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渔盐文化民俗馆

北海渔盐文化民俗馆

AA级旅游景区

北海渔盐文化民俗馆位于欢乐海和幸福城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北依大海,西邻白浪河入海口,东边和南边都是人工水库。该馆依据古典民族建筑风格设计修建,是盐文化主题建设项目之一,于2007年元月14日落成,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典建筑群,由山门、钟楼、鼓楼、龙门殿、盐神殿、永宁殿、庭园组成。每年传统节日二月二龙抬头与盐神节之际,当地群众及外来游客都欢聚此馆表演或观看各种各样的传统节目。此馆古色古香,充斥着我区浓厚的渔民民俗文化传统。

置: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央子镇北部

北海渔盐文化民俗馆,座落于潍坊市寒亭区央子镇北部,渤海莱州湾南岸,新修建的拦海大坝西北角,由山东龙震集团出资修建,四周以水缭绕,再向东南,为16余万公亩广袤的盐田。该馆依据古典民族建筑风格设计,主体高达21米,占地20亩,于2007年元月14日落成,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典建筑群。由山门、钟楼、鼓楼、龙门殿、盐神殿、永宁殿组成。每年“二月二龙抬头”庙会、盐神节等古老文化活动,都是在这里举办。

河北宁晋塔庄民俗馆——为传承文化

传媒经济 > 传媒经济

河北宁晋塔庄民俗馆——为传承文化

2018-06-22 14:49:47 来源:中国网 责编:刘立峰

中国网6月22日讯 河北省宁晋塔庄民俗馆成立于2月1日,坐落在宁北街北塔庄,它是一座以传承、保护极具地方特色的河北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民俗馆、是由北塔庄民俗爱好者寇京学同志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个人出资筹建的、是依托县文物保护的有关政策,建立的一个交流和展示古今民俗文物的平台。这个民俗馆展馆面积2600多平方米,藏品30000余件、展出10000余件,通过展示的古典家俱木雕木刻、瓷器玉器名人字画、工艺精品等民俗文物,以反映富有河北特色的民俗文化。

提到为何要创办宁晋塔庄民俗馆的话题时,创办人—河北宁晋县北塔庄寇京学的想法很单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民俗文化。在被问到如何发现这些很少被注意到的文化之时,他语重心长地说:”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上已经不晓农事,对于乡土民俗物件也是基本不认识。自己去收集这些老物件,为的是让年轻人感受地方民俗文化,寻找到自己的根。”对啊,我们的根就在这些传统文化之中,正因有这些悠久的民俗文化,才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做人不能迷失自己,不能忘本,不能忘了自己的根。寇京学的愿望是建成河北省或全国最大的民俗馆。

一开始寇京学觉得自己生活的地方总是缺了点什么,好像改变了什么,他开始细细观察。不久,他发现那些曾经为人熟知的生产、生活器具,却伴随岁月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的时候,他惊觉不好,不能让传统文化被抛弃在时代的进步中。他开始忙碌起来,行走在大街小巷,走遍城市农村,去搜集民俗老物件,他想把这些民俗老物件收集起来,让宁晋县的人民找到自己的根,让更多的地区更多的人发觉传统文化危在旦夕,是时候需要被重视、被保护了。最终,寇京学从民间搜集收藏旧时代的农业生产、生活用具,在北塔庄“两委”的大力支持下建成的全县首座个人民俗展馆。

它的建成将为宁晋历史、文化、经济、民间习俗等多方面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让参观者能够了解过去劳动人民的艰辛以及前辈们艰苦卓绝的创造精神。为保护传承民俗文化、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网 田建忠)

http://media.china.com.cn/cmjj/2018-06-22/1282653.html

陕北民俗文化旅游景点介绍「陕北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陕西民俗文化有哪些陕西民俗文化介绍

1、陕西民俗文化有鼓乐、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秧歌、舞龙、舞狮、花灯等。陕北的佳县洛川榆林等地称社火为“打社火”,“地傩子”,陕南的商南洛南、商县等地称社火为“花灯会”,关中扮演社火则被称为“耍社火”,“耍狮子”,“耍龙灯”,“耍竹马”等。

