轘辕关

轘辕关

轘辕关位于偃师城东南30公里府店乡境内的轘辕山上,西有鄂岭口,北有古道,是偃师市现存的唯一古关。

轘辕山,形势险要,东有太室(即嵩山)、南有少室,紧接巩义、登封两市;西有鸡鸣山、香炉峰,是万安山与嵩山衔接处的壑口。《元和志》载:“轘辕山,山路险阻,十二曲道,将近复回,故曰:轘辕。”轘辕口传说为远古时大禹所凿,为历代兵家必争和控守要地,也是洛、偃通往汝、颖、襄之捷径。

轘辕关是军事要地,古今经历过多次战争。

偃师市轘辕关

轘辕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周朝。“敬王六年(前514),郑人伐滑。允姓之戎,迁于滑内,东及轘辕”。《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晋栾盈出奔楚,过国,出诸轘辕。秦二世三年(207)二月,刘邦兵攻陈留,又下轘辕、缑氏、绝河津,击赵贲军尸乡之北。攻洛阳不利,出轘辕关至阳城。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刘聪使其子刘桀等攻占洛阳,桀出轘辕,至梁、陈、汝颖间。永嘉五年(311)石勒称霸北方,引兵出轘辕,屯兵许昌。北魏孝庄帝永安三年(530)元颢入洛,败于河桥,轻骑南走,自轘辕南出,至临颍为人所杀。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李密破宇文化及,王世充欲乘其弊而攻之,简精卒2万余人,营洛水为桥。李密在偃师,因新破敌,轻王世充,不设壁垒。世充夜遣200骑蔽山埋伏,秣马蓐食,平明袭之,密阵未成,伏兵北原,乘高驰下压其营,密军大败。王世充进拔偃师,设置轘辕县,并在北山下设轘辕镇(即今叁驾店)。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破王世充,攻下轘辕、罗川二县,王世充别将单雄信、裴孝达与唐总管王君廊相持于洛口,李世民率部骑5000前往援助,至轘辕,单雄信等逃遁,王君廊追杀获胜。乾符元年(874),黄巢进逼东都,唐僖宗下诏发兵守轘辕、伊阙、河阴、虎牢。清同治二年(1863)七月,捻军自登封经轘辕进入偃师境内,因县境大村依寨防御,不久即退。民国14捻(1925)二、三月间军阀混战陕西督军刘镇华率部将憨玉琨攻打河南,河南省长胡景翼指定豫西南为樊仲秀由禹县、登封出兵轘辕关,占据洛水南岸,侧击憨军后路,憨战败后,不久即气疯病死,于是樊军占领洛阳,民国17年(1928)四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等发动“第二次北伐”,冯玉祥主力开赴前线,黄河以南防守空虚,樊仲秀率建国豫军乘机由郏县北攻洛阳,二十一日占偃师,冯玉祥急调部将宋哲元、石友三分别由陕、鲁入豫。二十八日宋部进驻洛阳,五月十日占领偃师,樊仲秀两面受敌,即从轘辕关南撤,石友三追至少林寺,将千年古刹少林寺藏经楼放火焚烧,樊军溃逃南阳。民国18年(1929)五月二十二日,军阀再度混战,韩复榘在洛阳通电叛冯投蒋。二十七日韩部由洛阳向黑石关进发,因前锋受敌,后继部队即从偃师南折,过轘辕关绕道登封、禹县、许昌到达开封,韩乃被蒋任命为河南省主席。蒋、冯关系恶化后,十月十三日,冯玉祥占领洛阳,左路军庞炳勋进攻黑石关,中路军孙良诚部由偃师南下,过轘辕关从登封迂回郑州。民国19年(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历经5个月,蒋占领郑州,冯、阎失败。九月下旬,蒋军五纵杨虎城攻占偃、洛。十月五日,冯军刘汝明率部由临汝、登封越轘辕关占领偃师,企图支援洛阳。九日蒋军一纵徐源泉部由登封过轘辕关占领偃师,;刘汝明率部北沿黄河入孟津西逃。抗日时期,1944年5月13日偃师沦陷。9月,皮定钧和徐子荣率八路军抗日先遣支队进入豫西,在偃师南山一带建立抗日根据地,在偃、登、 交界处打击日寇,轘辕关也是他们作战的要地。同时,八路军河南军区成立,“嵩山人民抗日义勇军”改称“河南人民抗日义勇军”,司令员张之朴率部活动在嵩山地区,经常出没在轘辕关一带,开展抗日活动。

