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风雨桥群

安化风雨桥群

安化风雨桥群(含永锡桥、思贤桥、马渡桥、十义桥、燕子桥、仙牛石桥、复古桥等)

安化风雨桥是一个庞大的风雨桥建筑群,清代至民国时期的风雨桥大小29座,分布在安化县境内17个乡镇。其中永锡桥、思贤桥、马渡桥、十义桥、燕子桥、仙牛石桥、复古桥保存较好,地域特征明显。

安化地处湘中偏北,位于资江中游,雪峰山北麓,境内山峰林立,溪谷纵横。安化风雨桥是安化先民在县城境内一些交通要道上逢溪架设的便民交通设施,供过往行人歇脚、避风躲雨,故名风雨桥。安化风雨桥均由青石桥墩、木质桥身和小青瓦桥顶三部分组成。桥身为长廊式通道,鹊木拾梁,全部采用卯榫结构,不用一颗铁钉,桥面用木板铺成,两旁有固定的双边木登供行人休息,桥身两侧都是竖式木栏杆,通风采光极好,视线通透。大多歇山重檐,小青瓦桥顶檐角飞翅,顶上有塔或宝葫芦等装饰。有的风雨桥旁还建有免费为过往行人提供茶水的茶亭。所有风雨桥都是由当地一些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人士捐款修建,通常在桥头立碑或在桥梁上铭有记载捐款、建桥情况的文字。

安化风雨桥单体数量达29座,规模宏大,建筑艺术独特,又承载着古梅山地区独特的文化气息和纯朴的民俗民风,是多种文明元素浓缩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2011年风雨桥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化廊桥旅游攻略「安化风雨廊桥在哪」

安化有什么好玩的

安化,地处湘中偏北,资水中游,雪峰山北端。总面积495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2%。辖17个镇、12个乡、1个建镇实验区。县总人口95.1万,有汉、土家、苗、蒙古等26个民族。县城位于资水中游北岸东坪镇,隶属益阳地区,东距省会长沙240公里。

六步溪

“六步溪国家级原始次森林保护区”位于安化县马路镇(原苍场乡)西北部,总面积12000多亩,有湖南的“西双版纳”之称。区内生态保持良好,自然景观瑰丽多姿,人文景观独具民族特色。保护区保存着大量面积较好的原始阔叶林,有伯乐、香果、银杏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30余种,还有大量野生珍贵保护动物在这里“安居乐业”,其中以云豹为代表的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多达16种。保护区常年气候宜人,山石突兀,瀑布奇险,丛林茂密,奇花异草,美不胜收。这里居住着土家族村民,较为封闭的生活环境使山民保留了土家人的生活习俗,吊脚楼、小背篓随处可见。

龙池

九龙池位于雪峰山北麓,南与新化县大熊山接壤,海拔1622米,为湘中第一高峰,峰顶有一池,相传黄帝登熊山时,将九座峰峦点化成九条龙,九龙池因此得名。九龙池融人文景观、乡土风情、优美传说于其中,山、水、林浑然天成。九龙池山体整体为冰碛岩结构,被国内外地质学家认定为世界最大冰碛岩拥有地,完好保存了6亿年前的岩石纪录和冰期之后“热室”气候事件的岩石纪录,岩层厚度、规模和岩石质量均堪称“世界之最”。[21]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景区为国家4A级景区,主要包括川岩江、关山峡谷洞市老街永锡桥、黄沙坪古茶市、唐家观陶澍故里景点。唐家观是整个资江流域713公里中最有宝贵文物价值的古代民俗文化村,是资江流域益阳境内唯一保存下来的古街和古商业码头,被誉为“中国商业发展的活化石”。永锡桥为清光绪年间修建的安化县规模最大,且保存最为完好的木构风雨廊桥,桥长83米,高13米,宽4.2米,桥墩为纯一色石块垒砌而成,巨大鹊木横卧其上,鹊木上便是由34扇木屋互连而成的主体廊桥。洞市老街是一条长达三华里的青石板街,这里曾是“前乡”到“后乡”,安化到新化的必经要道。陶澍陵园为清代两江总督陶澍的长眠之地,建于1840年,总占地面积7560平方米。[22]

陶澍故居

陶澍墓位于小淹镇沙湾村,由朝廷拔银兴建。陵园占地50亩,环筑围墙,右门入侧处有御碑亭,亭内两只巨大的石鳌背负一块道光皇帝御赐的、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书写的碑文,进门左侧为陶澍墓,墓前有墓表、石俑、石马、石虎、石兔,显得庄严肃穆。

各位专家,我从报上看到泰顺县有很多廊桥,不知那儿还有何好玩的?请告知路线和住宿。谢谢各位!