2、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陕西历史悠久、民风质朴,从古至今流传并继承了许多灿烂的文化艺术产物,民俗文化丰富而独特,其丰厚的历史底蕴,孕育了多姿多彩、瑰丽奇特的民俗文化。秦腔、皮影戏、眉户、唐三彩,这些都是陕西日积月累的历史文化结晶。

3、秦腔也称为“乱弹”,是陕西地方戏的主要剧种,也是我国现存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剧种,是京剧、豫剧、川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鼻祖,其唱腔、道白、脸谱、身段、角色、门类和演技均自成体系。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嗓。

陕西民俗文化有哪些?

1、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安塞腰鼓是陕北腰鼓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多在重大节日庆祝、庆典、庙会中演出,在2006 年,“安塞腰鼓”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陕西民歌根据地域特征和艺术特点分为陕北民歌、陕南民歌和关中民歌。陕北民歌种类繁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有信天游、小调、劳动号子、榆林小曲、陕北套曲等 20多个曲种,其中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流传最广。

陕南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紫阳民歌是陕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种,代表性曲目有《郎在对门唱山歌》《南山竹子》等。关中民歌有船工号子、打夯号子、搬运号子等曲种和各种小调。

3、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发源地在华县,鼎盛于唐代,又称“影戏”“影子戏”,流传于民间,保留着民间说书的历史痕迹,是近代陕西诸种戏曲的前身。

其唱腔数十种,以老腔、碗碗腔、阿官腔、弦板腔、秦腔五大调较为普遍,辅之陕北、陕南及关中各种道情。皮影戏的传统剧目有《游西湖》《哪吒闹海》《古城会》《会阵招亲》等。

4、“社火”是陕西民间一种广泛的、传统的、规模壮观的群众娱乐活动,来源于古代先民对土地与火的崇拜。陕西“社火”通常在正月、节日盛会或庙会演出,包括鼓乐、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秧歌、舞龙、舞狮、花灯等。关中是陕西社火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宝鸡更是被誉为“中国社火之乡”。

5、面花俗称“花花馍”,属面塑艺术,种类有婚礼、丧礼、寿礼、节日花馍。面花起源于汉族民间祭祀活动,源于汉代,成于唐代,盛于宋代,到了明代之后,面花就广泛流行于民间,清末,北京还出现了专门制作面人的艺人。面花自古盛行于北方民间,形式丰富多彩,品类繁多,其中尤以合阳华县面花为佳。

陕西榆林有什么优秀的文化旅游景点

随着西安市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华丽崛起,它不仅成为了一座万众瞩目的“新一线城市”,而且强势地发挥出了陕西省在我国历史文化上的优势,在文化旅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这一成功的典范使得陕西省其他城市所拥有的美丽景区也一座座被发掘了出来,原本冷门小众的景点开始迎接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游客,陕西省的美丽风光与文化底蕴得到了广泛地传播。

今天小编再次带领大家来到陕西省,眼看一年中的旅游旺季来了,我们怎么可以待在家里宅着呢,大好的时光必须花费在旅行的道路以及目的地上。

下面我们就来陕西榆林的美丽旅游村看一看,这里不仅有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华丽壮观的石窟艺术,每一个节目每一处风景都给游客送去了出人意料的惊喜,我们快快前来领略这里的风土人情吧。

众所周知,陕西省最为著名的特色景观就是窑洞了,在榆林的风景区里怎么会没有窑洞让人体验呢,这种建筑在夏天能避暑在冬天能取暖,所以无论你在什么季节前来都能体验到这种富有黄土高原风情的快活。同时,这里的石窟艺术也具有西北地区粗犷的美,没有精雕细琢的人物细节,而是十分显眼两眼的佛像伫立在此。人们现在对于旅游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优美的风景仅仅只能满足游客的视觉感受,身临其境的体验与文化历史知识的积累也是人们持有的标准,所以来榆林旅游区实在是一个绝佳的选择,从哪一个环节上来说都无可挑剔。