轘辕关古道经历代不断扩修,先后又很大变化。

轘辕关有二道,一在北,唐高宗屡入嵩,凿山开道如车厢,为历代置关之所;一在南,即今鄂岭口,行人以北道幽折,林隐0,多以南道轩敞为便。有轘辕关碑在鄂岭口,为宋偃师知县马仲甫拥民所凿,“人便其利,刻石纪美”。轘辕关南道上,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河南太守文悌开修车路,也有记其事的石碑一通,碑文曰:“洛都四面踞山,东虎牢、西函谷、南伊阙、东南轘辕,皆天险也。独轘辕关石,不通轨辙……过往商贾非取道伊阙不能达洛”。这说明了轘辕关是许、洛要,其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轘辕关南道也几经开修和扩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吕履恒平治鄂岭口路碑文中载:“……维兹鄂岭,中有其缺,古颖州之关塞,实往来之通,山径崎岖,仅容行人之鳞次,石,莫济舆马之驰驱。考王制,维(月令),有平治之文,经千百余年,曾无人焉起而修理之者,天意盖留以段子焉。段子名润色,山西泽州人也。贾于洛,客岁贸迁,路经其地,辄发善念,慨任厥修。复有异梦惊觉。今年春,谋诸参店主人。主人纠合众善,率皆欢欣乐从,各任一职,公同一心,并立善。……遂出囊兴工于小鄂岭口,石工云集,力役辐,效用者不下三百余人,因其地势,随其高下,扩狭口,平险阻、……甫及五月,而一蹴告竣、……山径之蹊涧,今成履道之坦袒,阔则十有余尺,长则五百余丈。外募仅百金有奇,余尽捐之己囊。、……”清光绪二十五年(1889)春,文仲恭任洛阳府太守,尝行部屡经轘辕,斯民登之苦,复虑此道因石磴,不通轨辙,仕宦商贾之车受阻,百货无由辐,而洛、偃或仰粟汝、颍,运输尤为困难。遂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春,捐廉600金,派员雇工疏凿。偃师县知事潘砺庵实领其工,督工者候补典史张靖,使轘辕盘回嵩少之坂,化险为夷,民尤称便。工程于同年九月竣工后,树《清开修轘辕关路碑记》碑一通,以记其事。碑文中还歌颂了带头捐款偿修轘辕关车路的河南太守文公,在职官,更主动兴利除弊。民国25年(1936)九月,蒋介石在洛阳度过50寿辰后,隔了一天,从洛阳坐车出发,经偃师过轘辕关到少林寺、中岳庙进行了二日游。当时偃登公路已初具规模,从偃师到登封计31公里,虽经临时整修,但他仍感轘辕道行车之艰难,年命河南省建设厅,从黄河北征用民工对鄂岭口路段进行了扩修。因山高道险,施工难度大,民工伤亡颇多。扩建后,路面因石多土少,仍坎坷崎岖,形成18弯盘旋上下,后称鄂岭口道为“十八盘”。

轘辕关拱门

新中国成立后,曾数次维修轘辕道。随着形势得发展,客货运输量增多,尤其是从洛阳到少林寺、中岳庙之游客与日俱增,大型客车尤难上下,多绕道龙门、临汝,徒增旅程。192年5月洛阳地区公路总段和偃师县党、政领导部门兴修十八盘改线、扩建工程,1983年12月竣工,共用工日22.7万个,完成土石方21.5万立方米,修涵洞29座、长464米,桥梁2座、长72.49米,挡土墙8处、8886平方米,共投资149万元。207国道通过此路,纵穿偃师境内,结束了古轘辕坂山高道险的历史。

轘辕关历史悠久,历经沧桑,古关建筑早毁于历代战乱之中,现存建筑系用石灰岩垒砌,东西长14.7米,南北宽10.5米,高6.2米,正中是弧形顶门洞,洞高4.7 ,宽3.5米。有石阶可拾级而上至关顶,门洞上镶有长方关额“古轘辕关”,楷书,笔法古朴,遒劲有力,并书“乾隆十五年岁在庚午九月重修”。

此关早已无人通行。关东有韩庄、唐窑两村的梯田数十块,再南有偃、登交界碑。古关顶原有大殿,今荡然无存。1984年以来,韩庄村民自行捐资在关顶重建大殿一座,使古轘辕关平添新貌。

揭开轘辕关与轘辕古道尘封的历史(下)

记者在轘辕古道上走访

□记者马国福/文通讯员刘世奇/图

1

拱卫洛阳东南屏障拒敌侵

轘辕古道是河洛盆地(洛宁盆地、宜阳盆地、嵩县盆地、汝阳盆地、伊川盆地等统称为河洛盆地)通向黄淮平原的一条重要通道,在历史上作为河洛盆地的东南屏障发挥了拱卫洛阳的重要作用。以轘辕古道的南段作为王都洛阳防御的屏障,其在先秦、秦汉文献中就有所反映。

