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丰面粉厂旧址

五丰面粉厂旧址

五丰德记面粉厂旧址,位于昆山市朝阳街道小澞岸社区小西门。昆山制粉工业化始于上世纪40年代初。有识的粮商张国梁等筹集资金于民国31年(1942)建集丰面粉厂,同年,五丰面粉厂于正阳桥建成开业。民国33年7月,五丰面粉厂迁至小西门新建三层楼厂房,扩大生产,单磨增至7部,日产面粉500包。

现存的五丰德记面粉股份有限公司旧址,四层砖混结构,建于民国33年(1944),建筑面积552平方米,主体结构保存较好,基本保持了民国时期的建筑特点和风貌。民国时期的民族工业对中国的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工业遗产就是这一影响的历史见证物。五丰德记面粉厂旧址是一处具有一定价值的工业遗存,它给后人留下中国工业发展尤其是近现代工业化的社会发展轨迹。目前,昆山民国工业旧址保存下来的仅此一家。2009年其被公布为昆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修复。

2011年12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面对面丨法国永和公司造船厂旧址

造船厂

旧址

法国永和公司

March 15, 2020

起始年代:1916年

地理位置:位于滨海新区海河北岸新胡路8号。

保护级别: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重要地位

它曾是中国华北地区

骨干造船企业和塘沽造船业的主力军,

是中国近现代造船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是重要的工业遗产。

船厂初建

1916年,法国商人在塘沽海河北岸开办经营永和公司,主要从事大型机帆船制造。当时,工12厂距离海河口12公里,占地120公亩,岸线长305米。厂内建有水泥船坞和机场各一座,有卧式锅炉1个,发电机2部,圆锯、带锯各一部,可造木板帆船和千匹马力柴油机。

船厂变卖

由于业务亏损,1924年法商以100万银两将永和公司卖给天津海河工程局,改名为“新河材料厂”,是座落在天津小孙庄的“海河工程局修船厂”的一个分厂。出于塘沽地区破冰及大沽沙航道疏浚的需要,用于承修“快利”、“通凌”等疏浚工程船舶和存放材料。厂内设蒸汽引擎机、炼铁室、抽水室、晒干厂、三角起重机和钢筋混凝土干船坞。船坞长125米、宽16米,采用浮箱式坞门,方便船舶进出和坞门启闭。

日军霸占

1942年,新河材料厂被日军霸占,并改称“天津浮船株式会社北工厂”。为适应侵华战争的需要,厂内添置了发动机、发电机、大车床、电剪、滚板机等设备,强迫工人为日军制造、修理大型木船和制造炮弹。

日军投降

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成立了天津市党政接收委员会,接收新河材料厂,复归海河工程局,更名为“海河工程局机械修理厂新河分厂”,主要修理海河工程局所属船舶。由于内战,船厂处于维持状况。

塘沽解放

1949年1月17日塘沽解放。当天深夜,天津军事管制委员会交通处就派齐田同志接管了新河材料厂,改名“海河工程处新河分厂”。当时,新河机械修理厂仅有13名工人,23间厂房以及压缩机、钻床、创床等生产机械。厂内船坞前的木码头已焚毁大半,围墙倒塌近300米,厂区环境破烂不堪。

为了尽快恢复生产,接管人员通过多种途径召回工人,成立了工厂管理委员会,实行民主管理。至2月初,陆续修复了部分损毁的码头和破坏的厂房、库房以及机械设备,为全面恢复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夏日之梦

1952年8月,为适应港口建设和疏浚任务的需要,船厂交由天津区港务局代管,为第三修船厂。

1953年1月,为集中使用疏浚设备,又将船厂划归新成立的交通部航务工程总局疏浚公司管理。7月,同属疏浚公司的大沽修船厂、小码头船厂与新河船厂合并,组成新河船舶修理厂大沽坞。新河船厂改称“新河船舶修理厂”,以修船为主,造船为辅。

