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间楼

百间楼

百间楼位于湖州市南浔区南浔古镇东百间楼河两岸。百间楼河东起东吊桥,北至栅桩桥。百间楼沿河蜿蜒而建,长约400米,为明代万历中(1573-1620)礼部尚书,南浔人董份所建。

百间楼好玩吗 百间楼游记

百间楼是个不算很出名的地方,估计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但是这个地方浙江的一个非常值得一去的景点,有人甚至评价说不来百间楼妄来浙江这种话,那么百间楼到底有多好玩呢?下面小编就来跟大家带来一篇游记,大家看看就知道有多好玩了。

百间楼好玩吗 百间楼游记

百间楼两岸有民宿和茶馆,遗憾是没有酒馆。这边的景致,晴天可饮茶,阴天需饮酒,天气阴沉的时候喝得微醺,沿骑楼一路逛逛,非常安逸。

对我而言,百间楼是南浔最棒的景致。可能是非节假日的关系,人少的可怜,而大部分游客都挤在另一头的景区呢,可惜啊,也正是如此这边才十分安静,倚水而居,伸手就能够到的湖水,坐在湖边,哪怕只是发发呆,也是很惬意的,去过周庄,哪里吵杂,到过乌镇,哪里喧嚣,南浔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大抵会是我印象中最好的一个。

于我来说,百间楼区域是整个南浔古镇最美好的地方,而亲近他最好的时光必然是清晨,早晨6点半搭车在泰安路入口处下车,到五福楼或者状元楼吃上一碗热腾腾的双交面,继续向北向东,过一座石桥,面向着前方宽阔的大戏台广场,两侧是安静的河水,清晨露水未退,升起若有若无的轻雾,有一瞬间仿佛将你一下就拉回到小镇曾经最美好的时光,街头叫卖、嬉闹家常如真实般浮现,百间楼内民生万象,怎么说呢,如果你看过一部电影,《我的机器人女友》中男主角跟着女主进入到全息投影的20年前大地震前夕家乡的那个场景,就是最好的诠释。

百间楼好玩吗 百间楼游记

因为人只有在安静的时候才会有美好的想象,面对人声鼎沸的人流我想大部分人都会很焦躁吧,正因为百间楼在古镇最北面,而大部队旅游团都是在南正门进入,所以可以打一个时间差,根本无需拥挤就可以坐享江南美景!(后话,当我们10点钟已经玩了3个小时过了刘氏梯号的时候,大部队还在入口的小莲庄拥挤徘徊)除了清晨景美人少外,还有一个理由可以让人决定从百间楼玩起,那就是景区内的小景点大都8点半以后开门,而百间楼这边只有一个张静江旧居,所以可以在享受1个多小时的悠闲时光后,踱步去到张静江旧居,游玩既惬意质量又高。

再来说说百间楼,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走街串巷,百间楼可以满足我对小巷的一切渴望:南方才有留存的木门版,百年时光至今仍有人居住的石头屋 ,坑坑洼洼凸起处却又光溜溜的石板路,还有那石墙缝中倔强生长的小草,充满了生活气息,或者说生活气息还未远去。我们在一幢一层全部是木头制作的房子里见到了一位老人,至今还居住于此,从她口中我们得知,这栋房子的木楼梯已经经历了五六十年的时光,踩上去的吱呀声证明了此言不虚,而门口的百年古藤和不合时宜出现的高大芭蕉树都很容易吸引我们的目光,我的两位母亲也乐于在此处留影纪念,恩,能为她们拍照是我的幸运和幸福。

时间指向了8点钟,在往张静江旧居的路上,“误入”南浔东部,发现这边的这条河流是小镇最美的一条,沿途的几座桥梁都极具特色,正应了那句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朝阳初升,数游人已融化…………

论景色和感受,南浔这一刚刚开发没几年的地方,当属江南水乡古镇中最美好的一处,若干年后,也许再无今日之感,幸甚,幸甚。

散落民间的老房子 穿越百年去台山看碉楼和洋楼

相信不少小伙伴从地理书上获悉,台山是全国闻名的第一侨乡。确实如此,在台上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有亲戚旅居海外。大批侨胞旅居海外,也为台山这片大地上奉上了独树一帜的侨乡文化,这其中就包括了:碉楼和洋楼。

台山的碉楼和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称号的开平碉楼(注:称号里还包括了村落)都是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不同的是前者散落在民间各地,后者则有一大片保留得较好的,形成村落。

开平碉楼

这些散落在民间各地的百年老房子,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和历史的沉淀,依然屹立不倒,成为如今台山民间乡村的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

台山碉楼

行走在其中,你会发现一座座中西合璧的建筑映入眼中,一排排跨越时空的骑楼墟市迎面而来,听者操着浓郁方言的台山话,你甚至会产生错觉:我穿越了吗?

