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桥遗址

张家桥遗址

张家桥遗址,位于玄坛庙居民区的磨盘山东北侧,为一处突起于地面的台地,呈椭圆形,最长处约100米,最宽处约70米,高约8米。采集的标本有印纹硬陶、夹砂陶、原始瓷等器物残片。

副中心文物那些事儿之张家湾城遗址及通运桥(第2期)

运河作为人类伟大工程遗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经济命脉。

2017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城市副中心时指出,通州有不少历史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2017年7月1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在调研大运河文化带时强调,大运河是流动的文化,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推进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利用,进一步擦亮世界认可的国家文化符号。

通州作为京杭大运河北起点,历经千年、绵延百里、贯穿古今、融汇南北,是大运河遗产最丰富、最厚重、最精华、最特色的区段之一,承载了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无数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副中心文物那些事儿”,带您了解通州解独一无二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今天,请和小文一起

去看看通州不可移动文物

张家湾城遗址及通运桥

的前世今生

张家湾遗址

年代:明

地址:通州区张家湾镇张湾村旧址南口

范围:东临京杭大运河故道,南临萧太后运粮河,东北临通惠河故道,北为村中闲置地

占地面积:3520平方米

2013 年10月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当地长久以来流传的说法,张家湾村在辽代时为萧太后的养马圈,以北齐所筑土长城遗址为其东围墙。萧太后运粮河于此汇入潞水(白河)。元代时,万户张瑄督查海运至此,才开始渐渐有张家湾之名,通惠河亦于此汇入潞水。此处为大运河北端大型码头,因此成为水陆要冲。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为保卫漕河命脉和拱卫京师,加强防备蒙古兵侵扰,而抢筑张家湾城。

城不方正,随河就势,只有北垣稍直,余墙均有弯曲。四面各建有城门楼一座,互不直对,在东垣西折处辟有一扇便门,又建有3处水关。后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四十年(1612)、崇祯四年(1631)重修,清代也曾“间有修葺”,但无记载。至光绪九年(1883)时,城墙多圮,而城楼尚坚固,启闭如旧。1937年“七七事变”后,此城为日寇占领,开始拆城墙、建炮楼。1945年9月,国民党军队占据此地,拆除各城楼。1958年后,生产队拆除城墙砖块卖钱。“文革”期间,城心夯土全部被挖用。今所余城址,均因单位或村民依靠残城作为院墙而有所保留。

张家湾城遗址西段长约200米,今只余内甃砖壁,残高1~3米不等;东段长约120米,其中近南门一段20米,于1992年按原貌重修,其余的则按原状修缮。2007年,南门城楼按原样重修门洞、城台。该村旧址到处可见到城砖残块,且有不少带有印记,诸如“直隶常州无锡县造”“嘉靖三十八年窑户耿珍造”等,均系苏、皖地区烧制。

通运桥

年代:明

地址:通州区张家湾镇张家湾城 遗址南

通运桥在张家湾城遗址南萧太后运粮河上。此桥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称南门板桥。因横跨在萧太后河上,又俗称“萧太后桥”。桥南为京杭大运河北端货船码头,南北物资交易运送均经过此桥,经年累月,不堪重负,时圮时修,影响运输。故在万历三十三年,明神宗敕建石桥告竣,赐名“通运”。

咸丰元年(1851),通州绅士丁鹤皋捐资重修桥面;咸丰十年(1860)八月,英法联军自天津入犯北京,联军烧杀淫掠,途经此桥。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重蹈旧辙,再践此桥。“文革”期间此桥遭到严重破坏。2002年,张家湾古城文化景观被列为北京“人文奥运”六大景区之一——通州运河文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北京市文物局拨款近百万元,对此桥进行修缮。2003年竣工且断绝汽车通行,以保护桥体安全。

该桥南北向,为三券平面石桥,全长39米,宽10米。桥身由花岗岩石块砌成,中券弦长9米,侧券弦长7米。出任江淮流域之官员,入贡北京之使节,南去北来之文人墨客,走水路者多于此上下船,曹雪芹祖孙三代来往于京宁之间,亦于此登舟南去,下船入京。

发现更多精彩

关注公众号

「张垣印记」张家口的抗战遗址(上)

张 垣 印 记

编者按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军投降仪式在东京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在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这是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历史上的第一次全面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之后每年的9月3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2014年2月27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张家口自古以来就是兵家重地。抗战时期是光荣的革命老区,早在1933年,中共北方特科就派遣张慕陶、吴止戈、吴化梓到张家口,成立中共张家口特委,帮助冯玉祥组织抗日同盟军抵抗日军入侵,张家口的军民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艰苦的环境中与敌人作战,创立了察南、平西、平北三大抗日根据地,谱写了抗战的壮丽篇章,也为我们留下了众多革命遗址。张垣方志整理了多处典型的抗战遗址,希望大家从昔日的战场上发现并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和深刻的智慧启迪。欢迎您在文章后与我们留言互动。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专题—抗战遗址

赤城温泉旁的石壁上有“洗耻”两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为抗日爱国将领吉鸿昌1933年亲笔题写。当时吉鸿昌将军从国外回来,变卖家产,召集旧部,与冯玉祥将军共同领导察哈尔民众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他应邀到赤城温泉,被“洗心碑”和康熙皇帝的传说所感动。他说:“强敌压境,山河破碎,何止‘洗心’,只有雪耻救国才是当务之急。”挥笔题下“洗耻”二字,命部下将其刻在石崖上以示后人。

在当年,“洗耻”的故事和那铿锵有力的誓言,感染了无数的革命先烈,他们用血肉之躯和钢铁般的意志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4年后的193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在卢沟桥率士兵英勇抵抗,牺牲于战场上的佟麟阁将军,就是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的参加者。他曾于1936年奋笔在石崖上刻写“赤泉”二字,表达对日本侵略的愤怒和对朋友吉鸿昌的思念。

