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楚县出土文物陈列馆

巴楚县出土文物陈列馆

巴楚县出土文物陈列馆

巴楚县出土文物陈列馆(县文管所)位于巴楚县城内,巴楚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右侧,巴楚县文管所现存的2千多件出土文物有壁画、塑像、木雕等各种佛教艺术品,还有一批波罗文栗特文和大量的棉、麻、丝、毛纺物以及钱范、陶器、装饰品等还有一具木乃伊,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云游博物馆系列之鲁荒王陵出土文物

明鲁王墓,又名鲁荒王陵,是明代鲁荒王朱檀、其子鲁靖王朱肇辉及鲁荒王汤妃、戈妃的陵墓,位于山东省济宁邹城市市区东北12.5公里,九龙山南麓, 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朱檀是朱元璋的第十个儿子,十五岁时来到济宁就封,十九岁的时候因为迷恋上了吃丹药,毒发伤目而亡,谥号为为鲁荒王。

1970年至1971年,在当地部队的配合下山东博物馆考古队对其做了科学的考古发掘,共出土文物2000多件,其中部分文物是首次发现,且保存较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堪称明代亲王第一陵。

2006年,明鲁王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直到2019年,仍是山东省出土文物最丰富的明代墓葬。

我们面前视频中看到的是朱檀墓中出土的古琴,天凤海涛琴。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唐代时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制作水平。鲁王的这张天凤海涛琴属仲尼式琴,桐木而成。琴身涂黑漆。稳如蛇腹。琴七弦已缺失。调弦用的玉枕尚存。十三徽。由金片镶嵌而成。琴底二燕足为玉雕仰莲形。有长条型龙池和凤爪两共鸣。唐代人以善制蛇腹琴著名。宋人陆游有诗赞曰 :古琴蛇腹评无价。鱼肠宝剑差有灵。琴的出土在考古界有了很大的震动。大唐雷威在唐代是制琴世家,他制琴有个癖好,喜欢在狂风暴雨的夜晚听风吹树的声音,哪颗树的声音好听,便伐哪颗树来制作琴身。雷威的蛇腹琴在宋明两代已是传世珍品。所以朱檀用的这个天凤海涛琴弥足珍贵。是极难得的珍品。

文旅盛事|「宜昌博物馆」今日开馆,巴楚精品集中展出

好消息!

宜昌又一新的“打卡点”正式亮相!

宜昌博物馆于今日正式开馆!

9月6日上午,第十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暨宜昌博物馆开馆仪式在城区举行,标志着宜昌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市委书记周霁宣布开馆。

△点击查看视频

蕴含着高冷的气质

裹挟着人文气息

蕴藏了千年的文化

自带美的滤镜

◎宜昌博物馆

李理 摄

接下来,请随宜旅君一起去揭开

「宜昌博物馆」的神秘面纱

无论是「物竞天择」的野性呼唤,还是「远古西陵」的石器时代,或是「开辟鸿蒙」的历史印记、「近代宜昌」的崛起历程都能在这里形象再现。

宜昌博物馆,有颜值、有内涵!

宜昌博物馆主体建筑面积43081平方米

设计以“历史之窗”为理念

挖掘和提炼宜昌本土文化的深厚内涵

气势宏伟,细节至臻,匠心独运

博物馆外墙运用深浅变化的条形石材

用变化鲜明的表面呈现出“巴虎楚凤”的纹饰

表现“巴人崇虎,楚人尚凤,虎凤合鸣”

馆内在门头等细节装饰上

也运用了篆字纹样,文化密码玄机暗藏

细节处的丰富内涵,足见匠心精筑

宜昌博物馆主体建筑面积43080平方米

现有馆藏文物近5万件(套)

其中珍贵文物1623件套(实际数量2555件)

其中一级文物142件,二级文物154件

藏品中有著名的“长阳人”化石

太阳人”石刻、楚季宝钟

徐太子鼎、王孙雹簠

楚国金锡饰片、秦王卑命钟

磨光黑皮陶等

楚文化藏品,展陈丰富

“镇馆之宝”

1

“长阳人”化石,1956年发现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钟家湾村的一个山洞内,为距今约19万年的早期智人。“长阳人”的发现,说明了长江流域也是古人类的发祥地和民族诞生的摇篮。

2

“太阳人” 石刻是目前在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背溪文化时期太阳图腾崇拜文物,距今7000年,1998年出土于秭归县东门头遗址。

