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家庙

张氏家庙

祠堂是中华民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中国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中文名:张氏家庙

词性:名词

位于:漳州市平和县安厚镇双马村

属性:建筑

山东黎墟村张氏家庙

黎墟村位于山枣庄薛城区沙沟镇境内,自元初年间,张姓先人从古滕奚村迁来在此立村居住。

黎墟原为镇,是西汉屯兵之地。村中有很多古井,地下遗存大量铜箭头和汉以后的砖瓦残片。清《滕县志》《滕图志》均称黎墟。黎墟村土层深厚,地下水位浅,土壤供肥强,适宜广植高粱。“秫秸编席”就诞生在此,这一民间工艺现已成为薛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晚清民国时期张氏家族落信、永信、正信三兄弟提议,族人积极响应,在村东北角、大沙河南岸原有庙址上扩建祠堂(俗称家庙)。几字形建筑围成一个大院,其中最大的一间,东西长19米,中间柏树树干立柱支撑,可同时容纳上百人聚集。其东、西厢房18间,大门朝南,门楼威严,由199块条石砌成,有这样气派的家庙,可见这个村落的与众不同。 上世纪二十年代之后,张氏家庙除祭祖外又有了新的用途,成了本族孩子们的学堂。始初,只是族人孩子在此学习,教书人也是本家内的私塾先生,学习用品由本家富户捐赠,最多时有20名学童。后张姓与本村褚姓、李姓有了姻亲关系,来此读书的儿童渐增。成绩好的孩子从这里考入“曙光小学”“三育小学”“茶棚小学”,后考入山东省立曲阜师范、兖州民师、峄县师范等学校继续深造。张氏二十世立峰(冠伍)小时在此读书,师范毕业,任茶棚学校教员和校长时,又把周边的李家楼、扳倒井、庞庄等村的儿童接收到家庙内学习。曙光小学的董一博校长曾多次安排学校教员到家庙学堂传授儒家思想。

早期职业革命家、共产党人郭子化一行1933年秋在滕八区开展工作时,曾以商人的身份借宿家庙,看到黑板上书有《百家姓》《三字经》内容时,欣然在黑板一角写下“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落款赠“黎明学堂”。离开时,给庙守顾天中留下两块银圆,希望学子将来成为建设国家的人才。庙内业余办学近二十年,彭德政(又名彭爱民,建国后任江苏煤炭生产指挥部党组副书记)曾回忆说:“抗战开始学堂停办,教员们多数加入共产党的队伍,个别人参加了国民党,大家一起打击日本侵略者。”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沛滕边县委和临城县委的主传珍、黄天明、张庆林、王修庭、李子敬等领导,以教师、医生、商人等身份在此召集进步青年集会,宣传抗战思想。鲁南民众抗日自卫军、铁道游击队、微湖大队的董尧卿、杜季伟、刘金山、张新华及队员,都曾在此或交换情报,或稍作休整,或护送首长。1945年临城八区武工队(隶属于鲁南军区)曹文耀队长在此接应峄西区(驻西棠阴)派员送来的“一箱货”(后得知是黄金,从胶东转来,送往革命圣地延安),经过微山湖安全送往下一个情报站,为此受到上级的通报嘉奖。

鲁南军区团参谋长褚耀斌,1941年2月20日来黎墟乡参加应征青年入伍抗战动员会后,被日伪军包围,他带领人员英勇还击,不幸中弹牺牲。当晚,滕县武工队副队长杨广立、八区锄奸队队长杨家顺将烈士的遗体安放在庙内,族长和庙守负责给英雄上香、烧纸。事后,时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员孙伯龙,来到庙里对张氏族人冒险保护褚参谋长的遗体表示感谢。

建国前夕,时任鲁南军属管理委员会生产委员兼滕县支前大队教导员张冠伍(系鲁南区党委班子成员)召集族人开会,商议将家庙场所捐赠国家,祖先牌位入土村中前老林(墓地)。这一举动,受到时任临城县委书记王吉德的称赞。1949年7月,在原八个行政村联防会管辖区域不变的基础上,组建乡政府。彭德志以百分之九十五的黄豆粒(今称选票)当选为第一届黎墟乡乡长,办公场所就设在张氏家庙。乡政府撤并后,这里先后成为本村小学、村民粮库等公共活动场所。

(来源:大众网-齐鲁晚报 张健 责任编辑: 王晓易)

最美是家乡 | 张氏家庙精美雅致,动听故事代代传

普宁南溪风景怡人的新溪村,除了河道宽阔,传统民居建筑规划有序,族人们共有的会宗祠张氏家庙更是精美雅致,而建设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