合并后,由于新河船舶修理厂厂地宽阔,水陆交通便利,具有扩建发展的有利条件。于是将大沽修船厂除铆、焊车间及部分船坞保留外,其它工种、设备和主要职能科室、技术人员、工人等,陆续迁至新河船舶修理厂。同时,新河船舶修理厂也不失时机的加强了厂房设备和生活设施建设,新建铸工场、锻工场、锯工场以及水塔、仓库、职工宿舍等。

这次合并是新河船厂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从此结束了只修船不造船的历史,进入了以修船为主、修造并举的新阶段。

1954年,为支援广州建港工程,根据国家安排,船厂调出部分设备和300余名职工。8月,大沽船坞划归新河船厂,取消大沽坞的建制。

1956年1月,交通部船厂管理局成立,新河船厂划归该局领导,业务仍以修船为主、造船为辅。

1958年7月,新河船厂由天津机械工业局管理,更名为“天津市新河船舶修造厂”。这一年,新河船厂工业总产值达到669万元,比解放初增长337%。

1962年,新河船舶修造厂划归交通部管理领导。这一时期,开始进行多品种小批量造船,如拖轮、抓泥船、抛锚、灯船、绞吸式挖泥船等。以后又开始承建中型工程船舶,建造了400立方米绞吸式挖泥船。

1967年,新河船舶修造厂划归交通部水工局领导。这一期间,承建了中国第一艘500吨起重浮吊船,并为天津航道局建造了中国第一艘500立方米链斗式挖泥船。

1982年7月1日,新河船舶修造厂划归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领导。9月,划归天津船舶工业公司。第二年,建成1500立方米耙吸大型挖泥船。

1987年,与荷兰IHC公司合作引进80年代国际先进的工程船建造技术,建造1600立方米大型绞吸式挖泥船。还开始承造大型金属构件和重型机械等非船舶产品。

1989年,新河船舶修理厂拥有固定资产8630.2万元,有各种设备1600台,具有大中小型门类齐全的机械设备系统。主要生产设施有3000吨干船坞1座、5000吨级船台1座、1000吨级船台8座、修造船码头400多米、15-70吨门座式起重机6座。

1994年5月25日,新河船舶修造厂、新港船舶修造厂两大船厂合并,成立了天津造船公司。2001年,原天津造船公司进行资产、人员重组,新港、新河两厂分别对外挂牌,新河厂厂名为“天津新河船厂”。

2003年11月,新河船厂吸收民营资本,重组为新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改制后的新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走上了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发展成为集造船、修船、钢结构加工、焦化设备制作、机械制造及建筑基础工程、建筑高档门窗制作等几大支柱产业并举,享有进出口经营自主权的现代化企业。

2014年,法国永和公司造船厂旧址被公布为 滨海新区不可移动文物。

保存现状

厂区中部现存船坞一处,

修于建厂初期,

坞门临海河朝南,保存较好。

来源: 天津市滨海新区博物馆

工业老建筑|成丰面粉厂楼曾是济南第一高 战争年代是重要占领区域

编者按:自现代文明后,工业的地位就变得至关重要、不可替代。济南作为近现代知名的工商业名城,在中国近代工业史上写下了浓厚的一笔。回看百年发展,老工厂、老仓库、老铁路,这些承载了济南工业文明、体现城市特色和发展轨迹的工业遗产成为了泉城人的重要记忆。闪电新闻记者将实地走访,通过工业老建筑视角,用镜头记录百年的历史沧桑,让人们了解济南这座老城的前世今生。

在济南天桥的北头西侧,成片的高楼中,保留着一片看上去有些“苍老”的建筑,和周围的环境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这片老建筑就是成丰面粉厂旧址

去年,济南市启动旧城改造项目中,对原成丰街25号的成丰面粉厂进行加固修缮,未来,这里将以老建筑为主体,改造成为具有地标性文化的主题创意园区。

成丰面粉厂是济南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济南非常珍贵的一处工业遗产,已经荒废很多年了,是济南一处不可再生的不可移动文物。

