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卧湘鄂川黔省委旧址

塔卧湘鄂川黔省委旧址

塔卧湘鄂川黔省委旧址位于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城东北40公里处的塔卧镇原丁家院子。

1934年11月26日,根据党中央电示,红二、六军团在大庸(今张家界市永定区)宣布成立湘鄂川黔边区临时省委,以任弼时为省委书记,贺龙、关向应、夏曦、王震、萧克、张子意、刘士杰等及少共省委一人为省委委员,秘书长王恩茂,组织部长甘泗淇,宣传部长张子意,民运部长刘俊秀。省委成立后,首先是进行宣传与发动群众,开展壮大革命根据地的工作。省委考虑湘鄂川黔贫苦农民对土地的合理要求,立即开展了土地革命斗争。1934年12月1日,省革委会颁发了《没收和分配土地的暂行条例》。1934年12月16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作出《关于创造湘鄂川黔边苏维埃新根据地任务的决议》,《决议》分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形势和建立湘鄂川黔边区苏维埃根据地的可能性,着重提出了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装,建党建政及建立各种群众组织等根据地的各项任务。经过省委及工作队的积极努力,到1934年12月底止,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扩建工作已出现新的局面,形成了西起龙山洗车河东到慈利溪口,北起桑植南到永顺石堤西,以大、永、桑、龙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省委注重加强根据地的组织建设。1934年12月,省委从大庸迁往塔卧,随即作出了《关于新区党的组织问题决议》。为了保证党对《决议》的贯彻执行,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1935年1月6日,省委在塔卧召开了第二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郭亮、永保、龙山等县党的积极分子、党校毕业生、省级活动分子。任弼时在会上作了报告,指出党在当时的紧急战斗任务是动员、组织、武装广大工农群众,粉碎敌人的大举进攻。在省委的领导下,各级党组织组织了工作队,深入到每个乡发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从群众骨干中发展党员,然后建立各乡的党支部、区委和县委。

此外,省委的重要工作是领导根据地人民进行反“围剿”斗争。1934年12月,省委印发了《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保卫新的苏区宣言》。在省委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迅速进行思想动员,积极采取措施壮大革命队伍。经过扩红,红二、六军团由会师时的7000多人扩大到2万多人,仅永保、郭亮两县就有1万人参加红军。地方武装也同样达到很大的发展。在省委和各县委、区委的领导下,根据地人民进行了清剿地主武装和反“围剿”的斗争。

塔卧湘鄂川黔省委旧址为三合院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青石板天井,面积1600平方米,正屋坐东朝西,五柱四棋,左厢房配有吊脚楼,正屋对面的木房为警卫人员住处,西南角为木朝门。院内为任弼时、贺龙、萧克等领导办公地点及住处。旧址的壁板上保留有红军标语:“驱除帝国主义出中国”、“只有苏维埃才是民族革命战争的领导者”、“反对国民党出卖中国”、“争取独立自由领土完整的苏维埃中国”、“彻底粉碎敌人五次围剿”等。

塔卧湘鄂川黔省委旧址于1996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被湖南省委宣传部公布为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革命遗址① | 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

在全国人民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团结报·湘西网联合中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党史研究室,推出了《红色湘西》专题,追溯湘西红色记忆,重温湘西革命岁月,传承革命精神,牢记初心使命。敬请关注。

湘西革命遗址

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

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位于永顺县塔卧镇塔卧村。现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2月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2017年9月新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1934-1935年,贺龙、关向应率领的红二军团与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红六军团来到湘西北地区建立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革命活动区域达31个县市。1934年11月26日,根据党中央电示,在大庸县(今张家界永定区)成立了中共湘鄂川黔省委、省军区,同年12月1日成立省革命委员会。任弼时为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书记和省军区政委,贺龙为省革委会主席和省军区司令员。同年12月10日,省委、省革委、省军区机关迁往永顺县塔卧镇。

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现保存有省委、省政府、省军区、红四分校、省委党校、无线电台、兵工厂等,整个旧址共6000多平方米。