周穆王时,逐渐强大的淮夷再次向西周发动军事进攻,《后汉书·列传·东夷列传》记载:“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

“徐位于淮河下游泗洪(今江苏泗洪县)地区,徐率九夷,即淮夷向西攻打西周,其主要战场就是淮、汝、颍地区。”郑大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陈隆文解释说,“西周穆王时期的军事防御线在今叶县郾城西平一线,正好位于淮、汝、颍上游地区。其北通过轘辕古道与河洛盆地相连,而其西面又经方城缺口、桐柏缺口与南阳盆地串通,成为洛阳东南的屏障。轘辕古道南段的汝、颍上游有失,那么从东南而来的力量便会攻入伊洛盆地,所以至西周夷厉之世,在青铜器铭文中出现了‘南淮夷’的称呼。南淮夷即是由淮河两岸地区嬴偃姓诸侯国结成的军事联盟。周厉王时,南淮夷还曾一度攻入西周腹地——伊洛平原地区,其主要战场就在淮、汝、颍地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轘辕古道与河洛盆地的防御息息相关。轘辕古道作为国都洛阳东南屏障的历史地理价值,迄于汉魏隋唐之际仍未见有稍许的改变。”

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汉灵帝设八关(轘辕、函谷、伊阙、广城、大谷、旋门、孟津、小平津),并置都尉,以护卫京师。八关都尉的设置,说明河洛盆地四向交通可能有八条重要通道,而八关之设正是控制这些交通要道,所以,汉魏洛阳故城周围八关的设置正显示了河洛地区的交通状况。周秦汉晋以来,函谷关可控制京师西去之路。大谷、广城、伊阙控制自京师南去的道路。旋门控制东进之途。孟津、小平津控制北上之途。而轘辕关则是洛阳东南必经之道,因此,轘辕关之设乃是因控制轘辕古道之故。

轘辕古道可分为北、南两道。北道的开凿比南道早,轘辕古道在偃师境内的北段在唐代时屡被修整,所以《偃师县志》中记载,轘辕古道北道,唐高宗屡入嵩,凿山开道如车厢,为历代置关之所。轘辕古道南段的形成较晚,这条路是经过崿岭口的山路,又有新轘辕关之称。当地人有“先有轘辕关,后有崿岭口”之说。

轘辕古道东南一段的道路经嵩山阳城到达颍汝之间。而颍水之上的阳翟(今禹州市),汝水之上的汝州,均是绾毂轘辕古道南段的枢纽,轘辕关旧址向东南不远,有偃登交界碑,自此进入登封境内。登封古称阳城,是轘辕古道上重要的古代城邑。《晋书·地理志》中称登封为阳城,属西晋都城汉魏洛阳故城所辖王畿地区内的百县之一。

2

祭祀御道南下的重要通道

“东汉时,此路是王室祭祖必经之御道。”陈隆文带着记者和学生,沿着轘辕古道边走边说,“东汉王朝祖考园陵,在今湖北枣阳县。光武帝、明帝、章帝皆常祭祀。我们现在脚下之路可是皇家之路,帝王将相常路过。”

西晋八王之乱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八王之乱殃及京师,河洛居民多由古轘辕关道向东南迁徙。晋朝官员褚翜,河南阳翟人,在洛阳一带做过县官,内乱将起就弃官到幽州躲避。洛阳陷落后,他与荣阳太守郭秀保守万氏台,当时数万人靠褚翜得以保全。当时,褚翜由轘辕古道南下,先移住阳城界,第二年又率数万人向东南迁移,后受命管理新城、梁、阳城三县的事务,这说明河洛客家先祖的南迁首先是到了阳城。按照褚翜的计划,这支从汉魏洛阳故城中出发的人群,是打算从汝水向东南,然后入淮,再

由淮过江以求自保的,关于这一段史实,《晋书》卷七十七有明确的记载。

轘辕古道成为当时人们南下的重要通路之一。在魏晋以后的许多地理著作中出现从轘辕古道南下经方城至南阳,为通往中原各地的主干道路。洛阳至南阳盆地双轨线路之一的西线,乃是位于轘辕古道之西的历史上著名的广成道。广成,以广成泽而得名。泽在今临汝镇南,汉建广成苑于此,即今汝州市温泉一带,是绾毂广成古道的枢纽,汉灵帝又设关于此,名广成关,汉代帝王常打猎于此,并到温泉就浴,以此路为御道。

