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龙沟恐龙足迹群

皇龙沟恐龙足迹群

位于诸城皇华镇大山村皇龙沟恐龙足迹群,已探明面积3000多平方米,有3000多个形态各异、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恐龙足迹排列在岩层上。经专家鉴定,至少有鸟脚类、兽脚类、蜥脚类等10多种恐龙属种足迹,为世界罕见,皇龙沟恐龙足迹群,皇龙沟恐龙足迹群简介,皇龙沟恐龙足迹群-潍坊市诸城皇龙沟恐龙足迹群旅游指南

​“1237”说永靖文旅资源(四)临夏地质公园——刘家峡恐龙足迹化石群

“1237”说永靖文旅资源,这期,我们主要介绍临夏地质公园——刘家峡恐龙足迹化石群。

临夏地质公园——刘家峡恐龙足迹化石群位于甘肃永靖县盐锅峡水库库区北岸。东距省会兰州54公里,东南距永靖县城23公里,交通极为便利。公园占地面积15平方公里,包括水域面积1.8平方公里。 刘家峡白垩纪恐龙足迹以其规模之大、种类之多、保存之完好、清晰度之高、立体感之强,多层面出现,均为世界少有。2001年12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建为国家地质公园

刘家峡恐龙馆展出的白垩纪恐龙及其它古生物化石标本,成为一个采集、修复、装架、收藏、展示和研究为一体的恐龙专题馆,并成为在国内外恐龙学遗迹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研科普基地。

这里的恐龙足迹是在1999年的7月到8月,由甘肃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古生物研究开发中心的地质工作者进行古生物地层调查工作过程中发现的,这些坑窝是形成于1亿年前的侏罗纪或白垩纪时代的恐龙足迹。

目前 刘家峡恐龙足迹化石群已揭露面积近2000平方米,挖掘出11类150组共1831个足迹。 其中最大足迹为150厘米×120厘米,为世界之最。

在恐龙足迹化石遗迹产出地的附近地区,同时代的地层分布区挖掘出了世界上首次发现的禽龙类骨架化石,被命名为兰州龙。

在已经揭露的总计710平方米的岩层层面上发现了8类30组270个足迹,其中至少包括两类巨型蜥脚类、两类兽脚类、一类似鸟龙类和其它三类形态独特、尚未归属的足迹,代表至少8个属种。

来到 刘家峡恐龙足迹化石群,在这里可追溯世界恐龙化石的发现历史。从生命的摇篮海洋开始,生生不息的生命世界,一幕一幕在您的眼前掠过,重温生命演化的历程,让您了解恐龙不再是一个谜。

这个地儿的石板路居然惊现恐龙足迹!

今天(12月6日)上午,中美澳科学家宣布,他们的研究团队完成了河北承德地区的恐龙足迹研究,令人称奇的是,绝大部分足迹分布在承德避暑山庄,这个世界闻名的中国皇家园林的地面上,是世界罕见的将古生物遗迹化石与人文历史相结合的案例。

这些恐龙足迹数量大,保存完好,对研究恐龙的演化有重要价值,并对进一步探索恐龙行为习性、生活环境以恢复该地区古环境及其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承德避暑山庄发现恐龙足迹虽然一直备受各界关注,多年来一直有媒体陆续报道,但从没得到官方权威机构证实。

2007年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的团队陆续对麻地沟、避暑山庄、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成庙(小布达拉宫)等地的大量恐龙足迹化石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国恐龙足迹化石记录,同时也为承德侏罗纪最晚期的恐龙活动进一步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从避暑山庄地面的大量无脊椎动物遗迹来看,距今1.5亿年前的世界应该是一片较为平静浅水湖畔,有着平坦的沙地。这也是各种小虫与恐龙能留下足迹的先决条件。”

恐龙的足迹为什么会出现在人文建筑上?原来,这些足迹化石的原产地——麻地沟,产出铺路石板。邢立达团队重点考察了麻地沟足迹点,该足迹点海拔约800米,西坡和北坡均有民居分布,这些建筑不少都是由当地的石头搭建而成。

在1979年至80年代初,承德避暑山庄和八座周围寺庙的修建都采用了这些地区的石板。2001年春天,承德县政府宣布将麻地沟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在麻地沟遗留的足迹已经不多,大量的足迹被转移、保存在避暑山庄的地面上。