浙南泰顺廊桥旅游攻略 在温州西南100多公里的浙南山区中,有一个泰顺县,此处溪谷纵横,地势高峻。境内山多、溪多、桥多,其中绝大多数上千年、几百年的廊桥。这些廊桥分布在全县境内大大小小数个乡镇之中,十分具有观赏和研究价值,并由于深藏山中,鲜为人知。最近由于乡土中国系列书籍《泰顺廊桥》的出版,泰顺和泰顺廊桥,渐渐拉开其神秘而美丽的面纱。 旅行攻略: 去泰顺可坐火车班车、飞机到温州再转乘班车前往。 从杭州出发到泰顺,可以选择乘坐长途汽车直达或者坐火车到达温州后转车前往,坐长途巴士在杭州汽车东站上车,每天一班,时间是17:20,票价150元/人。开往温州的火车一天有多班,比较适合的车次有:K101/4北京至温州、5113/2杭州至温州、K833/2上海至温州,都是夕发朝至的车。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除了北京的那趟车外,其他两班车都没有卧铺,不过车上的软座也很舒服,一等软座的票价为129元。 到达温州后,坐公交车或者打的前往位于牛山北路的客运中心,此处早上八点就有一班开往泰顺首府罗阳的中巴,也可以乘坐到三魁或者泗溪的车,第一站去泗溪,泗溪镇的上、下两桥是泰顺境内最美的几座桥之一,若你乘坐的不是直接到达泗溪的车,就必须在一个叫莲头的地方下车,在路口处搭乘其他车辆或者当地的农用“蹦蹦车”去泗溪,假如一切都顺利的话,四个半小时后你就可以到达泗溪。东溪桥北涧桥离镇子都不远,从镇中心出发走十分钟就可以看到。泗溪镇上有中巴可以直接到三魁,另外还有一条近路,可以经由一个名为东溪的地方到达三魁,路程和时间都可以节省一半,只是这条路上没有中巴,一定要自己找车,如果坐“蹦蹦车”,5元/人。三魁镇上有两座廊桥:薛宅桥刘宅桥,但总体上不如泗溪的那两座。仕阳离三魁很近,坐车就半小时的路程,现存保留最完好古老最长的古代碇步——仕阳碇步就在那里。 从三魁出发到洲岭的车一天有四、五班,最迟的一班是下午15:30,洲岭的毓文桥三条桥都非常值得一看,尤其是三条桥,位于山间峡谷之中,罕有人至,四周的环境非常好,三条桥离洲岭乡有二十分钟的车程另外还需徒步翻山二十分钟,洲岭乡地处山区,仅与三魁之间通车,每天上午为三班:6:30、7:30、8:00,中午12:00还有一班,因此去三条桥之前一定要问清楚车次时间,以免错过班车,到时候流落在山间野外可不是什么好玩的事,不过据当地的人说,洲岭和寿宁之间的盘山公路已经在建设中,以后再去可能会方便些。

玻璃桥旅游景点在哪里

1、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

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名“云天渡”,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大峡谷景区栗树垭和吴王坡区域内,是一座景观桥梁,兼具景区行人通行、游览、蹦极、溜索、T台等功能。主跨430米,一跨过峡谷,桥面长375米,宽6米,桥面距谷底相对高度约300米。2018年6月12日,国际桥梁大会上斩获阿瑟·海登奖。

2、重庆云阳悬挑玻璃景观廊桥

重庆云阳龙缸景区悬挑玻璃景观廊桥,悬挑支出长度为26.68米,其中悬挑部分为21.34米,离地高度718米,采用无钢架支撑,廊桥地面、护栏采用全通透超白玻璃制作,便于游客全方位观景。玻璃廊桥面步道近2米宽,大约40多米长,游客在廊桥云端如同在云中漫步,可以720度全景俯瞰龙缸、石笋河、盖下坝水库等景观—在薄云缭绕的脚下方是石笋耸立、碧水环绕青山;远景是起伏的小山堡、云彩,特别是如画般的盖下坝水库,如同镶嵌山水、田园风光的图画尽收眼底。