唐末,黄巢转战东南,复又进军中原。由颍州(今安徽阜阳)挥师西指,进取汝州后,又袭洛阳。线路即沿原汉代御道西线北上,由汝州,经庙下临汝镇、大安白沙、彭婆抵洛阳。崇祯十四年二月,李自成破洛阳,攻汝州,亦取此道。

3

开凿时间夏代成道有考证

对于轘辕古道的开凿时间,陈隆文引经据典,认为在夏朝或者更早。轘辕古道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这一年的秋天,晋国的栾盈出奔楚国。就是自今晋南过黄河,经周之洛阳,向东南沿轘辕古道南下的。轘辕古道是利用嵩山岩层斜面所构成的和缓山坡而开凿的一条人工通道,这条道路状如车厢。记者随陈教授沿路作实地考察时看到,轘辕古道的道路都是由石板铺成,路面石块虽衔接高低凹凸,但仍可称平坦。路旁一侧石壁侧立。对于轘辕古道的开凿,《淮南子》记载禹开轘辕道石裂而生启的故事,反映了轘辕古道与夏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轘辕古道是一条西北至东南向的古道。其西北方向应起自河洛盆地,中经嵩山,东南达于颍、汝两水的上游。就其道路两端的考古学文化而言,与夏文化有密切的关系。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盆地毫无疑问是夏王朝活动的中心。据考古发掘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朝的政治中心。洛阳及其周围地区既是夏文化的中心区域,又是夏文化鼎盛时期的所在地。

记者随陈隆文来到登封东南20公里的告成镇。陈隆文说:“告成镇在五代时称告成县,唐以前是阳城县。这里东有石淙河,西有五渡河,北靠嵩山,南临颍水,隔河与箕山相望,顺颍水东下,经石羊关至禹县与豫东大平原相接。沿五渡河西北上,过轘辕关与伊洛河谷相连。阳城地理位置的确定对我们探索轘辕古道有重要意义。阳城就在今天偃师至登封轘辕古道遗迹的近旁。因而早期夏文化的传播很可能借助了这条古道。若由颍、汝两水上游轘辕古道的南段折向西南方向,经过方城隘口可以到达南阳盆地。南阳盆地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受到了偃师二里头文化的影响。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继承性。轘辕古道的开凿时间应与夏文化相一致,不会晚于二里头时代,还可以上推至龙山中晚期(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4

沧海桑田都城西移渐废弃

河洛盆地自夏商迄于唐,共计有10多个王朝。通常所说的洛阳五大都城遗址,按年代排列依次为偃师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和隋唐东都洛阳城遗址。轘辕古道沿线地区大量夏商文化遗址的发现,说明这条古道在夏商时期应该是河洛盆地通向黄淮大平原最为重要的孔道。

由于夏商时期坐落于河洛盆地的都城都位于盆地的东缘,所以选择距其不远的嵩山较为和缓的山坡作为交通的通道,正反映了这一时期人们对这一地区地理条件的认识和利用。故经由轘辕古道东出嵩山便成为河洛盆地通向黄淮平原西缘的最为近捷、方便的通路。因此,这条古道在河洛盆地都城城址未发生西移的条件下,从交通条件上来看,反映了夏商都城选址与交通道路条件的密切关系。

“隋唐东都的营建,使坐落于河洛盆地的都城彻底改变了夏商时期无不靠近伊、洛二河汇流处并偏于盆地东侧的传统,而最终建于洛阳盆地的西部,且为此后历代所沿用,以至于成为现代洛阳城的基础。”陈隆文分析说,“隋唐东都城的营建向河洛盆地的西侧迁移后,便以伊阙关为正南门,对此,《历代宅京记》有明确的记载。伴随着洛阳城址的西迁,河洛盆地中城市的重心和交通条件也发生了变化,轘辕古道不再是通向东南方向最近捷的通道,而与东都洛阳直对的伊阙道便成为自河洛盆地向南去最方便的道路。所以,隋唐以后,自河洛盆地南下多取伊阙道而后再折向正东。轘辕古道自隋唐以后也就逐渐废弃了。”

听着陈教授的讲解,记者一行踏着曲曲折折的古道,走向远方。

拱卫洛阳第一雄关轘辕关,为何改名为十八盘?

