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镛祠堂

李金镛祠堂

李金镛祠堂位于漠河金沟林场长满樟子松和落叶松的山坡上。建于1998年,2007年重建,祠堂门前有长阶通到山脚,两侧苍松翠柏,绿草茵茵,整座祠堂为木质结构,雕梁飞檐,给人一种庄严肃穆、史海钩沉的感觉。

中文名:李金镛祠堂

地理位置:漠河县金沟林场

建于:1998年

建立原因:纪念李金镛

漠河旅游景点李金庸祠堂「漠河旅游景点李金庸祠堂简介」

漠河旅游有哪些特色景点

1北极

中国唯一观测北极光的最佳地点

这里还包含景点: 北陲哨所 祭神树 友谊广场 北极观光塔 北极村国家森林公园 北极村马拉爬犁 北极广场-北极民俗商服街鄂伦春民族博物馆 最北派出所|北极边防派出所 中国北方民族园 北望垭口广场 北极圣诞滑雪场 鄂温克使鹿部落 雪人谷冰雪游乐场 北字长廊

2北红村

远离城市喧嚣的净土,是中国境内最北的村庄

3中国邮政(最北邮局)

中国境内最北的邮局,有漂亮的明信片

4黑龙江第一湾

黑龙江江面回流急转而形成的独特景观,一年四季各有不同景象

5白桦林

像幻想中的童话世界,美不胜收

漠河旅游有哪些特色景点

“白夜”和“北极光”两大天然奇景是漠河的特别之处。

漠河景点有:五·六火灾纪念馆、五花山

、神州北极碑、李金镛祠堂漠河观音山

、北极星广场、松苑原始森林公园

去漠河旅游有哪些景点必须去

漠河观音山景区林海观音圣像于2000年10月建成并安奉于海南南山佛教文化光明广场中央,后经漠河县与南山旅游公司协商,将南山海上观音原身像北迁漠河,于2006年9月22日,南山海上观音原身像安奉在神州北极观音山上。

北极村:是中国黑龙江省漠河县最北的村镇,同时也是中国最北的城镇。北极村位于北纬53°33′30″,东经122°20'27.14"。北极村是中国唯一观测北极光的最佳地点。中国“北方第一哨”北极哨所处于北极村。

胭脂沟:位于漠河县金沟林场,又名“老沟”、“老金沟”,从清末至今一直是淘金圣地。还有李金镛祠堂遗址,埋葬了5国500多名妓女的墓葬群、采金文化陈列馆、胭脂亭。清朝时,这里的金子为慈禧太后换过胭脂,它全长14公里,是额木尔河的一条支流,以盛产黄金而闻名于世。

漠河县有哪些旅游景点

漠河旅游景点:

1、漠河观音山景区的林海观音圣像于2000年10月建成并安奉于海南南山佛教文化苑光明广场中央,后经漠河县与南山旅游公司协商,将南山海上观音原身像北迁漠河,于2006年9月22日,南山海上观音原身像安奉在神州北极观音山上

2、九曲十八弯位于漠河县内加485千米处。是天然形成的原生态湿地,占地面积2000余公顷。

3、北极村是中国黑龙江省漠河县最北的村镇,同时也是中国最北的城镇。北极村位于北纬 53°33′30″,东经122°20'27.14"。 北极村是中国唯一观测北极光的最佳地点。中国“北方第一哨”北极哨所处于北极村。

4、胭脂沟位于漠河县金沟林场,又名“老沟”、“老金沟”,从清末至今一直是淘金圣地。还有李金镛祠堂遗址,埋葬了5国500多名妓女的墓葬群、采金文化陈列馆、胭脂亭。清朝时,这里的金子为慈禧太后换过胭脂,它全长14公里,是额木尔河的一条支流,以盛产黄金而闻名于世。

5、兴安口岸位于漠河县东北部兴安镇,雅克萨城对岸。东与塔河县开库康乡林木交接,西与漠河乡山水相连,南与劲涛镇北缘交界,北隔黑龙江与苏联阿穆尔州相望。 边境线上自古站,下至谢尼康河口,东西长69公里,境域南北宽45公里。1906年,在此处设置卡伦,隶属于黑龙江副部统管辖,1934年漠河被日军侵占,并在额木尔卡伦设立警察署、军警、岗哨、监视国境地,窥视苏岸。建国后,于1956年建立额木尔乡政府,1958年撤乡成立额木尔人民公社,1963年易名为兴安公社。

6、日伪电厂遗址位于黑龙江边,在北极村通往北极哨所的途中,这里是一处没有景观的“景观”,游人所面对的不过是一片柳条与灌木,但在1945年以前,这里却是日本人所建的一处60马力的电厂。