3、张家界天门山玻璃栈道

天门山玻璃栈道,悬于天门山顶西线,长60米,宽1.6米,最高处海拔1430米。2011年10月1日,张家界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新建的玻璃栈道正式对游客开放。玻璃栈道是张家界天门山景区继悬于峭壁之上的鬼谷栈道、凭空伸出的玻璃眺望台、横跨峡谷的木质吊桥后打造的又一试胆力作。

4、石林峡玻璃观景台

石林峡玻璃观景台位于平谷区石林峡景区最高峰龙王顶“古今第一钟”景点处,这座悬挑32.8米的观景台,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廊桥还长11米,415平方米的载员面积,是世界上单体面积较大的玻璃景观平台。该景观台主结构由钛合金搭建,海拔768米,距崖底400米。这座造型奇特、几乎全透明的漂浮于高空的观景台看着就让人腿软。

5、黄水大风堡悬空玻璃廊桥

黄水大风堡悬空玻璃廊桥,是重庆市石柱家族自治县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大风堡原始森林旅游景区新增一个景点,位于大风堡观景台,是一座透明玻璃悬空廊桥,是中国一座峡谷景观玻璃廊桥。该桥为“亚洲第一挑”称号的空中观光平台,投资上千万元,设计独特,建造在距谷底300多米的高空,虚悬在谷壁之外的半空中,最远处距谷壁31米,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玻璃廊桥还长10米。

廊桥位于岚皋的什么位置?

廊桥是大岚皋一大景观,大酒店在陕西安康岚皋县北街1号,廊桥推测位置应该就在老北街附近。

廊桥亦称虹桥、蜈蚣桥等,为有顶盖的桥,可保护桥梁,同时亦可遮阳避雨、供人休憩、交流、聚会等作用。主要有木拱廊桥、石拱廊桥、木平廊桥、风雨桥、亭桥等。其中木拱廊桥分布于闽浙边界山区,尤其在浙江泰顺,泰顺因此被称为“中国廊桥之乡”,古廊桥目前尚存100余座。

扩展资料

岚皋旅游景点:

1、蜡烛山 :位于安康--岚皋的207省道旁,现已修通景去旅游专线公路,交通便捷;处瀛湖国家AAA景区上游、岚河漂流国家AAA景区下游,区位优越;景区经营面积7500公顷,海拔300—1200米,山水自然风光集险、雄、秀、峻、野于一体,森林植被丰富,山下是瀛湖、花坝电站库区,山顶有古代寺庙、中国最大的天然蜡烛蜡烛山。

2、神河源 :神河源风景区位于县城南部,距县城47公里,总面积780公顷,海拔2300—2549米。这里被称为大巴山最大的高山草原,置身塬上,古洞探幽,草原滑翔,骑马射箭,其乐无穷。这里有湖泊池沼、奇峰异石、古木虬藤,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与碧色连天的萋萋芳草相映成趣。

南安化有一条江,她美轮美奂就像一副美丽的山水画,那么你们是否来过呢?

湖南安化,是一个美丽的地方,600公里长的资江,风景如画。资江经过的地方,两边的山林,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树木,清绿的竹林,绿色的竹叶,好像水洗过一样,绿的亮眼,眼睛特别舒服,山上各种各样的植物,湿润的空气,使人心旷神怡,天然氧吧,真是名不虚传。

安化处处有美景,它的位置坐落在一阳茶马古道,是一座依山傍水的江南小镇,那里有阳光,茶园,还有古街。茶马古道遗址乐园,大峡谷,想漂流,这是个理想之处。有洞市江南茶马古道,还有跨界溪流的廊桥 ,是旅游休闲的好地方。

这里曾经是历史上产茶大镇,还是湖南省十大旅游目的地,也是全国十大古茶树之乡,同时资水又称益水 。安化有山有水,高山多,平原少,当地人喜欢吃辣。安化的米安化的盐都是当地有名的,有人说安化的饭菜最好吃,安化的黑茶传天下,安化的擂茶飘千里,安化的豆干用油煎,安化的酒,安化的烟,安化的男人最勤劳,安化的妹子舞翩翩。

安化人好客,心肠好。安化的神安化的仙,安化的小孩会武术,安化的老汉志更坚。安化的扁担枝枝颤,安化的竹筐随便装,安化的石头打不烂,安化的井水流的长。安化的山歌,团的演,安化的辣椒让人狂,安化的芭蕉不结果安化的笋干好打汤,安化的公鸡能下蛋,美山美水,美安化,欢迎天下宾客来。