来源|中共湘西州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刘娜

监制|龙尧

永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塔卧唱红红色文化

【原标题】永顺“四大建设”打造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

据团结报讯(向胜军)红色七月,红心涌动。6月以来,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永顺县塔卧镇,每天游客大都有五六百人,迄今已接待省内外游客70000多人;“七一”期间,每天都在1000人以上。近年来,永顺县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红色文化,发展旅游经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图:鲁明勇

突出抓好基地建设,拓展红色旅游内容。该县大力打造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攻坚,该县重点抓好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塔卧基地建设,实行文物、旧址保护修缮与开发利用,景区景点提质改造与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同步推进,着力打造国内红色旅游目的地。2016年以来,归集部门资金6000多万元,新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塔卧纪念馆,修缮了湘鄂川黔省委、革委会、军区、红四分校、红军医院和烈士陵园,被全国红色旅游办认定为“全国保护最完整的旧址”,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30条红色旅精品线路”等4个国字号品牌基础上,又获得了“全国红色旅游乡镇”“国家级烈士陵园纪念设施”“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等3个国字号品牌,为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游览内容。

图:刘明

图:刘明

突出抓好软件建设,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坚持唱响红色文化战略,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征集红军时期文物126件,组织党史、理论工作者,挖掘开发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战略地位、历史贡献和革命精神》《两封电报的故事》《送四个子孙当红军》等10个红色教学课程。组织一批著名词作家、作曲家、歌唱演员创作了红歌《塔卧告诉我》《那年的塔卧》,并开发成MTV走进了永顺城乡歌厅,成为广大干部群众最爱点唱的歌曲之一。挖掘史料原创《红星耀塔卧》《红色塔卧》连环画脚本,再版红色文化书籍《红色塔卧》《朝阳花》6000册。研发红军马灯式水杯、红军挎包、红军马灯式路灯等10余种红色文化专利产品,丰富了红色文化内涵。【MV视频】那年的塔卧:

图:鲁明勇

图:鲁明勇

突出抓好队伍建设,传承讲好红色故事。成立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干部教育学院”,培养纪念馆讲解员5名,讲好红色故事,诠释红色文化。从宣传、党校、讲师团、电视台、纪念馆等部门挑选一批熟悉根据地历史、理论功底扎实和善讲红色故事的精干人员组成人才库。加强校地合作,与怀化学院签订了红色文化科研教学合作协议,挂牌“塔卧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研究基地”,专业宣讲队伍日趋壮大。同时,着力抓好红色文化群众艺术团体建设,司城之声合唱团、塔卧艺术团创编了《塔卧告诉我》《那年塔卧》《当兵就要当红军》等一批红色文化歌舞节目,社会反响强烈。

图片来源于网络

突出抓好载体建设,打造红色教育高地。为凸显红色文化向心力和感染力,该县将红色文化纳入干部教育主体班和非主体班的现场体验教学内容。实施“请进来”战略,与湘西州委党校、湘潭市委党校常年开展异地教学合作,迄今2000多名学员来塔卧接受红色文化洗礼。2017年10月,该县承办了“湖南老区精神与精准扶贫学术研讨会暨湘鄂川黔根据地红色文化弘扬与发展征文”活动。今年6月11日,举行了“湘鄂川黔·塔卧红色连队”青少年军事夏令营启动仪式,通过听红色故事、做红军餐、野外露营、看露天电影等方式,根植红色基因,培养时代新人。

图片:粱小滔

·END·

【责任编辑:巴洽巴千、阿鹏哥、广林君、吴钧;审核:黄沙沙、石群方;未经授权谢绝转载和商用、转载请后台联系并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编辑删除;值班编辑:18774305566】

►【聚焦湖南旅博会】花垣:边城茶峒风情美,十八洞红色之旅

㉒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22

赣水那边红一角

建筑名称:中华苏维埃共和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年代:清末

建筑面积:1023㎡

风格:中式

地址江西宜春万载县仙源乡

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仙源乡仙源街桥头王家屋,始建于清末,原为民居“笃庆堂”。建筑坐东朝西,由南北两幢并列组成,相互连接贯通,共4厅12房,建筑面积为1023平方米。旧址内部为抬梁式木架结构,小青瓦屋面,木质门窗。外墙为砖砌风火墙,内墙为土墙、木板隔墙。中厅两侧走道上方,保留有当时书写的“列宁之路”、“马克思路”、“军乐”、“音乐”字样。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又称“湘鄂赣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界地区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区域。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和黄公略成功领导平江起义之后始建。

