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安敏侯萧正立墓石刻

梁建安敏侯萧正立墓石刻

梁建安敏侯萧正立墓石刻位于江宁区原淳化镇刘家边农田之中,现在江宁区科学园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内。

中文名:梁建安敏侯萧正立墓石刻

馆藏地点: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所属年代:南朝

类别:石窟寺及石刻

地点:南京江宁区淳化镇刘家边村农田

万安公墓刻字工李旭:青石留铭

“冲决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瞻仰过万安公墓李大钊烈士陵园的人,大都会在一座青色花岗岩材质的纪念碑前伫立良久。2200余字的碑文,记录了李大钊烈士光辉的一生。

51岁的李旭每次来到陵园,总是会习惯性地绕着纪念碑转上两圈,朝这座高2米、宽4米的纪念碑仰望片刻。他是万安公墓的刻字工人,十几年前重刻李大钊烈士纪念碑时,他一个人完成了全部碑文的镌刻。

“从早刻到晚,全部刻完用了一个多月。”说起那次任务,已经两鬓斑白的李旭仍记忆犹新。李大钊烈士陵园建成于1983年,当时就立着一座纪念碑。这座碑是混凝土浇筑而成,外面贴着青色的石板。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淋,碑体出现开裂,公墓决定重刻纪念碑。

在万安公墓的刻字工人中,李旭资格最老。重刻纪念碑的任务自然而然地交到了他手中。新建的李大钊烈士纪念碑由数块花岗石拼接而成,和原来的纪念碑同样大小。领导找到李旭,要求重刻的碑文要做到跟原来的纪念碑一模一样。李旭小心翼翼地把碑文拓了下来,再把碑文分成五个部分拓印在碑体上,一切准备停当,这才开始了长达一个多月的手工镌刻。

“碑文2200多字,刻了25天。”对于李旭来说,这项工作完全可以用“工程”来形容。由于石材硬度高,容易脆裂,李旭站在脚手架上,每刻一个笔画都是屏住一口气,生怕一着急力气大了字口出现崩裂。“这么大的石材,出现一个小失误就没法补救。”一天下来,他只能刻不到100个字。纪念碑正面的题词难度更大,虽然只有40个字,李旭却用了一个星期。

一块纪念碑要刻这么多字,在李旭三十多年的工作中绝无仅有。2200多字的碑文他早已烂熟于心,其中的一些细节至今仍让他印象深刻,“大钊先生临刑时毫无惧色,是第一个走上绞刑架的……”

李旭还记得,当时有很多人在李大钊烈士像前献花。他们都是附近学校的师生和驻军官兵。由于刻碑的时间很长,他也成了陵园里的一景,脚手架旁经常有人围观。李旭是山西大同人,在学校学的就是雕刻。他会做泥塑,刻过佛像石狮子、砚台,最后却被师父领进了殡葬行业。和雕刻石像比起来,在石头上刻字显得太过基础,李旭一开始也没有打算长干。谁知刻着刻着,就这样过了三十多年。

为李大钊烈士刻碑,李旭觉得自己很荣幸。他有个习惯,开刻之前总是要研读碑文,这样下刀才会有感觉。当了解到李大钊烈士的灵柩因为白色恐怖久久不能下葬,许多参加烈士葬礼的群众被逮捕甚至被杀害时,他对李大钊烈士又多了一分敬意。“如果不刻碑,不会有这么深的感受。”

重刻碑文时,带他入行的师父曾经两次来到陵园看他。李旭的师父,正是原碑碑文的镌刻者。师父仔细端详着徒弟的作品,不禁连连称赞,“不错,字口均匀,比我刻得还好!”李旭的弟弟李东也是一名刻字工人,刻字完成后,他负责为碑文贴上金箔。这正是纪念碑。十几年过去,重刻的李大钊烈士纪念碑依然犹如初揭幕般熠熠生辉。

纪念碑的侧面,刻着碑文书写者和雕刻单位的名字。在雕刻者一栏,写的却是“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工厂”。李旭解释,这是1983年原碑上的文字,自己只是忠实地将原碑文字原原本本地刻了下来。三十多年来,李旭刻了数千方碑文和墓志铭,其中不乏任继愈、启功这些名人的墓碑。春秋一片石,一方墓碑就是一个故事。在万安公墓中,有故事的墓碑蔚然成林,但镌刻者的名字无人知晓。

