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延庆观-繁塔

开封延庆观-繁塔

AA级旅游景区

丘处机(1148—1227) 字通密,号长春子,栖霞县滨都里人。 金元时期,道教全真派创始人之一。与马丹阳、谭处端、王玉阳、刘处玄、郝大通、孙不二等同称“北七真”。丘处机自幼失去双亲,尝遍人间辛苦。童年时即向往-成“仙”。栖身村北之公山,过着“顶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饮松风”的生活。为磨炼意志,曾一次次将一枚铜钱从石崖上扔进灌木丛,然后再去寻找,不得……

豫见国保 | 开封篇(6)北宋东京城遗址之延庆观

北宋东京城遗址】之延庆

元代,位于开封鼓楼区观前街53号,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归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东京城遗址。

开封延庆观是中国著名的道观之一,为了纪念道教全真派的创始人王重阳而修建。它与北京白云观(纪念丘处机),四川常道观(纪念张天师)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名观。延庆观的前身,系金代初建,名为重阳观;元代复建,名为大朝元万寿宫;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更名为延庆观,观名一直沿用至今。

延庆观主体建筑玉皇阁,建于元太宗五年(公元1233年),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外观上亭下阁,上圆下方,造型奇特。通高18.25米,坐北朝南,采用仿木结构,青砖和琉璃瓦件构成,结构严谨,但又富于变化。

玉皇阁通体共为三层,第一层(下层)为正方形,外部为四坡檐顶,在檐脊上方雕有标志等级的五个走兽,分别是:龙、凤、狮、马、鱼。周边砌出了密集的斗拱。室内下方上圆,仰观仿佛置身蒙古包中,室内供有真武铜像一尊。

第二层是一个八棱形的实体,这种从四方形向八棱形的突然转变,在古代建筑史上非常罕见。八面壁体上附加相互连接的八座悬山式建筑山面。连续的山花,连绵起伏,每个山尖上都有一个龙头,龙头朝里,在龙的背上插有一把剑柄出露在外的宝剑,古人们认为鸱吻五行属水,将其放在房脊上可以起到镇除火灾的作用。其背上的剑,是为了起到装饰和加固房脊的作用。

山面上砌出正脊吻兽、垂脊、扶风、悬鱼等,垂体结构为仿木的柱枋、斗拱、阑额等以承托上层平座。整个中层从外观来看内外互不相连,高低相映,浑然一体,并且每一层的装饰都互不遮挡。

第三层是一个八角形的亭阁,外设琉璃栏杆,阁顶作八角攒尖,酷似蒙古包。琉璃瓦顶上置铜质火焰宝珠。亭子的正南门门楣上有一块匾额,上面有“玉皇阁”三个大字。在亭子里面供奉着汉白玉雕的玉皇大帝。玉皇阁的第二三层与底部之间没有阶梯可供攀登,让玉皇大帝高高在上,遥不可攀,增添了一种神秘之感。

玉皇阁在中国道教史、建筑史、艺术史、民族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它的存在也使开封地区自宋朝以来的古建筑保持了宋、元、明、清的完整序列。其中有“三绝”属独有奇观:第一,汉白玉雕的玉皇大帝像是观内原存文物,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二是八角攒尖顶屋脊上装饰的蒙古骑狮武士,头戴尖顶卷边毡帽,脚穿筒靴,身穿皮毛衣服,纹路清晰,充分体现了汉蒙文化的结合。三是玄武大帝的铜像,系明成化二十二年(公元1486年)造,高1.96米,重一吨。真武即玄武,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为道教所信奉。

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是陕西咸阳人,为何在河南开封会有纪念他的道观呢?