新溪东寨门门匾嵌“迎曦门”三个大字,走过迎曦门是宽阔平坦的大阳埕,面积多达22000多平方米的村寨前排是五座相连的祠堂建筑,正中一座便是张氏家庙。家庙为大型的五开间“四厅抱印五子登科”建筑格局。

新溪村新农村建设咨询委员会主任 张定和:“四厅”是后厅、前厅、南北厅,格局就是“四厅抱印五子登科”,“五子”就是五个天井,这个一个大天井,四个角落有四个小天井,叫“五子登科”。

早在张氏族人聚居老寨华溪村时,族人们便有建祠睦族的意愿,但历经30多年仍然没有建成。

新溪村新农村建设咨询委员会主任 张定和:原来要建祠堂经过30多年的准备,第一个方案是在厝仔寨,多次建不成。先人流传下来说是分金不合建不成。实际是这个地方地势低,经常要刮台风,建了就坏。后来河婆先生族亲就说要建在这里。

新祠址就选在现在的新溪村,但由于前面临洪阳河,有族亲认为河面宽阔,河水川流东去,对祠堂新址提出异议。

新溪村新农村建设咨询委员会主任 张定和:河婆的先生族亲就说,地点要是准的话,不怕溪面广,祠堂建成后,自然会上浮一个绿洲起来。

由于此前多次建祠不成,存有异议的族人将信将疑地接受了河婆族亲的意见,终于祠堂在1922年动工兴建。令人称奇的是家庙建成不久,洪阳河正对家庙的地方果然浮出一个绿洲,成了一个天然的案屏。

新溪村新农村建设咨询委员会主任 张定和:因为洪阳河的水全部都往这里流,赤岗、广太、洪阳、南溪的水都归到这里,那时候还没有水闸,直接在这里出去。水往这里流,溪面宽阔就形成一个漩涡,自然就浮了这个绿洲。

为了敦睦潮汕张氏族人的宗亲族谊,新建成的张氏家庙奉唐代名相张九龄为祠主,张氏族人称之为“会宗祠”,堂匾悬“金鑑堂”。历经近百年的岁月沧桑,家庙一度被移作他用而失去原有的功能,破损严重。

2012年,在内外张氏族人的共同努力下,家庙进行全面修缮,重现昔日风貌。一块块满载张氏历代先贤荣耀和功绩的功名匾也被重新制作悬挂起来,一些场所也被开辟成文化阵地,用于传承传统文化。

江西武宁张氏家庙的兴废和重修

江西九江武宁县横路乡老街中心广场上,有一座坐东朝西、巍然耸立和雄伟壮观的张氏家庙。始建于公元1438年,明英宗正统三年,至今已有580多年历史。初建时面积达1860余平方米。其中堂屋1000余平方米,附属设施800余平方米,呈阶梯形,共五重,每重高差约30厘米。张氏家庙造型别致,精妙绝伦,整个建筑巍峨雄伟,古香古色,公元1642年被烧。二建于公元1798年,公元1861年又毁。三建于公元1862年,公元1940年被日寇烧毁。几百年来,屡遭焚毁,唯门楼屹立如故。四建于公元1944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充公政府收管。为了保护古迹文物,1998年由张氏三分二岭五庄族人共同出资向政府赎回。

四次建筑,要数第三次(1862年)重建的最好。其特色是采用方形巨石立柱,刻有长联,平仄和谐,对称严谨,意义深刻,韵味无穷。石柱以上以竖木大料为顶住和横梁,刻有各种浮雕,形态逼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其建筑群体规模宏大,构筑奇巧,雕刻精美,集中表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优良传统。

正面大门为八字门楼,大门两旁有2米高石鼓和雄狮,石狮背负石鼓,昂然挺立,俨如威武的卫士。人们一到门前,便肃然起敬,勾起遐想。大门框是花岗岩拼成,门顶上2米处镶嵌草书“张氏家庙”四个大字。

进门前重、青石板铺地,左右厢房和小天池。楼上有后厢房、回廊、戏台。凡木质结构的廊柱和板壁都是各色花板组成并刻有浮雕。戏台前柱中下部约8米高,刻长联“霓裳色映槐安梦,羽曲声调麦穗歌”。

由前重登长廊到大天井,这是一个正方形天池,由大青石铺平。四周乃矩形青石围成栏杆,长廊柱和边缘刻有八仙过海、猴王闹宫等图案。中堂前可容纳千人观赏文艺演戏。

从天池正中再登一个台阶,便是三重堂,这是令人神往、耳目一新的地方,全是精刻大青石板铺成。中间四对石柱,中梁上悬挂着“留燕堂”三个大字为隆起楷书。苍劲有力,光华四溢,充分显示其中心枢纽部分。

