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龙潭摩崖题记

下龙潭摩崖题记

下龙潭摩崖题记位于武康镇城西村花石开下龙潭自然村,时代为唐,类别为石窟寺及石刻。2006年9月,下龙潭摩崖题记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下龙潭摩崖题记,下龙潭摩崖题记简介,下龙潭摩崖题记-湖州市德清县下龙潭摩崖题记旅游指南

『浙·瑞安』翠阴洞摩崖题记

翠阴洞摩崖题记

年代:宋至民国

保护等级:浙江文物保护单位

翠阴洞又名神剜洞,位于汀田街道岑岐山麓的宝坛寺后。宝坛寺,始建于宋,现存为民国重修,门额“寶壇禅寺”系东南第一笔的池志澂(池云珊)82岁高龄时所题。解放后曾长期作为厂房使用,1982年企业腾退,寺院重新作为宗教场所,后以“永瑞两县党团扩大会议旧址”的名义列入瑞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藏经楼前有石塔一座,年代不详,或为宋塔

具有地方特色的盾牌式瓦当

主角“翠阴洞”登场,发生在翠阴洞的革命故事先不提,翠阴洞整体造型奇特,进深不深,入内顶部通天,石壁工整,像是石宕遗址

入口翠阴洞三个大字,摩崖题刻已发现24条,分布于洞口和洞内的石壁上

题刻人自北宋至清代,为林石、赵景仁、陈傅良、沈仲石、宋之才、叶正初等

题字作者里重量级人物不多,其中永嘉学派代表人物、乾道年间进士陈傅良可算一个,虽然并未找到对应的题记

翠阴洞摩崖题记

湘潭第一块摩崖石刻作品《江山胜迹》的来龙去脉

湘潭河西望衡亭和唐兴桥之间,一块长约8米、高约4米的陶公山山崖中部自右至左刻着“江山胜迹”4个大字,每字约1米见方,隶书阴刻,左侧刻着“王捷俊题,朱德裳书”。这是当下湘潭惟一的一处摩崖石刻

原来湘潭人民为了纪念陶侃、何腾蛟等民族精英,1929年在湘江河畔壶山石嘴垴劈山开道时,巧妙利用其衣冠冢下的山崖刻字以祭之,专程请来绝意仕途返乡闭居朱德裳执笔,写下了“江山胜迹”4个遒劲的大字。

由于历经数十年风雨侵蚀,石刻文字的笔画已经模糊。说来此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文革”期间,红卫兵看到这处石刻系旧时代遗留下来的东西,准备把它当作“四旧”铲除掉,但由于落款“朱德裳”的“裳”字已经很模糊,根本辨认不清,他们也不敢贸然毁损与开国元戎“朱德”有关的东西,只好用水泥将整块摩崖石刻封存起来。直到1990年10月,随着望衡亭及其周边文物古迹的修复,“江山胜迹”石刻得以重见天日。

朱德裳,字师晦,号九还,1874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县罐子窑。与易味腴、曹毅亭倡新学,主张剪发、易服、放脚,发表《湘潭县人士驱逐叶德辉檄》,这场新旧之争遂使“一槽猪吃黄菜叶”一(易宗夔)槽(曹典植)猪(朱德裳)黄(王先谦)菜(蔡枚公)叶(叶德辉),的俗语流传于民间。

1903年正月与杨昌济、仇亮、陈天华、刘揆一等人在乡贤梁焕奎带领下,赴日本留学,习警政。行前曾与诸君登临岳阳楼,朱德裳题壁云:“极目湖心剧可哀,一无烟雨隐楼台。君山信有回天力,为送青青春色来。”次日又题诗云:“与君携手登楼日,正是长歌去国时。歌到北门门外柳,春风二月绿丝丝。”意气风发,意欲改造满目疮痍的江山,建立澄清的国家和社会。

留学期间曾著有《中国魂》,与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和邹容的《革命军》一道,成为唤醒民众参加革命的重要宣传读物。后加入同盟会。与王闿运、袁世凯、康有为、谭嗣同、唐才常、俞曲园、善耆诸人皆有不同程度的交往。汪精卫当年刺杀摄政王被捕,据说是朱德裳游说中国警察制度的建立者、肃亲王善耆,经其斡旋,才免除一死,后善耆的墓志亦是朱德裳所撰。后朱德裳任北京湖南同乡会主席,犹与黄兴、蔡锷、陈师曾、范源廉、仇亮交谊最深。朱德裳是湖南,乃至全国现代警察制度的先行者,先后任清三品衔民政部佥事,警视厅右丞,幷在民国政府交通部任职。袁世凯窃国之际,任《民报》主笔的朱德裳撰《论社会主义》社论,名噪一时;民国4年,蔡锷亦是在朱德裳家易服并得其资助三十金脱走北京经天津,尔后扛起反袁义旗。

犹值一提的是朱德裳还是齐白石和陈师曾结识的牵线人,促成了一段艺坛佳话。想来也是,陈师曾彼时已是京华画坛领袖,才高气傲的人物,总不至于信古漫天就来探访一介籍籍无名“北漂”乡野画师吧。朱德裳著《三十年闻见录》附录有其孙女朱运撰写的《先大父事略》,其中曰:“公官京师,同邑齐璜白石,善绘画、金石、篆刻,顾士林未之重也。公与义宁陈师曾旧交,介璜与之友。师曾遂为之延誉,名乃大噪。璜为公治印,镌边款云:‘余由师晦,得识师曾。师晦有命,无不从也。’”

齐白石曾为朱德裳作《虾》图一帧,题字云:“九还喜余画,余未以为贪耳。公如为官,见钱如见山人之画,则民何以安生。此感奇也,九还吾弟勿为怒,兄璜记。”两人同乡兼好友,交情甚笃藉此可见一斑。

朱德裳与陈师曾皆为日本留学生,后又同在北京供职,意趣相投,为莫逆之交。所著《三十年闻见录》中谈及陈师曾有多处;“吾阅世数十年,所不愧清风亮节者,义宁陈氏足以当之。”陈师曾病逝,作悼亡诗,前言云:“衡恪字师曾,义宁中丞之孙,散原先生之子也,日本师范生。居槐堂,与人无町畦。余亦罢官,居城外烂熳胡同。相去十里,往返无虚日,不甚求其作画……”《陈师曾印谱》中亦可见为朱德裳治印甚多。

朱德裳跻身官场,然骨子里还是读书人,才思敏捷,文采纵横,精于书法。朱德裳感时政凋敝,遂于1925年后辞官归隐,亲近佛法,日以吟咏,埋头著述,著有《六书哲学》、《管子注》、《阳曲学案》、《续湘军志》等书;1936年,逝世于湘潭县城陶园。

来源:网络综合

内蒙古重大考古发现回鹘蒙古文、汉文八思巴文摩崖题记群

近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青格乐研究员在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经棚镇附近发现13-14世纪回鹘蒙古文、汉文、八思巴文三种语言文字的摩崖题记。题记分布在摩崖的10处小块,为墨书题记。

题记保存较差,大部分模糊不清,无法识别。但个别回鹘蒙古文,如“鸡年六月······来到,愿吉祥如意”“八日”“虎年”等文字保存较好。青格乐研究员认为,从题记字体分析,其年代属于元代。

另,“鸡年六月······来到,愿吉祥如意”等题记年月记载,与“元顺帝可汗1368年从大都逃至元上都,1369年(鸡年)六月又逃至应长路古城”的题记文字与历史事件的年月基本吻合。青格乐研究员说:“下一步可以根据题记记录的内容及历史背景作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