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河城宋代城址

硝河城宋代城址

硝河城宋代城址年代为宋,类别为古城址。

2005年9月15日,硝河城宋代城址被公布为第三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东、南、西、北至遗址100米。面积153900㎡。

建设控制地带:四周距保护范围外100米以内。

河北中医药文化景点台西村商代遗址、满城汉墓遗址

作者:周计春 赵润生

台西商代遗址位于藁城西10千米处,在台西村东北,居台西、庄合、故城、内族四村之间。以3个高大的“台疙瘩”(南台、西台、北台)为中心。“南台”在台西村东约200米处,现已铲平无存。

1965~1972年间,台西村村民在西台南侧取土时,发现过成组的青铜礼器和一件长达39厘米的玉戈,以及铜鼎、琉、晕、觎、匕、矛、蹲、石磨等。经国家文物局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研究鉴定为商代中期(约公元前14世纪)的文化遗存。

1973年,河北省文管处组成考古队,对台西商代遗址进行发掘。先后共揭露面积1889.75平方米,发现房屋遗址14座,水井两眼,灰坑134个,墓葬112座(其中有奴隶殉葬墓10座)。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玉器、青铜器等3000多件。发现植物种子30余枚,均属于蔷薇科梅属种子,以桃仁为主,还有郁李仁、杏仁等,药食两用。

从这里出土的文物中,有世界上保存最好、年代最久的酿酒作坊,以及最早的酒曲;世界上最早的铁器;世界上最早的铁矿渣;世界上最早的手术刀;世界上最早的脱胶麻织品;世界上最早的平纹绉丝纺织品等,创下了七个世界之最。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满城汉墓遗址位于保定城西北21公里处满城县山东坡,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墓葬,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山洞宫殿。1982年7月23日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8年夏季,曾出土“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朱雀街环杯”等国宝级文物,2001年3月,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发现”之一。在刘胜墓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中,有4枚金针、5枚银针、“医工盆”,以及小型银漏斗、铜药匙、药量、铜质外科手术刀等组成了迄今发掘出土的质地最好、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整套西汉时期医疗器具。盆为铜质,口径27.6cm,盆沿和盆身均刻有“医工”字样,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刻铭医用器皿;针体细长,长度为6.5~6.9cm不等,上端为方柱形长柄,宽0.2cm,柄上有一小孔。针尖或尖锐,或稍钝,或呈圆卵块、三棱形不一。据专家考证,认为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载九针相仿,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金属医针。

版权申明:燕赵中医网原创内容,禁止公众号转载,欢迎个人转发。

想要获取燕赵中医圈最新消息,可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yiyuan-fuwu”。

“医缘”为中医朋友服务,一个有用的服务号。

《玉博文物大讲堂》第23期|多色城关——容县宋代城关窑址出土精品瓷器赏鉴

宋代是广西瓷业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虽然目前尚未找到相关的史料记载,但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事实的确如此。 自1963年广西发现第一座宋代窑址兴安严关窑址开始,截至目前,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广西的藤县容县北流等地发现宋代瓷窑遗址达62处,涵盖了广西的32个县市区。

广西宋代窑址分布广泛,数量众多,所产瓷器属于南方青瓷系统。其中,北流河沿岸一带,如容县、北流、藤县等地的瓷窑以生产青白瓷为主,所产瓷器胎体轻薄、胎质细腻,胎釉结合好,有透明感,釉色青白,类冰似玉,十分精美。

容县城关窑址的发现与发掘情况

容县城关窑址发现于1964年9月(有文字记录时间,实际更早),1965年当时玉林地区的文物普查对其做了详细的调查记录。1979年3月至5月,当时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对该窑址又进行了一次复查,并对部分窑区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基本搞清楚了容县城关窑址的时代、分布、性质、烧造工艺、产品系列等情况,于1987年在《考古学集刊(第5集)》上正式公开发表了《广西容县城关宋代瓷窑》的发掘报告。自此,容县城关窑才为世人所熟知。1984年,容县城关宋代窑址被公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容县城关窑址的分布及烧造工艺

容县城关窑址主要分布在容县县城东、西、南郊绣江两岸六、七公里的范围内,共有五个窑址区。分别为变电所窑址、松脂厂窑址、河南上埌窑址、东光下埌窑址和红光窑址。容县城关窑采用龙窑烧造瓷器,瓷器坯体用垫具(支钉、垫饼、垫圈、垫座)承托足部,放入匣钵,一钵一器,堆叠仰烧。容县城关窑瓷器的烧造规模很大,据考古人员对1979年发掘出土的一条龙窑的粗略估算,整个龙窑窑室一次可装烧瓷器达二万余件,产量蔚为可观。

