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廷祯墓

邓廷祯墓

邓廷祯墓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第一、二批1982年3月调整公布邓廷祯墓清代南京麒麟门外灵山位于南京城东仙鹤门外灵山下邓家山。邓廷桢,是中英鸦片战争中力主禁烟抗英的民族英雄,与林则徐齐名。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卒于西安任所,归葬灵山。墓西南向,背倚灵山。墓前原有邓廷桢夫妇两块墓碑,一刻“皇清诰封荣禄,邓廷祯墓,邓廷祯墓简介,邓廷祯墓-南京市江宁区邓廷祯墓

崇祯墓地旅游 崇祯墓在哪里

1. 崇祯墓在哪里

东陵原称“福陵”,陵址在沈阳城东的石嘴山下。始建于后金(金太宗)天聪三年(明崇祯2年,公元1629年)二月,同年从东京(今辽阳市)将孝慈皇后(叶赫那拉氏)的梓宫迁来,与太祖努尔哈赤合葬。陵寝于后金(金太宗)崇德元年(明崇祯9年、公元1636年)定名为“福陵”。到清世祖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陵内建筑基本完成,因石嘴山名不雅,改称为“天柱山”。东陵建筑的特点,是将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与满族建筑形式融为一体,形成了异于关内各陵的独特风格。

其主要建筑景观有位于“神道”旁的四组石象生、108磴、康熙皇帝御制碑,陵园的主体建筑“方城”、宝顶及月牙城等。

2. 明朝崇祯葬在哪里

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

十三陵是明代13位皇帝陵寝的总称,按陵墓建造的先后顺序,其陵墓名称依次为: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明朝皇帝中,除了朱元璋、朱允炆和朱祁钰,其他人的陵寝都在这里。

十三陵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坐落于中国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天安门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自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五月始作明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明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专家学者认定,十三陵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一、长陵

以“长”命名,可寓“久远”“长久”之意,其陵名寓意吉祥长陵。

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所以,也称为“长陵”。

二、献陵

献陵的“献”字,除了“享献”之意外,还可释作“圣”,《谥法》:“聪明睿哲曰献,知质有圣曰献。”可见,“献”含褒扬含义。

献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炽(洪熙)和皇后张氏的陵寝,就位于天寿山西峰之下,长陵的旁边,目前封闭没有开放。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北分出,长约1公里。途中建有单空石桥一座。路面为中铺城砖,两侧墁碎石为散水,十分俭朴。其朝向为南偏西200,占地仅4.2万平方米左右。

三、景陵

景陵的“景”字,寓意“大”及“光明”之意,此外还有“仰”、“慕”等含义。

明景陵,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黑山)之下,是明朝第五代皇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年号宣德)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南向东分出,长约1.5公里,途中建单空石桥一座。陵宫朝向为南偏西55o,占地约2.5万平方米。宝城因地势修成前方后圆的修长形状。前面的二进方院和后面的宝城连成一体。中轴线上依次修建祾恩门、祾恩殿、三座门、棂星门、石供案、方城、明楼等建筑。

四、裕陵

裕陵的“裕”字,可指衣物丰饶,又指行宽政而使百姓安宁。

明裕陵位于天寿山西峰石门山南麓,是明朝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镇和皇后钱氏、周氏的合葬陵寝。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十七日,英宗去世,谥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临终遗诏止殉,结束了宫人殉葬的残酷制度。五月,陵寝玄宫建成,八月,英宗葬裕陵。

五、茂陵

茂陵的“茂”字,有“丰盛”、“美好”之意。

明茂陵,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代皇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位于裕陵右侧的聚宝山下,是明朝第八帝宪宗纯皇帝朱见深(年号成化)和王氏、纪氏、邵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

六、泰陵

泰陵的“泰”字,意为“平安”和“安定”。

明泰陵,位于笔架山东南麓,这里又称“施家台”,或“史家山”,是明朝第九代皇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年号弘治)及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弘治十八年六月五日,陵园正式兴工,并定陵名为泰陵。太监李兴、新宁伯谭佑、工部左侍郎李鐩提督工程,五军都督府及三大营官军上万人供役,历时四月,玄宫落成,于该年十月十九日午刻将孝宗葬入陵内。正德元年(1506年)三月二十二日,陵园的地面建筑也全部告成。