石刻正面用简练的线条刻划人像,腰部两侧刻划星辰,头顶为光芒四射的太阳。石刻图案造像与先民太阳崇拜密切相关,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特点,为研究原始宗教、艺术、文化和社会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

“楚季宝钟”等12件编钟和1件西周铜鼎出自白洋万福垴遗址内,遗址面积达60万平方米,还出土有大量的鬲、罐、豆、瓮、盂、尊、委、缸等各类陶器和灰坑、墓葬等遗迹。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先生为首的专家组鉴定:“该钟时代应属于西周中晚期,是楚文化考古的重大发现和突破。”

4

楚国金属饰片共673件(套),均出土于当阳曹家岗M5及赵巷M12贵族墓内,数量之大,类型之多,国内实属罕见,极为珍贵。该批金属饰片形制多见龙、虎、鸟、蟹、象等动物形象,质地有锡、铜饰片之分,之上包贴饰以“动物纹”的金箔、银箔、锡箔和串缀连件的系孔。

这批饰片形制规整统一,器物厚薄均匀,部分箔片至今仍然牢固附着于器物表面,尤其是金箔厚度极小,纹饰加工精致,线条流畅,亦是不可多得的楚文化艺术佳作。

5

秦王卑命钟出土于当阳季家湖楚城北部的一号台基。这件铜钟通高为38.5厘米,钟外表铸有浮雕花纹。该钟有“秦王卑命竟塘王之定教秦戎”的铭文。

6

春秋黑陶罐,为盛器,以其表面漆黑鲜亮、光泽如新而命名。这类黑皮陶器有罐、壶、盂、豆、簋、鼎形器等。纹饰装饰有三角形几何纹、 S纹、水波纹、放射纹、十字纹等等。

黑皮陶器在制作上极其复杂。原料是中砂性粘土、河流沉积土,经过精细的淘洗、充分的提炼和陈腐;陶坯成型以后要仔细修刮和打磨。在陶窑中焙烧时,开始用氧化火焰,使胎体硬结,在烧窑即将结束时,火焰控制为还原焰,并用浓烟熏翳,经过相当时间的渗炭,即烧成黑陶。

黑陶表面呈现的光亮,主要是陶坯制成后尚未干透时,用光滑工具在上面打磨的结果。这类磨光黑皮陶器是宜昌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在湘、鄂、豫、皖楚文化陶器系列里“独领风骚。”它经过两千多年的时代沧桑仍保存如新、熠熠发光。在当时的制陶业中独树一帜。

7

徐太子鼎铭文为:佳五月初吉辛酉徐太子辰作为其妻□□□□橐迎永保用之”。经考证:“徐”为徐国(今徐州一带),自殷商时便已存在,周初建国,被楚国历经5次讨伐,沦为楚国的附庸国,为吴所灭;“橐迎”疑为楚地。铭文内容解释为:徐国的太子伯辰客居楚地时,为其妻室铸造了鼎。

该鼎属于春秋早期器物,这时徐国较强大,并称雄群舒地区。鼎为何在该地出现,或因当时楚、徐关系密切,徐太子辰“客居或流亡于楚地橐迎”而作。王孙雹簠王孙雹簠器身饰有精细的蟠虺纹,时代为春秋晚期。

簋是盛放黍、稷等的盛器。该簋的内底铸有“王孙雹作蔡姬食簋”的铭文。根据推测,墓主似为楚国大夫申包胥。因“雹、包”相通,《史记•楚世家》云: 昭王之出郢也使申包胥请救于秦”,申包胥其人,《集解》引“服虔日:‘楚大夫王孙包胥’”,申包胥和伍子胥先后曾被楚、吴封于“申”地,故前者名为“申包胥”后者为“申胥”,《正义》日:“包胥姓公孙,封于申,故号申包胥”,春秋晚期不见楚大夫中其他人用以其名。

宜昌博物馆

部分展厅介绍,分别为:

开辟鸿蒙、物竞天择、远古西陵、千载峡州

巴楚夷陵、风情三峡、近代宜昌

开辟鸿蒙

植物化石及岩石矿物标本

展览分别为时空隧道、生命之光、走近地球、岩石矿物、宜昌地质五个单元。馆藏337件动植物化石、岩石矿物标本。并通过场景复原、多媒体影像、地质沙盘及地层剖面模型等手段,介绍生命的起源和发展。

