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宋范韩二公祠堂记碑

重建宋范韩二公祠堂记碑

重建宋范韩二公祠堂记碑原位于庆城县城钟楼巷内。通高2.4、宽0.97米。成化十一(1475)年八月立。额题“重建有宋范韩二公祠堂记”。碑阴、阳均有碑文,碑阳碑文楷书竖行24行,每行25字。碑阴除碑文外下部线刻庆阳府地形图。碑文记载宋范仲淹、韩琦出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时在庆阳、延安等地镇守,以御西夏的功绩。刘昭篆额,马文升撰文,朱英书丹。 1985年移存县博物馆。保存完好,对研究明代庆城军事防务有重要价值。

董何明:建立献殿记/重修文公祠娲皇圣母庙南洞庙补修石堰碑记

(23)建立献殿

【原文】

元夕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火树银花者,即俗所讲烟火也。更乐一乡因立烟火社,非徒睹龙灯,观鹤焰,原以妥神灵也。我大东巷每岁上元节届十五,灯火交辉,锣鼓并响角觗场中,宛然笛愉宫调踏歌声里,时或曲按霓裳。咸赖主家轮流置备,以供烟火之敬。故往往搭棚,苦于烦费。今合巷公议,建立献殿三楹于东阁外。后靠圣殿,前对神丘。左镇北岸,右环东池。此诚血脉聚会团结处也。爰建献殿于此,庶乎暂费一时,而久省百世。每岁备烟火者,不苦于搭棚,而愈以妥神灵也。夫因序其事,以志之。

庚子科恩赐举人董其成撰附生江培滋书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

【译文】

唐代的政治家兼文学家,著名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诗中写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自此以后这首五律的开首两句,也就成为吟咏元夕盛况的千古名句,影响深远。而,其中的“火树银花”就是我们俗称的焰火。我更乐乡素有在元宵节期间(正月十三至十六日)置办焰火的传统,故而专门成立有焰火社。这些并非仅仅是人们在节日里,观摩和赏玩绚丽各异的灯笼与流光溢彩的焰火,而是源自一种古老的安定神灵的祭祀盛典。

我大东巷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期间,处处张灯结彩,阵阵鼓乐齐鸣。沉醉于欢快的传统表演场中的人们,伴随着悠扬的笛笙旋律,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美妙的曲调犹似宋元时的九宫十八调,又像盛唐的霓裳舞曲。这些祭祀仪礼和娱乐活动的安排,全部依靠轮执主家承办,竭尽主家置备焰火的一片敬畏之心。所以往往要临时搭棚,这样不但辛苦,而且也造成浪费。因此,经过全巷公议,决定在东阁外建立献殿。于是一座三开间的殿宇赫然而立,鸟革翚飞,势踞形胜。后靠巍巍圣殿,前襟茫茫神丘。左镇森森北岸,右拥静静东池。这里确实是一处血脉相融,凝聚人心的好地方啊!毋庸置疑,决定在这里建立献殿,虽然一次性投资的花费大,但是从此结束了年年都要投资花费的弊端。从此每年承办焰火的轮执主家,再也不用发愁辛苦搭棚了。而更重要的是安定神灵的祭祀礼仪与活动,也有了一个安全的永久场所。故而作文以志。

(24)重修文公祠娲皇圣母庙南洞庙补修石堰碑记

【原文】

昔更乐旧有香首四人,经管池塘、庙宇、春祈秋报等事。历世皆然,永为旧规。道光二十九年村遭不测,耆社以散,香首未立,延迟数年。庙宇倒塌者居多,神像毁坏者益甚,村人目睹心伤,意欲邀人经理。因於咸丰七年,乡约傅玉成、赵多福并绅士,耆社与村众等同议。余四人充膺香首,以办祭祀。奈废缺已久,振兴尤难,欲兴工而难举,欲息肩而难辞。故又敦请维首李长春、江荣海、张正乾、赵际昌等,遍阅诸庙。惟南洞龙泉圣母庙,神山文公祠与娲皇圣母庙,其工为最急。故於七年六月间,将南洞庙兴工修补。维首李长春等日夜经营,不惮烦劳,未满一月将庙修讫,聊蔽风雨。不料又遇岁旱欠收,工难连举。延至九年七月间,将文公祠重修,娲皇圣母庙补修。花费钱文无处办,又于各巷维首二人,沿户收钱以完此工。故序其事,以志之。