这次由邢立达领衔的研究,是对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发现大量侏罗纪恐龙足迹最为有力的官方回应。经过详细的考察,科学家们发现,该区至少保存了恐爪龙类足迹、实雷龙足迹和跷脚龙足迹等类型的恐龙足迹。

恐爪龙类足迹产于麻地沟足迹点,平均长度为8.7厘米,足迹具有两趾印痕(第III趾和第IV趾)和圆形脚跟,这种形态表明了其与恐爪龙类的亲缘关系,被归入伶盗龙足迹。

恐爪龙类足迹在世界上的发现较少,目前仅有我国山东的驰龙足迹、四川的伶盗龙足迹、韩国的哈曼驰龙型足迹等。恐爪龙类恐龙包括了伶盗龙类与伤齿龙类,这类恐龙的共通之处就是它们都长着大型的、弹簧刀般的第Ⅱ脚趾,这是它们捕猎的“杀手锏”。

有趣的是,第Ⅱ脚趾在恐龙平时行走时并不与地面接触,于是就留下了两趾型的足迹,这些足迹统称恐爪龙类足迹。

实雷龙足迹和跷脚龙足迹,分布在承德各个足迹点,这些三趾足迹至少有140个足迹,其中130个是完整的足迹。所有的足迹中,以长度在10厘米到20厘米的中型足迹为主。这些足迹分为两个类型,一种形态类型,中趾比较短,属于兽脚类恐龙足迹中的实雷龙足迹;另一种形态类型,中趾比较长,归属于跷脚龙足迹。这些足迹属于两足行走的中小型肉食性兽脚类恐龙所留,由于沉积物比较柔软潮湿,因此脚垫不是很清楚,末端的爪痕明显,功能趾为第二、三、四趾,只有极个别足迹留下拇趾迹。

韩国鸟足迹分布于麻地沟足迹点。该足迹点保存了至少四条连续的三趾行迹。从形态上看,这些鸟类足迹被归为韩国鸟足迹类型。韩国鸟足迹最初发现于韩国咸安郡,是一类非常典型的中生代鸟类足迹。这些鸟类中最大的不过体长70厘米,体重400余克,因此也称之为小型涉禽。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大部分时间栖息于各种湿地,主要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为食,绝大多数种类有迁徙习性。

承德避暑山庄足迹点还产生了一些椭圆形的痕迹,在形态上类似于蜥脚类动物的后足迹,例如白垩纪最出名的蜥脚类动物足迹:雷龙足迹。但是,由于保存较差,没有行迹,目前还不能完全确认。

本次考察发现了一个多元化的土城子恐龙动物群。该动物群显然是由蜥臀目(包括兽脚类和蜥脚类)组成,其中又以兽脚类、鸟类占绝大多数的。承德地区这些丰富的足迹记录表明,华北的恐龙演化记录基本上是连续的,从燕辽生物群开始,到土城子足迹动物群,再到热河生物群。

据悉,下一步,承德市文物局和邢立达团队将就恐龙足迹的保护与利用进行讨论,以此项工作促进承德旅游业与科学普及的发展与落地。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图片来源:中国地质大学邢立达团队

科考发现 | 极其罕见!陕北发现重要恐龙足迹化石

“极其罕见”“特高级”,这样震撼的评价,恐怕很少出现在学术研究当中。然而,近日在给陕北古生物化石价值等级评定中,30余位专家竟然不约而同地给出了这样的评判。

专家在陕北野外考察古生物化石

陕西省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是国内少数几个化石类型较为齐全的地区之一。恐龙遗迹化石作为古生物化石的重要代表,记录了地史重大事件。研究恐龙遗迹化石对揭示地球生命起源与演化进程,古地理、古环境、古生态变迁,地球生物多样性变化历史以及指导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恐龙足迹化石

近年来,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开展了“陕北丹霞地貌地质遗迹调查”“陕西重要县(区)地质遗迹详细调查评价”等项目,先后在延安市、榆林市新发现8处重要恐龙足迹化石产地。为科学鉴定陕北恐龙足迹化石,评价其价值等级,2021年10月20-21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邀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学院、吉林大学等恐龙足迹化石研究和鉴定权威机构知名专家,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延安大学等单位30余名专家,在延安市开展了陕北恐龙足迹化石考察与鉴定工作。