尤其扣人心弦、赏心悦目的是那贯彻第一、二对矩形桃木雕刻成鳌鱼跃浪,每只鳌鱼长4米,宽1米,俨如在留燕堂中就要开始跃浪腾空似的,十分逼真。中梁底下雕有二龙戏珠,珠宝光芒四射,金龙瞪眼纵身、争相竞取。游人见此,莫不拍手称奇。

再登一个台阶进入四重堂,这是中通寝堂的石板地,两边均用青石砌成1米深的天池,天池两边为厢房,约15平方米的两层楼房,与廒房相连。

最后一重,也是最高一重,就是太公太婆的寝堂,同时也安放了历代祖先的神主位。其中有吊楼龛桌、香台、烛座等,装饰幽雅,为一间雕梁画栋,小巧玲珑的雕刻艺术荟萃此处荟,形象栩栩如生,情景十分感人。其左右廒房都是两层楼房,以寝堂为中心,与廒房、后厢房连成一体,如同一座雄伟壮观的马蹄形的高大行宫

三重堂的四角,都有侧门通往南北厦屋。南厦屋约500余平方米,砖木结构,房有十余间,是管理人员的住房和厨房。北厦屋约300余平方米,为两层楼房,东西有套间,前后有天池,中间为小堂,用雕花板装饰而成。幽雅别致,美观实用。

张氏家庙系张姓祭祀祖先、处理家族事务的公用场所。但从建筑艺术与实际效用来看,又远远超出张姓一族的范围 ,是众多能工巧匠的汗水和智慧结晶。该庙从明代至今,已有五次修建,笔者所述的规模系第三次建筑的盛况。修建时间长达七年才建成这样富丽堂皇、气派大方宫殿式的建筑物,成为武宁县古代建筑艺术的塊宝之一。 该庙后又用作(新中国成立前)武宁县第五区中心完小校址,数百名师生学习生活于此,可谓济济一堂,为当时山背(即大洞、泉口、鲁溪、官莲和横路)培养青年提供了良好的办学环境。可惜的是1940年被日寇付之一炬。1944年张家族人(三分二岭和下庄迁居横路的下坳、母荒庄、湖北茶楼迁居横路的茭塘庄)又再一次重建(第四次建筑),时值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代,条件艰苦,祠虽建成,然其建筑结构和艺术雕刻技巧与其第三次建筑比较,实小巫见大巫,远为逊色,不可同日而语。凡亲自观赏过第三次(1862年)重建张氏家庙的人,无不对其高超艺术水平而赞叹,又因其被日寇焚毁而怅惘不已。

解放战争时期,本家庙是红军“三打横路镇指挥部”。新中国成立后,张氏家庙一度充公由政府收管,成为横路公社政治、文化、贸易中心之场所,1998年张氏族人商议,三分二岭五庄共同出资再报政府批准,赎回对祖祠保护。

但由于年代久远,风霜雨雪侵蚀,墙体斑裂,古画铭刻模糊不清,雕栏花格腐朽霉变,石雕也风化脱落,残缺不全。各种记载难辨其详,况周围又民筑高建,家庙地势低洼,每逢下雨,积水难排,下堂水深过膝,其状实不忍睹,众人莫不叹息。鉴于此祠曾经是学校办学、政府机关办公 ,特别是红军三打横路镇指挥部等设址,为大革命时期立下了汗马功劳,是革命传统教育的好基地,为此特向县、市、省级文保部门申请红色文物保护。通过报告,得到了各级文管领导的重视,先后多次来到实地勘测和反复论证。经专家评审,2012年9月22日武宁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之地,2018自 3月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之地,同时拨来修建资金60万元。 由于家庙地势低洼情况特殊,根据张氏家庙理事会多次要求,2019年 1 月9日又得到了省文管部门许可同意, 将张氏家庙拆后抬高地基, 再恢复原貌重建,也就是现在的第五次复葺重修。由于各级领导重视, 张氏三分二岭五庄族人积极捐款,本次建筑(第五次)于 2019年9月10日正式开工,并在2020年12月27日竣工验收。一幢历史悠久、古朴古香、风格独特的张氏家庙重新焕发往日风采。

张氏家庙得以重修,我有很多感慨:家庙历经580多年一路走来,有诸多喜悦,也有很多坎坷,一次又一次,一代又一代,有多少人为筹建而努力,又有多少人为困难而寝食难安。今天复葺(修建)《张氏家庙》工作得以展开,并顺利完工,深感欣慰,在此,我代表《张氏家庙》筹建委员会,向风风雨雨、任劳任怨的各个时期的工作人员, 向曾经和现代的亲人们为家族事业出过力、流过汗、捐过资, 以及支持和关心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同时,借此机会盛情邀请全国各地的朋友来山水武宁作客休闲游玩,来横路乡参观指导!

(供稿:武宁县横路村卫生所所长 张远达)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