原来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阳离开家乡,去山东传教,两年时间度化七名弟子,即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全真七子,在传教归乡途中,途径河南开封,仙逝于此。随后其弟子在此处修建重阳观以作纪念。但是重阳观真正达到空前规模、气压四方是五十多年后的事情。皆因王重阳年龄最小的徒弟丘处机在晚年曾经跟成吉思汗有过一次著名的会面,曾经有过一部电影叫《止杀令》,演绎的就是这一段历史。

元代统治者为了笼络人心和软化人民的反抗意志,不得不利用其他意识形态的手段,特别是宗教作为强权统治的补充。丘处机告诉大汗,小医医病,大医医国。而他开出的药方是:敬天爱民。因为这次会面,丘处机被封为国师,一跃成为全国的宗教领袖,所以在元代道教大为流行,信徒众多,宫观林立

元太宗五年(公元1233年),全真教徒受丘处机遗命,重修重阳观,自此两代人又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始建成规模宏伟、殿宇壮丽的朝元宫,元帝赐名“大朝元万寿宫”。可惜元末又毁于兵火,仅存玉皇阁一座。

由于历史上的开封城屡遭黄河水患,加上年久失修,基础的不均匀沉降致使玉皇阁多处墙体开裂,而且阁体倾斜。为了保护文物安全,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8年11月21日,历时一年多的玉皇阁保护工程正式启动。经过多家单位的共同努力,阁体顺利顶升了3.1米,彻底解决了玉皇阁饱受地下水侵蚀的问题。

对比玉皇阁的老照片,可以发现玉皇阁的身高有了巨大的变化,而地下多出的三米多空间,如今做了一个展示空间,专门介绍此次顶升技术的难度和操作过程。

欢迎转发朋友圈 | 转载请联系编辑

采编:魏朝霞

声音:吴慧青

美工:韩 菲 马 宁

编辑:孟庆敏

审校:冯 涛

下期预告

豫见国保 | 开封篇(7) 开封城墙

hbvolunteer

繁塔:开封最古老的建筑

本报记者 杨圣学

在古都开封城东南,矗立着一座体型庞大奇特的古塔——繁塔(音po婆)。说他庞大,是古塔下部三层塔基周长竟达81米,犹如10数间房子一般“粗壮”,真可谓“身宽体胖”;说他奇特,是“粗壮”的塔在三层以上突然变成了“细高条”,六层小塔塔基周长才有14米。这下粗上细的古塔建筑,可能在国内绝无仅有。

开封繁塔远眺——这是古城开封最古老的建筑了。

记者是在开封长大的。记得小时候,把繁塔读作繁(fan)塔,记忆里也曾经来过二三次,因为不懂历史文化,只看到繁塔满院子荒草胡棵,塔身也长了许多小草小树伢子,一片凄凉景象。

塔心室内的石刻。

记者曾采访过一些著名风景区和历史文化建筑,对古城古镇古村古建筑尤为感兴趣。今年五一期间,记者了解到这座不起眼的繁塔竟是开封最古老的建筑,其历史远远超过开封古城最具盛名的龙亭、相国寺(现存龙亭大殿为清雍正十二年即公元1734年所建;相国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即555年,后多次损毁,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十年即1671年重修)。比同为宋朝所建的铁塔,还要早75年。于是,探寻游览繁塔的意念陡然而起。说走就走,从郑州开车直奔开封繁塔。

开封,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无论是以前认定的中国六大古都,还是现在官宣的八大古都,开封绝对占有一席之位。

6925块佛像砖镶满塔身,一砖一佛,形象各异,形态逼真,犹如武士铠甲,壮丽辉煌。

据资料记载,繁塔位于北宋东京外城以内的东南隅,今开封城外东南三里左右,呈六角形,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它是开封历史上兴建的第一座佛塔,也是开封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为四角形佛塔向八角形佛塔过渡的典型。

塔心室。

开封市延庆观繁塔文管所主任李曼介绍说,繁塔通高36.68米,塔基面积501.6平方米,塔基明台1000余平方米。“粗壮”的塔身下部三层高23.1米,塔基周长81米。“细高条”的上部六层小塔高13,58米,塔基周长仅14米,远看小巧玲珑婀娜多姿,与“身宽体胖”相比形似亭亭玉立。与外形一样,塔心同样也是六边形,塔心室面积达57.2平方米。6925块佛像砖镶满塔身,一砖一佛,形象各异,形态逼真,犹如武士铠甲,壮丽辉煌。繁塔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精美的佛像砖雕、丰富的碑刻题记、罕见的书法艺术、珍贵的地宫资料、神秘的层级悬疑而闻名于海内外。