七、康陵

康陵的“康”字,有“安”、“乐”“昌盛”之意。

《谥法》:“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明康陵,位于金岭(又名莲花山或八宝莲花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代皇帝武宗毅皇帝朱厚照(年号正德)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寝。建陵用时1年,总体布局沿袭前制,呈前方后圆形状。该陵建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占地2.7万平方米。

八、永陵

永陵的“永”字,寓“遐”、“远”意。

明永陵位于阳翠岭南麓,是明朝第十一代皇帝世宗肃皇帝朱厚熜(年号嘉靖)及陈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永陵大约经过7-11年的经营,永陵营建大体告成。永陵的方院和宝城之外,还有一道前七陵都没有的外罗城,其制“壮大,甃石之缜密精工,长陵规画之心思不及也”。外罗城之内,左列神厨,右列神库各五间,还仿照深宫永巷之制,建有东西长街。

九、昭陵

昭陵的“昭”字,意谓“明”、“光”。

明昭陵位于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代皇帝穆宗庄皇帝朱载垕(年号 隆庆)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寝。昭陵是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昭陵陵园建筑面积为35000平方米,现存有完整的祾恩门、祾恩殿及其东西配殿,和方城、明楼、宝顶等。这里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载垕和他的三位皇后。

十、定陵

定陵的“定”字,寓“安”、“静”之意。

《谥法》:“纯行不差,安民法古曰定。”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这里还葬有他的两个皇后。该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长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万历十二年至万历十八年)。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

十一、庆陵

庆陵的“庆”字,寓“善”、“福”之谓,又指“道大行也”。

明庆陵,位于北京昌平天寿山陵内黄山寺二岭南麓,是明朝第十四代皇帝光宗贞皇帝朱常洛(年号泰昌)和皇后郭氏、王氏、刘氏的合葬陵寝。庆陵的地下玄宫“后、中、前殿”,有“重门相隔”。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地面建筑完工。其陵园建筑由神道、陵宫及陵宫外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神道上建单空石桥一座。近陵处建神功圣德碑亭遗作,亭内竖碑,螭首龟跌,无字。

十二、德陵

德陵的“德”字,为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又,“感恩曰德”。《谥法》:“绥柔士民,谏争之威,执义扬善曰德”。

明 陵位于潭峪岭西麓,是明朝第十五代皇帝熹宗折皇帝朱由校(年号天启)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寝。熹宗“性至巧,多艺能,尤喜营造”。他曾操斧斤锯凿,自制小楼阁,“雕镂精绝,即巧工亦莫能及”。干得高兴时,甚至解衣裸体,随地盘坐。他“不爱成器,不惜天物”,随意拆改,以供片时之乐。

十三、思陵

思陵的“思”是清朝定的。由于清统治者在政治上有怀柔汉满两族关系的需要,用乾隆帝的话说就是“仇复前朝”,即为前朝统治者复仇。

思陵约建于1642年,本是思宗宠妃田贵妃之妃园寝。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命人将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贵妃之墓,为拢络人心并改名思陵,使思陵成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与妃嫔合葬之陵,而相较于明朝诸陵,思陵的规模也较小。

3. 崇祯有没有陵墓

近日有文物保护爱好者反映,明十三陵中,崇祯皇帝的陵墓——思陵,发生了文物失踪事件,疑似被盗。据反映,失踪的文物是一对儿蜡扦,也就是烛台,可能已经失踪了半年多。

4. 崇祯墓谁修的

满清入关,搬入北京城后,多尔衮和顺治对崇祯墓展开了检修,并更名为“思陵”。往往叫“思陵”,应当是由于起初南明曾给崇祯建议庙号为“思宗”,清朝采取了这个意思。

  顺治二年,思陵进行修建。但是起初清朝官府也差钱,以致于思陵时断时续修建了2年。因此顺治皇上一声令下,务必尽早修建。由此可见,顺治对思陵修建是极其高度重视的。顺治十六年,思陵又扩建了一些工程建筑,完成了第二次整修。

  之后,乾隆皇帝十年及其乾隆皇帝五十年,思陵又历经了2次整修。乾隆皇帝五十年的那一次,是乾隆皇帝整修整个的明十三陵,自然也包含思陵。

5. 崇祯有陵墓吗

清福陵

福陵位于沈阳的东郊,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也就是明崇祯二年(1629年),基本竣工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孝烈武皇后乌喇那拉·阿巴亥的陵墓。福陵和沈阳城内的昭陵、新宾的永陵合称“盛京三陵”,也是山海关以东仅有的三座帝陵。昭陵和福陵是沈阳境内的两座著名帝陵,但由于昭陵在城内,而福陵在远郊,因此到过福陵的人应该比到过昭陵的人要少许多。