肇兴侗寨,风雨桥上看风雨,鼓楼群旁听大歌

文 |于伊

编辑 | 美龄

说起古镇,更多人想起的多事江浙平原一带的水乡古镇,周庄乌镇、同里、西塘……远眺水乡,白墙墨顶,舟影波光,在薄雾的晕染下恰如一幅水墨画;走进古镇,廊棚苍老,弄堂幽深,似乎进入了久远的历史……

相比之下,有着“侗乡第一寨”之称的肇兴更像是色彩微妙、意蕴丰富的工笔画,将黔东南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神秘独特的民俗风情一一镌刻其中。

肇兴侗寨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自治州黎平县南部,是黔东南侗族地区最大的侗族村寨,也是侗族的民俗文化中心。“肇”在侗语中是“最先、开始”的意思,肇兴也就是这一方侗族人民最先开始生息繁衍的村落。

肇兴侗寨四面环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房屋都是杉木所建的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建筑布局巧妙,花桥鼓楼溪流吊脚楼相间,古朴实用。远远望去,就像一幅工笔长卷在狭长谷地铺展开来,折射着幽深的景意和气韵。

这幅工笔画早在南宋正隆五年就开始慢慢着笔,800多年前,肇兴的先民在这里定居,再经过历朝历代不断“浓妆淡抹”,千年架构下的古侗寨被层层渲染,如今,犹如一幅艺术珍品展现在世人面前。

肇兴侗寨被山峦环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村寨的稻田依山而建,两条小溪汇成一条小河穿寨而过。寨内流水滢洄,吊脚楼鳞次栉比,依地势,顺风水,现清静,山环水抱,凝结天地之气,达到本乎自然、生气涌动的审美旨趣。

寨内禾仓、禾晾、碾房、榨房、井亭、鱼塘布局得体,浑然天成,将自然风光与人为创造结成天、地、人三位一体,充分体现了人们衣食住行、祭祀这些传统堪舆学说在侗民族生活中的运用,是侗族文化生态人类学的集中体现。

侗家人居住的木楼被称为“吊脚楼”,这种建筑很有特点,第一层面积最小,每往上一层,就通过穿榫挑枋延伸几十公分,一层比一层大,形成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形状。《黎平府志·风俗》记载,侗族多建造木质结构的“干栏”楼房,而且多依山傍水而建。

这里,不仅是景区,更是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之所,老人们叼旱烟杆,吧哒吧哒悠然自得;妇人们抱着孩子,对坐聊天唠家常;有小贩售卖当地的土特产;远处水面上晾挂的染布在水中幻化,几只鸭子游过来,嘎嘎叫着撞碎了水面平静的光影……

肇兴侗寨风景美,人淳朴,处处展现着原生态的生活韵味。要细细品味,方可领略侗家风情。河岸人家密集,商铺客栈林立,屋顶铺盖青瓦,冬暖夏凉,古朴实用。要登高远眺,才能领会到侗寨恢宏。

静谧的时光可以守住寂寞的心,让你暂时遗忘时间地理的界限。行走在寨子里,会有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体验。

侗寨中高高矗立的门楼,巍然屹立的鼓楼,浸透古韵的风雨桥,让我们看到了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侗族人将古老的文化风情用自己朴素的方式一代一代传承。

这座商业化恰到好处的侗寨,没有吆喝,不会过分热情。摆摊的老人安静地坐在河边,看游客站在摊前,也只是笑着说“随便看看”,便继续手中织布的活。

老旧的鼓楼静静地看着村寨的变化,沧桑的风雨桥上挂满了深青色土布,时间在这里,仿佛不曾流逝。

风雨桥是侗族最具特色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它由桥、塔、亭组成,全部都用木料筑成,用桥面铺板,在两旁设有栏杆、长凳,来形成长廊式的走道。塔、亭建在石桥墩上,有很多层,檐角飞翘,顶上有宝葫芦等装饰,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议桥梁之一。

风雨桥大都设置于村寨入口部位,一则作为地域范围界定的标志,二来用以锁水口、通龙脉,进而聚蓄财气。风雨桥的柱、枋、檐板均绘塑彩画,廊道两侧设长凳,供人休憩,为行人提供遮风避雨的场所。

风雨桥也被称为花桥,也是年轻人幽会和对歌的地方,相传花婆是掌管生育的神仙,侗族人希望在桥上拾得好姻缘,因此将花桥建在了寨头村尾最富“灵性”的溪河畔。

年代久远苔痕斑驳的桥身,给人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河上优美的弧线,给侗寨增添了无数婉约与灵动。