在陕北地区,人人都有一副嘹亮的好嗓子,因此在这里时常会听到高亢的陕北民歌,无论是劳动号子还是信天游,分分钟让人联想到壮丽广阔的黄土高坡,极富地域色彩。陕北秧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这里时常会有秧歌队成群结队的喜庆表演,朴实的民风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如今秧歌舞成了人们来到榆林必看的项目之一了,而且当地人热情好客。

看完了表演我们就该去体验当地饮食文化了,除了面食之外其它的特色美食层出不穷,比如榆林特产洋芋有许多种做法,这里的牛羊肉吃起来也是格外鲜嫩,榆林豆腐也是大家一定要尝试的食物。

听小编说了这么多,你是不是更加坚定了去陕西旅游的想法呢?

榆林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榆林旅游必去景点,榆林旅游

榆林景点一:榆阳区圣都乐园

榆林圣都乐园位于陕西榆林榆溪滨河公园内,是全开放式的主题公园,于2014年国庆期间正式建成开园。2016年年底评为3A级景区。它是一个现代化体验式主题游乐园。

该游乐园涉及室外大型游乐设施20余项,室内项目10余项,其中有西北比较高的摩天轮、西北罕见的6环冲锋过山车、西北较大规模的水上游乐设施飞舟冲浪,有中国比较长的太空漫步也在园内出现,榆林的大摆锤、双层豪华转马、神舟飞碟等都是乐园的亮点。

榆林景点二:神木二郎山

神木二郎山,麟州胜景,古属羌山,俗称西山,因山体中部有两处凸起,状如骆驼双峰,又名“驼峰山”。其海拔高度为1082米,素有“陕北小华山”的美称,成为神木的标志性景观。窟野河、秃尾河汇流于山前,雄伟的长城穿行于后。西边沙石相间,一片松林,东面石壁陡峭,松柏挺立。

明朝正德年间(公元1518年)明武宗朱厚照出巡路过神木县,见此山形颇似案头笔架,所以又赐名“笔架山”。这些石刻,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史料价值。她的魅力在于山势的险、峻、奇与释、儒、道三教合一的宗教景观浑然一体,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榆林景点三:佳县白云山

佳县白云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白云山古称双龙岭,亦叫嵯峨岭,后因终年白云缭绕,而称白云山,庙也因“山门无锁白云封”而叫白云观。其位于陕北佳县城南5公里处的黄河之滨。榆林因为经常白云缭绕,所以称为白云山。

中山水相映,松柏参天山上有一座道观,因“山门无锁白云封”而叫白云观,山中还有其他一些寺庙。根据《佳县志》记载,明朝万历三十三年,终南山道士李玉凤来到白云山采药治病、普济众生,并在山上修建白云观。

榆林景点四:神木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

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国家3A级旅游景区,位于神木县木瓜梁村,距县城9公里,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以陕北民俗文化为主题,以发展特色旅游、展示陕北文化特色、反映陕北风情为内容。

神木县大观园内建有农耕体验、陕北文化展示、窑洞宾馆接待、水疗健身、拓展训练、文化娱乐和林间休闲等功能区域 游客可通过吃、看、玩、学等方式实地体验和了解地道的陕北饮食、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等。

榆林景点五:绥德县文化广场 

绥德文化广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名州镇,矗立于广场中心以石雕匠人为主体的劳动人民群聚雕像,被著名画家、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命名为基石,并亲笔题写立碑。

此“基石”二字恰好精准无误地道出了劳动人民是江山社稷的根基;道出了劳动人民是绥德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道出了石雕文化是绥德民间文化的根脉。

此作品将刘文西画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抽离,经过清华大学美术系的再创作,第一次把刘文西的黄土画变为雕塑作品,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全国罕见,在陕西仅有。