据漠河乡老人讲,1934年5月,日本人侵占漠河4个月左右,日本人就成立了采金株式会社,他们为了更快地掠夺中国的黄金,认为手工淘金太慢,不能满足大量开采的需要,多次到呼玛、漠河、欧浦等地进行考察,决定在漠河黑龙江上游建造一座60马力的发电机组。

但这个计划并没有达到目的,直到1945年电厂的主要设备安装完毕,还没等投产,同年8月8日,前苏联就对日宣战,电厂停建。8月11日,漠河解放,8月13日,前苏联红军撤回国时,将电厂进行破坏,并将主要设备全部拿走,就连深埋于地下的电缆也没有放过。

这个地方并不是当年电厂的原址,而是在上游,1958年的一场大水,将一个巨大的水泥发电机座冲到了这里,原址已无从考证,故将此处设为“日伪电厂遗址”。

6、古城岛位于漠河县兴安镇北4千米的黑龙江中,为黑龙江第二大岛,距中国岸50米,距俄国岸350米。岛屿对岸为雅克萨城,今为俄国阿尔巴金诺。在雅克萨之战间,清军在岛上筑土城、建营盘,设置指挥部,成为清军收复雅克萨的桥头堡,因筑土城而得现名。

哈尔 滨和漠河有哪些比较著名的景点?

哈尔滨去漠河旅游一般都是5天的旅游团。去年开始哈尔滨到漠河的火车新开了一列快车之后最快可以4天。去漠河旅游的常规景点就是漠河县城-北极村-返程。到漠河玩一般首选这条线路,很经典。

漠河北极村可以看到最北的邮局、最北的哨所、最北的一家居民,最北的森林 还可以来到国境线遥望对面的俄罗斯村庄。 途中还可以经过 观音山和胭脂沟、李金镛祠堂,都是咱们漠河比较著名的景点。

北极村

北极村在祖国版图上有着不可比拟的地缘优势,是祖国北部“天涯”,如果把中国地图比作一只金鸡,北极村就在金鸡冠的顶尖上,素有“不夜城”之称,是全国观赏北极光和白夜奇景的最佳之处。北极村原名漠河村,是现今北极乡政府所在地,又称漠河乡,是全国最北的旅游景区。北极村以北极光和极昼现象闻名于世,每当夏至前后,一天24小时几乎都是白昼,午夜向北眺望,天空泛白,西边晚霞未逝,东方朝云又起,像傍晚,又像黎明,人们在室外可以下棋,打球。每年的夏至节都吸引着国内外游客赶来,欣赏一年一度的自然景观

除了这些景点还有北红村、龙江第一湾、龙江源头等特色景观。漠河县城有松苑公园,是唯一的城区原始森林公园。哈尔滨去漠河旅游会让您感受不一样的北极之旅。  记得小学的时候就学过一篇课文,讲的就是祖国的最北是漠河。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很想去一次漠河,到北极村去看一看。

这座祠堂被称为“小金銮殿”和“民间第一祠”

黄山南麓潜口,是当下徽州区打造的安徽省休闲养生小镇。这里有名闻遐迩的潜口民宅,这是家以明清徽派民居建筑为主体的县级优秀博物馆。这里还有一座不久前已修复并对外开放的金紫祠。在这座气势恢宏的徽州祠堂里的汪华文化展示馆,集中展示的是“徽州的太阳菩萨”——汪华,保境安民,促进国家一统的生平简历及其文化传承体系。这个展示馆位于祠堂的最后进的寝殿侧翼,原名为“汪氏家庙”。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参观了这座祠堂后,欣然提笔挥毫“中国民间第一祠”。

去年冬至,一个时晴时阴的日子,在这座酷肖帝都北京太和殿样式建筑的一隅,也就是那个面朝云岚山汪华墓地的“汪氏家庙”里,黄山太极文化发展公司在地方政府、学术机构和安徽省文物局的关心支持下,依托社会力量,将隋唐时期的风云人物越国公汪华这一“忠君爱国”的英雄豪杰,设置了一个专门的展示馆。主持运营这家展示馆的是中国太极拳传人胡希龙。

胡希龙个头不高,身材中等,一袭青布对襟短衫,英姿勃勃,昭示出习武之人的硕实和坚挺,其眉宇间不时流露着儒雅的气质。

胡希龙说:“你看,今天这个太阳似乎也开了眼。”蓦然间,太阳钻出云层,在我们合影时,温暖地照在我们的身上,好生惬意!