容县城关窑所产瓷器在装饰工艺上多采用印花和刻划花,装饰图案主要有莲瓣、菊瓣、荷花、团菊、缠枝花卉、卷草、双凤、婴戏、水波游鱼、海水龙纹等。

容县城关窑的主要产品为碗、杯、盏、盘、碟、壶、瓶、罐、樽、腰鼓等。器型多样,装饰精美,釉色除主要的影青外,还有青黄、玳瑁、翠青、铜绿釉和铜红釉等。其中,高温铜红釉、铜绿釉在北宋晚期容县城关窑的出现,被誉为是“宋代瓷业史上的一个创举”。

酱釉葵口折腰碟

酱釉葵口折腰碟一级文物,口径16.7厘米,底径4.7厘米, 高4.2厘米,重210克,1953年出土于容县城关窑址下沙窑区。碟呈六瓣葵花式,侈口,折腰,小圈足。整体施酱釉,造型端庄、轻盈秀美。酱釉是一种以铁为着色金属元素的高温釉,釉中氧化铁和氧化亚铁的总量达5%以上。

影青釉葵瓣碟

影青釉葵瓣碟 二级文物,口径18厘米,底径5.2厘米, 高3.5厘米,重220克。1990年出土于容县城关窑址下沙窑区。碟口呈葵瓣式,板沿,浅弧腹,卧足。通体施青白釉,胎体轻薄,器内葵瓣口相对处凸起出筋,外壁相对处则形成凹线,素面无纹。

绿釉印花缠枝菊纹盏

绿釉印花缠枝菊纹盏 口径11厘米,足径4.3厘米, 高4.5厘米。2014年出土于容县城关窑址松脂厂窑区。器口外撇,斜壁,小圈足。通体施绿釉,内壁以印模印制缠枝菊花纹,碗心为月华纹。

通常来说,窑址出土器物,多为古代瓷窑废品区的遗物,充斥其中的是各式各样的残次品,能找到品相较好的瓷器,实为少数,亦相当困难。这三件容县城关窑瓷器为城关窑遗址区出土,其中前两件还是从废品区的匣钵中分离出来的,在部分地方还残留有少量的废渣粘连,但总体而言,品相保存较好,器型、胎体、釉色特点鲜明,特别是酱釉、绿釉、青白釉三种单色釉完整器物的留存,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城关窑,对研究宋代容县城关窑的产品特点和烧造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十分珍贵。

(注:该文曾发表在2018年1月14日出版的《玉林晚报》第4版上)

文稿来源 / 于少波

图片来源 / 博白县博物馆

图文编辑 / 赵 静

校对审核 / 梁桉健

广州发现 宋代城墙角台遗址 具历史地理坐标意义

文献记载被修正,宋代广州城东界应在如今的越秀北路

新快报讯 记者周雯 通讯员谢亿明报道 宋代广州城的东北角在哪里?昨日,新快报记者从广州市文广新局了解到,在广州越秀北路东濠涌试验段孖鱼岗涌工程考古阶段,考古人员发现五代南汉至宋代砖墙,并判定出宋代广州城东城东北角台基址,修正了文献中关于宋代广州城东城东界在芳草街以西的记载。专家表示,该考古发现具有重要的历史地理坐标意义和研究价值。

考古挖掘

发现上下两层砖墙

在越秀北路东濠涌试验段孖鱼岗涌工程现场,可以看到挖掘出来的砖墙分上下两层。上层砖墙清出北边、南边各一部分及东边全部,部分被现代建筑基础打破。下层砖墙清出东部北部,东部砖墙形成一个方形台,直接叠压在上层角台基址下,北部砖墙形成一个长方形台,接近正南北向。

考古人员根据发掘情况判断,下层砖墙年代不晚于五代南汉,由于其南、西部未清出,结构不明,其性质不能完全确定,考古专家初步推测很可能与城防设施有关。上层砖墙年代为宋代,应当是宋代广州城东北角台基址。

宋代东北角基址

将原址保护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这一发现确认了宋代广州城东城的东北角,与2002年在越秀北路发掘的宋代城墙一起修正了文献关于宋代广州城东城东界在芳草街以西的记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理坐标意义和研究价值,属于广州古城考古的重要发现。

专家建议对该城墙遗址实施原址保护,等将来条件成熟时结合东濠涌景观进行展示。目前,建设单位正在根据文物部门的要求组织编制遗址原址保护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