开辟鸿蒙主题展区位于一楼

穿过序厅,直接进入宇宙和星系

这里用立体模型还原了太阳系八大行星

结合多媒体展现宇宙的壮阔浩瀚

在接下来的大型海洋场景中

我们可以看到史前生命大爆发的场景

穿越纪元,由海洋到陆地

除了幕布上放映的灯光影像

脚下地板内展示着各种虫化石

追溯到三叠纪的鱼龙化石

经历了2.5亿年的岁月

凝视这一人类诞生前的自然造物

时间在眼前的流逝,平缓又汹涌

刚刚感叹完曾为霸主的鱼龙

却发现相较于寒武纪时代的林乔利虫化石而言

它仅仅是“小年轻”

林乔利虫生于难以想象的5.2亿年前

与现存于世的任何物种都不曾见面

行走于廊道间

以亿年为单位,与上古的怪形生物擦肩而过

恐龙之后,姗姗来迟的人类

让宜旅君顿生“终于找到组织”的隔世之感

除了自然壮阔的古生物化石标本

各种矿物的展陈,又展现出大自然

在“大设计”之下的“小心思”

在教科书中露脸的矿石,此处展现齐全

可以发挥优秀的社教功能

推动地区科普教育发展

作别此馆,宜旅君心中激情迸发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生物与珍宝,天地的馈赠,无不是奇迹

而你我在浩瀚银河相遇,真是幸运

物竞天择

贝林先生捐赠动物标本展

展览分别为走进非洲、野性呼唤、铁脚铜蹄、生存之道和长江大保护五个单元。主要展示肯尼斯·尤金·贝林先生捐赠给宜昌博物馆的南非、北美大陆灭绝的200余件珍稀动物标本。

北极到非洲,苔原到沙海

荒漠之上,密林其中,浮冰之下

努力生存,战胜自然

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让人起敬

满眼的动物和景观

都以珍稀标本和场景搭建,栩栩如生

能脑补出《狮子王》的皇族夺权之战

能组合《冰河世纪》的生存冒险旅途

也能凑齐《马达加斯加》的全明星动物班底

既有我们熟悉的非洲狮、大象、北极熊

也有比较陌生的犰狳、柳雷鸟、秋沙鸭

甚至有出现在表情包里

你感觉下一秒就会大叫一声的河狸

展馆出口的天幕中

垂下的晶莹吊饰,聚拢成形

组合出属于宜昌的保护鱼类“中华鲟”

这里是以“危机与希望”主题的长江活化石展区

让人们关注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

馆内陈列的各种标本

让我们在较为集中的空间里,得窥一豹

而真正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的野性之美

需要我们通过保护环境,来共同维护

礼赞生命,惟愿世界更美

远古西陵

原生态风貌及早期文明陈列

展示了宜昌新旧石器时代的原始风貌和嬗变过程。旧石器时代展示以“长阳人”为代表的原始人生活状态和环境,新石器时代展示因城背溪文化诞生开启的峡江地区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在农业、养殖、纺织等方面的人类文明先河。

远古的西陵

在峡江天堑中萌芽

农耕、渔猎、养殖、纺织、制陶

祖先的生活,吃穿住用样样来之不易

与自然的相处、相谐、对抗的过程中

我们的先祖愈发充满智慧

除了依据想象和推测

塑像的形式还原人类文明的生态

馆内还有大量在考古活动中

挖掘出的石器、陶器,佐证猜想

纵观东西方古代神话

唯中国有“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

等等战天斗地的传说故事

中国人信神,也敢与天地斗

也正因为这不服输、不认命的精神

才创造出如此灿烂的华夏文明

千载峡州

峡江历史文化器物展

因地扼长江三峡之口,宜昌古称“峡州”,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在时代变幻中,历经荆门虎牙之战、晋灭吴之战、陈隋峡江之战及明末抗清斗争等重要历史事件。本展区分十三个单元,通过对金属器、玉器、钱币等各时代遗留器物的展示,还原展示峡江沿岸千年历史概貌。

春秋、南朝、东汉

这一展区的藏品最为丰富

朝代更迭盛衰的印记

铭刻出灿烂的文明盛景

印章制印为信,玉器以玉此德

货币币通天下,祭器事死如生

这一区域不仅展陈丰富

介绍语之精妙,也别具一番心思和功夫

展品极其丰富,配合典籍、铭文、由来

故事感油然而生

能感受到其间每一件器物的出土

都是宜昌考古和博物馆人的一段传奇

巴楚夷陵

巴楚千年文化展

本区域分为巴源清江、楚望沮漳、巴楚归汉三大板块,全方面展陈两周时期巴和楚两国文化在宜昌地域的相互影响、渗透和排斥。屈原、昭君、三国等宜昌文化符号都在本区域绽放异彩。