镶嵌在塔心室内壁的石刻。

据了解,天清寺创建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二年,显德六年迁至繁台。北宋时期,天清寺的名声很大,与当时的相国寺、开宝寺、太平兴国寺并称为京都大名寺。据北宋王瓘写的《北道刊误志》记载,宋开宝年间(968——975年),重修天清寺时,同时在寺内兴建了一座砖塔,名为兴慈塔,也称天清寺塔,因其座落在繁台上,故俗称繁塔。繁塔是由当时的官僚倡导,从民间募集资金修建的,所以建得时间很长。现存在繁塔里面洞壁上所镶嵌的石刻中,有建塔捐献过钱财和实物者的姓名和年月。但是,这些石刻只能显示繁塔开始建造的日期、建造过程中捐款捐物者的名字日期,无法显示何时完工日期。因为完工的石刻就无法镶嵌进塔壁里了。石刻日期表明,繁塔从宋开宝七年(974年)开始建造,石刻显示最晚的日期是宋淳化元年(990年),此时距开始建塔已经17年,而这些捐施石刻都镶嵌在三层基塔第二层的塔洞之内,所以应该基本确定此时塔的工程尚未完工,可见修建过程是漫长的。

塔心室内的彩色佛像砖刻。

记者看到,繁塔是等边六角形宝塔,塔高九层,由下部三层巨大塔身与上部六层小塔组合而成,塔每层重檐,均由重翅斗拱承托,下檐用卧砖叠涩收进,上檐顶部作平底座,宽不足六十公分,仅可依次通过一人,十分惊险。北宋仁宗时,诗人苏舜钦有诗写道:“我来历初级,穰穰瞰市衢,车马尽楼蚁,大河乃污渠。……俄思一失足,立见糜体躯。”诗人梅尧臣却因力不从心,未敢登临,他写道:“二三君少壮,走上浮图颠。何为苦思我,平步犹不前。苟得从而登,两股应已挛。复想下时险,喘吁头目旋。不如且安坐,休用窥云烟。”因繁台高于北宋内城地面近20米,加之繁塔自身高度,故尤显其高大,所以开封多年来一直流传着:“铁塔高,铁塔高,铁塔只搭繁塔腰”的谚语。

繁塔地宫石碑铭记。

李曼介绍说,据塔铭记载:当时寺内僧众有400余人,讲经律论僧50余人,还有三纲知事,各职人等,发愿共同造塔。塔铭还记载了地宫中所有埋藏的东西,如水晶瓶、水精函、水精瓮子、金棺、银椁、舍利石匣等,以及施舍人姓名石刻七方,记载三百余人,上自文武百官,下至茶馆博士,施舍的东西有金银、衣物、食品,可见当时繁塔声名之广,香火之盛。

那时,繁台之上,风光优美,景色宜人,无论是艳阳三月的郊游踏青,或是榴红五月的端阳佳节,人们担酒携食,结伴邀友,钦酒赋诗,品花玩草,观赏百戏,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中秋之夜塔灯齐放,“万点明灯彻云宵”的景色更加诱人。尤其是大地复苏、百花争艳的春天,在此“登楼下瞰,尤为殊观”。宋人石曼卿有诗赞道:“台高地迥出天半,嘹见皇都十里春。”绝妙风景被人们誉为“繁台春色”,列入汴京八景。

繁塔塔心室。

金、元时期,寺塔俱废。元代中期曹伯启有《陪诸公登梁王吹台》诗云:“天宇廓然秋已暮,幽人欲作登高赋。联镳沽酒上繁台,千古兴亡一回顾。百鸟喧啾塔半摧,荆榛掩映台前路。黄花采采未成欢,目断荒城起烟雾。”显然此时的繁塔寺院已是被摧毁而非原貌,荆棘满路,无人问津之地了。