邑庠文生江鸣绵撰侄耀南沐手敬书

咸丰九年十二月吉日立

【译文】

自古以来我更乐乡就设有香首四人。负责经营管理境内的池塘、庙宇及春祈秋报的祭祀等项事宜。历代沿袭,早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道光二十九年时,全村遭受一次意外的非常事件。直接导致老社解散,新老香首的换届也无法进行,这种情势一直持续了好几年。所以庙宇倒塌颓败的很多,而神像毁坏脱落的程度更加严重。村民无不目睹心伤,故而纷纷议论,欲请能人出山主持局面。

于是,咸丰七年乡约傅玉成、赵多福等乡绅,老社与村民共同磋商、推举。我等四人当选,出任香首。正当筹办举行祭祀时,怎奈荒废已久,积重难返,中兴尤难,身处两难境地。如果动工障碍重重,而实难付诸实施;如果歇工息肩退避,又不容自我请辞。故而敦请维首李长春、江荣海、张正乾、赵际昌等先生巡视各庙,编制出各庙毁损程度一览表。其中南洞的龙泉圣母庙,神山的韩文公祠与娲皇圣母庙等三处最为紧急。因此於同年六月间,首先将南洞庙开工修补。维首李长春日夜操持,不辞劳苦,不到一个月的功夫就庙成工就了。总算是能遮风挡雨。然而想不到今年又逢天旱,收成不好,其余工程也就很难连续进行了。只好将修建工程拖延到二年后,即咸丰九年的七月间,才将韩文公祠重修,娲皇圣母庙补修。但是这些工程费用,却仍无着落。不得已只好请各巷的正副维首二人,分解摊派到户头,并亲自上门收钱,才得以完成这项工作。故而作序叙其事,以资纪念。

董何明 :笔名可月、曹重。更乐东巷人。长期致力于企业管理和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撰写专业技术管理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数十篇,分别在《文汇报》、《中国船舶报》、《河北企业》等报刊和省、部级专业会议和专题研讨会发表。其中获中国船舶总公司、河北省管理现代化成果一等奖、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同时,在报刊上发表报告文学、小小说、诗词、评论、杂文等数万字。先后出版了《企业配套改革探索》、《国企规章制度》、《董家圪节记忆》、《故墟长歌》等书。

启事

《故墟长歌》尚有部分存书,预购者请与本平台联系!

肇庆包公祠:人们为了纪念宋代名臣包拯所建立的祠堂(古端州名郡一处重要名胜古迹)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勾。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勿贻来者羞。这里是广东肇庆,一代贤臣成名的地方。

肇庆端州包公祠 在公元1040年,即宋仁宗康定元年,包拯从安徽天长县令转任端州(从前肇庆的名字)知军州事(相当于即端州首官),他在肇庆的三年,勤政爱民,排沥屯田,挖井除疾,治理砚赋,建仓修驿,兴文办学……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关乎民生的事务事。在包拯三年的治理之下,端州从一个边陲军事城堡逐步成为西江流域的政治文化中心。

三国嘉鱼 ‖ 重修丁公祠碑记

三国遗迹

公讳奉,号承渊,行十三,仕吴为左将军,与徐盛齐名。永安患(孙)乡林弄权擅废立主,谋于张布,布曰:“左将军奉,计略过人,能断大事。”乃召问计,公画策,因腊会,陛兵诛乡林 ,吴社稷以安。

后殁而为神,显灵江上。唐张公巡守睢阳,夜使壮士砍子奇营。张公在城上,望见火光中,一将策马放弹,杀贼无算,心疑之?已而假寐,梦前将来揖曰:“我吴将丁奉也,感君忠义,故相助耳。”张公惊寤,具陈其事于朝,肃宗追赠张公搜故表于行所在,封丁公为龙虎将军,遣所在有司,传勅致祭,新其庙宇,即此是也。

公神灵正直,救人于危,或舟行遇暴风,号公辄无恙, 以故历代坐公侧席于左后,谒祷者,苦于拥挤,乃请公登中坐,而以幕隔吴王之前,此于主臣礼有未安者。是间绅士父老,议于后堂别创一殿,奉吴王居内。基址已定,遭闯兵之乱不克建,今公庙材又将朽,不惟后殿宜创,即兹殿亦当急修矣。往时,陆溪富饶甲天下,贵人大贸所上冠带袍裳,皆珠玉罗绮,又尽四时所宜服,兹时虽非昔比,然诸君子车马至艨舰暂泊,入公之庙,睹公之容,徬徨若有所思,顾此榱题倾尔,堂奥隘如,得无有肯肯于衷者乎?噫!昔当烽烟四起屠城瘗堑之时,京省为沼,宫阙同墟,且自吴及唐,自唐至今,其间不知几经治乱,几经兴衰,而公以一宇临,人之敬公、畏公,咸出至诚乐于捐助,共襄厥事,俾湫隘者倏而恢宏,倾摧者转而巍焕。以其成此大观,非偶也,是不可以无记,故勒诸石。