6. 崇祯埋在哪个陵

十三陵不在故宫。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西北50公里处的昌平区境内,是明朝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陵区占地面积80平方公里,是当今世界上保存较完整的陵墓建筑和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十三陵的营建始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止于清朝初年,历时200余年。依陵寝营建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为:长陵(永乐皇帝陵)、献陵(洪熙皇帝陵)、景陵(宣德皇帝陵)、裕陵(正统皇帝(即天顺皇帝)陵)、茂陵(成化皇帝陵)、泰陵(弘治皇帝陵)、康陵(正德皇帝陵)、永陵(嘉靖皇帝陵)、昭陵(隆庆皇帝陵)、定陵(万历皇帝陵)、庆陵(泰昌皇帝陵)、德陵(天启皇帝陵)、思陵(崇祯皇帝陵)。

7. 崇祯帝陵墓在哪

1644年,当李自成的大军踏破北京城的时候,明朝的崇祯皇帝选择了在煤山自缢而亡,这怕是十分无奈的事情,大势所趋,就算崇祯帝再有想法,也是无济于事。

当李自成发现崇祯帝尸身的时候,竟是发现没有地方安葬,按道理而言,明朝皇帝应该葬在天寿山,但是崇祯帝时,天寿山这个地方已经没有他的地方了,于是李自成只得将崇祯帝和周皇后尸身装在两口检漏的棺材里。

而且是临时停放在东华门的门后面,后来应朱慈煊的要 换了两口好棺材,但是呢,安葬在何处又是成了问题,有人提议安葬在当初礼妃田氏的陵墓(礼妃田氏安葬明十三陵)。

崇祯帝的丧葬十分寒酸,因为当时的大朝官都有着自己的事情要做,忙着捞钱圈地,最后崇祯帝的葬礼落在了昌平州吏目赵一桂的身上,可是呢,正值战乱,根本就没有预算给崇祯帝下葬。

最后,赵一桂向周围的商家募的233两银子,后用了200两来打开礼妃田氏的陵墓,还剩下的就买了一些纸钱、猪、羊、素供等等,一个是祭奠崇祯帝,另一个就是用来犒赏夫役。

但监葬官又发现了崇祯帝和周皇后有棺无椁,这实在是说不不过去,可是又没有钱了,于是就把礼妃田氏的棺椁给拆下来装给了崇祯帝,而等到下葬的时候,在场的人看到实在是太过寒酸了。

每个人都是捐了五两银子,给崇祯帝的棺椁周围加了一圈砖,这就是明朝的崇祯帝的陵墓,实在是寒酸的让人落泪,而后到了清朝,他的知己顺治帝才将崇祯帝的陵墓给修葺了一番,才有现在的样子

8. 崇祯墓在哪儿

明思陵,位于陵区西南隅的鹿马山(又名锦屏山或锦壁山)南麓,是明朝最后一帝崇祯帝朱由检及皇后周氏、皇贵妃田氏的合葬陵墓。

是明十三陵中最小的一座,而且残毁十分严重,好在现在已经得到了良好的保护。

崇祯皇帝朱由检,明光宗第五子,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生,天启二年(1622年)九月二十二日封信王,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四日即皇位于中极殿。次年改元崇祯,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自缢身亡。同年四月四日入葬。

9. 崇祯有墓吗

赵武灵王墓没别挖掘

位于灵丘县新华西街西段 ,灵丘县名由此而来,,原占地6万平方米,现保护面积为10900平方米,墓冢周长220米,高10米,明崇祯年间在墓南立石碑1通,并建有碑楼,高4米。 民国7年修葺,树碑1通,筑神道长246.67米。1984年四周筑围墙加以保护。墓园遍植树木,坟丘绿草覆盖。经重修牌楼、墓丘后,武灵墓更显得气势宏伟,巍峨壮观,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 崇祯墓图片

是,崇祯是葬在十三陵的明思陵里。明思陵,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明思宗朱由检与周皇后及田贵妃之合葬墓,是明十三陵之一。明思宗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朝最后一位皇帝,1628年即位,至1644年明思宗见明朝大势已去,于紫禁城后景山自缢身亡。思陵约建于1642年,本是思宗宠妃田贵妃之妃园寝。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命人将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贵妃之墓,为拢络人心并改名思陵,使思陵成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与妃嫔合葬之陵,而相较于明朝诸陵,思陵的规模也较小。思陵附近亦有明思宗贴身太监王承恩陪葬墓,清顺治帝、康熙帝亦曾为王承恩立碑以嘉许其贞忠殉主。