成丰面粉厂是由原籍淄博桓台的近现代济南著名的实业家苗杏村与其堂弟苗星垣于1921年创办的,1922年成丰面粉厂正式投产。日产面粉44吨,后来增产到日产面粉52吨,经营数年,利润大增。

1929年再次投资扩建制粉楼,增购相应的制粉设备,日产面粉量达到176吨,成为济南府众多制粉厂中设备最齐全、产量最高的一家面粉厂。

成丰面粉厂占地面积15000多平方米,厂区由厂部办公楼、制粉楼、库房、电工室、锅炉房、泵房等组成。其中制粉楼、库房、电工室、烟囱等都是1922年左右所建。

目前,成丰面粉厂旧址内还保存着4栋建筑,分别是面粉厂原来的办公楼、东库房、西库房和制粉楼。

制粉楼是该厂的主要生产车间,主体五层,局部七层,高达30多米。

厂房墙体没有什么过多的装饰,全部为简单的水泥砂浆抹面。

该建筑在2007年9月8日的一场大火中被严重烧毁,现仅存建筑外墙体,楼内被烧的痕迹显得非常醒目。制粉楼曾是济南北部最高建筑。

库房共有三座,分别位于厂房的东、南、西位置。东库为原料库房,其结构形式与南、西库相似,仅墙体部分没有做任何处理。

这处建筑是我国较早的民族工业建筑之一,它见证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兴衰的历史过程。在济南开埠发展过程中,外来资本作为国内资本市场的主流,对民族工业资本的冲击很大,因而使得民族工业的发展非常艰难。而成丰面粉厂在这样的艰难背景下,无论是生产工艺、生产规模还是技术设备等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的,它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不畏强敌的英勇气概。

1921年,苗星垣与堂兄苗杏村筹资7万元,在津浦铁路站北购买地皮,修建厂房,筹建“济南成丰面粉股份有限公司”。

1922年8月,占地面积为4669平方米的成丰面粉厂正式投产,日产面粉2000包。后日产面粉8000袋,当年结算即获得纯利7.5万元,生产规模已为济南粮食行业之首。

1937年12月27日,日军铁蹄踏进济南。1938年1月3日,成丰面粉厂被日军“军管”,1942年又被迫与日商合办,改名为东亚面粉厂。

1948年9月济南解放期间,成丰面粉厂制粉楼被国民党军蓄意烧毁,全套设备化为灰烬。济南解放前夕,苗星垣等人将资金及机器外调,直到济南解放以后才将钢磨及设备调回。1949年12月15日,成丰面粉厂重新开机生产,苗星垣仍任经理,1958年,他在济南病故。

新中国成立后,成丰面粉厂于1954年5月率先参加公私合营,而后成了国营企业,上世纪90年初代停产。成丰面粉厂建成以后,由苗家出资铺设了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命名为“成丰街”,沿用至今。

成丰面粉厂作为济南现代意义上真正的工业启蒙,开创了生产“机制面粉”的先河,为济南的工业发展和商业文明留下了精彩的一笔。

㉖兴国革命旧址——中央兵工厂旧址群

26

人民军工发祥地

建筑名称: 中央兵工厂旧址群——总务科旧址

年代:1920年

建筑面积: 1022.4㎡

风格:中式

地址江西赣州兴国县兴莲乡官田

2006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兵工厂总务科旧址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兴莲乡官田村,又名礼布民房,是当地陈姓地主的住宅,共有三十多间房间。旧址坐东向西,砖木结构,悬山顶,两层楼房,建筑面积1022.4平方米。中央兵工厂的总务科及其下属机构驻扎在右侧横屋,正门匾额书“金芝毓秀”。正中横屋书“梅香瑶圃”,是兵工厂开会的地方。左侧横屋书“玉树含辉”,是中央兵工厂职工委员会和党委会办公室驻扎的地点。