轩辕关又名“娥岭关”,位于登封市西北13公里的太室、少室两山之间。两侧山崖怪石嶙峋,山势雄伟险要,道路曲折盘旋,是洛阳南部的险关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这座古关是秦汉洛阳八大关之首,自古征战不断,就连现在的电脑游戏岳飞转里,轩辕关也是非常险恶的一战

然而,现在很多人知道嵩山十八盘,还有山下的参驾店,古关却被人遗忘。

民国25年(1936)九月,蒋介石在洛阳度过50寿辰后,隔了一天,从洛阳坐车出发,经偃师轘辕关少林寺、中岳庙进行了二日游。当时偃登公路已初具规模,从偃师到登封计31公里,虽经临时整修,但他仍感轘辕道行车之艰难,于是命河南省建设厅,从黄河北征用民工对鄂岭口路段进行了扩修。因山高道险,施工难度大,民工伤亡颇多。扩建后,路面因石多土少,仍坎坷崎岖,形成18弯盘旋上下,后称鄂岭口道为“十八盘”。

中国成立后,曾数次维修轘辕道。随着形势得发展,客货运输量增多,尤其是从洛阳到少林寺、中岳庙之游客与日俱增,大型客车尤难上下,多绕道龙门、临汝,徒增旅程。1983年修建了新十八盘,207国道通过此路,结束了古轘辕关山高道险的历史

轘辕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周朝。“敬王六年(前514),郑人伐滑。允姓之戎,迁于滑内,东及轘辕”。《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晋栾盈出奔楚,过国,出诸轘辕。

秦二世三年(207)二月,刘邦兵攻陈留,又下轘辕、缑氏、绝河津,击赵贲军尸乡之北。攻洛阳不利,出轘辕关至阳城

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刘聪使其子刘桀等攻占洛阳,桀出轘辕,至梁、陈、汝颖间。永嘉五年(311)石勒称霸北方,引兵出轘辕,屯兵许昌

北魏孝庄帝永安三年(530)元颢入洛,败于河桥,轻骑南走,自轘辕南出,至临颍为人所杀。

隋唐时期,轩辕关这里发生有名十三棍僧救唐王嵩山少林寺大殿里有这一事件的壁画

清同治二年(1863)七月,捻军自登封经轘辕进入偃师境内。

1930年中原大战,轩辕关曾经作为战场。

抗日时期,1944年5月13日偃师沦陷。9月,皮定钧和徐子荣率八路军抗日先遣支队进入豫西,在偃师南山一带建立抗日根据地,在偃、登、巩交界处打击日寇,轘辕关也是他们作战的要地。

轩辕关下的村子叫参驾店,据明弘治《偃师县志》载:“宋太宗避暑嵩山之上,耆老朝参于此,后以为店,因名。”

从洛阳出发,该村是登嵩山的最后一个休息处。

汉武帝封禅嵩山时,武则天封禅嵩山,清代乾隆皇帝游中岳,曾在该村住宿。

从村子出发,沿新十八盘上至半山,就到了轩辕古关。

轩辕关几个字,是清朝乾隆书法

目前的轩辕关已经废弃,现在上嵩山走新十八盘,仅留一处景点,诉说历史的沧桑。

嵩山十八盘考古,游洛阳险要轘辕关,追忆中原千年历史风云

作者:巴图

2020年11月15日,农历十月初一,星期日,天气晴朗,我们一行9人参加了由洛阳考古志愿者协会组织的 登 封十八盘考古活动。活动路线轘辕关——广惠庵——少林寺达摩洞武僧院——安阳宫——老十八盘路——谒秀亭,西佛茶社下元宫——赵城遗址——颜良墓——文丑墓。行走在河洛大地,一路奔波一路交流,不禁感叹河洛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刻领会了古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谛。

讲解员:郭俊卿老师,知识渊博,平易近人。

七绝.嵩山考古

了了

山道响鞭峰谷开,

风寒秋落碧空台。

轘辕关外呼声急,

一路寻踪觅迹来。

轘辕(huán yuán)关(纠正:“轩辕关”为错误叫法)。洛阳八关之一,位于偃师登封巩义交界处的轘辕山上,为古代洛阳通往豫东、豫南及荆楚、江浙一带的捷径要冲。关处鄂岭坂,在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道路险隘,有弯道十二,回环盘旋,将去复还,故称轘辕关。

轘辕关下的村子叫参驾店,据明弘治《偃师县志》载:“宋太宗避暑嵩山之上,耆老朝参于此,后以为店,因名。”从洛阳出发,该村是登嵩山的最后一个休息处。

汉武帝封禅嵩山时,武则天封禅嵩山,清代乾隆皇帝游中岳,曾在该村住宿。

七绝.参驾店

卢秀珍

洛邑嵩山三百里,

驾鸾天子店中栖。

躬身侍候忙施礼,

留下村名迹象迷。

驱车从207国道拐进山拗,步行在通向轘辕关的古道上,听郭俊卿老师讲大禹、武则天、乾隆等古人曾经走过这条路,怀古情思油然而生。

轘辕关上的山崖下,喷流着一股清泉,名曰:“剑引泉”。传说汉高祖刘邦率领大军欲夺取潼关,路过这里时,人困马乏,滴水不见,刘邦遂拔出佩剑刺向山崖,结果喷出一股泉水,故而得名。

