在下去。当然这只是个推测,并无佐证依据。

这个吴王势力范围,至少涉及到老三区大部地区。据传说,离王城村10里的教场村,就是这个王子练兵场地。那里曾有一个王子点兵将台,约三丈高,底层直径四丈,顶端直径一丈,是一个四棱形石砌建筑(于1968年修公路拆除)。村北叫营坊地。南坡村的小寨子是站岗放哨的地方。此外,窑头、寨里、县河沟的东寨、东坪寨子,坪上村有大、二、三寨,都和这个王子驻兵防守有关。在南黑山、胡家庄各有一个将军墓地,据说都是他守边驻防的将军的墓地。

王城村西南面叫“围墙坟”的地方,传说吴王墓就在这里。在民国初年,王城一个叫阎二红的农民在这里刨地,曾刨塌一个墓子。他下去查看,见里面的死人已贴骨,脸色略带红色,身穿盔甲,他害怕,依旧把墓子埋回去,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吴王墓吧!

王城村北面有一条山沟,沟里流着一股香甜可口的清泉,于是吴王常把它作为自己和将士们以及战马的饮用水,并把这条沟取名为水峪沟。

水峪沟面积约七千亩,南以移城河为界,向西延伸至清水河,向东延伸至河北省,北靠教场山,山势险峻,山岭奇特,山石有的像马、有的像猪。沟里树木成林,松、柏、桦、山桃、山杏沙棘人参党参黄芪、黄岑等遍布山野,豹子、山猪、狍子山羊出没无常。当时吴王率领兵将八千余人,在教场练兵点将,以西有石卜寺。传说吴王每次出兵之前都会在水峪沟的山顶上祭祀上天,以求神灵保佑将士们平安得胜归来。直到现在,山顶仍然留存着祭祀用过的大石头,后来人们把它命名为香炉石。吴王常在水峪沟游山望景,这里紧邻教场大山,便根据地形、地貌特征,把这些奇石怪山起了好多好听的名字以图吉祥。从里往外分别命名有石人仙、财国囤、银子崖、磨镰石、龙王庙、山神庙坪、桃园地、沙坪、石门、香炉石,说来也巧,石门的两边正好生有两块黑色巨石,人们就常把水峪沟描绘成“黑漆大门金字牌,上有石人仙照看,前有虎山来把门”的人间仙境,实在是一块风水宝地。

抗日战争时期,王城人民同解放军战士一道,凭着水峪沟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同日寇展开激烈的游击战争,进则能胜、退则能守。在王城战役中人民解放军拖住日军,保证了当时盂县中央机关的安全撤退。王城的日本驻军首领“毛猴子”到水峪沟查看多次,对这块军事要地非常重视。

经过王城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努力奋斗,如今的水峪沟,修水灌溉、大兴养殖、植树造林,已经初见成效,鸡羊成群、树木成林,核桃树、山桃山杏树果实累累,山泉瀑布层层相接,山间小溪流水不断,实在是人们度假旅游的乐园。

此地现在风景优美,实在是休闲的好去处。

图文来源网络,五台人编辑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庙底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构想

近日,为做好庙底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规划,河南三门峡文物部门邀请国内专家学者,就遗址公园的规划和建设进行了研讨。作为一位多年从事庙底沟遗址保护的文物工作者,受到这次研讨会的启发,特对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提出一些建议和想法。

准确的价值定位是前提

2009 年12 月,国家文物局制定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定义为“是指以重要的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的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这个定义,规定了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考古学条件限制:不仅要是重要的考古遗址,而且其保护和展示价值要有全国性示范意义。

那么,庙底沟遗址本身的价值及其全国性影响有哪些呢?作为仰韶文化发展的一种最为典型的庙底沟类型文化,如果说仰韶文化的发现开创了中国史前史研究的先河,证明中华文明在夏代以前还有一个漫长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是中国史前文明的肇始,那么,庙底沟文化的发现和命名,则是将仰韶文化和其后的龙山文化连接起来,证明中华文明史前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系统文明,是仰韶文化发展在其中后期达到了一个顶峰。早在1959 年出版的《庙底沟与三里桥》考古报告中,主持发掘项目的我国著名新石器考古专家安志敏先生就提出:庙底沟的发现“解决了由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的过渡,等于阐明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问题。我们的祖先从远古时代经过仰韶、龙山、直到殷周,在黄河流域不断的发展而创造了高度的文化,那么,这次的发掘对证明中国古代文化的连续性方面,是有重大意义的。”随着之后对庙底沟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不少考古专家都越来越认识到它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他们从最初农业文明基础的奠定、生产力发展、彩陶艺术发展、生业发展等方面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称:“距今6000 年到四五千年间中华大地如满天星斗的诸文明火花,这里是升起最早也最光亮的地带,所以,它也是中国文化总根系中一个最重要的直根系。”著名美籍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称庙底沟类型所在的时代,是“中国早期文化圈开始形成的时代”“它们便是最初的中国”。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李伯谦先生在这次研讨会上说:“庙底沟是仰韶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表现在它对外扩张和影响方面,可以说是东方文明研究中古国阶段的典型代表。”

诸如以上说法,还有很多很多,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把庙底沟文化定义为华夏文明之根,中华文明之源,就足可以见出庙底沟遗址的价值意义和重要性。