1931年9月,湘鄂赣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湖南平江召开。中共湘鄂赣省委和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在这一年的7月与9月先后成立,并于随后不久迁驻修水上杉。1932年4月12日,湘鄂赣省苏政府又随省委从上杉迁往万载县小源乡(今仙源乡),在此停驻至1934年1月,近2年时间。期间,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和劳动部、土地部、工农检察部、文化部、卫生部、内务部、国民经济部等七部机关在此办公。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赣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银质印章

湘鄂赣革命纪念馆

湘鄂赣省委、省政府在仙源执政期间,召开了数次重要的会议。1932年8月,全省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会上作了有关红军问题、土地问题等的11个决议案,选举王显德为省苏主席,彭德怀、刘建中为副主席。1933年10月,全省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作出苏维埃建设、经济建设及肃反工作等项决议,选举何振吾为省苏主席,张金楼、孔荷宠为副主席,同时选出了30名出席全苏第二次代表大会的代表。

1932年至1934年,在湘鄂赣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三省边区数百万民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湘鄂赣省党组织、苏维埃政权与主力红军都得以发展壮大,土地问题得到解决,人民群众从各方面支持苏区政府的工作,经济、文化显示出一片繁荣景象。这一时期,是湘鄂赣革命斗争史上的兴盛阶段,较稳定的苏区人口约有300万,包括湘、鄂、赣共40余县。

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苏维埃在小源,最重要、最迫切的工作就是解决土地问题。为了正确整理与分配土地,土地部认真贯彻中央所颁布的土地法令,发出了《省苏通令土字第一号指示》。文件第四项在土地分配的问题上明确指出:分析社会成分,特别是在确定富农时,应以剥削关系为主要标准,反对少数人的随意攻击和感情观念,防止把中农当作富农。

1932年6月,土地部制定了有关土地问题的三个月工作计划,强调了“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农业生产统计”的重要性,以促进土地整理分配工作的展开。为了解决好土地问题,土地部以省苏名义连续颁布了5个相关通令,足见湘鄂赣省苏政府的高度重视。也正是因此,湘鄂赣省才会成为土地革命的重要实践地。

红三军团司令员和三个政治委员(左起李富春、彭德怀、杨尚昆、滕代远)

湘鄂贛省的军事革命历史同样值得铭记。在这里,苏维埃政府颁布了多条有关军事的政策法令,明确政治军事发展方向,开展武装斗争。1932年4月,湘鄂赣省军区总指挥部成立。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多次“围剿”、发展工农红军做出了有力贡献。次年,湘鄂赣省红军主力达到2.5万余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发生了多场战役。在这些战役之中,发生于第四次反“围剿”期间的小源保卫战,是规模较大,且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场战役。

1933年3月,红十八军奉中央军委命令向南昌进发,牵制进犯中央革命根据地之敌。4月7日,敌人乘小源兵力空虚之机,兵分三路向小源——也就是如今的仙源合围。小源危急,省红军总指挥部急令各路红军星夜回援。4月8日至9日凌晨,红十六军、红十八军和红三师在近万名群众的支援下,与敌激战一昼夜,摧毁了敌军指挥部。歼敌600余名,击毙团长1名,营长2名,连长8名,缴获大量重机枪、步枪,取得了小源保卫战的胜利。

1932年出版《湘鄂赣省红旗半月刊》

在苏区教育文化建设方面,湘鄂赣省苏也并不松懈。1932年5月,省苏政府发出文字第一号训令,在全国苏维埃区域率先提出了“以教育为阶级斗争的武器”的教育思想。训令指出,教育的目的,是造就无产阶级所需的政治经济等技术专门人材。因此,要“培养儿童有健康的体魄、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集团的思想、劳动的身手、革命的热情”,与今天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当时,是非常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教育方针。