第一站:轘辕关,郑州文物保护单位。

“古轘辕関”,在我一抬头的瞬间看到了,四个质朴的大字占据了我的双眸。古关是用青石堆砌而成,石块大小不一、厚薄有别,它如山村的农夫,朴实而沧桑。一个高约五米的拱门正居其中,走进去,瑟瑟秋风变得遒劲,似这几千年的历史一样厚重。拱门中的青石,斑驳而沉郁,青苔于其上,一派古风。向南望,一座大山如墙,横亘前方,似守护古关的壮士,沉默而雄伟。

今天,站在这个华夏远古文明的关口,心中已不仅仅是感动,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金戈铁马,战鼓声声,早已远去,现在只有秋风与这座千年古关做伴,在寂寥的山涧,我们似乎还可听到它们,声声嗟叹......

七绝·访轘辕关

洛夫

要冲险隘盛名传,

掌故多如剑引泉。

铁马金戈声远去,

独留青石付遗篇。

轘辕关位于登封市区西约13公里嵩山太室山西陲,五乳峰之东,少室山之北,登封与偃师的交界处,关北山坡下有上世纪九十年代新修的207国道,关地势险要,三面环山。

据《登封县志》记载:东汉何进置轘辕关为八关之一,唐高宗时开凿关道;宋登封知县马仲甫修凿关道,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下令凿修关道,并建关门洞关楼及其它建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建筑群落。

轘辕作为地名,最早见于周朝。“敬王六年(前514),郑人伐滑。允姓之戎,迁于滑内,东及轘辕”。《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晋栾盈出奔楚,过国,出诸轘辕。

秦二世三年(207)二月,刘邦兵攻陈留,又下轘辕、缑氏、绝河津,击赵贲军尸乡之北。攻洛阳不利,出轘辕关至阳城

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曹植,在《洛神赋》里开头就说“余从京城,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说的就是当年曹植来往京城,都是绕过龙门的伊阙关,走此处的轘辕关过。

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刘聪使其子刘桀等攻占洛阳,桀出轘辕,至梁、陈、汝颖间。永嘉五年(311)石勒称霸北方,引兵出轘辕,屯兵许昌北魏孝庄帝永安三年(530)元颢入洛,败于河桥,轻骑南走,自轘辕南出,至临颍为人所杀。

隋唐时期,轘辕关这里发生有名十三棍僧救唐王,嵩山少林寺大殿里有这一事件的壁画

守关看庙近30年的老太太,她介绍说:“小苍娃从登封到洛阳,就是从这儿经过”。

清同治二年(1863)七月,捻军自登封经轘辕进入偃师境内。

1930年中原大战,轘辕关曾经作为战场。

抗日战争时期,1944年5月13日偃师沦陷。9月,皮定钧和徐子荣率八路军抗日先遣支队进入豫西,在偃师南山一带建立抗日根据地,在偃、登、巩交界处打击日寇,轘辕关也是他们作战的要地。

轘辕关现存关门洞、火星洞、安阳宫、老君殿、万佛殿等建筑。在关楼及火星洞的东西两侧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当地民众集资建有安阳宫、老君殿、万佛殿等建筑十余间,均红砖墙、灰瓦顶。

秀丽的田园风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静生活。

皂角树下捡皂角,不知现在怎么用?

麦田里掐野菜,心旷神怡乐开怀。

合影

一片芦苇,风吹草动。

轘辕关怀古

朱红娟

履逐冬风上轘辕,

百转千回去复还。

故道 默默走乾隆,

长空朗朗闻则天。

沛公剑锋指山崖,

一派清列飞甘泉

金戈铁马萧萧去,

沧海桑田悠悠然。

皂角慢落经年韵,

芦苇轻摇韶华 禅 。

今乘雅兴访旧地,

邀得禹王共把盏!

应该是油菜

高粱笑弯了腰

一个小时,休闲时光,返回。

古道新曲

文/乾宏

柏峪丹枫层林染,

嵩风旋绕十八盘。

峻岭对峙古战道,

勇士雄踞轘辕关。

昔有棍僧救唐王,

近传兵民斩倭顽。

中原梆音奏新曲,

再谱筑梦巨宏篇。

2020.11.19.