碉楼:时代见证者

在任意导航地图上,随手输入“台山碉楼”就冒出几十个上百个目的地。据不完全统计,五邑地区(江门市)目前保存有近4000座碉楼,以开平和台山居多。开平碉楼成群,入选非遗后,开发成旅游区,获得了很好的保护。

开平碉楼

台山碉楼散落在村落里、田野中,有资料显示,最早的碉楼是在清朝末年兴建的,一座座,它们见证了主人家的高光时刻,既是主人家荣华富贵的证明,也是兵荒马乱的缩影,既是主人家颠沛流离出走他国艰辛觅食的见证者,也是家族凝聚力的丰碑。

历经百年的风雨洗礼,这些散落民间的碉楼,大多因年久失修而变得灰旧衰败,当年光彩照人的风光早已不再。有些已经爬满了爬山虎,有些已经墙体剥落,但走近时,依然能感受到壁垒森严感。

民国初期,位于四不管的开平、台山一带,盗贼横行,政府无能,为了防御,早期富裕起来的归国侨胞开始兴建碉楼自卫。他们找专人设计,仿照国外一些建筑,高价运用国外的一些建筑材料例如门窗等。

碉楼多数建于村口,也有分布在村子后面或村外。就建筑式样来看,有中国传统的硬山顶式、悬山顶式样,也有100多年前国外流行的希腊式、罗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按功能分,碉楼有集防盗与居住于一体的居楼,也有村人集资兴建的众人楼和用于值班放哨的更楼。

更楼

碉楼一般采用中西合璧,一般都有三、四层以上,下面几层采用直筒式设计,通体光滑,防止坏人攀爬而上,顶部凸显西方建筑美学,采用向外凸出或设置“燕子窝”,并画上颜色丰富的壁画,整体类似城堡式风格。

洋房:早期西方别墅式民居

早年富裕起来的旅居侨胞,除了寄钱银回线兴建碉楼外,还有不少西式洋房别墅。在端芬镇就有一座已经有90多年历史的翁家楼,翁家楼占地面积约1500㎡,是旅美翁氏族乡亲请德国人设计图纸建造,包括玉书楼、沃文楼、相忠楼三栋西式别墅和两栋两层高的中西合璧建筑。

别墅建筑楼前种满树木,其中包括了树龄120年的人面子漆树。别墅有类似八字形石阶平台,墙身柱间隙有彩色瓷片图案,并且还有国外进口的彩色玻璃窗,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观感,不得不佩服老一辈设计师和建筑师的智慧。

如今别墅的落叶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石阶上也是光滑,外墙体剥落的别墅,铁门紧锁,贴着的对联,二楼的阳台处还挂着衣服,兴许是主人家的远方亲戚朋友在这居住。

一位老太太看到陌生人到访,好奇地看着我们,本想向老太太询问一些有关主人家的故事,但老太太操着一口浓郁的台山方言,我大概听到她说:这家主人已经五六十年没有回来了(据台山那边公布的消息是1949年老夫人才搬离这),时间也吻合。但奈何老太太听不懂粤语和普通话,我们没办法进行更多的沟通。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旅居海外的华侨受到启发,希望通过“教育救国”帮助家乡发展,捐资了一批具有历史意义是学校。其实在翁家楼的右侧还有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物,它就是庙边学校,同样是由翁式家族捐资兴建。

庙边学校主楼高三层,穹顶瞭望亭设在楼梯间,两翼高二层,采用平顶设计,共有8间教室和办公室、纪念堂、阅览室等。

后来伴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小孩逐渐跟随父母到城里读书,这家具有近代典型中心合璧建筑的学校就被关上大铁门,慢慢荒废了。

有资料显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台山地区的洋楼建设进入鼎盛时期,多地出现了一栋栋洋气十足的别墅式民居。时至今日,我们穿梭于台山的乡镇时,依然能看到一栋栋屹立不倒的洋楼,虽然岁月洗刷了它们身上的原有的光鲜亮丽,但从还能从这些长满青苔的旧貌中窥探出它们当初的雍容华贵的样子。

除了大富人家的碉楼和洋房,一些稍微富裕的村民,他们的房子则是以青砖黑瓦为主的民居,房子两侧还有弯弯的屋角设计,可不要小瞧这些民居,少说也有上百年历史了,房子都是从侧面开门的,夏天凉爽。