作为率先在潜口置业,发展休闲养生项目的外来客商胡希龙,他对“生财有道”有着独特见解。

“胡总,要设功德箱吗?”一个当地帮衬开馆典礼的小伙子问。

“不要弄,别让人误会。我们来开办汪华文化展示馆绝对不是来弄钱的!”胡希龙回答得十分干脆。

是的,他们是来传承弘扬徽州文化的。胡希龙的公司在开发利用金紫祠的过程中,对于古建筑本体真可谓之“顶礼膜拜”,从不随意在建筑物上钉上一个钉子。即便是在文物保护地带,也没随意燃放过一次鞭炮。如此盛大的开馆仪式,仅在建设控制地带有节制地营造气氛。其内部展陈中,更是对文物本体细心爱护,只是在神龛上经报批设置电子蜡烛台和展厅内营造气氛的大红灯笼……面对鱼贯而入的祭拜者,人们不曾见有手持高香的宗亲和应邀嘉宾。只见他们面含肃穆,神情庄重地三叩九拜,或行磕头礼,或行鞠躬礼,或行注目礼……

对文物建筑如此爱惜的现代都市人来到徽州创业,他们怎么会让人设置功德箱呢?

设置了功德箱,朝拜者必然有些施舍,也必然会提出要购高香行礼的要求。

……

金紫祠的气势恢宏不在赘言。金紫祠内作为遗址保护的广场上,人们时常可以看见穿着宽松对襟白衣的习武健身之人,成群结队在胡希龙的带领下,不时展示出一组组神清气定的群体造型。如此整齐的具象方阵,如此优雅美妙的音乐,如此淡定舒展的举止,无不张扬着中华太极拳的无穷魅力……

潜口是个千年古镇,这里的人文积淀深厚,不仅仅在于有物化了的沉积。那些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仍在“修旧如旧”的文物保护要求下,有着数以百计的粉墙黛瓦错落的徽派明清民居。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着不少“宁可一日食无肉,不可一日不读书”的徽州历史文化的坚守者。

被首都北京媒体誉为“京华读书第一人”的汪世清,家乡即在潜口,而且是金紫祠里走出的文化名人。他是徽学高地的一个分水岭似的人物。他与明代汪道昆、清代许承尧互为衣钵,在中国徽学界是举足轻重的。他曾顾问出版了安徽省的《徽州文化全书》,洋洋洒洒好几十卷。更重要的是说,他在家乡年少时流传的读书故事,深深地影响着故乡潜口和学术界不同层面,不同年龄阶段的宗亲们……他们以汪世清先生为榜样,读书求甚解,读书取快乐,将人生的追求,定位在“读书求发展,谋幸福”之上,以读书的成果扮靓人生道路的缤纷色彩。

这里有受惠于汪世清先生而富足且高寿的农民文物收藏家程德胜。还有受惠于汪世清先生而孜孜以求学问的地方文史工作者汪大道先生。大道老先生虽说只有初中文化,但他在工作岗位退休后,几十年如一日访佚老,查古书,编村史,在汪世清先生的指导下,由安徽大学徽学中心资助出版了《徽州历史文化丛书——潜口》。还有已故的汪麦浪先生,这位曾经“文革”时当过农村赤脚医生,又在改革开放后曾在歙县陶行知纪念馆任职的学者,他不仅对陶行知教育思想有着深刻体悟,而且发表了大量关于陶行知先生“手脑并用”教育理论的文章。这位汪先生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在金紫祠里开办了“紫霞为公小学”,与当年进驻潜口金紫祠的新四军一支队官兵一道,联合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这位谦谦君子直到晚年还保持着乡贤的那种风范。满头青丝梳理得整整齐齐,一身发白的中山装熨烫得笔笔挺挺。即便是文革时期,他在农村合作医疗室里当赤脚医生,依然是衣冠齐楚,清清爽爽,无不展露出读书人的儒雅之气。忆往昔,孩提时的我,每每到他这里来看病时,无不感到亲切温暖:“小朋友,那里不舒服啊?”说着说着,只见他手持的听筒悄然在我的胸口轻轻滑过……

而当下,汪大道先生的外孙程善益,这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普通农民,虽说已六十开外,他在几年前居然也学会了电脑打字,还常年累月在普普通通的农舍里悉心整理出《大道文集》,并着手潜口金紫祠族谱、家乘的梳理……

手握着刚刚程善益送给我的《大道文集》,闻着那淡淡的油墨清香,我似乎感到“三代不读书,全家一窝猪”这句徽州民谚在古镇潜口的佐证。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根,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也是一个国家的憧憬,民族的未来。从程善益自信的脸庞上,我再一次看到了金紫祠高高旗杆上的幡旗,在春风里猎猎招展……

同时,我作为汪氏之人,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原标题:金紫祠断想

作者:黄山市徽州区政协汪晓东

选自:青年作家网 http://www.qnzj365.com

原创作品发表、优秀作品出版、作者访谈报道!