第二站:广惠庵,第二批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惠庵位于登封市区西北少林寺北约3.5公里处的古轘轅关西口,207国道西侧。南及西为少室五乳峰系,东连太室山诸峰,南为少林北坡,北临十八盘公路与山下村落相望。

广惠庵创建于何时史书无详细考证,据现存碑刻记载:清顺治中期,少林寺僧云堂从八里外担水烧茶施给过关口行人。

广惠庵历经历史变化,自然与人为破坏,现存广惠庵殿房三间二层,砖石砌窑洞一孔,清代以后碑碣四品,溥济池、共济池遗址。

广惠庵历史上属嵩山少林寺下院,为嵩山地区名庵之一,对研究嵩山少林佛教僧人历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第三站:少林寺达摩洞武僧院。

武僧院不让进,到山顶转了一圈。

第三站:安阳宫

安阳宫位于广惠庵之后山,轘辕关之山巅,西临故道,仰望太少,俯瞰伊洛,堪称天中福地。

鱼石

观音

恰逢初一,信众不少。

研究碑文

第四站:老十八盘公路。

七绝.虔诚古道

卢秀珍

古道惊心十八盘,

幸亏佛祖卧胸安。

急弯险隘几多处,

只有虔诚看得宽。

在洛阳偃师参驾店去登封的路上,有一段盘山公路,因为山高,弯多,坡陡,俗称十八盘。它位于登封市西北13公里的太室、少室两山之间,道路非常险峻。十八盘从府店街的海拔308米,经过十几里的盘山路,海拔一下子升到了447米,地势险要可想而知。

民国25年(1936)九月,蒋介石在洛阳度过50寿辰后,隔了一天,从洛阳坐车出发,经偃师过轘辕关到少林寺、中岳庙进行了二日游。当时偃登公路已初具规模,从偃师到登封计31公里,虽经临时整修,但他仍感轘辕道行车之艰难,于是命河南省建设厅,从黄河北征用民工对鄂岭口路段进行了扩修。因山高道险,施工难度大,民工伤亡颇多。扩建后,路面因石多土少,仍坎坷崎岖,形成18弯盘旋上下,后称鄂岭口道为“十八盘”。

中国成立后,曾数次维修轘辕道。随着形势 得 发展,客货运输量增多,尤其是从洛阳到少林寺、中岳庙之游客与日俱增,大型客车尤难上下,多绕道龙门、临汝,徒增旅程。1983年修建了新十八盘,207国道通过此路,结束了古轘辕关山高道险的历史。

十八盘老路年久失修,山路崎岖,建议不要开车行走。

第五站:谒秀亭,西佛茶社下元宫。

杨秀,字士善,祖籍偃师县府店镇参驾店村,清末咸丰至同治年间人,少年时代即寄寓于轘辕古道西佛茶社为佣。主要事迹:帮助过往客商,饮水推车,受到众人景仰。

鲜人打扰,田园生活

中午没吃饭,吃两个小红薯娃充饥。

供奉的是孙悟空,斗战胜佛。

第六站:赵城遗址。

休水河

第七站:三国颜良墓。

中原网 日期: 2007-11-13

来源: 郑州日报

巩义市西南鲁庄镇有古墓一座,是三国时袁绍的大将颜良的坟茔,距今已有1000多年。

东汉末年,豪杰并起,攻城略地,战乱不息。

公元200年,河北的袁绍兼并幽州等地以后,声威大震,决心消灭自己的劲敌曹操。这年2月,袁绍派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渡过黄河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包围了曹操东郡太守刘延镇守的白马城。曹操闻讯,非常焦急。4月,曹操准备亲率大军前去救援。

曹操的谋士荀攸进谏说:“敌众我寡,分散敌方兵力,可以取胜。”并进一步阐述:“如果派一支人马西去装作在延津一带渡河的架势,袁绍的主力必被吸引过去,然后派出骑兵,乘其不备,奇袭白马,可擒颜良。”曹操采纳了荀攸的建议。

袁绍见曹操的大队人马直奔延津,果然派出主力进行堵截。曹操见袁绍中计,便亲率骑兵日夜兼程直奔白马。颜良始料不及,惊慌失措,匆匆迎战。曹操派张辽、关羽对付颜良。关羽策马如飞,直逼颜良而来,手起刀落,斩颜良于千军万马之中,其余将领也不能抵挡关羽。袁军顿时乱成一团,不战自溃,白马之围遂解。事后,曹操表奏朝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颜良死后,尸骨葬于现在的鲁庄镇。墓旁建有颜良寺,寺内有颜良塑像,“文化大革命”时寺被拆除。附近的两个村庄以颜良名之,即颜良寨和颜良村。新中国成立后,建在墓附近的水库也命名为颜良水库。