东北景点风俗文化 东北民俗民风

1. 东北民俗民风

蒙古人,“套马的汉子,你威武雄壮。飞驰的骏马,像疾风一样......”蒙古人都是汉子。再说了,蒙古人的体格要比东北人的体格大,人家从小就和奶长大的。

蒙古勇猛彪悍,东北其实就是脑搭铁,汉人有血性的太少了。不过汉人十个人里一个好斗有血性,东北人里十个6个脑搭铁,蒙古人里十个有五个强悍,但蒙古人好客待人也好。


2. 东北民俗风情

饮食特色 酸菜 过年吃饺子 放鞭炮 贴春联 除夕晚上还要一起守岁


3. 东北民俗民风有哪些

1、圣水节习俗:

五大连池火山圣水节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神鹿示水”的民间故事,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是我国北方各族儿女的狂欢节,也是东北三省最大民俗节日,体现了多民族习俗和多元文化的融合。

2、冬储菜习俗:

每年10月都是东北秋菜采购的旺季,北方群众往往在这个时候购买大量的白菜和萝卜等,加工或直接储存,以备冬天全家人吃菜的需要。随着时代变迁,如今储存秋菜的民间习俗逐渐被科技改变。

吉林省著名文化学者,民俗学家曹保明说,这种习俗来自东北的地域文化,因为漫长的冬季大雪纷飞,东北人就需要把粮食和青菜储藏起来,这就是最早习俗的起源。

扩展资料:

事实上,东北冬储菜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在东北个别农家,依然在房前屋后的菜地里挖出长方形的菜窖,把干燥后的白菜、带着泥土的萝卜一个个放进去,再封口加盖毡布。整个冬天每隔几天就要翻动、检查一下,以备整个冬天食用,甚至吃到第二年的春季播种时节。

随着技术的进步,如今东北地区大多数乡镇都设立了窖储菜基地,大多基地已经改变以往地窖储菜的方式,改为冷库储存蔬菜和水果,而且还可以享受政府补贴资金。“政府采取了广泛的现代化储存青菜的办法,使得这种民间储存秋菜习俗得到了最终的改变和结束。” 曹保明说。


4. 东北的民俗民风

1.沈阳秧歌   秧歌是流传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

沈阳秧歌属东北大秧歌,分高跷、地秧歌两大类。

沈阳人酷爱秧歌,他们舞得热烈、舞得豪放、舞得粗犷,令人振奋。

如今早晚或节假日的沈阳街头,不仅常有火爆的老年秧歌队表演,还有精品秧歌表演,如"蹉步秧歌"、"灯官秧歌"、少儿高跷和让人耳目一新的"水袖秧歌"、"举顶高跷"等。

每年,沈阳都有举办秧歌节,历时五至七天。

大型秧歌比赛是秧歌节的主体项目。

秧歌节的举办,让外国人更加了解中国,了解沈阳,也让中国和沈阳的秧歌走向世界。

   2.西迁节和抹愚节   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辽宁锡伯族都要举行盛大的节日庙会,以纪念220多年前锡伯族人从东北迁往西北边陲的壮举,这是锡伯族人最盛大的节日。

此外,还要举行文艺会演和赛马、叼羊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抹黑节则是在农历正月十六日,据说这一日是巡天神来视察的日子,一到这天,锡伯人不等天亮就纷纷出门,挨门串户,不分男女老少往脸上抹黑。

青年人见了老年人,先请安,后跪一脚,再向长者脸上象征性地抹一点黑,以示尊敬和吉庆。

也好让巡天神看见他们的诚心,免去小麦的黑穗病。

   3.锡伯族的“喜利妈妈”   每逢正月初一,锡伯族家家户户都要供奉"喜利妈妈",求她保佑全家平安、人财兴旺。

"喜利妈妈"是锡伯人求子孙繁衍不断的象征,又是记载锡伯族家庭州系的族谱。

"喜利妈妈"的牌位一 在堂房的西北角上,其象征仪标是一条两丈多长的丝绳。

它是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大扫除后,开始供奉,到农历二月初二,再装入纸袋,放回原处。