穿寨而过的小溪哗啦啦地流淌着,阳光笼罩着河面和风雨桥,风雨桥上听风雨,风吹雨打风雨桥,风雨桥是承载着历史记忆和积淀的文化标签,将侗族同乡共俗的民族风情、民族文化风格和民族精神意识都集中展示出来。

肇兴侗寨以鼓楼群最为著名,寨中共有五座鼓楼——仁、义、礼、智、信。这五座鼓楼象征着寨内的五大房族,或称之为五大村团。五座鼓楼的外观、高低、大小、风格各异,智楼为歇山顶,其余四楼均为攒尖顶。

“未建寨,先建楼”,每一个侗族古寨的诞生和发展,都围绕着鼓楼展开,可以说鼓楼就是侗寨的标志。侗寨鼓楼,雄伟壮观,结构严谨,工艺精湛,是侗族建筑技艺的集中体现。

在过去,如果遇到土匪骚扰,或寨火山害,便会有专人上楼击鼓预警,一楼鼓鸣,村寨相传,百姓们应声而至,相互扶持,共渡难关。如今,“踩堂祭祖”“集众议事”“嫁娶丧葬”“迎宾送客”等所有寨民的人生大事都在这里举办。

五座鼓楼中,最早的鼓楼是礼寨鼓楼,始建于17世纪,重建于1982年。系重檐攒尖顶宝塔式八角鼓楼,楼顶置五节葫芦形塔刹。而智寨鼓楼最为美观,飞阁重檐,气势雄伟。

仰视这五座鼓楼,凝视楼内或雕塑,或绘画,鱼虫鸟兽,栩栩如生,让自然界生命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灵性生动,透显威武之美与和谐之美。

当繁华过往在世事更迭中坍塌,鼓楼始终安然在这片厚土上坚守,凸显着一种穿透时空的生命情怀,矗立着一种岁月不可战胜的内在力量。

侗族有三大宝——鼓楼、大歌、风雨桥。侗族人从古至今无论男女老少,人人能歌善舞。口口相传的大歌,是侗族人传承和表达的重要载体。他们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

青山掩映下,黑瓦木屋中,传出的阵阵歌声,是侗族人千百年来的情感表达,一代代的侗家人通过口口相传,延续着祖辈们的记忆,更传承着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侗族大歌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其音乐艺术的卓越性。

侗族大歌模仿大自然之声,如虫鸣鸟叫、高山流水、江河之声、山谷回响、风雨林涛之声势,形成侗族大歌自然和谐、深沉高亢、广阔无穷、婉转起伏、清新甜美的声乐,因此,被誉为“天籁之音”。它以大自然的声息、山野的风味、泥土的芳香,给久居城里的人以特殊的美感。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把侗族大歌 “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

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歌与侗家人的社会生活戚戚相关,不可分割,侗族的各种民歌,特别是侗族大歌,便成了他们久唱不衰的一首古歌。

侗族人从清晨开始就聚集在鼓楼、小河畔、草坪中,或手牵手对唱,或载歌载舞,或互相挑逗戏嬉戏,或席地而坐低声吟唱,诉说衷肠,直到傍晚,才尽兴而归。而一些倾诉衷肠的青年男女则移情鼓楼,燃起熊熊烈火,通宵达旦地对歌。

侗人们眼里,最真挚感人的侗族大歌,不在舞台上,不在追光灯下,而是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侗寨里、鼓楼边。

在侗族山寨里,鼓楼的烟火永远都是最晚熄灭,一代又一代的侗族人,他们对爱情最高的寄托,就是这一场以侗族大歌为载体的集体约会,他们会在歌堂找到他们的意中人。

侗寨傍晚

侗族大歌,凝聚了侗族人特有的音乐审美、生活趣味和社交礼仪,同时也承载着侗族对于先辈历史的记忆。旧时,侗族农人依靠侗族大歌维系侗寨的婚恋生活、寨子间的联谊,处理人际关系和纠纷。

侗族大歌时代的终究渐行渐远。1986年,那个将侗族大歌带到巴黎的伊居先生说“亚洲民间艺术比欧洲保存得好。欧洲只留下某些民间艺术的躯壳,失掉了它的原有的深度。”真不希望,这句话用在以后的侗族大歌上,一语成谶。

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后台!

yolojingying

历经千百年风雨,福清这些古桥每一座都埋藏着浓厚文化底蕴。

福清现存的古桥,至清代保存有60座,其中有年代可考的有宋桥17座、明桥12座、清桥2座。今天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福清古桥的历史吧!

