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屯遗址

申屯遗址

申屯遗址

遗址在县城西北32公里申屯村西南,系一高约10米之台地,南北长200米,宽90米,面积18000平方米。文化层厚4米,内涵丰富,从西部断壁处可见文化层堆积层次。地表层散存大量绳纹、篮纹、方格纹、素面泥质黑陶及灰陶片。出土器物有豆柄、鬲腿、鼎足、石钵、石铲、砺石、鹿角、蚌镰,兽齿等。耕作层以下为扰层,包含物有汉代残砖瓦、宋代瓷片。扰层下有陶窑,壁面呈黑红色,似琉璃状下垂欲滴,显系强火高温所致。根据出土文物考证,遗址上层为汉至宋文化遗存,下层为龙山文化遗存。《方舆纪要》载:“在废卫县(今卫贤集)东北有宛城(今大八角)。其东二里为上宫台。”《诗经·桑中》云:“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依其地理位置,申屯遗址似是古上宫台。

浙江良渚古城遗址正式申报世界遗产,良渚遗址

2019年7月6日,中国的考古界又传来一个好消息。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中国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处,位居世界第一。

良渚古城遗址从发现遗址,到申遗成功,这83年期间又发出了什么样的动人故事呢?1936年,一个年仅25年的青年“无意”中发现了良渚遗址。这个青年叫施昕更。施昕更当时在浙江省西湖博物馆从事地质矿产工作。

当年,杭州古荡老和山在建造杭州第一公墓时,出土了一些石器,结果引起了浙江省西湖博物馆的注意,他们联合吴越史地研究会合作对遗址进行试掘。结果,参与现场发掘工作的施昕发现有几件器物“似曾相识”,特别是一种长方形有孔的石斧,在他的故乡良渚很常见。他心中一怔,这有什么千丝万缕的关系呢?

于是,施昕更回到良渚进行考证调查。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他在良渚镇附近棋盘坟的干涸池底发现了一两片“黑色有光的陶片”。

后来,在西湖博物馆的支持下,施昕更主持了对良渚遗址进行正式的田野考古发掘。通过连续三次进行发掘,发掘出大量文物,其中石器和陶器500余件,足足两大筐。同时经调查“发现了以良渚镇为中心的十余处遗址”。

第二年,也就是1937年,施昕更完成了上万字的《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一书。他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发掘经过、收获,还写到:“我们上古的祖先,坚忍的开辟了这广袤的土地,创下了彪炳千秋的文化,我们今日追溯过去,应当如何兢兢业业的延续我们民族的生命与光荣的文化呢?”这本考古报告弥足珍贵,后来尽管经历战乱年代,竟然保留了下来,并且流传至今。考古界对此称之为2个字:奇迹。

施昕更在《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中还把“良渚”作为遗址的定名做了说明:“最新的考古报告都以地名为名……我也来仿效一下,遗址因为都在杭县良渚镇附近,名之良渚,也颇适当……”

当时因为种种原因,考古学者并未采取“良渚文化”的说法。后来随着江浙一带的诸多文物在考古发掘中出土,有学者逐渐意识到良渚应当属于独立的文化体系。1957年,考古学家夏鼐在《浙江新石器时代文物图象》的序言中指出,良渚等遗址出土的遗物有其独有特色。两年后,1959年,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文物考古队队长会议上,夏鼐又提出了“太湖沿岸和杭州湾的良渚文化”这一说法。

随着相关考古工作的推进,良渚古城遗址更多的实物证据被发现。1987年,浙江余杭瑶山发现良渚祭坛和贵族墓地;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和确认,标志着良渚遗址进入都邑考古新阶段。此后,2009年—2012年发现和确认良渚古城外郭城;2009年—2015年则发现和确认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

考古学家推算,良渚古城总土方量超过700万立方米,古城外围水坝工程总土方量超过288万立方米,如此浩大的工程需要高度集权、精心规划、统筹组织、长期营建才能完成,这是良渚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

可以说施昕更是良渚遗址的考古和研究奠基人。然而,令人惋惜的是,1939年,施昕更因为感染猩红热而死,年仅28岁。

其子孙后代却继承了他的遗志,潜心守护着他末尽事业,再如今施昕更之孙施时英依然在从事着良渚遗址的保护工作。

据悉,施时英在良渚工作也已有25年,目前担任良渚遗址管理所副所长。他的工作内容不少是琐碎的事,包含保护区的日常巡查, 点遗址的监测,文物保护宣传等,常常需要在外头跑,不比考古一线轻松。

申遗成功,良渚古城遗址向全世界提供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印证了五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稻作农业发展的高度成就。

听闻良渚申遗成功的喜讯,施时英感动的热泪盈眶,他激动地说:“爷爷的家国情怀深深影响着我,他泉下有知也可以瞑目了。我会尽力守护好良渚遗址,不给他丢脸。”