   4.撒路灯习俗   地处沈阳的西北地区有十月十撒路灯习惯,农历正月十五春节过后,专人组织二十至二十五人做灯笼,做好点火的纸包,等到正月十四的傍晚,举灯笼人排成两队,以锣鼓为前导,有人把纸包点燃,沿家放在地上,小纸包燃烧时间较长,又被沿路放在地面上,所以叫撒路灯,让人感到神秘惬意,更增添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5.火地与火坑   火炕是北方居室中常见的一种取暖设备。

火地与火炕一样,只是一个在地面上,一个在地面下而已。

火地与火炕设置方法相同,就是在地面下砌烟道,烘热地面,使热量在室内散发,增加室内的温度。

铺设火地、火炕的材料,一般以青砖为主。

火炕与火地的灶门,一般设置在室外,在室外烧柴。

更为奇特的是,这种火炕与火地一般不设烟囱,而设置一种回旋形的烟道出烟。

这种烟道俗称"二龙吐须"。

在东北山区的满族人家,至今保留着这种建房习俗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5. 东北民风民俗有哪些

杀年猪

在东北农村,一般过了腊八之后,人们便开始杀猪宰鸡。在腊月某一天,请村子里的邻居熟人,一早将猪杀好,将猪肉切成块,直接放于房梁外冷冻,冷冻好后放在大缸中或仓房里以备节日期间用。杀猪当天都要用酸菜和骨头肉、肥肉、血肠放在大锅里炖,这便是人们常说的 “杀猪菜”。杀猪菜不怎么讲究什么配料、调料,只是把刚杀好的猪肉斩成大块放进锅里,加入水,放上盐,然后边煮边往里面切酸菜,等到肉烂菜熟后,再把灌好的血肠倒进锅内煮熟。上菜时,一盆肉,一盆酸菜,一盘血肠,一份蒜酱,大份的端上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胜热闹。

临近三十前,还要杀一只红毛大公鸡,留在年三十炖着吃,寓意“鸿运当头”。

扫棚

进入腊月二十三之后,各家各户都要打扫卫生。家庭主妇们通常先把屋里的家具用被单等遮盖起来,用头巾或毛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完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用干净、整洁、亮堂来迎接新年的到来。中国民间称之为“扫尘”、“掸尘”。因为有民谚说:“腊月不扫尘,来年招瘟神。”民俗专家表示,扫尘既有驱除病疫、祈求新年安康的意思,也有除“陈”(尘)布新的含义。

赶年集,办年货

过年之前要作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日“年货”。过年之前采购工作称为“办年货”。

年货一般包括鞭炮、对子(春联)、灯笼、冻梨、冻柿子等。家里有小孩的还要给小孩买件新衣服,这是规矩。在农村置办年货多选择赶集,年集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在大集上要把香蜡、纸码、鞭炮、年画、红纸、白糖、烟茶、糖果、佐料等买回家。

蒸馒头

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祭神祭祖

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连 有余”相联系。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家谱的。


6. 东北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

东北的少数民族:满族,朝鲜族,鄂伦春族,蒙古族。

东北民族体系由四大古族构成,东胡鲜卑室韦蒙古族、秽貘夫余高句丽百济朝鲜、肃慎挹娄靺鞨女真、商族古燕族汉族,奠定了四大民族政权行政区布局变迁对东北历史的影响,春秋时期东北西部东胡、北部秽貊、东北部肃慎、南部古燕族,逐步演变为汉晋时期东北西部鲜卑柔然、中部夫余高句丽沃沮、东北部挹娄勿吉、南部幽州辽西辽东郡。

隋唐时期东北西部室韦契丹、东北部靺鞨渤海、东南部高句丽百济、南部安东都护府,由于东北共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交流背景,从唐朝河北道开始,辽、金、元、清、民国北洋奉系、东北人民政府到现在东北经济区,东北从四大民族体系各自为政,发展到轮流坐庄形成统一的东北历史沿革,为东北各族民族政权7次入主中原打下基础,形成东北共同的文化地理历史沿革。