龙江桥

位于福清市海口镇海口旧街,又称海口桥。横跨龙江下游,是福清规模最大的一座古代石梁桥。它与龙海江东桥泉州洛阳桥晋江安平桥合称福建省古代四大桥梁,是省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梁桥之一。

政和三年(1113),太平寺僧人惠图、守恩等倡议造桥,后乡人林迁、林霸、陈侈、僧人妙觉等继续募缘建造,于宋宣和六年(1124)建成,初名螺江桥。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少师林栗根据“江南沙合接龙首”的古谶语,更名为“龙江桥”。

龙江桥是座梁式结构的石桥,上至石栏及独具匠心的横铺石板,下至填基架梁,均以石为材。现龙江桥有40孔,孔径9~13米,桥宽4.2~5.2米,全长476米。桥墩高6米,成舟形,两分水尖间长为10米,墩宽3.3~4.2米。6条石梁并排铺设在墩顶帽石上。石梁宽60~75厘米,厚60~90厘米,每条石梁约重15吨。桥南侧还建造镇桥塔两座,分列左右,为六角七层石塔,塔上雕刻有大量的佛像,现已风化严重。

龙江桥历史久远,由于洪水、飓风、海潮的频频袭击,自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至民国的400年间,可考的修缮就有十余次,平均每二、三十年大修一次。当地绅衿、耆民为表其功绩,立碑纪念,石碑现仍立在桥头解放后,政府多次拨款维修,先后把第六、七、二十六孔的木桥面改修为石桥面,石梁断折亦随毁随修。1961年5月,公布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家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首桥

位于福清市龙山街道利桥街瑞云塔下,原址在县城南门外,是龙江上游第一座古桥,故名“龙首桥”。初系木桥,宋天圣五年(1027),灵石和尚洞然募缘,改造为石桥,正对旧县衙门,初名通海桥。元祐二年(1087)僧显光和林日进募缘再改建,更名“坦履”。绍兴二十年(1150),知县黄童、邑人刘允恭募缘扩建,长七十余丈,始更名“龙首桥”。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因堪舆家们说“桥如箭,直射衙门,于风水不利”,为此,叶向高之子叶成学与县父老诸生呈请知县凌汉翀出面倡缘移建于小孤山,即现桥址。龙首桥为石砌墩台的石梁桥,全长55丈,宽1.5丈,共19门,桥墩宽2米,长5.2米,两端设分水铗。清康熙、乾隆年间两次重修。后因年代久远,西南端八门圯毁。1949年因机动车通过,西南端石板折断。1958年在石板上架设木梁桥通行,压缩了八孔,成为现在的十孔桥。1980年4月14日,政府拨款重修,将桥面铺成水泥。目前在桥下面仍可看出明代桥梁的建筑风格。1987年11月23日,被列为福清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以来,每年正月十五和清明节,男女老幼成群结伴过桥踏青,以取吉利,故该桥又俗称“利桥”。

蹑云桥

蹑云桥,又名上迳桥,位于上迳镇上迳村,横跨迳江上端,为上迳及渔溪两地的交通要道。为便利两处通行,宋元丰四年(1081),由翠林寺僧宋思与乡人李诚募缘兴建。桥身原长120米,宽4米,梁15根,为石构梁桥。宋淳熙年间,福清一都人状元黄定立石,兴化知府潘畴书写碑文,并把仙游陈伟书写的“享龙桥”三字刻在石上。清顺治年间重修,用大石板平铺为梁,跨孔经为6.8~8米,每孔平铺5~8块花岗石石板,石板搁架在倒置的梯形帽上。桥墩用条石砌筑,并在上下游设分水铗,最大墩高为4.8米。数百年来,由于江中泥沙沉积江面渐窄,桥梁被泥沙埋没三孔。民国初年,北端圯毁1孔;民国27年,桥北又被日本飞机炸毁两孔。现尚存9孔,长71米。每墩之间的梁架皆以5块青石条并排直铺,两侧石砌扶拦,结构与海口龙江桥相似。该桥古朴壮观,与江东面的鳌江宝塔遥相辉映。1981年2月,公布为福清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波澜桥