总务科旧址

1931年9月,中央红军3万多人粉碎了蒋介石30万兵力的第三次“围剿”,缴获枪支2万余支。然而,这些枪支中有许多零件不全、无法使用。同时随着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赣南和闽西地区连成一片,中央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红军和地方武装迫切需要大批枪支和弹药。在这种形势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在原有修械所和修械处的基础上,组建一个规模较大的兵工厂,担负日益繁重的修械和弹药生产任务。

当年,官田村以出铁匠闻名赣南朱德总司令亲自到此地勘察,判断官田村西侧背靠高山,山上植被茂盛,常年云雾缭绕,敌人的飞机难以发现,即便发现,为了避免撞山坠毁,也不敢俯冲发动空袭,最终确定将村西北山面水的七栋房子作为厂房。

1931年10月,红四军军需处处长、时任军委总供给部财政处处长的吴汉杰带领几十个人,来到官田村,开始创办中央红军官田兵工厂。吴汉杰任厂长,张健任党委书记,陆宗昌任特派员,马文任职工委员会委员长。官田中央兵工厂对外称“中央兵工厂”,又称“中革军委兵工厂”“中央红军兵工厂”。

官田兵工厂最初由白石红军修械厂、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修械所、红三军团修械所、吉安县东固养金山修械处、赣县田村龙头修械处和其他一些小型修械组织合并而成。初建时只有枪炮科和弹药科、利铁科、总务处、警卫特务连和运输马队;技术力量也缺乏,干部和工人仅250 余人;厂房和设备十分简陋,只有200 多把锉刀,100多把老虎钳,4座打铁炉。

兵工厂的工人除了少数木匠、铁匠及原来国民党部队军需人员外,大部分人不久前还是农民。他们多数人不要说制造,修理都不会,甚至没有看过、摸过枪。但工人们热情高涨,他们乐观地表示:“除了生孩子,我们什么都能学会。”

在工厂党组织的号召下,全厂掀起了钻研修枪、制枪技术的高潮。厂长吴汉杰把力量配搭开来,提出口号:“虚心学、快快学,我们多流汗,阶级弟兄少流血!”十冬腊月,大家忘掉寒冷,白天丢下饭碗就去干活,夜里没有灯就摸着黑研究技术,躺在床上还讨论着怎样找窍门。

兵工厂场景复原

1932年1月,兵工厂分设弹药厂。4月,红军攻克国民党钟绍奎军的巢穴岩前,缴获了敌人兵工厂和造币厂的机器设备;攻克福建的重镇漳州厦门后,又缴获了国民党军张贞部修械厂的两部车床、一个30马力发电机、一批汽油和其他一些修械材料。后来又逐渐增加了手摇钻床、手摇冲压机,四尺、六尺、八尺皮带车床、皮带钻床等共十几部。5月,在枪炮科、弹药科的基础上,中央兵工厂发展了枪炮厂、杂械厂(生产刺刀和镐、铲等军用器械)、弹药厂等3个分厂。1932年夏,又在古龙冈镇寨上村分设杂械厂,在银坑分设弹药厂。

生产机器

中共地下组织秘密广泛动员萍乡汉阳广东、福建、上海等兵工厂的工人,突破重重封锁来到中央苏区。1932年9月,从沈阳兵工厂调来了韩日升、郝希英、刘广臣等熟练技术工人,兵工厂的技术力量和生产技术进一步充实。工种多了,分工也更加细致,下设七个部门:枪炮科、弹药科、制造股、木壳股、牛皮股、刺刀股、炸弹股。鼎盛时期,官田兵工厂人数近1000人,能修理步枪、机枪、迫击炮,也能手工试制步枪,造出的地雷威力极大,一个20多斤重的地雷,可以把周围3丈远的树木炸断。

生产场景复原

由于国民党对苏区的封锁特别严密,原材料和工具很难从苏区外边买到。红军战士每打一发枪弹,都要将弹壳拾回,按级送回兵工厂进行复装。另外,也从市场上兑换收集铜钱,每枚铜钱可制造出一枚弹头壳。