就东三省而言,就拥有少数民族51个,人口最多的主要有满族,蒙古族和朝鲜族以及少量回族。吉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等44个民族。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延边、吉林、通化、白山等市州,蒙古族和锡伯族辽宁省共有44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回、朝鲜,锡伯等43个民族。黑龙江省有满、朝鲜、回、蒙古、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10个世居民族。


7. 东北民风民俗文化

东北民间铁事内容主要是东北的民风,东北的民俗,东北的家乡土气息,东北的人情世故,这个故事主要是以80年代的农村为时代背景,然后参考和借鉴了一些民间传说为主要角色的原创民间故事。东北的民间老故事大多数都是50年代到70年代的故事。


8. 东北民俗民风特点

这是东北民俗文化的一个元素。不同于中原和江南的是,早期移民东北的人们,在寒冬之下受居住条件限制,几代男女同居一室,所以有公公穿错媳妇的鞋的怪事,过去东北有猫冬一说,便是漫长冬天男女混杂一起看牌喝酒,插科打诨毫无避讳,长期下来形成了风气,人们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9. 东北民俗民风作文600字

提到东北的民间风俗,你一定会想到东北大秧歌吧。

扭秧歌是东北农村逢年过节时必有的民间娱乐活动。现在已经被一些大城市引进为固定的民俗活动了,有些地方的农村,夏天的晚上,人们也要组织起来扭秧歌锻炼身体。秧歌有着悠久的历史,种类多样,有地蹦子秧歌、踩高跷秧歌和打花棒秧歌等。正月十五到了,村里的“秧歌头”又开始筹备扭秧歌的诸多事宜了:选秧歌队员、雇吹喇叭和打鼓的、购买秧歌服、做头饰、准备扇子…… 选演员是很重要的。一般的说,要挑有经验的、年轻健壮的,这样扭起来才带劲儿。但也有个别年纪稍大些的,他们在家闲着无聊,又有点扭秧歌的爱好,也就自然成了队员。还有个别放假在家的初中生,也想试试身手,在“秧歌头”家里软磨硬泡。“秧歌头”禁不住磨,只好点头答应,但条件是把他们排在队伍的末尾。这些半大小子得了这个允许,也乐得屁颠屁颠的。扭秧歌讲究个整齐,花花绿绿的秧歌服穿出来可抢眼了:清一色的红上衣、绿裤子,或者清一色的桃红色,头上再戴上朵鲜 艳的大花,别提多精神了。有的秧歌队为了吸引观众,还把唐僧师徒请来了——做好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服装,让四个秧歌队员穿起来扮演。就这一招,许多小孩子会跟着秧歌队跑出二里地。秧歌一来,只听一声“秧歌来啦”,全村老老少少都蜂拥而出,簇拥着站在道两边,翘首望着,有的人竟上了树,还有爬到房顶上的。一条摆动的长龙游过来了,组成长龙的每个人都精气神十足,左手拿着彩带,右手挥舞着扇子,和着鼓声、喇叭声,有节奏地扭着、跳着。乐队的人都是音乐好手,他们吹出来的都是当下农村最流行的歌曲的调子,吹到紧要处,秧歌队员们扭得更带劲儿了。群众们的反应更是热烈,掌声、叫好声响成一片:“好!”“太棒了!”“再来一段!”有的观众看着觉得不过瘾,还偷偷地混进队伍扭一阵,这是不犯规矩的。秧歌队是走家串户的。表演结束时,各家都会根据经济条件给秧歌队一定的“赏钱”,但是秧歌队管事的报数时,一定要报双数。如给了50元钱,一定要说“赏钱100元”,队员们心里自然是有数的。秧歌结束了,人们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又盼着下一伙秧歌队的到来。东北大秧歌,展现了东北人豪爽的性格。东北大秧歌,给人们的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让人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有机会,你也亲自上场扭一扭东北大秧歌吧!


10. 东北民俗民风作文

东北的除夕夜真冷啊,可是屋子里热气腾腾。我们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