位于福清市镜洋镇波澜村,横跨波澜溪,为当地古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成化十九年(1483)建,传万历年间邑人内阁首辅叶向高曾奏请朝廷拨款修缮此桥。清乾隆元年(1736)重修。是一座单孔的石拱桥,净跨6.6米,宽2.15米,拱高3.3米,拱矢比为1/2,拱圈厚0.37米。桥面中间最高点比桥的两端路面高,因此,站在桥的一端看不见桥的另一端。1987年11月23日,公布为福清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桥尾桥

位于福清市新厝镇桥尾村,是福清与莆田分界的桥梁,曾名“迎仙桥”、“上洋桥”。始建于宋元祐五年(1090),用花岗石平铺为梁,桥墩呈舟型。明代重建。清代雍正元年,国学生魏明昌捐款重建。民国时期,损坏严重。解放后,政府多次拨款修缮,1962年在原桥墩上铺设钢筋混凝土桥面,改成公路桥,成福(清)(莆)田两地交通要道。现桥长97米,宽4.8米,9墩10孔,条栏式护栏。桥头竖立有一尊护桥武官石像,高约1.2米,站立于圆形石墩之上,石像前有一石制香炉。1987年11月23日公布为福清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龙塔桥

位于福清市城头镇五龙村西北处,宋治平四年(1067)建,三孔石梁桥。古桥为南北走向,跨于大坝溪的下游,通长22.3米、宽2.95米,两个舟形墩。石梁桥大石板长5.64米、宽0.3米、厚约0.5米。桥面的大石板上阴刻有“治平四年造”字样,桥栏已毁。桥头有一座八角七层实心阁式石塔,为镇桥塔,高6.2米、须弥座、葫芦刹顶,塔壁每面浮雕佛像一尊。1987年11月23日公布为福清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张石坑碇步桥

位于福清市东张镇石坑自然村,当地村民叫它“马齿桥”。桥长约70米,由108个石墩及组成,石墩上部呈长方形,长约0.5米、宽约0.4米、高约0.4米,排列规整。碇步桥风格朴素、简约,一块块石头独自竖立溪水中,彼此约隔半米,溪水从石间流淌。每隔几米,桥墩旁就多出一个方形石块,这一石块被称为“避人墩”。据村民介绍,原来在石桥的桥头放置有一尊石雕弥勒造像,于“文革”期间被毁坏。

石坑碇步桥是东张古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向西翻过两座山就是南少林寺遗址,向东二百米就是石码头,当年宋窑瓷器就是从码头向外运输的,而再走两公里是东张古镇区,连接福清县城。

少林下洋桥

位于福清市东张镇少林村少林院遗址前的溪流之上,为单门石板桥。桥长约10米,桥面用四条长约4米、宽约0.6米的花岗岩石板并列铺设,桥的两端为块石铺设。桥面的石板上阴刻有铭文“少林院沙门谨募众缘,共发心德,捨银造下洋桥一间 … ”。

另外,因少林院位于崇山峻岭之间,和尚们为了出行方便,还在寺院周边建造了十余座桥梁,这些桥梁依据地形的差异与溪流的大小,其造型和规模大小各异,现存的桥梁除下洋桥外,还有薇洋桥、南岭宫桥及石拱桥等。

城头龙亭

位于湖美村龙卧寺东侧的大山之中,龙亭水库入水口,古代福清至长乐的驿道上,南北走向,为梁墩桥,三孔,桥面以五块石板顺向铺设,宽2.3米,设三段,总长约25米,桥面两侧设有石栏,一边已缺失。该桥始建年代不详,驿道旁有一间简易小亭,为古代路人远足歇脚之处,亭壁上有两石碑,一通为“桥铭记”,从其内容上可看出该桥的倡建者为附近寺院的出家人,但仅记录“戊戌八月日”,无法判断古桥确切的始建年代;另一通石碑为记载该桥重修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

城头彭洋古桥

位于福清市城头镇彭洋村北侧大王宫前。古桥为梁墩桥,双孔,东西走向,横跨于小溪之上。桥面两侧护栏保存较完好,桥总长约13米,桥面长9.65米,宽1.8米,护栏高0.57米,桥栏柱0.78米,其中东侧两个桥柱保存完好,其余缺失。该桥造型古朴、保存较好,为我市明清时期小型石梁桥的典范之作。