据悉,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不久将正式对外有限开放,其神秘外纱也将展露在世人面前。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最早的中国二里头遗址

距今5300年到4000年的良渚文化遗址申遗成功,然而距今3500年上下的二里头遗址距离申遗尚且遥遥无期,至少在目前看来,二里头想要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还早的很。二里头遗址要申遗有很多的阻碍:

第一,对于二里头究竟是夏都斟鄩还是商都西亳依旧存在争议;

第二,二里头遗址缺乏相关文字的记载证实;

第三,西方向来不愿承认夏朝的存在。

地处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发掘,总遗址面积超过3平方公里。二里头遗址已经持续了数十年的发掘,也发现了大量的宫殿建筑遗迹,出土了众多玉器、陶器、象牙器、骨器与东亚最早的青铜器等。

对于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二里头四期遗址中一二期是夏朝遗存,三四期是商朝遗存;另一种认为二里头的遗址都是夏朝晚期遗存。前一种说法主要受到“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影响,对于二里头到底是夏都斟鄩还是商都西亳,两派针锋相对。

按照国际上的标准,步入文明时代的三大标志是文字的出现、城邦的建立与工具的制造。很显然,二里头遗址足够符合城邦建立与工具制造这两点,但文字符号记录方面的缺失,却成了致命伤。

正史中有确切年代记载也是在周厉王之后,在此之前的历史记载都年代模糊。二里头遗址与良渚文化不同,良渚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文明,而二里头遗址需要证明的是“传说中的夏朝”。二里头遗址也匮乏相关字符记录,就成为了最大缺憾。

所谓的“世界文化遗产”自然不是一家之言,如果只是我们自己玩,那夏朝到底存不存在自然不需要西方承认,然而要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就必须得到国际认可当然也包括西方。这就跟韩国认为自己有上万年历史一样,自家乐呵还可以,但拿不到国际的台面上。

长久以来,由于匮乏相关确切的历史记载以及无可争议的夏朝相关遗迹的出现,夏朝究竟是不是“传说中的朝代”一直争论不休。其实西方曾经连商朝都不肯承认,直到上世纪殷墟与甲骨文的发现才让西方无话可说。二里头遗址的发掘目的就是为了证明夏文化的存在,除非有一日发现无可挑剔的证据,不然想要申遗成功也是很难的。

不请自来。

我是“农村户口就是好”,欢迎大家对文章进行点赞评论与指导,也可以互相关注!

二里头是一个不断改写中国之最的地方!

说起“最早的中国”二里头遗址,自己还算是熟悉一点,它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境内,也就是我的老家。自二里头从1959年发掘以来,它的地位也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非议,虽然有一些方面还需要考究,但随着专家们的不断研究,也定会有一个令众人信服的结果,而现如今那里正在修建“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如果说二里头的深意,我感觉还是会有很长一段路需要走,毕竟华夏五千年文明,有很多比二里头遗址更加宝贵。

但二里头到底是不是夏都遗址也引起很多人士的讨论,我不太相信社会上的流言蜚语,更相信历史专家基于文物而发表的言论。

二里头拥有最早的城市主干道、最早的青铜利器群及最早的铸铜作坊、最早的制作绿松石器的作坊、做造的双车轮的车辙。

二里头遗址丰富的内涵不断给世人惊喜,随着“十三五”期间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的兴建,相信会有众多的中国乃至东亚“之最”在这里浮出水面。

江门大洲湾遗址入选“海丝”申遗遗产点名单

中国文化传媒网讯 近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遗工作的通知》,广东江门市的方济各·沙勿略墓园大洲湾遗址入选我国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推荐项目“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申遗遗产点名单。

方济各·沙勿略墓园位于江门市台山象山,面临大海,1552年为纪念第一个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华的西班牙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而建,后经多次重修和扩大,目前保存的建筑建于1869年,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影响提供了重要证据,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大洲湾遗址位于台山市上川岛大洲湾内,遗址范围从方济各·沙勿略墓园南侧海岸开始,一直延伸到朱家庄村外海岸的北侧。大洲湾遗址是我国明代陶瓷外销东南亚及欧洲国家的贸易点和中转站,是中葡两国贸易史以及中西海上“陶瓷之路”的见证者,从考古学的视角为中葡早期关系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据江门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刘利元介绍,上川岛早在宋代以前就是沿海航线和深海航线的汇接点,是西方宗教文化进入中国大门的第一站。大洲湾遗址是现存海上航行线路遗产中,陆地贸易遗址中的唯一一处。江门市自2014年启动“海丝”申遗工作以来,制定并实施了完整细致的申遗推进方案。(陈建平 戴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