有赞:

古墓千年情不衰,先贤事绩记心怀。

靖五丁奉忠臣士,万代春秋传下来。

文物石斧一九八四年出土于雁嘴沙帽翅山,系新石器时代早期之先民遗物。斧长十六厘米,斧脑宽五点六厘米,厚一点五厘米,斧口宽六点八厘米,呈边口型,一面为直劈,一面为卷边,卷边磨制粗糙,卷斜二厘米,斧口锋利。斧完整,无柄孔,系手持切割、斫削之工具。存县博物馆

陶器一九八六年于界石山东面海拔三十八米处出土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陶器多件。有完整双耳陶罐l鼎:陶制豆、鼎、钵残片二十四件。均为红陶,呈绳纹、网纹、方格纹、卷云纹等花纹。存县博物馆。

吕岱墓墓砖一九八五年出土于龙潭垴村南残丘上,属汉砖型制。一砖高十五厘米,宽十七厘米,厚四点五厘米;一砖高三十一厘米,宽十八厘米,厚五点八厘米。砖上见隶书阳文;“使持节交州牧右司马上大将军番禺吕候冢”。时由陆溪镇干部王洪武保管。

马家门汉墓砖出土于雁嘴马家门汉墓群。其色有青色、土红两种:砖长三十六厘米,宽十七厘米,厚五点五厘米。砖上有几何纹、绳纹、菱形纹等图案。县博物馆有存。

弩机一九八五年五月出土于龙潭垴熊家山,为汉末、三国吴初(196~250)铜铸弩机,机件完好,长十三点八厘米,宽三点一厘米,厚二点四厘米。存县博物馆。

陶镇器一九八六年出土于雁嘴上寨古遗址。汉代制品。圆形,直径二十一点三厘米,边厚二厘米,中厚三点二厘米;中有提耳,长十一厘米,宽四点五厘米,高三点一厘米;正面有四组卷云纹;镇面光滑。存县博物馆。

青铜镜一九八五年九月出土于龙潭垴张家山麓。为三国吴宝鼎二年(267)制品,质青铜,圆形,直径十二厘米,厚三点五厘米,镜面光亮照人,背面为日、月图案,中为日,外为月,日月光环中,有双人捧日、双凤朝阳和风、雨、火、云等图案,周环“曰月天王曰月天王”八字,光环外有阳文“明镜百炼青铜服者吉宝鼎二年十月五日造作”。存县博物馆。

护胸镜一九八五年九月出土于龙潭垴张家山麓。铜质、圆形,直径十厘米,正面微凸,反面有蒂,蒂中有横孔,用以穿绳系在胸前。为古代将领交战时护身之物。存县博物馆。

古钱币一九八五年龙潭垴之熊家山出土古钱币两种共三十一枚。一名“半两钱”,为秦代所铸,钱呈圆形,直径二厘米,中有方孔,孔周有“半两”二字:一名“五铢钱”,系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罢半两钱后所铸,钱呈圆形,直径二点五厘米,中有方孔,四周有“五铢通宝”字样。存县博物馆。

龙袍系靖江王庙丁奉塑像所着之袍,面料为黄色软缎,绣有金龙九条,为咸丰四年(1854)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驻军陆溪口时所赠。龙袍平时收藏,每年六月十九日,王爷生辰时才穿上。一九五四年存县文化馆,后藏于南京太平天国博物饵。

碑示奉宪示禁碑,原立红庙村头。为咸丰五年(1853)十二月十三日嘉鱼县正堂所立治安示禁碑。碑高一点零三米,宽零点四七米,厚零点一三米。上有楷体阴刻一百二十四字,主要内容:红庙为水陆要口,团练要日夜巡防,货物要及时转运,力夫不得额外索要费用。现存“靖江王庙”。

减定折漕章程碑 原立洪庙处。为清咸丰七年(1857)十月武昌府正堂所立。碑高一点零三米,宽零点四七米,厚零点一二米。上有阴刻楷书一百零三字,内容为民赋定例。现存“靖江王庙”。

吴主庙中香火线,青铜碑示护胸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