金村的祠堂文化

金村是张家港境内的文化古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村周围方圆三里内建有多座祠堂,其中建造于清朝年间的祠堂就有6座:金氏西祠,清顺治十六年(1659)太学生金永祐建,吴德裕撰记;金氏东祠,康熙十四年(1675)太学生金永福建;金氏先祠,乾隆十三年(1748)太学生金培元等建,国子监司业陈祖范撰记;王氏支祠,在金村南芦庄,道光六年(1826)举人王锡诰等建,李兆洛撰记;邓氏家祠,在金村北湘泾,道光年间举人邓琳立;周氏家祠,在金村东北周家院,光绪中周殿魁建。
金村的这些祠堂规模大,祠田多,影响广。金氏先祠有“祠屋三进凡四十间,祠田二千一百亩”,祠前有“金氏先祠碑”,祠中立有“捐建金氏先祠碑”和“金氏先祠规条碑”。咸丰兵燹后,金家花园资产也归入祠内。而王氏支祠则堂宇壮丽,祠堂内还设有舞台,并有宰相刘墉亲笔题词,另有刘石庵书册石刻等珍贵文物,支祠有祀田500亩。时至今日,王氏支祠虽不复存在,尚存部分文字资料可供查考。
初览数祠碑文、祠堂规条和有关资料,深感祠堂文化是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宣扬善行、扶贫帮困、友邻睦族、教化民风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就金氏祠堂规条而言,它随着生产的发展、意识的深化、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先后作了三次修改与增补。如果说初立时尚有少数条款内容不完善的话,那么,后续增议增补的规条却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着许多借鉴之处。如规条曰:“祠裔孤寡力不能自养而矢志抚孤者,每月给白米三斗,不论其子年岁若干,一律永远发给。”“族人六十无子而贫苦者及疯颠病者,每年给白米一石八斗,柴钱贰千文。”“族中有孤寡被欺至涉官而不能费者,祠堂公项开销。”大多数祠堂还特别规定:“(族众)大口给糙米一石,小口给糙米五斗,定每年正月十一发给”等等。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金村各大宗族借助血缘关系,以祠堂维系着一个“大家庭”,使族内贫困者能够得到一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金村是文化古村,兴教崇文蔚然成风,“五百年来子姓繁,半是耕渔半是读”,涌现出大批文人墨客,其中不乏出自贫寒之家的莘莘学子。那么,这些清寒子弟何以能读书进学的呢?从祠堂规条和有关资料中不难找到答案。金氏祠堂规定,祀田所收租息,优先用于供族内子弟上学。祠堂所属金家花园内的丽瞩楼,就是金氏办私塾的场所。祠堂还规定,对学业优秀的子弟给予资助奖励。如规条中有“生监乡试者,给盘费七千文,临行先一日致送”。正因为金村各大宗族以祠堂为载体,兴教崇文,助学帮困,明清年间才会出进士8人、举人13人、太学生和秀才100余人,才会出现翁同龢所诗赞的“马队文人集,牛行旧德多。笘毕家家墨,机丝处处梭”的耕读传家的动人景象。
古村金村“清白家风遗子孙”、“鸦片既除还戒博”,这和几百年来祠堂文化的影响不无关系。《邓氏宗谱》、《金氏家乘》中均载有以家训祠规教育、鞭笞族内不肖子孙的实例。邓氏家族五世祖允贤(义士)为人公平正直,“与恶人不善”。一日深夜,他闻知村中恶少聚众博赌,当即披衣直奔赌场,将开赌者责罚,直至其“乞怜求免、愿改前非”。他每在家祠曰:“后世好赌是曾祖之罪人也,族人当以见赌博者如淫声美色而远之,遣愁只许酒三樽。”
金村的祠堂文化之所以能在化育民俗民风中起引领作用,同地方进步士绅率先垂范密不可分。“东园高似汉东园,丹桂廷前日益繁”,这是明代高僧吴宽对金氏先祖金 瑞的赞誉。金文瑞号东园,他学识广博,通十七史,所交皆名人,年八十犹手不释卷,常袖白金济人,困不索偿。其实象东园公这样的进步士绅在当地委实不少。哪一个祠堂的建造者不捐大量钱财,舍大片土地!就以金氏先祠的建造者金氏十三世孙金培元为例,他早年在京师太学馆读书,返乡耕渔后,生活节俭,可他捐出150亩地作为义田,致力公益事业;当沿海发生水灾,灾民流亡危难之际,他开仓赈济灾民,对死去的灾民施以棺木,划地安葬;他为永昌寺建造“地藏殿”,他捐出私宅建金氏先祠,还带头捐献并筹措祠田千亩。金村周边的杨巷桥、永安桥、潘祈桥等十多座桥梁都是金村的开明士绅出资建造。金村南钱巷肖安福,肖大坤(武举人)、肖大炘(武举人)父子三人生活俭朴,却捐田五百亩立肖氏义庄。可见,在浓郁的祠堂文化熏陶下,古村金村境内百姓和进步士绅的价值观、民俗观得到规范和优化,世袭耕读、敬宗睦族、积德行善的传统理念得到普遍的认同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