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庄石窟

谢家庄石窟

谢家庄石窟,原位于孟津县煤窑乡谢家庄自然村东南百余米处,石窟属于低山丘陵区,依山而建,坐南向西,开凿于砂岩石质的峭壁下,一条南北向山涧溪流经石窟前流过,整座石窟处在群山环抱之中。因该石窟位于小浪底水库淹没区内,为抢救保护该石窟,1999年11月,省文物局拨款90余万元,由龙门石窟考古研究所将谢家庄石窟搬迁复原至孟津县城黄河公园内。2000年8月1日,孟津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谢家庄石窟是孟津县唯一的一座北魏小型摩崖造像石窟,石窟搬迁后坐北朝南,平而略成梯形,后壁宽3.80米,高1.66米,前壁宽4.60米,两壁长1.70米,总高约3.00米。石壁上方原有建筑遗迹(椽孔),即木构前室,现仅存椽孔。

石窟正面造像:北壁主像是禅定结跏趺坐佛,坐于狮子座上,头已残,座佛着双领下垂袈裟,内束一带,像高0.90米,座高0.60米。主像之右胁侍似为一弟子,头已毁,弟子手持净瓶,立于圆形莲座上,通高1.14米;主像之左胁侍似为一菩萨,头已毁,仅存宝缯,立于圆形莲座上,通高1.14米。弟子之上浮雕三个供养天人,菩萨左右浮雕四佛。石窟北壁上方浮雕五人骑马出行及持伞侍从人物;东壁上方刻六人作什供养姿态;西壁残存一坐佛二菩萨,风化破坏严重。整个石窟为北魏迁洛初期作品,距今约1500余年。

谢家庄石窟的形制和布局,颇具山西云岗石窟后期遗风,而造像风格和艺术手法,却由云岗造像雄健可畏向面相瘦癯略长、仪容温和可亲的龙门风格过渡,其刀法也开始由粗矿转向细微。因此,此石窟造像应早于龙门宾阳洞造像,是洛阳一带少有的云岗格调向龙门风格过渡的初期作品,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定对研究北魏摩崖造像艺术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