城头薛田古桥

位于福清市城头镇横圳村薛田自然村薛田大王庙前的小溪之上,为附近乡民前往南冲村的必经之路。桥为石构、南北走向,全长约19米,共有三孔;宽约2.1米,有四块石板并排而成;桥墩为船型,两头均有分水尖,墩高约2.5米;按照桥的建筑风格分析,该桥的建造年代应该为明代至清代早期。

城头首溪古桥

位于福清市城头镇首溪村西侧,始建年代不详,横跨于首溪之上,为石构两墩三孔平梁桥,东西走向,加引桥全长13.2米,孔跨2.5米。桥面以五块石板顺向并列铺设而成,共有三组,桥面宽1.8米,舟形桥墩,两侧依地势而建。解放后,村民在桥面上建造灌溉水渠。

城头新楼古桥

位于福清市城头镇新楼村林氏宗祠左前侧,始建年代不详,为石构单墩双孔平梁桥,桥栏已缺损;古桥为西南、东北走向,全长约13米,桥面宽1.45米,每孔各用三快石板为梁铺就,孔跨约4.5米,舟形墩,宽1.4米、长2.65米、高约2米,迎水有分水尖。桥面有铭文,较为模糊,无法辨认。

五龙爱坐桥

位于福清市城头镇五龙村,古桥位于涌泉寺旁,为石构单孔平梁桥,桥长约3.5米,桥面为两块石板并列平铺而成,宽约0.8米,石板上阴刻有铭文。桥头有一天然石壁,高约1.5米,宽约1米,刻有“爱坐”二字,为上下排列,小篆阴刻,字径约0.2米。据清代《方成里志》记载:在五龙涌泉山麗,宋释子郊爱坐处,因勒石“爱坐”二字于桥前之石。

南岭梨洞宋桥

位于福清市南岭镇梨洞水库西北部,水位高时即被淹没。古桥为石构平梁桥。东西走向,长8米,宽1.7米,两岸桥墩用长方形石块垒砌,桥面以三块石条顺铺,架于桥墩之上,高约1.5米,石条长约5米,宽约0.45米,厚约0.35米。北侧第一块石条上有题刻“绍圣元年十月日重造题”等文字。该桥古朴简约,有确切年纪,是宋代平梁石桥的重要实例。

南岭七社桥

位于南岭村七社自然村的梨洞水库支流上,桥为石构、一墩二孔平梁桥,南北走向,长约15米,宽1.7米,高约2米。条石迭砌舟形墩,每孔桥面以三块条石顺铺为梁。每块条石长约4米,宽约0.5米。厚约0.35米。在北侧的条石面上阴刻有“皇祐辛卯岁仲冬月”等字样。该桥虽短小,但结构规整,且有确切的建造纪年,是此类宋代石桥的重要实例,为研究宋代古桥梁提供了翔实、生动的实物标本

琯口石桥头

位于福清市镜洋镇琯口村南侧河道上,古桥为当地古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北走向,连接琯口与上店两村庄,为石构单孔平梁桥,桥总长约7米、宽约2.7米,桥面由四块长6.6米、宽约0.6米、厚约0.35米的石板条并列拼接而成;桥墩为舟型,由块石垒砌而成、高约2.2米。因古桥上无铭文,无法推断准确年代,但据当地八十岁老人介绍,该桥至少为明清时期建造,因为在明清时期当地这条古驿道就已存在,是厦漳泉莆四地通往省城福州的主要通道

东山边古桥

位于福清市镜洋镇东风村东山边自然村,古桥横跨于东山边村西南侧的小溪流上,当地人称“古桥头”。古桥为石构平梁桥,通长约18米、宽约1.1米,四墩三孔,各墩桥面均为两块长约5米的石板并列铺设而成;桥墩为块石垒砌而成、舟型墩、高约2米。因洪水侵袭,古桥第二墩向北侧倾斜,致使古桥桥面弯曲。在古桥东侧的田埂边遗存有一块“捨钱名字”碑,仅遗存碑身,碑座缺失。碑身为长方形,长1.5米、宽0.8米、厚0.15米,抹角首,石碑字迹模糊,大致内容为记录当年造桥的经过与捐资名录,具体年代待考。

渔溪东漈宝财桥

位于福清市渔溪镇东漈村刘厝自然村村口处,该桥为石构、单孔拱桥,两端为石垒引桥、全长约三十三米,下宽一米八、桥面宽一米四、拱顶距桥面约二米、孔跨一米四、高三米,全部用块石堆砌而成。桥头建有一座小庙,庙墙上嵌有清光绪戊戌年建造保财桥石碑一通。

来源:福清市文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