时光流转,“洗心”故事成了美丽的传说,而“洗耻”则成了最有教育意义的故事。2008年,该遗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定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专题—抗战遗址

冯玉祥辞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后,方振武、吉鸿昌明确表示:“不撤盟,不倒旗,誓死抗日到底。”方振武发表通电,出任抗日同盟军代理总司令,继续坚持抗日。9月9日,方振武与吉鸿昌在独石口会合,将抗日同盟军改为抗日讨贼联军,为鼓舞抗日斗志,二位将军在独石口城南门外草坪上召开万人召开誓师大会,张贴抗日标语,发表抗日演讲。方振武还亲手写下“驱寇安边”四个大字,以表抗战到底之决心。后由当地工匠镌刻于一通旧碑(原碑为“镇朔将军杨公之祠记”,是明正统十三年立石。)的阴面,碑的右下方刻着“民国二十二年九月一日”,左下方刻“抗日救国军总司令方振武。”“驱寇安边”碑最初立于独石城南的“独石”之上,后被移到南城门一侧,1986年被赤城县文史工作者发现,现移存于赤城县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专题—抗战遗址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察东失地阵亡将士纪念塔位于张家口市桥东区东山路甲副13号(市博物馆院内)。

1933年5月26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张家口宣布成立。6月21日同盟军挥师北征,到7月12日攻克康保、宝昌、沽源多伦四县,给日军重创。在这次战斗中,同盟军总计伤亡官兵1692人,其中阵亡312人,重伤453人,轻伤927人。

中共前委和抗日同盟军军事委员会,为了纪念收复察东四县阵亡的312名将士,于7月中旬到8月中旬,在张家口东山坡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总部南操场内,建造了“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察东失地阵亡将士纪念塔”“抗日烈士墓”各1座和“全国军民抗日死难烈士祠”1所。烈士祠中设有“全国民众之神位”“全国抗日阵亡将士之神位”及察东战役之将士姓名碑刻。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察东失地阵亡将士纪念塔是自抗战以来京西地区为纪念抗日阵亡烈士建造的最早的一座纪念塔。8月12日冯玉祥亲率抗日同盟军的部分官兵举行落成典礼,隆重祭奠抗日烈士的英灵。

纪念塔占地面积45平方米,塔高13米。六棱柱形,混凝土结构。塔身一侧镌刻着冯玉祥将军亲书的塔名,笔力苍劲,雄浑有力。塔身六面,三面刻有阵亡官兵姓名、官职,另三面刻有名人题词。塔顶刹尖斜指东北方向,寓意抗日同盟军在收复察东失地之后誓志收复东北三省和热河省失地的决心。由于日军的破坏,只有纪念塔残存。

1987年市政府拨专款在原纪念塔东侧重新仿建一座与原塔形状完全相同的“纪念塔”,并在原址建立了抗日同盟军纪念馆。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专题—抗战遗址

八角台曾是国民党军第29军所部,与侵华日军“板垣师团”遭遇战的战场,场面十分惨烈。

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津失陷。侵华日本关东军板垣师团将矛头指向南口,进而从东南向张家口进犯。同时,侵华日军东条英机部队出古北口,经多伦、张北,于8月21日击退驻守张北玻璃彩一带的国民党军第29军143师一部,越过长城,攻占万全县,从西北围攻张家口。

国民党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国民党军29军143师师长刘汝明将其率领的一师守军,从察北、察南、晋北等地调集张家口,率两个保安旅在八角台等山隘构筑工事,一端依托赐儿山,另一端依托水母宫附近高地。刘汝明将指挥部设在水母宫。

侵华日军在1937年8月24日炮击国民党军143师阵地,夜间向南迂回侵占了孔家庄。143师在张垣、孔家庄之间阻击侵华日军,激战中伤亡1300余人,143师某团团长刘田阵亡。25日晨,日军以炮火及飞机掩护步兵进攻赐儿山的西山。午后,赐儿山西南高地失守。8月26日,143师退守八角台。

八角台为赐儿山东南最高处,俯瞰张家口,形势险要。守住八角台,对保卫张家口至关重要。开始山上只有143师刘居信团一个团的兵力,并且在侵华日军进攻下伤亡甚重,团长负伤。

下午2时,侵华日军占领八角台阵地。143师某旅旅长李金田亲率李凤科团、温得恒团赶赴增援,与刘居信团合力反攻,两小时后又将阵地夺回。旅长李金田和团长李凤科负重伤。李团除剩一名副营长、两名连长外,其余官兵伤亡殆尽。8月27日晨8时,侵华日军又以猛烈炮火和多架飞机掩护步兵进攻八角台,1小时后,八角台重沦侵华日军之手。至此,侵华日军占领赐儿山、八角台,张家口就处在侵华日军炮火控制之下了。

张家口战役从8月18-27日历时10天,143师旅长马玉田、团长刘田阵亡,旅长李金田、团长刘居信和李凤科均负重伤,营以下军官伤亡230余名,士兵伤亡5100多名。侵华日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少将师团长本多丘被击毙,此役沉重地打击了侵略军的嚣张气焰。

如今的八角台,早已经是风景如画。但八角台是纪念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座丰碑,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忠报国的缩影,是教育青少年一代极好的现实素材。

(文章参考自《张家口市志》《张家口革命遗址》《张家口军事志》《张家口军事文化大观》)

张家湾城墙遗址(七绝)

忽见蝶飞绕古墙,谁嘘石瓦付河梁。经年绿草隔空在,千载石狮梦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