巴楚夷陵展区

通过现存的陶器、漆器展览

以及场景模拟、还原打造

展示历史长河中巴楚文化名人的风采和故事

屈子赋骚,行吟江畔,朗丽哀志,惊才绝艳

展区入口处,屈原在此向天发问

诗句的光烨在身边流淌

楚文化的精髓尽在其间

昭君出塞,道且悠长,翩翩之燕,远集西羌

历史故事的演绎还原,令人心折

香溪孕秀,明妃出塞

为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做出贡献

最令宜旅君喜爱的

还是古战场上的英雄像

关公傲立、策马横刀、张飞喝断当阳桥

偃月刀和蛇矛冷冽幽暗,隐没在历史阴影中

一侧,陆伯言帅钺一挥

背景是火攻连破蜀军四十余营

配合军事线路图还原的夷陵之战

虽经千年,刀兵之气尤烈

除了还原历史的场景铸造

此间展陈的“琴、鼎、镜、印、钟、相”

精巧或古拙,都是巴楚宜昌

引以为傲的文化符号

风情三峡

巴楚民俗风情画卷展陈

展示宜昌民俗风貌风情、留住岁月风华痕迹、汲取民间文化精华,感受先辈们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和瑰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优秀民俗文化。

龙舟竞渡、艾草飘香、皮影婆娑、庙会灯火

五彩缤纷的地域文化,方方面面的渲染

让湮没在历史中的三峡之美、宜昌之盛

复苏呈现出斑斓炫美的“本来面貌”

参加一场土家的婚宴

领略民家房内的陈设

在打造还原场景的过程中

真实的农耕具、民俗老物件

都让人浮想联翩

瑰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很多已经渗透融入先辈的生活

又在日新月异的现代消失不见

弘扬民俗文化、传承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我们这一辈人的责任和使命

近代宜昌

城市近代记忆展厅

展厅共分为开埠通商、川汉铁路、宜昌抗战三个单元。这段历史前后不足百年,但影响深远,是现代宜昌崛起的基础。展陈通过实物陈列、沙盘布景和雕塑,全方位铸造现代宜昌之魂。

跨过“宜昌关”的石质匾额

伴着激烈的音乐

进入了波澜壮阔的宜昌近代史

开埠通商、建设铁路、英勇抗战

历史的洪流卷过江边小城

磨炼、捶打,然后推向辽远广阔的世界

漫野的军队鏖战

天地间一片红光,炸起滔天的水柱

沙滩上人们与时间狼狈赛跑

远方的浓烟里,小船在江波中沉浮

在这样的天地中

文明的兴衰,大地的沉浮

都不过是历史里渺然的一瞬间

可是这些人不这样想

在国难当头,日寇狰狞的时候

在漫野军队战到最后一个人的时候

在赤色旗帜被炮火击断的时候

在峡江,在石牌

他们决定站出来

迎着炮弹,举起钢枪

勇往直前,永不为奴

游览过程中

借助馆内的声、光、电设备

丰富新鲜的展陈方式

以及满满的人文情怀

沉浸感非常强

玉泉寺、三游洞等等

熟悉到让人会心一笑的文化符号

每次出现,都能带给人

更加庄重、别样的文化自豪感

观众须知:

身份证、市民卡通过闸机可进馆参观,请各位观众朋友携带好相关证件,合理安排参观时间及行程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

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公交线路:

乘坐B313路,宜昌规划馆站,下车即到

地址:宜昌市伍家岗区临河路北

咨询:0717--6979518

宜昌博物馆

以全新的面貌免费对外开放啦!

您一定要来看看!

内容综合:宜昌发布、建投传媒、三峡广电及网络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李理及网络

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需使用请自行联系

寿县古城有地下博物馆之称,已出土文物是省里之和

寿县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许多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说明远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劳动、生息。许多名人墓葬,诸如春秋蔡昭侯、孔子高徒宓子贱墓、战国楚考烈王墓、赵大将军廉颇墓、战国四君子之一春申君黄歇墓、西汉淮南王刘安墓、唐代韩愈在《送董召南序》中极称孝贤的董子墓以及清末状元孙家鼐墓等,也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古老的文化一直在这里绵延不断。 在新建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直观地展示了古寿春数千年的文明史。奇伟瑰丽的春秋蔡侯铜器、精美独特的战国楚器、造型各异的汉代陶质施釉模型以及唐宋木雕明清彩瓷等所展示的特有的艺术魅力,无不给人以极高的审美愉悦。寿州碑廊嵌有名人刻石数十方,其中元代赵子昂的《问政山歌》、明代董其昌的行书条屏以及清代梁巘的代表作《重修报恩寺碑记》等,也都是不可多得的书法艺术品。