骑楼墟市:置身其中如同穿越历史

除了碉楼和洋房,华侨在回乡下投资时,还兴建了不少商住两用的临街骑楼商铺,这些骑楼建筑群分布在乡镇的墟市里,如今依然在发挥着墟市的作用。

这些骑楼建筑群和广州恩宁路的骑楼有所不同,这里的骑楼多为2-3层,一楼有立柱,内置的商铺大门走廊,二楼以上部分凸出设计,连续的骑楼组成贯通的人行道,可为行人遮风挡雨,“有脚骑楼”生动形容这一建筑特色。

这里的骑楼建筑既有中国檐廊式沿街建筑的延续,又吸收了大量的西方建筑文化,不仅建筑造型五花八门,而且加入了西方建筑的柱式、拱形阳台、装饰图案等等,并且顶部都有各种不同的造型。

无论是台山的县级行政中心台城,还是乡村里的小小墟市,无一例外都是以骑楼街为主,可见侨乡文化对这里的影响之深远。

端芬镇梅家大院目前保留了较为完整的骑楼群,这里曾经是《让子弹飞》电影的拍摄地,这里四面都是骑楼群,中间是一个长方形的广场,站在广场中间,闭上眼睛,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

这里的各个商铺大小统一,风格各异,巴洛克风格的山花、罗马的柱式和拱劵、彩色玻璃的花窗、外墙立面的灰塑图案、骑楼步廊的吊顶等等,具有浓郁的欧式设计风格。

碉楼、洋房和骑楼,组成了极具特色的侨乡文化,可以说是祖国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每座碉楼或者洋房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它承载着侨胞漂洋过海谋生活的不易,既是他们财富的见证者。时移世易,碉楼的兴建者早已不在人世了,他们的后人也大多已经移民海外或者长期旅居海外,如今台山当地的村民也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稳定生活,再也不用靠碉楼防御自卫了。但这些散落在各地乡村的碉楼、洋房、骑楼依然在默默守护着一方土地,如同当初一样。

河北有处特色民俗村,百余间房屋,院中有楼、楼顶有院,看点十足

河北有处特色民俗村,百余间房屋,院中有楼、楼顶有院,看点十足

喜欢旅游的朋友都知道,景点当中除了自然美景、古镇这些就是文化民俗村。现在很多年轻人生活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当中,压力比较大。而这些地方,往往生活节奏比较缓慢。因此,吸引很多游客纷纷前往打卡,也确实、这些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有很多亮眼的景点。这处大梁江村它的建造历史,要追溯到元末明初时期,旧时一度属于山西的管辖范围,但是之后划给了河北省井陉县进行管理。

大梁江村最具备代表性的景点建筑,就是武举人、“一宅九院”这处景点。它占地大约有2亩左右,房屋数量总共有百间。

每每走进一道门,就会发现我们所看到的是院中有楼、楼顶有院、而院里也有楼,几乎是楼能相通、院子也能够通院这样的罕见情况,它的存在说是地处深山里的大宅门,也是很贴合实际的。并且,该景点还是石家庄市区内价值最高、规模也保存最好的一处建筑。

我们看到在“一宅九院”它的附近,能够看到一棵千年古树,这棵古树的存在,又见证着村子漫长的历史。根据村子里的一些资料表明,村里的老槐树种植与唐代时期,距今大约已经有1000多年左右的漫长历史。虽然,看到它的树心已经枯了,仅仅只剩下树皮部分在顽强地活着,整个树身又像东南方向倾倒。为了它不倒掉,当地村民使用了拱形的小牌楼,将它进行支撑,它顺着支撑又向上在努力生长,给人的印象可以说是枝繁叶茂的,虽然看到树木的表皮已经发黑,却仍然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村内有5条巷子,总共分为了上街中街、还有下街,总长度大约有3700米左右。宽大约有2-4米,街道整体形势看起来高低错落,走进去之后,就会发现街道多数都是用鹅卵石所铺成的。这里,我们还能够看到四合院的建造模式,并且,它的各种功能、用途都特别的明确,它也是民居古建筑当中的典型代表。

目前,大梁江村总面积大约有8.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有300多户,近1000多口人。如今,村内保存完好的民居数量约有162座,村里所保留下来的这些建筑,创建年代多数都是源于明初时期。我们在村里可以看到314座,各方面都保存完好的院落、还有4000多间用石头打造的房屋,这些房屋它结合了北京四合院山西民居的特点,给我们带来很浓重的古气息。

这样一处有意思的文化民俗村,是适合我们举家去逛逛的。但是,问题是、因为该村子比较低调,导致很多游客不知道。小编觉得,这样有特色的地方,是很有趣的,在这里游玩,我们所压抑的情绪,随着欣赏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屋一院,我们的坏情绪都能够消失。

河北有一古村落,曾划分给山西,被称为深山里的大宅门,古韵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