贞石无言,可传万世。李旭早已习惯了这种默默无闻。他毫不在意别人是否知道他是谁,也不在意他的作品上是否有自己的名字。在镌刻一方方石碑时,他感觉自己是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与逝者对话。无论他们是革命烈士、名人先贤、还是普通百姓,他都怀着一颗敬畏之心,细细打磨,细细铭刻。

来回600多公里,感受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石刻

作者 | 岁寒三友次第来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感谢遇见# 【 齐明帝萧鸾兴安陵石刻江苏丹阳号称 “北有十三陵,南有十二陵”。丹阳南朝(420年—589年)陵墓石刻距今1500年左右,形体硕大、雕刻精美,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上承东晋,下启隋朝, 与北方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一道,代表了南北朝时期中国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

国庆中秋双节,近距离飙车一趟,当天来回600多公里,去感受感受。

齐明帝萧鸾兴安陵位于丹阳荆林三城巷北。

齐明帝萧鸾是萧道生的儿子,齐高祖 萧道成的侄子。建武五年(498年)7月卒,葬于兴安陵,是南朝齐明帝萧鸾与敬皇后合葬陵。

陵东向,已平。陵前存有石兽一对,南为麒麟,北为天禄。两兽间,隔有一道小河沟。天禄残存部分前驱。麒麟四足全失,独角已残,身长3.02米,残高2.70米,颈高1.35米,腰围2.78米;兽身雄健,颈项短肥,头上昂,颌下有垂胸长须,大翼由4小翼组成其形与胸前长毛浑然一体,由头至尾调饰为连珠,口角有齿状茸毛。

1957年南兽麒麟扶正入座。1982年冬将天禄残躯部分从深埋的地下发掘出来向东北方向平行移动12.5米,安放在混凝土基座上。

南阳吕侯墓复建工程竣工暨立碑揭碑仪式圆满举行

6月2日,南阳吕侯墓复建工程竣工暨立碑揭碑仪式在卧龙区王村乡董营村吕侯墓前举行,仪式由南阳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吕姓分会会长吕金成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吕氏宗亲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历史时刻。

南阳吕姓分会名誉会长吕志勤在仪式上发表感言。他说,今天,是我们吕氏后人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也是一个将要载入史册,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复建吕侯墓,是为了弘扬吕氏文化,秉承先祖精神,也是为后人搭建一个报本思源的平台。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文物保护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部分宗亲的鼎力相助下,在南阳宗亲的辛勤努力下,吕侯墓复建工程第一期终于顺利竣工,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为该工程作出重要贡献的宗亲们。二期工程仍旧困难重重,希望广大宗亲不忘初心、坚定信心,只要我们不气馁、不灰心,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保护好古吕国遗址,将古吕国文化发扬光大。

中华吕氏文化研究会吕述国会长对吕侯墓立碑揭碑的举行,表示热烈祝贺,对南阳宗亲为吕氏家族所做出的贡献,表达诚挚谢意。他说:中华吕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吕姓起源于吕国,我们的得姓始祖伯夷,就是这块土地的主人。四千多年来,吕氏族人励精图治,繁衍生息,遍布中华。今天的立碑揭碑仪式,是缅怀祖德的活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希望各位宗亲以此为契机,凝聚人心,团结族人,传承祖德,与时俱进,共同创造吕氏族人的美好未来!

活动中,南阳吕姓分会常务副会长吕德民宣读了《吕侯墓重修记》碑文。随后,中华吕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吕述国和南阳吕姓分会名誉会长吕志勤共同为“吕侯墓”揭碑。与会宗亲代表为始祖伯夷敬献花篮并敬香。活动结束后,大家依次绕吕侯墓一周缅怀先祖,并合影留念。

南阳吕姓分会会长吕金成表示,吕侯墓复建一期工程的竣工,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希望大家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为完成吕氏大业、弘扬吕氏文化而加倍努力,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吕尚先祖伯夷掌“四岳”之祀,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封吕侯。吕国建于虞夏之际,是南阳最早出现的封国,吕侯墓是伯夷受封“有吕”薨后始葬之地。2016年2月,南阳市人民政府确定董营村“吕侯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月,卧龙区人民政府立“南阳市文物保护单位”碑,以期纪念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吕宏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