镶嵌在塔心室壁的石刻。

明初,天清寺再度兴盛起来,一寺而三分,前为国相寺,中为天清寺,后为白云寺。明李濂《汴京遗迹志》云:“国相寺在天清寺南,即天清寺之前楼三间。国朝(明)洪武十七年,僧胜安因楼废址,改建佛殿,名曰国相寺。”(一说国朝(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二十一年(1388年)。僧净慈增建国相寺白云阁方丈廊庑三间。永乐十三年僧僖道复修。”又据明李梦阳《国相寺碑记》云:“国相寺繁台前寺也。台三寺,后曰白云,中曰天清,塔断而中立,有鹳巢其上,嘎嘎鸣。按《梦华录》,繁台寺一耳,亦不言其地之盛。尝闻之长老言:‘寺一耳,而三其教。……后有白云阁,于是号白云寺;中有天清殿,于是号天清寺;前有国相门,于是号国相寺’”。一寺而有三派佛徒,正是天清寺再度开始兴盛。至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繁塔逐渐繁荣,于繁台之上又建二程书院,内祀北宋的理学家程颢、程颐。至正德年间,寺僧善彬大力经营,繁台又成为旅游胜地。明末,“河水灌汴,塔旁殿庑俱毁”,仅存繁塔。

镶满塔身的佛像砖刻令人叹为观止。

据《祥符县志》记载,清朝顺治年间,有和尚桂山偕徒孙明孺前往五台山朝拜,途经开封,被当时的巡河使者方大猷留住塔下。后,屯山监司胡公命他垦田4顷。在桂山和尚主持下,创草殿三楹,以奉香火。“募方公(大猷)修塔前寺,建后殿、中殿,及开堂放参等处。”康熙七年(1668年),又“募巡抚张公自德修禹王台及塔前寺山门、钟楼、鼓楼、韦驮殿、伽蓝殿、观音文殊配殿。”落成后,仍名之曰“国相寺”,繁塔再一次香火繁盛。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再次决口,寺毁塔存,从此繁塔孑然一身,形单影只,孤立于荒郊之中达百余年之久。

北宋理学创始人程颐、程颢碑。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次大修,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使繁塔获得了新生。

清新的环境中游览繁塔公园,观看繁塔历史介绍。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开封市加大了旅游投入,繁塔周边环境得到了整治,增设了繁塔宣传步廊、二程碑及二程人物介绍,布置了花园,让游人在参观中加深对繁塔历史的了解。它的历史文物价值、建筑、雕刻艺术价值吸引着更多的旅游者、研究者来访。

记者就要离开繁塔景区了。回头望去,千年繁塔是那样安详地静静矗立着,显示出它的尊贵、深沉和神秘。我想,我还要再来采访,亲自上塔顶下地宫,寻找六层小塔和地宫内鲜为人知的秘密。

开封市最久远的一座古建筑-繁塔

繁塔位于古城开封东南古繁台,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原名兴慈塔,因其建于北宋皇家寺院天清寺内,又名天清寺塔;又因其兴建于繁台之上,俗称繁塔。是开封地区兴建的第一座佛塔,也是开封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为四角形佛塔向八角形佛塔过渡的典型。是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由开封市延庆观繁塔文管所管理。

塔原有九层,明初遭到破坏,只剩三层,后又在残存的塔身上修建了一座实心小塔,作为塔刹。

繁塔的内外壁镶满佛像瓷砖,每块砖一尺见方,佛像表情细腻,生动逼真。塔基南北均有拱券们,皆能出入,但不互通。

繁塔基层塔身筑有极高的封护墙,加大了塔基,增强了抗压力。除了六角形的特殊外形,一砖一佛也是繁塔名扬天下的一大资本,在现存的佛塔中十分少见。

繁塔是一座书法艺术的宝库。塔内现存碑刻200余方,以宋代为主,有178块宋代佛经碑刻,其中更以宋代书法家洛阳人赵安仁所写的"三经"最为著名。繁塔是中国佛塔从四角形向八角形过渡的类型,也是研究佛塔建筑发展、演变的珍贵实物资料。宋代艺术家赋予了佛像丰富的感情,使人们观赏时觉得亲切而生动。

佛像所穿袈裟线条流畅,对面部和手脚的刻画表现得丰满、细致、圆润。

纵观繁塔内外壁佛像造型,技艺堪称卓绝娴熟。菩萨宝冠上的化佛造型虽然很小,但也毫发毕现、细致入微,充分展示了宋代艺术家雕刻模制的高超技艺。

繁塔丰富多彩的佛像,对研究中原佛教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注“东方晨光”,了解更多古建文化知识

www.dfcgz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