我们自己转了一圈儿,巧遇颜良村82岁雷大爷,领我们找到了颜良墓。据雷大爷讲,他曾带过多个团队参观颜良墓,其中包括一个日本团。

百度:东汉建安5年(公元200)年袁绍率兵讨伐曹操,袁屯兵白马(今滑县东),在黎阳(今浚县城东)摆开战场,袁绍派大将颜良出战,连斩曹操多员大将,曹操依荀攸言,派关云长迎战,在延津白马坡(今僧固乡梁僧固村东南角石家大坑)斩颜良于马下,曹兵大胜。

颜良首级埋于僧固乡梁僧固村西头,历经封土,其墓成南北向长方形大土丘,墓高3米。清康熙10年(公元1671年),浚县知县刘德新建碑一通,上刻“汉将军颜良之墓”。碑后被浚县博物馆收藏。1973年村民拉土垫地,将墓冢夷平,今已不存。

为什么登封市鲁山镇四合村颜良寨也有颜良庙,只能是各有各的传说。

这就是颜良墓。

阳西下,合影留念

第八站:文丑墓。

距颜良墓约一公里,找到了文丑墓。

颜良和文丑是袁绍麾下两员猛将,在三国二十四名将榜单中位列倒数,但是两人武力明显被低估很多:白马之战中,颜良悍勇令曹操阵营“诸将栗然”,先杀原吕布手下宋宪和魏续,然后二十回合击败徐晃,要知道徐晃可是和许褚五十回合打平的猛将;文丑的战绩也不差,磐河之战六十回合战平赵云,白马之战后双战徐晃和张辽不落下风。

可就是这样两位悍将却在白马之战中先是颜良被关羽于万军中一刀斩杀,然后是文丑和关羽打了不到三回合拔马而走后被关羽追来一刀斩杀。两人如此不济成就关羽威名,原因何在?

先说颜良。颜良击退徐晃后双方退兵休战,当时的情形是曹操和关羽在土山之上,颜良扎营在山下,大胜之后,颜良难免有些松懈,这是其一;其二,吕布死后,赤兔马归了关羽,天下第一马赤兔马是出了名的快,而且关羽是从山上往下冲,加速度更快(这点可以参照黄忠斩杀夏侯渊,两人在这点上很相似),马快,从上往下的速度更快,曹军在山上,颜良在山下,土山只是个小土包,两军相距的距离并不远,赤兔马一个冲刺就到了,颜良根本没有反应的时间。

其三,这个也很重要,两军大将阵前交战,一般都是双方对面迎来,如果不认识的有时还需要问一声“前方来者何人,某家刀下不杀无名之辈!”之类的话,然后一言不合就开打。关羽不是,他斩杀颜良无论如何都逃脱不了偷袭的嫌疑。演义中也说到“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颜良不是转身逃跑或者是下意识 的 迎上前去交战,而是想问问来者是谁然后开打。谁知关羽不按常理出牌,凭的就是这股气势,二话不说,上来就是一刀。可怜颜良悍勇哪料到关羽的非常规打法,就这样被关羽秒杀了。说实话,颜良死得实在有点冤,两人正面面对面交战,关羽还未必是他对手。

再说文丑。文丑败就败在未战先怯上,大将交锋,特别是实力相差不大的时候,气势和心理相当重要,你没看到张飞发起飙来也能和吕布打一百多个回合;曹洪为救曹操,拼起命来居然也能和马超硬抗五十回合。本来文丑气势如虹,双战张辽和徐晃还占了上风。可是为何碰到关羽就露怯了呢?还是和颜良脱不了关系:作为和颜良齐名的文丑,两人武艺相差不大,现在关羽居然一刀就杀了颜良,文丑和关羽以前又没见过,哪知道实际情况?心里肯定以为关羽武艺超过他很多,所以两人交锋没三个回合文丑就想撤了。

文丑在前,关羽在后,正常情况下文丑是可以顺利地脱离战斗的,可是他和颜良一样对赤兔马的速度估计不足,结果关羽马快追了上来,文丑一心在前面策马逃跑,根本就没防备到关羽居然这么快就追了上来,关羽斩文丑差不多就是这个道理。

文丑未战先怯,心理素质不过硬,对赤兔马速度估计不足是他被关羽秒杀的重要原因。关羽一斩颜良,二斩文丑,正常情况下根本不可能。估计罗贯中也觉得这样说不过去,所以两次都特意强调了“赤兔马快”,颜良文丑二人被关羽秒杀和赤兔马有很大关系,这个不可否认。

返回,路过滑国故城二里头遗址博物馆,晚七点左右平安到家,结束一天充实的十八盘考古之旅。

欢迎加入我们的考古志愿者队伍!