寿县城鸟瞰

一、在寿县李三孤堆出土很多战国文物,例如楚王熊肯釶鼎,楚大鼎都馆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楚王熊肯釶鼎,通高38.5厘米、口径67.5厘米、流长12厘米、腹深14厘米、足高30厘米。1933年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此釶鼎是战国后期楚国宗庙祭祀礼器,圆腹直壁,平底,流口外伸,方耳外撇,三蹄足。腹部光素无纹,腹的上部饰一周凸弦纹,弦纹上端附方耳,下端紧挨着三蹄足,足根部高浮雕兽首纹,蹄足高峻雄壮,是为楚国末期青铜鼎的典型风格。口沿外壁镌刻12字“楚王盦肯作铸釶鼎,以共岁尝”。

楚王熊肯釶鼎

关于铭文楚王熊肯的“肯”字,也有释成“前”字的,二释皆云通“元”。对楚王熊肯,诸家释意不一,然其出土地点在寿春楚王陵(今寿县李三孤堆),故多以楚顷襄王东迁国都至寿春后继承王位的考烈王熊元当之。此鼎如匜置流,自铭为“釶鼎”。青铜器中匜的自铭一般作“也”或“釶”,是祭祀时用以浇水净手的用具。岁尝的“尝”字,《尔雅?释天》云:“秋祭曰尝”。证明此鼎是楚王专为宗庙祭祀制作的重要礼器。

寿县李三孤堆楚王墓于1933年被盗掘,致使第一手宝贵的考古研究资料遭到破坏,由于当时社会压力和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大部分出土物得以保存下来,根据相关调查材料统计,保存下来的出土器物达710余件,熊肯釶鼎就是其中幸存者。这批器物现分藏于故宫博物院国家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寿县楚器群为研究我国战国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青铜冶炼史的发展,以及楚文化研究起到了无比重要的作用

李三孤堆出土的楚大鼎

二、安徽省寿县城西门内侧出土春秋时期蔡昭侯墓

春秋时期蔡昭侯墓。位于安徽省寿县城西门内侧。1955年5月,寿县治淮民工在城西门内北侧取土加固城墙时,发现甬钟两件,即行清理发掘,出土各类文物584件,有青铜器、金叶、玉器、骨器、漆器等。其中青铜器486件,玉器51件,金饰12件,骨器28件,残存漆片与陶片6件,砺石1件。青铜器中较大的鼎多达44件,最大的通高69厘米、口径62厘米、腹围197厘米。

出土器物包括玉器、金饰、骨器、漆皮等,其中青铜器486件,最为突出。礼器百余件,器物主要有鼎于鼎、鼎升鼎、列鼎、鬲、簋、簠、敦、豆、方壶、尊、盉、缶、鉴、盘、匜、甬钟、镈钟、钮钟、钲、錞于等。随葬物品如鼎、钟、鬲、豆、方壶、鉴、盘、尊与编钟等都置于墓坑北部;墓坑的东南隅除车马器、兵器外,尚有一些小铜器、骨器;西部以兵马器为多,也有一些小铜器、骨器;墓葬南壁底部长方形小坑内有绳纹陶器碎片,可能是给陪葬者的。蔡器与楚器虽然国别不同,但在文化面貌上却基本一致,主要是由于春秋时期,在江淮汉地区的诸侯,经过长期征战,频繁的交往,文化交流也与日俱增,从而互相渗透,逐渐融合,最后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楚文化。

寿县博物馆馆藏青铜器

部分青铜器镌有铭文,其内容反映了弱小的蔡国周旋于吴、楚两大国之间的困难处境。蔡侯盘与尊的铭文各有92字,为蔡侯嫁其姊与吴王时铸;吴王光鉴有铭文52字,是吴王之女嫁蔡时所赠。在蔡侯钟上铭文82字中,有"辅佐楚王"等词句。由此可知,蔡国一方面与吴国结成姻亲以为外援,另一方面又要讨好于楚国,而最后仍为楚所灭。

寿县博物馆馆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