深入的研究是保证

庙底沟遗址发现以后,先后经过1956年和2002 年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前后发掘面积共有28000 多平方米。但这两次发掘都是为了配合当时的大型工程建设而进行的。发掘以后,其土地大都被工程建设占用。目前看来,对于这个遗址,仍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一是遗址的整体功能结构没有探明。二是两次发掘以后遗址留下的准确面积还不清楚。三是已经发现的墓葬区、窑址区分布不清楚,壕沟的走向也不确定。针对这些问题,在规划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时,要对整个遗址再进行科学详细的考古调查,弄清遗址的准确面积,查清遗址的功能布局,制定出长期的考古发掘计划。这些工作,首先是为制定以后的保护和展示规划奠定基础,为确定保护重点定出范围和目标。其次,在公园建设和建成开放以后,考古工作能够长期有序进行,一边为继续研究提供资料,一边将考古现场向公众开放。其三,为地表展示提供依据,无论是模拟展示、复原展示,还是植被展示,都可以做到准确定位,有的放矢。这些,既是考古研究和遗址保护的需要,也是考古公园建设的需要。

高水平的展示是关键

关于庙底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展示问题,著名彩陶研究专家王仁湘先生提出了“五度一独”的设想,即建设和展示要做到独一无二,体现出文化的高度,展示的广度,设计的精度,研究的深度和表达的准度。李伯谦先生建议,要把发掘过程对外展示、开放,让公众了解文物是怎样发掘的。河南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要求把公园建成一座群众享受、学者研究的文化遗址公园。

综合这次研讨会的专家意见,庙底沟遗址公园的展示,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博物馆(室内)的文物展示。作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早期国家的形态,文物的陈列应该以早期国家雏形为概念,对影响区域的路线、范围,农业文明、手工业和生业文明的发展水平和分工情况,以及庙底沟文化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被誉为“东方艺术传统的奠基时代”的彩陶艺术及其在辐射中的演变过程,作为核心陈列展示出来。2.文化公园展示(室外)。一是考古研究成果展示。可以将考古或模拟考古现场向公众开放,让公众享受参与性参观和体验。二是对重要的考古遗址进行复原或模拟,让公众亲临现场进行亲近性参观。三是建筑符号展示。选取庙底沟文化有代表性的彩陶花纹符号,在路面、墙面、栏杆、休憩设施等建筑物的设计内容或形式上体现出来。四是植被型展示。以本地或庙底沟时期植物为主,在花园草坪等植被展示中,以庙底沟文化元素为主题的符号进行表现。同时,要禁止非本地甚至非庙底沟时期的植物进入园区。五是文明成果展示。比如制陶、制石、制玉、雕塑艺术以及庙底沟时期出现的生业品种如粮食作物,果品、训养殖业品种等,都可以以复制、复原的手法展示出来。如此等等,采取多种手法,用现代技术将当时的各种庙底沟文化元素活灵活现,生动真实地在公园内进行表现,让观众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

多功能的利用是生命

正如国家文物局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中给出的定义那样,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除了具有科研、教育功能以外,它最能与当代人民生活接轨、最能更多接受公众的是休憩功能。这也是作为考古类文化遗址公园建设的初衷和目的所在。庙底沟遗址所在地,随着三门峡城市的发展和扩大,已经从原来的处于城市边缘地带到了城市的中心部位。因此,考古公园的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三门峡城市和周边公众休闲娱乐的需求,建设一些供公众游园休憩需要的设施、设备等,以满足当代社会各类人群休闲娱乐的公共需求。比如可供老年人锻炼的健身步道、可供少年儿童娱乐的游乐设施、适用于所有公众的公园绿地等。只有这样,庙底沟考古公园才能尽可能多地吸引公众进入园区,才能更具有生命力,其活力才能长期释放,公园的建设才会既具有历史意义又具有现代价值。

背景环境也要保护

应该说,庙底沟遗址自从发现发掘以来,从市级、省级、到国家级,保护的级别不断提升。由于多年来地方政府一直对其采取了较强且有效的保护,从而保证了遗址本身的地貌和植被基本未遭到大的破坏。但是,由于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其周围建起了一些高楼大厦,两边的庙底沟和火烧阳沟面貌也有一些变化。在这次研讨会上,大家纷纷提出要重视遗址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因此,在未来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和建设中,一是要对这两条沟进行环境保护和整治,还原它们的本来面貌。二是要在遗址边沿栽种高大的乔木,将四周的现代建筑物进行遮挡。三是要尽可能保留和恢复遗址上原有的古树、小庙、沟两边的窑洞等具有记忆性的历史遗存。四是园内所有建筑、设施,如:保护展示棚、标识、标志等,尽可能做到体量低矮、色彩低调、形式简约、与园区环境协调相生。

我国新石器时期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曾经把中国史前文化统一与多样共存的关系比喻为“重瓣花朵”,中原地区是“花心”。而这个花心,就是指以庙底沟文化所代表的豫西、晋南、关中为核心的中原地区。把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建成文化研究的基地,史前文明展示的基地,华夏文明传播的基地,文化休闲的基地,将是我们不断努力的目标。

来源:中国文物报

编辑:黄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