本次考察与鉴定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教授、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洪增林,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遗迹调查监测室主任、教授级高工、全国古生物化石与地质遗迹调查工程首席专家董颖带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王训练担任专家鉴定组组长,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李建军、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教授级高工李荣社担任副组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陈伟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尤海鲁,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海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古生物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傅强,吉林大学恐龙演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陈军,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王旭日,北京自然博物馆副研究员王宝鹏,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遗迹调查监测室博士季燕南,延安大学石油工程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教授王记江等国内科研机构、高校相关领域专家应邀参加。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蒲明辉,院相关处室及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技术专家参加此次调研。

01

陕北恐龙足迹化石兼具极高科学与社会价值

此前,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已连续4年在陕北地区组织开展了地质遗迹野外科学考察,此次专门组织专家鉴定组实地考察了位于甘泉县洛家沟、甘泉大峡谷安塞柳沟峁的恐龙足迹化石点,经过为期两天的野外考察及室内研讨,专家一致认为,调查研究取得新突破。

专家认为,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拓展了我国恐龙足迹化石地理、地层分布,为下一步在陕北发现恐龙骨骼化石奠定了确凿依据。在延安市甘泉县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组合类型多样,其中,兽脚类足迹最长为60.5厘米,是中国已知最大的兽脚类足迹,最小的长度不足3厘米,是中国已知最小兽脚类足迹之一;蜥脚类足迹为陕西省首次记录;龟鳖类足迹在亚洲地区的侏罗系鲜有发现;恐龙、鳄类和龟鳖类共生遗迹在国内极其罕见。在甘泉县洛家沟、封家湾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价值等级属特高级,个别化石还保存有极其罕见的恐龙足部皮肤纹理印痕。

专家鉴定组表示,本次考察成果科学社会价值重大。陕北恐龙足迹化石蕴含了中生代恐龙动物群生存演化与环境变化等方面的重要信息,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遗迹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和社会价值。建议尽快启动陕北恐龙足迹及恐龙骨骼化石综合性调查与研究,加大调查研究与保护力度。

洪增林表示,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将抓住地质调查“省部共建”机遇,以地质遗迹调查、古生物化石调查工作为载体,积极对接地方政府,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深度开展丹霞地貌调查研究、黄河流域地质遗迹调查和鄂尔多斯盆地恐龙足迹化石调查工作,抓好国际地貌家协会陕西科考基地建设、地球科学知识与恐龙知识普及、地质与红色文化融合等工作,积极为陕西古生物化石保护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地学力量。

02

陕北恐龙足迹化石概况及研究工作进展

自1929年在陕北神木市发现中国第一枚恐龙足迹化石以来,研究人员相继在榆林市、商洛市等地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目前,加上陕西省地调院此次新发现确定的8处,陕北地区恐龙足迹化石产地数量达15处,占全省已发现的79%,其中,榆林市8处,延安市7处。陕北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具有地理、地层分布广,组合形态多样,科学研究价值大等资源禀赋,是我国恐龙足迹化石产地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近年来,在陕西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下,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开展了古生物化石、地质遗迹类调查研究项目7项,发现古生物化石产地103处,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省级自然资源科普大赛奖项5个,开展科普宣传60余次,印发科普折页5万余份,科普受众达十万余人。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古生物化石调查研究团队由16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教授级高级工程师6人、高级工程师6人,博士研究生4人。团队与国内外古生物化石研究机构、高校建立了紧密联系和学术合作。为进一步做好陕西省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工作,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要求,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成立了“陕西省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中心”。目前,陕西省地调院正在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和陕西省自然资源厅的安排和部署,加快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开展全省恐龙遗迹化石的综合调查与研究;二是做好抢救性发掘和保护工作;三是依托陕西省古生物化石保护研究中心,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支撑省自然资源厅、地方政府、司法机关开展古生物化石管理、保护利用和鉴定工作。

(本文刊登于2021年11月5日《中国矿业报》第3版)

欢迎订阅《中国矿业报》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中国矿业报”独家编辑。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

联系电话:66559956

往期精彩回顾

高端访谈|李明:以先进理念建设一流绿色矿山

智慧矿山 | 中铁十九局集团矿业投资公司实现“精准破局”的密码原来是……

人物专访 | 李天恩:找矿与选矿应结伴前行

编辑/宫 莉

审核/李晓娜

审签/赵腊平

发现恐龙足迹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