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的干部,在工作中作风优秀、一心为民,因此获得了苏区群众的大力支持。1933年2月7日,苏区红军医院缺少伤病员使用的棉衣、棉絮,省苏维埃政府内务部发出了紧急命令。各地群众纷纷响应,捐出家中的旧棉衣。在小源界岭村,甚至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把自己准备用来百年后“睡棺”的新棉衣送往了红军医院。老人的真情不仅感动了红军医院的伤病员,更感动了其他当地群众。事迹传出后,人们纷纷将更多棉衣、棉被送往红军医院,解决了伤病员缺衣少被的燃眉之急。

从1933年9月开始,在国民党军的反复围攻下,湘鄂赣苏区红军和地方武装遭到严重损失。1934年1月,湘鄂赣省苏机关迁至铜鼓,此后不断在多地间迁驻;1934年8月,湘鄂赣苏区成为游击区;1937年12月,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机关撤销。

仙源是湘鄂赣省级机关连续驻扎时间最长的地方。在这里,湘鄂赣省苏区领导边区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和残酷的反“围剿”斗争。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傅秋涛、江渭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边区军民一道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仙源作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被称为“小莫斯科”。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

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旧址群主要由中共湘鄂赣省委旧址、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五分校旧址、中共湘鄂赣省委《红旗》报社旧址等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的组织机构旧址组成。

中国共产党湘鄂赣省委员会旧址

中国共产党湘鄂赣省委员会旧址,位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仙源乡仙源街月山下王家屋,始建于清咸丰年间,由仙源当地财主王发润建造。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光绪末年,王氏后裔曾把该屋卖给外国传教士(英国意大利人)做天主教堂。旧址平面呈“凹”形布局,包括正屋和南北两端向东伸出的侧楼两部分,正屋有3厅8室,侧楼下层1厅1室、上层1室,整体占地面积1175平方米。

旧址内设省委办公厅、省委书记办公室兼卧室、宣传部、组织部、妇女部和少共省委办公室、技术科办公室、列宁室、接待室。旧址中厅墙壁上保留有当时书写的“办公厅”3个黑色繁体美术字。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湘鄂赣省军区旧址

湘鄂赣省军区(总指挥部)旧址,原为清末民初民居。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坐东朝西,土木结构,呈“7”字形布局,建筑面积239平方米,内设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总务部。

湘鄂赣省军区于1932年春在小源成立,驻扎近两年时间。湘鄂赣省军区成立后,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先后对全省红军和地方武装进行了整编,增强了全省主力红军的力量。此外,军区还组建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培养了近千名军政干部;取得了港口战役、株木桥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对湘鄂赣苏区的“围剿”;牵制国民党60多个团的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共产党湘鄂赣省委员会《红旗》报社旧址

中国共产党湘鄂赣省委员会《红旗》报社旧址原为王家祠堂,建筑面积110平方米,是清朝同治年间由仙源王家会众集资建造。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1932年4月15日,中共湘鄂赣临时省委的省委机关报——《红旗》在小源创刊。该报的主要目的是宣传党的政治方针和各项具体政策,指导各地党的工作;揭露国民党的造谣与欺骗,动员全省苏区人民参军参战,巩固和发展新的苏区。该报每期4开2版,发行约1500份,共编辑出版了近70期,辟有“国内外消息”“省区要闻”和“红军简讯”等栏目。《红旗》报社在编印《红旗》报的同时,还负责编印临时性的《红旗小报》、《政治消息报》和理论性的《转变月刊》,在湘鄂赣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理论宣传作用。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旧址

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旧址位于新市村,始建于民国8年,原为村民袁爱家中的祠堂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分上下两进,进间有一口约9.5平方米的天井,有房屋4间,建筑面积462平方米,上进中墙上保存有当时书写的红五分校“校歌”,。

中华苏维埃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五分校是1932年湘鄂赣省委第三次执委扩大会议以后,以原省苏维埃领导的军事学校基础建立起来的。1932年4月12日,随湘鄂赣省委一道迁至小源,下设军事教育处、政治处和管理处。共培养军政干部近900人,加强了湘鄂赣省红军和各县警卫团、游击队的领导力量,为革命战争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江西省博物馆

编辑:胡代江

【热点】【美丽中国·乡约江西】快来婺源耍,这个古村进入颜值巅峰,错过再等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