邓丽君墓园被破坏 每年上万歌迷前往墓园

一代巨星邓丽君于1995年逝世后,邓家人整理其遗物,在台湾新北市金宝山墓园后兴建了纪念馆“筠园”以方便歌迷到此悼念。据了解,每年有上万的歌迷前来悼念。

台湾媒体近日报道,邓丽君粉丝会周姓秘书爆料称,一名歌迷从1999年开始,长期在邓丽君碑石上贴双面胶照片,导致碑石已失去原来的样子。今年8月,某位歌迷前往墓园悼念偶像时发现碑石上又贴有照片,十分愤怒,并将照片揭下。随后另一个歌迷在网络上发文称不满照片被撕,破坏碑石的“凶手”因此找到。据悉,墓园方也曾派人阻止歌迷贴照片,但效果不佳。

“就像是我们的亲人,你忍心看见他的墓园被破坏吗?”粉丝会周秘书痛心地说。邓丽君三哥邓长福称绝不允许破坏,近日已经派人了解情况,望歌迷都有公德心。

邓州闹市竟然保存一座大规模汉墓,有洞口可见青砖墓室....

温馨提示:领到的红包在 支付宝首页右上角卡包内存放。

邓州闹市区保存有两座古墓,一座大多数人都知道,是穰候魏冉的衣冠冢, 位于穰城路西侧,大公园的东南角。

另一座规模很大,却鲜有人知。我先找到了雷锋路南侧的陈湾村,询问了很多人,竟然都没有听说村中有汉墓。然后开始找十五小。在十五小旁边,遇到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老人说,古墓就在十五小对面,门面房的后面,以前解放邓县时,遭受过炮火的轰炸。

学校门前的道路,原来是邓州通向南阳的官马大道,现在已经改道。沿着马路向南走一小段,突然豁然开朗,周围高楼林立,这里却留下了一片空地。空地上,村民正在播种蔬菜,近三千年的汉墓就静默在空地东边的菜园里,掩映在茂盛的树木丛中。

古墓封土有八米高,底部方圆约二十多米。古墓南侧取土痕迹严重,封土夯筑而成,内含夹砂红。古墓东边有一很大的洞口,可以清楚地看到里面青砖砌成的拱形墓室,墓室内西边,有一米高的砖券墓门,北侧有一耳室,典型的汉墓结构。

上世纪,文化局在墓室内出土有五铢钱,红色,灰色陶壶,陶仓等文物。此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附近却没有发现文保碑。

墓室的主人究竟是谁?

根据考证,此地位于古穰城的东北角。也就是说,在汉朝,做过大官的穰县人或者被封在穰县的王侯将相才有资格修建这样规格的墓冢。

整个东汉,只有郭丹和张温两人,在朝廷外,做过封疆大吏;在朝廷内,位居三公,做过大司徒,官居一品,相当于丞相。然而,张温名望太高,遭董卓嫉恨,诬陷他与袁术勾结,被斩杀于市。

只有郭丹,以八十九岁的高龄,在家寿终正寝。

提到郭丹,他可是东汉初年,少有大志,坚守气节,名闻天下的一代廉吏。郭丹七岁时,父亲去世,由后母照顾。他从小刻苦读书,博览经史。成年后,他欲至长安从师学习,经过函谷关,需要出钱买通行证,他看到百姓入关如此困难,便慨然道,如果我不能作为国家使者,乘坐公车,我就永远不出关。

王莽听说他博学多识,多次征召他做官,他托病不出,躲在边关。后来,他在南阳太守杜诗和大司马吴汉的推荐下,做过并州牧,为一方要员。回到朝廷后,官拜大司徒,为百官之长,他兢兢业业,廉直公正,死后以家无余产,名动海内。

大臣刘匡用孙叔敖的典故来讽喻汉明帝,明帝便派使臣到穰县访求郭丹的家属,并起用他的两个儿子到朝廷做官。

可惜陈湾古墓前的墓碑已遗失,

村中还流传有其他传说吗?

关注邓州优团视频号

有些事不关注你怎知晓

-END-

福利推荐

挖掘邓州精彩 服务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