为解决原材料问题,全力让机器转起来,大家绞尽脑汁,摸索了一套综合解决生产原材料的办法:一是想方设法自己生产。如打制铁砧、铁锤、锉刀等造弹工具;买不到燃料用油,就造大木轮利用水力发动机器;没有硝酸,就设法用腐朽的木头磨成粉末,和白药配成火药;做底火的铜皮用光了,就用弹壳打成薄铜片来代替。二是派人化装进入敌占区,秘密输运原材料。总供给部还派出由300多名老战士组成的特务队多次秘密潜入白区,接运从福建厦门、漳州等城市采购的原材料。

战场上收集的敌军武器残件

1933年4月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官田兵工厂奉命组建成三个分厂:一是红军弹药厂,主要负责复装和生产枪弹,也制造麻尾手榴弹和地雷;二是红军杂械厂,主要负责打制刺刀和铁器杂件;三是由原枪炮科改为枪炮厂。

官田兵工厂重视职工的政治和文化技术学习,规定每周1个晚上学习,3个晚上开展文体活动。由党团干部讲政治课,知识分子辅导学文化,技术人员和老工人负责传授技术。职工的文化、技术和政治觉悟都有很大提高,不少青年工人后来成为了生产突击手。

中央兵工厂驻官田两年多时间,总计修配步枪4万余支,机枪2千多挺,迫击炮100多门,山炮2门;翻造子弹40余万发,制造手榴弹6万余枚,地雷5千余个,刺刀、大刀、洋锹、洋镐不计其数,丰富了红军的军事装备,对我党我军赢得革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培养造就了一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以官田兵工厂为标杆,各地大小苏区也开始着手建立兵工厂,以弥补各地工农武装武器装备的不足。到1934年长征开始前,苏区先后建立大小兵工厂约80余所,修复和制造的大量轻武器在历次反围剿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兵工厂生产的武器弹药

官田兵工厂生产的以树干为炮筒的“树炮”

1934年夏,中央兵工厂迁往瑞金岗面。1935年,红军到达陕北后成立了隶属于总供给部的军事工业局,并将根据地原有的杨砭与贺家湾兵工厂合并,加上随长征迁过来的原官田兵工厂员工,在吴起镇正式建立总供给部兵工厂,后来人们称之为“陕甘宁边区机器厂”,红色军工制造的事业在陕北得以延续。

兴国官田中央兵工厂是我党我军创办的第一个大型综合性兵工厂,是苏区时期规模最大、设备最全、技术最先进、人员最充实、机构最完整、实力最雄厚的兵工厂,是我军武器装备工业发展的发端,被誉为“人民兵工的始祖”“人民军工发祥地”。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兵工厂旧址群——弹药科旧址

弹药科旧址原为文华公祠,坐东南向西北,砖木结构,硬山顶,飞檐翘角,穿斗式梁架,建筑占地面积335平方米,建于清代晚期。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弹药科有工人百余人,下设炸弹股、子弹股。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兵工厂旧址群——利铁科旧址

利铁科旧址原为民宅,坐北向南,土木结构,悬山顶,建筑面积260平方米。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利铁科的主要成品有大刀、刺刀、梭标、鸟铳等土枪土炮。在职员工100多人,主要分为铁匠、木匠、皮匠、女工、童工等。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兵工厂旧址群——枪炮科旧址

枪炮科旧址原为陈氏总祠,坐东南向西北,砖木结构,硬山顶,飞檐翘角,抬梁式梁架,建筑占地面积414平方米,建于清代晚期。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枪炮科有工人200余人,下设修理股、制造股、木壳股、牛皮股、刺刀股。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兵工厂旧址群——工人俱乐部旧址

职工宿舍与工人俱乐部旧址原为万寿宫,坐东南向西北,土木结构,硬山顶,穿斗式梁架,建筑占地面积628平方米,建于清代晚期。

(向上滑动查看详情)

工人俱乐部为活跃工人业余生活的群众自治组织,在这里工人们举办了各种文艺活动。2006年旧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江西省博物馆

编辑:胡代江

【热点】遇见美丽江西丨赣州冬季旅游,三条精品线路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